CN220221965U - 流体吐出容器 - Google Patents

流体吐出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21965U
CN220221965U CN202290000292.7U CN202290000292U CN220221965U CN 220221965 U CN220221965 U CN 220221965U CN 202290000292 U CN202290000292 U CN 202290000292U CN 220221965 U CN220221965 U CN 220221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nnector
upper container
storage bag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900002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田尚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cPl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cPl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cPl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cPlu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21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21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04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in two or more containers disposed one within another
    • B65D77/06Liquids or semi-liquids or other materials or articles enclosed in flexible containers disposed within rigid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吐出容器,其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可简单且确实地更换容纳袋。一种流体吐出容器,其用于储存容纳流体的容纳袋1,并将容纳袋1内的流体往外部吐出,且具备:容纳袋1,其在上部具有设有贯通孔124的连接件12;下侧容器2,其形成有开口部23,并从开口部23储存容纳袋1;上侧容器3,其能装卸地设于下侧容器2;以及吐出机构4,其设于上侧容器3,并具有插入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贯通孔124的公构件41。连接件12在下侧容器2的开口部23被卡定于下侧容器2,且被固定于上侧容器3的内侧。

Description

流体吐出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体吐出容器,其用于储存容纳流体的容纳袋,并将该容纳袋内的流体往外部吐出。
背景技术
过往以来,广泛使用一种流体吐出容器,其将烫发液、洗发精、润丝、沐浴露、消毒水、调味料等的各种流体容纳于容器内部,并将流体往容器外部吐出。一般而言,此流体吐出容器是将流体直接容纳于容器内部,通过设于容器上部的手压式泵或板机式泵等的吐出机构而吸入容器的内部的流体,并将流体往容器外部吐出。
此种流体吐出容器当经由使用而耗尽容器内部的流体时会与容器一起被丢弃,但从生态学(自然环境保护)的观点来看,当容器内部的流体耗尽的情况,可进行将容纳于补充用袋的相同流体替换至流体吐出容器的内部。然而,如此将流体从袋中替换至容器时,会因为流体接触袋或容器外部的空气而有使流体的质量劣化的疑虑。
因此,最近有一种流体吐出容器受到重视,所述流体吐出容器不直接在容器内部容纳流体,而是将容纳有流体的容纳袋储存于容器内部,并将该容纳袋内的流体往外部吐出。例如,本案申请人已提案一种流体吐出容器,其具备:容纳袋,其在上部具有设有贯通孔的连接件;下侧容器,其形成有开口部,并从该开口部储存容纳袋;上侧容器,其能装卸地设于下侧容器;以及吐出机构,其设于上侧容器,并具有插入容纳袋的所述连接件的贯通孔的公构件(参阅专利文献1)。
而且,此流体吐出容器的连接件具备:上侧连接件板,其设于轴线方向的上侧;以及下侧连接件板,其设于轴线方向的下侧,并且,上侧连接件板的最大外径形成为比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的内径小,且下侧连接件板的最大外径形成为比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的内径大,下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上侧容器的段部,且下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的下表面抵接于下侧容器的周壁部,由此以被上侧容器与下侧容器夹持的形态而固定。
据此,将容纳袋储存于流体吐出容器时,由于流体吐出容器的内部中容纳袋的连接件会在下侧容器的开口部被卡定于下侧容器,因此可将容纳袋简单且确实地储存于流体吐出容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3880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流体吐出容器中,一般消费者等的用户在流体残留于容纳袋的状态的使用途中误将上侧容器打开的情况,有时会导致容纳袋从上侧容器分离。若在如此使用途中导致容纳袋从上侧容器分离时,则存在流体从容纳袋的内部泄漏的问题。并且,由于容纳袋的内部变得不是无空气的状态,因此还存在即使将上侧容器再装设于下侧容器也无法将容纳袋的内部的流体吐出至最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吐出容器,第一,可将容纳有流体的容纳袋简单且确实地储存于流体吐出容器,第二,即使在使用途中误将上侧容器打开的情况,也可防止容纳袋从上侧容器分离。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流体吐出容器,用于储存容纳流体的容纳袋,并将该容纳袋内的流体往外部吐出,且所述流体吐出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容纳袋,其在上部具有设有贯通孔的连接件;下侧容器,其形成有开口部,并从该开口部储存所述容纳袋;上侧容器,其能装卸地设于所述下侧容器;以及吐出机构,其设于所述上侧容器,并具有插入所述容纳袋的所述连接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公构件,在所述容纳袋储存于所述下侧容器的状态下所述上侧容器被装设于所述下侧容器时,所述连接件在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被卡定于所述下侧容器,且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
据此,将容纳有流体的容纳袋储存于下侧容器后,通过将设有吐出机构的上侧容器装设于下侧容器,或者将上侧容器装设于下侧容器后将吐出机构设于上侧容器,由于流体吐出容器的内部中容纳袋的连接件在下侧容器的开口部被卡定于下侧容器,因此可将容纳袋稳定地储存于流体吐出容器。
并且,由于容纳袋的连接件被固定于上侧容器的内侧,因此即使在使用途中误将上侧容器打开的情况,也可防止容纳袋从上侧容器分离。因此,能防止流体从容纳袋的内部泄漏,并维持容纳袋的内部的无空气的状态。
并且,所述连接件具备设于轴线方向的上侧的上侧连接件板与设于轴线方向的下侧的下侧连接件板,所述上侧连接件板或所述下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可被固定于上侧容器的内侧。据此,可成为简易的构成,并确实地将容纳袋的连接件固定于上侧容器的内侧。并且,在制造时将流体填充于容纳袋时,使另外设置的卡定构件卡定于容纳袋的连接件的上侧连接件板与下侧连接件板之间,由此可稳定地填充流体。
并且,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下侧连接件板的最大外径形成为比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的内径大,而在所述容纳袋储存于所述下侧容器的状态下所述上侧容器被装设于所述下侧容器时,所述下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可在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被卡定于所述下侧容器。据此,可在流体吐出容器的内部使容纳袋的连接件简单且确实地卡定于下侧容器。
并且,所述连接件可通过所述上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与所述上侧容器的周壁部所形成的螺纹部螺合,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并且,所述连接件可通过所述上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被挂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周壁部所形成的突起,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并且,所述连接件可通过所述上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与所述上侧容器的周壁部强力嵌合,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并且,所述连接件可通过所述上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被卡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顶壁部所形成的中筒部,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并且,所述连接件可通过所述下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被卡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顶壁部所形成的中筒部,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
并且,所述连接件的所述下侧连接件板可被所述上侧容器的周壁部所形成的段部与所述下侧容器的周壁部。据此,可将容纳袋更稳定地储存于流体吐出容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将容纳有流体的容纳袋储存于下侧容器后,通过将设有吐出机构的上侧容器装设于下侧容器,或者将上侧容器装设于下侧容器后将吐出机构设于上侧容器,由于流体吐出容器的内部中容纳袋的连接件在下侧容器的开口部被卡定于下侧容器,因此可将容纳袋稳定地储存于流体吐出容器。
并且,由于容纳袋的连接件被固定于上侧容器的内侧,因此即使在使用途中误将上侧容器打开的情况,也可防止容纳袋从上侧容器分离。因此,能防止流体从容纳袋的内部泄漏,并维持容纳袋的内部的无空气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流体吐出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流体吐出容器的局部剖面图;
[图3]为放大流体吐出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
[图4]为容纳袋的剖面图;
[图5]为下侧容器的剖面图;
[图6]为上侧容器和吐出容器的局部剖面图;
[图7]为将容纳袋储存于下侧容器的状态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8]为表示将容纳袋储存于流体吐出容器的过程的图;
[图9]为表示从流体吐出容器取出容纳袋的过程的图;
[图10]为放大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吐出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
[图11]为放大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吐出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
[图12]为放大第四实施方式的流体吐出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
[图13]为放大第五实施方式的流体吐出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一边参阅图1~图9,一边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吐出容器(以下,称作本容器)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容器具备:容纳袋1,其容纳洗发精或润丝、化妆水等的流体;下侧容器2,其储存容纳袋1;上侧容器3,其能装卸地设于下侧容器2的开口部23;以及吐出机构4,其设于上侧容器3。
如图4所示,所述容纳袋1是由一般称为自立袋的由合成树脂材料所组成的可挠性的袋体11以及由合成树脂材料所组成的刚性的连接件12所构成。
所述袋体11具备:第一片材111,其配置于其中一侧且前视为矩形;第二片材112,其配置于另一侧且与第一片材111相同大小形状;以及第三片材113,其配置于下侧,第一片材111和第二片材112的上端部彼此(除了配置有连接件12的部分以外)和侧端部彼此通过热封而熔接,并且第一片材111和第二片材112的下端部与第三片材部113的周缘部通过热封而熔接,由此整体形成能在内部容纳流体的空间。此外,袋体11并不限定于这种自立袋,亦可为由两片的片材所组成的平袋或由四片的片材所组成的风琴袋等其他构成的袋体。
此外,袋体11的高度H1形成为与下侧容器2的内部的深度H2相同或比深度H2小。并且,袋体11的宽度形成为在将流体容纳于袋体11时袋体11能储存于下侧容器2的大小。
如图2~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12具备:本体部121;上侧连接件板122,其设于本体部121的轴线方向的上侧;下侧连接件板123,其设于本体部121的轴线方向的下侧;贯通孔124,其以将本体部121在轴线方向贯通的形态设置;以及盖构件125,其设于贯通孔124的下端部,本体部121的下部侧面通过热封而被夹持于第一片材111与第二片材112之间,由此所述连接件12以贯通孔124与袋体11的轴线方向为一致的形态设于袋体11的上端部中央。
所述上侧连接件板122的最大外径R2形成为与上侧容器3的上部(后述的段部36)的内径R5几乎相同。并且,所述下侧连接件板123的最大外径R1形成为与上侧容器3的下部的内径R4(比上侧容器3的上部的内径R5大)相同,或者比R4稍小。据此,如图3所示,在将容纳袋1储存于下侧容器2的状态下将上侧容器3完全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连接件12的整体被容纳于上侧容器3的内部空间33。
并且,所述上侧连接件板122的最大外径R2形成为比下侧连接件板123的最大外径R1小。据此,由于在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与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周缘部123a之间产生缝隙(空间),因此在将容纳袋1储存于下侧容器2的状态下将上侧容器3完全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后述的上侧容器3的段部36配置于该缝隙(空间)。
并且,所述下侧连接件板123的最大外径R1形成为比下侧容器2的开口部23的内径R3大。据此,如图3所示,将容纳袋1储存于下侧容器2时,由于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周缘部123a的下表面与下侧容器2的上端部22a的端面抵接,因此容纳袋1的连接件12在下侧容器2的开口部23被卡定于下侧容器3,容纳袋1的袋体11成为被悬挂于下侧容器2的内部的状态。
并且,如图7(a)所示,所述上侧连接件板122是在径方向内侧凹陷的两个凹部122b以互相相向的形态形成。并且,所述连接件12的下侧连接件板123也与所述连接件12的上侧连接件板122同样,形成为在平面方向延伸的形态的平板状,且在径方向内侧凹陷的两个凹部123b以互相相向的形态形成。这些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凹部122b和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凹部123b是以沿着轴线方向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形成,通过使操作者的手指(例如,食指和拇指)沿着凹部122b,123b而能轻易摘去连接件12。
并且,所述上侧连接件板122和所述下侧连接件板123是以在连接件12的轴线方向间隔预定距离并且相向的形态设置。据此,在制造时将流体填充于容纳袋1时,使另外设置的卡定构件卡定于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上侧连接件板122与下侧连接件板123之间,由此可稳定地填充流体。
如图5所示,所述下侧容器2是由圆形状的底壁部21以及从底壁部21的周缘立设的圆筒状的周壁部22所组成的合成树脂制的刚性的容器,并在周壁部22的上部形成开口部23,且在周壁部22的上部的外周面形成外螺纹部24。此外螺纹部24如后所述地与上侧容器3的内螺纹部34螺合。
如图6所示,所述上侧容器3是由圆形状的顶壁部31以及从顶壁部31的周缘垂下的圆筒状的周壁部32所组成的合成树脂制的刚性的容器,并形成覆盖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内部空间33。
并且,所述上侧容器3在周壁部32的下部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部34,通过与形成于下侧容器2的外螺纹部24螺合而被装设于下侧容器2。
并且,所述上侧容器3在顶壁部31的中央部形成贯通孔35,在吐出机构4安装于上侧容器3时,吐出机构4的公构件41会贯通贯通孔35。
并且,所述上侧容器3在周壁部32的上部沿着圆周方向形成轴方向的剖面为L字状的段部36。
所述段部36形成如下述的宽度:在容纳袋1储存于下侧容器2的状态下将上侧容器3完全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位于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径方向内侧,且位于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径方向外侧。
并且,所述段部36形成如下述的轴方向的高度:在容纳袋1储存于下侧容器2的状态下将上侧容器3完全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抵接于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周缘部123a的上表面,且在上侧连接件板12的上表面与上侧容器3的顶壁部31的下表面之间产生微小间隙。
因此,如图3所示,在将容纳袋1储存于下侧容器2的状态下将上侧容器3完全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周缘部123a的上表面抵接于上侧容器3的段部36的下表面,且下侧连接件123的周缘部123a的下表面抵接于下侧容器2的周壁部22的上端部22a,由此连接件12被上侧容器3与下侧容器2夹持,因此可将容纳袋1稳定地储存于流体吐出容器。并且,由于在上侧连接件板122的上表面与上侧容器3的顶壁部31的下表面之间产生微小间隙,因此在将上侧容器3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可将上侧容器3的内螺纹部34与下侧容器2的外螺纹部24确实地螺固至最后为止。
并且,所述段部36在内周面形成有第二内螺纹部36a,并与连接件12的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螺合。具体而言,在将容纳袋1储存于下侧容器2的状态下将上侧容器3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当使上侧容器3的内螺纹部34与下侧容器2的外螺纹部24螺合时,则伴随于此,连接件12的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会与上侧容器3的段部36的第二内螺纹部36a螺合,将上侧连接件板122固定于上侧容器3的内侧。因此,即使在使用途中误将上侧容器3打开的情况,也能防止容纳袋1从上侧容器3分离,并维持容纳袋1的内部的无空气的状态。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以使上侧容器3的周壁部32的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段部36的情况,可使上侧容器3的段部36的外侧部分与用于覆盖吐出机构4的顶盖构件5嵌合。
如图6所示,所述吐出机构4采用所谓推压式泵,并设于上侧容器3的顶壁部31的上表面。此吐出机构4具有:管状的公构件41,其具有将流体吸引至下端部的吸引口44;泵部42,其具有将流体往上端部吐出的吐出口45;以及流体通路43,其以贯通内部的形态连通吸引口44与吐出口45。
并且,如图3所示,所述吐出机构4在上侧容器3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使公构件41以密接状态插入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贯通孔,并推出设于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贯通孔124的下端部的盖构件125,由此成为面对容纳袋1的内部的状态。据此,当以操作者的手将泵部42压下一次或多次时,可通过泵的吸引作用而将容纳于容纳袋1的流体从公构件41的吸引口44吸引,并通过流体通路43从吐出口45往容器外部吐出。
接着,一边参阅图8一边说明在本容器储存容纳袋1的方法。
如图8(a)所示,当将容纳流体的容纳袋1从下侧容器2的开口部23插入时,则如图8(b)所示,容纳袋1被储存于下侧容器2。此时,由于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下侧连接件板123的最大外径R1形成为比下侧容器2的开口部23的内径R3大,因此容纳袋12的连接件12的下侧连接件板123在下侧容器2的开口部23被卡定于下侧容器2,容纳袋1的袋体11成为被悬挂于下侧容器2的内部的状态。
然后,如图8(c)所示,当将预先装设于上侧容器3的吐出机构4的公构件41插入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贯通孔124,且使上侧容器3的周壁部32的内螺纹部34与下侧容器2的周壁部22的外螺纹部24对准,并使上侧容器3相对于下侧容器2向右转动时,则上侧容器3的内螺纹部34与下侧容器2的外螺纹部24逐渐螺合,且连接件12的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与上侧容器3的段部36的第二内螺纹部36a逐渐螺合。
然后,如图8(d)所示,当将上侧容器3完全装设于下侧容器2时,则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下侧连接件板123以被上侧容器3(段部36)与下侧容器2(周壁部22)夹持的形态固定,且成为上侧连接件板122被固定于上侧容器3(段部36)的内侧的状态。
此外,虽将吐出机构4预先装设于上侧容器3,但也可在将上侧容器3装设于下侧容器2后将吐出机构4装设于上侧容器3。
接着,一边参阅图9,一边说明从本容器取出使用完的容纳袋1的方法。
如图9(a)所示,当使上侧容器3相对于下侧容器2向左转动时,则上侧容器3的内螺纹部34与下侧容器2的外螺纹部24的螺合逐渐解除,上侧容器3成为相对于下侧容器2悬空的状态。此时,由于上侧容器3的段部36的第二内螺纹部36a与连接件12的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的螺合并未解除,且连接件12被固定于上侧容器3(段部36)的内侧,因此容纳袋1伴随上侧容器3的转动而一起旋转。
然后,如图9(b)所示,完全解除上侧容器3的内螺纹部34与下侧容器2的外螺纹部24的螺合后,当将上侧容器3从下侧容器2拿起时,如图9(c)所示,使用完的容纳袋1被以维持装设于上侧容器3的状态从下侧容器2取出。此外,由于如上述地连接件12被固定于上侧容器3(段部36)的内侧,因此使用完的容纳袋1维持装设于上侧容器32的状态。
然后,如图9(d)所示,当将使用完的容纳袋1相对于上侧容器3往下方强力拉下,或者使上侧容器3相对于使用完的容纳袋1向左转动时,则解除上侧容器3的段部36的第二内螺纹部36a与连接件12的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的螺合,且从容纳袋1的连接件12的贯通孔124拔出吐出机构4的公构件41,而从上侧容器3取出使用完的容纳袋1。之后,只要将从本容器取出的使用完的容纳袋1废弃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12虽是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与形成于上侧容器3的段部36的第二内螺纹部36a螺合,但也可如图10所示,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被挂定于上侧容器3的段部36所形成的突起36b,由此被固定于上侧容器3的内侧(第二实施方式)。此外,此突起36b可沿着上侧容器3的圆周方向形成为一个环状,也可断续地形成多个。
并且,所述连接件12也可通过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被卡定于上侧容器3的顶壁部31所形成的中筒部37,而被固定于上侧容器3的内侧。此情况,例如,如图11所示,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可与上侧容器3的顶壁部31所形成的中筒部37的螺纹部37a螺合(第三实施方式),也可如图12所示,通过被挂定于上侧容器3的顶壁部31所形成的中筒部37的突起37b而固定于上侧容器3的内侧(第四实施方式)。此外,此突起37b可沿着上侧容器3的圆周方向形成为一个环状,也可断续地形成多个。
并且,所述连接件12的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也可通过与上侧容器3的段部36或中筒部37的内周面强力嵌合而被固定于上侧容器3的内侧。
并且,所述连接件12中,虽上侧连接件板122的周缘部122a被固定于上侧容器2的内侧,但如图13所示,亦可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周缘部123a被固定于上侧容器2的内侧。此情况,可考虑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周缘部123a被卡定于上侧容器2的顶壁部31所形成的中筒部37。举例如,如图13所示,在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周缘部123a设有立设于上方的引挂部123c,且在上侧容器2的中筒部37的外周面设有突起37c,下侧连接件板123的引挂部123c被挂定于上侧容器3的中筒部37的突起37c(第五实施方式)。
并且,所述连接件12虽做成具备上侧连接件板122和下侧连接件板123的构成,但也可为其他的构成。
所述连接件12虽做成以被上侧容器3的段部36与下侧容器2的上端部22a夹持的形态固定的构造,但也可通过其他的构造而以被上侧容器3与下侧容器2夹持的形态固定,或者也可不被上侧容器3与下侧容器2夹持。
并且,所述连接件12虽形成为上侧连接件板122的最大外径R2比下侧连接件板123的最大外径R1小,但任一直径可形成为其他直径。
并且,所述连接件12虽做成可将两个凹部122b、123b设于上侧连接件板122和下侧连接件板123的任一者,但也可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凹部,或者可不设置凹部。
并且,所述下侧容器2或所述上侧容器3并不受限于上述的形状,也可为圆形以外的其他形状。此情况,上述的最大外径或内径是与各构件的平面方向的最大外径或内径对应。
并且,所述下侧容器2或所述上侧容器3虽做成通过螺合而互相装设,但也可通过强力嵌合或突起嵌合等其他方法而互相装设。
虽参阅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可在与本实用新型在相同的范围内或均等的范围内,对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增加各式各样的修改或变形。
附图标记
1:容纳袋
11:袋体
111:第一片材
112:第二片材
113:第三片材
12:连接件
121:本体部
122:上侧连接件板
123:下侧连接件板
124:贯通孔
125:盖构件
2:下侧容器
21:底壁部
22:周壁部
23:开口部
24:外螺纹部
3:上侧容器
31:顶壁部
32:周壁部
33:内部空间
34:内螺纹部
35:贯通孔
36:段部
37:中筒部
4:吐出机构
41:公构件
42:泵部
43:流体通路
44:吸引口
45:吐出口
5:顶盖构件

Claims (9)

1.一种流体吐出容器,用于储存容纳流体的容纳袋,并将该容纳袋内的流体往外部吐出,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纳袋,其在上部具有设有贯通孔的连接件;
下侧容器,其形成有开口部,并从该开口部储存所述容纳袋;
上侧容器,其能装卸地设于所述下侧容器;以及
吐出机构,其设于所述上侧容器,并具有插入所述容纳袋的所述连接件的所述贯通孔的公构件,
在所述容纳袋储存于所述下侧容器的状态下所述上侧容器被装设于所述下侧容器时,所述连接件在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被卡定于所述下侧容器,且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吐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备设于轴线方向的上侧的上侧连接件板与设于轴线方向的下侧的下侧连接件板,所述上侧连接件板或所述下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被固定于上侧容器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吐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下侧连接件板的最大外径形成为比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的内径大,而在所述容纳袋储存于所述下侧容器的状态下所述上侧容器被装设于所述下侧容器时,所述下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在所述下侧容器的开口部被卡定于所述下侧容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吐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上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与所述上侧容器的周壁部所形成的螺纹部螺合,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吐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上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被挂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周壁部所形成的突起,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吐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上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与所述上侧容器的周壁部强力嵌合,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吐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上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被卡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顶壁部所形成的中筒部,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吐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下侧连接件板的周缘部被卡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顶壁部所形成的中筒部,而被固定于所述上侧容器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吐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下侧连接件板被所述上侧容器的周壁部所形成的段部与所述下侧容器的周壁部夹持。
CN202290000292.7U 2021-03-10 2022-01-27 流体吐出容器 Active CN2202219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7975A JP2022138219A (ja) 2021-03-10 2021-03-10 流体吐出容器
JP2021-037975 2021-03-10
PCT/JP2022/003025 WO2022190691A1 (ja) 2021-03-10 2022-01-27 流体吐出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21965U true CN220221965U (zh) 2023-12-22

Family

ID=83226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90000292.7U Active CN220221965U (zh) 2021-03-10 2022-01-27 流体吐出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38219A (zh)
CN (1) CN220221965U (zh)
WO (1) WO20221906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0037B2 (ja) * 2002-08-20 2009-04-08 株式会社アテニア カートリッジ式注出容器
JP4194873B2 (ja) * 2003-04-10 2008-12-10 釜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ペンサー付き二重容器
JP5120800B2 (ja) * 2007-02-28 2013-01-16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ポンプ付き二重容器
JP5285918B2 (ja) * 2008-01-15 2013-09-11 株式会社パックプラス 容器
JP5542604B2 (ja) * 2010-09-29 2014-07-09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注出容器
KR101258142B1 (ko) * 2011-06-30 2013-04-25 (주)연우 내용물의 리필이 가능한 지관용기
JP6629642B2 (ja) * 2016-03-08 2020-01-15 龍江精工株式会社 液体取出装置
JP6996730B2 (ja) * 2017-05-19 2022-02-03 株式会社パックプラス 流体吐出容器
JP7175493B2 (ja) * 2018-08-03 2022-11-21 株式会社パックプラス 流体吐出容器
CN214357783U (zh) * 2019-02-22 2021-10-08 派克普拉斯股份有限公司 流体吐出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90691A1 (ja) 2022-09-15
JP2022138219A (ja) 2022-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17975B2 (ja) 二種内容物混合容器
JP5285918B2 (ja) 容器
CN113692382B (zh) 双重容器
TWI503264B (zh) 吐出器及帶有吐出器之容器
EP3920840B1 (en) A cartridge and a base unit for use in an oral care appliance
BG64454B1 (bg) Патрон за течност
JP5709274B2 (ja) 流体吐出容器
JP2014231362A (ja) エアレス容器
CN210259479U (zh) 流体吐出容器
CN220221965U (zh) 流体吐出容器
CN214357783U (zh) 流体吐出容器
JP2013233954A (ja) 袋収容容器
CN217885342U (zh) 化妆品容器
JP2010275003A (ja) 液体パック容器及び液体注出器
KR101707120B1 (ko) 사이드버튼이 구비된 펌핑식 화장품 용기
US20220331823A1 (en) Dispenser
JP7455349B2 (ja) 薬液収容容器、薬液供給部材、薬液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10139085A (ko) 펌프용기용 이중마개
CN218232851U (zh) 一种洗涤剂容纳装置、洗涤剂投放结构及洗涤设备
CN218232853U (zh) 一种洗涤剂投放结构及洗涤设备
JP3242614U (ja) 液体ディスペンサー
CN218232852U (zh) 一种洗涤剂容纳装置、洗涤剂投放结构及洗涤设备
KR200407628Y1 (ko) 용기
JP4764130B2 (ja) 二成分混合容器
JP2008264692A (ja) 流体容器用コネクタユニット、流体容器用コネクタおよび流体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