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1327U - 一种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1327U
CN220191327U CN202321939097.3U CN202321939097U CN220191327U CN 220191327 U CN220191327 U CN 220191327U CN 202321939097 U CN202321939097 U CN 202321939097U CN 220191327 U CN220191327 U CN 220191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area
heat dissipation
fins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390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斌
敖洋
王金利
匡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Foryou Genera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Foryou Genera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Foryou Genera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Foryou Genera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390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1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1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1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第一散热区域与第二散热区域的配合,从而使得空气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流入散热鳍片,发热源处的热量可从四个方向与空气产生对流,加快散热,提升散热效果。例如,空气从左侧进入可从右、前、后侧随意一侧流出,并且在散热鳍片中也各个方向可自由流动,空气不再单方向进出,空气流过的鳍片面积增加,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在散热要求相同的情况下,散热效果提升后,在结构设计时,散热片的体积可适当减小,可节省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散热片是一种用于给发热的电子元器件散热的装置,常使用铝合金,铜等金属做成片状,板状等。一般情况下,散热片使用时需配合导热硅胶一同使用,使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更好的传导到散热片上,再经过空气对流散发到空气中。
现有散热片根据使用场景不同,结构也不相同,但散热片的散热效果主要由散热鳍片的表面积大小以及散热鳍片之间与空气的对流决定的。参见图1到3,现有散热片(10)上设有若干现有散热鳍片(11)。
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传统散热片的散热鳍片与空气的对流方向性单一,某些方向无法快速与空气产生对流,影响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解决传统散热片的散热鳍片与空气的对流方向性单一,某些方向无法快速与空气产生对流,影响散热效果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片基体,所述散热片基体的顶面设有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之间呈左右分布或前后分布,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之间具有沿左右延伸或前后延伸的风道,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左前角到右后角之间依次分布有若干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若干个散热鳍片的长度从左前角到右后角依次逐渐变长然后依次逐渐变短,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左后角到右前角之间依次分布有若干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若干个散热鳍片的长度从左后角到右前角依次逐渐变长然后依次逐渐变短,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设有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基体的顶面的左前角、右后角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散热区域,所述散热片基体的顶面的右前角、左后角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散热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之间呈左右对称设置或前后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若干个气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若干个气流通道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间距为5±0.5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区域、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中的散热鳍片均垂直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基体的顶面。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与沿左右延伸或前后延伸的水平方向呈30~60度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鳍片自下往上有3±0.5度的拔模斜度。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鳍片的高度为23±1mm,所述散热鳍片的厚度为3±0.5mm,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的间距为4±0.5mm。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基体为铝材质散热片基体,所述散热鳍片为铝材质散热鳍片。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基体的底部设有可容纳PCB板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可拆卸安装有底盖。
综上所述,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第一散热区域与第二散热区域的配合,从而使得空气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流入散热鳍片,发热源处的热量可从四个方向与空气产生对流,加快散热,提升散热效果。例如,空气从左侧进入可从右、前、后侧随意一侧流出,并且在散热鳍片中也各个方向可自由流动,空气不再单方向进出,空气流过的鳍片面积增加,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去掉底盖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在空气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流入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在空气从左侧流入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12是可与本实用新型配合的PCB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散热片基体,2-第一散热区域,3-第二散热区域,4-散热鳍片,5-气流通道,6-风道,7-PCB板,701-功放芯片,8-安装槽,9-底盖,10-现有散热片,11-现有散热鳍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4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左,观察者右侧设为右,观察者前方设为下,观察者后方设为上,观察者上面设为前,观察者下面设为后,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参见图4到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片基体1,散热片基体1的顶面设有第一散热区域2、第二散热区域3,第一散热区域2与第二散热区域3之间呈左右分布或前后分布,第一散热区域2与第二散热区域3之间具有沿左右延伸或前后延伸的风道6,第一散热区域2的左前角到右后角之间依次分布有若干个散热鳍片4,第一散热区域2的若干个散热鳍片4的长度从左前角到右后角依次逐渐变长然后依次逐渐变短,第二散热区域3的左后角到右前角之间依次分布有若干个散热鳍片4,第二散热区域3的若干个散热鳍片4的长度从左后角到右前角依次逐渐变长然后依次逐渐变短,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4之间设有气流通道5。作用:通过第一散热区域与第二散热区域的配合,从而使得空气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流入散热鳍片,发热源处的热量可从四个方向与空气产生对流,加快散热,提升散热效果。例如,空气从左侧进入可从右、前、后侧随意一侧流出,并且在散热鳍片中也各个方向可自由流动,空气不再单方向进出,空气流过的鳍片面积增加,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
具体地,散热片基体1的顶面的左前角、右后角分别设有第一散热区域2,散热片基体1的顶面的右前角、左后角分别设有第二散热区域3。作用:参见图10到11,这样设置四个散热区域时,四个风道6形成十字槽,从而使得四个散热区域可以更好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空气的流通方向更加灵活多样,加快散热。
具体地,第一散热区域2与第二散热区域3之间呈左右对称设置或前后对称设置,第一散热区域2的若干个气流通道5分别与第二散热区域3的若干个气流通道5位置对应。作用:本散热片可以采用中心对称结构,散热鳍片由对称中心向外一层层扩散分布,而采用对称设置可以使得各个散热区的气流通道5之间配合更加好,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具体地,第一散热区域2与第二散热区域3的间距为5±0.5mm。作用:在散热鳍片4个大分布区域间距(即风道6的宽度)为5mm时,可以留出足够的流通空间,从而使得空气流通效果更好。
具体地,第一散热区域2、第二散热区域3中的散热鳍片4均垂直设置于散热片基体1的顶面。作用:垂直设置,更加方便风的快速流动。
具体地,散热鳍片4的长度方向与沿左右延伸或前后延伸的水平方向呈30~60度的夹角。作用:这个夹角一方面可以保证四个方向的气流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各个散热区域之间的气流通道5更好的配合。
具体地,散热鳍片4自下往上有3±0.5度的拔模斜度。作用:该拔模斜度方便生产时拔模。
具体地,散热鳍片4的高度为23±1mm,散热鳍片4的厚度为3±0.5mm,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4的间距为4±0.5mm。作用:设置该参数时,可以使得散热鳍片的分布更加合理。
具体地,散热片基体1为铝材质散热片基体,散热鳍片4为铝材质散热鳍片。作用:铝材质的散热效果好。
具体地,散热片基体1的底部设有可容纳PCB板7的安装槽8,安装槽8的底部可拆卸安装有底盖9。作用:在需要安装PCB板时,可以拆卸底盖,安装好PCB板后,再装上底盖。
仿真验证,新结构与传统结构对比如下:
第一、PCB板7上采用相同的6个均布的功放芯片701,布置图如图12所示,排除变量如下:散热片外形尺寸,鳍片宽度,高度,鳍片间的间距均相同,测得传统结构的体积为597800立方毫米,新结构的体积为582923立方毫米(散热面积新结构略小于传统结构),传统结构与新结构体积相差无几,传统结构稍大。功放芯片701使用同样的输入功率(1KB)。
第二、温度对比如下表:
温度对比如下表:
对比可知,新结构温度比传统结构低7°~9°,由此可知,在各个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结构散热效果更好,散热效果提升约10%。
第三、技术效果:
在散热要求相同的情况下,散热效果提升后,在结构设计时,散热片的体积可适当减小,可节省成本。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片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基体(1)的顶面设有第一散热区域(2)、第二散热区域(3),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之间呈左右分布或前后分布,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之间具有沿左右延伸或前后延伸的风道(6),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的左前角到右后角之间依次分布有若干个散热鳍片(4),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的若干个散热鳍片(4)的长度从左前角到右后角依次逐渐变长然后依次逐渐变短,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的左后角到右前角之间依次分布有若干个散热鳍片(4),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的若干个散热鳍片(4)的长度从左后角到右前角依次逐渐变长然后依次逐渐变短,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4)之间设有气流通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基体(1)的顶面的左前角、右后角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所述散热片基体(1)的顶面的右前角、左后角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之间呈左右对称设置或前后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的若干个气流通道(5)分别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的若干个气流通道(5)位置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的间距为5±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项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2)、所述第二散热区域(3)中的散热鳍片(4)均垂直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基体(1)的顶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4)的长度方向与沿左右延伸或前后延伸的水平方向呈30~60度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4)自下往上有3±0.5度的拔模斜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4)的高度为23±1mm,所述散热鳍片(4)的厚度为3±0.5mm,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4)的间距为4±0.5mm。
9.根据权利要求1到4、6到8任一项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基体(1)为铝材质散热片基体,所述散热鳍片(4)为铝材质散热鳍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4、6到8任一项所述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基体(1)的底部设有可容纳PCB板(7)的安装槽(8),所述安装槽(8)的底部可拆卸安装有底盖(9)。
CN202321939097.3U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散热装置 Active CN220191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9097.3U CN220191327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9097.3U CN220191327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1327U true CN220191327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13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39097.3U Active CN220191327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13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3439B (zh) 电子设备
CN211062709U (zh) 一种散热片及电路板散热装置
CN220191327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06533386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防尘路由器
CN209946807U (zh) 用于电脑机箱的辅助散热装置
CN217159528U (zh) 具有散热风道的射频电源
CN216673641U (zh) 具有散热器外壳的射频电源
CN216673642U (zh) 射频电源
CN214281938U (zh) 散热器、电器盒和空调器
CN210405072U (zh) 一种定向散热的变频器
CN211128733U (zh) 散热装置及用户驻地设备
CN211063861U (zh) 高精密多层印制电路板
CN211129871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使用该散热装置的头盔
CN216487119U (zh) Led显示装置的后壳及led显示装置
CN211378614U (zh) 散热模组及变流器
CN210488476U (zh) 一种外置的散热装置
JP2005333113A (ja) 放熱装置
CN212966067U (zh) 一种散热器外置的机箱电源
CN220569116U (zh) 一种新型插板式机箱散热结构
CN217336235U (zh) 一种电气设备风冷式散热装置
CN217933170U (zh) 移动硬盘
JPH07288391A (ja) 高発熱素子の冷却構造
CN219459384U (zh) 散热器以及电路板
CN209765430U (zh) 一种新型风冷散热器流道结构
CN211792594U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