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81078U -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81078U
CN220181078U CN202320164635.XU CN202320164635U CN220181078U CN 220181078 U CN220181078 U CN 220181078U CN 202320164635 U CN202320164635 U CN 202320164635U CN 220181078 U CN220181078 U CN 2201810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oling
bracket
bending portion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463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浩
刘志坤
戴鑫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neng Intelligent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neng Intelligent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neng Intelligent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neng Intelligent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463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810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810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810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动力装置包括机壳、电机、缓冲机构、电子控制组件、折弯支架和冷却机构。电机设置于机壳中。缓冲机构包括支架和多个减震件,多个减震件设置于支架和机壳之间。电子控制组件固定于支架。折弯支架固定于支架且自支架沿背离机壳的方向延伸设置。冷却机构固定于折弯支架,用于向机壳通入可与机壳热耦合的冷却液。上述动力装置中电子控制组件通过缓冲机构与机壳集成,冷却机构通过折弯支架与机壳集成,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船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的行驶动力主要靠燃油发动机提供。燃油发动机与控制系统各自独立,燃油发动机和控制系统占用较大的船内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可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动力装置包括机壳、电机、缓冲机构、电子控制组件、折弯支架和冷却机构。电机设置于机壳中。缓冲机构包括支架和多个减震件,多个减震件设置于支架和机壳之间。电子控制组件固定于支架,用于与电机以及感应电机的传感器电连接。折弯支架固定于支架且自支架沿背离机壳的方向延伸设置。冷却机构固定于折弯支架,用于向机壳通入可与机壳热耦合的冷却液。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推进器,包括螺旋桨和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动力装置,所述螺旋桨轴连接于所述电机。
本申请的实施例又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包括可移动主体和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推进器,所述动力装置配置于所述可移动主体,所述螺旋桨可旋转推动所述可移动主体移动。
上述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中,通过将电子控制组件固定于支架,折弯支架固定于支架且自支架沿背离机壳的方向延伸设置,冷却机构固定于折弯支架,用于向机壳通入可与机壳热耦合的冷却液,使得电子控制组件通过缓冲机构与机壳集成,冷却机构通过折弯支架与机壳集成,减少电子控制组件及冷却机构的占用体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动力装置沿A-A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端盖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中端盖沿B-B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第一冷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电子控制组件、折弯支架和冷却机构集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冷却板沿C-C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1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折弯支架和冷却机构集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动力装置 100
机壳 10
收容腔 101
壳体 11
第一冷却通道 111
第一冷却段 1111
过渡段 1112
第一进口 112
第一出口 113
轴侧盖板 114
第二盖板平整面 1141
第二侧平整面 1142
端盖 12
接线腔 121
高压线腔 1211
低压线腔 1212
开口 1213
本体 122
盖板 1221
腰形孔 1205
第一盖板平整面 1262
第一侧平整面 1263
接线侧板 1222
上平整板 1201
左侧平整板 1202
右侧平整板 1203
圆弧板 1204
卡接部 1223
三相线密封接头 1224
信号线接头 1225
插芯 1206
密封壳 1207
密封板 1208
导线 1226
过孔 1227
盖体 123
绝缘件 124
底板 1241
卡槽 1261
分隔块 1242
上壁 1243
左壁 1244
右壁 1245
下壁 1246
接线槽 1247
第一分隔部 1248
第二分隔部 1249
支撑柱 1240
屏蔽件 125
第一屏蔽盖 1251
第二屏蔽盖 1252
第一顶部 1253
第一侧部 1254
第二顶部 1255
第二侧部 1256
电子控制组件 30
驱动器 31
中央控制器 32
传感器 35
电连接机构 40
高压线连接件 41
三相线排 411
三相导线 4111
三相线端子 412
三相接线柱 4121
接线头 413
第一连接片 4131
第二连接片 4132
螺栓 4133
螺母 4134
低压线连接件 42
信号线 421
缓冲机构 50
支架 51
减震件 52
支撑杆 521
缓冲块 522
悬置机构 60
悬置组件 61
安装块 611
第一安装板 6111
第二安装板 6112
加强板 6113
连接杆 612
悬置块 613
折弯支架 70
底部板件 71
承载板件 72
避让口 721
第一弯折部 73
第二弯折部 74
第三弯折部 75
第四弯折部 76
冷却机构 80
储液箱 81
泵体 82
冷却板 83
第二冷却通道 831
第二冷却段 8311
第二进口 832
第二出口 833
管理器 84
螺旋桨 90
尾轴 91
可移动主体 92
推进器 200
水域可移动设备 300
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的组件。
可以理解,术语“垂直”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垂直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垂直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被描述“垂直”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术语“多个”在用于描述部件的数量时,具体是指该部件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100,包括机壳10、电机20、电子控制组件30、传感器35和电连接机构40。机壳10包括壳体11和端盖12,壳体11和端盖12限定出收容腔101,端盖12与壳体11密封配合,端盖12背离收容腔101一侧设有接线腔121,接线腔121包括高压线腔1211和与高压线腔1211分隔的低压线腔1212。
电机20设置于机壳10中,具体设置于收容腔101中。电机20包括定子21、转子22和转动轴23,定子21套设于转子22外周,转动轴23固定于转子22。定子21用在通电后会产生磁场,转子22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且实现转动,转动轴23与转子22同步转动且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并对外部设备输出转动扭矩。可选地,转动轴23的一端伸出壳体11远离端盖12的一端以输出转动扭矩。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还包括动力输出轴24,动力输出轴24与壳体11远离端盖12一端耦合,并连接电机20的转子22,用于受电机20驱动输出转动扭矩。可选地,动力输出轴24可连接于外部的变速器或螺旋桨等。
电子控制组件30固定于壳体11外,电子控制组件30用于控制电机20且对电机2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和监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控制组件30包括驱动器31和中央控制器32。电连接机构40电性连接于电机20和驱动器31之间,驱动器31用于控制电机20的功率大小、转动扭矩方向、转速等状态。中央控制器32接收电机20的工作状态,并根据电机20的工作状态按照预设模式控制电机20的运行。中央控制器32通讯连接于驱动器31,中央控制器32还用于通讯连接外部控制模块,与外部控制模块信号交互。驱动器31接入直流电输出三相高压电至电机20。中央控制器32与电机20及外部控制模块通过低压电信号交互。
传感器35设置于低压线腔1212中,用以感应电机20的转动信息。可以理解的是,传感器35也可同时感应电机20的温度等其他信息。
电连接机构40包括高压线连接件41和低压线连接件42。高压线连接件41经过高压线腔1211与电机20及驱动器31连接,高压线腔1211用于密封高压线连接件41和电机20电连接的部位,以降低外部环境对高压线腔1211和电机20的连接稳定性造成干扰的风险。具体地,高压线连接件41经过高压线腔1211与定子21连接,用于给定子21通电。低压线连接件42经过低压线腔1212与传感器35及中央控制器32连接,用于在传感器35和中央控制器32之间传输信号,低压线腔1212用于密封低压线连接件42和传感器35电连接的部位,以降低外部环境对低压线连接件42和传感器35的连接稳定性造成干扰的风险。高压线腔1211和低压线腔1212分隔设置,进而使高压线连接件41和低压线连接件42分隔设置,便于降低高压线连接件41和低压线连接件42的传导线路,且降低高压线连接件41和低压线连接件42之间产生电磁干扰的风险。
上述动力装置100中,通过将电子控制组件30固定于电机20的壳体11,并在电机20的端盖12内设置接线腔121,接线腔121包括高压线腔1211和与高压线腔1211分隔的低压线腔1212,电子控制组件30经高压线连接件41与电机20连接,经低压线连接件42与传感器35连接,高压线连接件41和低压线连接件42分别经过高压线腔1211和低压线腔1212,使得电子控制组件30与电机20集成,减少电子控制组件30与电机20之间的线束长度,减少电子控制组件30与电机20的占用体积。
请一并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12包括本体122和盖体123。本体122密封连接于壳体11,接线腔121设置于本体122,接线腔121具有远离壳体11的开口1213,盖体123封盖开口1213。可选地,盖体123可拆卸地连接于本体122,以便于在维护时使盖体123与开口1213分离以显露接线腔121中的电连接机构40。盖体123与本体122可以通过螺钉、或销钉、或卡扣结构、或螺纹锁紧结构实现紧固,并可实现快速拆卸维护。
具体的,本体122的一侧与壳体11紧密配合,实现对收容腔101的开口进行密封,防止壳体11外的介质进入收容腔101内造成对电机20的运行干扰损坏。接线腔121与收容腔101完全隔开,避免接线腔121的电气环境与收容腔101内的电气环境相互干扰,造成安全事故。利用盖体123可封盖本体122的开口1213,便于快速拆卸盖体123及本体122,以及方便利用开口1213快速对高压线连接件41及低压线连接件42进行检修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22包括盖板1221和接线侧板1222,盖板1221一侧与壳体11密封配合,另一侧设置接线侧板1222。接线侧板1222环绕设置于盖板1221的背离壳体11一侧的表面,接线腔121形成于接线侧板1222和盖板1221之间,开口1213形成于接线侧板1222朝向盖体123的一端。电连接机构40穿过接线侧板1222,以便于电连接机构40与位于接线腔121外的电子控制组件30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221朝向壳体11的一侧设有卡接部1223,卡接部1223用于伸入壳体11中且与壳体11的内壁抵接,以使盖板1221一侧与壳体11密封配合。可选地,卡接部1223和壳体11之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用于进一步提升盖板1221和壳体11的密封性能。
具体的,卡接部1223为沿收容腔101内壁周向设置的卡板。卡接部1223可与收容腔101内壁间隙配合,且卡接部1223朝向收容腔101内壁的外周表面设有至少一圈卡槽,卡槽内固定密封圈,密封圈受卡接部1223与收容腔101内壁的挤压而紧密贴合卡接部1223和收容腔101内壁,实现对收容腔101的密封。在盖板1221上还设有与壳体11端部对接的多个螺钉孔,以便于利用螺钉锁紧于壳体11的端部,实现盖板1221与壳体11紧固。
可以理解的是,盖板1221一侧与壳体11还可通过焊接、铆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以实现密封配合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侧板1222与盖体123密封配合,以封盖开口1213且密封接线腔121。可选地,接线侧板1222与盖体123之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用于进一步提升接线侧板1222与盖体123的密封性能。
具体的,密封圈设置于接线侧板1222的端面处,并沿开口1213的周向设置。盖体123与接线侧板1222经周向布局的多个螺钉固定,盖体123与接线侧板1222挤压密封圈,使得密封圈紧密贴合接线侧板1222的端部和盖体123。
请一并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线连接件41设有连接电子控制组件30的三相线排411,三相线排411用于在电子控制组件30和电机20之间传输电流。接线侧板1222设有三相线密封接头1224,三相线排411经三相线密封接头1224与高压线腔1211适配,三相线密封接头1224用于支撑固定三相线排411,且与三相线排411密封配合,进而提升接线腔121的密封性能。
具体的,接线侧板1222设有上平整板1201、左侧平整板1202、右侧平整板1203和圆弧板1204。上平整板1201与圆弧板1204相对。上平整板1201靠近电子控制组件30。左侧平整板1202和右侧平整板1203设置于上平整板1201的两边,并连接圆弧板1204。左侧平整板1202和右侧平整板1203与上平整板1201之间通过圆弧板1204连接。三相线密封接头1224穿过上平整板1201,三相线排411进入接线腔121的入线方向大致与上平整板1201垂直,从而减小三相线排411的弯曲度。由于驱动器31与接线腔121设置三相线排411,使得驱动器31与接线腔121完全隔离,减小驱动器31对接线腔121内接线的干扰,并且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三相线排411的有效性,避免三相线排411过度弯折而受损或降低导电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线连接件41还设有三相线端子412,三相线端子412部分设置于高压线腔1211中,另一部分延伸至收容腔101且电性连接电机20,三相线排411在高压线腔1211内与三相线端子412连接。三相线端子412电连接于电机20和三相线排411之间,以便于三相线排411在不弯折的状态下电连接于电机20。
请一并参阅图5,具体地,盖板1221上设有腰形孔1205,腰形孔1205连通收容腔101和高压线腔1211,腰形孔1205位于盖板1221靠近圆弧板1204的一侧,且腰形孔1205延伸弧度和圆弧板1204的延伸弧度适配。三相线端子412穿过腰形孔1205,三相线端子412的延伸方向大致与三相线排411进入高压线腔1211的入线方向垂直,以便于三相线端子412和三相线排411连接,从而减小三相线排411的弯曲度,避免增加动力装置100在轴向上的长度,减小动力装置100空间占用率。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12还包括绝缘件124,绝缘件124收容于接线腔121。绝缘件124设有接线槽1247,三相线端子412与三相线排411的接线头设置于接线槽1247内,以使接线头与接线腔121中的其他元件绝缘设置,提升三相线端子412与三相线排411电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地,绝缘件124设有底板1241和多个分隔块1242。底板1241设有上壁1243、左壁1244、右壁1245和下壁1246。左壁1244和下壁1246相对,左壁1244和右壁1245相对,上壁1243和下壁1246之间通过左壁1244和右壁1245连接。上壁1243抵接上平整板1201。下壁1246靠近圆弧板1204且与圆弧板1204间隔设置,以便于预留空间供三相线端子412穿过。左壁1244靠近左侧平整板1202且与左侧平整板1202间隔设置,右壁1245靠近右侧平整板1203且与右侧平整板1203间隔设置,以便于预留空间供其他元件使用。
多个分隔块1242间隔排列于底板1241,相邻两个分隔块1242之间形成接线槽1247。每个分隔块1242包括第一分隔部1248和第二分隔部1249,第一分隔部1248连接于下壁1246且抵接于下壁1246和圆弧板1204之间,第二分隔部1249连接于第一分隔部1248背离盖板1221的一侧,且自第一分隔部1248靠近圆弧板1204的一端延伸至底板1241背离盖板1221的表面。第一分隔部1248和上壁1243配合将绝缘件124抵接于上平整板1201和圆弧板1204之间,以提高绝缘件124位于接线腔121的稳定性。第一分隔部1248的延伸方向大致与三相线端子412的延伸方向平行,相邻两个第一分隔部1248之间用于供三相线端子412穿过。第二分隔部1249的延伸方向大致与三相线排411的入线方向平行,相邻两个第二分隔部1249之间用于供三相线排411穿过。三相线端子412与三相线排411的接线头设置于第一分隔部1248和第二分隔部1249的交界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124还设有支撑柱1240,支撑柱1240连接于底板1241和/或第一分隔部1248朝向盖板1221的一侧,支撑柱1240与盖板1221固定连接,以提高绝缘件124位于接线腔121的稳定性。可选地,支撑柱1240与盖板1221可以通过螺钉、或销钉、或卡扣结构、或螺纹锁紧结构实现紧固,并可实现快速拆卸维护。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三相线端子412包括三个间隔排列的三相接线柱4121,三相线排411包括三个间隔排列的三相导线4111,绝缘件124设有三个接线槽1247,三相线密封接头1224的数量为三个,每一三相线密封接头1224穿过每一三相导线4111,每一接线槽1247容纳每一三相接线柱4121与每一三相导线4111的接线头413。三个接线槽1247间隔排列,以使每一三相接线柱4121与每一三相导线4111的接线头分隔设置,以使接线头之间绝缘设置且降低接线头之间产生电磁干扰的风险。
具体地,接线头413包括第一连接片4131、第二连接片4132、螺栓4133和螺母4134。第一连接片4131和第二连接片4132呈扁平状,第一连接片4131连接于三相导线4111端部,第二连接片4132连接于三相接线柱4121端部,第一连接片413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片413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片4131和第二连接片4132至部分重叠设置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连通,螺栓4133的螺杆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螺母4134连接于螺栓4133的螺杆,螺母4134与螺栓4133的螺帽配合紧固于第一连接片4131和第二连接片4132重叠区域的两侧,以提高三相接线柱4121与三相导线4111连接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6,可选地,绝缘件124的底板1241上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部分叠设于底板1241上,螺栓4133的螺杆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螺母4134与螺栓4133的螺帽紧固于底板1241、第一连接片4131和第二连接片4132重叠区域的两侧,以进一步提高三相接线柱4121与三相导线4111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绝缘件124的底板1241背离接线头413的一侧设有卡槽1261,螺栓4133的螺帽卡持于卡槽1261中,以提高螺栓4133和底板124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三相接线柱4121与三相导线4111连接的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低压线连接件42设有连接电子控制组件30的信号线421,接线侧板1222设有信号线接头1225,信号线421经信号线接头1225与低压线腔1212适配。信号线接头1225部分位于低压线腔1212中用于和电机20实现信号传输,信号线421和信号线接头1225配合用于在电子控制组件30和电机20之间实现信号传输。
具体地,信号线接头1225穿过左侧平整板1202,信号线421自左侧平整板1202一侧朝向信号线接头1225弯折并插接于信号线接头1225,信号线接头1225和三相线密封接头1224位于接线腔121的不同侧,以降低信号线421和三相线排411的传导线路产生干涉的风险。信号线接头1225设有插芯1206和密封壳1207,插芯1206连接于密封壳1207内信号线421插进密封壳1207与插芯1206连接。左侧平整板1202上设有安装孔,密封壳1207周侧设有向外凸出的密封板1208,密封壳1207部分伸入安装孔中且与安装孔孔壁抵接,密封板1208抵接于左侧平整板1202背离接线腔121的一侧,以使信号线接头1225与端盖12密封配合。
密封壳1207朝向安装孔孔壁的外周表面设有至少一圈卡槽,卡槽内固定密封圈,密封圈受密封壳1207与安装孔孔壁的挤压而紧密贴合密封壳和安装孔孔壁,实现对接线腔121的密封。在密封板1208上还设有与左侧平整板1202对接的多个螺钉孔,以便于利用螺钉锁紧于左侧平整板1202,实现信号线接头1225与端盖12紧固。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221设有过孔1227,过孔1227连通收容腔101,传感器35固定于过孔1227,用以感应电机20的转子22转动信息。传感器35与低压线连接件42连接,低压线连接件42用于在电子控制组件30和传感器35之间实现信号传输。具体地,信号线接头1225还设有导线1226,导线1226经低压线腔1212连接于插芯1206和传感器35之间,以实现插芯1206和传感器35之间的信号传输,信号线421插入插芯中以实现信号线421和传感器35之间的信号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12还包括设置于接线侧板1222内侧的屏蔽件125,屏蔽件125设置于接线腔121内且将接线腔121分隔成高压线腔1211和低压线腔1212。屏蔽件125设置于高压线连接件41和低压线连接件42之间,用于降低高压线连接件41和低压线连接件42之间产生电磁干扰的风险。
具体地,屏蔽件125其中部分位于绝缘件124和盖板1221之间且覆盖过孔1227和传感器35,屏蔽件125剩余部分位于绝缘件和左侧平整板之间且覆盖安装孔和信号线接头1225,屏蔽件125与盖板1221和左侧平整板限定出低压线腔1212。
屏蔽件125包括第一屏蔽盖1251和第二屏蔽盖1252。第一屏蔽盖1251设有第一顶部1253和围设于所述第一顶部1253周侧的第一侧部1254,第一顶部1253与盖板1221间隔设置,第一侧部1254远离第一顶部1253的一端连接于盖板1221,以使第一屏蔽盖1251遮盖低压线连接件42与盖板1221适配处。第二屏蔽盖1252设有第二顶部1255和围设于所述第二顶部1255周侧的第二侧部1256,第二顶部1255与左侧平整板1202间隔设置,第二侧部1256远离第二顶部1255的一端连接于左侧平整板1202,以使第二屏蔽盖1252遮盖低压线连接件42与接线侧板1222适配处。
第一屏蔽盖1251内侧和第二屏蔽盖1252内侧相互连通,低压线腔1212形成于第一屏蔽盖1251的内侧和第二屏蔽盖1252的内侧。具体地,第一顶部1253和第二顶部1255大致垂直,第一侧部1254和第二顶部1255相接且在相接处形成连通口。第一屏蔽盖1251内侧即为第一屏蔽盖1251朝向盖板1221的一侧,其中部分导线1226和传感器35均位于第一屏蔽盖1251内侧。第二屏蔽盖1252的内侧即为第二屏蔽盖1252朝向信号线接头1225的一侧,另一部分导线1226和信号线接头1225均位于第二屏蔽盖1252内侧。
可选地,第一屏蔽盖1251和第二屏蔽盖1252通过紧固件相互连接,或通过一体成型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盖1251位于盖板1221和绝缘件124之间,第二屏蔽盖1252位于接线侧板1222和绝缘件124之间,以提高接线腔121内的集成化程度和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缓冲机构50,缓冲机构50包括支架51和多个减震件52,多个减震件52设置于支架51和机壳10之间。电子控制组件30固定于支架51,减震件52用于减少支架51和电子控制组件30受到来自机壳10的振动并减少机壳10振动产生的噪音,使电子控制组件30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电子控制组件30通过缓冲机构50与机壳10集成,减少电子控制组件30的占用体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件52包括支撑杆521和两个缓冲块522,支撑杆521穿过支架51且固定连接于机壳10,其中一个缓冲块522夹设于支架51和机壳10之间,另一个缓冲块522夹设于支架51和支撑杆521远离机壳10的端部之间。两个缓冲块522设于支架51两侧,以提升减震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部分减震件52固定于端盖12,另一部分减震件52固定于壳体11远离端盖12的端部,减震件52分布于机壳10两端且连接于支架51,以分散机壳10通过减震件52传递至支架51的振动,进一步减少支架51和电子控制组件30受到来自机壳10的振动。
具体地,盖板1221靠近电子控制组件30一侧具有第一盖板平整面1262。壳体11远离端盖12的端部设有轴侧盖板114,轴侧盖板114靠近电子控制组件30的一侧设有与第一盖板平整面1262大致平齐的第二盖板平整面1141。第一盖板平整面1262和第二盖板平整面1141均凹设有盲孔,每个支撑杆521沿垂直于第一盖板平整面1262或第二盖板平整面1141的方向穿过支架51和缓冲块522并伸入对应的盲孔中紧固连接。每个缓冲块522呈圆台状设置,其中一个缓冲块522的两个端面分别抵接支架51和第一盖板平整面1262,另一个缓冲块522的两个端面分别抵接支架51和第二盖板平整面1141。
可选地,支撑杆521伸入盲孔中的部分与盲孔可以通过螺纹锁紧结构实现紧固,并可实现快速拆卸维护。
可选地,减震件52的数量为4个,其中两个固定于端盖12,另外两个固定于轴侧盖板114。在端盖12和轴侧盖板114上相邻设置的两个减震件52沿电机20的输出轴24的轴向排布。
请继续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还包括悬置机构60。悬置机构60用于支撑机壳10且减少机壳10振动的传递。悬置机构60包括多个悬置组件61,其中部分悬置组件61设置于端盖12背离缓冲机构50的一侧,用于减少端盖12振动的传递。另一部分悬置组件61间隔设置于轴侧盖板114背离缓冲机构50的一侧,用于减少壳体11振动的传递。
可选地,悬置组件61的数量为4个,其中两个固定于端盖12,另外两个固定于轴侧盖板114。在端盖12和轴侧盖板114上相邻设置的两个悬置组件61沿电机20的输出轴24的轴向排布。具体地,盖板1221设有两个第一侧平整面1263,两个第一侧平整面1263相对设置于第一盖板平整面1262的两边,每个第一侧平整面1263连接一个悬置组件61。轴侧盖板114设有两个第二侧平整面1142,两个第二侧平整面1142相对设置于第二盖板平整面1141的两边,且相邻设置的第一侧平整面1263和第二侧平整面1142大致平齐,每个第二侧平整面1142连接一个悬置组件61。
在一些实施例中,悬置组件61包括安装块611、连接杆612和悬置块613。部分安装块611连接第一侧平整面1263,另一部分连接于第二侧平整面1142,连接杆612连接于安装块611,悬置块613连接于连接杆612远离安装块611的一端。安装块611用于接收来自机壳10的振动,并通过连接杆612将振动传递至悬置块613,悬置块613用于吸收并缓冲振动。
具体地,安装块611包括第一安装板6111、第二安装板6112和加强板6113。第一安装板6111连接于第一侧平整面1263或第二侧平整面1142,第二安装板6112连接于第一安装板6111且相对第一安装板6111向外弯折,第二安装板6112和第一安装板6111大致垂直,连接杆612连接于第二安装板6112。加强板6113连接于第一安装板6111和第二安装板6112之间,用于提高第一安装板6111和第二安装板611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6111通过紧固件连接于第一侧平整面1263或第二侧平整面1142,具体地,第一侧平整面1263和第二侧平整面1142均凹设有盲孔,紧固件沿垂直于第一侧平整面1263或第二侧平整面1142的方向穿过第一安装板6111并伸入对应的盲孔中紧固连接。
可选地,支撑杆521伸入盲孔中的部分与盲孔可以通过螺纹锁紧结构实现紧固,并可实现快速拆卸维护。
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开设有配置于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第一冷却通道111,壳体11的外壁开设第一进口112和第一出口113,第一进口112用以注入冷却介质,第一出口113用以排出冷却介质。第一冷却通道111连通于第一进口112和第一出口113之间,第一冷却通道111内的冷却介质与壳体11热耦合且用于吸收电机20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出口113排出以对电机20散热,冷却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进口112注入以实现循环冷却。可选的,导热介质为冷媒。
第一冷却通道111沿环向分布于内壁与外壁之间,以匹配壳体11的轮廓,均匀覆盖整个壳体11的壁面,提升冷却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通道111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冷却段1111和连通相邻两个第一冷却段1111的过渡段1112。第一冷却段1111由壳体11连接端盖12一端向另一端开设,过渡段1112开设于壳体11连接端盖12的一端端面,第一进口112和第一出口113分别连通于相隔的两个第一冷却段1111,以使多个第一冷却段1111和过渡段1112形成冷却回路。
具体地,第一冷却段1111为沿电机20的输出轴24的轴向延伸的管状结构,过渡段为朝向盖板1221敞开的呈弧形延伸的凹槽结构,凹槽的底壁连通至少两个第一冷却段1111,凹槽的开口通过盖板1221封盖以实现密封。
可选地,第一冷却段1111在壳体11沿壳体11的周向等间距排列,以均匀吸收电机20的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通道111呈螺旋状延伸设置,以提高冷却介质在壳体11中的流动路径,便于吸收电机20的热量。
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还包括固定于支架51的折弯支架70和固定于折弯支架70的冷却机构80。折弯支架70自支架51沿背离机壳10的方向延伸设置。冷却机构80通过折弯支架70与机壳10集成,减少冷却机构80的占用体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缓冲机构50、折弯支架70不局限于图1至图7的实施例中机壳10设置了接线腔121的实施方式,任何采用了类似本申请动力装置设置缓冲机构和折弯机构的实施方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方式。例如,缓冲机构和折弯机构可以与没有设置接线腔的机壳结合,具体地,机壳没有设置端盖,即壳体包括壳体和连接于壳体两侧两个盖板,多个减震件设置于支架和机壳之间,两个盖板与壳体密封配合,其中部分减震件固定于其中一个盖板,另一部分减震件固定于其中另外一个盖板。
冷却机构80设有储液箱81,储液箱81内用于收容冷却液,储液箱81经管道连接壳体11,用于向壳体11通入可与壳体11热耦合的冷却液。具体地,储液箱81通过管道分别连通第一进口112和第一出口113,储液箱81中的冷却液自第一进口112注入第一冷却通道111,吸收电机20热量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一出口113排出,排出后的冷却液经过冷却后再次注入储液箱81中,形成循环的冷却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机构80还设有固定于折弯支架70的泵体82,泵体82经管道连接储液箱81,用于提供冷却液的流动动力。可选地,泵体82设置于储液箱和第一进口11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机构80还包括固定于支架51的冷却板83,电子控制组件30固定于冷却板83,并与冷却板83热耦合,储液箱81还经管道连接冷却板83,用于向冷却板83通入可与冷却板83热耦合的冷却液。冷却板83用于对电子控制组件30进行散热,以提高电子控制组件30运行的稳定性。具体地,电子控制组件30中的驱动器31连接于冷却板83背离支架51的一侧。
请一并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板83内开设第二冷却通道831,冷却板83的外壁开设第二进口832和第二出口833,第二冷却通道831一端连通第二进口832,第二冷却通道831另一端连通第二出口833。第二进口832用以注入冷却介质,第二进口832用以排出冷却介质。第二冷却通道831连通于第二进口832和第二出口833之间,第二冷却通道831内的冷却介质与冷却板83热耦合且用于吸收电子控制组件30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出口833排出以对电子控制组件30散热,冷却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二进口832注入以实现循环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却通道831包括多个第二冷却段8311,多个第二冷却段8311间隔排列且相互连通以均匀吸收电子控制组件30的热量。位于冷却板83两侧的两个第二冷却段8311分别连通第二进口832和第二出口833,以提高冷却介质在冷却板83中的流动路径,便于吸收电子控制组件30的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液在储液箱81、第二冷却通道831和第一冷却通道111之间循环。具体地,储液箱81中的冷却液自第二进口832注入第二冷却通道831,吸收电子控制组件30热量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二出口833排出,自第二出口833排出的冷却液通过第一进口112注入第一冷却通道111,吸收电机20热量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一出口113排出,排出后的冷却液经过冷却后再次注入储液箱81中,形成循环的冷却回路。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支架70包括底部板件71和承载板件72。底部板件71固定于支架51用于支撑承载板件72。承载板件72相对底部板件71折弯并贴合电子控制组件30,储液箱81和泵体82固定于承载板件72背离驱动器31的一侧,承载板件72用于减少储液箱81、泵体82和电子控制组件30分散排列占用的空间,提高支架51上的集成化程度和空间利用率。可选地,底部板件71与支架51平行设置,承载板件72与支架51垂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板件72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避让口721,冷却板83的第二进口832和第二出口833分别从两个避让口721中显露,以便于第二进口832和第二出口833连接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支架70还包括第一弯折部73,第一弯折部73固定于承载板件72远离底部板件71的一端,第一弯折部73相对承载板件72折弯并固定于电子控制组件30。承载板件72两端通过底部板件71和第一弯折部73分别固定于支架51和电子控制组件30之间,用于提高承载板件72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73固定于驱动器31和中央控制器32之间的连接间隙中,以进一步提高折弯支架70和电子控制组件30之间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支架70还包括第二弯折部74和第三弯折部75,第二弯折部74和第三弯折部75固定于承载板件72两侧,第二弯折部74和第三弯折部75相对承载板件72折弯并固定于底部板件71,第二弯折部74和第三弯折部75用于支撑承载板件72以提高承载板件72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弯折部74和第三弯折部75分别与支架51垂直设置,且第二弯折部74和第三弯折部75分别与承载板件72垂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板83部分容纳于第二弯折部74和第三弯折部75之间,以提高支架51上的集成化程度和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机构80还包括电性连接于泵体82的管理器84。折弯支架70还包括第四弯折部76,第四弯折部76固定于承载板件72,第四弯折部76相对承载板件72折弯,管理器84连接于承载板件72和第四弯折部76之间。具体地,部分第四弯折部76和承载板件72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容纳空间,管理器84设于容纳空间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板件71、承载板件72、第一弯折部73、第二弯折部74、第三弯折部75和第四弯折部76一体成型设置,以提高折弯支架70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底部板件71、承载板件72、第一弯折部73、第二弯折部74、第三弯折部75和第四弯折部76之间的连接部位均具有倒角面,以降低割破管道或线路的风险。
请参阅图1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动力装置100的推进器200,推进器200包括螺旋桨90,螺旋桨90连接电机20,通过电机20驱动螺旋桨90转动,实现推进功能。可选的,推进器200为船用推进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20通过动力输出轴24连接螺旋桨90,动力输出轴24用于受电机20驱动传递转动扭矩至螺旋桨201。
在一实施例中,推进器200还包括尾轴91,尾轴91轴连接于螺旋桨90及动力输出轴24之间,用以传递转动扭矩至螺旋桨90。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推进器200的水域可移动设备300,包括可移动主体92,动力装置100安装于可移动主体92。通过动力装置100驱动螺旋桨90转动,螺旋桨90推动可移动主体92移动。可选的,水域可移动设备300为商用船、客船、游艇、渔船、帆船、民船等各类水域交通工具,还可以是水域巡检设备、水域治理设备、水域环境监测设备等能够在水域移动的设备。
上述动力装置100、推进器200和水域可移动设备300中,通过将电子控制组件30固定于电机20的壳体11,并在电机20的端盖12内设置接线腔121,接线腔121包括高压线腔1211和与高压线腔1211分隔的低压线腔1212,电子控制组件30经高压线连接件41与电机20连接,经低压线连接件42与传感器35连接,高压线连接件41和低压线连接件42分别经过高压线腔1211和低压线腔1212,使得电子控制组件30与电机20集成,减少电子控制组件30与电机20之间的线束长度,减少电子控制组件30与电机20的占用体积。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电机,设置于所述机壳中;
缓冲机构,包括支架和多个减震件,所述多个减震件设置于所述支架和所述机壳之间;
电子控制组件,固定于所述支架;
折弯支架,固定于所述支架且自所述支架沿背离所述机壳的方向延伸设置;
冷却机构,固定于所述折弯支架,用于向所述机壳通入可与所述机壳热耦合的冷却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支架包括底部板件和承载板件,所述底部板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承载板件相对所述底部板件折弯并贴合所述电子控制组件,所述冷却机构固定于所述承载板件背离所述电子控制组件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板件与所述支架平行设置,所述承载板件与所述支架垂直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支架还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固定于所述承载板件远离所述底部板件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所述承载板件折弯并固定于所述电子控制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支架还包括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固定于所述承载板件两侧,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相对所述承载板件折弯并固定于所述底部板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分别与所述支架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分别与所述承载板件垂直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储液箱和泵体,所述储液箱内用于收容冷却液,所述机壳开设有配置于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第一冷却通道,所述机壳的外壁开设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储液箱经管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用于向所述第一冷却通道通入可与所述机壳热耦合的冷却液,所述泵体经管道连接所述储液箱,用于提供所述冷却液的流动动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电性连接于所述泵体的管理器,所述折弯支架还包括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固定于所述承载板件,所述第四弯折部相对所述承载板件折弯,所述管理器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件和所述第四弯折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的冷却板,所述冷却板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之间,所述电子控制组件固定于所述冷却板,并与所述冷却板热耦合,所述储液箱还经管道连接所述冷却板,用于向所述冷却板通入可与所述冷却板热耦合的冷却液。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内开设第二冷却通道,所述冷却板的外壁开设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经管道连通所述储液箱,所述第二出口经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冷却通道,所述承载板件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避让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分别从两个所述避让口中显露。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板件、所述承载板件、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一体成型设置。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板件、所述承载板件、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之间的连接部位均具有倒角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包括支撑杆和两个缓冲块,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支架且固定连接于机壳,其中一个所述缓冲块夹设于所述支架和所述机壳之间,另一个所述缓冲块夹设于所述支架和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机壳的端部之间。
14.一种推进器,包括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所述螺旋桨轴连接于所述电机。
15.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主体和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推进器,所述动力装置配置于所述可移动主体,所述螺旋桨可旋转推动所述可移动主体移动。
CN202320164635.XU 2023-01-17 2023-01-17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Active CN2201810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4635.XU CN22018107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4635.XU CN22018107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81078U true CN220181078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00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4635.XU Active CN22018107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810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53201B (zh) 一种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07228074B (zh) 电子水泵
US20130082550A1 (en) Moto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means and enclosed compartment for electronic circuitry
CN211127444U (zh) 一种集成化电驱系统
EP4333581A1 (en) Motor controller and vehicle having said motor controller
CN220181078U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20501004U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20221104U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114148498A (zh) 一种船用高集成无轴轮缘推进器
CN209344964U (zh) 一种新能源车用水冷电机系统
CN117295656A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114802674B (zh) 推进装置
CN112693555B (zh) 车辆控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337063A (zh) 一种电驱系统及汽车
CN113726088A (zh) 一种电动车用电机控制器集成组件及其电动车
CN114312264A (zh) 一种集成化电驱动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9560670A (zh) 一种新能源车用水冷电机系统
CN113472126A (zh) 双电机组件及车辆
CN219634973U (zh) 全地形车
CN220692953U (zh)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JPH07115778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220890584U (zh) 无蜗壳的无脑电子水泵部件及无脑电子水泵、热管理模块
CN211223593U (zh)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
CN216981802U (zh) 一种车载逆变器
CN220440497U (zh) 定子的冷却结构、壳体、电机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