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4973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4973U
CN219634973U CN202320403451.4U CN202320403451U CN219634973U CN 219634973 U CN219634973 U CN 219634973U CN 202320403451 U CN202320403451 U CN 202320403451U CN 219634973 U CN219634973 U CN 219634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pper bar
connection
connecting por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034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涛
谭海洋
倪勇
傅茂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034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4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4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4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轮组件和动力组件。车轮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于车架上。动力组件包括机壳、电机、控制器和高压连接件。机壳内设有间隔设置的容纳腔和接线腔。电机设置于容纳腔中。控制器连接于机壳外。高压连接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控制器连接端子和电机连接端子,控制器连接端子连接于控制器,电机连接端子经过接线腔与电机连接。机壳设有冷却油道,冷却油道包括位于容纳腔的电机冷却段,以及连通电机冷却段且位于接线腔的端子冷却段。电机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的第一喷淋孔,端子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连接端子的第二喷淋孔。上述全地形车能够提高高压连接件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全地形车可通过电驱动总成提供动力。电驱动总成包括电机和控制器,大功率输出对电机的功率输出和控制器的电流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种功率需求导致电机和控制器有更大的发热量。受限于电驱动总成集成化后带来较小的内部空间,高压电缆线无法满足使用空间和散热的需求。而铜排具有电阻小,承载电流能力强,发热量相对较小等优点,使用铜排连接电机和控制器能够实现高压和控制器之间的高压互通。但是现有的铜排结构无冷却结构,铜排容易过温,导致控制器内部频繁过温,不利于全地形车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高压连接件的散热效率的全地形车。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轮组件和动力组件。车轮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于车架上。动力组件包括机壳、电机、控制器和高压连接件。机壳内设有间隔设置的容纳腔和接线腔。电机设置于容纳腔中。控制器连接于机壳外。高压连接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控制器连接端子和电机连接端子,控制器连接端子连接于控制器,电机连接端子经过接线腔与电机连接。机壳设有冷却油道,冷却油道包括位于容纳腔的电机冷却段,以及连通电机冷却段且位于接线腔的端子冷却段。电机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的第一喷淋孔,端子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连接端子的第二喷淋孔。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包括壳体和端盖,端盖连接于壳体且和壳体限定出容纳腔,端盖背离容纳腔的一侧设有接线腔。电机冷却段开设于壳体内,第一喷淋孔开设于壳体朝向电机的表面。端子冷却段开设于端盖内,第二喷淋孔开设于端盖朝向电机连接端子的表面。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高压连接件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和绝缘座。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依次堆叠且间隔设置,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之间以及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之间分别设有间隙。绝缘座一体成型于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外围并填充于间隙中。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的两端均从绝缘座中伸出。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铜排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第二铜排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第三铜排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绝缘座的同一侧以形成控制器连接端子。第一铜排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四连接部,第二铜排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五连接部,第三铜排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六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绝缘座的同一侧以形成电机连接端子。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电机和机壳沿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容纳腔和接线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沿第三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且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朝向控制器的表面位于横向平面上,横向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列,且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朝向电机的表面位于纵向平面上,纵向平面垂直于第二方向。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座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以及连接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的弯折部。第一延伸部沿第二方向延伸其长度,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自第一延伸部伸出。第二延伸部沿第三方向延伸其长度,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自第二延伸部伸出。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沿第三方向观察,弯折部倾斜设置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高压连接件还包括多个衬套,衬套与绝缘座一体成型设置。多个衬套绕第一方向围设于第二延伸部周侧,衬套用于与机壳配合连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设有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分别设有沿第二方向贯通设置的第四连接孔、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高压连接件还包括螺套,螺套和绝缘座一体成型设置,螺套一一对应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且连通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和/或螺套一一对应连接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且连通第四连接孔、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孔、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的孔心的连线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端子冷却段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三个第二连接部一侧,端子冷却段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喷淋孔沿第一延伸方向排列。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全地形车还包括冷却组件,冷却组件设置于动力组件一侧。冷却组件包括油滤,泵体和油冷器。油滤位于机壳中,泵体和油冷器位于机壳外,泵体连通油滤,泵体还通过管道连通油冷器,油冷器通过管道连通冷却油道。泵体用于提供冷却油液的流动动力使冷却油液在机壳、油滤、油冷器和冷却油道之间循环流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包括本体和散热件,本体贴合于散热件,散热件用于对本体散热,控制器连接端子至少部分与散热件接触连接。
上述全地形车中,冷却油道包括位于容纳腔的电机冷却段,以及连通电机冷却段且位于接线腔的端子冷却段。电机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的第一喷淋孔,端子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连接端子的第二喷淋孔。冷却油道用以通入冷却油液且使冷却油液依次通过电机冷却段和端子冷却段。第一喷淋孔用于对电机喷淋冷却油液,第一喷淋孔喷淋出的冷却油液与电机热耦合且吸收电机的热量,以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第二喷淋孔用于对电机连接端子喷淋冷却油液,第二喷淋孔喷淋出的冷却油液与电机连接端子热耦合且吸收电机连接端子的热量,以提高高压连接件的散热效率,降低高压连接件温度过高影响电流传输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动力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动力组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高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全地形车中动力组件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高压连接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冷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应理解的是,考虑实际加工公差的因素,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当两元件平行/垂直设置时沿同一方向设置,两元件之间可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元件之间的允许存在0-±10%的公差,两元件大于、等于或小于允许存在0-±10%的公差。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轮组件和动力组件。车轮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于车架上。动力组件包括机壳、电机、控制器和高压连接件。机壳内设有间隔设置的容纳腔和接线腔。电机设置于容纳腔中。控制器连接于机壳外。高压连接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控制器连接端子和电机连接端子,控制器连接端子连接于控制器,电机连接端子经过接线腔与电机连接。机壳设有冷却油道,冷却油道包括位于容纳腔的电机冷却段,以及连通电机冷却段且位于接线腔的端子冷却段。电机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的第一喷淋孔,端子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连接端子的第二喷淋孔。
上述全地形车中,冷却油道包括位于容纳腔的电机冷却段,以及连通电机冷却段且位于接线腔的端子冷却段。电机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的第一喷淋孔,端子冷却段设有朝向电机连接端子的第二喷淋孔。冷却油道用以通入冷却油液且使冷却油液依次通过电机冷却段和端子冷却段。第一喷淋孔用于对电机喷淋冷却油液,第一喷淋孔喷淋出的冷却油液与电机热耦合且吸收电机的热量,以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第二喷淋孔用于对电机连接端子喷淋冷却油液,第二喷淋孔喷淋出的冷却油液与电机连接端子热耦合且吸收电机连接端子的热量,以提高高压连接件的散热效率,降低高压连接件温度过高影响电流传输的风险。
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0、车轮组件20和动力组件30。车架10用于承载并连接车轮组件20和动力组件30。车轮组件20包括设置于车架10下方的前轮21和后轮22,前轮21用于进行导向,后轮22传动连接于动力组件30并在动力组件30的驱动下提供运行动力。动力组件30至少部分设于车架1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地形车100还包括车身覆盖件61,车身覆盖件6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0上。具体地,车身覆盖件61围绕车架10形成驾驶舱,驾驶舱可供驾驶者和乘客乘坐。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地形车100还包括货箱62,货箱62设置在车架10上且通过车架10支撑,货箱62用于装载货物。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动力组件30包括机壳31、电机32、控制器33和高压连接件34。机壳31内设有间隔设置的容纳腔31a和接线腔31b。电机32设置于容纳腔31a中。
电机32包括定子321(参图7)、转子(图未示)和转动轴(图未示),定子321套设于转子外周,转动轴固定于转子,定子321在通电后会产生磁场,转子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且实现转动,转动轴与转子同步转动且用于输出转动扭矩。可选地,转动轴的一端自容纳腔31a背离接线腔31b的一侧伸出机壳以传动连接减速器。
控制器33连接于机壳31外,用于接入直流电且输出三相高压电至电机32。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33还能够对电机32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和监测,并且控制电机32的功率大小、转动扭矩方向、转速等。
请一并参阅图4,高压连接件34包括间隔设置的控制器连接端子34a和电机连接端子34b。控制器连接端子34a连接于控制器33,电机连接端子34b经过接线腔31b与电机32连接,高压连接件34用于将控制器33输出三相高压电传输至电机32。
请一并参阅图5,机壳31设有冷却油道40。冷却油道40包括位于容纳腔31a的电机冷却段41,以及连通电机冷却段41且位于接线腔31b的端子冷却段42。电机冷却段41设有朝向电机32的第一喷淋孔411(参图7),端子冷却段42设有朝向电机连接端子34b的第二喷淋孔421。冷却油道40用以通入冷却油液且使冷却油液依次通过电机冷却段41和端子冷却段42。第一喷淋孔411用于对电机32喷淋冷却油液,第一喷淋孔411喷淋出的冷却油液与电机32热耦合且吸收电机32的热量,以提高电机32的散热效率。第二喷淋孔421用于对电机连接端子34b喷淋冷却油液,第二喷淋孔421喷淋出的冷却油液与电机连接端子34b热耦合且吸收电机连接端子34b的热量,以提高高压连接件34的散热效率,降低高压连接件34温度过高影响电流传输的风险。
可选地,第一喷淋孔411朝向定子321,用于对定子321喷淋冷却油液。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31包括壳体311和端盖312。端盖312连接于壳体311且和壳体311限定出容纳腔31a。端盖312背离容纳腔31a的一侧设有接线腔31b。电机冷却段41开设于壳体311内,第一喷淋孔411开设于壳体311朝向电机32的表面。端子冷却段42开设于端盖312内,第二喷淋孔421开设于端盖312朝向电机连接端子34b的表面。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高冷却油道40和机壳31的集成度,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11还设有回油孔3111,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油液经过回油孔3111排出至外部冷却设备中以循环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连接件34包括第一铜排341、第二铜排342、第三铜排343和绝缘座344。第一铜排341、第二铜排342和第三铜排343依次堆叠且间隔设置,第一铜排341和第二铜排342之间以及第二铜排342和第三铜排343之间分别设有间隙345,以使第一铜排341、第二铜排342和第三铜排343相互绝缘设置。绝缘座344一体成型于第一铜排341、第二铜排342和第三铜排343外围并填充于间隙345中。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一铜排341、第二铜排342、第三铜排343通过叠加布置方式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平铺布置方式,优化了空间结构,并且绝缘座344一体成型设置能够提高高压连接件34的集成度和绝缘稳定性。
可选地,绝缘座344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
第一铜排341、第二铜排342和第三铜排343的两端均从绝缘座344中伸出。第一铜排341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铜排342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3421,第三铜排343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三连接部3431,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三连接部3431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绝缘座344的同一侧。第一铜排341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四连接部3412,第二铜排342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五连接部3422,第三铜排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六连接部3432。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间隔设置且位于绝缘座344的同一侧。
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三连接部3431连接于控制器33以形成控制器连接端子34a,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连接于电机32以形成电机连接端子34b。控制器连接端子34a和电机连接端子34b在堆叠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错开。
具体地,第一铜排34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3411和第四连接部3412形成U相接头,第二铜排342两端的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五连接部3422形成V相接头,第三铜排343两端的第三连接部3431和第六连接部3432形成W相接头,以便于对应三相高压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义电机32和机壳31沿第一方向Z上相对设置,容纳腔31a和接线腔31b沿第二方向X间隔设置,第一铜排341、第二铜排342和第三铜排343沿第三方向Y依次堆叠且间隔设置。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两两相互垂直。
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三连接部3431沿第二方向X依次排列,且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三连接部3431朝向控制器33的表面位于横向平面上,横向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Z,以便于提高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三连接部3431与控制器33的电连接面积,进而提高连接的稳定性。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沿第三方向Y依次排列,且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朝向电机32的表面位于纵向平面上,纵向平面垂直于第二方向X,以便于提高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与电机32的电连接面积,进而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3,可选地,电机32包括三个间隔设置的接线柱322,接线柱322自容纳腔31a延伸至接线腔31b,三个接线柱322弯折并一一对应连接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座344包括第一延伸部344a、第二延伸部344b、以及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44a和第二延伸部344b之间的弯折部344c。第一延伸部344a沿第二方向X延伸其长度,以便于第一延伸部344a设置于控制器33一侧。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三连接部3431自第一延伸部344a伸出,以便于连接于控制器33。第二延伸部344b沿第三方向Y延伸其长度,以便于第二延伸部344b在第二方向X上靠近端盖312,减少第二延伸部344b占用的空间,提高集成度。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自第二延伸部344b伸出,以便于与电机32连接。
第一延伸部344a和第二延伸部344b在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X上间隔设置,沿第三方向Y观察,弯折部344c倾斜设置于第一延伸部344a和第二延伸部344b之间,以抬高第二延伸部344b,便于将第二延伸部344b插入接线腔31b中。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连接件34还包括多个衬套346。衬套346与绝缘座344一体成型设置。多个衬套346绕第一方向Z围设于第二延伸部344b周侧,衬套346用于通过紧固件(例如螺丝)与机壳31配合连接,以提高绝缘座344和机壳31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绝缘座344还包括固定部344d,固定部344d设于第二延伸部344b和衬套346之间,固定部344d与机壳31对应的部位配合卡持连接,进一步提高绝缘座344和机壳31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三连接部3431分别设有沿第一方向Z贯通设置的第一连接孔3413、第二连接孔3423和第三连接孔3433,第一连接孔3413、第二连接孔3423和第三连接孔3433用于通过紧固件与控制器33配合连接。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分别设有沿第二方向X贯通设置的第四连接孔3414、第五连接孔3424和第六连接孔3434,第四连接孔3414、第五连接孔3424和第六连接孔3434用于通过紧固件与电机32的接线柱322配合连接。高压连接件34还包括螺套347,螺套347和绝缘座344一体成型设置。螺套347一一对应连接第一连接部3411、第二连接部3421和第三连接部3431且连通第一连接孔3413、第二连接孔3423和第三连接孔3433,和/或螺套347一一对应连接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且连通第四连接孔3414、第五连接孔3424和第六连接孔3434,螺套347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孔3413、第二连接孔3423和第三连接孔3433和控制器33的连接强度,或提高第四连接孔3414、第五连接孔3424和第六连接孔3434和接线柱322的连接强度。
请一并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孔3414、第五连接孔3424和第六连接孔3434的孔心的连线沿第一延伸方向A延伸,端子冷却段42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一侧,端子冷却段42沿第一延伸方向A延伸,第二喷淋孔421沿第一延伸方向A排列,以便于缩短端子冷却段42的延伸路径且便于第二喷淋孔421朝向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喷淋冷却油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喷淋孔421的数量为三个,每个第二喷淋孔421朝向一个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以使冷却油液均匀喷淋至每个第四连接部3412、第五连接部3422和第六连接部3432上,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冷却组件50,冷却组件50设置于动力组件30一侧。冷却组件50包括油滤51,泵体52和油冷器53。油滤51位于机壳31中,具体地,油滤51经过回油孔3111伸入壳体311中。泵体52和油冷器53位于机壳31外,泵体52连通油滤51,泵体52还通过第一管道54连通油冷器53,油冷器53通过第二管道55连通冷却油道40。泵体52用于提供冷却油液的流动动力使冷却油液在机壳31、油滤51、油冷器53和冷却油道40之间循环流动。油滤51用于过滤冷却油液,油冷器53用于冷却油滤51输入的冷却油液并将冷却后的冷却油液输入冷却油道40中。通过油滤51,泵体52和油冷器53和冷却油道40配合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请再次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33包括本体331和散热件332,本体331贴合于散热件332,散热件332用于对本体331散热。控制器连接端子34a至少部分与散热件332接触连接,以利用散热件332吸收控制器连接端子34a的热量,降低高压连接件34温度过高影响电流传输的风险。
可选地,散热件332可以但不限于为冷却板。
综上,上述全地形车100中,冷却油道40包括位于容纳腔31a的电机冷却段41,以及连通电机冷却段41且位于接线腔31b的端子冷却段42。电机冷却段41设有朝向电机32的第一喷淋孔411,端子冷却段42设有朝向电机连接端子34b的第二喷淋孔421。冷却油道40用以通入冷却油液且使冷却油液依次通过电机冷却段41和端子冷却段42。第一喷淋孔411用于对电机32喷淋冷却油液,第一喷淋孔411喷淋出的冷却油液与电机32热耦合且吸收电机32的热量,以提高电机32的散热效率。第二喷淋孔421用于对电机连接端子34b喷淋冷却油液,第二喷淋孔421喷淋出的冷却油液与电机连接端子34b热耦合且吸收电机连接端子34b的热量,以提高高压连接件34的散热效率,降低高压连接件34温度过高影响电流传输的风险。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车轮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
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车架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间隔设置的容纳腔和接线腔;
电机,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
控制器,连接于所述机壳外;
高压连接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控制器连接端子和电机连接端子,所述控制器连接端子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电机连接端子经过所述接线腔与所述电机连接;
所述机壳设有冷却油道,所述冷却油道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的电机冷却段,以及连通所述电机冷却段且位于所述接线腔的端子冷却段,所述电机冷却段设有朝向所述电机的第一喷淋孔,所述端子冷却段设有朝向所述电机连接端子的第二喷淋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壳体和端盖,所述端盖连接于所述壳体且和所述壳体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端盖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设有所述接线腔,所述电机冷却段开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喷淋孔开设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电机的表面,所述端子冷却段开设于所述端盖内,所述第二喷淋孔开设于所述端盖朝向所述电机连接端子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连接件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和绝缘座,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依次堆叠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之间分别设有间隙,所述绝缘座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外围并填充于所述间隙中,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的两端均从所述绝缘座中伸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铜排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绝缘座的同一侧以形成所述控制器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铜排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铜排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三铜排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依次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绝缘座的同一侧以形成所述电机连接端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电机和所述机壳沿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接线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沿第三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朝向所述控制器的表面位于横向平面上,所述横向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朝向所述电机的表面位于纵向平面上,所述纵向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弯折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其长度,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其长度,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自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沿所述第三方向观察,所述弯折部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连接件还包括多个衬套,所述衬套与所述绝缘座一体成型设置,多个所述衬套绕所述第一方向围设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周侧,所述衬套用于与所述机壳配合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分别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贯通设置的第四连接孔、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所述高压连接件还包括螺套,所述螺套和所述绝缘座一体成型设置,所述螺套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或所述螺套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且连通所述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五连接孔和所述第六连接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五连接孔和所述第六连接孔的孔心的连线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端子冷却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一侧,所述端子冷却段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喷淋孔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排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设置于所述动力组件一侧,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油滤,泵体和油冷器,所述油滤位于所述机壳中,所述泵体和所述油冷器位于所述机壳外,所述泵体连通所述油滤,所述泵体还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油冷器,所述油冷器通过所述管道连通所述冷却油道,所述泵体用于提供冷却油液的流动动力使所述冷却油液在所述机壳、所述油滤、所述油冷器和所述冷却油道之间循环流动。
CN202320403451.4U 2023-02-24 2023-02-24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9634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03451.4U CN219634973U (zh) 2023-02-24 2023-02-24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03451.4U CN219634973U (zh) 2023-02-24 2023-02-24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4973U true CN219634973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07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03451.4U Active CN219634973U (zh) 2023-02-24 2023-02-24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49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53201B (zh) 一种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总成及电动汽车
EP2395647B1 (en) Power converter
US8614538B2 (en) Electric machin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8552600B2 (en) Potted end turns of an electric machine
WO2012096335A1 (ja) 回転電機ユニット
US20150308435A1 (en) Side-by-side dual pump and motor with control device
US8319382B2 (en) Electric motor having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wire connec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US8358041B2 (en) Electric motor having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wire connec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US8959908B2 (en) Brake controller
WO2013080747A1 (ja) 機電一体型の電動駆動装置
US20090243443A1 (en) Drive unit
CN112272902A (zh) 用于充电系统的电功率端子
KR20190105913A (ko) 차량용 하이브리드 전력제어장치
JP7506779B2 (ja) 3相端子台、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交通機関
US20140375180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for vehicles
CN110858747B (zh) 机动车的电动马达的电子器件
US20240113601A1 (en) Motor controller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CN101859958A (zh) 用于将电动马达联接到功率源的连接器组件
US6571895B2 (en) Electrical machine, and a drive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CN219634973U (zh) 全地形车
CN209344964U (zh) 一种新能源车用水冷电机系统
CN218526201U (zh) 一种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KR20200142292A (ko) 모터냉각구조
CN113726088A (zh) 一种电动车用电机控制器集成组件及其电动车
US8053920B2 (en) Compact terminal assembly for power convert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