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4020U - 车身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4020U
CN220164020U CN202321637965.2U CN202321637965U CN220164020U CN 220164020 U CN220164020 U CN 220164020U CN 202321637965 U CN202321637965 U CN 202321637965U CN 220164020 U CN220164020 U CN 220164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nnecting piece
connecting member
fasten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379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国强
李英东
任毅斌
徐志强
宋小雨
周保成
李秀磊
刘云刚
刘庆永
刘宽心
王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lco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lco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lco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lco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3796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4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4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4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连接结构,包括:竖梁,竖梁具有第一凹槽;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连接接头,连接接头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均和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件插入第一凹槽中,且和第一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件插入第二凹槽中,且和第二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件插入第三凹槽中,且和第三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其中,横梁、竖梁和连接接头均由铝合金制成,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均具有至少一个减重孔。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身连接结构轻量化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身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在燃油车排放法规日益严格、电动车续航不足、电池能量密度难以提升的背景下,汽车轻量化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全铝车身作为汽车轻量化的一个领域,其对节能减排,提高续航里程,促进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技术中,全铝车身骨架由多个横梁和多个竖梁组成,横梁和竖梁之间通过连接接头连接。目前,全铝车身的应用主要包括铝型材的焊接、铆接、螺接三种连接结构形式。铝型材焊接车身轻量化效果最好,但焊缝处强度弱化,变形难控制,维修性差。铝型材铆接及螺接车身连接强度高,但轻量化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连接结构,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身连接结构轻量化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连接结构,包括:竖梁,竖梁具有第一凹槽;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连接接头,连接接头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均和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件插入第一凹槽中,且和第一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件插入第二凹槽中,且和第二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件插入第三凹槽中,且和第三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其中,横梁、竖梁和连接接头均由铝合金制成,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均具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进一步地,减重孔贯穿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设置,减重孔沿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减重孔的形状为腰型孔或多边形孔。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均背离第二连接件设置。
进一步地,车身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和第三紧固件,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紧固件和第一凹槽的内壁连接,第二连接件通过第二紧固件和第二凹槽的内壁连接,第三连接件通过第三紧固件和第三凹槽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装配孔,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装配孔,第三连接件具有第三装配孔,第一凹槽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凹槽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三凹槽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三安装孔,第一紧固件依次穿入第一凹槽一个侧壁的第一安装孔、第一装配孔、第一凹槽另一个侧壁的第一安装孔,以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凹槽连接,第二紧固件依次穿入第二凹槽一个侧壁的第二安装孔、第二装配孔、第二凹槽另一个侧壁的第二安装孔,以将第二连接件和第二凹槽连接,第三紧固件依次穿入第三凹槽一个侧壁的第三安装孔、第三装配孔、第三凹槽另一个侧壁的第三安装孔,以将第三连接件和第三凹槽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紧固件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竖梁包括主板体和设置在主板体两端的限位板体,限位板体包括第一L形板和第二L形板,第一L形板、第二L形板和主板体共同形成第一凹槽,第一L形板和主板体形成第一限位槽,第二L形板和主板体形成第二限位槽,第一L形板、第二L形板均具有第一安装孔,第一螺母位于第二限位槽内,且和第二限位槽的内壁限位配合,第一螺栓包括相互连接的螺帽和螺杆,螺杆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一装配孔,且和第一螺母螺纹配合,螺帽和第一限位槽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地,第一螺母为多边形螺母,第二限位槽的宽度为W,第一螺母的外接圆直径为D,第一螺母的内接圆直径为d,d<W<D。
进一步地,第一装配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一紧固件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装配孔和多个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一紧固件分别穿入对应的多个第一装配孔和多个第一安装孔中。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平行,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均和第一连接件垂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身连接结构,包括:竖梁,竖梁具有第一凹槽;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连接接头,连接接头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均和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件插入第一凹槽中,且和第一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件插入第二凹槽中,且和第二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件插入第三凹槽中,且和第三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其中,横梁、竖梁和连接接头均由铝合金制成,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均具有至少一个减重孔。采用该方案,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重孔,这样在保证车身骨架的强度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连接接头的重量,从而提高了车身连接结构的减重效果,实现了轻量化的目的;并且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将第二连接件和第二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将第三连接件和第三凹槽的内壁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横梁或竖梁损坏时,便于拆卸和安装。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身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车身连接结构的正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中车身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1中连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竖梁;11、第一凹槽;12、主板体;13、限位板体;131、第一L形板;132、第二L形板;15、第二限位槽;
20、横梁;21、第二凹槽;22、第三凹槽;
30、连接接头;31、第一连接件;311、减重孔;312、第一导向面;313、第二导向面;314、第一装配孔;32、第二连接件;321、第二装配孔;33、第三连接件;331、第三装配孔;
40、第一紧固件;41、第一螺栓;411、螺杆;42、第一螺母;
50、第二紧固件;
60、第三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连接结构,包括:
竖梁10,竖梁10具有第一凹槽11;
横梁20,横梁2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凹槽21和第三凹槽22;
连接接头30,连接接头30包括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第二连接件32、第三连接件33均和第一连接件31连接,第一连接件31插入第一凹槽11中,且和第一凹槽1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件32插入第二凹槽21中,且和第二凹槽2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件33插入第三凹槽22中,且和第三凹槽22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其中,横梁20、竖梁10和连接接头30均由铝合金制成,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均具有至少一个减重孔311。
采用该方案,在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重孔311,这样在保证车身骨架的强度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连接接头30的重量,从而提高了车身连接结构的减重效果,实现了轻量化的目的;并且将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一凹槽1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将第二连接件32和第二凹槽2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将第三连接件33和第三凹槽22的内壁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横梁20或竖梁10损坏时,便于拆卸和安装。
其中,减重孔311贯穿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设置,减重孔311沿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将减重孔311贯穿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设置,这样能够在保证车身骨架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减小连接接头30的重量,从而提高了车身连接结构的减重效果。
具体地,减重孔311的形状为腰型孔或多边形孔。在本方案中,减重孔311的形状为矩形孔,同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把减重孔311的形状设置成腰型孔或者五边形孔或六边形孔等其他形状。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3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导向面312和第二导向面313,第一导向面312和第二导向面313均背离第二连接件32设置。
在第一连接件3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导向面312和第二导向面313,这样当第一连接件31插入第一凹槽11中时,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紧固件40、第二紧固件50和第三紧固件60,第一连接件31通过第一紧固件40和第一凹槽11的内壁连接,第二连接件32通过第二紧固件50和第二凹槽21的内壁连接,第三连接件33通过第三紧固件60和第三凹槽22的内壁连接。
设置第一紧固件40,能够将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一凹槽11的内壁连接;设置第二紧固件50,能够将第二连接件32和第二凹槽21的内壁连接;设置第三紧固件60,能够将第三连接件33和第三凹槽22的内壁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件31具有第一装配孔314,第二连接件32具有第二装配孔321,第三连接件33具有第三装配孔331,第一凹槽11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凹槽21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三凹槽22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三安装孔,第一紧固件40依次穿入第一凹槽11一个侧壁的第一安装孔、第一装配孔314、第一凹槽11另一个侧壁的第一安装孔,以将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一凹槽11连接,第二紧固件50依次穿入第二凹槽21一个侧壁的第二安装孔、第二装配孔321、第二凹槽21另一个侧壁的第二安装孔,以将第二连接件32和第二凹槽21连接,第三紧固件60依次穿入第三凹槽22一个侧壁的第三安装孔、第三装配孔331、第三凹槽22另一个侧壁的第三安装孔,以将第三连接件33和第三凹槽22连接。
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将第一紧固件40依次穿入第一凹槽11一个侧壁的第一安装孔、第一装配孔314、第一凹槽11另一个侧壁的第一安装孔,这样就能够将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一凹槽11连接;将第二紧固件50依次穿入第二凹槽21一个侧壁的第二安装孔、第二装配孔321、第二凹槽21另一个侧壁的第二安装孔,这样就能够将第二连接件32和第二凹槽21连接;将第三紧固件60依次穿入第三凹槽22一个侧壁的第三安装孔、第三装配孔331、第三凹槽22另一个侧壁的第三安装孔,这样就能够将第三连接件33和第三凹槽22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紧固件40包括第一螺栓41和第一螺母42,竖梁10包括主板体12和设置在主板体12两端的限位板体13,限位板体13包括第一L形板131和第二L形板132,第一L形板131、第二L形板132和主板体12共同形成第一凹槽11,第一L形板131和主板体12形成第一限位槽,第二L形板132和主板体12形成第二限位槽15,第一L形板131、第二L形板132均具有第一安装孔,第一螺母42位于第二限位槽15内,且和第二限位槽15的内壁限位配合,第一螺栓41包括相互连接的螺帽和螺杆411,螺杆411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一装配孔314,且和第一螺母42螺纹配合,螺帽和第一限位槽的内壁抵接。
这样设置,将第一螺母42位于第二限位槽15内,且和第二限位槽15的内壁限位配合,这样第一螺母42就不能随意转动,避免松动和失效的风险,提高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母42为多边形螺母,第二限位槽15的宽度为W,第一螺母42的外接圆直径为D,第一螺母42的内接圆直径为d,d<W<D。
如此设置,第一螺母42仅能且只能以一种固定的姿态放入第二限位槽15中,无法转动,避免松动和失效的风险,提高结构稳定性。
其中,第一装配孔314、第一安装孔和第一紧固件40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装配孔314和多个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一紧固件40分别穿入对应的多个第一装配孔314和多个第一安装孔中。这样能够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地,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平行,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均和第一连接件31垂直。这样设置,使得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和横梁20相适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竖梁(10),所述竖梁(10)具有第一凹槽(11);
横梁(20),所述横梁(2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凹槽(21)和第三凹槽(22);
连接接头(30),所述连接接头(30)包括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和第三连接件(33),所述第二连接件(32)、所述第三连接件(33)均和所述第一连接件(3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1)插入所述第一凹槽(11)中,且和所述第一凹槽(1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2)插入所述第二凹槽(21)中,且和所述第二凹槽(2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33)插入所述第三凹槽(22)中,且和所述第三凹槽(22)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横梁(20)、所述竖梁(10)和所述连接接头(30)均由铝合金制成,所述第一连接件(31)、所述第二连接件(32)和所述第三连接件(33)均具有至少一个减重孔(3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311)贯穿所述第一连接件(31)、所述第二连接件(32)和所述第三连接件(33)设置,所述减重孔(311)沿所述第一连接件(31)、所述第二连接件(32)和所述第三连接件(33)的长度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311)的形状为腰型孔或多边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导向面(312)和第二导向面(313),所述第一导向面(312)和所述第二导向面(313)均背离所述第二连接件(32)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紧固件(40)、第二紧固件(50)和第三紧固件(60),所述第一连接件(31)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40)和所述第一凹槽(1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2)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50)和所述第二凹槽(2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33)通过所述第三紧固件(60)和所述第三凹槽(22)的内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具有第一装配孔(314),所述第二连接件(32)具有第二装配孔(321),所述第三连接件(33)具有第三装配孔(331),所述第一凹槽(11)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凹槽(21)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凹槽(22)对应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紧固件(40)依次穿入所述第一凹槽(11)一个侧壁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装配孔(314)、所述第一凹槽(11)另一个侧壁的第一安装孔,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所述第一凹槽(11)连接,所述第二紧固件(50)依次穿入所述第二凹槽(21)一个侧壁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装配孔(321)、所述第二凹槽(21)另一个侧壁的第二安装孔,以将所述第二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凹槽(21)连接,所述第三紧固件(60)依次穿入所述第三凹槽(22)一个侧壁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装配孔(331)、所述第三凹槽(22)另一个侧壁的第三安装孔,以将所述第三连接件(33)和所述第三凹槽(2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40)包括第一螺栓(41)和第一螺母(42),所述竖梁(10)包括主板体(12)和设置在所述主板体(12)两端的限位板体(13),所述限位板体(13)包括第一L形板(131)和第二L形板(132),所述第一L形板(131)、所述第二L形板(132)和所述主板体(12)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凹槽(11),所述第一L形板(131)和所述主板体(12)形成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L形板(132)和所述主板体(12)形成第二限位槽(15),所述第一L形板(131)、所述第二L形板(132)均具有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母(42)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15)内,且和所述第二限位槽(15)的内壁限位配合,所述第一螺栓(41)包括相互连接的螺帽和螺杆(411),所述螺杆(411)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装配孔(314),且和所述第一螺母(42)螺纹配合,所述螺帽和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内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母(42)为多边形螺母,所述第二限位槽(15)的宽度为W,所述第一螺母(42)的外接圆直径为D,所述第一螺母(42)的内接圆直径为d,d<W<D。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孔(314)、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紧固件(40)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装配孔(314)和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紧固件(40)分别穿入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装配孔(314)和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和所述第三连接件(33)平行,所述第二连接件(32)和所述第三连接件(33)均和所述第一连接件(31)垂直。
CN202321637965.2U 2023-06-26 2023-06-26 车身连接结构 Active CN220164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7965.2U CN220164020U (zh) 2023-06-26 2023-06-26 车身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7965.2U CN220164020U (zh) 2023-06-26 2023-06-26 车身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4020U true CN220164020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65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37965.2U Active CN220164020U (zh) 2023-06-26 2023-06-26 车身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40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7031A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侧墙组件
CN204915697U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侧墙组件
CN220164020U (zh) 车身连接结构
CN204488930U (zh) 一种牵引车车架结构
CN212373377U (zh) 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301523B (zh) 纯电动汽车铝制动力总成悬置安装装置
CN110803220B (zh) 一种一体式汽车车架及其制造方法
CN205273083U (zh) 前空气悬挂气囊支座总成安装结构
CN205097916U (zh) 蓄电池安装支架、蓄电池支架总成及汽车
CN210706834U (zh) 一种汽车天窗安装支架
CN209999106U (zh) 一种小鹅颈骨架车车架组对工装
CN208760735U (zh) 连接件和汽车骨架安装结构
CN211685351U (zh) 一种客车顶盖与骨架前后围的连接结构
CN111994177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一体式车架与侧围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CN217415887U (zh) 商用车车架第一横梁的连接结构
CN204161472U (zh) 车架横梁、车架和车辆
CN216994564U (zh) 一种汽车驾驶舱前底板
CN217455554U (zh) 一种拖车钩安装结构
CN215794030U (zh) 一种轻量化尾横梁及其车架安装结构
CN219427866U (zh) 一种拖车钩及拖车钩连接结构
CN214930093U (zh) 一种加强型半挂车车架
CN218616869U (zh) 汽车及其车架
CN115258003B (zh) 一种车身侧围总成固定装具
CN220096467U (zh) 一种前围结构、舱体结构及车辆
CN213974183U (zh) 一种电动车铝合金型材前舱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