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46272U -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46272U
CN220146272U CN202321713614.5U CN202321713614U CN220146272U CN 220146272 U CN220146272 U CN 220146272U CN 202321713614 U CN202321713614 U CN 202321713614U CN 220146272 U CN220146272 U CN 220146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lifting
unit
conveying
bl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36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申林
黄勃
付劲松
唐修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any Kuaierju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any Kuaierju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any Kuaierju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any Kuaierju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136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46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46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46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翻转装置包括:支撑架;翻转架,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架上,翻转架为L形结构且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适于支撑翻转前的坯体,第二支撑部适于支撑翻转后的坯体;升降输送机构,包括升降单元和输送单元,升降单元的下端相对于支撑架固定,输送单元设置在升降单元上,升降单元驱动输送单元升降,输送单元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位和第二支撑位,第一支撑位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应,第二支撑位远离第一支撑部且第二支撑位上适于放置待输送的坯体,输送单元具有低于第一支撑部上表面的低位状态及高于第一支撑部上表面的高位状态。避免坯体在输送过程被碰坏。

Description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背景技术
预制构件作为常用的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通常经过配料、搅拌、浇注、预养、切割、蒸压、养护等工艺过程,其中,在切割工序中,需要使用翻转机对完成切割的坯体进行翻转,以将底面的余料切除。现有技术中通过吊机吊取坯体,在去底皮翻转机完成对坯体的翻转及去底皮后,吊机需要先将去底皮翻转机上的坯体吊走,才能从切割线上取另外一个待加工的坯体放置于去底皮翻转机上,这样单工位去底皮翻转机的生产节拍较慢。为了提高去底皮翻转机的生产速度,可以在现有翻转机的基础上增加具有双工位的输送线,第一工位与翻转机底板上放置坯体的位置对应,第二工位用于暂存下一个待加工的坯体,且第二工位上的坯体可由输送线输送至第一工位。
然而,原有的翻转机往往在底板一侧设置有夹持底板上坯体的夹紧装置,夹紧装置高于底板的上表面,而输送线通常为水平输送,因此在输送线将第二工位上的坯体输送至第一工位时,坯体会与夹紧装置发生碰撞,影响输送过程的稳定性,还可能会对坯体造成破坏,影响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以解决坯体在输送过程中与高于翻转机底板的夹紧装置发生碰撞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翻转装置,包括:支撑架;翻转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翻转架为L形结构且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适于支撑翻转前的坯体,所述第二支撑部适于支撑翻转后的所述坯体;升降输送机构,包括升降单元和输送单元,所述升降单元的下端相对于所述支撑架固定,所述输送单元设置在所述升降单元上,所述升降单元驱动所述输送单元升降,所述输送单元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位和第二支撑位,所述第一支撑位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应,所述第二支撑位远离所述第一支撑部且所述第二支撑位上适于放置待输送的坯体,所述输送单元具有低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表面的低位状态及高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表面的高位状态。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翻转架为L形结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可实现同步翻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相对位置固定,有利于保证翻转过程中对坯体支撑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在输送单元上设置第一支撑位和第二支撑位,实现输送单元上的双工位设置,其中第二支撑位作为缓存工位,可以节约前后两个坯体的更换时间,从而加快生产速度,同时,通过设置升降单元驱动输送单元升降,实现输送单元在高位状态与低位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实现输送单元在水平输送坯体与将坯体转移到第一支撑部上两种工况之间切换,避免输送单元输送坯体过程中与第一支撑部发生摩擦或者与高于第一支撑部的夹持单元发生碰撞,从而保证输送过程的平稳性,避免坯体被碰坏,以提高加工质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单元包括:支撑部,相对于所述支撑架固定;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升降部上设置有所述输送单元;第一驱动部,一端相对于所述支撑部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升降部连接,以驱动所述升降部相对于所述支撑部升降。
有益效果:通过第一驱动部驱动升降部相对于支撑部升降,实现升降单元的升降,从而实现设置在升降部上的输送单元的升降,实现输送单元在高位状态与低位状态之间切换,操作方便,灵活性好。具体地,支撑部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固定在地面上,螺栓连接或焊接的可靠性高且操作方便。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单元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沿上下方向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升降部与所述导向部滑动连接,所述导向部为所述升降部的升降提供导向。
有益效果:导向部为升降部的升降提供导向,保证升降部能够保持在上下方向移动,防止升降部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保证连接在升降部上的输送机构的平稳性,保证坯体输送过程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支撑部上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升降单元还包括同步单元,所述同步单元连接在相邻所述支撑部之间且与所述升降部固定连接,以保持所述升降部上与不同所述第一驱动部相连的位置同步升降。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支撑部支撑升降部的不同位置,提高对升降部支撑的稳定性,每个支撑部上对应设置一个第一驱动部,提高了驱动力,保证升降部的可靠升降,同时,与升降部固定连接的同步单元连接在相邻两个支撑部之间,保证升降部在相邻两个支撑部上的同步移动,从而保证整个升降部升降过程的平稳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同步单元包括同步轴及齿轮齿条结构,所述同步轴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且与所述升降部连接,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可相对于所述同步轴的轴线转动的齿轮,每个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一个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有益效果:通过在同步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齿轮,同步轴在随升降部升降过程中,通过两端的齿轮沿齿条的移动实现同步轴两端的同步升降,从而实现与同步轴固定连接的升降部的对应位置的同步升降,齿轮齿条传动稳定性好,可靠性高,通过多个齿轮齿条结构的共同配合,能够保证同步升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单元包括:输送部,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上,可沿水平方向输送所述坯体;第二驱动部及传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通过所述传动部驱动所述输送部沿所述水平方向运动。
有益效果:第一支撑位、第二支撑位沿宽度方向设置在输送部的上表面,第二驱动部通过传动部将动力传递至输送部上,以驱动输送部沿水平方向运动,从而使得输送部沿水平方向输送坯体,实现将坯体从第二支撑位输送至第一支撑位,输送过程自动化程度高,传动平稳。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输送部沿所述翻转架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翻转架的两侧,所述传动部的数量为两个且与两个所述输送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驱动部与两个所述传动部之间均通过一个传动轴连接,以使两个所述传动部同步运动。
有益效果: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输送部同时对坯体进行支撑和输送,保证了支撑及输送的平稳性;通过设置第二驱动部通过传动轴与两个传动部连接,实现第二驱动部对两个传动部的同步驱动,使得两个传动部同步运动,从而实现两个输送部的同步运动,保证坯体在被输送过程中沿长度方向上的同步性,提高输送过程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输送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限位组件位于所述升降部的上方和/或下方,以限制所述升降部向上和/或向下移动的距离。
有益效果:通过在升降部的上方设置限位组件,从升降部的上方对升降部进行限位,可以限制升降部向上移动的距离;通过在升降部的下方设置限位组件,从升降部的下方对升降部进行限位,可以限制升降部向下移动的距离,从而实现对升降部升降高度的限制,即实现对输送单元升降高度的限制,防止升降单元向上移动距离过大而脱离支撑部或者向下移动距离过大而损坏第一驱动部,从而提高安全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支架,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上;限位件,沿上下方向可调节地穿设在所述限位支架上,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升降部的一端选择性地与所述升降部相抵接。
有益效果:在限位支架上穿设可调节长度的限位件,通过调节限位件伸出的长度,可以实现对升降部可升降高度的调节,从而适应实际生产情况,灵活性高。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包括:上述的翻转装置。因为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包括翻转装置,具有与翻转装置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翻转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翻转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翻转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的输送机构的主视图;
图10为图6所示的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11为图6所示的输送机构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翻转架;101、第一支撑部;102、第二支撑部;103、夹持单元;2、升降输送机构;201、支撑部;202、升降部;203、第一驱动部;204、导向部;2051、齿轮;2052、齿条;2053、第一同步轴;2054、第二同步轴;2055、第三同步轴;206、输送部;207、第二驱动部;208、传动部;209、联轴器;210、第一传动轴;211、第二传动轴;212、限位组件;213、限位支架;214、限位件;3、机架;4、去底皮装置;5、收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传统的去底皮翻转机上设置的夹紧单元通常高于支撑翻转前坯体的底板的上表面,而输送单元的上表面通常与支撑翻转前坯体的底板的上表面齐平,在输送单元水平输送坯体过程中,夹紧单元对坯体产生阻挡,坯体被碰坏,影响坯体输送的平稳性,因此,现有单工位去底皮翻转机无法通过直接增加输送单元实现双工位升级改造。
下面结合图1至图12,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翻转装置,翻转装置包括:支撑架、翻转架1及升降输送机构2。翻转架1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架上,翻转架1为L形结构且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撑部101和第二支撑部102,第一支撑部101适于支撑翻转前的坯体,第二支撑部102适于支撑翻转后的坯体;升降输送机构2包括升降单元和输送单元,升降单元的下端相对于支撑架固定,输送单元设置在升降单元上,升降单元驱动输送单元升降,输送单元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位和第二支撑位,第一支撑位与第一支撑部101相对应,第二支撑位远离第一支撑部101且第二支撑位上适于放置待输送的坯体,输送单元具有低于第一支撑部101上表面的低位状态及高于第一支撑部101上表面的高位状态。其中,升降指的是沿图1中箭头所指的“上下”方向移动。
应用本实施例的翻转装置,通过设置翻转架1为L形结构,第一支撑部101和第二支撑部102可实现同步翻转,第一支撑部101和第二支撑部102相对位置固定,有利于保证翻转过程中对坯体支撑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在输送单元上设置第一支撑位和第二支撑位,实现输送单元上的双工位设置,其中第二支撑位作为缓存工位,可以节约前后两个坯体的更换时间,从而加快生产速度,同时,通过设置升降单元驱动输送单元升降,实现输送单元在高位状态与低位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实现输送单元在水平输送坯体与将坯体转移到第一支撑部101上两种工况之间切换,避免输送单元输送坯体过程中与第一支撑部101发生摩擦或者与高于第一支撑部101的夹持单元103发生碰撞,从而保证输送过程的平稳性,避免坯体被碰坏,以提高加工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进一步结合图1至图2所示,翻转机上设置的夹持单元103高于第一支撑部101的上表面,若输送单元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部101平齐,则在输送单元水平输送坯体过程中,夹持单元103会与坯体发生碰撞,对坯体造成破坏,而本实施例的翻转装置通过设置升降单元驱动输送单元在高位状态与低位状态之间切换,当输送单元处于高位状态时,输送单元的上表面高于第一支撑部101的上表面且高于夹持单元103的上端,输送单元输送的坯体不会与第一支撑部101的上表面发生摩擦,也不会与夹持单元103发生碰撞,从而可以表面坯体被碰坏,并保证输送过程的平稳性;当输送单元由高位状态切换至低位状态时,输送单元上支撑的坯体随输送单元下降,直至坯体的底面与第一支撑部101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实现将坯体转移至翻转架1上,转移过程仅通过升降单元的下降即可实现,操作简单且动作平稳,其中,上表面指的是图1至图2中箭头所指的“上”所在的方向的表面,上端指的是图1至图2中箭头所指的“上”所在方向的一端。输送单元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位和第二支撑位作为双工位,其中第二支撑位作为缓存工位,可以在第一支撑位上的坯体被吊走之前就放置好下一个待加工的坯体,从而在第一支撑位上的坯体被吊走后,第二支撑位上的坯体即可通过输送单元输送至第一支撑位,与传统的需等到吊机将第一支撑部101上的坯体吊走后才能将下一个坯体吊至第一支撑部101上相比,大大加快了生产节拍。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固定不动,具体可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固定在地面上;支撑架上设置有翻转驱动机构,翻转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支撑架连接且另一端与翻转架1连接,翻转驱动机构驱动翻转架1相对于支撑架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加气混凝土生产线中,坯体经过切割成型后,需要去除底皮,而去除底皮,就需要使用翻转架1将坯体翻转90°,翻转架1呈L形结构,第一支撑部101和第二支撑部102一体式连接,翻转架1翻转过程中,第一支撑部101和第二支撑部102同步翻转,因此仅需设置一个翻转驱动机构即可实现驱动第一支撑部101及第二支撑部102的翻转,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具体地,翻转驱动机构可以是油缸、气缸或电缸等。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及翻转架1为现有的结构,不做改动,升降单元和输送单元组成一体式结构的升降输送机构2,升降输送机构2作为模块化结构与现有结构组合安装,从而快速实现双工位升级改造。需要说明的是,升降输送机构2不影响翻转架1的翻转。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架1远离升降输送机构2的一侧还设置有机架3,机架3固定在地面上,机架3上连接有去底皮装置4,去底皮装置可相对于机架3上下移动,用于在坯体翻转后切割坯体的底皮;去底皮装置4的下方对应设置有收纳槽5,以收集从坯体上切割下来的余料,保持现场环境整洁。其中,坯体的底皮指的是坯体上朝向第一支撑部101一侧的表皮。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单元包括:支撑部201、升降部202及第一驱动部203。支撑部201相对于支撑架固定;升降部202可升降地设置在支撑部201上,升降部202上设置有输送单元;第一驱动部203一端相对于支撑部201连接且另一端与升降部202连接,以驱动升降部202相对于支撑部201升降。通过第一驱动部203驱动升降部202相对于支撑部201升降,实现升降单元的升降,从而实现设置在升降部202上的输送单元的升降,实现输送单元在高位状态与低位状态之间切换,操作方便,灵活性好。具体地,支撑部201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固定在地面上,螺栓连接或焊接的可靠性高且操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203为伸缩缸,伸缩缸的下端连接在支撑部201上且上端连接在升降部202上,伸缩缸可沿上下方向伸缩,以驱动升降部202相对于支撑部201升降,伸缩缸伸出时驱动升降部上升、伸缩缸缩回时带动升降部下降,伸缩缸操作灵活,稳定性好。具体地,伸缩缸可以为油缸、气缸或电缸等。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结合图6至图7所示,升降单元还包括:导向部204,导向部204沿上下方向固定连接在支撑部201上,升降部202与导向部204滑动连接,导向部204为升降部202的升降提供导向,保证升降部202能够保持在上下方向移动,防止升降部202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保证连接在升降部202上的输送机构的平稳性,保证坯体输送过程的稳定性。其中,上下方向指的是图6中箭头所指的“上下”所在的方向。优选地,导向部204为导向柱子,升降部202可滑动地套设在导向柱上。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01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支撑部201上对应设置一个第一驱动部203,升降单元还包括同步单元,同步单元连接在相邻支撑部201之间且与升降部202固定连接,以保持升降部202上与不同第一驱动部203相连的位置同步升降。通过设置支撑部201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支撑部201支撑升降部202的不同位置,提高对升降部202支撑的稳定性,每个支撑部201上对应设置一个第一驱动部203,提高了驱动力,保证升降部202的可靠升降,同时,与升降部202固定连接的同步单元连接在相邻两个支撑部201之间,保证升降部202在相邻两个支撑部201上的同步移动,从而保证整个升降部202升降过程的平稳性。
在本实施例中,同步单元包括同步轴及齿轮齿条结构,同步轴设置在相邻两个支撑部201之间且与升降部202连接,同步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可相对于同步轴的轴线转动的齿轮2051,每个支撑部201上设置有一个齿条2052,齿轮2051与齿条2052相啮合。齿条2052沿上下方向延伸,齿轮2051沿齿条2052移动,通过在同步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齿轮2051,同步轴在随升降部202升降过程中,通过两端的齿轮2051沿齿条2052的移动实现同步轴两端的同步升降,从而实现与同步轴固定连接的升降部202的对应位置的同步升降,齿轮齿条传动稳定性好,可靠性高,通过多个齿轮齿条结构的共同配合,能够保证同步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01的数量为四个,同步轴包括第一同步轴2053、第二同步轴2054及第三同步轴2055,第一同步轴2053连接在远离第二支撑部102的两个支撑部201之间,第二同步轴2054和第三同步轴2055沿翻转架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翻转架1的两侧。第一同步轴2053保证升降部202上与远离第二支撑部102的两个支撑部201相连的位置能够同步升降,即保证升降部202沿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的同步升降,第二同步轴2054及第三同步轴2055保证升降部202沿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的同步升降,从而实现整个升降部202的各个不同位置的同步升降,进而保证输送单元的平稳性。其中,长度方向指的是沿图1中箭头所指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指的是沿图1中箭头所指的“宽度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靠近第二支撑部102的两个支撑部201之间不设置同步轴,对应地,升降部202靠近翻转架1的第二支撑部102的一侧开口的框架,即升降部202呈“C”字型,升降输送机构2整体呈“C”字型,翻转架1被升降输送机构2围绕,“C”字型的结构便于从翻转架1的一侧将升降输送机构2插入安装,整体性好。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单元包括:输送部206、第二驱动部207及传动部208。输送部206设置在升降部202上,可随升降部202升降,并可沿水平方向输送坯体;第二驱动部207通过传动部208驱动输送部206沿水平方向运动。第一支撑位、第二支撑位沿宽度方向设置在输送部206的上表面,第二驱动部207通过传动部208将动力传递至输送部206上,以驱动输送部206沿水平方向运动,从而使得输送部206沿水平方向输送坯体,实现将坯体从第二支撑位输送至第一支撑位,输送过程自动化程度高,传动平稳。其中,水平方向指的是图5中箭头所指的“水平方向”,与宽度方向同向。
优选地,输送部206为链条输送机构,传动部208为传动齿轮,第二驱动部207驱动传动齿轮转动,传动齿轮带动链条移动,从而实现输送部206沿水平方向输送移动,链条输送机构传动平稳,可以减小对坯体的损坏。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有通过采用油缸推动坯体在滚轮上运动来实现坯体传送的方式,但坯体在滚轮上运动停止时抖动较大,使得坯体容易产生内部裂纹,不利于保证坯体的质量,而本实施例通过链条机构输送坯体,不易对坯体产生损坏,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部20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输送部206沿翻转架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翻转架1的两侧,每个输送部206与两个支撑部201相对应,传动部208的数量为两个且与两个输送部206一一对应,第二驱动部207与两个传动部208之间均通过一个传动轴连接,以使两个传动部208同步运动。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输送部206同时对坯体进行支撑和输送,保证了支撑及输送的平稳性;通过设置第二驱动部207通过传动轴与两个传动部208连接,实现第二驱动部207对两个传动部208的同步驱动,使得两个传动部208同步运动,从而实现两个输送部206的同步运动,保证坯体在被输送过程中沿长度方向上的同步性,提高输送过程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207为电机,电机设置在两个输送部206之间,电机具有两个输出轴,电机一侧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209与第一传动轴210连接且另一侧通过联轴器209与第二传动轴211连接,第一传动轴210远离电机的一端与一个输送部206上的传动部208连接,第二传动轴211远离电机的一端与另一个输送部206上的传动部208连接,通过电机的转动带动两个传动轴同步转动,从而实现两个输送部206的同步运动。优选地,联轴器209为万向轴,保证传动过程的平稳性;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联轴器209也可以是十字联轴器、梅花联轴器、星形联轴器等,同样可以实现电机与传动轴之间的连接和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输送机构2还包括:限位组件212,限位组件212设置在支撑部201上,限位组件212位于升降部202的上方和下方,以限制升降部202向上和向下移动的距离。具体地,在升降部202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限位组件212,通过在升降部202的上方设置限位组件212,从升降部202的上方对升降部202进行限位,可以限制升降部202向上移动的距离;通过在升降部202的下方设置限位组件212,从升降部202的下方对升降部202进行限位,可以限制升降部202向下移动的距离,从而实现对升降部202升降高度的限制,即实现对输送单元升降高度的限制,防止升降单元向上移动距离过大而脱离支撑部201或者向下移动距离过大而损坏第一驱动部203,从而提高安全性。优选地,四个支撑部201上均设置有限位组件212,且相邻两个支撑部201上的限位组件212相对设置,以和“C”字型的升降部202相对应。其中,上指的是图11中箭头所指的“上”所在的方向;下指的是图11中箭头所指的“下”所在的方向。
具体地,当升降部202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位于升降部202上方的限位组件212的下端与升降部202的上端相抵接,以限制升降部202进一步上升;当升降部202下降到一定位置时,位于升降部202下方的限位组件212的上端与升降部202的下端相抵接,以限制升降部202进一步下降。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组件212也可以仅设置在升降部202的上方或者下方,当限位组件212仅设置在升降部202的上方时,用于限制升降部202的上升高度;当限位组件212仅设置在升降部202的下方时,用于限制升降部202的下降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可以起到提高装置安全性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212包括:限位支架213及限位件214。限位支架213固定在支撑部201上;限位件214沿上下方向可调节地穿设在限位支架213上,限位件214靠近升降部202的一端选择性地与升降部202相抵接。在限位支架213上穿设可调节长度的限位件214,通过调节限位件214伸出的长度,可以实现对升降部202可升降高度的调节,从而适应实际生产情况,灵活性高。具体地,在升降部202上升过程中,当升降部202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位于升降部202上方的限位组件212中的限位件214的下端与升降部202的上端相抵接,以限制升降部202进一步上升;在升降部202下降过程中,当升降部202下降到一定位置时,位于升降部202下方的限位组件212中的限位件214的上端与升降部202的下端相抵接,以限制升降部202进一步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位于升降部202上方的限位组件212,通过调节限位件214相对于限位支架213向下伸出的长度,可以实现对升降部202允许上升高度的调节;对于位于升降部202下方的升降部202,通过调节限位件214相对于限位支架213向上伸出的长度,可以实现对升降部202允许下降高度的调节。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214也可以是固定在限位支架213上限位块,或者不设置限位件214而仅设置限位支架213对升降部202进行限位,同样可以实现对升降部202升降高度的限制,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升降部202的升降高度为固定的,不可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支架213呈“L”型,“L”型支架的一个侧板与支撑部201固定连接且另一个侧板垂直于支撑部201伸出,限位件214设置在伸出支撑部201的一个侧板上,从而便于实现限位件214沿上下方向的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14包括螺杆和螺母,螺母固定在限位支架213上,螺杆可移动地依次穿设在限位支架213及螺母上,通过拧紧或拧松螺杆与螺母,可以实现螺杆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限位支架213伸出长度的调节,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可靠性高且成本低。优选地,螺杆包括杆部和头部,杆部可移动地穿设在限位支架213及螺母中,头部位于螺杆朝向升降部202的一端,限位件214通过螺杆的头部与升降部202相抵接,接触面接较大,稳定性较好。以下对本实施例的翻转装置的动作流程进行说明:
第一步,当翻转架1翻第一模坯体时,吊机将第二模坯体吊到升降输送机构2的第二支撑位上(此时,输送单元处于低位状态);
第二步,在第一模坯体去底皮完成后,翻转架1翻转,第一支撑部101的上表面与水平方向平行,吊机去吊翻转回来的第一模坯体;
第三步,吊机将第一模坯体吊至最高处;
第四步,吊机将第一模坯体吊出升降输送机构2的安全的区域,保证第一模坯体不会与升降输送机构2上的第二模坯体发生碰撞;
第五步,第一驱动部203顶升升降部202,升降部202带动输送部206切换至高位状态,输送部206将第二模坯体从第二支撑位输送至第一支撑位;
第六步,第一驱动部203收缩,带动升降部202下降,升降部202带动输送部206下降,以将第二模坯体放置到第一支撑部101上,在通过翻转架1绕支撑架转动实现对第二模坯体进行翻转;
第七步,翻转架1在翻第二模坯体时,吊机吊第三模坯体放置升降输送机构2的第二支撑位上,重复以上动作。
本实施例的翻转装置通过上述动作流程,实现当吊机吊坯体至升降输送机构2的第二支撑位后,吊机再取走上一模已经去好底皮的坯体,输送单元将坯体运输至第一支撑位,升降单元再将坯体转移至第一支撑部101上,夹持单元103夹紧坯体,再通过翻转架1相对于支撑架转动对坯体进行翻转,而后使用去底皮装置4对坯体去底皮,去底皮完成后,翻转架1再带动坯体翻转回来,吊机再将该坯体吊走,实现对翻转架1下料、升降输送机构2上料的循环作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包括上述的翻转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加气混凝土生产线还包括切割机、蒸养釜、掰板机等等,切割机对坯体进行切割,蒸养釜对切割后的坯体进行蒸养,掰板机对蒸养后的坯体进行掰分,蒸养釜、切割机、掰板机等等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即可,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在部改造现有的翻转架1的情况下,“C”字型升降输送机构2作为整体模块插入式布置到翻转架1的一侧,不需要大工程的基础作业,即可实现对翻转装置的双工位升级改造,安装方便,节约时间,改造后的翻转装置的生产节拍大大提升。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夹持单元103高于第一支撑部101上表面的情况,通过升降单元驱动输送单元升降,可以实现坯体平稳升降,避免坯体沿水平方向输送过程中与夹持单元103发生碰撞,减小坯体的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单元通过四个支撑部201、四个升降油缸、四根导柱及第一同步轴2053、第二同步轴2054、第三同步轴2055的配合,实现升降部202的平稳升降,从而平稳地将坯体降落在第一支撑部101上,减少对坯体的损坏,提高加工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万向轴连接第二驱动部207和传动轴,实现平稳传动,进一步保证坯体的平稳输送。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
翻转架(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翻转架(1)为L形结构且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撑部(101)和第二支撑部(102),所述第一支撑部(101)适于支撑翻转前的坯体,所述第二支撑部(102)适于支撑翻转后的所述坯体;
升降输送机构(2),包括升降单元和输送单元,所述升降单元的下端相对于所述支撑架固定,所述输送单元设置在所述升降单元上,所述升降单元驱动所述输送单元升降,所述输送单元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位和第二支撑位,所述第一支撑位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1)相对应,所述第二支撑位远离所述第一支撑部(101)且所述第二支撑位上适于放置待输送的坯体,所述输送单元具有低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1)上表面的低位状态及高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1)上表面的高位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包括:
支撑部(201),相对于所述支撑架固定;
升降部(202),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01)上,所述升降部(202)上设置有所述输送单元;
第一驱动部(203),一端相对于所述支撑部(201)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升降部(202)连接,以驱动所述升降部(202)相对于所述支撑部(201)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还包括:导向部(204),所述导向部(204)沿上下方向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部(201)上,所述升降部(202)与所述导向部(204)滑动连接,所述导向部(204)为所述升降部(202)的升降提供导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1)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支撑部(201)上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第一驱动部(203),所述升降单元还包括同步单元,所述同步单元连接在相邻所述支撑部(201)之间且与所述升降部(202)固定连接,以保持所述升降部(202)上与不同所述第一驱动部(203)相连的位置同步升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单元包括同步轴及齿轮齿条结构,所述同步轴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支撑部(201)之间且与所述升降部(202)连接,所述同步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可相对于所述同步轴的轴线转动的齿轮(2051),每个所述支撑部(201)上设置有一个齿条(2052),所述齿轮(2051)与所述齿条(2052)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单元包括:
输送部(206),设置在所述升降部(202)上,可沿水平方向输送所述坯体;
第二驱动部(207)及传动部(208),所述第二驱动部(207)通过所述传动部(208)驱动所述输送部(206)沿所述水平方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20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输送部(206)沿所述翻转架(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翻转架(1)的两侧,所述传动部(208)的数量为两个且与两个所述输送部(206)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驱动部(207)与两个所述传动部(208)之间均通过一个传动轴连接,以使两个所述传动部(208)同步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输送机构(2)还包括:限位组件(212),所述限位组件(212)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01)上,所述限位组件(212)位于所述升降部(202)的上方和/或下方,以限制所述升降部(202)向上和/或向下移动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212)包括:
限位支架(213),固定在所述支撑部(201)上;
限位件(214),沿上下方向可调节地穿设在所述限位支架(213)上,所述限位件(214)靠近所述升降部(202)的一端选择性地与所述升降部(202)相抵接。
10.一种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翻转装置。
CN202321713614.5U 2023-06-30 2023-06-30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Active CN220146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3614.5U CN220146272U (zh) 2023-06-30 2023-06-30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3614.5U CN220146272U (zh) 2023-06-30 2023-06-30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46272U true CN220146272U (zh) 2023-12-08

Family

ID=89016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3614.5U Active CN220146272U (zh) 2023-06-30 2023-06-30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46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34649B (zh) 一种圆锯机用自动送料系统及其送料方法
CN205471783U (zh) 纸板码垛装置及纸板码垛机
CN110712958A (zh) 一种铝棒加热炉上棒装置
CN212668542U (zh) 一种翻转升降一体化的玻璃上下料装置
CN111532795B (zh) 一种用于c型檩条的自动垛料机
CN111573295A (zh) 一种上棒机
CN210820071U (zh) 成型系统、脱模生产线、脱模设备及输送线
CN210064439U (zh) 自动连续上料机构
CN220146272U (zh)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CN110775870A (zh) 一种螺杆升降机
CN216966084U (zh) 一种多机联动线
CN112978184B (zh) 一种托盘式自动出入库堆垛机设备
CN113479381B (zh) 网套包装系统及方法
CN220146271U (zh) 翻转装置及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CN212655144U (zh) 一种新型改良的码垛装置
CN209981187U (zh) 全自动双工位硅片插片机
CN214454719U (zh) 一种床垫翻转装置及一种床垫生产设备
CN112079126A (zh) 一种加气混凝土制品的掰分输送方法及掰分输送装置
CN219597964U (zh) 一种墩料上料装置
CN220596167U (zh) 上料装置
CN105151395A (zh) 一种无纺棉大型卷料的自动装铁框装置
CN212502492U (zh) 一种螺杆输送机进料装置
CN213410294U (zh) 一种盖板结构及装配线
CN211226175U (zh) 一种螺杆升降机
CN217321907U (zh) 一种加工机台的辅助传送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