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0115U - 轨道作业平台 - Google Patents

轨道作业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30115U
CN220130115U CN202320966888.9U CN202320966888U CN220130115U CN 220130115 U CN220130115 U CN 220130115U CN 202320966888 U CN202320966888 U CN 202320966888U CN 220130115 U CN220130115 U CN 220130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rear wheel
track
front wheel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6688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新伟
全伟
黄桂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6688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30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30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301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设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轨道作业平台,包括括轨道车和拖车,轨道车包括支撑架、安装于支撑架前部的前轮组件和安装于支撑架后部的后轮组件;拖车可通过固定于支撑架的挂钩连接于支撑架的前端或后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的设置,轨道车可沿轨道运动;通过拖车的设置,轨道车、拖车中的一者可载人、另一者可载物,从而将人员和物品分开,提升了乘坐舒适度,方便物品存放和取出,同时又提升了轨道作业平台的容量。

Description

轨道作业平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轨道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钢轨环境下的探伤、喷洒及清洗等作业,现有技术中基本都是通过一能沿钢轨行走的平台来实现的。例如为了实现:如何利于作业平台的搬运,同时确保作业平台能够通过狭窄的通道,以拓宽作业平台的使用范围,如申请日在2022年2月16日、专利号为“202220312357 .3”、名称为“一种轨道作业平台”的实用新型专利,就该专利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发现,当需要将模块、模块安装至驱动轮框架时,通过观察定位柱是否与定位孔对齐来实现。然而实际安装过程中,由于模块对视线的阻挡,需要用户趴到很低的位置(与驱动轮框架的高度基本平齐),然后从侧面观察,观察困难、甚至无法观察,无法判断定位柱与定位孔是否对齐,导致安装困难。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需要一种轨道作业平台。
发明内容
了解决组装过程中的定位柱与定位孔对齐困难、甚至无法对齐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作业平台,其包括:
支撑架,包括:
左支撑架,内侧向右延伸,以形成搭接凸台;
右支撑架,其内侧形成能够卡入所述搭接凸台内的搭接凹槽,所述左支撑架的内侧与所述右支撑架的内侧在非搭接位置通过可拆卸件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上方留有观察空间,以利于用户自所述支撑架外观察所述非搭接位置;
前轮组件,包括:
前轮支架,左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左支撑架、右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右支撑架;
前轮,沿轨道可滚动地安装于所述前轮支架;
后轮组件,包括:
后轮支架,左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左支撑架、右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右支撑架;
后轮,沿轨道可滚动地安装于所述后轮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连接后关于纵轴线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均为框架结构,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内均固定有一个支撑网板。
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撑架的右端形成开口朝向所述右支撑架的锁定凸台,所述右支撑架的左端形成与所述锁定凸台间隙配合的锁定凹槽,所述锁定凸台通过所述可拆卸件固定于所述锁定凹槽内;
所述锁定凹槽的一侧形成观察开口,所述观察开口朝上设置,或者,所述观察开口斜向上、向所述支撑架外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连接杆,其中:
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形成卡入凹槽,所述连接杆通过固定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卡入凹槽内,所述卡入凹槽的底部与所述连接杆的侧面相适配;
左侧的所述后轮支架、右侧的所述后轮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
固定块,与所述卡入凹槽间隙配合,并且朝向所述连接杆的表面形成与所述连接杆贴合的固定表面;
固定销,穿过所述支撑架、所述固定块后将所述连接杆固定于所述卡入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
固定板,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后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板;
辅助杆,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形成支撑凹槽,所述支撑凹槽的底部与所述辅助杆的侧面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组件还包括前轮轮罩,所述前轮轮罩固定于所述前轮支架并且罩设在所述前轮的上方;
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后轮轮罩,所述后轮轮罩固定于所述后轮支架并且罩设在所述后轮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中的至少一者是驱动轮。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为驱动轮,所述前轮为从动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蓄电池,所述后轮集成有轮毂电机,所述蓄电池与所述轮毂电机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后轮制动器,所述后轮制动器安装于所述后轮支架与所述后轮之间,为所述后轮提供制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组件还包括前轮制动器,所述前轮制动器安装于所述前轮支架与所述前轮之间,为所述前轮提供制动力。
进一步地,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方的座椅。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形成卡入凸起,所述支撑架形成有开口朝向侧方、接纳所述卡入凸起的接纳凹槽;
所述支撑架在所述接纳凹槽的不同位置通过锁紧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座椅。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上可拆卸安装有操作架,所述操作架上安装有操作部件,所述操作架位于所述座椅的前方。
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撑架的外侧、所述右支撑架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并且/或者,
左侧的所述前轮支架的外侧、右侧的所述前轮支架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并且/或者,
左侧所述后轮支架的外侧、右侧的所述后轮支架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
进一步地,所述限界尺安装于所述后轮支架,所述后轮支架的外侧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上表面水平形成定位面,所述安装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垂直于所述定位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拖车,所述支撑架的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一者固定有挂钩,分别用于连接所述拖车。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操作部的显示屏,其中:
所述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与检测所述作业轨道平台的速度单元信号连接;并且/或者,
所述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与检测所述轨道作业平台的行驶距离的距离单元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操作部的速度调节转把,所述速度调节转把与所述轮毂电机的控制端信号连接;并且/或者,
还包括照明灯,所述照明灯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照明灯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架前端的前照明灯和安装于所述支撑架后端的后照明灯中的至少一者;并且/或者,
还包括警示装置,所述警示装置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并且/或者,
还包括反光装置,所述反光装置固定于所述支撑架或所述拖车。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前轮、两个所述后轮中的至少一者为导体,两个钢轨不通过所述轨道作业平台电性导通。
进一步地,两个钢轨通过所述轨道作业平台电性导通。
进一步地,沿一个钢轨运动的前轮和后轮中的至少一者为第一侧导体轮,沿另一个钢轨运动的前轮和后轮中的至少一者为第二侧导体轮,其中:
所述第一侧导体轮与所述第二侧导体轮通过由导体制成的所述支撑架、所述前轮支架和所述后轮支架电性导通;或者,
所述第一侧导体轮与所述第二侧导体轮之间通过导线导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搭接凸台与搭接凹槽的配合,使得左支撑架的右侧、有支撑架的左侧可传递竖直方向的支撑力,然后在非搭接位置采用可拆卸件进行锁定,使得左支撑架、右支撑架的组装、拆卸方便,简单易行;
在支撑架的上方留观察孔,使得用户从支撑架的上方(正上方或斜上方)可方便地观察到可拆卸件的连接位置,利于可拆卸件的安装和拆卸,进一步提升了组装、拆卸的便利性;
通过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的设置,轨道车可沿轨道运动;通过拖车的设置,轨道车、拖车中的一者可载人、另一者可载物,从而将人员和物品分开,提升了乘坐舒适度,方便物品存放和取出,同时又提升了轨道作业平台的容量。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申请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申请。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申请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来描述和解释本申请。
图1为轨道作业平台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区域Z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区域Z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区域Z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轨道作业平台又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视角方向为自底部斜向上;
图6为图5中区域Z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视角方向为自底部斜向上;
图8为图7中区域Z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5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视角方向为自上而下;
图10为图9中区域Z1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9中区域Z2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后轮组件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支撑架;110、左支撑架;111、搭接凸台;112、锁定凸台;120、右支撑架;121、搭接凹槽;122、锁定凹槽;1221、观察开口;130、可拆卸件;140、支撑网板;150、卡入凹槽;160、支撑凹槽;170、接纳凹槽;
200、前轮组件;210、前轮支架;220、前轮;230、前轮制动器;240、前轮轮罩;
300、后轮组件;310、后轮支架;311、安装部;3111、定位面;3112、安装孔;320、后轮;330、后轮制动器;340、后轮轮罩;350、连接杆;360、固定件;361、固定块;3611、固定表面;362、固定销;370、固定板;380、辅助杆;
400、电池仓;
500、座椅;510、卡入凸起;511、限位尖端;
600、锁紧件;
700、限界尺;
800、操作架;810、扶手;820、速度调节转把;
910、挂钩;920、拖车。
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A和/或B”表示所有可能的A与B的组合,比如只是A、只是B或者A和B,术语“至少一个A或B”或者“A和B中的至少一个”含义与“A和/或B”类似,可以包括只是A、只是B或者A和B;单数形式的术语“一个”、“这个”也可以包含复数形式;术语“内侧”、“外侧”、“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而不是要求本申请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轨道作业平台,参见图1,其包括轨道车和拖车920,轨道车包括支撑架100、安装于支撑架100前部的前轮组件200和安装于支撑架100后部的后轮组件300;拖车920可通过固定于支撑架100的挂钩910连接于支撑架100的前端或后端。
通过前轮组件200和后轮组件300的设置,轨道车可沿轨道运动;通过拖车920的设置,轨道车、拖车920中的一者可载人、另一者可载物,从而将人员和物品分开,提升了乘坐舒适度,方便物品存放和取出,同时又提升了轨道作业平台的容量。
轨道车的一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11,其支撑架100以及均安装在支撑架100的前轮组件200和后轮组件300。该支撑架100提供整体的外形轮廓和强度支撑,前轮组件200和后轮组件300为可沿轨道运动的结构,如能沿轨道滚动的方式,如整体形状与列车的行走轮的轴向截面相同,以与轨道相适应。
支撑架100的一种具体结构为,继续参见图1至图11,其包括左支撑架110和右支撑架120(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均相对于轨道作业平台的纵轴线来讲的,该纵轴线亦即轨道的延伸方向的中心线),左支撑架110的内侧向右延伸,以形成搭接凸台111;右支撑架120的内侧形成能够卡入搭接凸台内的搭接凹槽121,左支撑架110的内侧与右支撑架120的内侧在非搭接位置通过可拆卸件130(本实施例采用分度销,当然还可采用其他结构,不再一一列举)连接,支撑架100的上方留有观察空间,以利于用户自支撑架100外观察所述非搭接位置。
通过搭接凸台111与搭接凹槽121的配合,使得左支撑架110的右侧、有支撑架100的左侧可传递竖直方向的支撑力,然后在非搭接位置采用可拆卸件130进行锁定,使得左支撑架110、右支撑架120的组装、拆卸方便,简单易行。
在支撑架100的上方留观察孔,使得用户从支撑架100的上方(可为正上方,如图4所示,也可为斜上方,图中未示出)可方便地观察到可拆卸件130的连接位置,利于可拆卸件130的安装和拆卸,进一步提升了组装、拆卸的便利性。
继续参见图4和图5,前轮组件200的一种具体结构为,其包括前轮支架210和沿轨道可滚动地安装于前轮支架210的前轮220,前轮支架210的左端可拆卸安装于左支撑架110、前轮支架210的右端可拆卸安装于右支撑架120,当然上述的前轮支架210也可为分体结构,如图所示,亦即,每个前轮220对应一个前轮支架210;
后轮组件300的一种具体结构与前轮组件200的上述具体结构可相同,参见图,其包括后轮支架310和沿轨道可滚动地安装于后轮支架310的后轮320,后轮支架310的左端可拆卸安装于左支撑架110、后轮支架310的右端可拆卸安装于右支撑架120,当然上述的后轮支架310也可为分体结构,如图所示,亦即,每个后轮320对应一个后轮支架310。前轮组件200、后轮组件300的强度可根据其实际的载荷分配进行设计。
另外,继续参见图1、图5、图7和图9,左支撑架110和右支撑架120连接后关于纵轴线对称。该对称结构下,使得左右两侧受力相等,保证了运行的沿轨道运动的稳定性。同时,使得左支撑架110、右支撑架120的体积、重量基本相等,最大化减轻了安装、拆卸时的便利性。
为了进一步满足轻量化设计的要求,左支撑架110和右支撑架120均为可采用框架结构,并且构成该框架的结构件可采用中空管(如图所示的方管),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左支撑架110和右支撑架120内均固定有一个支撑网板140,以使得支撑架100上方可承载人、物。支撑网板140可均布多个网孔,进一步降低了重量、提升了安装和拆卸时的便利性。
继续参见图1和图4,左支撑架110、右支撑架120通过可拆卸件130连接的一种具体方式为,左支撑架110的右端形成开口朝向右支撑架120的锁定凸台112,右支撑架120的左端形成与锁定凸台112间隙配合的锁定凹槽122,锁定凸台112通过可拆卸件130(如销轴)固定于锁定凹槽内122。通过锁定凹槽122、锁定凸台112的间隙配合来连接左支撑架110、右支撑架120,进一步提升了安装、拆卸的便利性。
另外,锁定凹槽122的一侧形成观察开口1221,观察开口1221朝上设置(如图所示),或者,观察开口也可斜向上、向支撑架100外设置(图中未示出该情形)。用户可自支撑架100外的斜上方向下观察,可拆卸件130的安装位置的光线可经该锁定凹槽122、观察空间后到达用户眼部。进一步方便观察可拆卸件130的位置,方便可拆卸件130的安装和拆卸。
发明人发现,如果整个轨道作业平台从中间分成一左一右两部分,其安装、拆卸一部分后另一部分的内侧会悬空而下摆,安装时该下摆使得安装困难(通常的做法是向上托起该下摆的内侧,势必会增大劳作强度,并且手动托起位置不能保证准确,很可能会使得左支撑架110的内侧、右支撑架120的内侧无法平齐);拆卸时,一部分拆下后,另一部分的内侧下摆而发生跌落可能引起结构的变形、损坏;同时,该两部分的内侧均下摆会造成可拆卸件130受的剪应力过大而连接失效。基于此考虑,发明人做出设计,安装或拆卸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将后轮组件300或者前轮组件200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安装并置于轨道上,参见图12,从而形成向上的支撑,避免后续的左支撑架110、右支撑架120的内侧下摆或者产生下摆的趋势;第二步,将左支撑架110、右支撑架120安装在前轮组件200或者后轮组件300上,由于前轮组件200或者后轮组件300已经被组装成了一体结构,能够对左支撑架110的内侧、右支撑架120的内形成向上的稳定的支撑,避免了上述的下摆的发生。本实施例的第一步为将后轮组件300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安装并置于轨道上,继续参见图5、图6、图7和图8,后轮组件300还可包括连接杆350,一左、一右两个后轮支架310安装在连接杆350上,并且两后轮320保持与轨道同宽的间距,然后将该组装后的后轮组件300置于轨道(如钢轨),从而为左支撑架110、右支撑架120、前轮组件200的安装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进一步利于组装和拆卸。
采用了上述的连接杆350的一种具体方式为,支撑架100的下端形成卡入凹槽150,连接杆350通过固定件360可拆卸安装于卡入凹槽150内,通过卡入凹槽150与连接杆350的配合支撑架100可轻松地组装至连接杆350,然后通过固定件360松紧,卡入凹槽150的底部与连接杆350的侧面相适配(图中该二者的接触位置为半圆柱表面);左侧的后轮支架310、右侧的后轮支架310分别(可通过铆接、焊接、螺栓等连接件的方式)固定于连接杆350的一端。
固定件360的一种具体结构为,其可包括固定块361和固定销362,固定块361与卡入凹槽150间隙配合,并且朝向连接杆350的表面形成与连接杆350贴合的固定表面3611(图中示出该两表面均为半圆柱面);固定销362穿过支撑架100、固定块361后将连接杆350固定于卡入凹槽150内,进一步提升了组装、拆卸的便利性。
继续参见图5和图6,后轮320的一种安装方式为,后轮组件300还可包括固定板370和辅助杆380,固定板370与连接杆350固定连接,连接杆350、辅助杆380和固定板370固定为一体,从而形成后轮支架310,为后轮320、左支撑架110、右支撑架120提供了安装基础,进一步利于组装和拆卸,后轮320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板370;辅助杆380与固定板370固定连接,支撑架100的下端形成支撑凹槽160,支撑凹槽160的底部与辅助杆380的侧面相适配,辅助杆380可卡入支撑凹槽160内并且可由与上述的可拆卸件130相同的结构来锁紧。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前轮组件200还包括前轮轮罩240,前轮轮罩240固定于前轮支架210并且罩设在所述前轮220的上方,防止用户、其他物体从前轮220上方跌落而碰触到前后,对用户起到防护作用,也防止其他物体跌落在前轮220与轨道之间而引起前轮220的脱轨;同理,后轮组件300也可包括后轮轮罩340,后轮轮罩340固定于后轮支架310并且罩设在后轮320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由列车牵引,也可自带动力驱动,当其自带动力驱动时,前轮220和后轮320中的至少一者是驱动轮。如上所述,当两个后轮320通过连接杆350组装为一体时,后轮组件300整体会较重,因此,将后轮320设置为驱动轮、前轮220设置为从动轮更为合理。
作为上述驱动后轮320转动的动力源的方式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包括固定于支撑架100的蓄电池,后轮320集成有轮毂电机,蓄电池与轮毂电机电性连接。蓄电池为轮毂电机供电,轮毂电机工作驱动后轮320转动,从而实现沿着轨道滚动。
后轮组件300还可包括后轮制动器330,如图9所示,后轮制动器330安装于后轮支架310与后轮320之间,为后轮320提供制动力。图示的后轮制动器330为踏板式,由于踏板式制动器已经广泛、成熟为产业所应用,出于描述简便,不再就其具体结构展开说明。为了安装、防护蓄电池,支撑架100还设置有电池仓400,蓄电池安装在电池仓400内。
为了保证制动力的充足,还可设置前轮制动器230,前轮制动器230安装于前轮支架210与前轮220之间,为前轮220提供制动力。图中所示的前轮制动器230为手刹拉线式制动器,其已经广泛、成熟为产业所应用,出于描述简便,不再就其具体结构展开说明。
出于作业安全、改善驾乘体验的考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支撑架100上方的座椅500。如图1所示,座椅500布置成一前一后的两排,每排布置为两个。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是,可将前排或后排的两个座椅500更换为一个长条形座椅500,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布置方式,不再一一重复说明。
继续参见图1、图2和图3,考虑到座椅500组装至支撑架100、从支撑架100拆下的便利性,座椅500(图示的具体位置为座椅500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形成卡入凸起510,支撑架100形成有开口朝向侧方、接纳卡入凸起510的接纳凹槽170(或接纳通孔);支撑架100在接纳凹槽170的不同位置通过锁紧件600(本实施例使用搭扣)可拆卸安装于座椅500。通过卡入凸起510装入接纳凹槽170,使得座椅500仅能绕一轴线转动,然后在接纳凹槽170的不同位置设置锁紧件600,通过锁紧件600的设置以阻止座椅500的上述转动,从而将座椅500固定于支撑架100,该结构安装、拆卸方便、快捷。
同时,卡入凸起510的末端还可斜向上延伸,以形成限位尖端511,进一步防止卡入凸起510沿水平方向滑动而脱出接纳凹槽170。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卡入凸起510可设置在座椅500的前方(安装后座椅500朝向前方)、也可设置在座椅500的后方(安装后座椅500朝向后方),也可在座椅500的前方、后方同时设置(此时可根据需要调整座椅500是朝向前方,还是朝向后方),满足实际的多种需要。
继续参见图1,支撑架100上可拆卸安装有操作架800,操作架800上安装有操作部件(如控制轮毂电机转速的速度调节转把820、方便坐在前方一排座位上的用户手扶的扶手810、照明灯的开关等,该照明灯安装在支撑架100的前端或后端或两端均有),操作架800位于座椅500的前方。同时,该操作架800还兼具防护作用,亦即,可防止用户从支撑架100上跌落,尤其时遇到急刹车或者其他原因而使得轨道作业平台的速度急剧下降时,该操作架800的防护作用更为明显。
继续参见图1,轨道两侧的物体空间上需与轨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GB146.2-2020所规定的尺寸,可在轨道作业平台上搭载限界尺700,通过将限界尺700的外轮廓与全部的或者部分的GB146.2-2020所规定的尺寸一致,以使得轨道作业平台沿轨道边行走、便检测,从而提升限界检测的效率。另外,关于限界尺700的数量、安装位置可为:左支撑架110的外侧、右支撑架120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700;并且/或者,
左侧的前轮支架210的外侧、右侧的前轮支架210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700;并且/或者,
左侧所述后轮支架310的外侧、右侧的所述后轮支架310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700。
图1中示出了限界尺700安装于后轮支架310的情形,后轮支架310的外侧具有安装部311,安装部311的上表面水平形成定位面3111,安装部311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安装孔,安装孔3112垂直于定位面3111。水平的定位面3111够紧密贴合形成在限界尺700上能够与定位面3111紧密贴合的安装面(也为平面结构),然后通过一如螺栓等锁紧件600贯穿即可实现限界尺700的固定,定位面3111对限界尺700形成稳固的支撑作用,防止限界尺700受伸出支撑架100的部分的自重作用、受物体阻挡的作用而发生下垂或向后摆动,保证限界尺700可靠、准确检测。
继续参见图1,轨道作业平台的一实施例还可包括至少一对限界尺700,每对限界尺700包括关于支撑架100的纵轴线(两个轨道中点之间的连线)镜像对称的两个限界尺。从而使得,轨道作业平台沿轨道运动的同时即可通过左右镜像对称的两个限界尺700来进行限界检测,亦即,边行进边检测,限界检测效率高、检测可靠和准确。限界尺700可仅安装在轨道车,也可仅安装在拖车920,也可同时安装在轨道车和拖车920,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镜像对称,为每对限界尺700中的两者结构上互为镜像对称,并不限定每对限界尺700的两者的安装位置左右(垂直于轨道的延伸方向)对称,亦即,每对限界尺700中的两者的安装位置可以左右对称(该两者的连线垂直于轨道的延伸方向,如图所示),也可以沿轨道的前后方向错位布置,进一步的,错位布置时该两者可同时安装在轨道车,也可同时安装在拖车920,还可以一个安装于轨道车另一个安装于拖车920。
继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包括拖车920,支撑架100的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一者固定有挂钩910,分别用于推动或者拖动拖车920。通过拖车920的设置,可大大增加轨道作业平台的载人/载货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包括固定于操作部的显示屏,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与检测作业轨道平台的速度单元信号连接,从而将轨道作业平台的速度在显示屏上显示,使得用户可知道准确的行驶速度,利于对轨道作业平台的控制。该速度单元可以为基于转速(比如检测前轮220或后轮320的转速)的速度传感器,也可为基于GPS的速度传感器,还可选用陀螺仪。当其选用基于转速的速度传感器时,该转速的检测对象可以为前轮220,也可以为后轮320,还可以为轮毂电机的转子。当该检测对象为轮毂电机的转子时,该速度传感器布置在轮毂电机内。
基于上述显示屏的设置,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与检测轨道作业平台的行驶距离的距离单元信号连接,将轨道作业平台的行驶距离在显示屏上进行显示,方便用户了解距离信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包括安装于操作部的速度调节转把820,速度调节转把与轮毂电机的控制端信号连接,通过操作速度调节转把来控制轮毂电机的启停、转动速度,以满足实际的行走、启停需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包括照明灯,照明灯与蓄电池电性连接,照明灯包括安装于支撑架100前端的前照明灯和安装于支撑架100后端的后照明灯中的至少一者,可为轨道作业平台的周围环境提供照明,同时也方便从远处观察到轨道作业平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包括警示装置,警示装置与蓄电池电性连接。该警示装置可使用蜂鸣器,还可使用声光报警器等,打开警示装置,以通过声音和/或光线等能为人所感知的方式提示轨道作业平台的位置,提升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包括反光装置,反光装置可固定于支撑架100,也可固定于拖车,尤其是在支撑架100远离拖车的端部、拖车远离支撑架100的端部布置反光装置,使得轨道作业平台的两端都能反光,进一步提升了轨道作业平台能够被感知的可能性。
铁路控制系统中,以线路钢轨为导体,构成了轨道电路,两条轨道被列车的轮对短接,在控制系统中就会提示(比如在一显示屏中显示为红色,该控制方式称红光带),从而指示车辆的位置,基于此考虑,为了不触发该提示,发明人做出,两个前轮220、两个后轮320中的至少一者为导体,两个钢轨不通过轨道作业平台电性导通。该设置两条轨道(钢轨)不能电性导通,不会触发铁路控制系统,而列车行驶会触发上述提示,以区分在轨道上运动的是列车还是轨道作业平台。
铁路控制系统中,以线路钢轨为导体,构成了轨道电路,两条轨道被列车的轮对短接,在控制系统中就会提示(比如在一显示屏中显示为红色),从而指示车辆的位置。有的场景要求,不管在轨道上行驶的是列车还是轨道作业平台,只要发生两轨道之间的短接(电性导通),就应该发出对应的提示,基于此考虑,发明人做出,两个钢轨通过轨道作业平台电性导通,通过该轨道作业平台的导通,以指示两钢轨被导通和该轨道作业平台的位置。
两钢轨的一种电性导通方式为,沿一个钢轨运动的前轮220和后轮320中的至少一者为第一侧导体轮,沿另一个钢轨运动的前轮220和后轮320中的至少一者为第二侧导体轮,其中:第一侧导体轮与第二侧导体轮通过由导体制成的支撑架100、与第一侧导体轮对应的前轮支架210(或后轮支架310)和与第二侧导体轮对应的前轮支架210(或后轮支架310)电性导通,此时,第一侧导体轮可以为一个或两个,第二侧导体轮也可为一个或两个,位于第一侧导体轮第二侧导体轮之间的支撑架100、与第一侧导体轮对应的前轮220均由导体制成。同时,上述的导体所应用的材料可使用铝、钢等,兼顾了导电性能、强度和易加工性能。
两钢轨的另一种电性导通方式为,第一侧导体轮与第二侧导体轮之间通过导线导通,该种导通方式,不要求第一侧导体轮、第二侧导体轮之间的连接部件由导体制成,其设计、加工时材料选用更加灵活,尤其是可使用轻量化、绝缘材料,如各种工程塑料,进一步满足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轻量化要求,进一步减小重量、利于组装至轨道和从轨道拆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24)

1.一种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包括:
左支撑架,内侧向右延伸,以形成搭接凸台;
右支撑架,其内侧形成能够卡入所述搭接凸台内的搭接凹槽,所述左支撑架的内侧与所述右支撑架的内侧在非搭接位置通过可拆卸件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上方留有观察空间,以利于用户自所述支撑架外观察所述非搭接位置;
前轮组件,包括:
前轮支架,左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左支撑架、右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右支撑架;
前轮,沿轨道可滚动地安装于所述前轮支架;
后轮组件,包括:
后轮支架,左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左支撑架、右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右支撑架;后轮,沿轨道可滚动地安装于所述后轮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连接后关于纵轴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均为框架结构,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内均固定有一个支撑网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架的右端形成开口朝向所述右支撑架的锁定凸台,所述右支撑架的左端形成与所述锁定凸台间隙配合的锁定凹槽,所述锁定凸台通过所述可拆卸件固定于所述锁定凹槽内;
所述锁定凹槽的一侧形成观察开口,所述观察开口朝上设置,或者,所述观察开口斜向上、向所述支撑架外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连接杆,其中:
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形成卡入凹槽,所述连接杆通过固定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卡入凹槽内,所述卡入凹槽的底部与所述连接杆的侧面相适配;
左侧的所述后轮支架、右侧的所述后轮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
固定块,与所述卡入凹槽间隙配合,并且朝向所述连接杆的表面形成与所述连接杆贴合的固定表面;
固定销,穿过所述支撑架、所述固定块后将所述连接杆固定于所述卡入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
固定板,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后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板;
辅助杆,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形成支撑凹槽,所述支撑凹槽的底部与所述辅助杆的侧面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组件还包括前轮轮罩,所述前轮轮罩固定于所述前轮支架并且罩设在所述前轮的上方;
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后轮轮罩,所述后轮轮罩固定于所述后轮支架并且罩设在所述后轮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中的至少一者是驱动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为驱动轮,所述前轮为从动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蓄电池,所述后轮集成有轮毂电机,所述蓄电池与所述轮毂电机电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后轮制动器,所述后轮制动器安装于所述后轮支架与所述后轮之间,为所述后轮提供制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组件还包括前轮制动器,所述前轮制动器安装于所述前轮支架与所述前轮之间,为所述前轮提供制动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方的座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形成卡入凸起,所述支撑架形成有开口朝向侧方、接纳所述卡入凸起的接纳凹槽;
所述支撑架在所述接纳凹槽的不同位置通过锁紧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座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可拆卸安装有操作架,所述操作架上安装有操作部件,所述操作架位于所述座椅的前方。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架的外侧、所述右支撑架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并且/或者,
左侧的所述前轮支架的外侧、右侧的所述前轮支架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并且/或者,
左侧所述后轮支架的外侧、右侧的所述后轮支架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一个限界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界尺安装于所述后轮支架,所述后轮支架的外侧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上表面水平形成定位面,所述安装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垂直于所述定位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拖车,所述支撑架的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一者固定有挂钩,分别用于连接所述拖车。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操作部的显示屏,其中:
所述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与检测所述作业轨道平台的速度单元信号连接;并且/或者,
所述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与检测所述轨道作业平台的行驶距离的距离单元信号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操作部的速度调节转把,所述速度调节转把与所述轮毂电机的控制端信号连接;并且/或者,
还包括照明灯,所述照明灯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照明灯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架前端的前照明灯和安装于所述支撑架后端的后照明灯中的至少一者;并且/或者,
还包括警示装置,所述警示装置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并且/或者,
还包括反光装置,所述反光装置固定于所述支撑架或所述拖车。
2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前轮、两个所述后轮中的至少一者为导体,两个钢轨不通过所述轨道作业平台电性导通。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两个钢轨通过所述轨道作业平台电性导通。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轨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沿一个钢轨运动的前轮和后轮中的至少一者为第一侧导体轮,沿另一个钢轨运动的前轮和后轮中的至少一者为第二侧导体轮,其中:
所述第一侧导体轮与所述第二侧导体轮通过由导体制成的所述支撑架、所述前轮支架和所述后轮支架电性导通;或者,
所述第一侧导体轮与所述第二侧导体轮之间通过导线导通。
CN202320966888.9U 2023-04-26 2023-04-26 轨道作业平台 Active CN220130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66888.9U CN220130115U (zh) 2023-04-26 2023-04-26 轨道作业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66888.9U CN220130115U (zh) 2023-04-26 2023-04-26 轨道作业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30115U true CN220130115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48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66888.9U Active CN220130115U (zh) 2023-04-26 2023-04-26 轨道作业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301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85305B2 (en) Hybrid personal transit system
CN102303611A (zh) 一种观光轨道车
CN220130115U (zh) 轨道作业平台
CN206697808U (zh) 一种电力巡检机器人
CN220842518U (zh) 拖车及包括其的轨道作业平台
CN106828536B (zh) 双轨式探伤车的底盘结构
CN220500697U (zh) 限界尺及包括其的轨道作业平台
CN214295934U (zh) 可快速拆装的自走式巡道车
CN216684427U (zh) 遥控电动行走系统
CN209795470U (zh) 一种单轨吊乘人装置和矿井单轨吊车
CN208291194U (zh) 一种车辆工程检测维修平台
CN214001642U (zh) 铁路检修用折叠移动可扩展作业车
CN112572485B (zh) 轨道车辆
CN216580431U (zh) 一种物流用具有防护结构的双后桥牵引汽车
CN216272913U (zh) 一种拆装装置
JP4298860B2 (ja) モノレールカー
CN110001669B (zh) 一种旅游观光单轨吊列车
CN206141737U (zh) 多用途单车旅行箱
CN214648255U (zh) 双轨式自行轨道载运设备
CN214001644U (zh) 铁路检修用折叠移动可扩展车
CN214688898U (zh) 一种双操控全地形公铁两用运输车
CN217099970U (zh) 一种轨道探伤车
CN213951789U (zh) 一种地铁轨道多功能施工车
CN213275962U (zh) 一种车载限高检测装置
CN213502307U (zh) 一种四驱轨道探伤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1801, Eastern District, 18th Floor, No. 1 Building, 100 Xili, Balizhua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1801, Eastern District, 18th Floor, No. 1 Building, 100 Xili, Balizhua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