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1798U -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01798U
CN220101798U CN202321023866.5U CN202321023866U CN220101798U CN 220101798 U CN220101798 U CN 220101798U CN 202321023866 U CN202321023866 U CN 202321023866U CN 220101798 U CN220101798 U CN 2201017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gear
piece
connecting rod
fri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238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长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238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017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01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017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包括基座、联动机构及限位机构,联动机构包括一对转动轴、第一连杆件、第二连杆件及齿轮组件,第一连杆件及第二连杆件分别连接于一对转动轴,齿轮组件设置于第一连杆件与第二连杆件之间,齿轮组件包括同步齿轮、第一主动齿轮及第二主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及第二主动齿轮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杆件及第二连杆件并啮合于同步齿轮;限位机构包括连接于一对转动轴的定位件及阻尼件,阻尼件设置于同步齿轮与定位件之间;当第一连杆件和/或第二连杆件绕对应的转动轴转动时,第一主动齿轮和/或第二主动齿轮带动同步齿轮转动,同步齿轮与阻尼件之间具有摩擦阻力。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设有所述折叠装置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屏支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柔性屏的折叠装置、设置有所述折叠装置的折叠壳体,以及设置有所述折叠壳体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带有可弯折柔性显示屏的折叠电子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现有技术中的折叠电子产品的可弯折柔性显示屏一般采用折叠装置支撑,为了使得折叠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折叠装置的尺寸也越来越小型化;然而,由于折叠装置的小型化会导致所述折叠装置的悬停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装置、设置有所述折叠装置的折叠壳体及设有所述折叠壳体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折叠装置,其包括基座、联动机构及限位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对转动轴、第一连杆件、第二连杆件及齿轮组件,所述第一连杆件及所述第二连杆件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转动轴,所述齿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件与所述第二连杆件之间,所述齿轮组件包括同步齿轮、第一主动齿轮及第二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件并啮合于所述同步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件并啮合于所述同步齿轮;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连接于一对所述转动轴的定位件及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设置于所述同步齿轮与所述定位件之间;当所述第一连杆件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件绕对应的转动轴的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或第二主动齿轮带动所述同步齿轮转动,所述同步齿轮与所述阻尼件之间具有阻碍所述同步齿轮转动的摩擦阻力。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折叠壳体,其包括折叠装置及两个框体,所述折叠装置位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两个所述框体分别连接于所述折叠装置的相对两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柔性屏及折叠壳体,所述柔性屏设置于所述折叠壳体上。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两个转动机构分别带动第一连杆件及第二连杆件分别绕一对转动轴转动,同步齿轮相对于阻尼件转动,使得同步齿轮与阻尼件之间具有摩擦阻力,以使第一连杆件、第二连杆件及转动机构相对于基座定位,无需增加元件就能使折叠装置具有较好的悬停效果,且有利于折叠装置的小型化发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壳体及柔性屏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折叠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折叠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助折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助折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助折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助折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转动机构与基座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的联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放大图;
图12是图9中的联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1中的联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的联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的定位件和阻尼件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4中的定位件和阻尼件的放大图;
图17是图6中的助折组件的其中一立体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的助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19是图6中的助折组件的另一立体剖视图;
图20是图19中的助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21是图6中的助折组件的又一立体剖视图;
图22是图21中的XXII部分的放大图;
图23是图6中的助折组件的又一立体剖视图;
图24是图23中的助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25是图6中的助折组件的又一立体剖视图;
图26是图25中的助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27是图6中的组折组件的再一立体剖视图;
图28是图27中的XXV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29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的组折组件的折叠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的组折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0中的组折组件的其中一立体剖视图;
图33是图32中的组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34是图30中的组折组件的另一立体剖视图;
图35是图34中的组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36是图34中的组折组件的又一立体剖视图;
图37是图36中的组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38是图34中的组折组件的又一立体剖视图;
图39是图38中的组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40是图34中的组折组件的再一立体剖视图;
图41是图40中的组折组件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及图13-图14,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包括折叠壳体20及设置于折叠壳体20上的柔性屏30。折叠壳体20包括两个框体21及设于两个框体21之间的折叠装置50,两个框体21分别连接于折叠装置50的相对两侧,柔性屏30设置于两个框体21的正面和折叠装置50的正面。柔性屏30包括对应折叠装置50的可折弯区域31及连接于可折弯区域3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折叠装置50用于支撑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柔性屏30能随折叠装置50折弯或展平,可折弯区域31可以弯折形成U形或水滴形或者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中,可折弯区域31能弯折成水滴形。折叠装置50包括助折组件51及连接于助折组件51的可折弯组件52,助折组件51包括基座54、转动机构55、联动机构56及限位机构57;转动机构55包括转动地连接于基座54的转动件550及连接件555,转动件550远离基座54的一端通过转轴551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555。联动机构56包括连接于基座54的一对转动轴561、第一连杆件562、第二连杆件563及齿轮组件564;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连接于一对转动轴561,齿轮组件564设置于第一连杆件562与第二连杆件563之间,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与两个转动机构55之间滑动地连接;齿轮组件564包括同步齿轮5642、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第二主动齿轮5645,第一主动齿轮5643设置于第一连杆件562并啮合于同步齿轮5642,第二主动齿轮5645设置于第二连杆件563并啮合于同步齿轮5642;限位机构57包括阻尼件570、设于第一连杆件562上的抵推件572、抵持件573、弹性件575、连接于一对转动轴561的定位件576及摩擦组件577;抵推件572、抵持件573、弹性件575、定位件576及摩擦组件577套设于转动轴561,弹性件575的相对两端分别弹性抵顶于抵持件573及定位件576;阻尼件570设置于同步齿轮5642与定位件576之间;当第一连杆件562和/或第二连杆件563绕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线转动时,第一主动齿轮5643和/或第二主动齿轮5645带动同步齿轮5642相对于阻尼件570转动,同步齿轮5642与阻尼件570之间具有阻碍同步齿轮5642转动的摩擦阻力。也就是当其中一转动机构55或两个转动机构55相对于基座54转动时,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分别沿两个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以使抵推件572相对于抵持件573转动,抵推件572与抵持件573之间的摩擦扭力、摩擦组件577的摩擦阻力,以及同步齿轮5642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以使第一连杆件562、第二连杆件563及两个转动机构55相对于基座54定位。
助折组件51设于可折弯组件52的背面,可折弯组件52随助折组件51折叠或展开,抵推件572与抵持件573之间的摩擦扭力、摩擦组件577的摩擦阻力,以及同步齿轮5642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以使可折弯组件52在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定位,以实现两个框体21相对于在基座54定位至特定角度,从而使电子设备100具有悬停效果。
如图3-图5所示,可折弯组件52背面的助折组件51的数量至少一个,本实施例中,助折组件5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助折组件51分别设置于可折弯组件52的背面相对的两端。可折弯组件52包括中部支撑铰节521及连接于中部支撑铰节521相对两侧的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分别活动地连接于两个转动机构55及两个第一连杆件562,柔性屏30的背面贴合于中部支撑铰节521和侧部支撑铰节523的正面。其中一转动机构55相对于基座54转动通过联动机构56带动另一转动机构55同步相对于基座54转动,以实现可折弯组件52的同步展开或同步弯折,即实现折叠装置50的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在折叠装置50的折叠或展开过程中,两个转动机构55分别相对于基座54同步转动,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相对于基座54同步转动,同时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相对于两个转动机构55滑动,第一连杆件562上的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第二连杆件563上的第二主动齿轮5645分别绕两个转动轴561的轴线转动,以使同步齿轮5642转动;抵推件572与抵持件573之间的摩擦扭力、摩擦组件577的摩擦阻力,以及同步齿轮5642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侧部支撑铰节523相对于中部支撑铰节521定位,以使两个框体21相对定位至特定角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指与柔性屏30的出光面朝向相同的面,背面指与柔性屏30的出光面朝向背离的面,所述特定角度指两个框体21的正面之间的夹角在0度-180度的范围。电子设备100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液晶面板、OLED面板、电视、智慧手表、VR头戴显示器、车载显示器等其它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的“连接”是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情况,比如A和B连接包括A和B直接连接或者通过第三个元件C或更多的其他元件连接。连接还包括一体化连接和非一体化连接两种情况,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一体形成并连接,非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非一体化形成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50的两个转动机构55分别相对于基座54转动地时,两个转动机构55分别带动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绕一对转动轴561转动,同步齿轮5642相对于阻尼件570转动;第一连杆件562上的抵推件572及第二连杆件563上的抵推件572分别相对于抵持件573转动,使抵推件572与抵持件573之间的摩擦扭力、同时摩擦组件577也具有摩擦阻力,以及同步齿轮5642与阻尼件570之间具有摩擦阻力,以使第一连杆件562、第二连杆件563及转动机构55相对于基座54定位,从而使得侧部支撑铰节523相对于中部支撑铰节521定位,实现两个框体21相对定位至特定角度,实现电子设备100的较佳的悬停效果。折叠装置50的可折弯组件52在折弯或展平的过程中能实现多角度的限定,使得附着于可折弯组件52上的柔性屏30在随可折弯组件52折弯或展平的过程中实现多角度的限定,使用方便,提升用户体验。其次,折叠装置50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高,避免电子设备100在跌落时各元件移位而损坏柔性屏30。另外,折叠装置50在没有增加元件的基础上,增大了折叠或展平的摩擦阻力,提升了折叠装置的悬停效果,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100的悬停效果,且有利于折叠装置的小型化发展。
请一并参阅图8-图10,转动件550包括转动部552及连接于转动部552的连接部553,转动部552设于转动件550的第一端,连接部553设于转动件550相对的第二端,转动部552可转动地连接于基座54,连接部553通过转轴551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555。具体地,基座54与转动部552之间通过圆弧槽与圆弧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该圆弧槽的轴心线与转动件550和基座54之间的转动轴心线共线,该圆弧槽设于基座54和转动部552中的一者,该圆弧轨设于基座54和转动部552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基座54的正面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收容槽540,两个收容槽540用于分别收容两个转动件550的转动部552,基座54的收容槽540相对的两个内侧面分别设有圆弧槽542,基座54的同侧的两个圆弧槽542共轴心线,圆弧槽542的相对两端分别穿通基座54的正面。转动部55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圆弧轨5522,两个圆弧轨5522共轴心线。当转动部552容置于对应的收容槽540中时,两个圆弧轨5522分别可转动地容置于两个圆弧槽542中。
基座54包括第一座体541及连接于第一座体541的第二座体544;具体地,第一座体541与第二座体544之间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的配合卡接,该定位柱设于第一座体541和第二座体544中的一者,该定位孔设于第一座体541和第二座体544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第一座体541面朝第二座体544的一侧设有定位柱5412,第二座体544面朝第一座体541的一侧设有定位孔5442;第一座体541的正面靠近第二座体544的一侧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收容槽5414,第二座体544的正面靠近第一座体541的一侧的相对于两端分别是设有第二收容槽5444;当第一座体541连接于第二座体544时,基座54同侧的第一收容槽5414和第二收容槽5444围成收容槽540。基座54的正面设有定位孔543,锁固件穿过定位孔543后锁固于背盖,以使基座54固定连接于背盖。本实施例中,第一座体541的正面及第二座体544的正面分别设有定位孔543。基座54面朝联动机构56的端面设有两个轴孔545、两个连接孔546及固定孔547,两个轴孔545位于基座54的相对两侧,两个连接孔546位于两个轴孔545之间,固定孔547位于两个连接孔546之间,两个轴孔545及两个连接孔546的轴心线平行于转动件550与基座54之间的转动轴心线。具体地,两个轴孔545、两个连接孔546及固定孔547分别设于第二座体544背离第一座体541的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54上的圆弧槽与转动部552上的圆弧轨可以互换,具体地,基座54的收容槽540相对的两个内侧面分别设有圆弧轨,基座54同侧的两个圆弧轨共轴心线;转动部55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圆弧槽,两个圆弧槽共轴心线;当转动部552容置于对应的收容槽540中时,两个圆弧轨分别可转动地容置于两个圆弧槽中。
连接部553远离转动部552的端部与对应的连接件555之间通过转轴551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555的第一端,第一连杆件562滑动地连接于连接件555的第二端。具体地,连接部553向远离转动部552的一端设有凸耳5531,连接件555的第一端设有收容槽5552,凸耳5531可转动地容置于收容槽5552中;转动件550还包括远离基座54的第一连接筒554,具体地,第一连接筒554设于凸耳5531背离转动部552的一端;连接件555包括设于其第一端的第二连接筒556,收容槽5552沿第二连接筒556的径向穿通第二连接筒556,第一连接筒554与第二连接筒556相互嵌接,使得第一连接筒554与第二连接筒556共轴心线,转轴551穿设于第一连接筒554的内腔及第二连接筒556的内腔。
如图6-图10所示,连接件555滑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杆件562,基座54的一侧的转动机构55和第一连杆件562相对于基座54转动和/或基座54的相对另一侧的转动机构55和第二连杆件563相对于基座54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相对于两个连接件555滑动。第一连杆件562与对应的连接件555之间通过第一导滑槽与第二导滑轨的配合滑动地连接,第二连杆件563与对应的连接件555之间通过第二导滑槽与第二导滑轨的配合滑动地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杆件562远离基座54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件555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导滑槽与第一导滑轨的配合滑动地连接,第二连杆件563远离基座54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件555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二导滑槽与第二导滑轨的配合滑动地连接,该第一导滑槽及第二导滑槽均沿垂直于转动件550与基座54的转动轴心线方向延伸。该第一导滑槽设于第一连杆件562和对应的连接件555中的一者,该第一导滑轨设于第一连杆件562和对应的连接件555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位于基座54一则的连接件555的第二端开设第一导滑槽5550,第一连杆件562设有滑动地穿设于第一导滑槽5550中的第一导滑轨5620;位于基座54相对另一侧的连接件555的第二端开设第二导滑槽5551,第二连杆件563设有滑动地穿设于第二导滑槽5551中的第二导滑轨5630。
如图3-图5所示,连接件555与对应的侧部支撑铰节523之间通过转动槽与转动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该转动槽设于侧部支撑铰节523和连接件555中的一者,转动轨设于侧部支撑铰节523和连接件555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连接件555相对两端分别设有转动轨5556,侧部支撑铰节523对应连接件555的两个转动轨5556设有两个转动槽5234,两个转动轨5556分别转动容置于两个转动槽5234中,以使侧部支撑铰节523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555。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555相对两端分别设有转动槽,侧部支撑铰节523对应连接件555的转动槽设有转动轨,转动轨转动容置于对应的转动槽中,以使侧部支撑铰节523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555。
如图3-图5所示,中部支撑铰节521包括条状的第一铰节体5210及连接于第一铰节体5210背面的背盖5218,第一铰节体5210包括正面及背朝该正面的背面5211,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5211设有用于定位于助折组件51正面的第一连接区域5212。本实施例中,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5211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区域5212,两个助折组件51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区域5212。背盖5218为条形框,盖体2518的内表面相对两端分别设有连接部,两个助折组件51的基座54背面分别连接于盖体2518的两个连接部5219。每一侧部支撑铰节523包括条状的第二铰节体5230及设置于第二铰节体5230的背面5231的第二连接区域5232。本实施例中,第二铰节体5230的背面5231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区域5232,两个第二连接区域5232位于第二铰节体5230的背面5231相对的两端。每一第二连接区域5232包括相互间隔的一对第一连接部5233及第二连接部5236,第一连接部5233设于远离中部支撑铰节521的一侧,第二连接部5236设于靠近中部支撑铰节52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连接部5236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一连接部5233之间。每一对第一连接部5233设有圆弧形的一对转动槽5234,一对第一连接部5233的转动槽5234的轴心线共线。第二连接部5236上设有弧形的调节槽5237,调节槽5237的中部向远离第二铰节体5230的一侧弯曲。调节槽5237包括位于其相对两端的第一定位段5237a及第二定位段5237b,第一定位段5237a相较于第二定位段5237b更靠近中部支撑铰节521。
请一并参阅图6-图9及图11-图14,转动轴561包括轴体5610及位于轴体5610一端的连接帽5612,轴体5610靠近连接帽5612处设有定位部5613,其中一转动轴561通过其定位部5613与第一连杆件562固定连接,另一转动轴561通过其定位部5613与第二连杆件56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定位部5613为设于轴体5610的外壁并沿轴体5610的轴向延伸的定位槽。连接帽5612用于转动地连接至基座54;轴体5610远离连接帽5612的端部设有卡槽5616,卡槽5616位于轴体5610的外周壁并沿所述轴体5610的周向围设一圈。
第一连杆件562还包括套设于其中一转动轴561的第一套筒5622及连接于第一套筒5622外周壁的第一连杆5623,第一套筒5622用于套设于轴体5610的定位部5613。具体地,第一套筒5622具有腰形的第一轴孔5624,转动轴561插入第一套筒5622的第一轴孔5624后能使第一套筒5622定位在定位部5613上,第一套筒5622和转动轴561能一并沿该转动轴561的轴线转动。第一主动齿轮5643设于第一套筒5622的外周壁。第一主动齿轮5643位于第一套筒5622背离第一连杆5623的一侧,第一主动齿轮5643的轴心线与第一套筒5622的轴心线共线。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动齿轮5643的齿牙沿第一套筒5622的周向排列的转动角度为180度,即第一套筒5622的二分之一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主动齿轮5643。第一连杆件562与对应的侧部支撑铰节523之间通过调节槽与第一调节轴的配合活动地连接,该第一调节轴的轴心线平行于转动轴561的轴心线方向;该调节槽设于侧部支撑铰节523和第一连杆件562中的一者,该第一调节轴设于侧部支撑铰节523和第一连杆件562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侧部支撑铰节523设有调节槽,第一连杆件562的第一连杆5623远离转动轴561的一端设有第一调节轴5628,第一调节轴5628可转动并滑动地穿设于调节槽中。第一连杆5623相对的两侧分别凸设有第一导滑轨5620,第一导滑轨5620沿第一连杆5623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二连杆件563还包括套设于另一转动轴561的第二套筒5632及连接于第二套筒5632外周壁的第二连杆5633,第二套筒5632用于套设于轴体5610的定位部5613。具体地,第二套筒5622具有腰形的第二轴孔5634,转动轴561插入第二套筒5632的第二轴孔5634后能使第二套筒5632定位在定位部5613上。第二主动齿轮5645设于第二套筒5632的外周壁。第二主动齿轮5645位于第二套筒5632背离第二连杆5633的一侧,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轴心线与第二套筒5632的轴心线共线。本实施例中,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齿牙沿第二套筒5632的周向排列的转动角度为180度,即第二套筒5632的二分之一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主动齿轮5645。第二连杆件563与对应的侧部支撑铰节523之间通过调节槽与第二调节轴的配合活动地连接,该第二调节轴的轴心线平行于转动轴561的轴心线方向;该调节槽设于侧部支撑铰节523和第二连杆件563中的一者,该第二调节轴设于侧部支撑铰节523和第二连杆件563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侧部支撑铰节523设有调节槽,第二连杆件563的第二连杆5633远离转动轴561的一端设有第二调节轴5638,第二调节轴5638可转动并滑动地穿设于调节槽中。第二连杆5633相对的两侧分别凸设有第二导滑轨5630,第二导滑轨5630沿第二连杆5633的长度方向延伸。
抵推件572包括设于第一套筒5622的一端的第一凸轮5720及设于第二套筒5632的一端的第二凸轮5722,第一凸轮5720与第一套筒5622共轴心线,第二凸轮5722与第二套筒5632共轴心线。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套设于两个转动轴561。第一凸轮5720设于第一套筒5622远离第一主动齿轮5643的端部,第二凸轮5722设于第二套筒5632远离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端部,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同侧。可选地,第一凸轮5720包括圆形的套筒及凹凸面,该套筒连接于第一套筒5622的端部,套筒与第一套筒5622共轴线;所述凹凸面设于该套筒背离第一套筒5622的一端,所述凹凸面包括第一凸出部5720a及第一凹陷部5720b,第一凸出部5720a及第一凹陷部5720b沿所述套筒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一凸出部5720a的数量及第一凹陷部5720b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第一凸轮5720可以包括一个第一凸出部5720a及一个第一凹陷部5720b、两个第一凸出部5720a及两个第一凹陷部5720b、三个第一凸出部5720a及三个第一凹陷部5720b,或者四个第一凸出部5720a及四个第一凹陷部5720b等。可选地,第二凸轮5722包括圆形的套筒及凹凸面,该套筒连接于第二套筒5632的端部,套筒与第二套筒5632共轴线;所述凹凸面设于该套筒背离第二套筒5632的一端,所述凹凸面包括第二凸出部5722a及第二凹陷部5722b,第二凸出部5722a及第二凹陷部5722b沿所述套筒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二凸出部5722a的数量及第二凹陷部5722b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第二凸轮5722可以包括一个第二凸出部5722a及一个第二凹陷部5722b、两个第二凸出部5722a及两个第二凹陷部5722b、三个第二凸出部5722a及三个第二凹陷部5722b,或者四个第二凸出部5722a及四个第二凹陷部5722b等。
同步齿轮5642包括旋转轴5644及固定套设于旋转轴5644的齿轮环5646,旋转轴5644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齿轮环5646的相对两端,同步齿轮5642不可转动地套设于对应的旋转轴5644。旋转轴5644包括顶抵阻尼件570的第一接触面5647,旋转轴5644相对于阻尼件570的转动具有阻碍旋转轴5644转动的摩擦阻力。可选地,第一接触面5647上设有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可以是但不限于粗糙面、阻尼层、多个小凸起或多个小凹陷。本实施例中,齿轮组件564包括相互啮合的一对同步齿轮5642,其中一同步齿轮5642啮合于第一主动齿轮5643,另一同步齿轮5642啮合于第二主动齿轮5646。齿轮环5646的分度圆的直径小于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分度圆的直径,且同步齿轮5642围设一圈的齿牙数量少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第二主动齿轮5645围设一圈的齿牙数量。在转动轴561一定宽度和高度空间下,通过设置在两个转动轴561之间的两个同步齿轮5642来增大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分度圆的直径,从而能增大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的外径。
联动机构56还包括套设于转动轴561的固定件565,固定件565连接于两个转动轴561的一端,抵持件573及定位件576连接于两个转动轴561相对的另一端;第一连杆件562、第二连杆件563、齿轮组件564、抵推件572、抵持件573、弹性件575及阻尼件570位于固定件565与定位件576之间。固定件565为矩形定位片,固定件565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导滑孔5652,定位件576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导滑孔5765,两个转动轴561的轴体5610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导滑孔5652及两个第二导滑孔5765,转动轴561能在第一导滑孔5652及第二导滑孔5765中转动,固定件565及定位件576仅能沿两个转动轴561的轴向滑动。固定件565的中部于两个第一导滑孔5652之间设有间隔的两个第一轴孔5654,第一导滑孔5652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一轴孔5654的轴心线;两个旋转轴5644分别可转动地插接第一轴孔5654。固定件565面朝第一连杆件562的一侧设有定位部5656,第一连杆件562包括第一限位面5626及第二限位面5627,当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相对于基座54呈折叠状态时,定位部5656抵顶第一限位面5626;当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相对于基座54呈展平状态时,定位部5656抵顶第二限位面5627。具体地,第一套筒5622背离抵推件572的一端于轴孔5624的周围设有缺口,第一限位面5626及第二限位面5627分别为该缺口相对的两端面,第一限位面5626相较于第二限位面5627更远离导滑轨5620;定位部5656为定位块。固定件565背离定位部5656的侧面设有定位杆5657,定位杆5657用于定位在基座54。固定件565相对的两端面设为圆弧面。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4,抵持件573包括位于其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三凸轮5730及连接于两个第三凸轮5730的连接部5732,两个第三凸轮5730分别滑动地套设于一对转动轴561,两个第三凸轮5730分别与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相互可转动地啮合;弹性件575位于定位件576与抵持件573之间,转动轴561可相对于抵持件573转动,抵持件573能沿转动轴561的轴向滑动。具体地,第三凸轮5730包括圆形的套筒及设于所述套筒一端的凹凸面,所述凹凸面包括第三凸出部5734及第三凹陷部5735,第三凸出部5734及第三凹陷部5735沿所述套筒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一凸轮5720上的第一凹陷部5720b的数量及第一凸出部5720a的数量与其中一第三凸轮5730上的第三凸出部5734的数量及第三凹陷部5735的数量一致,使得第一凸出部5720a与第三凹陷部5735配合,第三凸出部5734与第一凹陷部5720b配合。第二凸轮5722上的第二凹陷部5722b的数量及第二凸出部5722a的数量与另一第三凸轮5730上的第三凸出部5734的数量及第三凹陷部5735的数量一致,使得第二凸出部5722a与第三凹陷部5735配合,第三凸出部5734与第二凹陷部5722b配合。抵持件573设有第二轴孔5736,具体地,连接部5732设有两个第二轴孔5736,第二轴孔5736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三凸轮5730的轴心线;同步齿轮5642的旋转轴5644相对两端分别穿设于第一轴孔5654及第二轴孔5736。
第一连杆件562远离第一凸轮5720的一端及第二连杆件563远离第二凸轮572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件555,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随两个转动机构55相对于基座54转动,以带动两个转动轴561转动,且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相对于两个第三凸轮5730转动。当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相对于两个第三凸轮5730转动时,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转动地抵推两个第三凸轮5730向远离或靠近固定件565的滑动,弹性件575被挤压,抵推件572与抵持件573之间的摩擦扭力能使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相对于转动机构55定位;具体地,第一凸轮5720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及第二凸轮5722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能使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相对于抵持件573限位至特定角度。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75包括套设于每一转动轴561的弹簧。
请一并参阅图13-图16,定位件576包括滑动地连接于一对转动轴561的滑动部5761及连接于滑动部5761的定位部5763,定位部5763位于一对转动轴561之间,阻尼件570定位于定位部5763。具体地,滑动部5761为矩形的滑动片,定位部5763为设于所述滑动片中部的定位块,阻尼件570定位于所述定位块,所述滑动片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导滑孔5765。可选地,滑动部5761的相对两端分别设为圆弧面。可选地,定位部5763面朝同步齿轮5642的一侧设有定位槽5766,阻尼件570定位于定位槽5766;同步齿轮5642的旋转轴5644的一端插设于定位槽5766以抵顶于阻尼件570。本实施例中,两个同步齿轮5642的旋转轴5644面朝定位件576的一端分别插入定位槽5766,并分别抵顶于阻尼件570的相对两端。当两个同步齿轮5642转动时,旋转轴5644与阻尼件570之间具有摩擦阻力。
可选地,阻尼件570包括抵顶旋转轴5644的第二接触面5701,第二接触面5701上设有阻尼结构,所述阻尼机构可以是但不限于粗糙面、阻尼层、多个小凸起或多个小凹陷。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5647和第二接触面5701上分别设有阻尼机构。第一接触面5647上增加阻力机构和/或第二接触面5701上增加阻尼结构,能增大旋转轴5644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5647上的阻尼机构省略,或者第二接触面5701上的阻尼机构省略。
具体地,阻尼件570包括连接部5702及两个抵顶部5704,两个抵顶部5704分别设于连接部5702的相对两端,一对同步齿轮5642的旋转轴5644面朝阻尼件570的端面分别抵顶于两个抵顶部5704。本实施例中,阻尼件570为条形的弹性片,弹性片的中部抵顶于定位部5763,两个旋转轴5644分别抵顶弹性片的相对两端。可选地,连接部5702为弹性条,抵顶部5704为设置于所述弹簧条的端部的抵顶片,一对旋转轴5644的端面分别抵顶于两个所述抵顶片。可选地,连接部5702为U形的弹性条,两个抵顶部5704分别连接于弹性条的相对两端;当阻尼件570容置于定位槽5766时,连接部5702分别抵顶于定位件576,抵顶部5704与定位件576之间具有间隔。可选地,滑动部5761背离定位部5763的侧面于每一第二导滑孔5765的周围设有第一阻滑部5768,具体地,第一阻滑部5768可以是但不限于是设于滑动部5761上的粗糙面、阻尼层、多个小凸起或多个小凹陷凸部、孔或粗糙面等。
如图13及图14所示,限位机构57的摩擦组件577包括垫片578、摩擦件及卡扣5779,垫片578滑动地套设于一对转动轴561,摩擦件套设于转动轴561,摩擦件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定位件576之间,摩擦件能随转动轴561一并转动,所述摩擦件与定位件576之间具有摩擦阻力。具体地,摩擦组件577的摩擦件包括连接于两个转动轴561的一对第一摩擦件5770及一对第二摩擦件5775,一对卡扣5779分别卡接于一对转动轴561的卡槽5616;一对第一摩擦件5770被垫片578与定位件576夹持,一对第二摩擦件5775被垫片578与一对卡扣5779夹持。在转动轴561相对于基座54转动时,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随转动轴561转动,第一摩擦件5770与定位件576及垫片578之间具有摩擦阻力,第二摩擦件5775与垫片578之间具有摩擦阻力。
具体地,第一摩擦件5770为圆形的摩擦片,所述摩擦片的中部开设第一定位孔5772。第一摩擦件5770通过第一定位孔5772固定连接于转动轴561。第一摩擦件5770面朝定位件567的侧面设有第二阻滑部5774和/或第一摩擦件5770背离定位件576的侧面设有第二阻滑部5774。本实施例中,第一摩擦件5770相对的两侧面分别设有第二阻滑部5774,第二阻滑部5774可以是但不限于是设于第一摩擦件5770上的粗糙面、阻尼层、多个小凸起或多个小凹陷凸部、孔或粗糙面等;具体地,第一摩擦件5770相对的两侧面分别设有若干小孔,这些小孔能增大第一摩擦件5770的摩擦阻力。本实施例中,定位件576面朝第一摩擦件5770的侧面设有第一阻滑部5768,且第一摩擦件5770面朝定位件576的侧面设有第二阻滑部5774。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件576上的第一阻滑部5768可以省略,仅保留第一摩擦件5770面朝定位件576侧面上的第二阻滑部5774;或者第一摩擦件5770面朝定位件576侧面上的第二阻滑部5774可以省略,仅保留定位件576上的第一阻滑部5768。
垫片578滑动地套设于一对转动轴561,第一摩擦件5770被垫片578与定位件576之间;当第一摩擦件5770随转动轴561转动时,第一摩擦件5770与定位件576之间以及第一摩擦件5770与垫片578之间均具有摩擦阻力。具体地,垫片578呈矩形,垫片578相对的两端分别设为圆弧面。垫片578面朝第一摩擦件5770的侧面设有第三阻滑部5784;本实施例中,垫片578相对两端分别设有通孔5782,垫片578相对两侧面于每一通孔5782的周围分别设有第三阻滑部5784。第三阻滑部5784可以是但不限于是设于垫片578上的凸部、孔或粗糙面等。本实施例中,第三阻滑部5784是设于垫片578相对两侧面于每一通孔5782周围若干孔。本实施例中,垫片578面朝第一摩擦件5770的侧面设有第三阻滑部5784,且第一摩擦件5770面朝垫片578的侧面设有第二阻滑部5774。
在一些实施例中,垫片578面朝第一摩擦件5770侧面的第三阻滑部5784可以省略,仅保留第一摩擦件5770面朝垫片578侧面上的第二阻滑部5774;或者第一摩擦件5770面朝垫片578侧面上的第二阻滑部5774可以省略,仅保留垫片578面朝第一摩擦件5770侧面的第三阻滑部5784。
垫片578与第二摩擦件5775相互抵顶,当第二摩擦件5775随转动轴561转动时,第二摩擦件5775与垫片578之间具有摩擦阻力。具体地,第二摩擦件5775为圆形的摩擦片,第二摩擦件5775的中部开设第二定位孔5776。第二摩擦件5775通过第二定位孔5776固定连接于转动轴561。垫片578面朝第二摩擦件5775的侧面设于第三阻滑部5784,和/或第二摩擦件5775面朝垫片578的侧面设有第四阻滑部5778。本实施例中,第二摩擦件5775相对的两侧面分别设有第四阻滑部5778,第四阻滑部5778可以是但不限于是设于第二摩擦件5775上的凸部、孔或粗糙面等。本实施例中,第二摩擦件5775相对的两侧面分别设有若干孔,这些孔能增大第二摩擦件5775的摩擦阻力。本实施例中,垫片578面朝第二摩擦件5775的侧面设于第三阻滑部5784,且第二摩擦件5775面朝垫片578的侧面设有第四阻滑部5778。
在一些实施例中,垫片578面朝第二摩擦件5775侧面上的第三阻滑部5784以省略,仅保留第二摩擦件5775面朝垫片578侧面上的第四阻滑部5778;或者第二摩擦件5775面朝垫片578侧面上的第四阻滑部5778可以省略,仅保留垫片578面朝第二摩擦件5775侧面上的第三阻滑部5784。
可选地,卡扣5779可以是C形卡扣,所述C形卡扣用于卡接于转动轴561的卡槽5616内。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4,组装联动机构56及限位机构57时,将两个转动轴561远离连接帽5612的端部分别插入固定件565的两个第一导滑孔5652中,直至固定件565止挡于连接帽5612;将两个同步齿轮5642相互啮合并置于两个第一连杆件562之间,且两个同步齿轮5642分别啮合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第二主动齿轮5645;将两个转动轴561远离连接帽5612的端部分别插入第一连杆件562的第一套筒5622及第二连杆件563的第二套筒5632中,且齿轮组件564的两个旋转轴5644靠近固定件565的端部分别插入固定件565的两个第一轴孔5654,固定件565的定位部5656容置于对应的第一套筒5622的缺口中;此时,每一第一凸轮5720与对应的第一主动齿轮5643共转动轴561,每一第二凸轮5722与对应的第二主动齿轮5645共转动轴561;每一定位部5656位于对应的第一限位面5626与第二限位面5627之间。将抵持件573套接于两个转动轴561上,以使抵持件573的两个第三凸轮5730分别能够与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相互可转动地啮合;具体地,将两个转动轴561设有卡槽5616的端部分别插入抵持件573的两个第三凸轮5730的内腔,且两个旋转轴5644分别插入抵持件573的两个第二轴孔5736内,两个旋转轴5644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二轴孔5736,即旋转轴5644的端部外露出抵持件573背离固定件565的侧面;将两个弹性件575分别套接于两个转动轴561;将阻尼件570定位于定位件576的定位槽5766,将定位件576套接于两个转动轴561上,即两个转动轴561设有卡槽5616的端部分别插入定位件576的两个第二导滑孔5765,将两个旋转轴5644分别插入定位件576的定位槽5766,使得两个旋转轴5644分别抵顶于阻尼件570的相对两端,使两个弹性件575夹持于抵持件573与定位件576之间;将其中两个第一摩擦件5770分别套接于两个转动轴561,将垫片578套接地两个转动轴561上,再将另外两个第二摩擦件5775分别套接于两个转动轴561,此时,垫片578位于第一摩擦件5770和第二摩擦件5775之间,且每一转动轴561的卡槽5616外露出对应的第二摩擦件5775背离定位件576的侧面;再将两个卡扣5779分别卡接于两个转动轴561的卡槽5616。此时,两个卡扣5779分别抵顶于两个第二摩擦件5775背离定位件576的侧面,弹性件575处于被挤压状态。
在联动机构56由完全展平状态进行弯折时,将第一连杆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73向第二连杆件563弯折,该第一连杆件562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以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61、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对应的抵推件572沿该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转动轴561在定位件576对应的第二导滑孔5765、固定件565对应的第一导滑孔5652及垫片578对应的通孔5782内转动;转动的第一主动齿轮5643通过同步齿轮5642带动第二主动齿轮5645转动,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转动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61、第二套筒5632及第二连杆5633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6的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同步相互靠拢;同时,第一连杆件562上的抵推件572及第二连杆件563上的抵推件572分别相对于抵持件573转动,使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转动地抵推两个第三凸轮5730,抵持件573沿转动轴561的轴向滑动而挤压弹性件575,弹性件575弹性抵推定位件576,使得第一摩擦件5770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定位件576之间和第二摩擦件5775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卡扣5779之间,且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61相对于定位件576及垫片578转动。旋转轴5644的第一接触面5647转动地抵顶于阻尼件570的第二接触面5701。
上述过程中,套设于其中一转动轴561上的第一凸轮5720、对应的第三凸轮5730、对应的第一摩擦件5770及对应的第二摩擦件5775上的轴向力等于弹性件575的弹力;套设于另一转动轴561上的第二凸轮5722、对应的第三凸轮5730、对应的第一摩擦件5770及对应的第二摩擦件5775上的轴向力等于弹性件575的弹力;第一凸轮5720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二凸轮5722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和/或第一摩擦件5770的摩擦阻力、第二摩擦件5775的摩擦阻力,以及旋转轴5644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第一连杆件562与第二连杆件563限位在180度至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当第一连杆件562与第二连杆件563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时,联动机构56呈完全展平状态,当第一连杆件562与第二连杆件563之间的夹角为0度时,联动机构56呈完全弯折状态。
在其他的使用方式中,可以将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朝相向方向一同转动,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以带动一对转动轴561、第一主动齿轮5643、第二主动齿轮5645及两个抵推件572分别沿一对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第一主动齿轮5643和第二主动齿轮5645一同带动两个同步齿轮5642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6的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同步相互靠拢;同时,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上的抵推件572相对于抵持件573转动,使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转动地抵推抵持件573的两个第三凸轮5730,抵持件573沿转动轴561的轴向滑动而挤压弹性件575,弹性件575弹性抵定位件576使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被夹持,且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61相对于定位件576及垫片578转动;旋转轴5644相对于阻尼件570转动。
在联动机构56由完全弯折状态进行展开时,将第一连杆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73朝远离第二连杆件563展开,第一连杆件562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以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61、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对应抵推件572沿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该转动轴561在固定件565对应的第一导滑孔5652、定位件576对应的第二导滑孔5765,以及对应的通孔5782转动;转动的第一主动齿轮5643的通过同步齿轮5642带动第二主动齿轮5645转动,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转动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61、第二套筒5632、对应的抵推件572及第二连杆件5625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6的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同步相互远离;同时,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上的抵推件572分别相对于抵持件573转动,使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转动地抵推两个第三凸轮5730,弹性件575弹性抵推于抵持件573与定位件576之间,以使定位件576沿转动轴561的轴向滑动,第一摩擦件5770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定位件576之间,且第二摩擦件5775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卡扣5779之间,且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61相对于垫片578及定位件576转动;两个旋转轴5644分别转动地抵顶于阻尼件570的相对两端。
在上述过程中,其中一转动轴561上的第一凸轮5720、第三凸轮5730、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上的轴向力等于弹性件575的弹力;另一转动轴561上的第二凸轮5722、第三凸轮5730、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上的轴向力等于弹性件575的弹力;第一凸轮5720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二凸轮5722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的摩擦阻力,和/或旋转轴5644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第一连杆件562与第二连杆件563之间限位在0度至18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
在其他的使用方式中,可以将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朝相互远离的方向一同转动,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分别沿一对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以带动一对转动轴561、第一主动齿轮5643、第二主动齿轮5645及两个抵推件572分别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第二主动齿轮5645一同带动两个同步齿轮5642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6的第一连杆件562及第二连杆件563相互远离而展平;同时,第一连杆件562上的抵推件572及第二连杆件563的抵推件572分别相对于抵持件573转动,使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转动地抵推两个第三凸轮5730,抵持件573沿转动轴561的轴向滑动而挤压弹性件575,弹性件575弹性抵推定位件576使第一摩擦件5770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定位件576之间及第二摩擦件5775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卡扣5779之间,且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61相对于定位件576及垫片578转动;且两个旋转轴5644分别转动地抵顶阻尼件570。
如图6-图9及图17-图28,组装助折组件51时,将两个转动件550的连接部553通过两个转轴551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两个连接件555,具体地,将转动件550的两个第一连接筒554分别容置于连接件555的两个收容槽5552,转轴551穿设于第一连接筒554的内腔及第二连接筒556的内腔,以使转动件550分别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555;将两个转动件550的转动部552分别容置于基座54相对两侧的收容槽540中,使转动部552的两个圆弧轨5522分别转动地容置于基座54的两个圆弧槽542;将联动机构56和限位机构57的组合放置于两个连接件555之间,将第一连杆件562的第一导滑轨5620分别滑动地插入其中一连接件555的第一导滑槽5550中,将第二连杆件563的第二导滑轨5630分别滑动地插入另一连接件555的第二导滑槽5551,使两个连接帽5612、两个旋转轴5644及定位杆5657分别插接于的两个轴孔545、两个连接孔546及固定孔547中。
如图3-图7所示,组装助折组件51至可折弯组件52时,将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放置于基座54相对两侧,将每一连接件555的两个转动轨5556分别转动地容置于对应的一对转动槽5234中,并将第一连杆件562的调节轴5628穿设于对应的调节槽5237中;将第一铰节体5210放置于基座54上,使第一铰节体5210位于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之间,且使两个第一连接区域5212分别与两个助折组件51连接。再将背盖5218连接于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转动件550与基座54之间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件550与连接件555之间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转动轴561的轴心线。当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呈完全展平状态时,调节轴5628定位于对应的调节槽5237的第二定位段5237b,定位部5656抵顶第二限位面,以使折叠装置50保持完全展平状态,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及中部支撑铰节521的正面共面,防止侧部支撑铰节523相对中部支撑铰节521反折弯。当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呈完全弯折状态时,调节轴5628定位于对应的调节槽5237的第一定位段5237a,定位部5656抵顶第一限位面,以使折叠装置50保持完全弯折状态,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及中部支撑铰节521的正面围成水滴形,防止侧部支撑铰节523相对中部支撑铰节521进一步弯折。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将安装完成的折叠装置50置于两个框体21之间,将折叠装置50相对两侧的连接件555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框体21。此时,两个框体21的正面、中部支撑铰节521的正面及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的正面共面。柔性屏30的背面连接于两个框体21的正面及折叠装置50的正面,可折弯区域31正对折叠装置50,两个非折弯区域33分别正对两个框体21的正面。当柔性屏30处在展平状态时,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与两个第三凸轮5730相互贴合,弹性件575具有预弹力而抵推第二定位件,以限定可折弯组件52保持展平状态,第一连杆件562的第一连杆5623与第二连杆件563的第二连杆5633之间的夹角为180度。由于中部支撑铰节521的正面为完整面,中部支撑铰节521无段差存在,因此,柔性屏30在展平时不会受到段差处的冲击,柔性屏30不会出现彩点、亮点等不良问题,保证柔性屏30的可靠性,同时,也提升柔性屏30的触摸手感,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9至图41,弯折电子设备100时,对电子设备100的两个框体21至少其中一个施加折弯的力,使连接于两个框体21的转动机构55朝相互邻近的方向转动,通过两个助折组件51实现折叠装置50的折弯,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可折弯组件52弯折。具体地,如对其中一框体21施加折弯的力,该其中一框体21带动对应的转动机构55相对于基座54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以带动第一连杆件562或第二连杆件563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相对于基座54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同时,第一连杆件562的第一导滑轨5620或第二连杆件563的第二导滑轨5630在对应的连接件555的第一导滑槽5550或第二导滑槽5551滑动,第一连杆件562的第一套筒5622、转动轴561、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抵推件572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转动的第一主动齿轮5643的通过同步齿轮5642齿轮组件带动另一第一主动齿轮5643转动,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转动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61、第二套筒5632、抵推件572及第二连杆5623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6的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同步相互靠拢;同时,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转动地抵推两个第三凸轮5730,抵持件573沿转动轴561的轴向滑动而挤压弹性件575,弹性件575弹性抵推定位件576使第一摩擦件5770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定位件576之间及第一摩擦件5770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卡扣5779之间,且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61相对于垫片578及定位件576转动。在联动机构56弯折的过程中,转动件550的转动部552通过圆弧轨与对应的圆弧槽的配合相对于基座54转动,转动件550的连接部553与对应的连接件555之间沿对应的转轴551转动地连接,调节轴5628在对应的调节槽5237中自第二定位段5237b转动并滑动至第一定位段5237a,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分别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而相互靠拢,以实现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的相互靠拢,使得折叠装置50呈折弯状态,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折叠装置50弯折,直至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的正面相互贴合,可折弯区域31弯折成水滴状,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无缝折叠。
在电子设备100弯折过程中,第一凸轮5720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二凸轮5722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一摩擦件5770的摩擦阻力、第二摩擦件5775的摩擦阻力及旋转轴5644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之和能限制柔性屏30的反弹,以使侧部支撑铰节523相对于中部支撑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能使两个框体21限位在180度至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当两个框体21相互弯折并限位在0度处时,即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相互平行;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弯折围成水滴形,减少弯折后的可折弯区域31的占空比,从而能减小电子设备100的整体厚度。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折弯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对两个框体21施加折弯的力,两个框体21分别带动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相对于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并通过折叠装置50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折弯。
当需要展平电子设备100时,向外拉开其中一框体21,使连接于两个框体21上的两个转动机构55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具体地,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中一框体21施加向外拉开的力,所述其中一框体21带动对应的转动机构55相对于基座54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使第一连杆件562的导滑轨5620或第二连杆件563的导滑轨5630在对应的连接件555的第一导滑槽5550或第二导滑槽5551滑动,第一连杆件562的第一套筒5622、转动轴561、第一主动齿轮5643及抵推件572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转动的第一主动齿轮5643的通过同步齿轮5642齿轮组件带动第二主动齿轮5645转动,第二主动齿轮5645的转动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61、第二套筒5632、抵推件572及第二连杆5633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第二连杆件563的第二导滑轨5630在对应的连接件555的导滑槽5550滑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6的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同步相互远离;同时,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转动地抵推两个第三凸轮5730,弹性件575弹性抵顶于定位件576与抵持件573之间,以使定位件576沿转动轴561的轴向滑动,第一摩擦件5770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定位件576及第二摩擦件5775被夹持于垫片578与卡扣5779之间,且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61相对于垫片578及定位件576转动;在联动机构56弯折的过程中,转动件550的转动部552相对于基座54转动,转动件550的连接部553与对应的连接件555之间转动地连接,调节轴5628在对应的调节槽5237中转动并滑动,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分别沿对应的转动轴561的轴心线转动而相互远离,以实现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的相互远离,使得折叠装置50展开,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折叠装置50展开,直至柔性屏30展平。
在电子设备100展平过程中,第一凸轮5720及第二凸轮5722分别与两个第三凸轮5730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一摩擦件5770和第二摩擦件5775的摩擦扭力,以及旋转轴5644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能限制柔性屏30的反弹,以使侧部支撑铰节523相对于中部支撑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能使两个框体21限位在0度至18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折弯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对两个框体21施加向外拉开的力,两个框体21分别带动基座54相对两侧的转动机构55相互远离转动,以带动基座54相对两侧的第一连杆件562和第二连杆件563相互远离转动,使得两个侧部支撑铰节523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并通过折叠装置50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展开。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50通过助折组件51实现同步折弯或展开,由于弹性件575能提供较大的轴向力,使得第一凸轮5720与所述第三凸轮5730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扭力,第二凸轮5722与第三凸轮5730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扭务,同时第一摩擦件5770及第二摩擦件5775也具有较大的摩擦阻力,且旋转轴5644与阻尼件570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实现电子设备100弯折稳定地限位在0度-18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实现整机的悬停功能;其次,由于折叠装置50的整体体积较小,从而减小折叠装置50占用折叠壳体20的内部空间,不仅有利于电子设备100中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有利于小型化发展,且折叠装置50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高,避免电子设备100在跌落时各元件移位而损坏柔性屏30。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包括:
基座;
联动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对转动轴、第一连杆件、第二连杆件及齿轮组件,所述第一连杆件及所述第二连杆件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转动轴,所述齿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件与所述第二连杆件之间,所述齿轮组件包括同步齿轮、第一主动齿轮及第二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件并啮合于所述同步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件并啮合于所述同步齿轮;以及
限位机构,包括连接于一对所述转动轴的定位件及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设置于所述同步齿轮与所述定位件之间;当所述第一连杆件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件绕对应的转动轴的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或第二主动齿轮带动所述同步齿轮转动,所述同步齿轮与所述阻尼件之间具有阻碍所述同步齿轮转动的摩擦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滑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转动轴的滑动部及连接于所述滑动部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一对所述转动轴之间,所述阻尼件定位于所述定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面朝所述同步齿轮的一侧设有定位槽,所述阻尼件定位于所述定位槽;所述同步齿轮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定位槽以抵顶于所述阻尼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包括顶抵所述阻尼件的第一接触面,所述阻尼件包括抵顶所述旋转轴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有阻尼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一对所述同步齿轮,所述阻尼件包括连接部及两个抵顶部,两个所述抵顶部分别设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端,一对所述同步齿轮的旋转轴的端面分别抵顶于两个所述抵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弹性条,所述抵顶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条的端部的抵顶片,一对所述旋转轴的端面分别抵顶于两个所述抵顶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抵持件及弹性件,所述抵持件滑动地套设于一对所述转动轴和所述旋转轴,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抵持件与所述定位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杆件包括套设于其中一所述转动轴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二连杆件包括套设于另一所述转动轴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抵持件之间通过第一凸轮组配合可转动地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抵持件之间通过第二凸轮组配合可转动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垫片及摩擦件,所述垫片滑动地套设于一对转动轴,所述摩擦件套设于所述转动轴,所述摩擦件被夹持于所述垫片与所述定位件之间,所述摩擦件能随所述转动轴一并转动,所述摩擦件与所述定位件之间具有摩擦阻力。
9.一种折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壳体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及两个框体,所述折叠装置位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两个所述框体分别连接于所述折叠装置的相对两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壳体,所述柔性屏设置于所述折叠壳体上。
CN202321023866.5U 2023-04-28 2023-04-28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101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3866.5U CN220101798U (zh) 2023-04-28 2023-04-28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3866.5U CN220101798U (zh) 2023-04-28 2023-04-28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01798U true CN220101798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7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23866.5U Active CN220101798U (zh) 2023-04-28 2023-04-28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017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63655B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11778479U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333308B (zh) 折叠装置、折叠机壳及移动终端
CN113383378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7582862U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20101798U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5182924B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404385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56A (zh)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165224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4037140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834765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780768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90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8075384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404386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078026A1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53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249159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410A1 (zh)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151422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823517A (zh)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780767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179131A1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703909A (zh)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