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80767A -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80767A
CN117780767A CN202211144333.2A CN202211144333A CN117780767A CN 117780767 A CN117780767 A CN 117780767A CN 202211144333 A CN202211144333 A CN 202211144333A CN 117780767 A CN117780767 A CN 1177807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torsion
base
cam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443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祥
张前
郑泽宽
彭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443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807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80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807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轴装置,其包括转动组件、第一扭力组件及第二扭力组件,转动组件包括第一基座及一对转动件,转动件包括第一凸轮;第一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一转轴、转轴安装件、一对第一扭力件,以及第一抵持件,第一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转动件与第一基座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转轴安装件滑动地套设于第一转轴,转轴安装件设于转动件与第一扭力件之间,转轴安装件包括第一抵顶凸轮,第一凸轮与第一抵顶凸轮相互可转动地抵持,第一扭力件与第一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第二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二转轴、一对第二扭力件及第二抵持件,第二扭力件与第二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设有转轴装置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屏支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柔性屏的转轴装置、设有所述转轴装置的折叠壳体,以及设置有所述折叠壳体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材的发展,现已出现了可弯折柔性显示屏,目前可弯折柔性显示屏的折叠方案包括内折叠以及外折叠,折叠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相关技术中的折叠屏一般均采用铰链机构支撑,然而目前大部分的铰链通过阻尼片等机构实现悬停效果,不仅增加了元件数量且悬停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装置、设有所述转轴装置的折叠壳体,以及设有所述折叠壳体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转轴装置,其包括转动组件、第一扭力组件及第二扭力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第一基座及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相对两侧的一对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凸轮;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一转轴、转轴安装件,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的一对第一扭力件,以及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所述转轴安装件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转轴安装件设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扭力件之间,所述转轴安装件包括第一抵顶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抵顶凸轮相互可转动地抵持,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一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二转轴、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一对第二扭力件,以及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抵持件,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的转动轴心线,所述第二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折叠壳体,所述折叠壳体包括两个框体及转轴装置,所述转轴装置位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转轴装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框体;所述转轴装置包括转动组件、第一扭力组件及第二扭力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第一基座及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相对两侧的一对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凸轮;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一转轴、转轴安装件、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的一对第一扭力件,以及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所述转轴安装件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转轴安装件设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扭力件之间,所述转轴安装件包括第一抵顶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抵顶凸轮相互可转动地抵持,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一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二转轴、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一对第二扭力件,以及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抵持件,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的转动轴心线,所述第二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转轴装置、柔性屏及两个框体,所述转轴装置位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转轴装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框体,所述柔性屏的背面贴合于所述转轴装置的正面和所述壳体的正面;所述转轴装置包括转动组件、第一扭力组件及第二扭力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第一基座及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相对两侧的一对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凸轮;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一转轴、转轴安装件,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的一对第一扭力件,以及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所述转轴安装件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转轴安装件设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扭力件之间,所述转轴安装件包括第一抵顶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抵顶凸轮相互可转动地抵持,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一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二转轴、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一对第二扭力件,以及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抵持件,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的转动轴心线,所述第二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
本发明的转轴装置中,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转轴安装件之间具有摩擦扭力、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一抵持件之间具有摩擦扭力,所述第二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抵持件之间具有摩擦扭力,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该摩擦扭力能限位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保持不动,限定第一扭力件相对于第一抵持件保持不动,以及第二扭力件相对于第二抵持件保持不动,从而使得支撑组件保持弯折状态或展平状态不动,以实现支撑组件的悬停,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悬停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壳体及柔性屏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折叠壳体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转轴装置的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5是图4中的转轴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转轴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转轴装置的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8是图7中的转轴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转轴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转轴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的转动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转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9中的转轴装置的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0中的转轴装置的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的第一扭力组件的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16是图14中的第二扭力组件的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17是图7中的转轴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7中的转轴装置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7中的转轴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剖视图;
图20是图7中的转轴装置的另一立体剖视图;
图21是图7中的转轴装置的又一立体剖视图;
图2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的转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的转轴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3中的转轴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26是图23中的转轴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剖视图;
图27是图23中的转轴装置的另一立体剖视图。
主要标号说明:100、电子设备;30、柔性屏;31、可折弯区;33、非折弯区;20、折叠壳体;21、框体;211、正面;213、背面;214、侧面;215、端面;216、收容槽;22、转轴装置;23、转动组件;231、第一基座;2312、第一圆弧槽;2313、避位槽;2314、导滑轨;2315、导槽;2316、第二摩擦面;2318、连接孔;233、转动件;2330、第一凸轮;2331、第一摩擦面;2332、第一圆弧轨;2333、第一转动部;2334、第一连接孔;2335、第二转动部;2336、凸耳;2337、第一调节杆;234、连接件;2340、连接杆;2342、连接轴;2343、转接槽;2345、第二连接孔;2344、第一导滑槽;2346、第二导滑槽;2347、第二圆弧轨;25、第一扭力组件;251、第一转轴;250、转轴安装件;2501、第一抵顶凸轮;2502、安装块;2503、抵顶杆;2504、抵顶孔;2505、第一导孔;2506、导滑槽;2507、第一阻尼面;2501、第一抵顶凸轮;251、第一转轴;2511、第一轴杆;2513、第二轴杆;2515、第三轴杆;252、第一扭力件;2520、第一转动部;2521、第一转动筒;2522、第二抵顶凸轮;2523、第一轴孔;2524、第一凸出部;2525、第一连接部;2526、第一凹陷部;2527、第一导滑轨;2528、第二调节杆;2540、第二凸轮;2541、第一抵持筒;2542、第二轴孔;2543、第二凸出部;2545、第二凹陷部;2546、第一连接部;2548、第一导滑孔;256、第一弹性件;257、第二基座;2571、第二座体;2572、第一固定孔;2573、第一连接板;2575、第三阻尼面;2576、第三轴孔;2577、第一安装孔;258、第一联动组件;2580、第一从动齿轮;2581、第一齿轮;2583、第一从动齿轮组;2584、第一通孔;2585、第一连接轴;2586、第一连接杆;2587、第一导滑杆;26、第二扭力组;261、第二转轴;2611、第四轴杆;2613、第五轴杆;2615、第六轴杆;262、第二扭力件;2620、第二转动部;2621、第二转动筒;2622、第三抵顶凸轮;2623、第四轴孔;2624、第三凸出部;2625、第二连接部;2626、第三凹陷部;2627、第二导滑轨;2628、第三调节杆;264、第二抵持件;2640、第三凸轮;2641、第二抵持筒;2642、第五轴孔;2643、第四凸出部;2645、第四凹陷部;2646、第二连接部;2648、第二导滑孔;266、第二弹性件;267、第三基座;2671、第三座体;2672、第二固定孔;2673、第二连接板;2676、第四轴孔;268、第二联动组件;2680、第二从动齿轮;2681、第二齿轮;2683、第二从动齿轮组;2684、第二通孔;2685、第二连接轴;2686、第二连接杆;2687、第二导滑杆;28、支撑组件;280、中部支撑件;281、侧部支撑件;2812、第二圆弧槽;29、背盖;290、收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4,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包括折叠壳体20及设置于折叠壳体20上的柔性屏30。柔性屏30可为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柔性触摸显示屏等各种具备相应功能的柔性部件,或者为固定贴合有柔性支撑板的柔性部件,如贴合有柔性钢板的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等。柔性屏30随折叠壳体20折叠或展平。折叠壳体20包括两个框体21及连接于两个框体21之间的转轴装置22,两个框体21通过转轴装置22能实现折叠或展平。柔性屏30包括对应转轴装置22的可折弯区31,以及连接于可折弯区3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非折弯区33。柔性屏30的背面贴合于转轴装置22的正面和两个框体21的正面,具体地,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33的背面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框体21的正面,可折弯区31的背面贴合于转轴装置22的正面。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能随转轴装置22折叠或展平。转轴装置22包括转动组件23、第一扭力组件25、第二扭力组件26及支撑组件28,转动组件23包括第一基座231、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基座231相对两侧的一对转动件233,以及连接于每一转动件233的连接件234,转动件233的一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基座231,转动件233远离第一基座231的另一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234;转动件233包括第一凸轮2330,第一扭力组件25包括一对第一转轴251、转轴安装件250、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第一转轴251的一对第一扭力件252,以及套设于一对第一转轴251的第一抵持件254,第一转轴251的轴心线平行于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L1,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滑动地套设于第一转轴251,转轴安装件250设于转动件233与第一扭力件252之间,转轴安装件250包括第一抵顶凸轮2501,第一凸轮2330与第一抵顶凸轮2501相互可转动地抵持,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抵持件254相互可转动地抵顶,第一扭力件252远离第一转轴251的一端滑动地连接于对应的连接件234;第二扭力组件26包括一对第二转轴261、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第二转轴261的一对第二扭力件262,以及套设于一对第二转轴261的第二抵持件264,第二转轴261的轴心线平行于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的转动轴心线,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抵持件264相互可转动地抵顶,第二扭力件262远离第二转轴261的一端滑动地连接于对应的连接件234。当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转动地抵顶第一抵顶凸轮2501,第一凸轮2330与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的摩擦扭力限位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当第一扭力件252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的轴心线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转动时,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抵持件254之间的摩擦扭力限定第一扭力件252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转动;当第二扭力件262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的轴心线相对于第二抵持件264转动时,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抵持件264之间的摩擦扭力限定第二扭力件262相对于第二抵持件264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231同侧的转动件233、第一扭力件252及第二扭力件262通过对应的连接件234同步转动。支撑组件28连接于转动组件23、第一扭力组件25及第二扭力组件26,支撑组件28通过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的转动、第一扭力件252的转动及第二扭力件262的转动实现折叠或展平,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随支撑组件28实现弯曲或展平。
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指与柔性屏30的出光面朝向相同的面,背面指与柔性屏30的出光面朝向背离的面。电子设备100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液晶面板、OLED面板、电视、智慧手表、VR头戴显示器、车载显示器等其它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的“连接”是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情况,比如A和B连接包括A和B直接连接或者通过第三个元件C或更多的其他元件连接。连接还包括一体化连接和非一体化连接两种情况,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一体形成并连接,非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非一体化形成并连接。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的转轴装置22的支撑组件28设置于转动组件23、第一扭力组件25及第二扭力组件26上,转动件233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基座231与支撑组件28之间,转轴安装件250沿转轴的轴向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基座231,转动件233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通过第一凸轮2330与第一抵顶凸轮2501可转动地抵持,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抵持件254可转动地抵持,以及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抵持件264可转动地抵持。当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转动地抵持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使得转轴安装件250沿该转轴的轴向移动,转动件233通过对应的连接件234通过对应的第一扭力件252及第二扭力件分别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及第二抵持件264转动。此时,转动件233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具有摩擦扭力、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抵持件254之间具有摩擦扭力,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抵持件264之间具有摩擦扭力,且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具有摩擦阻力,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这些摩擦扭力和摩擦阻力能限位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保持不动、第一扭力件252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保持不动,以及第二扭力件262相对于第二抵持件264保持不动,从而使得支撑组件28保持弯折状态或展平状态不动,以实现支撑组件28的悬停,使得电子设备100具有悬停效果;其次,转轴装置22的悬停效果通过转动件233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抵持件254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抵持件264之间的摩擦扭力和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的摩擦阻力共同实现的,因此,转轴装置22的悬停效果稳定;另外,转轴装置22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且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高,整机强度提升。
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可以通过实体轴转动地连接,也可以通过虚轴转动地连接;本实施例中,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通过圆弧轨与圆弧槽的配合转动地连接,因此,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通过虚轴转动地连接;具体地,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沿第一转动轴心线L1相对转动。第一基座231同侧的第一转轴251与第二转轴261共第二转动轴心线L2,第一转动轴心线L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心线L2远离第一基座231,以便于支撑组件28通过转动组件23、第一扭力组件25及第二扭力组件26实现折叠或展平。
进一步地,第一扭力组件25还包括第一弹性件256及第二基座257,第一弹性件256设置于第一抵持件254与第二基座257之间,第一弹性件256弹性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抵顶第一扭力件252;第二扭力组件26还包括第二弹性件266及第三基座267,第二弹性件266设置于第二抵持件264与第三基座267之间,第二弹性件266弹性抵推第二抵持件264抵顶第二扭力件262。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56的一端弹性抵顶第一抵持件254,第一弹性件256相对的另一端弹性抵顶第二基座257;第一弹性件256提供抵推第一抵持件254的预弹力,第一弹性件256弹性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抵顶一对第一扭力件252,使得第一扭力件252抵推转轴安装件250抵顶一对转动件233,以使一对转动件233抵顶第一基座231;此时,第一抵持件254与第一扭力件252相互可转动地抵持,第一扭力件252与转轴安装件250相互可转动地抵顶,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与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相互可转动地抵持,转动件233背离转轴安装件250的一侧与第一基座231可转动地抵顶;第二弹性件266的一端弹性抵顶第二抵持件264,第二弹性件266相对的另一端弹性抵顶第三基座267;第二弹性件266提供抵推第二抵持件264的预弹力,第二弹性件266弹性抵推第二抵持件264抵顶一对第二扭力件262,使得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相互抵顶;此时,第二抵持件264与第二扭力件262相互可转动地抵持,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相互可转动地抵顶。
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方向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基座231,第一弹性件256弹性抵推第一抵持件254,使第一抵持件254、第一扭力件252、转轴安装件250、转动件233及第一基座231相互抵顶;第二弹性件266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方向弹性抵推第二抵持件264,使得第二抵持件264、第二扭力件262及第二基座257相互抵顶。在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第一凸轮2330转动地抵推第一抵顶凸轮2501,以使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心方向滑动而抵推第一扭力件252,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使得第一抵持件254挤压第一弹性件256发生弹性变形;转动件233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具有摩擦扭力、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抵持件254之间具有摩擦扭力;第二扭力件262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心线方向抵推第二抵持件264,以使第二抵持件264挤压第二弹性件266,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抵持件264之间具有摩擦扭力;同时,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具有摩擦阻力、第一扭力件252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具有摩擦阻力,以及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之间具有摩擦阻力,以限位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及转轴安装件250转动、第一扭力件252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转动,以及第二扭力件262相对于第二抵持件264转动。第一弹性件256弹性抵推第一抵持件254及第二弹性件266弹性抵推第二抵持件264,能使转轴装置22的结构紧凑,转轴装置22的体积减小,从而减小转轴装置22占用折叠壳体20的内部空间,不仅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且有利于小型化发展。
如图4-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转动组件23包括一个第一基座231、两个转动件233及两个连接件234,两个转动件233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基座231相对的两侧,两个连接件234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两个转动件233远离第一基座231的一端,第一扭力组件25设于第一基座231的一端并位于两个连接件234之间。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滑动地连接于一对第一转轴251靠近转动件233的端部,转轴安装件250背离第一转轴251的一端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基座231。转轴安装件250对应第一基座231上的两个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设有两个第一抵顶凸轮2501。一对第一弹性件256弹性通过第一抵持件254及第一扭力件252抵推转轴安装件250,使得转轴安装件250的两个第一抵顶凸轮2501分别与两个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转动地抵持,以使每一个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可转动地抵顶,且使每一个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可转动地抵顶;一对第二弹性件266弹性抵推第二抵持件264使得第二抵持件264与一对第二扭力件262相互可转动地抵顶,且使每一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相互可转动地抵顶。两个连接件234设于第一扭力组件25相对两侧,第一基座231上的两个转动件233远离第一基座231的端部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两个连接件234,连接件234连接于支撑组件28。支撑组件28包括连接于转动组件23正面中部的中部支撑件280及位于中部支撑件280相对两侧的两个侧部支撑件281,中部支撑件280连接于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分别连接于转动组件23、第一扭力组件25及第二扭力组件26,两个侧部支撑件281通过转动组件23、第一扭力组件25及第二扭力组件26相对于中部支撑件280弯折或展平,从而实现支撑组件28的折叠或展平。当支撑组件28呈展平状态时,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及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共面,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连接于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和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可折弯区31呈展平状态;当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呈折叠状态时,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和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围成横截面呈水滴形或U形的空间,使得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弯曲成水滴形或U形;本实施例中,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弯曲成水滴形。当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转动地抵推第一抵顶凸轮2501,以使得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方向移动以抵推第一扭力件252及第一抵持件254,使第一抵持件254挤压第一弹性件256;此时,每一第一凸轮2330与对应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的摩擦扭力,且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的摩擦阻力;同时,第一扭力件252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和转轴安装件250转动及第二扭力件262相地于第二抵持件264和第二基座257转动,使得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抵持件254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抵持件264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一扭力件252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的摩擦阻力和第二扭力件与第二基座257之间的摩擦阻力用以限位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及转轴安装件250转动,限定第一扭力件252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转动,以及限定第二扭力件262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64转动;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及转轴安装件250保持不动、第一扭力件252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和转轴安装件250保持不动,以及第二扭力件262相对于第二抵持件264和第二基座257保持不动,以实现转轴装置22的悬停,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悬停。
如图7-图14所示,在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的转动过程中,转动件233、转轴安装件250、第一扭力件252及第一抵持件254均能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第一弹性件256被第一抵持件254挤压在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伸缩;第二抵持件264及第二扭力件262均能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第二弹性件266被第二抵持件264挤压在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伸缩,转轴安装件250对第一基座231上的转动件233具有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方向的抵顶力。若每一第一弹性件256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上的弹性推力为F1,当转轴装置22在展平状态下,第一抵持件254对第一扭力件252的抵顶力为2F1,第一扭力件252对转轴安装件250的抵顶力为2F1,转轴安装件250对转动件233的抵顶力为2F1,转动件233对第一基座231的抵顶力为2F1;若每一第二弹性件266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上的弹性推力为F2,当转轴装置22在展平状态下,第二转轴261上的第二抵持件264对第二扭力件262的抵顶力为2F2。优选地,第一弹性件256与第二弹性件266均为相同的弹簧,因此,第一抵持件254对第一扭力件252的抵顶力与第二抵持件264对第二扭力件262的抵顶力相同,第一基座231上的两个转动件233分别对第一基座231具有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方向的相同的抵顶力。
如图6-图7及图11及图12所示,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通过第一圆弧槽2312与第一圆弧轨2332的配合转动地连接,第一圆弧槽2312设于第一基座231和转动件233中的一者,第一圆弧轨2332设于转动件233和第一基座231中的另一者;第一圆弧槽2312的轴心线与第一圆弧轨2332的轴心线共线,第一圆弧轨2332的轴心线与转动件233和第一基座231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L1共线。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231的正面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圆弧槽2312,转动件233远离连接件234的一端设有对应第一圆弧槽2312的第一圆弧轨2332,以使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沿第一圆弧槽2312相对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圆弧槽也可以设于转动件233上,该圆弧轨也可以设于第一基座231上,该圆弧轨滑动地容置于圆弧槽。具体地,转动件233远离连接件234一端设有圆弧槽,第一基座231设有对应圆弧槽的圆弧轨。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231呈矩形块,第一基座231正面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圆弧槽2312。第一基座231的两个第一圆弧槽2312的轴心线平行。第一基座231于每一第一圆弧槽2312远离另一第一圆弧槽2312的一侧设有避位槽2313,避位槽2313用于避位转动件233。转轴安装件250与第一基座231之间通过导滑轨与导滑槽的配合滑动地连接,该导滑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该导滑轨设于第一基座231和转轴安装件250中的一者,该导滑槽设于转轴安装件250和第一基座231中的另一者。具体地,第一基座231面朝转轴安装件250的一端设有导滑轨2314,转轴安装件250设有对应导滑轨2314的导滑槽2506,导滑轨2314可滑动地容置于该导滑槽2506。优选地,第一基座231面朝转轴安装件250的端面中部设有导滑轨2314。第一基座231靠近导滑轨2314的一端设有导槽2315,导槽2315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方向与第一圆弧槽2312连通。当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容置于导槽2315及第一圆弧轨2332容置于对应的第一圆弧槽2312时,第一抵顶凸轮2501与对应的第一凸轮2330抵顶,且转动件233的第一圆弧轨2332背离转轴安装件250的侧面与第一基座231相互抵顶。第一基座231靠近转轴安装件250的一端于导滑轨2314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导槽2315,两个导槽2315分别沿平行第一圆弧槽2312的轴心线方向延伸至两个第一圆弧槽2312中,即两个导槽2315分别与两个第一圆弧槽2312连通。转动件233还包括背离第一凸轮2330的第一摩擦面2331,第一基座231设有对应第一摩擦面2331的第二摩擦面2316,第一摩擦面2331与第二摩擦面2316可转动地抵顶。具体地,第一基座231于每一第一圆弧槽2312远离导槽2315的一端设有第二摩擦面2316,第一抵顶凸轮2501能抵第一凸轮2330以使转动件233的第一摩擦面2331与对应的第二摩擦面2316抵顶。当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第一摩擦面2331与第二摩擦面2316之间具有摩擦阻力。优选地,转动件233的第一摩擦面2331上设有第一阻滑部,和/或第二摩擦面2316上设有第二阻滑部,第一阻滑部及第二阻滑部可以是但不限于是凸部、孔或粗糙面等。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231的第二摩擦面2316上的第二阻滑部为多个阻滑孔,这些阻滑孔能增大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的摩擦阻力。第一基座231的正面设有多个连接孔2318,其中两个连接孔2318位于第一基座231远离导滑轨2314的一端,另一个连接孔2318位于导滑轨2314的正面。
转动件233包括第一转动部2333及连接于第一转动部2333的第二转动部2335,第一转动部2333与第一基座231转动地连接,第二转动部2335与连接件234转动地连接。具体地,第二转动部2335与连接件234之间通过连接轴与连接孔的配合连接,该连接轴设于第二转动部2335和连接件234中的一者,该连接孔设于第二转动部2335和连接件234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2335远离第一转动部2333的端部设有相互间隔的两个凸耳2336,两个凸耳2336之间形成避位槽,两个凸耳2336沿平行第一转轴251的轴向设有第一连接孔2334,连接件234设有穿设于第一连接孔2334的连接轴。优选地,凸耳2336背离第一转动部2333的端部设为圆弧面,以便于转动件233相对于连接件234转动。第一凸轮2330及第一圆弧轨2332分别设于第一转动部2333相对两端处。每一转动件233远离第一基座231的一端设有第一调节杆2337,第一调节杆2337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心线;侧部支撑件281的背面设有对应第一调节杆2337的第一调节槽,第一调节杆2337可转动地插设于对应的第一调节槽中;当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第一调节杆2337沿对应的第一调节槽滑动。
请一并参阅图3-图6,连接件234包括矩形的连接杆2340及设置于连接杆2340其中一端的连接轴2342,第一基座231相对两侧的两个转动件233远离第一基座231的端部分别通过两个连接轴2342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连接杆2340的同端。具体地,连接杆2340的正面靠近第一基座231的端部设有相互间隔的两个转接槽2343,连接杆2340靠近第一基座231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孔2345,每一第二连接孔2345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延伸并与对应的转接槽2343连通,每一连接杆2340上的两个第二连接孔2345共轴心线。连接件234设有第一导滑槽2344及第二导滑槽2346,第一导滑槽2344靠近连接件234的中部处,第二导滑槽2346位于连接件234远离第二连接孔2345的一端;第一导滑槽2344平行于第二导滑槽2346,第一导滑槽2344沿垂直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延伸并穿通连接件234相对的两侧面,第二导滑槽2346沿垂直于第二转轴261的轴向延伸并穿通连接件234相对的两侧面。连接件234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81之间通过第二圆弧轨与第二圆弧槽的配合转动地连接,该第二圆弧轨设置于连接件234和侧部支撑件281中的一者,该第二圆弧槽设置于连接件234和侧部支撑件281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34的至少一端部设有第二圆弧轨2347,第二圆弧轨2347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侧部支撑件281设有第二圆弧槽2812,第二圆弧轨2347可转动地容置于第二圆弧槽2812中。在其他实施例中,侧部支撑件281相对的两端分别是设有一第二圆弧轨,连接件234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二圆弧槽,两个第二圆弧轨分别可转动地容置于两个第二圆弧槽中。
如图7-图14所示,转轴安装件250包括安装块2502及设于安装块2502相对两端的两个抵顶杆2503,两个抵顶杆2503位于安装块2502的同侧,每一抵顶杆2503远离安装块2502的一端设有第一抵顶凸轮2501。安装块2502背离第一抵顶凸轮2501的侧面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抵顶孔2504,两个抵顶孔2504用于容置一对第一转轴251的端部,一对第一转轴251的端部分别插入转轴安装件250的两个抵顶孔2504中并能抵推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优选地,两个抵顶孔2504分别沿两个抵顶杆2503的轴心线方向延伸。安装块2502背离第一抵顶凸轮2501的侧面于两个抵顶孔2504之间设有两个第一导孔2505。本实施例中,两个抵顶孔2504的轴心线与两个第一导孔2505的轴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抵顶孔2504的轴心线共面,两个第一导孔2505的轴心线共面,两个抵顶孔2504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两个第一导孔2505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安装块2502与两个抵顶杆2503围成导滑槽2506,第一基座231的导滑轨2314可滑动地插设于导滑槽2506中;优选地,导滑槽2506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延伸。转轴安装件250还包括背离第一抵顶凸轮2501的第一阻尼面2507,优选地,第一阻尼面2507上设有但不限于凸起、孔或粗糙面等阻尼机构。
如图13-图15所示,第一扭力件252包括第二抵顶凸轮2522,第一抵持件254包括第二凸轮2540,第一转轴251穿设于第二抵顶凸轮2522及第二凸轮2540,第二凸轮2540与第二抵顶凸轮2522相互可转动地抵持;当第一扭力件252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转动时,第二抵顶凸轮2522转动地抵推第二凸轮2540,以使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以挤压第一弹性件256。具体地,第一扭力件252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转轴251,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心线方向滑动地套设于第一转轴251,第一抵持件254位于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弹性件256之间,第一弹性件256弹性抵顶第一抵持件254抵顶第一扭力件252,使得第一抵持件254的两个第二凸轮2540分别与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抵持。当第一扭力件252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转251动时,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转动地抵推第一抵持件254的第二凸轮2540,以使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以挤压第一弹性件256,第二抵顶凸轮2522与第二凸轮2540之间的摩擦扭力和第一凸轮2330与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的摩擦扭力用于限位第一扭力件252及转动件233的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扭力组件25包括一对第一扭力件252,一对第一扭力件252分别可转动地套设于一对第一转轴251上,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套设于一对第一转轴251上,第一抵持件254位于两个第一弹性件256和两个第一扭力件252之间;当两个扭力件252分别围绕两个第一转轴251转动时,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同共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以挤压两个第一弹性件256,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分别与第一抵持件254之间的摩擦扭力和两个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的摩擦扭力限位第一扭力件252及转动件233的转动。
第一扭力件252还包括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转轴251的第一转动部2520及连接于第一转动部2520的第一连接部2525,第二抵顶凸轮2522设于第一转动部2520的一端,第二抵顶凸轮2522转动地套设于对应的第一转轴251;第一抵持件254包括滑动地套设于一对第一转轴251的两个第二凸轮2540,一对第一转轴251穿设于一对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及第一抵持件254的两个第二凸轮2540,两个第二抵顶凸轮2522分别与两个第二凸轮2540相互可转动地抵持。具体地,第一转动部252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方向设有第一轴孔2523,第一转轴251穿设于第一轴孔2523;第一连接部2525远离第一转动部2520的一端滑动地连接于连接件234及侧部支撑件281;第二抵顶凸轮2522设于第一转动部2520面朝第一抵持件254的一端,第二抵顶凸轮2522的轴心线与第一轴孔2523的轴心线共线。第一弹性件256以压缩状设于第一抵持件254与第二基座257之间,第一弹性件256提供第一抵持件254与第一扭力件252之间相互抵顶的弹力、第一扭力件252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相互抵顶的弹力及转轴安装件250与第一基座231之间相互抵顶的弹力。
如图13-图15所示,第一转动部2520为套设于第一转轴251的第一转动筒2521,第二抵顶凸轮2522设于第一转动筒2521面朝第一抵持件254的端部,第二抵顶凸轮2522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筒2521的轴心线共线;第一抵持件254还包括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一转轴251的两个第一抵持筒2541及连接于两个第一抵持筒2541之间的第一连接部2546,第二凸轮2540设于第一抵持筒2541面朝第一扭力件252的端部,第二凸轮2540的轴心线与第一抵持筒2541的轴心线共线。具体地,第二抵顶凸轮2522包括设于第一转动筒2521面朝第一抵持件254一端的凹凸面,该凹凸面包括第一凸出部2524及第一凹陷部2526,第一凸出部2524及第一凹陷部2526沿第一转动筒2521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一凸出部2524的数量及第一凹陷部2526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第二抵顶凸轮2522可以包括一个第一凸出部2524及一个第一凹陷部2526、两个第一凸出部2524及两个第一凹陷部2526、三个第一凸出部2524及三个第一凹陷部2526,或者四个第一凸出部2524及四个第一凹陷部2526等。本实施例中,第二抵顶凸轮2522包括沿第一转动筒2521的周向间隔排列的三个第一凸出部2524和三个第一凹陷部2526。每一第一抵持筒2541面朝第一扭力件252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轮2540,也就是,第二凸轮2540设于第一抵持筒2541背离第一弹性件256的端部。第二凸轮2540包括设于第一抵持筒2541面朝第一扭力件252一端的凹凸面,该凹凸面包括第二凸出部2543及第二凹陷部2545,第二凸出部2543及第二凹陷部2545沿第一抵持筒2541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二凸出部2543的数量及第二凹陷部2545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第二凸轮2540可以包括一个第二凸出部2543及一个第二凹陷部2545、两个第二凸出部2543及两个第二凹陷部2545、三个第二凸出部2543及三个第二凹陷部2545,或者四个第二凸出部2543及四个第二凹陷部2545等。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轮2540包括沿第一抵持筒2541的周向间隔排列的三个第二凸出部2543和三个第二凹陷部2545。第一扭力件252还包括背离第二抵顶凸轮2522的第二阻尼面2529,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阻尼面2529与第一阻尼面2507;优选地,第二阻尼面2529上设有但不限于凸起、孔或粗糙面等阻尼机构。
第一抵持筒2541的第二轴孔2542为穿通第二凸轮2540的通孔,第一连接部2546设有相互间隔的第一导滑孔2548,第一导滑孔2548沿平行于第二轴孔2542。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轴孔2542的轴心线与两个第一导滑孔2548的轴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轴孔2542的轴心线共面,两个第一导滑孔2548的轴心线共面,两个第一导滑孔2548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两个第二轴孔2542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优选地,第一抵持件254相对的两端面形成圆弧面,以便于转轴装置22的折叠或展开。
如图6及图13-图15所示,第一扭力件252与对应的连接件234之间通过导滑槽与导滑轨的配合滑动地连接,该导滑槽设于连接件234和第一扭力件252中的一者,该导滑轨设于连接件234和第一扭力件252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一连接部2525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滑轨2527,第一导滑轨2527可滑动地插设于对应的连接件234的第一导滑槽2344。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525包括平行间隔的两个延伸条,每一延伸条沿垂直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向延伸,每一延伸条背离另一延伸条的一侧设有第一导滑轨2527。其中一延伸条背离第一导滑轨2527的一侧设有第二调节杆2528,第二调节杆2528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心线,侧部支撑件281的背面设有对应第二调节杆2528的第二调节槽,第二调节杆2528可转动地插设于对应的第二调节槽中;当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第二调节杆2528沿对应的第二调节槽滑动。
第一转轴25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轴杆2511、第二轴杆2513及第三轴杆2515,第一轴杆2511、第二轴杆2513及第三轴杆2515共轴心线,第一轴杆2511的外径及第三轴杆2515的外径均小于第二轴杆2513的外径,第一轴杆2511的外径小于转轴安装件250的抵顶孔2504的内径。第一轴杆2511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轴杆2513的轴向长度,第二轴杆2513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三轴杆2515的轴向长度。第二轴杆2513的外径略小于或等于第一弹性件256的内径,能使第一弹性件256能稳定地套设于第二轴杆2513上,能防止第一弹性件256在第二轴杆2513摇晃。
第二基座257套设于一对第一转轴251远离第一基座231的一端,第二基座257抵顶第一弹性件256背离第一抵持件254的一端,第一弹性件256被第二基座257与第一抵持件254夹持。第二基座257包括矩状形的第二座体2571及设于第二座体2571一侧的第一连接板2573,第一连接板2573设有第一固定孔2572。第二基座257还包括背离第一连接板2573的第三阻尼面2575,优选地,第三阻尼面2575上设有但不限于凸起、孔或粗糙面等阻尼机构。第二座体2571的每一端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三轴孔2576,第二座体2571的每一端部的两个第三轴孔2576共轴心线。第二座体2571背离第一连接板2573的侧面于两个第三轴孔2576之间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2577,第三轴孔2576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一安装孔2577的轴心线。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三轴孔2576的轴心线与两个第一安装孔2577的轴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三轴孔2576的轴心线共面,两个第一安装孔2577的轴心线共面,两个第一安装孔2577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两个第三轴孔2576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
转轴装置22还包括第一联动组件258,第一联动组件258包括分别设于一对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一齿轮2581及设于两个第一齿轮2581之间的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一对第一扭力件252上的第一齿轮2581分别啮合于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使得一对第一扭力件252能同步旋转。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分别设有第一齿轮2581,两个第一扭力件252之间设有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每一第一齿轮2581分别啮合于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当其中一第一扭力件252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转动时,带动该其中一第一扭力件252上的第一齿轮2581围绕第一转轴251转动,并通过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带动另一第一扭力件252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同步转动。转轴装置22的第一联动组件258能实现第一扭力组件25的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能实现转动组件23的两对转动件233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以及能实现支撑组件28的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以实现两个框体21的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可以省略,也就是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的外周壁上的第一齿轮2581直接相互啮合,从而使转轴装置22的整体宽度减小,从而减小转轴装置22占用折叠壳体20的内部空间,不仅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且有利于小型化发展。
第一转动筒2521背离第一连接部2525的外周壁设有第一齿轮2581,第一齿轮2581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筒2521的轴心线共线;第一齿轮2581的齿牙沿第一转动筒2521的周向排列的转动角度范围为大于等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即第一转动筒2521大于四分之一且小于二分之一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齿轮2581。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第一从动齿轮2580,两个第一从动齿轮2580分别与一对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一齿轮2581啮合。两个第一扭力件252上的第一齿轮2581分别啮合于两个第一从动齿轮2580,使得一对第一扭力件252能同步旋转。第一从动齿轮2580包括套筒,第一从动齿轮2580的齿牙在该套筒的外周壁沿该套筒的周向排列一圈。每一第一从动齿轮2580沿其轴向设有第一通孔2584,每一第一从动齿轮2580与对应的第一通孔2584共轴心线;第一联动组件258还包括一对第一连接轴2585,一对第一连接轴2585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从动齿轮2580、第一抵持件254及转轴安装件250,第一连接轴2585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一转轴251的轴心线。具体地,第一连接轴2585包括第一连接杆2586及连接于第一连接杆2586一端的第一导滑杆2587,第一连接杆2586与第一导滑杆2587共轴心线,第一连接杆2586的外径小于第一导滑杆2587的外径。
如图6-图10、图13-图14及图16,第二扭力件262包括第三抵顶凸轮2622,第二抵持件264包括第三凸轮2640,第二转轴261穿设于第三抵顶凸轮2622及第三凸轮2640,第三凸轮2640与第三抵顶凸轮2622相互可转动地抵持;当第二扭力件262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转动时,第三抵顶凸轮2622转动地抵推第三凸轮2640,以使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以挤压第二弹性件266。具体地,第二扭力件262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转轴261,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方向滑动地套设于第二转轴261,第二抵持件264位于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弹性件266之间,第二弹性件266弹性抵顶第二抵持件264抵顶第二扭力件262,使得第二抵持件264的两个第三凸轮2640分别与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抵持。当第二扭力件262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转261动时,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转动地抵推第二抵持件264的第三凸轮2640,以使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以挤压第二弹性件266,第三抵顶凸轮2622与第三凸轮2640之间的摩擦扭力用于限位第二扭力件262的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二扭力组件26包括一对第二扭力件262,一对第二扭力件262分别可转动地套设于一对第二转轴261上,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套设于一对第二转轴261上,第二抵持件264位于两个第二弹性件266和两个第二扭力件262之间;当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分别围绕两个第二转轴261转动时,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同共抵推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以挤压两个第二弹性件266,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分别与第二抵持件264之间的摩擦扭力和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之间的摩擦阻力限位第二扭力件262的转动。
第二扭力件262还包括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转轴261的第二转动部2620及连接于第二转动部2620的第二连接部2625,第三抵顶凸轮2622设于第二转动部2620的一端,第三抵顶凸轮2622转动地套设于对应的第二转轴261;第二抵持件264包括滑动地套设于一对第二转轴261的两个第三凸轮2640,一对第二转轴261穿设于一对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及第二抵持件264的两个第三凸轮2640,两个第三抵顶凸轮2622分别与两个第三凸轮2640相互可转动地抵持。具体地,第二转动部2620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方向设有第四轴孔2623,第二转轴261穿设于第四轴孔2623;第二连接部2625远离第二转动部2620的一端滑动地连接于连接件234及侧部支撑件281;第三抵顶凸轮2622设于第二转动部2620面朝第二抵持件264的一端,第三抵顶凸轮2622的轴心线与第四轴孔2623的轴心线共线。第二弹性件266以压缩状设于第二抵持件264与第三基座277之间,第二弹性件266提供第二抵持件264与第二扭力件262之间相互抵顶的弹力及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之间相互抵顶的弹力。
如图13-图14及图16所示,第二转动部2620为套设于第二转轴261的第二转动筒2621,第三抵顶凸轮2622设于第二转动筒2621面朝第二抵持件264的端部,第三抵顶凸轮2622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筒2621的轴心线共线;第二抵持件264还包括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二转轴261的两个第二抵持筒2641及连接于两个第二抵持筒2641之间的第二连接部2646,第三凸轮2640设于第二抵持筒2641面朝第二扭力件262的端部,第三凸轮2640的轴心线与第二抵持筒2641的轴心线共线。具体地,第三抵顶凸轮2622包括设于第二转动筒2621面朝第二抵持件264一端的凹凸面,该凹凸面包括第三凸出部2624及第三凹陷部2626,第三凸出部2624及第三凹陷部2626沿第二转动筒2621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三凸出部2624的数量及第三凹陷部2626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第三抵顶凸轮2622可以包括一个第三凸出部2624及一个第三凹陷部2626、两个第三凸出部2624及两个第三凹陷部2626、三个第三凸出部2624及三个第三凹陷部2626,或者四个第三凸出部2624及四个第三凹陷部2626等。本实施例中,第三抵顶凸轮2622包括沿第二转动筒2621的周向间隔排列的三个第三凸出部2624和三个第三凹陷部2626。每一第二抵持筒2641面朝第二扭力件262的一端设有第三凸轮2640,也就是,第三凸轮2640设于第二抵持筒2641背离第二弹性件266的端部。第三凸轮2640包括设于第二抵持筒2641面朝第二扭力件262一端的凹凸面,该凹凸面包括第四凸出部2643及第四凹陷部2645,第四凸出部2643及第四凹陷部264沿第二抵持筒2641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四凸出部2643的数量及第四凹陷部2645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第三凸轮2640可以包括一个第四凸出部2643及一个第四凹陷部2645、两个第四凸出部2643及两个第四凹陷部2645、三个第四凸出部2643及三个第四凹陷部2645,或者四个第四凸出部2643及四个第四凹陷部2645等。本实施例中,第三凸轮2640包括沿第二抵持筒2641的周向间隔排列的三个第四凸出部2643和三个第四凹陷部2645。第二扭力件262还包括背离第三抵顶凸轮2622的第四阻尼面2629;优选地,第四阻尼面2629上设有但不限于凸起、孔或粗糙面等阻尼机构。
第二抵持筒2641的第五轴孔2642为穿通第三凸轮2640的通孔,第二连接部2646设有相互间隔的第二导滑孔2648,第二导滑孔2648沿平行于第五轴孔2642。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五轴孔2642的轴心线与两个第二导滑孔2648的轴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五轴孔2642的轴心线共面,两个第二导滑孔2648的轴心线共面,两个第二导滑孔2648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两个第五轴孔2642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优选地,第二抵持件264相对的两端面形成圆弧面,以便于转轴装置22的折叠或展开。
如图6、图13-图14及图16所示,第二扭力件262与对应的连接件234之间通过导滑槽与导滑轨的配合滑动地连接,该导滑槽设于连接件234和第二扭力件262中的一者,该导滑轨设于连接件234和第二扭力件262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二连接部2625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导滑轨2627,第二导滑轨2627可滑动地插设于对应的连接件234的第二导滑槽2346。具体地,第二连接部2625包括平行间隔的两个延伸条,每一延伸条沿垂直于第二转轴261的轴向延伸,每一延伸条背离另一延伸条的一侧设有第二导滑轨2627。其中一延伸条背离第二导滑轨2627的一侧设有第三调节杆2628,第三调节杆2628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二转轴261的轴心线,侧部支撑件281的背面设有对应第三调节杆2628的第三调节槽,第三调节杆2628可转动地插设于对应的第调节槽中;当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第三调节杆2628沿对应的第三调节槽滑动。
第二转轴26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轴杆2611、第五轴杆2613及第六轴杆2615,第四轴杆2611、第五轴杆2613及第六轴杆2615共轴心线,第四轴杆2611的外径及第六轴杆2615的外径均小于第五轴杆2613的外径,第四轴杆2611的外径小于第二抵持件264的第五轴孔2642的内径。第四轴杆2611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五轴杆2613的轴向长度,第五轴杆2613的轴向长度大于第六轴杆2615的轴向长度。第五轴杆2613的外径略小于或等于第二弹性件266的内径,能使第二弹性件266能稳定地套设于第五轴杆2613上,能防止第二弹性件266在第五轴杆2613摇晃。
第三基座267套设于一对第二转轴261远离第二基座257的一端,第三基座267抵顶第二弹性件266背离第二抵持件264的一端,第二弹性件266被第三基座267与第二抵持件264夹持。第三基座267包括矩状形的第三座体2671及设于第三座体2671一侧的第二连接板2673,第二连接板2673设有第二固定孔2672。第三座体2671的每一端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四轴孔2676。
转轴装置22还包括第二联动组件268,第二联动组件268包括分别设于一对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二齿轮2681及设于两个第二齿轮2681之间的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一对第二扭力件262上的第二齿轮2681分别啮合于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使得一对第二扭力件262能同步旋转。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分别设有第二齿轮2681,两个第二扭力件262之间设有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每一第二齿轮2681分别啮合于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当其中一第二扭力件262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转动时,带动该其中一第二扭力件262上的第二齿轮2681围绕第二转轴261转动,并通过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带动另一第二扭力件262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同步转动。转轴装置22的第二联动组件268能实现第二扭力组件26的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能实现转动组件23的两对转动件233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以及能实现支撑组件28的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以实现两个框体21的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可以省略,也就是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外周壁上的第二齿轮2681直接相互啮合,从而使转轴装置22的整体宽度减小,从而减小转轴装置22占用折叠壳体20的内部空间,不仅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且有利于小型化发展。
第二转动筒2621背离第二连接部2625的外周壁设有第二齿轮2681,第二齿轮2681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筒2621的轴心线共线;第二齿轮2681的齿牙沿第二转动筒2621的周向排列的转动角度范围为大于等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即第二转动筒2621大于四分之一且小于二分之一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齿轮2681。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680,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680分别与一对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二齿轮2681啮合。两个第二扭力件262上的第二齿轮2681分别啮合于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680,使得一对第二扭力件262能同步旋转。第二从动齿轮2680包括套筒,第二从动齿轮2680的齿牙在该套筒的外周壁沿该套筒的周向排列一圈。每一第二动齿轮2680沿其轴向设有第二通孔2684,每一第二从动齿轮2680与对应的第二通孔2684共轴心线;第二联动组件268还包括一对第二连接轴2685,一对第二连接轴2685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680及第二抵持件264,第二连接轴2685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二转轴261的轴心线。具体地,第二连接轴2685包括第二连接杆2686及连接于第二连接杆2686一端的第二导滑杆2687,第二连接杆2686与第二导滑杆2687共轴心线,第二连接杆2686的外径小于第二导滑杆2687的外径。
第一弹性件256与第二弹性件266可以相同或不同,第一弹性件256和第二弹性件266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弹性橡胶或弹性塑料等。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56和第二弹性件266均为相同的弹簧,即第一弹性件256和第二弹性件266具有相同的预弹力。
如图4-图5所示,转轴装置22还包括背盖29,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连接于背盖29。具体地,背盖29为条形框,背盖29具有收容槽290,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分别容置于收容槽290中,且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固定连接于背盖29。优选地,背盖29于收容槽290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安装部(图中未示),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安装部。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分别固定连接于的背盖29的安装部,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与对应的安装部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螺接、卡接或胶接等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3-图21,组装转轴装置22时,组装第一扭力组件25,具体地,将两个第一连接轴2585放置于一对第一转轴251之间,将两个第一连接轴2585的第一连接杆2586及一对第一转轴251的第一轴杆2511自背离第二凸轮2540的一侧分别插入第一抵持件254的两个第一导滑孔2548及两个第二轴孔2542;将一对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一齿轮2581分别啮合于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的两个第一从动齿轮2580,使两个第二抵顶凸轮2522同侧;将两个第一连接轴2585的第一连接杆2586及一对第一连接轴251的第一轴杆2511分别插入一对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一轴孔2523及两个第一从动齿轮2580的第一通孔2584,使得第一抵持件254的两个第二凸轮2540分别与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相互啮合;将第一转轴安装件250套设于一对第一转轴251及两个第一连接轴2585,具体地,将两个第一连接轴2585的第一连接杆2586及一对第一连接轴251的第一轴杆2511分别插入第一转轴安装件250的使两个第一抵持件254的两个抵顶孔2504及两个第一导孔2505;将两个第一弹性件256分别套设于一对第一转轴251的第二轴杆2513;将一对第一连接轴2585的第三轴杆2515分别自靠近第一连接板2573的一侧插入第二座体2571的两个第三轴孔2576,使第一弹性件256的相对两端分别抵顶第二座体2571及第一抵持件254。组装第二扭力组件26,具体地,将两个第二连接轴2685放置于一对第二转轴261之间,将一对第二连接轴2685的第二连接杆2686及一对第二转轴261的第四轴杆2611自背离第三凸轮2640的一侧分别插入第二抵持件264的两个第二导滑孔2648及两个第五轴孔2642;将一对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二齿轮2681分别啮合于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的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680,使两个第三抵顶凸轮2622同侧;将两个第二连接轴2685的第二连接杆2686及一对第二转轴261的第四轴杆2611分别插入一对第二扭力件262的第四轴孔2623及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680的第二通孔2684,使得第二抵持件264的两个第三凸轮2640分别与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相互啮合;将两个第二弹性件266分别套设于一对第二转轴261的第五轴杆2613;将一对第二连接轴2685的第六轴杆2615分别自靠近第二连接板2673的一侧插入第三座体2671的两个第四轴孔2676,使第二弹性件266的相对两端分别抵顶第三座体2671及第二抵持件264。组装转动组件23,具体地,将一对转动件233的第一转动部2333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基座231的两个第一圆弧槽2312中,使每一转动件233的第一摩擦面2331与第一基座231的第二摩擦面2316贴合,该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容置于对应的导槽2315中。将第一扭力组件25的转轴安装件250的两个第一抵顶凸轮2501分别置于第一基座231的两个导槽2315中,使两个第一抵顶凸轮2501分别与两个第一凸轮2330相互抵顶;将第二扭力组件26的两个第四轴杆2611及一对第二连接轴2685的第二连接杆2686分别插入第二基座257的两个第三轴孔2576及两个第一安装孔2577,从而使得第一扭力组件25、第二扭力组件26及转动组件23连接于一体。
将两个连接件234分别置于第一基座231相对两侧,使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一导滑轨2527分别插设于两个连接件234的第一导滑槽2344中,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二导滑轨2627分别插设于两个连接件234的第二导滑槽2346中;将第一基座231上的两个转动件233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两个连接件234,具体地,将每一转动件233的凸耳2336放置于对应的连接件234的转接槽2343中,使该转动件233的第一连接孔2334正对相应的第二连接孔2345,再将连接轴2342插设于第一连接孔2334及第二连接孔2345中,以使转动件233远离第一基座231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件233转动地连接;将支撑组件28组装至转动组件23、第一扭力组件25及第二扭力件26的正面,具体地,将中部支撑件280连接于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的正面,将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分别置于两个连接件234的正面,使每一连接件234端部的第二圆弧轨2347可转动地插设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81的第二圆弧槽2812中,且每一转动件233的第一调节杆2337插入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81的第一调节槽中,每一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调节杆2528插入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81的第二调节槽中,且每一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调节杆2628插入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81的第三调节槽中;再将第一基座231、第二基座257及第三基座267分别固定连接于背盖29中,具体地,多个锁固件分别穿过第一基座231的多个连接孔2318固定于背盖29,锁固件穿过第二基座257的第一固定孔2572固定于背盖29,以及锁固件穿过第三基座267的第二固定孔2672固定于背盖29。此时,每一第一弹性件256相对的两端分别弹性抵顶第一抵持件254及第二基座257,使得第一抵顶件254的两个第二凸轮2540分别转动地抵顶、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阻尼面2529与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阻尼面2507相互贴合,转轴安装件250的两个第一抵顶凸轮2501分别与两个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转动地抵顶,以及转动件233的第一摩擦面2331与第一基座231对应的第二摩擦面2316相互贴合;每一第二弹簧件266相对的两端分别弹性抵顶第二抵顶件264及第三基座267,使得第二抵顶件264的两个第三凸轮2640分别与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转动地抵顶,且第二扭力件262的第四阻尼面2629与第二基座257的第三阻尼面2575相互贴合。
当连接件234带动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同时,连接件234带动第一扭力件252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相对于第一抵持件254及转轴安装件250转动,以及带动第二扭力件262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相对于第二抵持件264转动,两个第一扭力件252通过第一联动组件258实现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两个第二扭力件262通过第二联动组件268实现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使得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相互折叠或同步相互展开,从而实现转轴装置22的折叠或展开。在转轴装置22的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弹性件256相对的两端分别被第一抵持件254和第二基座257抵顶,第二弹性件266相对的两端分别被第三基座267和第二抵持件264抵顶,当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分别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同步转动时,第一扭力件252通过第二抵顶凸轮2522转动地抵推第一抵持件254的第二凸轮2540,使得第一抵持件254挤压第一弹性件256;第二扭力件262通过第三抵顶凸轮2622转动地抵推第二抵持件264,使得第二抵持件264挤压第二弹性件266;同时,第一基座231上的两个转动件233分别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同步转动,使每一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转动地抵推转轴安装件250对应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使得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第一弹性件256的弹性力同时抵推第一抵持件254和转轴安装件250,使第一抵持件254的两个第二凸轮2540与两个第二抵顶凸轮2522相互抵顶地啮合、转轴安装件250的两个第一抵顶凸轮2501分别与两个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相互抵顶地啮合,转轴安装件250抵推两个转动件233与第一定位座231紧密抵顶,且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阻尼面2529与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阻尼面2507紧密抵顶;第二弹性件266的弹性力抵推第二抵持件264,使两个第三凸轮2640分别于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相互抵顶地啮合,且第二扭力件262的第四阻尼面2629与第二基座257的第三阻尼面2575紧密抵顶。也就是每一转动件233一侧的第一凸轮2330与对应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具有摩擦扭力、该转动件233的第一摩擦面2331与基座231的第二摩擦面2316之间具有摩擦阻力、第一抵持件254的第二凸轮2540与对应的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之间具有摩擦扭力,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阻尼面2529与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阻尼面2507之间具有摩擦阻力;第二抵持件264的两个第三凸轮2640分别与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之间具有摩擦扭力,且第二扭力件262的第四阻尼面2629与第二基座257的第三阻尼面2575之间具有摩擦阻力。当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时,第一扭力件252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转动及第二扭力件262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转动,第二抵顶凸轮2522与第二凸轮2540之间的摩擦扭力、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凸轮2330与对应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三凸轮2640与对应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之间的摩擦扭力、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摩擦面2331与第一基座231的第二摩擦面2316之间的摩擦阻力、每一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摩擦面2316与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阻尼面2507之间的摩擦阻力,以及每一第二扭力件262的第四阻尼面2629与第二基座257的第三阻尼面2575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转轴装置22具有较好的悬停效果。
如图4-图8及图17-图27所示,将转轴装置22由展平状态进行弯折时,将其中一连接件234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向另一连接件234弯折,该其中一连接件234带动转动件233的第一转动部2333在第一基座231的第一圆弧槽2312中转动,并带动对应的第一扭力件252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转动及对应的第二扭力件262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转动,以使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相互靠拢及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相互靠拢,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及第二扭力件262抵推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二弹性件266;同时,第一扭力件252上的第一齿轮2581绕第一转轴251转动以带动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的两个第一从动齿轮2580转动,通过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带动另一第一扭力件252上的第一齿轮2581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转动,从而实现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的同步折叠,第二扭力件262上的第二齿轮2681绕第二转轴261转动以带动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的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680转动,通过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带动另一第二扭力件262上的第二齿轮2681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转动,从而实现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同步折叠;同时,第一基座231上的转动件233分别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以带动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相互靠拢,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与第一基座231正面的中部支撑件280围成横截面成水滴状。在第一基座231上的两个转动件233相互靠拢的过程中,第一基座231上的转动件233抵推对应的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抵推一对第一扭力件252,使得一对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同时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第二扭力件262抵推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二弹性件266。
在侧部支撑件281相对于第一基座231折叠过程中,每一第一转轴251上的第二凸轮2540与第二抵顶凸轮2522之间的轴向力等于两个第一弹性件256的弹力之和,与一对第一扭力件252抵顶的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与对应的第一凸轮2330之间的轴向力等于两个第一弹性件256的弹力之和;与第二弹性件266抵顶的第二抵持件264的第三凸轮2640与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之间的轴向力等于两个第二弹性件266的弹力之和。第二抵顶凸轮2522与第二凸轮2540之间的摩擦扭力、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凸轮2330与对应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的摩擦扭力、转轴安装件250与对应的第一基座231之间的摩擦阻力、每一第一扭力件252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的摩擦阻力、第三抵顶凸轮2622与第三凸轮2640之间的摩擦扭力及每一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之间的摩擦阻力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81限位在70度至13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
在其他的使用方式中,可以将两个连接件234朝相向方向一同转动,每一连接件234通过对应的转动件233的第一转动部2333与对应的第一基座231的第一圆弧槽2312相对转动,以使两个连接件234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转轴安装件250分别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抵推一第一扭力件252抵顶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抵推;两个连接件234带动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分别通过第一联动组件258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同时,两个连接件234带动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分别通过第二联动组件268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此时,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第二扭力件抵推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二弹性件266;使得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相互靠拢,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围成横截面成水滴状。
当转轴装置22由完全弯折状态进行展开时,将其中一连接件234相对于第一基座231朝远离另一连接件234展开,该其中一连接件234带动转动件233的第一转动部2333在第一基座231的第一圆弧槽2312中转动,转动件233抵推转轴安装件250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抵推一对第一扭力件252,一对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使得该其中一连接件234带动对应的第一扭力件252围绕第一转轴251转动,以使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相互远离,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同时,该其中一连接件234带动第二扭力件262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转动而抵推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以挤压第二弹性件266。第一扭力件252上的第一齿轮2581绕第一转轴251转动以带动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的两个第一从动齿轮2580转动,第一从动齿轮组2583带动另一第一扭力件252上的第一齿轮2581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转动,从而实现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的同步展开;第二扭力件262上的第二齿轮2681绕第二转轴261转动以带动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的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680转动,第二从动齿轮组2683带动另一第二扭力件262上的第二齿轮2681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转动,从而实现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同步展开;转动组件23的两个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同步转动而相互展开,以带动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相互展开,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81与中部支撑件280呈展平状。
在侧部支撑件281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展平过程中,每一第一转轴251上的第二凸轮2540与第二抵顶凸轮2522之间的轴向力等于两个第一弹性件256的弹力之和,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与对应的第一凸轮2330之间的轴向力等于两个第一弹性件256的弹力之和;与第二弹性件266抵顶的第二扭力件264的第三凸轮2640与对应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之间的轴向力等于两个第二弹性件266的弹性之和。第二抵顶凸轮2522与第二凸轮2540之间的摩擦扭力、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凸轮2330与对应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的摩擦扭力、第三凸轮2640与第三抵顶凸轮2622之间的摩擦扭力、每一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的摩擦阻力、第一扭力件252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的摩擦阻力,以及每一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之间的摩擦阻力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81限位在130度至7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
在其他的使用方式中,可以将两个连接件234朝相向方向一同转动,每一连接件234通过对应的转动件233的第一转动部2333与第一基座231的第一圆弧槽2312相对转动,以使两个连接件234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两个转轴安装件250分别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抵推一对第一扭力件252,使得一对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两个连接件234带动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分别通过第一联动组件258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第一扭力件252抵推第一抵持件254沿第一转轴25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一弹性件256,同时,两个连接件234带动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分别通过第二联动组件268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第二扭力件262抵推第二抵持件264沿第二转轴261的轴向移动而挤压第二弹性件266;使得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相互远离,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齐平。
请一并参阅图1-图5,框体21包括正面211、背面213、相对的两侧面214及两端面215,转轴装置22连接于两个框体21相邻的两个端面215之间,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贴附于转轴装置22的正面,柔性屏30的非折弯区33连接于框体21的正面211。每一框体21朝向转轴装置22的端面215设有收容槽216,收容槽216穿通框体21的正面211,收容槽216相对的两端延伸至框体21相对的两侧面214。转轴装置22相对的两侧分别容置于两个框体21的收容槽216中,且每一连接件234与对应的框体21固定连接。框体21的背面213设有多个收容空间(图中未示),收容空间用于安装电路板、电池等电子器件。
将安装完成的转轴装置22置于两个框体21之间,将背盖29相对两侧的连接件234分别容置于两个框体21的收容槽216中,并将两个连接件234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框体21。此时,两个框体21的正面211、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及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共面。柔性屏30的背面连接于两个框体21的正面211及转轴装置22的正面,具体地,可折弯区31正对转轴装置22,两个非折弯区33分别正对两个框体21的正面。当柔性屏30处在展平状态时,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与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齐平,第二凸轮2540与第二抵顶凸轮2522相互抵顶地啮合,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与对应的转动件234的第一凸轮2330相互抵顶,第三抵顶凸轮2622与对应的第三凸轮2640相互抵顶地啮合,转轴安装件250与第一基座231抵顶,第一扭力件252与转轴安装件250抵顶,以及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抵顶,以限定两个侧部支撑件281保持展平状态,使得柔性屏30保持展平状态;其次,第一弹性件256及第二弹性件266能使转轴装置22中各元件间的连接更紧凑,从而减小转轴装置22的整体体积,降低占用壳体2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小型化;另外,由于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共面,因此,柔性屏30在展平时不会受到段差处的冲击,柔性屏30不会出现彩点、亮点等不良问题,保证柔性屏30的可靠性,同时,也提升柔性屏30的触摸手感,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1-图4及图16-图26,弯折电子设备100时,对电子设备100的两个框体21至少其中一个施加折叠的力,使连接于两个框体21的连接件234相对于第一基座231朝相互邻近的方向转动,带动两个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而相互靠拢、两个第一扭力件252通过第一联动组件258同步折叠,及两个第二扭力件262通过第二联动组件268同步折叠,以实现转轴装置22的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相互折叠,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随转轴装置22弯折。具体地,如对其中一框体21施加折叠的力,该其中一框体21带动对应的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同时,连接件234带动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同步相互折叠及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同步相互折叠,两个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分别抵推第一抵持件254的两个第二凸轮2540,以带动第一抵持件254挤压第一弹性件256,两个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分别抵推第二抵持件264的两个第三凸轮2640,以带动第二抵持件264挤压第二弹性件266;同时,第一基座231的两个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以带动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相互靠拢,第一抵持件254及第二抵持件264分别挤压第一弹性件256及第二弹性件266,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围成横截面成水滴状;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随转轴装置22弯折,直至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33的正面相互贴合,可折弯区31弯折成水滴状,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无缝折叠。
在弯折电子设备100的过程中,每一第一转轴251上的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与第二凸轮2540之间的摩擦扭力、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与对应的第一凸轮2330之间的摩擦扭力及每一第二转轴261上的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与第三凸轮2640之间的摩擦扭力抵抗柔性屏30的反弹力,以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81之间相对定位在特定角度,能使两个框体21限位在70度至13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弯折围成水滴形,减少弯折后的可折弯区31的占空比,从而能减小电子设备100的整体厚度。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折叠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对两个框体21施加折叠的力,两个框体21分别带动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带动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转动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带动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转动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动,并通过转轴装置22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折叠。
当需要展平电子设备100时,向外拉开其中一框体21,使连接于两个框体21上的两个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转动而相互远离,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分别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251同步转动而相互远离,以及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分别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61同步转动而相互远离,以实现转轴装置22的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相互展开,使得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随转轴装置22展平。具体地,如对其中一框体21施加展平的力,该其中一框体21带动对应的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同时,连接件234带动两个第一扭力件252同步相互展平及两个第二扭力件262同步相互展平,第一扭力件252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转动地抵推第一抵持件254的第二凸轮2540,以带动第一抵持件254挤压第一弹性件256,第二扭力件262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转动地抵推第二抵持件264的第三凸轮2640,以带动第二抵持件264挤压第二弹性件266;同时,转动组件23的第一基座231上的两个转动件233分别相对于第一基座231同步转动而相互远离,以带动两个侧部支撑件281同步相互远离,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80的正面共面;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随转轴装置22展开,直至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31完全展平,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展平。
在展平电子设备100的过程中,每一第一转轴251上的第二抵顶凸轮2522与第二凸轮2540之间的摩擦扭力、每一第二转轴261上的第三抵顶凸轮2622与第三凸轮2640之间的摩擦扭力,以及第一凸轮2330与第一抵顶凸轮2501之间的摩擦扭力抵抗柔性屏30的反弹力,以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81之间相对定位在特定角度,能使两个框体21限位在70度至13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折叠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对两个框体21施加向外拉开的力,两个框体21分别带动每一第一基座231的两个转动件233、一对第一扭力件252及一对第二扭力件262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并通过转轴装置22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展开。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的转轴装置22通过转动组件23、第一扭力组件25及第二扭力组件26实现同步折叠或展开,由于第一扭力件252与第一抵持件254之间具有摩擦扭力、第一扭力件252与转轴安装件250之间具有摩擦阻力,转轴安装件250的第一抵顶凸轮2501与转动件233的第一凸轮2330之间具有摩擦扭力,转动件233与第一基座231之间具有摩擦扭力,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抵持件264之间具有摩擦扭力,以及第二扭力件262与第二基座257之间具有摩擦扭力;在电子设备100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这些摩擦扭力和摩擦阻力能限位第一扭力件252、第二扭力件262及转动件233相对于第一基座231保持不动,以实现两个侧部支撑件281的悬停,使得电子设备100具有悬停效果;其次,第一弹性件256相对的两端分别弹性抵顶第一抵持件254和第二基座257,第二弹性件266相对的两端分别弹性抵顶第二抵持件264和第三基座267,使得转轴装置22的结构紧凑,转轴装置22的体积减小,从而减小转轴装置22占用折叠壳体20的内部空间,不仅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且有利于小型化发展;转轴装置22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且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高,整机强度提升。
以上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个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装置包括:
转动组件,包括第一基座及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相对两侧的一对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凸轮;
第一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一转轴、转轴安装件、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的一对第一扭力件,以及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所述转轴安装件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转轴安装件设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扭力件之间,所述转轴安装件包括第一抵顶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抵顶凸轮相互可转动地抵持,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一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
第二扭力组件,包括一对第二转轴、分别转动地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一对第二扭力件,以及套设于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抵持件,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的转动轴心线,所述第二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抵持件相互可转动地抵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同侧的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共第二转动轴心线,所述第一转动轴心线相较于所述第二转动轴心线远离所述第一基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抵持件与所述第二基座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推所述第一抵持件抵顶所述第一扭力件;所述第二扭力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及第三基座,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抵持件与所述第三基座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抵推所述第二抵持件抵顶所述第二扭力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还包括背离所述第一凸轮的第一摩擦面,所述第一基座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摩擦面的第二摩擦面,所述第一摩擦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面可转动地抵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一对所述第二转轴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基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件包括第二抵顶凸轮,所述第一抵持件包括第二凸轮,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二抵顶凸轮及所述第二凸轮,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二抵顶凸轮相互可转动地抵持;当所述第一扭力件围绕对应的第一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二抵顶凸轮转动地抵推所述第二凸轮,以使所述第一抵持件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移动以挤压所述第一弹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安装件还包括背离所述第一抵顶凸轮的第一阻尼面,所述第一扭力件还包括背离所述第二抵顶凸轮的第二阻尼面,所述第一阻尼面与所述第二阻尼面可转动地相互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扭力件包括第三抵顶凸轮,所述第二抵持件包括第三凸轮,所述第二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三抵顶凸轮及所述第三凸轮,所述第三凸轮与所述第三抵顶凸轮相互可转动地抵持;当所述第二扭力件围绕对应的第二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三抵顶凸轮转动地抵推所述第三凸轮,以使所述第二抵持件沿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移动以挤压所述第二弹性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座包括第三阻尼面,所述第二扭力件还包括背离所述第三抵顶凸轮的第四阻尼面,所述第三阻尼面与所述第四阻尼面可转动地相互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装置还包括第一联动组件,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分别设于一对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一齿轮及设于两个所述第一齿轮之间的第一从动齿轮组,一对所述第一扭力件上的第一齿轮分别啮合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使得一对所述第一扭力件同步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还包括一对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第一从动齿轮,两个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一齿轮啮合,一对所述第一连接轴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抵持件及所述转轴安装件,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心线。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装置还包括第二联动组件,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包括分别设于一对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齿轮及设于两个所述第二齿轮之间的第二从动齿轮组,一对所述第二扭力件上的第二齿轮分别啮合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组,使得一对所述第二扭力件同步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还包括一对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第二从动齿轮,两个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齿轮啮合,一对所述第二连接轴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抵持件及所述第二基座,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线。
14.一种折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壳体包括两个框体及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转轴装置,所述转轴装置位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转轴装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框体。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转轴装置、柔性屏及两个框体,所述转轴装置位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转轴装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框体,所述柔性屏的背面贴合于所述转轴装置的正面和所述框体的正面。
CN202211144333.2A 2022-09-20 2022-09-20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7807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4333.2A CN117780767A (zh) 2022-09-20 2022-09-20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4333.2A CN117780767A (zh) 2022-09-20 2022-09-20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80767A true CN117780767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00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44333.2A Pending CN117780767A (zh) 2022-09-20 2022-09-20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807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63907B (zh) 折叠装置、折叠机壳及移动终端
WO2024066685A1 (zh)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780767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780768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628042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53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90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20101798U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412A1 (zh)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8775409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165248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6733829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410A1 (zh)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404386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249159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6608201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703909A (zh)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8855846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404385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8564547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8075384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8775408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58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8499340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8274014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