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4417U - 牙刷 - Google Patents

牙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4417U
CN220024417U CN202321320408.8U CN202321320408U CN220024417U CN 220024417 U CN220024417 U CN 220024417U CN 202321320408 U CN202321320408 U CN 202321320408U CN 220024417 U CN220024417 U CN 220024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ft
tufts
group
toothbrush
implan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040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玄行杏里
清水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star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sta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star Inc filed Critical Sunstar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4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4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牙刷,能够在现有的具有比紧凑刷部大的刷部的牙刷中,具有对牙龈柔软的接触感觉并以实用上令人满意的水平实现牙菌斑去除效果和牙渍去除性能这两者。牙刷具有在植毛座植设有多簇毛束的刷部,刷部的尺寸为:在与牙刷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植设的多簇毛束的最大宽度即植毛宽度(X)为12mm以上,在牙刷的长度方向上植设的多簇毛束的最大宽度即植毛长度(Y)与植毛宽度(X)之比(X/Y)为0.5~1.0,牙刷包括:设置于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规定的第一毛束组;在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与第一毛束组相邻地设置的第二毛束组;在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后端侧与第一毛束组相邻地设置的第三毛束组。

Description

牙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刷。
背景技术
牙刷的牙菌斑(plague)控制被认为是控制牙菌斑在齿面的堆积的有效的方法。作为对牙菌斑去除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可以考虑刷洗方法、积极性、用途、牙刷的种类等。其中,关于刷洗方法,推荐牙菌斑去除效果高、对齿面、牙龈的损害作用少的刷洗法。作为适于该刷洗法的牙刷,基于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提出了毛束排列为3~4列程度的平切、植毛部的长度为25mm左右、毛束高度为10mm左右的比较紧凑的刷部的牙刷,基于这样的规格的产品被广泛市售。
但是,在刷洗法中,为了得到牙菌斑去除效果,需要使牙刷小幅度地运动,但不擅长进行这样动作的人等不少。另外,还指出有在刷部小的牙刷中存在无法对口腔内整体获得充分刷扫效果的人等。
这样,对于在刷部紧凑的牙刷中难以充分得到牙菌斑去除效果的人,从能够容易有效地得到牙菌斑去除效果等的观点出发,近年来,市售有使刷部比以往的紧凑的牙刷大的牙刷(以下,为了方便,有时将这样的牙刷称为“宽幅植毛牙刷”)。
在这样的宽幅植毛牙刷中,为了使刷部大、对牙龈的接触感柔软,一般采用柔软的单丝作为刷部。
本申请人提出了具有使用了能够提高牙表面的牙渍(着色)的去除性能的单丝的刷部的牙刷(专利文献1)、将具有能够改善牙菌斑的去除作用的分支毛部的单丝用于刷部的牙刷(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573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54789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近年来市售的宽幅植毛牙刷,刷部多采用柔软的单丝。在该情况下,存在牙菌斑去除效果未必充分的情况。另外,宽幅植毛牙刷对其柔软的牙龈的接触感觉得到支持,即使是上述特定的人以外,使用的人也有增加的倾向,但由于柔软的单丝的原因,存在齿表面的牙渍(stain)的去除性能也不充分的情况,要求其得到改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尝试了使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规定的单丝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作为刷部中使用的单丝。其结果,从中了解到,虽然能够充分地得到基于各专利文献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但是无论使用哪种单丝,在具有对宽幅植毛牙刷那样的牙龈的柔软的接触感觉的同时,以实用上令人满意的水平实现牙菌斑去除效果和牙渍去除性能这两者都不一定充分。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具有比现有的紧凑的刷部大的刷部的牙刷(宽幅植毛牙刷)中,在具有对牙龈的柔软的接触感觉的同时,能够以实用上令人满意的水平实现牙菌斑去除效果和牙渍去除性能这两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在具有在植毛座植设有多簇毛束的刷部的牙刷中,使刷部的尺寸为规定的尺寸,在植毛座的长度方向上,在分别设置于中央部、前端侧、后端侧的第一~第三毛束组中,包含规定的单丝作为构成毛束的主要单丝,由此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如下所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牙刷,其具有在植毛座植设(置入设置)有多簇毛束的刷部,刷部的尺寸为:在与所述牙刷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植设的多簇毛束的最大宽度即植毛宽度(X)为12mm以上,在所述牙刷的长度方向植设的多簇毛束的最大宽度即植毛长度(Y)与所述植毛宽度(X)之比(X/Y)为0.5~1.0,所述牙刷具有:设置于所述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第一毛束组;在所述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与所述第一毛束组相邻设置的第二毛束组;和在所述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后端侧,与所述第一毛束组相邻设置的第三毛束组,在所述第一毛束组中,作为构成毛束的主要的单丝,包含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在所述第二毛束组和所述第三毛束组中,作为构成毛束的单丝,具有在成为毛束的自由端的一侧的前端部沿着长度方向分割成多个的分支毛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构成所述第一毛束组的毛束的单丝是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构成所述第二毛束组和所述第三毛束组的毛束的单丝是具有所述分支毛部的单丝。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设置于植入所述第一毛束组的所述植毛座的植毛孔的合计面积为设置于植入所述第一毛束组至第三毛束组的所述植毛座的植毛孔的合计面积的25~85%,或者所述第一毛束组的毛束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毛束组至第三毛束组的毛束的合计数量的25~8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位于所述第二毛束组的前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的前端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三毛束组的后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的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中,所述第二毛束组设置在距所述前端位置为所述平行距离的10~45%的范围,所述第三毛束组设置在距所述后端位置为所述平行距离的5~40%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构成所述第一毛束组的毛束的单丝具有芯鞘结构,该芯鞘结构具有芯部和包覆该芯部的鞘部,所述鞘部包含所述弹性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能够任意地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具有比现有的紧凑的刷部大的刷部的牙刷(宽幅植毛牙刷)中,在具有对牙龈的柔软的接触感觉的同时,能够以实用上令人满意的水平实现牙菌斑去除效果和牙渍去除性能这两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一个例子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图2中的(a)~(c)是植毛孔的排列方式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相同,但毛束的排列方式不同的其他例子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图3中的(a)~(c)是植毛孔的排列方式与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相同,但毛束的排列方式不同的其他例子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一个例子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一个例子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图6中的(a)~(c)是植毛孔的排列方式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相同,但毛束的排列方式不同的其他例子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图7中的(a)、(b)是植毛孔的排列方式与图5、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相同,但毛束的排列方式不同的又一例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一个例子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图9中的(a)是比较例1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图9中的(b)是比较例2的牙刷的植毛座附近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2、3、3a、3b、3c、3d、3e、4、9a、9b牙刷
11、21、31、41植毛座
12、22、32、42手柄
13、231、232、233、234、431、432、433、434毛束
13a、23a、33a、43a第一毛束组
13b、23b、33b、43b第二毛束组
13c、23c、33c、43c第三毛束组
13d、33d第四毛束组
13e、33e第五毛束组
14、14a、14b、14c、14d、14e、14f、24刷部
34、34a、34b、34c、34d、34e、4刷部
15、25、35、45颈部
16、26、36、46、261、262、263、264植毛孔
X1、X2植毛宽度
Y1、Y2植毛长度
L1、L4、L7、L10、L13、L16第二毛束组的前端位置与位于第二毛束组的后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13的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
L2、L5、L8、L11、L14、L17第三毛束组的后端位置与位于第三毛束组的前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13的前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
L3、L6、L9、L12、L15、L18第一毛束组的前端位置与位于第一毛束组的后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13的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
L19比较例1中的由单丝B构成的毛束组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
L20比较例1中的由单丝A构成的毛束组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
L21比较例2中的由单丝B构成的毛束组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
L22比较例2中的由单丝A构成的毛束组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牙刷具有在植毛座植设有多簇毛束的刷部。关于该刷部的尺寸,在与牙刷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植设的多簇毛束的最大宽度即植毛宽度(X)为12mm以上,在所述牙刷的长度方向上植设的多簇毛束的最大宽度即植毛长度(Y)与所述植毛宽度(X)之比(X/Y)为0.5~1.0。以下,有时将具有以这样的比例植入有毛束的刷部的牙刷称为宽幅植毛牙刷。植设于牙刷部的植毛座的多簇毛束组具有:设置于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第一毛束组;在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与第一毛束组相邻地设置的第二毛束组;和在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后端侧,与所述第一毛束组相邻地设置的第三毛束组。另外,第一毛束组包含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含有弹性体的单丝作为构成毛束的主要单丝。在第二毛束组和第三毛束组中,作为构成毛束的单丝,包含在成为毛束的自由端的一侧的前端部具有沿着长度方向被分割成多个的分支毛部的单丝。另外,构成毛束的主要的单丝是指如后述那样在植入毛束的植毛座的植毛孔的主视的总面积中占最多的面积(截面积)的单丝,在每种植毛孔中单丝的种类不同的情况下,能够用各植毛孔的面积代替。
这样,通过构成为将刷部在植毛座的长度方向上划分为3部分,且构成各划分的毛束组的主要的单丝包含特定的单丝,使得作为刷部整体维持柔软的使用感,并且能够以实用上令人满意的水平兼顾中央部的第一毛束组的牙渍去除效果和第二毛束组和第三毛束组的牙菌斑去除效果。
构成第一毛束组的毛束的主要单丝包含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认为通过在单丝的表面存在弹性体,将牙膏保持于单丝表面,特别是牙膏中所含的微细的研磨颗粒在被夹持于单丝与齿表面之间时,一边被嵌入弹性体而保持,一边被摩擦于齿表面,由此能够高效地去除牙渍。另外,认为通过使具有弹性且具有摩擦性的弹性体摩擦齿表面,也能够高效地去除牙渍。
作为弹性体,没有特别限定,从制造牙刷时的植毛性的观点和牙渍去除效果的观点出发,日本标准JIS K 6253中规定的硬度计型号D硬度优选为27D~94D,更优选为55D~72D,进一步优选为60D~72D,最优选为65D~72D。
作为弹性体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苯乙烯类(SBC)、聚烯烃类(TPO)、聚氯乙烯类(TPVC)、聚氨酯类(PU)、聚酯类(TPEE)、聚酰胺类(TPAE)等热塑性弹性体(TPE)。其中,优选选自聚酯类(TPEE)和聚酰胺类(TPAE)中的至少1种热塑性弹性体,从处理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
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的结构只要在表面包含弹性体即可,但从赋予作为牙刷的适度的硬度的观点、进一步提高牙渍的去除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弹性体以外的合成树脂的芯部和覆盖该芯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弹性体的单丝,更优选由上述的芯部和覆盖该芯部的外表面的弹性体的鞘部的芯鞘结构构成的单丝。
作为构成芯鞘结构的芯部的材质,优选合成树脂,例如可举出聚酰胺、聚酯、聚烯烃等。作为聚酰胺,例如可举出聚酰胺610、聚酰胺612。作为聚酯,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聚烯烃,例如可举出聚丙烯、聚乙烯等。其中,优选聚酯,作为聚酯,优选PBT。
芯部和鞘部的材质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相互具有相容性的组合。作为鞘部的弹性体与芯部的合成树脂的组合,例如可举出TPEE与聚酯、TPAE与聚酰胺、TPO与聚烯烃等。这样的组合中,优选TPEE和聚酯。
具有芯鞘结构的单丝(以下称为芯鞘复合单丝)可以通过公知的复合熔融纺丝法来制作。具体而言,能够通过将构成芯部的合成树脂材料和构成鞘部的弹性体材料从复合挤出机分别熔融排出成所期望的形状,冷却后,施加拉伸、热定型来制作。另外,将该芯鞘复合单丝集束,切断成规定长度后,能够将前端形状形成为球状、半球状、尖锐形状等任意的形状。
与芯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能够形成为多边形状、椭圆形、圆形、星形等任意的形状,但优选构成为截面圆形,以使芯鞘复合单丝的硬度、即毛腰在整周上一样。
鞘部(芯鞘复合单丝整体)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能够形成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椭圆形、圆形、星形等任意的形状,从牙渍去除能力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四边形以下,特别优选为四边形。作为四边形,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举出长方形状、正方形状、菱形状等,能够考虑牙渍去除能力,适当调整与齿表面的接触面积、角部的大小,选择形状。特别是,横截面形成为正方形状或菱形状的芯鞘复合单丝与形成为长方形状的芯鞘复合单丝相比,牙渍去除能力不易根据毛束的植设方向而变动,所以优选。另外,鞘部的外表面能够由平坦面构成,但优选形成为缓慢地向内侧(芯鞘复合单丝的芯部侧)凹陷的凹面。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在鞘部的凹面保持牙膏,所以能够使牙膏充分地与齿表面摩擦并且有效地去除齿表面的牙渍。
鞘部和芯部的横截面的大小能够考虑各材质、向齿间的插入性、使用感、耐久性等而适当决定。以芯部和鞘部的横截面分别为圆形和四边形的情况为例,如下所述。从向齿间的插入性、使用感等观点出发,四边形横截面的鞘部的一边的长度优选为0.14~0.30mm,更优选为0.16~0.28mm,进一步优选为0.18~0.25mm。从牙刷的耐久性、向齿间的插入性、使用感等观点出发,圆形横截面的芯部的直径优选为0.12~0.27mm,更优选为0.15~0.22mm,进一步优选为0.16~0.19mm。
在第一毛束组中,作为构成毛束的单丝,能够包含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含有上述弹性体的单丝以外的其他单丝。作为这样的单丝,例如可举出非弹性体的合成树脂的单丝等。作为构成单丝的合成树脂,只要具有能够作为牙刷使用的物理性质,就能够采用由公知的材料构成的合成树脂,例如可举出构成上述芯部的合成树脂。单丝的横截面形状能够采用例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的截面形状。另外,也能够采用将截面尺寸、截面形状不同的多种单丝混合而成的物质。单丝的前端形状能够形成为球状、半球状、尖锐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另外,单丝的前端部分也可以具有后述那样的分支毛部。另外,作为在前端部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能够采用构成后述的第二毛束组和第三毛束组的毛束的主要的单丝。
从牙渍去除等观点出发,第一毛束组中所含的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含有上述弹性体的单丝的比例优选为55~100%,更优选为65~100%。其中,该比例例如如后所述,能够基于植设各毛束的植毛座的各植毛孔的正面观察的面积来计算。
构成第二毛束组和第三毛束组的毛束的单丝在成为毛束的自由端的一侧的前端部具有沿着长度方向被分割成多个的分支毛部。这样的在前端部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能够采用现有技术公知的单丝。作为构成这样的单丝的合成树脂,例如只要是具有能够作为牙刷使用的物理性质的合成树脂即可。例如可以举出聚酰胺、聚酯和聚烯烃等,作为它们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与构成第一毛束组的芯鞘复合单丝的芯部的合成树脂相同的物质。另外,也能够使用在这样的合成树脂中分散有熔点比该合成树脂高的其他合成树脂的粉末的合成树脂。作为该熔点高的其他合成树脂,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可举出氟树脂等。
构成第二毛束组和第三毛束组的毛束的单丝的结构只要是在前端部具有分支毛部的结构即可,但从设置良好的分支毛部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纺丝成在单丝的长度方向上具有贯通内部的多个空隙的形态的单丝,在该前端部形成有分支毛部。
对具有贯通上述内部的多个空隙的单丝进行详细说明,如下所述。该单丝的外周或外接圆的直径例如能够设为0.12~0.3mm,能够根据对象年龄进行设定。其外周的横截面形状能够是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或其他异形等中的任一种,关于空隙的数量,能够考虑分支毛部的前端裂开数来决定,例如能够设为4~8个。横截面中的空隙的配置例如能够使多个空隙为放射状,优选为同心圆状,以等间隔为放射状。关于空隙的横截面的总截面积,以在单丝外周的横截面的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计,能够设定为4~20%的范围,优选为9~15%。另外,关于空隙的横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在单丝的半径方向上较长且其中心侧由小径且外侧由大径的曲率构成的大致草莓形那样的异形空隙、或其他适当的异形截面的形状等。
分支毛部的长度能够考虑从植毛座表面到分支毛部的前端的长度(毛长)等来设定。该毛长通常能够为5~15mm,此时的分支毛部的长度通常能够为0.5~5mm。这些长度能够根据对象年龄来决定,在幼儿用和小儿用中,通常能够将毛长设为5~8mm,将分支毛部的长度设为0.5~2.5mm,在大人用中,通常能够将毛长设为9~15mm,将分支毛部的长度设为1.0~3.5mm。其中,根据医疗用等用途,也可以使分支毛部的长度的比例比这些情况长。
作为分支毛部的形态,优选毛束的大部分以大致3~8根为中心的2~10根前后被撕开的方式先裂开且先裂开的各个成为大致均等的粗细,但不限于此。另外,向单丝的前端部形成分支毛部的方法能够采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例如,能够采用使用刀具对植设于植毛座的单丝进行的预割加工那样的物理加工方法。
以下,参照附图,以使用上述各单丝在植毛座植设有多簇毛束的刷部的毛束组的结构为中心,对牙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牙刷1具有在前端部设置有植毛座11的手柄12和在植毛座11植设有多簇毛束13的刷部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后述的各图的例子,对手动型的牙刷1~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电动牙刷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手柄12具有用于用手握持并进行刷洗操作的握柄部(省略图示)、与握柄部相连地延伸的颈部15、和设置于颈部15的前端部的植毛座11,使用合成树脂材料通过注塑成形等一体成形。但是,也能够采用如下的手柄12,即,通过注塑成形而对一次成形品进行成形,并将该一次成形品设置在其他的模具内,从而对例如由弹性体构成的防滑部或手指抵接部进行二次成形。作为构成手柄12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醛、苯乙烯-丙烯腈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丙酸纤维素、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芳酯、聚缩醛等合成树脂材料。
在图1所示的牙刷1中,刷部14的尺寸设定为:在与牙刷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植设的多簇毛束13的最大宽度即植毛宽度X1为12.0mm以上,与在牙刷1的长度方向上植设的毛束13的最大宽度即植毛长度Y1之比(X1/Y1)为0.5~1.0。作为一个例子,图1是将X1设为12.5mm、将X1/Y1设为0.63的情况下的例子。另外,植毛座11的尺寸只要是能够设置这样的刷部14且不妨碍刷洗操作的尺寸即可。
植毛座11形成为在角部带有圆角的长方形、卵形等正面形状的平坦的板状,以便在口腔内顺畅地进行刷洗操作,在植毛座11的正面侧以规定的排列形成有多个植毛孔16。植毛孔16的排列方式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在牙刷1(植毛座11)的长度方向(以下,有时称为列方向)和与其正交的方向(以下,有时称为行方向)上,可以排列为在列方向上相邻的植毛孔16的中心不配置在与牙刷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直线上的交错状、在列方向上相邻的植毛孔16的中心配置在与牙刷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直线上的排列状、并用了交错状和排列状的复合状。例如,图1所示的例子是复合状的排列。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刷部14具有设置在植毛座11(牙刷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第一毛束组13a、在植毛座11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与第一毛束组13a相邻设置的第二毛束组13b、在植毛座11的长度方向的后端侧与第一毛束组13a相邻设置的第三毛束组13c。第一毛束组13a由植毛于中央的6列4行的排列状配置的植毛孔16中的毛束13构成。第二毛束组13b由从前端侧起依次沿行方向分别配置1个、2个、1个、4个的植毛孔16(植毛孔16的中心)的各行沿植毛座11的列方向平行地配置,植毛于配置成交错状的植毛孔16的毛束13构成。第三毛束组13c被配置成从第一毛束组13a连续的2行的排列状,从后端侧依次4个、6个植毛孔16(植毛孔16的中心)的各行沿着植毛座11的列方向平行地配置,由植毛于排列状配置的植毛孔16的毛束13构成。
构成第一毛束组13a的各毛束13的单丝如上所述即可,但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全部毛束13是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构成第二、第三毛束组13b、13c的各毛束13的单丝也如上所述即可,但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全部的毛束13是在成为毛束的自由端的一侧的前端部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分割成多个的分支毛部的单丝。另外,这一点在后述的图2~8所示的例子中也是同样的。
优选设置在第一毛束组13a的植入有各毛束13的植毛座11上的植毛孔16的合计面积Sa为第一~第三毛束组13a~13c的植入有各毛束13的植毛孔16的合计面积St的25~85%,或者第一毛束组13a的毛束13的数量Ka为第一~第三毛束组13a~13c的毛束13的合计数量Kt的25~85%。即,Sa/St和Ka/Kt的比率的任一个优选为25~85%。另外,它们的比率更优选任一者为30~70%。X1/Y1的比为0.5~0.7的情况下(例如,图1的刷部14等),它们的比率进一步优选任一者为50~70%。另外,在X1/Y1之比为0.8~1的情况下(例如,后述的图5的刷部34等),它们的比率进一步优选任意一个为30~50%。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各毛束组13a~13c的植入各毛束13的植毛孔16的大小均设定为相同(后述的图2~9所示的例子也相同)。在该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毛束组13a的植毛孔16的合计面积Sa和毛束13的数量Ka为植入有第一毛束组13a~第三毛束组13c的各毛束13的植毛孔16的合计面积St和合计数量Kt的57%。另外,所谓植毛孔16的面积,例如如图1所示,是基于从植毛座11的正面观察时的植毛孔16的直径而计计算的值。植毛孔16的面积能够考虑植毛密度(植毛孔的数量/植毛座的面积)等来决定。植毛密度能够考虑牙菌斑去除能力、牙渍去除能力、刷部的硬度(使用感)来决定,例如能够设为16~21植毛孔数/cm2
第一毛束组13a的刷部14中的植毛座11的长度方向(列方向)的存在范围(图1中,附图标记L3)虽然也取决于毛束的排列,但能够基于第二毛束组13b和第三毛束组13c的列方向的各存在范围来大致规定。在该情况下,优选在位于第二毛束组13b的前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13的前端位置与位于第三毛束组13c的后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的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例如,图1中的Y1)中,第二毛束组13b设置在距所述前端位置为所述平行距离的10~45%的范围内,第三毛束组13c设置在距所述后端位置为所述平行距离的5~40%的范围内。在图1中,第二毛束组13b的在平行距离Y1中的存在范围能够根据平行距离Y1、和第二毛束组13b的所述前端位置与位于第二毛束组13b的后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13的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例如图1中L1)的比率(L1/Y1×100)计算。另外,第三毛束组13c的平行距离Y1中的存在范围能够根据平行距离Y1、和第三毛束组13c的所述后端位置与位于第三毛束组13c的前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13的前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例如图1中L2)的比率(L2/Y1×100)计算。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例如能够设为L1/Y1×100=23%、L2/Y1=21%。另外,如上所述,在牙刷1的长度方向上植设的毛束13的最大宽度即植毛长度、位于第二毛束组13b的前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13的前端位置、和位于第三毛束组13c的后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的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相同,在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Y1表示。
毛长能够考虑刷部的硬度(使用感)、牙渍去除能力、牙菌斑去除能力来设定。例如,能够设为9~13mm。在各毛束组13a~13c中使用多种单丝的情况下,毛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2中的(a)~(c)、图3中的(a)~(c)表示在图1所示的植毛座11中具有变更了第一~第三毛束组13a~13c的配置、毛束13的结构的刷部14a~14f的牙刷1a~1f的例子。因此,这些例子中的X1、Y1全部相同。
在图2中的(a)所示的刷部14a中,在图1所示的刷部14中,第一毛束组13a所包含的6列毛束13中,两端的2列(各行的两端)与构成第二毛束组13b和第三毛束组13c的单丝相同,是由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构成的毛束13。这样,通过沿着第一毛束组13a所包含的毛束13中的长度方向(列方向)连续地配置与第二毛束组13b、第三毛束组13c相同的毛束13,在立起牙刷并刷洗牙齿的背侧时,有时能够进一步发挥由构成第二毛束组13b、第三毛束组13c的单丝所起到的效果。第一毛束组13a所含的毛束13中,由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含有弹性体的单丝构成的毛束13,相对于第一毛束组13a所含的植毛孔16的合计面积Sa,占66.7%(16/24×100)的植毛孔16的合计面积。另外,将图2中的(a)所示的设置于第一毛束组13a的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的毛束13的毛束组称为第四毛束组13d、第五毛束组13e。刷部14a是与图1所示的刷部14相同的第一~第三毛束组13a~13b的配置,所以是与图1所示的牙刷14的L1~L3相同的大小。因此,L1/Y1、L2/Y1也是相同的值。
在图2中的(b)所示的刷部14b中,由将第一毛束组13a植毛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6列2行的排列状配置的植毛孔16中的毛束13构成。第二毛束组13b由从前端侧起依次沿行方向分别配置有1个、2个、1个、4个、6个的植毛孔16(植毛孔16的中心)的各行沿植毛座11的列方向平行地配置,植毛于配置成交错状的植毛孔16的毛束13构成。第三毛束组13c被配置成从第一毛束组13a连续的3行的排列状,从后端侧依次4个、6个、6个植毛孔16(植毛孔16的中心)的各行沿着植毛座11的列方向平行地配置,由植毛于排列状配置的植毛孔16的毛束13构成。在该结构中,与图1所示的毛束的排列相比,第一毛束组13a的毛束数少,所以与图1所示的刷部14相比,是使牙菌斑去除的效果优先于牙渍去除的效果的结构。另外,图2中的(b)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Y1、L2/Y1如表1所示。
在图2中的(c)所示的刷部14c中,第一毛束组13a包括:排列状的毛束13组,其植毛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6列5行的排列状配置的植毛孔16中;和交错状的毛束13组,其从该毛束13组的前端侧的最前端的1行开始与前端侧相邻,从后端侧开始依次4个、1个地沿列方向配置的植毛孔16(植毛孔16的中心)的各行沿植毛座11的行方向平行地配置,由植毛在配置成交错状的植毛孔16中的毛束13构成。第二毛束组13b由从前端侧依次1个、2个地沿列方向配置的植毛孔16(植毛孔16的中心)的各行沿植毛座11的行方向平行地配置,植毛于交错状配置的植毛孔16的毛束13构成。第三毛束组13c配置成从第一毛束组13a连续的1行的排列状,由植毛于从后端侧起4个植毛孔16(植毛孔16的中心)沿着植毛座11的行方向配置的植毛孔16的毛束13构成。在该结构中,与图1所示的毛束的排列相比,第一毛束组13a的毛束数多,所以与图1所示的刷部14相比,是使牙渍去除的效果比牙菌斑去除的效果优先的结构。另外,图2中的(c)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Y1、L2/Y1如表1所示。
图3中的(a)~(c)所示的例子是图2中的(c)所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在图3中的(a)所示的例子中,在图2中的(c)所示的例子的第一毛束组13a中,将与第二毛束组13b和第三毛束组13c相邻的毛束中的位于第一毛束组13a的行方向的两端的毛束13变更为构成第二毛束组13b和第三毛束组13c的单丝。在图3中的(b)所示的例子中,在图3中的(a)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变更了单丝的4个毛束13(图3中的(a)中,第一毛束组13a中的涂黑所示的4个毛束13)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4个毛束13也同样地变更了单丝。在图3中的(c)所示的例子中,在图2中的(c)所示的例子的第一毛束组13a中,同样地变更了行方向的两端的列的所有毛束13的单丝。将图3中的(a)~(c)所示的设置于第一毛束组13a的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的毛束13的毛束组称为第四毛束组13d、第五毛束组13e。另外,图3中的(a)~(c)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Y1、L2/Y1如表1所示。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牙刷2具有在前端部设置有植毛座21的手柄22和在植毛座21上植设有多簇毛束23的刷部24。手柄22具有用于用手握持进行刷洗操作的握柄部(省略图示)、与握柄部相连地延伸的颈部25、和设置于颈部25的前端部的植毛座21,使用合成树脂材料通过注塑成形等一体成形。手柄22能够采用与图1所示的例子的手柄12相同的结构。在图4所示的牙刷2中,关于刷部24的尺寸,植毛宽度X2为12.2mm,植毛宽度X2与植毛长度Y2之比X2/Y2为0.60。植毛座21与图1所示的植毛座11同样地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平坦的板状,在植毛座21的正面侧以规定的排列形成有多个植毛孔26。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不同,是大致交错状的排列。
在毛束23组为交错状的情况下,第一毛束组23a和第二毛束组23b、第三毛束组23c的区分如下决定。分别确定第一毛束组23a的长度方向(列方向)的最前端侧和位于最后端侧的植毛孔26,以该各中心为基准确定与行方向平行的各假想线,在植毛孔26的中心位于比前端侧的假想线靠前端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该植毛孔26为第二毛束组23b,在中心位于比后端侧的假想线靠后端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该植毛孔26为第三毛束组23c。
在图4所示的毛束23的配置中,同时将存在于由平行距离L4、L5、L6表示的各区域的毛束23组分别表示为第二毛束组23b、第三毛束组23c、第一毛束组23a的刷部24(24a),将存在于由平行距离L7、L8、L9表示的各区域的毛束23组分别表示为第二毛束组23e、第三毛束组23f、第一毛束组23d的刷部24(24b)。即,在构成位于第一毛束组与第二毛束组、第三毛束组的边界的毛束231、232、233、234的单丝中,前端侧的2个毛束231、233中的至少一个和后端侧的2个毛束232、234中的至少一个包含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的情况下,第一毛束组~第三毛束组的区域的平行距离成为附图标记L4~6的刷部24a,在构成毛束231、232、233、234的单丝包含全部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的情况下,第一毛束组~第三毛束组的区域的平行距离成为附图标记L7~9的刷部24b。在刷部24b中,如图4所示,平行距离L9包含与平行距离L7、L8重复的部分,但各毛束组以植入植毛孔23的毛束为单位来确定区域。另外,除了图4所示的配置以外,也可以是各毛束组的边界的毛束231、233和毛束232、234中的一方的边界的毛束包含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含有弹性体的单丝,另一方的边界的毛束由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构成。具体而言,第二、第三毛束组的区域的平行距离的组合是L4和L8的组合的情况,是L7和L5的组合的情况。另外,如后述的实施例1那样,也可以不设置毛束231、232、233、234。在该情况下,第一~第三毛束组的区域的平行距离的组合为L9、L4、L5。进而,对于第一毛束组23a、23d,也可以按照图2中的(a)、图3中的(a)~(c)所示的内容变更构成毛束23的单丝。另外,也可以按照图2中的(b)、(c)所示的内容变更第一~第三毛束组的区域。图4所示的例子(刷部24a、24b)中的Sa/St、L4/Y2、L5/Y2、L7/Y2、L8/Y2如表1所示。其中,植毛密度、毛长能够与图1所示的例子的情况同样地设定。
[表1]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牙刷3是牙刷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图1~4所示的牙刷1、2短的例子,具有在前端部设置有植毛座31的手柄32和多簇毛束33植设于植毛座31的刷部34。在像这样植毛座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与图1~4所示的例子的情况相比,适合于口小的使用者使用宽幅刷高效地进行刷的情况。手柄32具有用于用手握持并进行刷洗操作的握柄部(省略图示)、与握柄部相连地延伸的颈部35、和设置于颈部35的前端部的植毛座31,使用合成树脂材料通过注塑成形等一体成形。手柄32能够采用与图1所示的例子的手柄12相同的结构。在图5所示的牙刷3中,关于刷部34的尺寸,植毛宽度X3为12.5mm,植毛宽度X3与植毛长度Y3之比X3/Y3为0.85。植毛座31与图1所示的植毛座11同样地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平坦的板状,在植毛座31的正面侧以规定的排列形成有多个植毛孔36。图5所示的例子的刷部34除了将图1所示的刷部14中的6列5行的排列状排列的毛束13组的部分设为6列3行的排列状排列的毛束33组以外,具有同样的排列。而且,在刷部34中,以如下方式排列有毛束33:在平行距离L10的范围内与图1所示的例子同样地排列成交错状的第二毛束组33b、在平行距离L12的范围内排列成6列2行的排列状的第一毛束组33a、在平行距离L11的范围内排列成6列1行和4列1行的排列状的第三毛束组33c。图5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0/Y3、L11/Y3如表2所示。其中,植毛密度、毛长能够与图1所示的例子的情况同样地设定。
图6中的(a)~(c)、图7中的(a)、(b)表示在图5所示的植毛座31中具有变更了第一~第三毛束组33a~33c的配置、毛束33的结构的刷部34a~34e的牙刷3a~3e的例子。因此,这些例子中的X3、Y3全部相同。
在图6中的(a)所示的刷部34a中,在图5所示的刷部34中,第一毛束组33a所包含的6列毛束13中,两端的2列(各行的两端)与构成第二毛束组33b和第三毛束组33c的单丝相同,是由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构成的毛束33。如上所述,与图5所示的例子相比,考虑了立起牙刷并刷洗牙齿背侧时的牙菌斑去除效果。第一毛束组33a所含的毛束33中,由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含有弹性体的单丝构成的毛束33,相对于第一毛束组13a所含的植毛孔36的合计面积Sa,占66.7%(8/12×100)的植毛孔16的合计面积。另外,将图6中的(a)所示的设置于第一毛束组33a的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的毛束33的毛束组称为第四毛束组33d、第五毛束组33e。图6中的(a)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0/Y3、L11/Y3如表2所示。
在图6中的(b)所示的刷部34b中,在图5所示的刷部34中,将第一毛束组33a设为中央的6列3行的整列状的配置,其特征在于:两端的2列(各行的两端)与构成第二毛束组33b和第三毛束组33c的单丝相同,设为由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构成的毛束33。与图6中的(a)的刷部a相比,是使牙菌斑去除的效果优先的结构。第一毛束组33a中的由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含有弹性体的单丝构成的毛束33的比例以植毛孔36的面积比计为66.7%(12/18×100)。另外,将图6中的(b)所示的设置于第一毛束组33a的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的毛束33的毛束组称为第四毛束组33d、第五毛束组33e。图6中的(b)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0/Y3、L11/Y3如表2所示。
在图6中的(c)所示的刷部34c中,在图5所示的刷部34中,将第二、第三毛束组33b、33c设为与图2中的(c)的情况相同的结构,将第一毛束组33a设为由6列3行的排列状的毛束33组和与其在前端侧相邻的与图2中的(c)的情况相同的2行的交错状毛束33组构成的毛束33组。在该结构中,与图5所示的毛束的排列相比,第一毛束组13a的毛束数多,所以与图5所示的刷部34相比,是使牙渍去除的效果比牙菌斑去除的效果优先的结构。另外,图6中的(c)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0/Y3、L11/Y3如表2所示。
图7中的(a)、(b)所示的例子是图6中的(c)所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图7中的(a)所示的例子是在图6中的(c)所示的例子中,与图3中的(a)的情况同样地,在第一毛束组33a中,将与第二毛束组33b和第三毛束组33c相邻的毛束中的位于第一毛束组33a的列方向的两端的毛束33变更为构成第二毛束组33b和第三毛束组33c的单丝。图7中的(b)是在图6中的(c)所示的例子中,与图3中的(c)的情况同样地对列方向的两端的列的所有毛束13的单丝同样地进行了变更的图。将图7中的(a)、(b)所示的设置于第一毛束组33a的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的毛束33的毛束组称为第四毛束组33d、第五毛束组33e。另外,图7中的(a)、(b)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0/Y3、L11/Y3如表2所示。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牙刷4具有在前端部设置有植毛座41的手柄42和在植毛座41上植设有多簇毛束43的刷部44。手柄42具有握柄部(省略图示)、与握柄部相连地延伸的颈部45、和设置于颈部45的前端部的植毛座41。手柄42的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的例子的情况相同。图8所示的牙刷4中,关于刷部44的尺寸,植毛宽度X4为12.2mm,植毛宽度X4与植毛长度Y4之比X4/Y4为0.81。植毛座41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平坦的板状,在植毛座41的正面侧以规定的排列形成有多个植毛孔46。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与图5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不同,是大致交错状的排列。因此,第一毛束组43a和第二、第三毛束组43b、43c的区分与图4所示的例子的情况同样地决定。
在图8所示的毛束43的配置中,同时将存在于由平行距离L13、L14、L15表示的各区域的毛束43组分别表示为第二毛束组43b、第三毛束组43c、第一毛束组43a的刷部44(44a),将存在于由平行距离L16、L17、L18表示的各区域的毛束43组分别表示为第二毛束组43e、第三毛束组43f、第一毛束组43d的刷部44(44b)。即,在构成位于第一毛束组与第二毛束组、第三毛束组的边界的毛束431、432、433、434的单丝中,前端侧的2个毛束431、433中的至少一方和后端侧的2个毛束432、434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包含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的情况下,第一毛束组~第三毛束组的区域的平行距离为附图标记L13~15的刷部44a,在构成毛束431、432、433、434的单丝构成为包含全部具有分支毛部的单丝的情况下,第一毛束组~第三毛束组的区域的平行距离为附图标记L16~18的刷部44b。另外,除了图8所示的配置以外,第二、第三毛束组的区域的平行距离的组合也可以是L13和L17的组合、L16和L14的组合。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毛束431、432、433、434。在该情况下,第一~第三毛束组的区域的平行距离的组合为L13、L14、L18。进而,对于第一毛束组43a、43d,也可以按照图6中的(a)、(b)、图7中的(a)、(b)所示的内容变更构成毛束23的单丝。另外,也可以按照图6中的(b)、(c)所示的内容变更第一~第三毛束组的区域。另外,图8所示的例子中的Sa/St、L13/Y4、L14/Y4、L16/Y4、L17/Y4如表2所示。其中,植毛密度、毛长能够与图1所示的例子的情况同样地设定。
[表2]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准备在前端部具有设有图4所示的配置的植毛孔26的植毛座21的手柄22。作为构成第一毛束组的单丝A,准备具有由弹性体的鞘部(材质:聚酯类弹性体,外周的横截面形状:四边形)和合成树脂的芯部(材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横截面形状:圆形)构成的芯鞘结构的单丝。作为构成第二、第三毛束组的单丝B,准备了在成为毛束的自由端的一侧的前端部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分割成多个的分支毛部的单丝(材质:尼龙(注册商标),单丝的结构:纺丝成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贯通内部的多个空隙的形态的单丝)。
按照常规方法,在植毛座21的植毛孔26中植入单丝A、B的各毛束23,得到牙刷2。此时,在图4所示的植毛孔26的配置中,在植毛孔231、232、233、234中不植毛,第一~第三毛束组的区域分别成为平行距离L9、L4、L5。即,在图4中,在配置于刷部24的前端侧的平行距离L4的区域的植毛孔26(图4中,前端侧的涂黑)和配置于后端侧的平行距离L5的区域的植毛孔26(图4中,后端侧的涂黑)中植设有由单丝B构成的毛束23,在配置于刷部24的中央部的平行距离L9的区域的植毛孔23(图4中,空白)中植设有由单丝A构成的毛束23。毛长(毛束23距离植毛座21表面的高度)为10.5mm。使用得到的牙刷2进行后述的评价。
(比较例1)
与实施例1同样地,准备具有图4所示的结构的手柄22、单丝A、B。接着,按照常规方法,如图9中的(a)所示,在距前端侧的平行距离为L19的区域的植毛孔26(图9中的(a)中,空白)植入单丝B,在距后端侧的平行距离为L20的区域的植毛孔26(图9中的(a)中,涂黑)植入单丝A,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植毛长度的牙刷9a。此时,位于两区域的边界的植毛孔261、262中没有植毛单丝。另外,刷部24的全部毛束中,单丝A的毛束的比率(植毛孔的面积/数比)为35.9%(14/39×100)。毛长为10.5mm。使用得到的牙刷9a进行后述的评价。
(比较例2)
与比较例1同样地,如图9中的(b)所示,在距前端侧的平行距离为L21的区域的植毛孔26(图9中的(b)中,空白)植设单丝B,在距后端侧的平行距离为L22的区域的植毛孔26(图9中的(b)中,涂黑)植设单丝A,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植毛长度的牙刷9b。此时,位于两区域的边界的植毛孔263、264中没有植毛单丝。另外,刷部24的全部毛束中,单丝A的毛束的比率(植毛孔26的面积/数比)为66.7%(26/39×100)。毛长为10.5mm。使用得到的牙刷9b进行后述的评价。
(评价)
<产品硬度>
将实施例1和比较例1、2中得到的各牙刷2、9a、9b固定在相当于旧JIS B7733中规定的压缩试验机的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产品名Autograph AGX上,以10mm/min的速度对刷部施加压缩载荷,测量其最大值[N]和包含成为最大值的部分的成为“最大值[N]~5[N]”以上的连续的部分的位移(位移Z)[mm]。试验对各牙刷各进行3根,采用平均值。测量后,计算JIS S3016中记载的植毛面积,用压缩试验的最大值除以植毛面积,求出每单位面积的压缩载荷作为产品硬度。产品硬度越小,表示越具有柔软的使用感。另外,上述的位移(位移Z)越大,保持强度的时间越长,所以表示存在毛腰。
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产品硬度小于20N/cm2、且位移为0.9mm以上:〇
·产品硬度小于20N/cm2、且位移为0.7mm以上且小于0.9mm:△
·产品硬度为20N/cm2以上、或位移小于0.7:×
<牙渍去除能力>
牙渍去除力用对tokey等人的论文(Stooky et al.,Journal of DentalResearch,61,1236-39,1982)中记载的方法进行了改良的方法来测量。以下,对该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牛永久齿(门齿)的漆包试片切取6mm平方,嵌入透明聚酯树脂中,使试片表面平滑化,进行镜面研磨。将其作为测量用试样,作为基线,利用荧光分光浓度计(KonicaMinolta株式会社制),测量JISZ8729的L*a*b*表色系中规定的L*1、a*1、b*1。将试片表面浸渍在稀盐酸中,接着浸渍在饱和碳酸钠水溶液中,接着浸渍在1%植酸水溶液中后,用离子交换水清洗。
牙渍培养基是将1.02g速溶咖啡、1.02g速溶茶、0.75g猪胃素添加到蒸馏水中而制备的。将试片在牙渍培养基中反复浸渍数天,在试片上充分附着牙渍后,在牙渍培养基中添加0.3g氯化铁(III)六水合物,持续至JIS Z8729的L*a*b*表色系中规定的L*为30以下程度。然后取出试片,用离子交换水清洗,将其作为测量用试样,利用荧光分光浓度计(KonicaMinolta株式会社制)测量L*2、a*2、b*2。
接着,将实施例1和比较例1、2中得到的各牙刷2、9a、9b作为试验牙刷使用,将各试验牙刷依次设置于Sanstar株式会社制的刷洗机,并且设置如上所述制作的测量用试样,使用市售的牙膏,在一定压力下往复1500次后,使其干燥,然后利用荧光分光浓度计(KonicaMinolta株式会社制)测量该测量用试样中的L*3、a*3、b*3。牙渍去除(%)使用以下的式子计算。试验对各试验牙刷各进行6根,采用平均值。
·ΔE0(着色后-初始值)=[(L*2-L*1)2+(L*2-L*1)2+(L*2-L*1)2]1/2
·ΔE1(试验后-着色后)=[(L*3-L*2)2+(L*3-L*2)2+(L*3-L*2)2]1/2
·ΔE(牙渍去除力)=ΔE1/ΔE0×100
然后,使用下式求出将一般构成的对照牙刷的牙渍去除力设为100%时的试验牙刷的牙渍去除能力(%)。
·牙渍去除能力(%)=试验牙刷的牙渍去除力/对照牙刷的牙渍去除力×100
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牙渍去除能力为70.0%以上:○
·牙渍去除能力为60.0%以上且小于70.0%:△
·牙渍去除能力小于60.0%:×
<牙菌斑去除率>
使用了如下的刷洗模拟器:该刷洗模拟器被设计为能够在将牙刷的刷洗压力和移动速度保持为恒定的同时刷洗固定的颚模型(株式会社NISON公司制)的牙齿。作为牙菌斑的替代,将人工牙菌斑涂敷于颚模型。使用实施例1和比较例1、2中得到的各牙刷2、9a、9b,将刷洗压力设定为200g,以长度方向的行程,以行程宽度20mm刷洗1齿1次、#27~#24的脸颊侧。然后,进行对象齿(#26)的拍摄,通过图像解析软件Adobe Photoshop计算牙菌斑去除率。试验对各牙刷各进行3根,采用平均值。
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人工牙菌斑去除率为70.0%以上:○
·人工牙菌斑去除率为50.0%以上且小于70.0%:△
·人工牙菌斑去除率小于50.0%:×
<耐久性试验>
将实施例1和比较例1、2中得到的各牙刷2、9a、9b浸渍于37℃的温水中,施加载荷300g,使其进行10000次往复运动,测定(A)初始状态的牙刷的行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刷部的宽度(植绒的刷毛的宽度)WA、(B)10000次往复运动后的刷毛的张开状态的牙刷的行方向的刷部的宽度WB,按照以下的基准评价通过下式算出的耐久性指数(指数越低,耐久性越优异)。另外,试验对各牙刷各进行6根,对于1根牙刷,宽度WA和WB从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后端侧、它们之间的各部分各选择1处,测量从刷毛的前端侧正面观察时的行方向的宽度,计算平均值,并且采用6根的平均值。
耐久性指数(%)=WB/WA×100
综合评价如下所述。
·耐久性指数为100%以上且小于140%:○
·耐久性指数为140%以上且小于180%:△
·耐久性指数为180%以上:×
将以上的评价结果示于表3。
[表3]
如表3所示,可知通过以包含由规定的单丝构成的毛束的方式,在刷部的长度方向上划分为3个区域地配置多簇毛束,例如在实施例1那样的宽幅植毛牙刷中,在具有对牙龈的柔软的接触感觉的同时,能够以实用上令人满意的水平实现牙菌斑去除效果和牙渍去除性能这两者,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Claims (5)

1.一种牙刷,其具有在植毛座植设有多簇毛束的刷部,其特征在于,
刷部的尺寸为:作为在与所述牙刷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植设的多簇毛束的最大宽度的植毛宽度X为12mm以上,作为在所述牙刷的长度方向植设的多簇毛束的最大宽度的植毛长度Y与所述植毛宽度X之比X/Y为0.5~1.0,
所述牙刷包括:
设置于所述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第一毛束组;
在所述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与所述第一毛束组相邻设置的第二毛束组;和
在所述植毛座的长度方向的后端侧,与所述第一毛束组相邻设置的第三毛束组,
在所述第一毛束组中,作为构成毛束的主要的单丝,包含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
在所述第二毛束组和所述第三毛束组中,作为构成毛束的单丝,具有在成为毛束的自由端的一侧的前端部沿着长度方向分割成多个的分支毛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毛束组的毛束的单丝是至少在表面的一部分包含弹性体的单丝,构成所述第二毛束组和所述第三毛束组的毛束的单丝是具有所述分支毛部的单丝。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植入所述第一毛束组的所述植毛座的植毛孔的合计面积为设置于植入所述第一毛束组至第三毛束组的所述植毛座的植毛孔的合计面积的25~85%,或者所述第一毛束组的毛束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毛束组至第三毛束组的毛束的合计数量的25~85%。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第二毛束组的前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的前端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三毛束组的后端侧的最端部的毛束的后端位置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平行距离中,
所述第二毛束组设置在距所述前端位置为所述平行距离的10~45%的范围,所述第三毛束组设置在距所述后端位置为所述平行距离的5~40%的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毛束组的毛束的单丝具有包括芯部和包覆该芯部的鞘部的芯鞘结构,所述鞘部包含所述弹性体。
CN202321320408.8U 2022-12-23 2023-05-29 牙刷 Active CN2200244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207642 2022-12-23
JP2022207642 2022-12-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4417U true CN220024417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6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0408.8U Active CN220024417U (zh) 2022-12-23 2023-05-29 牙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44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3431B (zh) Toothbrush with the core of the composite wire and the use of its toothbrush
JP4816037B2 (ja) 歯ブラシ
KR101196648B1 (ko) 칫솔
TWI770960B (zh) 牙刷
CN105101838A (zh) 牙刷
JP6141835B2 (ja) 歯ブラシ
JP6621497B2 (ja) 歯ブラシ
CN102869314B (zh) 齿间清洁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5857398B2 (ja) 歯ブラシ
JP4350002B2 (ja) 歯ブラシ
CN220024417U (zh) 牙刷
KR20170117258A (ko) 스파이럴 필라멘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칫솔
CN118235936A (zh) 牙刷
JP5387352B2 (ja) 歯ブラシ用モノフィラメント
JP2004154163A (ja) テーパー用毛
JPH0515834U (ja) 歯ブラシ
JP2004129683A (ja) 歯ブラシ
JPS6110495Y2 (zh)
JP2002172023A (ja) 歯ブラ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346631A (ja) 歯ブラシ
KR20230057294A (ko) 칫솔
CN118042960A (zh) 用于口腔护理器具的细丝
JP2024021493A (ja) 歯ブラシ
KR20040066513A (ko) 칫솔헤드 식모부에 미세 다공성 연질체가 결합된 칫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