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8618U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8618U
CN219998618U CN202320974903.4U CN202320974903U CN219998618U CN 219998618 U CN219998618 U CN 219998618U CN 202320974903 U CN202320974903 U CN 202320974903U CN 219998618 U CN219998618 U CN 219998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protrusion
plug
housing
lock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749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草加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8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8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提高插头与插座的锁定的强度。连接器装置(1)具备插头(2)以及插座(3),插头具备端子(10)、前后锁定构件(21)、左右锁定构件(41)以及壳体(50),插座具备端子(60)、前后锁定构件(71)、左右锁定构件(81)以及壳体(90),在插头中,前后锁定构件以及左右锁定构件分别具有配置在壳体(50)的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上的内锁定部(30、47)和配置在壳体(50)的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上的外锁定部(31、48),在插座中,前后锁定构件以及左右锁定构件分别具有配置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上的内锁定部(76、85)和配置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上的外锁定部(77、86)。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将基板与基板电连接的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能够使两个基板相互重叠地配置并将两基板直接连接的连接器装置广泛地用于电子设备等。这种连接器装置具备能够连接为可相互插拔的插头以及插座。在两个基板中的一个基板安装有插头,在另一个基板安装有插座。
插头以及插座都具备端子以及保持端子的壳体。插头的壳体以大体长方体状形成,使下表面与一个基板对置地将插头的壳体载置在一个基板上。此外,在该壳体的上表面例如形成有凸部,插头的端子的一端部配置于该凸部。此外,插头的端子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插头的壳体的下表面上,与一个基板的电路连接。
另一方面,插座的壳体也以大体长方体状形成,使下表面与另一个基板对置地将插座的壳体载置在另一个基板上。此外,在该壳体的上表面例如形成有凹部,插座的端子的一端部配置于该凹部内。此外,插座的端子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插座的壳体的下表面上,与另一个基板的电路连接。
通过使插头的壳体的上表面与插座的壳体的上表面相互面对,使形成于插头的壳体的凸部与形成于插座的壳体的凹部相互嵌合,从而插头的端子的一端部与插座的端子的一端部相互接触。通过像这样将插头与插座连接,从而一个基板的电路与另一个基板的电路相互电连接。
此外,在这种连接器装置中存在具有使插头与插座相互锁定的锁定功能的结构。使插头与插座相互锁定是指通过在插头与插座相互连接之后防止插头与插座相互脱开而保持将插头与插座连接的状态。
在日本特开2016-14937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有锁定功能的电路基板用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具体而言,插座连接器(1)具备插座端子(20)以及插座锁定配件(30),在插座端子(20)形成有锁定凹部(23A-1),在插座锁定配件(30)形成有锁定凹部(35A)。此外,插头连接器(2)具备插头端子(60)以及插头锁定配件(70),在插头端子(60)形成有被锁定台阶部(61A-1),在插头锁定配件(70)形成有被锁定台阶部(71A)。在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相互连接时,插座端子(20)的锁定凹部(23A-1)与插头端子(60)的被锁定台阶部(61A-1)相互卡止,插座锁定配件(30)的锁定凹部(35A)与插头锁定配件(70)的被锁定台阶部(71A)相互卡止。由此,防止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相互脱开。另外,圆括号中的附图标记是在日本特开2016-149374号公报中使用的附图标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9374号公报
在提高电子设备的耐振动性或耐冲击性的情况下,要求提高用于电子设备的连接器装置的插头与插座的锁定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插头与插座的锁定的强度的连接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安装于第1基板的第1连接器以及安装于第2基板且与所述第1连接器连接的第2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第1端子、第1锁定构件以及第1壳体,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第2端子、第2锁定构件以及第2壳体,所述第1壳体具有:第1板部,其下表面与所述第1基板对置地将所述第1板部载置在所述第1基板上;第1内突部,其从所述第1板部向上方突出,包围所述第1板部上的第1内空间的外侧;以及第1外突部,其从所述第1板部向上方突出,隔着第1外空间而包围所述第1内突部的外侧,所述第2壳体具有:第2板部,其下表面与所述第2基板对置地将所述第2板部载置在所述第2基板上;第2内突部,其从所述第2板部向上方突出;以及第2外突部,其从所述第2板部向上方突出,隔着第2内空间而包围所述第2内突部的外侧,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第2内突部进入所述第1内空间内,所述第1内突部进入所述第2内空间内,所述第2外突部进入所述第1外空间内,所述第1端子的一端部配置于所述第1内突部,所述第1端子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所述第1板部的下表面上或外侧侧面上,所述第2端子的一端部配置于所述第2内空间内,所述第2端子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所述第2板部的下表面上或外侧侧面上,所述第1锁定构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内突部的外侧侧面上的第1内锁定部和配置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上的第1外锁定部,所述第2锁定构件具有:第2内锁定部,其配置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上,与所述第1内锁定部卡止;以及第2外锁定部,其配置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外侧侧面上,与所述第1外锁定部卡止。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锁定构件由保持于所述第1壳体的金属板形成,所述第1锁定构件具有:第1外伸长部,其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与所述第1内突部的外侧侧面之间在所述第1板部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伸长;第1内上升部,其从所述第1外伸长部的内侧端部在所述第1内突部的外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以及第1外上升部,其从所述第1外伸长部的外侧端部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所述第1内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1内上升部,所述第1外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1外上升部。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1锁定构件还具有:第1最外伸长部,其从所述第1外上升部的上端部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上表面上或内部从内侧向外侧伸长;第1外下降部,其从所述第1最外伸长部的外侧端部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内部向下方伸长直到到达所述第1板部的下表面为止;以及第1下表面伸长部,其从所述第1外下降部的下端部在所述第1板部的下表面上伸长。
此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锁定构件由保持于所述第2壳体的金属板形成,所述第2锁定构件具有:第2外伸长部,其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伸长;第2内下降部,其从所述第2外伸长部的内侧端部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上向下方伸长;以及第2外下降部,其从所述第2外伸长部的外侧端部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外侧侧面上向下方伸长,所述第2内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2内下降部,所述第2外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2外下降部。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2锁定构件还具有第2下表面伸长部,所述第2下表面伸长部从所述第2外下降部的下端部伸长直到到达所述第2板部的下表面为止,之后在所述第2板部的下表面上伸长。
此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中的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外空间中位于所述第1内空间的一侧侧方的部分,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外空间中位于所述第1内空间的另一侧侧方的部分,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中的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2外突部中位于所述第2内突部的一侧侧方的部分,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2外突部中位于所述第2内突部的另一侧侧方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中的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外空间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外空间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中的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2外突部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2外突部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连结所述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第1外空间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的第1锁定构件)与所述另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第1外空间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的第1锁定构件)而成的第1复合锁定构件,所述第1复合锁定构件由单一的金属板形成。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连结所述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第2外突部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的第2锁定构件)与所述另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第2外突部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的第2锁定构件)而成的第2复合锁定构件,所述第2复合锁定构件由单一的金属板形成。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2复合锁定构件具有将所述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第2外突部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的第2锁定构件)与所述另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第2外突部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的第2锁定构件)相互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角部的外侧侧面上伸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插头与插座的锁定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头以及插座的立体图,图1的(A)表示从左上后方观察插头的状态,图1的(B)表示从左上后方观察插座的状态。
图2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插头与插座连接的紧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头的状态的外观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头的端子以及复合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头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沿着图3中的切断线VI-VI切断的插头的后部的截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头的复合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沿着图3中的切断线VIII-VIII切断的插头的后部的截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沿着图3中的切断线IX-IX切断的插头的左部的截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座的状态的外观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座的端子以及复合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座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沿着图10中的切断线XIII-XIII切断的插座的前部的截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座的复合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沿着图10中的切断线XV-XV切断的插座的截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沿着图10中的切断线XVI-XVI切断的插座的左部的截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插头与插座的连接时的两者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装置;2...插头(第1连接器);3...插座(第2连接器);10...端子(第1端子);20...复合锁定构件(第1复合锁定构件);21...前后锁定构件(第1锁定构件);22...外伸长部(第1外伸长部);23...内上升部(第1内上升部);26...外上升部(第1外上升部);27...最外伸长部(第1最外伸长部);28...外下降部(第1外下降部);29...下表面伸长部(第1下表面伸长部);30...内锁定部(第1内锁定部);31...外锁定部(第1外锁定部);41...左右锁定构件(第1锁定构件);42...外伸长部(第1外伸长部);43...内上升部(第1内上升部);46...外上升部(第1外上升部);47...内锁定部(第1内锁定部);48...外锁定部(第1外锁定部);49...连结部;50...壳体(第1壳体);51...底板部(第1板部);52...内空间(第1内空间);53...内突部(第1内突部);54...外空间(第1外空间);55...外突部(第1外突部);60...端子(第2端子);70...复合锁定构件(第2复合锁定构件);71...前后锁定构件(第2锁定构件);72...外伸长部(第2外伸长部);73...内下降部(第2内下降部);74...外下降部(第2外下降部);75...下表面伸长部(第2下表面伸长部);76...内锁定部(第2内锁定部);77...外锁定部(第2外锁定部);81...左右锁定构件(第2锁定构件);82...外伸长部(第2外伸长部);83...内下降部(第2内下降部);84...外下降部(第2外下降部);85...内锁定部(第2内锁定部);86...外锁定部(第2外锁定部);89...连结部;90...壳体(第2壳体);91...底板部(第2板部);92...内突部(第2内突部);93...内空间(第2内空间);94...外突部(第2外突部);121...基板(第1基板);131...基板(第2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叙述上(Ud)、下(Dd)、前(Fd)、后(Bd)、左(Ld)或右(Rd)的方向时,遵循图1、图3~图16中的左下方所描述的箭头。
(连接器装置)
图1的(A)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的插头2,图1的(B)表示连接器装置1中的插座3。图2表示安装于基板121的插头2与安装于基板131的插座3相互连接的紧前的状态。
连接器装置1是将两个基板彼此相互连接的连接器装置。连接器装置1具备能够连接为可相互插拔的插头2以及插座3。根据连接器装置1,如图2所示,例如,通过将插头2安装于基板121,将插座3安装于基板131,并使插头2与插座3相互连接,能够将配置成相互重合的两个基板121、131相互直接连接。另外,插头2是“第1连接器”的具体例,插座3是“第2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基板121是“第1基板”的具体例,基板131是“第2基板”的具体例。
以下,在针对插头2的说明中,在插头2中,使在向基板121安装时与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对置的一侧为下,使在与插座3连接时与插座3对置的一侧为上。此外,在插座3的说明中,在插座3中,使在向基板131安装时与基板131的安装面131A对置的一侧为下,使在与插头2连接时与插头2对置的一侧为上。另外,图2中的插头2处于上下反转的状态。
(插头)
图3表示从上方观察插头2的状态。如图3所示,插头2具备六个端子10、四个复合锁定构件20、以及保持各端子10和各复合锁定构件20的壳体50。插头2是通过嵌件成形而形成的。具体而言,通过在将各端子10以及各复合锁定构件20装配于模具之后在该模具内填充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而使壳体50成形。由此,形成将各端子10、各复合锁定构件20以及壳体50一体化的插头2。另外,各端子10是“第1端子”的具体例,各复合锁定构件20是“第1复合锁定构件”的具体例,壳体50是“第1壳体”的具体例。
(插头的壳体)
如图1的(A)所示,插头2的壳体50通过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等而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壳体50具有底板部51、内空间52、内突部53、外空间54以及外突部55。另外,底板部51是“第1板部”的具体例,内空间52是“第1内空间”的具体例。此外,内突部53是“第1内突部”的具体例,外空间54是“第1外空间”的具体例,外突部55是“第1外突部”的具体例。
底板部51是形成壳体50的底部的板状的部分。在将插头2安装于基板121时使底板部51的下表面51A与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对置地将插头2载置在安装面121A上(参照图2)。内空间52设置于底板部51上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央。内突部53从底板部51向上方突出,遍及整周地包围内空间52的外侧。外空间54在底板部51上设置于内突部53的外侧,遍及整周地包围内突部53的外侧。外突部55从底板部51向上方突出,遍及整周地包围外空间54的外侧。
此外,如图3所示,在壳体50的俯视时,内突部53以及外突部55分别形成为具有与前后方向相比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外形的四边环状。此外,内突部53的中心与外突部55的中心相互一致。此外,内突部53的长边部分(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与外突部55的长边部分相互平行,内突部53的短边部分(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与外突部55的短边部分相互平行。
此外,在外突部55的上端设置有周缘突出部56。如图1的(A)所示,周缘突出部56从外突部5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遍及外突部55的整周伸长。此外,周缘突出部56比外突部55宽度窄。
(插头的端子/复合锁定构件)
图4表示从插头2除去了壳体50的状态。如图4所示,六个端子10在插头2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以三个为一列等间隔地排列为前后两列。此外,四个复合锁定构件20分别配置于插头2的左后部、左前部、右后部以及右前部。具体而言,四个复合锁定构件20中的一个复合锁定构件20配置于在插头2的后部配置于最左侧的端子10的左边。另一个复合锁定构件20配置于在插头2的前部配置于最左侧的端子10的左边。又一个复合锁定构件20配置于在插头2的后部配置于最右侧的端子10的右边。剩余的一个复合锁定构件20配置于在插头2的前部配置于最右侧的端子10的右边。
各端子10以及各复合锁定构件20由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例如磷青铜等铜合金形成。各端子10以及各复合锁定构件20是通过将例如由铜合金等构成的金属板切断为规定的形状并弯曲而形成的。
(插头的端子的详情)
图5表示从左上后方观察图4中在插头2的后部排列的三个端子10中的配置于最左侧的一个端子10(后列最左侧的端子10)的状态。图6表示从左方观察沿着图3中的切断线VI-VI切断的插头2的后部的截面的状态。在图6中,表示后列最左侧的端子10的截面。
如图5和图6所示,插头2的后列最左侧的端子10具有:内伸长部11,其在壳体50的内突部53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前方)伸长;内下降部12,其从内伸长部11的内侧端部(前端部)在内突部53的内侧侧面(前表面)上向下方伸长;外下降部13,其从内伸长部11的外侧端部(后端部)在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后表面)上向下方伸长;以及下表面伸长部14,其从外下降部13的下端部在底板部51的内部伸长直到到达底板部51的下表面51A为止,之后在底板部51的下表面51A上向外侧(后方)伸长直到到达底板部51的外侧侧面(后表面)为止。
此外,后列最左侧的端子10具有接触部15、连接部16以及锁定部17。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接触部15与插座3的端子60的接触部67接触。接触部15设置于端子10的一端部,配置于壳体50的内突部53的内侧侧面。具体而言,端子10的内下降部12是接触部15。
连接部16与在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设置的电路122连接。连接部16设置于端子10的另一端部,配置在壳体50的底板部51的下表面51A上。具体而言,下表面伸长部14是连接部16。
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锁定部17与插座3的端子60的锁定部69卡止。锁定部17形成于端子10的外下降部13的上部。即,在外下降部13的下部面向外空间54的面(后表面)形成有凹陷18,其结果为,在外下降部13的上部面向外空间54的面相对于凹陷18的底面朝向外空间54(后方)伸出。该伸出的部分是锁定部17。
在插头2的六个端子10中,后列最左侧的端子10以外的各端子10也与后列最左侧的端子10同样地形成。此外,各端子10通过嵌件成形而与壳体50结合,牢固地保持于壳体50。
(插头的复合锁定构件的详情)
插头2所具有的四个复合锁定构件20具有与插座3所具有的两个复合锁定构件70协作地将插头2与插座3相互锁定的功能、即通过在将插头2与插座3相互连接之后防止插头2与插座3相互脱开而保持将插头2与插座3连接的状态的功能。此外,如图3或图4所示,插头2的各复合锁定构件20经由连结部49使前后锁定构件21与左右锁定构件41相互连结。上述两个锁定构件21、41连结而一体化的复合锁定构件20是通过将切断成规定形状的单一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的。
此外,通过在插头2设置有四个复合锁定构件20,从而存在四个前后锁定构件21以及四个左右锁定构件41,但四个前后锁定构件21中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21设置于壳体50的外空间54中位于内空间52的后方(一侧侧方)的部分,剩余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21设置于外空间54中位于内空间52的前方(另一侧侧方)的部分。此外,四个左右锁定构件41中的两个左右锁定构件41设置于外空间54中位于内空间52的左方(一侧侧方)的部分,剩余的两个左右锁定构件41设置于外空间54中位于内空间52的右方(另一侧侧方)的部分。此外,各前后锁定构件21设置于外空间54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各左右锁定构件41设置于外空间54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
图7表示从左上后方观察图4中配置于插头2的左后部的一个复合锁定构件20的状态。图8表示从左方观察沿着图3中的切断线VIII-VIII切断的插头2的后部的截面的状态。在图8中,表示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中的前后锁定构件21的截面。图9表示从后方观察沿着图3中的切断线IX-IX切断的插头2的左部的截面的状态。在图9中,表示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中的左右锁定构件41的截面。
在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中,如图8所示,前后锁定构件21具有:外伸长部22,其在壳体50的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前表面)与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后表面)之间在底板部51的上表面51B上从外侧向内侧(前方)伸长;内上升部23,其从外伸长部22的内侧端部(前端部)在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内伸长部24,其从内上升部23的上端部在内突部53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前方)伸长;内下降部25,其从内伸长部24的内侧端部在内突部53的内侧侧面上向下方伸长;以及外上升部26,其从外伸长部22的外侧端部(后端部)在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并且,前后锁定构件21具有:最外伸长部27,其从外上升部26的上端部在外突部55的内部从内侧向外侧(后方)伸长;外下降部28,其从最外伸长部27的外侧端部在外突部55的内部向下方伸长直到到达底板部51的下表面51A为止;以及下表面伸长部29,其从外下降部28的下端部在底板部51的下表面51A上向外侧(后方)伸长直到到达底板部51的外侧侧面(后表面)为止。此外,前后锁定构件21的内下降部25的下端部与将前后锁定构件21和左右锁定构件41连结的连结部49结合。此外,外下降部28的整体埋设于外突部55内。
此外,在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中,前后锁定构件21具有内锁定部30以及外锁定部31。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内锁定部30与插座3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内锁定部76卡止。内锁定部30设置于内上升部23的上部,配置在壳体50的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后表面)上。内锁定部30是通过使内上升部23的上部向外侧(后方)突出而形成的。
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外锁定部31与插座3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外锁定部77卡止。外锁定部31设置于外上升部26的上部,配置在壳体50的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前表面)上。外锁定部31是通过使外上升部26的上部向内侧(前方)突出而形成的。此外,外锁定部31隔着外空间54在前后方向上与内锁定部30对置。
此外,在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中,前后锁定构件21具有连接部32。连接部32与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连接。通过将该连接部32连接(例如焊接)于在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设置的焊垫,能够将插头2牢固地固定在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上。此外,也可以将该连接部32与设置于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的电路122连接。由此,能够将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作为端子使用。例如,也可以使端子10为信号端子,使复合锁定构件20为电源端子或接地端子。连接部32设置于前后锁定构件21的外侧端部(后端部),配置在壳体50的底板部51的下表面51A上。具体而言,前后锁定构件21的下表面伸长部29是连接部32。
在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中,如图9所示,左右锁定构件41具有:外伸长部42,其在壳体50的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右表面)与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左表面)之间在底板部51的上表面51B上从外侧向内侧(右方)伸长;内上升部43,其从外伸长部42的内侧端部(右端部)在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内伸长部44,其从内上升部43的上端部在内突部53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右方)伸长;内下降部45,其从内伸长部44的内侧端部在内突部53的内侧侧面上向下方伸长;以及外上升部46,其从外伸长部42的外侧端部(左端部)在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此外,左右锁定构件41的内下降部45的下端部与连结部49结合。
此外,在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中,左右锁定构件41具有内锁定部47以及外锁定部48。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内锁定部47与插座3的左右锁定构件81的内锁定部85卡止。内锁定部47设置于内上升部43的上部,配置在壳体50的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左表面)上。内锁定部47是通过使内上升部43的上部向外侧(左方)突出而形成的。
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外锁定部48与插座3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外锁定部86卡止。外锁定部48设置于外上升部46的上部,配置在壳体50的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右表面)上。外锁定部48是通过使外上升部46的上部向内侧(右方)突出而形成的。此外,外锁定部48隔着外空间54在左右方向上与内锁定部47对置。
如图4所示,配置于插头2的左前部的复合锁定构件20在前后方向上与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对称地形成。此外,关于配置于插头2的右后部的复合锁定构件20,使与左前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相同的复合锁定构件在水平面上旋转180度而配置于插头2的右后部。关于配置于插头2的右前部的复合锁定构件20,使与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相同的复合锁定构件在水平面上旋转180度而配置于插头2的右前部。此外,各复合锁定构件20通过嵌件成形而与壳体50结合,牢固地保持于壳体50。
另外,前后锁定构件21以及左右锁定构件41分别是“第1锁定构件”的具体例。此外,外伸长部22、42分别是“第1外伸长部”的具体例,内上升部23、43分别是“第1内上升部”的具体例,外上升部26、46分别是“第1外上升部”的具体例。此外,最外伸长部27是“第1最外伸长部”的具体例,外下降部28是“第1外下降部”的具体例,下表面伸长部29是“第1下表面伸长部”的具体例。此外,内锁定部30、47分别是“第1内锁定部”的具体例,外锁定部31、48分别是“第1外锁定部”的具体例。
(插座)
图10表示从上方观察插座3的状态。如图10所示,插座3具备六个端子60、两个复合锁定构件70、以及保持各端子60和各复合锁定构件70的壳体90。与插头2同样,插座3是通过嵌件成形而形成的。另外,各端子60是“第2端子”的具体例,各复合锁定构件70是“第2复合锁定构件”的具体例,壳体90是“第2壳体”的具体例。
(插座的壳体)
如图1的(B)所示,插座3的壳体90通过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等而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壳体90具有底板部91、内突部92、内空间93、外突部94、外空间95以及周壁部96。另外,底板部91是“第2板部”的具体例,内突部92是“第2内突部”的具体例,内空间93是“第2内空间”的具体例。此外,外突部94是“第2外突部”的具体例,外空间95是“第2外空间”的具体例。
底板部91是形成壳体90的底部的板状的部分。在将插座3安装于基板131时使底板部91的下表面91A与基板131的安装面131A对置地将插座3载置在安装面131A上(参照图2)。内突部92配置于底板部91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央,从底板部91向上方突出。内空间93在底板部91上设置于内突部92的外侧,遍及整周地包围内突部92的外侧。外突部94从底板部91向上方突出,遍及整周地包围内空间93的外侧。外空间95在底板部91上设置于外突部94的外侧,遍及整周地包围外突部94的外侧。周壁部96从底板部91的周缘部向上方突出,遍及整周地包围外空间95的外侧。
此外,如图10所示,在壳体90的俯视时,内突部92的形状是与左右方向相比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此外,外突部94以及周壁部96分别形成为具有与左右方向相比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外形的四边环状。此外,内突部92的中心、外突部94的中心以及周壁部96的中心各自彼此一致。此外,内突部92的长边部分(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外突部94的长边部分以及周壁部96的长边部分各自彼此平行。此外,内突部92的短边部分(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外突部94的短边部分以及周壁部96的短边部分各自彼此平行。
此外,在内突部92形成有多个端子配置凹部97。各端子配置凹部97是用于形成能够供端子60的接触部67位移的空间的凹部。与以三个为一列前后排列两列的端子60对应地在内突部92的后表面形成有三个端子配置凹部97,在内突部92的前表面还形成有三个端子配置凹部97。
此外,在底板部91的上表面,在外突部94与周壁部96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周缘槽部98。周缘槽部98在外突部94与周壁部96之间遍及整周地伸长。此外,周缘槽部98具有比外突部94与周壁部96的间隔小的宽度。
(插座的端子/复合锁定构件)
图11表示从插座3除去了壳体90的状态。如图11所示,六个端子60在插座3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以三个为一列等间隔地排列为前后两列。六个端子60配置为分别与插头2的六个端子10一一对应。此外,两个复合锁定构件70分别配置于插座3的左部以及右部。具体而言,一个复合锁定构件70配置于在插座3的后部以及前部分别配置于最左侧的两个端子60的左边。另一个复合锁定构件70配置于在插座3的后部以及前部分别配置于最右侧的两个端子60的右边。
各端子60以及各复合锁定构件70由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例如磷青铜等铜合金形成。各端子60以及各复合锁定构件70是通过将例如由铜合金等构成的金属板切断为规定形状并弯曲而形成的。
(插座的端子的详情)
图12表示从左上后方观察图11中在插座3的前部排列的三个端子60中的配置于最左侧的一个端子60(前列最左侧的端子60)的状态。图13表示从左方观察沿着图10中的切断线XIII-XIII切断的插座3的前部的截面。在图13中,表示前列最左侧的端子60的截面。
如图12和13所示,插座3的前列最左侧的端子60具有:内伸长部61,其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后表面)与内突部92的外侧侧面(前表面)之间在底板部91的上表面91B上从外侧向内侧(后方)伸长;内上升部62,其从内伸长部61的内侧端部(后端部)向上方伸长;外上升部63,其从内伸长部61的外侧端部(前端部)在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外伸长部64,其从外上升部63的上端部在外突部94的上表面上从内侧向外侧(前方)伸长;外下降部65,其从外伸长部64的外侧端部在外突部94的内部向下方伸长直到到达底板部91的下表面91A为止;以及下表面伸长部66,其从外下降部65的下端部在底板部91的下表面91A上向外侧(前方)伸长直到到达底板部91的外侧侧面(前表面)为止。
此外,前列最左侧的端子60具有接触部67、连接部68以及锁定部69。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接触部67与插头2的端子10的接触部15接触。接触部67设置于端子60的一端部,具体而言设置于内上升部62的上部。接触部67是通过使内上升部62的上部的一部分向外侧(前方)突出而形成的。此外,如图13所示,接触部67在形成于内突部92的端子配置凹部97的开口部附近配置。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接触部67被插头2的端子10的接触部15按压而向内侧(后方)位移,通过内上升部62的弹力而与端子10的接触部15强力接触。
连接部68与设置于基板131的安装面131A的电路132连接。连接部68设置于端子60的另一端部,配置在壳体90的底板部91的下表面91A上。具体而言,下表面伸长部66是连接部68。
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锁定部69与插头2的端子10的锁定部17卡止。锁定部69形成于端子60的外上升部63的下部。即,在外上升部63的下部面向内空间93的面(后表面)形成有凹陷,该凹陷是锁定部69。
在插座3的六个端子60中,前列最左侧的端子60以外的各端子60也与前列最左侧的端子60同样地形成。此外,各端子60通过嵌件成形而与壳体90结合,牢固地保持于壳体90。
(插座的复合锁定构件的详情)
插座3所具有的两个复合锁定构件70具有与插头2所具有的四个复合锁定构件20协作地使插头2与插座3相互锁定的功能。此外,如图11所示,在配置于插座3的左部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经由位于插座3的左后方角部的连结部89将配置于插座3的左后部的前后锁定构件71与配置于插座3的左部的左右锁定构件81连结,并且经由位于插座3的左前角部的连结部89将配置于插座3的左前部的前后锁定构件71与配置于插座3的左部的左右锁定构件81连结。此外,在配置于插座3的右部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经由位于插座3的右后角部的连结部89将配置于插座3的右后部的前后锁定构件71与配置于插座3的右部的左右锁定构件81连结,并且经由位于插座3的右前角部的连结部89将配置于插座3的右前部的前后锁定构件71与配置于插座3的右部的左右锁定构件81连结。三个锁定构件71、71、81连结而一体化的各复合锁定构件70是通过将切断成规定形状的单一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的。
此外,通过在插座3设置有两个复合锁定构件70,从而存在四个前后锁定构件71以及两个左右锁定构件81,但四个前后锁定构件71中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71设置于壳体90的外突部94中位于内突部92的后方(一侧侧方)的部分,剩余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71设置于外突部94中位于内突部92的前方(另一侧侧方)的部分。此外,两个左右锁定构件81中的一个左右锁定构件81设置于外突部94中位于内突部92的左方(一侧侧方)的部分,另一个左右锁定构件81设置于外突部94中位于内突部92的右方(另一侧侧方)的部分。此外,各前后锁定构件71设置于外突部94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各左右锁定构件81设置于外突部94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
图14表示从左上后方观察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的状态。图15表示从左方观察沿着图10中的切断线XV-XV切断的插座3的截面的状态。在图15中,表示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所具有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71的截面。图16表示从后方观察沿着图10中的切断线XVI-XVI切断的插座3的左部的截面的状态。在图16中,表示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的左右锁定构件81的截面。
在插座3的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如图15中的右侧所示,左后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具有:外伸长部72,其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前方)伸长;内下降部73,其从外伸长部72的内侧端部(前端部)在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前表面)上向下方伸长;外下降部74,其从外伸长部72的外侧端部(后端部)在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后表面)上向下方伸长;以及下表面伸长部75,其从外下降部74的下端部在底板部91的内部伸长直到到达底板部91的下表面为止,之后在底板部91的下表面91A上向外侧(后方)伸长直到到达底板部91的外侧侧面(后表面)为止。
此外,在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左后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具有内锁定部76以及外锁定部77。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内锁定部76与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的内锁定部30卡止。内锁定部76设置于内下降部73的上部,配置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前表面)上。内锁定部76是通过使内下降部73的上部向内侧(前方)突出而形成的。
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外锁定部77与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的外锁定部31卡止。外锁定部77设置于外下降部74的下部,配置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后表面)上。即,在外下降部74的下部面向外空间95的面(后表面)形成有凹陷,该凹陷是外锁定部77。此外,外锁定部77隔着外突部94在前后方向上与内锁定部76对置。
此外,在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左后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具有连接部78。与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同样,通过将连接部78连接(例如焊接)于基板131的安装面131A,能够将插座3牢固地固定在基板131的安装面131A上。此外,通过将连接部78与设置于基板131的安装面131A的电路132连接,能够将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作为端子使用。连接部78设置于左后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外侧端部(后端部),配置在壳体90的底板部91的下表面91A上。具体而言,左后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下表面伸长部75是连接部78。
在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如图14所示,左前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在前后方向上与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的左后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对称地形成。
在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如图16所示,左右锁定构件81具有:外伸长部82,其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右方)伸长;内下降部83,其从外伸长部82的内侧端部(右端部)在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右表面)上向下方伸长;以及外下降部84,其从外伸长部82的外侧端部(左端部)在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左表面)上向下方伸长。
此外,在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左右锁定构件81具有内锁定部85以及外锁定部86。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内锁定部85与在上下方向上与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的左右锁定构件81对置的插头2的两个左右锁定构件41的内锁定部47分别卡止。内锁定部85设置于内下降部83的上部,配置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右表面)上。内锁定部85是通过使内下降部83的上部向内侧(右方)突出而形成的。
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外锁定部86与在上下方向上与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的左右锁定构件81对置的插头2的两个左右锁定构件41的外锁定部48卡止。外锁定部86设置于外下降部84的下部,配置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左表面)上。即,在外下降部84的下部面向外空间95的面(左表面)形成有凹陷,该凹陷是外锁定部86。此外,外锁定部86隔着外突部94在左右方向上与内锁定部85对置。
此外,在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左右锁定构件81具有覆盖壳体90的内突部92的左端部的罩部87。罩部87具有对内突部92的左端部进行加强的功能。如图16所示,罩部87经由在从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右表面)到内突部92的外侧侧面(左表面)的范围内在底板部91的上表面91B上伸长的罩连结部88与左右锁定构件81的内下降部83的下端部连结。
此外,如图14所示,在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将左后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与左右锁定构件81连结的连结部89将左后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外下降部74的左端部与左右锁定构件81的外下降部74的后端部连结。此外,该连结部89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左后方角部的外侧侧面上伸长。外突部94的左后方角部的外侧侧面为圆弧状的R面。该连结部89沿着该R面以圆弧状弯曲。同样,在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将左前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与左右锁定构件81连结的连结部89将左前方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外下降部74的左端部与左右锁定构件81的外下降部74的前端部连结。此外,该连结部89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左前角部的外侧侧面上伸长,沿着外突部94的左前角部的外侧侧面的R面弯曲。
如图11所示,配置于插座3的右部的复合锁定构件70在左右方向上与左方的复合锁定构件70对称地形成。此外,各复合锁定构件70通过嵌件成形而与壳体90结合,牢固地保持于壳体90。
另外,前后锁定构件71以及左右锁定构件81分别是“第2锁定构件”的具体例。此外,外伸长部72、82分别是“第2外伸长部”的具体例,内下降部73、83分别是“第2内下降部”的具体例,外下降部74、84分别是“第2外下降部”的具体例。此外,下表面伸长部75是“第2下表面伸长部”的具体例。此外,内锁定部76、85分别是“第2内锁定部”的具体例,外锁定部77、86分别是“第2外锁定部”的具体例。
(插头与插座的连接)
图17的(A)~(C)分别表示插头2与插座3连接的紧前的状态。在图17的(A)中,插头2的截面是沿着切断线VI-VI切断图3中的插头2的截面,插座3的截面是沿着切断线XIII-XIII切断图10中的插座3的截面。在图17的(B)中,插头2的截面是沿着切断线VIII-VIII切断图3中的插头2的截面,插座3的截面是沿着切断线XV-XV切断图10中的插座3的截面。在图17的(C)中,插头2的截面是沿着切断线IX-IX切断图3中的插头2的截面,插座3的截面是沿着切断线XVI-XVI切断图10中的插座3的截面。此外,图17的(A)~(C)中的插头2处于上下反转的状态。
如图17的(A)~(C)所示,插头2与插座3是通过使插头2的壳体50的上部与插座3的壳体90的上部相互相对地嵌合而连接的。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插座3的壳体90的内突部92进入插头2的壳体50的内空间52内,插头2的壳体50的内突部53进入插座3的壳体90的内空间93内,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94进入插头2的壳体50的外空间54内,并且插头2的壳体50的外突部55进入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空间95内。
在图17的(A)中,通过使插头2的壳体50的内突部53进入插座3的壳体90的内空间93内,从而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对置的插头2的六个端子10的接触部15与插座3的六个端子60的接触部67分别相互接触。由此,安装有插头2的基板121的电路122与安装有插座3的基板131的电路132相互电连接。与此同时,插头2的各端子10的锁定部17与插座3的各端子60的锁定部69相互卡止。由此,保持各端子10与各端子60相互接触的状态。
此外,在图17的(B)中,通过使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94进入插头2的壳体50的外空间54内,从而插头2的各前后锁定构件21的内锁定部30与插座3的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内锁定部76相互卡止,同时插头2的各前后锁定构件21的外锁定部31与插座3的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外锁定部77相互卡止。由此,插头2的左后部、左前部、右后部以及右前部与插座3的左后部、左前部、右后部以及右前部分别相互锁定。
此外,在图17的(C)中,通过使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94进入插头2的壳体50的外空间54内,从而插头2的各左右锁定构件41的内锁定部47与插座3的各左右锁定构件81的内锁定部85相互卡止,同时插头2的各左右锁定构件41的外锁定部48与插座3的各左右锁定构件81的外锁定部86相互卡止。由此,插头2的左部和右部与插座3的左部和右部分别相互锁定。
此外,在图17的(B)和图17的(C)中,在插头2的壳体50的外突部55进入到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空间95内时,插头2的周缘突出部56进入插座3的周缘槽部98内。由此,能够液密地封堵插头2的壳体50的周缘部与插座3的壳体90的周缘部之间(具体而言,周缘突出部56与周缘槽部98之间或外突部55与周壁部96之间)。通过液密地封堵壳体50的周缘部与壳体90的周缘部之间,能够防止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后灌封剂等液体或液状物质从壳体50、90的外部浸入插头2的壳体50中比周缘突出部56靠内侧的区域以及插座3的壳体90中比周缘槽部98靠内侧的区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具有在插头2的壳体50的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配置的内锁定部30以及在壳体50的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配置的外锁定部31。此外,插座3的前后锁定构件71具有在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配置的内锁定部76以及在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配置的外锁定部77。而且,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的内锁定部30与插座3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内锁定部76相互卡止,并且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的外锁定部31与插座3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外锁定部77相互卡止。通过该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与现有的连接器装置进行比较,能够提高插头2与插座3的锁定的强度。
具体地进行说明,在日本特开2016-149374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如该公报的图5所示,在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1)连接时,在插头连接器(2)的壳体(50)的突部的外侧侧面配置的插头锁定配件(70)的被锁定台阶部(71A)与在插座连接器(1)的壳体(10)的外周侧的突部的内侧侧面配置的插座锁定配件(30)的锁定凹部(35A)相互卡止。该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的卡止构造是仅插座的壳体的外突部的内侧侧面经由锁定构件与插头的壳体结合的构造。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时,在插头2的壳体50的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配置的内锁定部30与在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配置的内锁定部76相互卡止,与此同时,在插头2的壳体50的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配置的外锁定部31与在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配置的外锁定部77相互卡止。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的卡止构造是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与外侧侧面双方经由锁定构件与插头2的壳体50结合的构造。在仅插座的壳体的外突部的内侧侧面经由锁定构件与插头的壳体结合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的卡止构造与插座的壳体的外突部的内侧侧面和外侧侧面双方经由锁定构件与插头的壳体结合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的卡止构造之间,若对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的强度进行比较,则与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的卡止构造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的卡止构造中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的强度较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与现有的连接器装置进行比较,能够提高插头2与插座3的锁定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由插头2的壳体50所保持的金属板形成,该前后锁定构件21具有:外伸长部22,其在插头2的壳体50的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与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之间在底板部51的上表面51B上从外侧向内侧伸长;内上升部23,其在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以及外上升部26,其在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内锁定部30设置于内上升部23,外锁定部31设置于外上升部26。由此,能够通过沿着内突部53的外侧侧面、底板部51的上表面51B以及外突部55的内侧侧面以U字状或“コ”字状弯曲的单一的金属板而形成前后锁定构件21。因此,能够提高前后锁定构件21的强度,此外,在通过嵌件成形而形成的插头2中,能够提高前后锁定构件21与壳体50的结合强度。此外,能够在嵌件成形时容易地将前后锁定构件21装配于模具。
此外,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具有埋设于插头2的壳体50的外突部55内的外下降部28。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后锁定构件21与壳体50的结合强度。
此外,插头2的前后锁定构件21还具有下表面伸长部29,该下表面伸长部29在插头2的壳体50的下表面51A上伸长,与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连接。由此,能够经由下表面伸长部29(连接部32)将插头2牢固地固定于基板121的安装面121A,此外,能够将前后锁定构件21作为端子使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插座3的前后锁定构件71由插座3的壳体90所保持的金属板形成,该前后锁定构件71具有:外伸长部72,其在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94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伸长;内下降部73,其在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上向下方伸长;以及外下降部74,其在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上向下方伸长,内锁定部76设置于内下降部73,外锁定部77设置于外下降部74。由此,能够通过沿着外突部94的内侧侧面上、外突部94的上表面上以及外突部94的外侧侧面上以U字状或“コ”字状弯曲的金属板而形成前后锁定构件71。因此,能够提高前后锁定构件71的强度,此外,在通过嵌件成形而形成的插座3中,能够提高前后锁定构件71与壳体90的结合强度。此外,能够在嵌件成形时容易地将前后锁定构件71装配于模具。
此外,插座3的前后锁定构件71还具有下表面伸长部75,该下表面伸长部75在壳体90的下表面上伸长,与基板131的安装面131A连接。由此,能够经由下表面伸长部75(连接部78)将插座3牢固地固定于基板131的安装面131A,而且能够将前后锁定构件71作为端子使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装置1中,插头2具有四个前后锁定构件21,它们中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21设置于壳体50的外空间54中位于内空间52的后方的部分,剩余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21设置于外空间54中位于内空间52的前方的部分。此外,插座3具有四个前后锁定构件71,它们中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71设置于壳体90的外突部94中位于内突部92的后方的部分,剩余的两个前后锁定构件71设置于外突部94中位于内突部92的前方的部分。由此,通过插头2的各前后锁定构件21与插座3的各前后锁定构件71的卡止,能够防止插头2的后部与插座3的后部脱开,并且能够防止插头2的前部与插座3的前部脱开。因此,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对连接器装置1施加欲使插头2的后部与插座3的后部相互拉开的力,对连接器装置1施加欲使插头2的前部与插座3的前部相互拉开的力,也能够对抗这些力而保持插头2与插座3连接的状态,能够提高插头2与插座3的锁定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装置1中,插头2具有四个左右锁定构件41,它们中的两个左右锁定构件41设置于壳体50的外空间54中位于内空间52的左方的部分,剩余的两个左右锁定构件41设置于外空间54中位于内空间52的右方的部分。此外,插座3具有两个左右锁定构件81,它们中的一个左右锁定构件81设置于壳体90的外突部94中位于内突部92的左方的部分,另一个左右锁定构件81设置于外突部94中位于内突部92的右方的部分。由此,通过插头2的各左右锁定构件41与插座3的各左右锁定构件81的卡止,能够防止插头2的左部与插座3的左部脱开,并且能够防止插头2的右部与插座3的右部脱开。因此,在插头2与插座3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对连接器装置1施加欲使插头2的左部与插座3的左部相互拉开的力,对连接器装置1施加欲使插头2的右部与插座3的右部相互拉开的力,也能够对抗这些力而保持插头2与插座3连接的状态,能够提高插头2与插座3的锁定的强度。
此外,在插头2中,各前后锁定构件21设置于外空间54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各左右锁定构件41设置于外空间54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此外,在插座3中,各前后锁定构件71设置于外突部94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各左右锁定构件81设置于外突部94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而且,通过插头2与插座3的连接,插头2的各锁定构件21、41与插座3的各锁定构件71、81分别相互卡止。由此,在基板121与基板131通过连接器装置1相互连接的状态下,例如,即使施加了欲使基板121相对于基板131沿前后方向倾斜的力,施加了欲使基板121相对于基板131沿左右方向倾斜的力,也能够对抗这些力而保持插头2与插座3连接的状态,能够提高插头2与插座3的锁定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插头2具备连结前后锁定构件21与左右锁定构件41而成的复合锁定构件20,复合锁定构件20由单一的金属板形成。通过将前后锁定构件21与左右锁定构件41一体化,能够提高前后锁定构件21以及左右锁定构件41各自的强度,此外,能够减少在插头2嵌件成形时装配于模具的部件的个数。此外,插座3具备连结前后锁定构件71与左右锁定构件81而成的复合锁定构件70,复合锁定构件70由单一的金属板形成。通过将前后锁定构件71与左右锁定构件81一体化,能够提高前后锁定构件71以及左右锁定构件81各自的强度,此外,能够减少在插座3嵌件成形时装配于模具的部件的个数。
此外,在插座3的复合锁定构件70中,将前后锁定构件71与左右锁定构件81相互连结的连结部89在插座3的壳体90的外突部55的角部的外侧侧面上伸长。由此,当在插座3嵌件成形时将复合锁定构件70装配于模具时,能够使连结部89的外侧侧面与模具的面接触,将复合锁定构件70可靠地固定于模具。
另外,也可以与前后锁定构件21同样,在插头2的左右锁定构件41设置最外伸长部、外下降部以及下表面伸长部。此外,也可以与前后锁定构件71同样,在插座3的左右锁定构件81设置下表面伸长部。
此外,也可以是,在插头2中,将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的左右锁定构件41的前缘部与左前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的左右锁定构件41的后缘部相互结合,将左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与左前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一体化。同样,也可以将右后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与右前方的复合锁定构件20一体化。
此外,在插头2或插座3中,前后锁定构件与左右锁定构件也可以不连结。此外,在插头2和插座3中,也可以将锁定构件仅作为前后锁定构件或仅作为左右锁定构件。此外,在插头2和插座3中,前后锁定构件或左右锁定构件的个数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此外,在插头2和插座3中,端子的个数没有被限定。此外,在插座3中,也可以不存在周壁部96。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不违反能够从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实用新型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伴随着这样的变更的连接器装置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安装于第1基板的第1连接器以及安装于第2基板且与所述第1连接器连接的第2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第1端子、第1锁定构件以及第1壳体,
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第2端子、第2锁定构件以及第2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第1板部,其下表面与所述第1基板对置地将所述第1板部载置在所述第1基板上;第1内突部,其从所述第1板部向上方突出,包围所述第1板部上的第1内空间的外侧;以及第1外突部,其从所述第1板部向上方突出,隔着第1外空间而包围所述第1内突部的外侧,
所述第2壳体具有:第2板部,其下表面与所述第2基板对置地将所述第2板部载置在所述第2基板上;第2内突部,其从所述第2板部向上方突出;以及第2外突部,其从所述第2板部向上方突出,隔着第2内空间而包围所述第2内突部的外侧,
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第2内突部进入所述第1内空间内,所述第1内突部进入所述第2内空间内,所述第2外突部进入所述第1外空间内,
所述第1端子的一端部配置于所述第1内突部,所述第1端子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所述第1板部的下表面上或外侧侧面上,
所述第2端子的一端部配置于所述第2内空间内,所述第2端子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所述第2板部的下表面上或外侧侧面上,
所述第1锁定构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内突部的外侧侧面上的第1内锁定部和配置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上的第1外锁定部,
所述第2锁定构件具有:第2内锁定部,其配置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上,与所述第1内锁定部卡止;以及第2外锁定部,其配置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外侧侧面上,与所述第1外锁定部卡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锁定构件由保持于所述第1壳体的金属板形成,
所述第1锁定构件具有:第1外伸长部,其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与所述第1内突部的外侧侧面之间在所述第1板部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伸长;第1内上升部,其从所述第1外伸长部的内侧端部在所述第1内突部的外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以及第1外上升部,其从所述第1外伸长部的外侧端部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上向上方伸长,
所述第1内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1内上升部,所述第1外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1外上升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锁定构件还具有:第1最外伸长部,其从所述第1外上升部的上端部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上表面上或内部从内侧向外侧伸长;第1外下降部,其从所述第1最外伸长部的外侧端部在所述第1外突部的内部向下方伸长直到到达所述第1板部的下表面为止;以及第1下表面伸长部,其从所述第1外下降部的下端部在所述第1板部的下表面上伸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锁定构件由保持于所述第2壳体的金属板形成,
所述第2锁定构件具有:第2外伸长部,其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上表面上从外侧向内侧伸长;第2内下降部,其从所述第2外伸长部的内侧端部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内侧侧面上向下方伸长;以及第2外下降部,其从所述第2外伸长部的外侧端部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外侧侧面上向下方伸长,
所述第2内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2内下降部,所述第2外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2外下降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锁定构件还具有第2下表面伸长部,所述第2下表面伸长部从所述第2外下降部的下端部伸长直到到达所述第2板部的下表面为止,之后在所述第2板部的下表面上伸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中的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外空间中位于所述第1内空间的一侧侧方的部分,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外空间中位于所述第1内空间的另一侧侧方的部分,
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中的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2外突部中位于所述第2内突部的一侧侧方的部分,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2外突部中位于所述第2内突部的另一侧侧方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中的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外空间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多个所述第1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第1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外空间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
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中的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2外突部中沿左右方向伸长的部分,多个所述第2锁定构件中的另一个第2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第2外突部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连结所述一个第1锁定构件与所述另一个第1锁定构件而成的第1复合锁定构件,
所述第1复合锁定构件由单一的金属板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连结所述一个第2锁定构件与所述另一个第2锁定构件而成的第2复合锁定构件,
所述第2复合锁定构件由单一的金属板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复合锁定构件具有将所述一个第2锁定构件与所述另一个第2锁定构件相互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在所述第2外突部的角部的外侧侧面上伸长。
CN202320974903.4U 2022-05-19 2023-04-26 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21999861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2491 2022-05-19
JP2022082491A JP2023170613A (ja) 2022-05-19 2022-05-19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8618U true CN219998618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03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74903.4U Active CN219998618U (zh) 2022-05-19 2023-04-26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11905A1 (zh)
JP (1) JP2023170613A (zh)
KR (1) KR20230161876A (zh)
CN (1) CN21999861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9003B2 (ja) 2016-04-15 2018-0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プラグ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70613A (ja) 2023-12-01
KR20230161876A (ko) 2023-11-28
US20230411905A1 (en)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78863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9748702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2041368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조립체
US9843148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472910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4505642B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107534234B (zh) 多极连接器
US10693261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147998U (ja) 小型プラグコネクタ
JP4349459B2 (ja) 光ファイバ用の光電変換コネクタ
JP5405647B1 (ja) コネクタ
CN109428182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2470348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08281813B (zh) 电连接器
JP2020047369A (ja) コネクタ
CN111864458A (zh) 电连接器
US20090305566A1 (en) Connector
JP2019139835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9998618U (zh) 连接器装置
TWI720706B (zh) 線纜連接器組件
CN101640360A (zh) 电连接器
CN212277515U (zh) 电连接器
EP214994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20934443U (zh) 电连接器
CN211981076U (zh) 一种多插接口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