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24834U - 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 Google Patents

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24834U
CN219924834U CN202320566418.3U CN202320566418U CN219924834U CN 219924834 U CN219924834 U CN 219924834U CN 202320566418 U CN202320566418 U CN 202320566418U CN 219924834 U CN219924834 U CN 219924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wheel
carbon rod
gouging
base body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6641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正伟
彭静
冯消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Boqing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Boqing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Boqing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Boqing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6641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24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24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24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 We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其中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包括:基体;第一转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基体上;移动体,活动设置在基体上;调节结构,设置在基体上,用于调节移动体相对于第一转轮的距离;第二转轮,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体上,且与第一转轮对应设置;驱动结构,设置在基体上,用于驱动第一转轮转动;其中,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用于夹持碳棒并带动碳棒沿碳棒的延伸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驱动结构,实现了对于气刨碳棒的自动进给调节,进而提高了碳弧气刨的作业效率,保证了气刨质量的稳定。

Description

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工程施工中常用金属材料的切割、焊缝清根、焊接坡口等加工过程中,通常采用碳弧气刨等方式,碳弧气刨方式是通过气刨把来夹持气刨碳棒进行操作(气刨把主要对碳棒进行夹持与供电),例如通常碳棒从气刨把的钳口伸出的合适长度约为80mm~100mm,当碳棒烧损至20mm~30mm时就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调整碳棒,随着气刨工作的持续,重复调整动作直至碳棒完全烧损;通过人工手动调节碳棒的过程是断续的,难以持续,这使得碳弧气刨的作业效率很低,无法满足连续工作的需求,并且,在多次反复调整碳棒长度的同时也影响了再次在工件上的起弧,每次调整后都需要对工件所需气刨的部位再次人工定位,因此无法保证对原来位置的精准施工,工作人员在使用时费时费力,且不能保证气刨的质量;同时,因现有的气刨把依赖于人工来调节碳棒,后续也难以实现气刨工作的自动化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刨把无法自动调节气刨碳棒,进而导致碳弧气刨的作业效率低以及气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包括:基体;第一转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基体上;移动体,活动设置在基体上;调节结构,设置在基体上,用于调节移动体相对于第一转轮的距离;第二转轮,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体上,且与第一转轮对应设置;驱动结构,设置在基体上,用于驱动第一转轮转动;其中,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用于夹持碳棒并带动碳棒沿碳棒的延伸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转轮采用耐热陶瓷材料或者耐热橡胶材料,第二转轮采用耐热陶瓷材料或者耐热橡胶材料。
进一步地,以基体的质心为原点,以基体最窄边的延伸方向为高度方向,以基体最长边的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以分别垂直于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为中间面,第一转轮的转动轴线距离中间面的距离和第二转轮的转动轴线距离中间面的距离不相同。
进一步地,基体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第一转轮,第一转轮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容纳槽的内壁连接;移动体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第二容纳槽用于容纳第二转轮,第二转轮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容纳槽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基体上开设有第三容纳槽,第三容纳槽用于容纳驱动结构。
进一步地,驱动结构包括电机和调速开关;电机的转轴与第一转轮连接,以驱动第一转轮转动;调速开关与电机电连接,以控制电机的开闭以及转轴的转速。
进一步地,基体上开设有第三容纳槽,第三容纳槽包括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用于容纳调速开关。
进一步地,基体上设置有滑槽,移动体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置在滑槽内,调节结构包括具有螺旋筋的压花轮,压花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基体上,移动体位于滑槽内的部分上具有连续的多个轮齿,压花轮上的螺旋筋与轮齿啮合;通过转动压花轮,调节移动体在滑槽上的位置;基体上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至少容纳压花轮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第一转轮和/或第二转轮的圆周面上均开设有环槽,第一转轮上的环槽和第二转轮上的环槽分别容纳碳棒的一部分,以共同约束碳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刨把,气刨把包括上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气刨把还包括供电夹和与供电夹电连接的电缆,供电夹可分离地夹持在碳棒远离待气刨位置的一端;供电夹采用纯铜或者铜合金材料;电缆与外部电源连接,通过供电夹对碳棒供电。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包括:基体;第一转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基体上;移动体,活动设置在基体上;调节结构,设置在基体上,用于调节移动体相对于第一转轮的距离;第二转轮,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体上,且与第一转轮对应设置;驱动结构,设置在基体上,用于驱动第一转轮转动;其中,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用于夹持碳棒并带动碳棒沿碳棒的延伸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驱动结构,实现了对于气刨碳棒的自动进给调节,进而提高了碳弧气刨的作业效率,保证了气刨质量的稳定;本实用新型保证了碳弧气刨过程的连续性,使得碳弧气刨能够实现稳定且连续的气刨深度和宽度,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气刨沟槽,便于后续的清理与补焊工艺;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碳弧气刨工艺对人工操作的技能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的具体结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部分结构的后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基体;11、第三容纳槽;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第一容纳槽;15、第二容纳槽;
20、第一转轮;
30、移动体;
40、调节结构;41、压花轮;
50、第二转轮;
60、驱动结构;61、电机;62、调速开关;
70、第一转轴;
80、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包括:基体10、第一转轮20、移动体30、调节结构40、第二转轮50和驱动结构60;
第一转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基体10上;
移动体30,活动设置在基体10上;
调节结构40,设置在基体10上,用于调节移动体30相对于第一转轮20的距离;
第二转轮50,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体30上,且与第一转轮20对应设置;
驱动结构60,设置在基体10上,用于驱动第一转轮20转动;
其中,第一转轮20和第二转轮50用于夹持碳棒并带动碳棒沿碳棒的延伸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转轮20、第二转轮50和驱动结构,实现了对于气刨碳棒的自动进给调节,进而提高了碳弧气刨的作业效率,保证了气刨质量的稳定;本实用新型保证了碳弧气刨过程的连续性,使得碳弧气刨能够实现稳定且连续的气刨深度和宽度,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气刨沟槽,便于后续的清理与补焊工艺;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碳弧气刨工艺对人工操作的技能要求。
现在针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在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处于输送状态下,用于气刨的碳棒设置在第一转轮20和第二转轮50之间,第一转轮20和第二转轮50的圆周面分别与碳棒接触,以限位碳棒;驱动结构60驱动第一转轮20转动,以带动碳棒沿第一转轮20转动方向的切线方向(即碳棒的轴线方向)移动。
具体地,第一转轮20采用耐热陶瓷材料或者耐热橡胶材料,第二转轮50采用耐热陶瓷材料或者耐热橡胶材料。通过采用陶瓷和橡胶等绝缘材料,保证了气刨碳棒输送机构的安全性,有效避免漏电事故;通过采用耐热陶瓷或耐热橡胶,更加适用于实际气刨等高温工作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耐热陶瓷材料和耐热橡胶材料,均采用本领域常见的耐热陶瓷和耐热橡胶材料,耐热材料的要求是能够有效耐受气刨等高温工作环境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未图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转轮20采用耐热陶瓷材料,第二转轮50采用耐热橡胶材料,作为主动轮的第一转轮20采用较为硬质的耐热陶瓷材料,保证了施加在碳棒上的力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作为从动轮的第二转轮50采用具有弹性的耐热橡胶材料,保证了对于碳棒的有效贴合,避免了碳棒在输送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
具体地,以基体10的质心为原点,以基体10最窄边的延伸方向为高度方向,以基体10最长边的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以分别垂直于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为中间面,第一转轮20的转动轴线距离中间面的距离和第二转轮50的转动轴线距离中间面的距离不相同。通过设置第一转轮20的转动轴线距离中间面的距离和第二转轮50的转动轴线距离中间面的距离不相同,实现了碳棒的倾斜设置(即相对于中间面倾斜),对比常规的碳棒垂直于中间面的设置方式,倾斜设置的方式更加便于实际使用,便于工作人员在操作时时刻观察气刨位置和气刨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定位中间面的位置可以参照图2中后视图的方向,以通过基体10的质心且平行于图2中后视图方向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中间面,因此即使基体10外部各个边的尺寸一致时,也可以清晰且准确地定位中间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体10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4,第一容纳槽14用于容纳第一转轮20,第一转轮20通过第一转轴70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容纳槽14内,第一转轴7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容纳槽14的内壁连接;移动体30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5,第二容纳槽15用于容纳第二转轮50,第二转轮50通过第二转轴80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容纳槽15内,第二转轴8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容纳槽15的内壁连接。这样设置,既保证了第一转轮20和第二转轮50的工作可靠性,又保证了气刨碳棒输送机构整体结构的简单化。
如图1所示,基体10上开设有第三容纳槽11,第三容纳槽11用于容纳驱动结构60。通过设置第三容纳槽11,实现了驱动结构60在基体10上的有效容纳,进而保证了驱动结构60可以跟随基体10运动,提高了气刨碳棒输送机构整体结构的便携性。
具体地,驱动结构60包括电机61和调速开关62;电机61的转轴与第一转轮20连接,以驱动第一转轮20转动;调速开关62与电机61电连接,以控制电机61的开闭以及转轴的转速。通过设置调速开关62与电机61配合工作,既保证了气刨碳棒输送机构整体的工作稳定性,又实现了对于第一转轮20转速的可控性,进而有效控制了碳棒的进给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速开关62控制电机61的转速(例如采用常见的步进电机和控制器实现电机转速控制),促使碳弧气刨形成稳定连续的气刨深度和宽度,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气刨沟槽,便于后续的清理与补焊工艺。
可选地,如图1所示,基体10上开设有第三容纳槽11,第三容纳槽11包括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用于容纳调速开关62。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2,便于工作人员在实际使用中灵活使用调速开关62。
进一步地,基体10上设置有滑槽,移动体30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置在滑槽内,调节结构40包括具有螺旋筋的压花轮41,压花轮41可转动地设置在基体10上,移动体30位于滑槽内的部分上具有连续的多个轮齿,压花轮41上的螺旋筋与轮齿啮合;通过转动压花轮41,调节移动体30在滑槽上的位置。这样设置,既保证了调节结构40的工作可靠性,又保证了调节结构40整体结构的简单化。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基体10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3,第二凹槽13至少容纳压花轮41的一部分。这样设置,有效保护了压花轮41,避免了压花轮41出现损伤,进而影响调节结构40的工作可靠性和连续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基体10内部可以为中空结构,并在其上开设有各种槽(例如上述的第一容纳槽14、第二容纳槽15、第三容纳槽11、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或孔,以实现对于各个部件的容纳和安装;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各个部件的尺寸和使用要求,灵活设置。
可选地,第一转轮20和/或第二转轮50的圆周面上均开设有环槽,第一转轮20上的环槽和第二转轮50上的环槽分别容纳碳棒的一部分,以共同约束碳棒。通过设置环槽,在保证碳棒沿其自身轴向运动的自由度的前提下,进一步限位约束了碳棒,使得碳棒进给运动更加精确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环槽的宽度以及深度与碳棒的外部尺寸相适配,进而实现了对于碳棒的可靠限位;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碳棒型号,灵活设置,以提高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气刨把,气刨把包括上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气刨把,碳弧气刨的作业效率高且气刨质量稳定。
可选地,气刨把还包括供电夹和与供电夹电连接的电缆,供电夹可分离地夹持在碳棒远离待气刨位置的一端;供电夹采用纯铜或者铜合金材料;电缆与外部电源连接,通过供电夹对碳棒供电。这样设置,实现了对于碳棒的可靠供电,进而保证了碳棒在气刨工作中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缆包括多股用于传输电力的柔性铜缆,进一步提高了电缆的通电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转轮20、第二转轮50和驱动结构,实现了对于气刨碳棒的自动进给调节,进而提高了碳弧气刨的作业效率,保证了气刨质量的稳定;本实用新型保证了碳弧气刨过程的连续性,使得碳弧气刨能够实现稳定且连续的气刨深度和宽度,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气刨沟槽,便于后续的清理与补焊工艺;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碳弧气刨工艺对人工操作的技能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10);
第一转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体(10)上;
移动体(30),活动设置在所述基体(10)上;
调节结构(40),设置在所述基体(10)上,用于调节所述移动体(30)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轮(20)的距离;
第二转轮(5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移动体(30)上,且与所述第一转轮(20)对应设置;
驱动结构(60),设置在所述基体(10)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轮(20)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转轮(20)和所述第二转轮(50)用于夹持碳棒并带动所述碳棒沿所述碳棒的延伸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轮(20)采用耐热陶瓷材料或者耐热橡胶材料,所述第二转轮(50)采用耐热陶瓷材料或者耐热橡胶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基体(10)的质心为原点,以所述基体(10)最窄边的延伸方向为高度方向,以所述基体(10)最长边的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以分别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高度方向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为中间面,所述第一转轮(20)的转动轴线距离所述中间面的距离和所述第二转轮(50)的转动轴线距离所述中间面的距离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4),所述第一容纳槽(14)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转轮(20),所述第一转轮(20)通过第一转轴(7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14)内,所述第一转轴(7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纳槽(14)的内壁连接;所述移动体(30)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5),所述第二容纳槽(15)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转轮(50),所述第二转轮(50)通过第二转轴(8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15)内,所述第二转轴(8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槽(15)的内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上开设有第三容纳槽(11),所述第三容纳槽(11)用于容纳所述驱动结构(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60)包括电机(61)和调速开关(62);所述电机(61)的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轮(20)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转轮(20)转动;所述调速开关(62)与所述电机(61)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电机(61)的开闭以及所述转轴的转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上开设有第三容纳槽(11),所述第三容纳槽(11)包括第一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2)用于容纳所述调速开关(6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移动体(30)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调节结构(40)包括具有螺旋筋的压花轮(41),所述压花轮(4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体(10)上,所述移动体(30)位于所述滑槽内的部分上具有连续的多个轮齿,所述压花轮(41)上的螺旋筋与所述轮齿啮合;通过转动所述压花轮(41),调节所述移动体(30)在所述滑槽上的位置;所述基体(10)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3),所述第二凹槽(13)至少容纳所述压花轮(41)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轮(20)和/或所述第二转轮(50)的圆周面上均开设有环槽,所述第一转轮(20)上的环槽和所述第二转轮(50)上的环槽分别容纳所述碳棒的一部分,以共同约束所述碳棒。
10.一种气刨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刨把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气刨碳棒输送机构;所述气刨把还包括供电夹和与所述供电夹电连接的电缆,所述供电夹可分离地夹持在所述碳棒远离待气刨位置的一端;所述供电夹采用纯铜或者铜合金材料;所述电缆与外部电源连接,通过所述供电夹对所述碳棒供电。
CN202320566418.3U 2023-03-17 2023-03-17 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Active CN219924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6418.3U CN219924834U (zh) 2023-03-17 2023-03-17 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6418.3U CN219924834U (zh) 2023-03-17 2023-03-17 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24834U true CN219924834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502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66418.3U Active CN219924834U (zh) 2023-03-17 2023-03-17 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248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28689B (zh) 定位装置
CN112589785A (zh) 一种便携式智能排爆机器人及工作方法
EP0194314A1 (e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posture of tool
KR20170023722A (ko) 여러 가지 면의 가공이 가능한 와이어 방전 가공기
CN219924834U (zh) 气刨碳棒输送机构及气刨把
CN107052647A (zh) 应用于轴类零件的焊接机
KR20160116426A (ko) 러그 절단 장치
US20080246204A1 (en) Positioning Devic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Compressor Impellers
KR102405658B1 (ko) 핸드그라인더 장착용 지그 장치
CN112025027A (zh) 一种可调节的圆周全自动焊锡装置
KR101784477B1 (ko) 포터블 밀링머신
CN207508169U (zh) 一种金属丝对接装置
KR101256199B1 (ko) 듀얼 토치 어셈블리가 구비된 자동용접주행장치
KR101542424B1 (ko) 휴대용 용접 와이어송급기
KR101154484B1 (ko) 원형 홀 절단 및 용접 겸용 캐리지
KR20130074180A (ko) 용접용 토치케이블의 스윙지그
KR20110139571A (ko) 레이저 용접 헤드 이송장치
JP4447437B2 (ja) 溶接装置
CN215200343U (zh) 一种焊头精准定位的fpc与pcb自动焊接机器人
CN115133463B (zh) 一种汽车线束快速布线机构
KR102030579B1 (ko) 티그 용접 토치장치
CN210908906U (zh) 一种柴油机缸体对中装置
CN212885608U (zh) 一种焊炬上下调节装置
CN217168550U (zh) 一种夹头可旋转机械手
CN114799661B (zh) 一种用于管缝焊接的焊接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