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56796U - 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56796U
CN219856796U CN202321367174.2U CN202321367174U CN219856796U CN 219856796 U CN219856796 U CN 219856796U CN 202321367174 U CN202321367174 U CN 202321367174U CN 219856796 U CN219856796 U CN 2198567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frame
bracket
fender
mounting bracket
fram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71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浩
王博
吴小川
陈鹏
范存金
胡支栋
董勇峰
郭继明
李信丽
滕淑红
邬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Isuzu Moto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Isuzu Moto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Isuzu Moto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Isuzu Motor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717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567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567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567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由翼子板、前保横梁支架和散热器框架构成;翼子板分为左右两块,分别通过螺栓与散热器框架连接;前保横梁支架由支架本体、安装支架、支撑支架和格栅安装支架组成,支架本体呈弯弧状条形结构向外拱起,支架本体通过安装支架与散热器框架螺栓相连;散热器框架包括横向布置的上横梁和下横梁、横向连接于上横梁端部的上横梁延伸板、纵向连接与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的侧支撑、侧延伸板和下支撑板,还包括翼子板安装支架。该种散热器框架总成具有结构合理、强度高、重量轻、安装方便、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散热器框架是汽车发动机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支撑和固定散热器、大灯等部件,同时也起到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的作用,保护发动机和乘员的安全。目前,已有多种散热器框架的结构和设计方案,例如:
CN201220551Y公开了一种散热器框架,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右侧支撑和上下支撑板,其中上横梁、下横梁和左右侧支撑均为U形截面结构,上下支撑板为平板结构,各部件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在一起。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其强度不高,容易变形。
CN201220552Y公开了另一种散热器框架,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右侧支撑和上下支撑板,其中上横梁、下横梁和左右侧支撑均为L形截面结构,上下支撑板为平板结构,各部件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在一起。该散热器框架相对于上述散热器框架有所改进,其强度较高,但其重量也较大,增加了车辆的负担。
CN201220553Y公开了还一种散热器框架,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右侧支撑和上下支撑板,其中上横梁、下横梁和左右侧支撑均为双层结构,并在中间设置有隔板或加强筋,上下支撑板为平板结构,各部件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在一起。该散热器框架进一步提高了强度和刚度,但其结构复杂,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
以上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框架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使用中难以满足汽车对于散热器框架的多方面要求。因此,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如何设计一种结构合理、强度高、重量轻、安装方便、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的散热器框架总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强度高、重量轻、安装方便、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的散热器框架总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其由翼子板、前保横梁支架和散热器框架构成;所述翼子板分为左右两块,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散热器框架连接;所述前保横梁支架由支架本体、安装支架、支撑支架和格栅安装支架组成,所述支架本体呈弯弧状条形结构向外拱起,所述支架本体通过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散热器框架螺栓相连;所述散热器框架包括横向布置的上横梁和下横梁、横向连接于所述上横梁端部的上横梁延伸板、纵向连接与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的侧支撑、侧延伸板和下支撑板,还包括翼子板安装支架,其中:所述上横梁、下横梁、侧支撑、上横梁延伸板、侧延伸板、下支撑板的横截面均呈“C”字形或者均设有横截面为“C”字形的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舱总成,其由上述散热器框架总成、边梁轮罩、前围板和空气室上板组成;所述边梁轮罩包括呈L型连接的边梁和轮罩;所述边梁的外侧焊接有边梁加强件,所述边梁加强件与所述边梁之间形成有空腔结构;所述边梁的上沿设有溃缩筋;所述轮罩上设有蓄电池安装支架;所述边梁上还设有空气室上板侧安装支架;所述前围板包括前围板本体、前风窗和空气室上板安装支架,所述前围板本体与焊接在其上的所述前风窗构成腔体;所述空气室上板的横截面呈“C”字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种车辆在其最前方设置有上述机舱总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框架总成采用了多种“C”字形结构或者设有“C”字形加强筋的结构,既保证了散热器框架的强度和刚度,又减轻了重量和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框架总成还采用了多种螺栓连接方式,便于散热器框架与其他部件的安装和拆卸,也便于维修和更换;
3、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框架总成还采用了多种弯弧状或拱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散和吸收碰撞能量,保护发动机和乘员的安全;
4、本实用新型的机舱总成由散热器框架总成、边梁轮罩、前围板和空气室上板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碰撞系统,外层减轻碰撞伤害,保护行人,内层整体呈正方形,保证了足够的强度;
5、本实用新型的机舱总成还采用了多种溃缩筋、空腔结构、加强筋等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可以主动变形吸收碰撞能量,避免碰撞时发动机舱侵入驾驶室或者直接将巨大的碰撞能量传导给乘员,造成乘员严重损伤;
6、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在最前方设置有机舱总成,可以在面对不同的碰撞方向以及碰撞强度时,既可以满足保护行人的要求,降低车辆损失,又可以减轻碰撞对于乘员的伤害,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舱总成的组装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舱总成的拆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保横梁支架的结构详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框架的结构详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边梁轮罩的结构详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围板的结构详图。
图中:翼子板1、前保横梁支架2、支架本体21、安装支架22、支撑支架23、格栅安装支架24、散热器框架3、上横梁31、下横梁32、侧支撑33、上横梁延伸板34、侧延伸板35、下支撑板36、翼子板安装支架37、边梁轮罩4、边梁41、轮罩42、边梁加强件43、蓄电池安装支架44、主要溃缩筋45、次要溃缩筋46、空气室上板侧安装支架47、前围板5、前围板本体51、前风窗52、空气室上板安装支架53、空气室上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其由翼子板1、前保横梁支架2和散热器框架3构成。
翼子板1分为左右两块,分别通过螺栓与散热器框架3连接,翼子板1由一块薄板一体冲压成型,其表面平滑圆润,发生碰撞时,光滑的外形可以保护行人,又可以形变吸收碰撞能量,将能量传递至安装点。并且采用螺接,便于维修更换。
前保横梁支架2由支架本体21、安装支架22、支撑支架23和格栅安装支架24组成,支架本体21呈弯弧状条形结构向外拱起,可以保护行人;中间开有多个三角形槽,避免零件冲压成型时起皱;断面为“C”字形,保证了支架强度,碰撞时通过弧形面可以将碰撞能量分散;上面均匀分布有多个减重孔,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通过安装支架22与散热器框架3螺栓相连。
散热器框架3主要由上横梁31、下横梁32、侧支撑33、上横梁延伸板34、侧延伸板35、下支撑板36以及翼子板安装支架37组成,除翼子板安装支架外,其他支架皆呈“C”字形或者中间布置有“C”字形加强筋,并且当选择布置“C”字形加强筋时,下横梁32可与下支撑板36的加强筋相连,保证了结构的强度以及连续性。整个散热器框架构成了形成了“皿”字形,各部分既自成体系又共同组成了大的框架,这样既保证了各小部分的结构强度,又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强度,并且兼具安装功能,中间框架用于散热器的安装,两侧用于大灯的安装。各部分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最终焊接整体再通过焊接与后部的边梁轮罩相连。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舱总成,其由上述散热器框架总成、边梁轮罩4、前围板5和空气室上板6组成。该机舱总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碰撞系统,外层减轻碰撞伤害,保护行人,内层整体呈正方形,保证了足够的强度。
边梁轮罩4成对设置,其主要由边梁41、轮罩42、边梁加强件43和空气室上板侧安装支架47组成,两个边梁轮罩4的其中一个轮罩42上设置了蓄电池安装支架44,用于放置车用蓄电池。边梁41是碰撞时的主要受力部件,中间布置有一条贯通的加强筋,整体呈“几”字形,外侧焊接有边梁加强件43,二者中间形成了空腔结构。为了避免剧烈碰撞时无法吸收碰撞能量导致伤害乘员,边梁41的上沿布置了两道溃缩筋,包括主要溃缩筋45和次要溃缩筋46为。边梁轮罩4的各部分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以加强整体的牢固性。
前围板5主要由前围板本体51、前风窗52和空气室上板安装支架53组成,前围板本体51由一块巨大的钣金冲压而成,其上设有多个加强筋。前围板5上部布置有一道巨大的凹槽,并与焊接在上面的前风窗52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空腔结构。这些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前围板5的碰撞缓冲性能。
空气室上板6整体呈“C”字型,并通过空气室上板侧安装支架47和空气室上板安装支架53螺接在一起。通过横贯在左右边梁轮罩4中间,进一步提高整体框架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在车辆最前方设置有上述机舱总成。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7)

1.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由翼子板(1)、前保横梁支架(2)和散热器框架(3)构成;
所述翼子板(1)分为左右两块,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散热器框架(3)连接;
所述前保横梁支架(2)由支架本体(21)、安装支架(22)、支撑支架(23)和格栅安装支架(24)组成,所述支架本体(21)呈弯弧状条形结构向外拱起,所述支架本体(21)通过所述安装支架(22)与所述散热器框架(3)螺栓相连;
所述散热器框架(3)包括横向布置的上横梁(31)和下横梁(32)、横向连接于所述上横梁(31)端部的上横梁延伸板(34)、纵向连接与所述上横梁(31)和下横梁(32)之间的侧支撑(33)、侧延伸板(35)和下支撑板(36),还包括翼子板安装支架(37),其中:
所述上横梁(31)、下横梁(32)、侧支撑(33)、上横梁延伸板(34)、侧延伸板(35)、下支撑板(36)的横截面均呈“C”字形或者均设有横截面为“C”字形的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1)远离其拱起方向的一侧开设有多个三角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1)上设有多个减重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1)的横截面呈“C”字形。
5.一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框架总成、边梁轮罩(4)、前围板(5)和空气室上板(6)组成;
所述边梁轮罩(4)包括呈L型连接的边梁(41)和轮罩(42);
所述边梁(41)的外侧焊接有边梁加强件(43),所述边梁加强件(43)与所述边梁(41)之间形成有空腔结构;
所述边梁(41)的上沿设有溃缩筋;
所述轮罩(42)上设有蓄电池安装支架(44);
所述边梁(41)上还设有空气室上板侧安装支架(47);
所述前围板(5)包括前围板本体(51)、前风窗(52)和空气室上板安装支架(53),所述前围板本体(51)与焊接在其上的所述前风窗(52)构成腔体;
所述空气室上板(6)的横截面呈“C”字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筋包括主要溃缩筋(45)和次要溃缩筋(46)。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最前方设置有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机舱总成。
CN202321367174.2U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8567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7174.2U CN219856796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7174.2U CN219856796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56796U true CN219856796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25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7174.2U Active CN219856796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567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33939U (zh) 车身前端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9856796U (zh) 一种散热器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CN211731556U (zh) 前副车架总成
CN111516634A (zh) 行人保护腿型防护集成结构
CN107416036B (zh) 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KR20230067363A (ko) 차량 플로어구조
CN211943525U (zh) 一种副仪表板后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1252761U (zh) 一种纵梁前段结构
CN220483417U (zh) 一种前机舱结构及汽车
CN219295517U (zh) 吸能盒与纵梁连接结构以及车辆
CN219115339U (zh) 车辆后备储物结构以及车辆
CN219295524U (zh) 大水箱框架
CN217100187U (zh) 前机舱结构
CN219295359U (zh) 保护板和车辆
CN218806146U (zh) 车辆机舱以及车辆
CN21921515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车体底板安装总成
CN115214789B (zh) 下车身前部总成和汽车
CN217074521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管体连接吸能防护梁
CN210047393U (zh) 大灯支架、机舱边梁以及车辆
CN115402415B (zh) 一种前机舱以及车辆
CN212267648U (zh) 一种电动汽车后地板前横梁
CN214451320U (zh) 侧碰吸能总成及车辆
CN218112797U (zh) 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CN218400717U (zh) 一种汽车的支撑防护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