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50555U - 一种涂布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涂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50555U
CN219850555U CN202321034192.9U CN202321034192U CN219850555U CN 219850555 U CN219850555 U CN 219850555U CN 202321034192 U CN202321034192 U CN 202321034192U CN 219850555 U CN219850555 U CN 219850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group
carrier roller
tuyere
c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3419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四清
张启发
程强
汪振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Golden Milky Wa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Golden Milky Wa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Golden Milky Wa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Golden Milky Wa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3419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50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50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50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布机,包括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涂布机构用于对极片进行涂布,以让极片形成待烘干涂层面;烘干机构包括K个风嘴组和N个托辊组,K和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1个托辊组与1个或2个风嘴组对应;风嘴组包括M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风嘴,同一个风嘴组的M个风嘴处于同一平面,M为大于1的整数;托辊组用于支撑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以让极片以待烘干涂层面朝向风嘴的状态沿第一方向流过风嘴组。通过设置托辊组支撑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让极片沿第一方向流过风嘴组,从而实现对极片烘干,托辊组对极片的支撑无需耗费能量,从而降低涂布机的能耗和热损耗,同时,托辊组的支撑稳定性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涂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布机。
背景技术
现有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涂布工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涂布机在箔片的上下表面涂布湿浆料,形成涂布极片,然后通过烘箱对湿润的涂布极片进行高温烘烤或热风烘烤,将涂布极片中的溶剂进行烘干,形成干燥的涂布极片。
如图1所示,现有的用于对湿润的涂布极片进行烘干的烘箱一般采用单面湿涂层极片的正反两面均设置风嘴组进行直线加热烘烤的方案,通过正面的风嘴组吹出热风对湿涂层进行烘干,通过反面的风嘴组吹出气流“托起”极片,所需能耗高,同时,反面的风嘴组对极片的烘干效率极低,产生的热损耗大;且单面湿涂层长度只有对应正、反风嘴组长度之和的一半,烘箱可容纳的单面湿涂层极片的长度等于烘箱的长度,烘箱长度过长,进而导致涂布机整体长度过长,占用场地面积较大,极片单位长度所占烘箱表面积大,散热面积大,热损失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涂布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涂布机因采用直线加热烘烤方案对极片进行烘干而导致能耗高,热损失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涂布机,包括:
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
该涂布机构用于对极片进行涂布,以让该极片形成待烘干涂层面;
该烘干机构包括K个风嘴组和N个托辊组,K和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1个该托辊组与1个或2个该风嘴组对应;
该风嘴组包括M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风嘴,同一个该风嘴组的M个该风嘴处于同一平面,M为大于1的整数;
该托辊组用于支撑该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以让该极片以该待烘干涂层面朝向该风嘴的状态沿该第一方向流过该风嘴组。
在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当K=4时,N=2、3或4;
该涂布机构包括第一涂布组件和第二涂布组件;
该第一涂布组件用于对该极片的第一面进行涂布,以让该极片形成第一待烘干涂层面;
该第二涂布组件用于对该极片的第二面进行涂布,以让该极片形成第二待烘干涂层面;
K个该风嘴组所处平面间隔平行,K个该风嘴组在第一方向的投影的长度小于K个该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
N个该托辊组用于支撑从该第一涂布组件流出的该极片的该第二面,让该极片以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向该风嘴的状态依次流过2个该风嘴组后流入该第二涂布组件,还用于支撑从该第二涂布组件流出的该极片的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让该极片以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向该风嘴的状态依次流过另外2个该风嘴组。
结合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K个该风嘴组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齐。
结合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4个该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
该B平面和该C平面位于该A平面和该D平面之间,该B平面靠近该A平面;
该A风嘴组和该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该C风嘴组和该D风嘴组的风向相对;
N个该托辊组包括第一托辊组和第二托辊组;
该第一托辊组包括多根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且轴心位于第一平面的托辊,该第二托辊组包括多根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且轴心位于第二平面的托辊;
该A平面、该第一平面和该第二平面相互平行,该第一平面位于该A平面和该B平面之间,该第二平面位于该C平面和该D平面之间。
结合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4个该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
该B平面和该C平面位于该A平面和该D平面之间,该B平面靠近该A平面;
该A风嘴组和该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该C风嘴组和该D风嘴组的风向相背;
N个该托辊组包括由多根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托辊构成的第一托辊组、第二托辊组和第三托辊组;
该第一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一平面,该第二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二平面,该第三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三平面;
该A平面、该第一平面、该第二平面和该第三平面相互平行,该第一平面位于该A平面和该B平面之间,该第二平面位于该B平面和该C平面之间,该第三平面位于该D平面远离该C平面的一侧。
结合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4个该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
该B平面和该C平面位于该A平面和该D平面之间,该B平面靠近该A平面;
该A风嘴组和该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该C风嘴组和该D风嘴组的风向相背;
N个该托辊组包括由多根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托辊构成的第一托辊组、第二托辊组、第三托辊组和第四托辊组;
该第一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一平面,该第二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二平面,该第三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三平面,该第四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四平面;
该A平面、该第一平面、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平面和该第四平面相互平行,该第一平面和该第二平面位于该A平面和该B平面之间,该第一平面靠近该A平面,该第三平面位于该B平面和该C平面之间,该第四平面位于该D平面远离该C平面的一侧。
结合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或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六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该极片依次流过该第一涂布组件、A风嘴组、B风嘴组、第二涂布组件、C风嘴组和D风嘴组;或
该极片依次流过该第一涂布组件、D风嘴组、C风嘴组、第二涂布组件、B风嘴组和A风嘴组。
结合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二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或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七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还包括:
放卷机构和收卷机构;
该放卷机构用于向该第一涂布组件释放该极片;
该收卷机构用于收储流过该涂布机构和该烘干机构之后的该极片。
结合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二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或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八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还包括:
第一牵引机构和第二牵引机构;
该第一牵引机构用于牵引从该第一涂布组件流出的该极片流向该烘干机构;
该第二牵引机构用于牵引从该烘干机构流出的该极片流向该收卷机构。
结合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二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或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九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该烘干机构还包括循环风机、加热包、循环风管、回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
该循环风机和该加热包设于该循环风管内;
该回风口设于该循环风管的输入端;
该排风口靠近该回风口;
该新风口设于该排风口和该循环风机之间;
该循环风机的输出端与该加热包的输入端连接,该循环风管的输出端与该风嘴组连接。
结合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二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或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在第十种可能实现的涂布机中,还包括:
用于将该烘干机构内的该极片移回正确流动路径的纠偏机构。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涂布机设置有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涂布机构用于对极片进行涂布,以让极片形成待烘干涂层面;烘干机构包括K个风嘴组和N个托辊组,K和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1个托辊组与1个或2个风嘴组对应;风嘴组包括M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风嘴,同一个风嘴组的M个风嘴处于同一平面,M为大于1的整数;托辊组用于支撑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以让极片以待烘干涂层面朝向风嘴的状态沿第一方向流过风嘴组。通过设置托辊组支撑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让极片沿第一方向流过风嘴组,从而实现对极片烘干,托辊组对极片的支撑无需耗费能量,从而降低涂布机的能耗和热损耗,同时,托辊组的支撑稳定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示例性现有技术中的涂布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涂布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涂布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涂布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涂布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
11、A风嘴 12、B风嘴 13、C风嘴
14、D风嘴 21、第一托辊 22、第二托辊
23、第三托辊 24、第四托辊 31、第一变向辊
32、第二变向辊 33、第三变向辊 34、第四变向辊
41、第一涂布组件 42、第二涂布组件 43、放卷机构
44、收卷机构 51、第一牵引机构 52、第二牵引机构
6、极片 7、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涂布机,用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涂布机因采用直线加热烘烤方案对极片进行烘干而导致能耗高,热损失大。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现有的用于对湿润的涂布极片进行烘干的烘箱一般采用单面湿涂层极片的正反两面均设置风嘴组进行直线加热烘烤的方案,通过正面的风嘴组吹出热风对湿涂层进行烘干,通过反面的风嘴组吹出气流“托起”极片,所需能耗高,同时,反面的风嘴组对极片的烘干效率极低,产生的热损耗大;且单面湿涂层长度只有对应正、反风嘴组长度之和的一半,烘箱可容纳的单面湿涂层极片的长度等于烘箱的长度,烘箱长度过长,进而导致涂布机整体长度过长,占用场地面积较大,极片单位长度所占烘箱表面积大,散热面积大,热损失较大。
请参阅图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涂布机,包括:
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涂布机构用于对极片6进行涂布,以让极片6形成待烘干涂层面;烘干机构包括K个风嘴组和N个托辊组,K和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1个托辊组与1个或2个风嘴组对应;风嘴组包括M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风嘴,同一个风嘴组的M个风嘴处于同一平面,M为大于1的整数;托辊组用于支撑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以让极片6以待烘干涂层面朝向风嘴的状态沿第一方向流过风嘴组。
需要说明的是:
涂布机构用于对极片6进行涂布,其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任一种可对极片6进行均匀涂布的器件均可采用。
烘干机构用于对极片6完成涂布后形成的待烘干涂层面进行烘干,将涂层面中的溶剂带走,其中,风嘴组用于向待烘干涂层面通入热风,由沿直线排列在同一平面的多个窗口组成,窗口即风嘴,风嘴的其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可稳定向待烘干涂层面吹出热风即可,每个风嘴组的风嘴数量根据实际所需而设定,不同风嘴组上的风嘴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托辊组用于支撑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以让极片6以待烘干涂层面朝向风嘴的状态沿第一方向流过风嘴组,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可以为未进行涂布的极片表面,也可为已进行涂布、且已被烘干的极片表面。
第一方向平行于极片6在托辊组上的流动方向。
相邻两个风嘴组之间存在间隔。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①通过设置托辊组支撑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让极片沿第一方向流过风嘴组,从而实现对极片烘干,托辊组对极片的支撑无需耗费能量,从而降低涂布机的能耗和热损耗,同时,托辊组的支撑稳定性更高。
②先通过第一涂布组件41对极片6的第一面进行涂布,接着通过两个风嘴组吹出热风先后对极片6的第一待烘干涂层面进行烘干,然后通过第二涂布组件42对极片6的第二面进行涂布,最后通过另外两个风嘴组吹出热风先后对极片6的第二待烘干涂层面进行烘干,因4个风嘴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齐,烘干机构可烘干的极片6的长度为一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两倍,即烘干机构可对两倍于其自身长度的极片6进行烘干,从而可在保证烘干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缩减烘干机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烘干机构长度的缩减让涂布机的长度和占地面积减小。
③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齐排布的4个风嘴组充分利用了纵向空间,提高了涂布机的空间利用率。
④另外,烘干机构长度的缩减,有效减小了涂布机的散热面积,从而有效降低了涂布机的能耗。
风嘴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K=4时,N=2、3或4;涂布机构包括第一涂布组件41和第二涂布组件42;第一涂布组件用41于对极片6的第一面进行涂布,以让极片6形成第一待烘干涂层面,第一涂布组件41的形状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市面上任一种可对极片6进行均匀涂布的器件均可采用,应确保从第一涂布组件41输出的极片6可沿第一方向流动;第二涂布组件42用于对极片的第二面进行涂布,以让极片形成第二待烘干涂层面,第二涂布组件42的形状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市面上任一种可对极片6进行均匀涂布的器件均可采用,应确保从第二涂布组件42输出的极片6可沿第一方向流动;第一面和第二面为极片6上需涂覆湿浆料的、相对的两个表面;K个风嘴组所处平面间隔平行,即不同风嘴组所处平面相互平行且存在间隔,K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的投影的长度小于K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即K个风嘴组构成的整体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的长度小于各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和;N个托辊组用于支撑从第一涂布组件41流出的极片的第二面,让极片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向风嘴的状态依次流过2个风嘴组后流入第二涂布组件42,还用于支撑从第二涂布组件42流出的极片的第一待烘干涂层面,让极片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向风嘴的状态依次流过另外2个风嘴组。如此,每一个风嘴组均对长度等于其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极片进行烘干,烘干机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4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有效缩短了烘干机构的长度,使烘箱长度缩短,极片单位长度所占烘箱表面积减小,散热面积减小,热损耗降低,进而缩短涂布机的长度,涂布机占用场地面积较小。
涂布机的工作原理:第一涂布组件41在极片6的第一面均匀涂覆一层湿浆料形成第一待烘干涂层面,将极片6送入第一个风嘴组和邻近托辊组之间的间隔,托辊组支撑极片6的第二面,让极片6从第一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流向第一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该流动过程中,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向第一个风嘴组的风嘴,风嘴吹出的热风作用于第一待烘干涂层面上的湿浆料,将溶剂带走,实现对第一待烘干涂层面的第一次烘干;托辊组改变极片6的流动方向,让极片6进入第二个风嘴组和邻近托辊组之间的间隔,托辊组支撑极片6的第二面,让极片6从第二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流向第二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该流动过程中,极片6的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向第二个风嘴组的风嘴,风嘴吹出的热风作用于第一面上的湿浆料,将溶剂带走,实现对第一待烘干涂层面的第二次烘干;极片6从第二风嘴组和邻近托辊组之间的间隔流出后进入第二涂布组件42,第二涂布组件42在极片6的第二面均匀涂覆一层湿浆料形成第二待烘干涂层面,将极片6送入第三个风嘴组和邻近托辊组之间的间隔,托辊组支撑极片6上由第一待烘干涂层面烘干形成的涂层面,让极片6从第三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流向第三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该流动过程中,极片6的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向第三个风嘴组的风嘴,风嘴吹出的热风作用于第二待烘干涂层面上的湿浆料,将溶剂带走,实现对第二待烘干涂层面的第一次烘干;托辊组改变极片6的流动方向,让极片6进入第四个风嘴组和邻近托辊组之间的间隔,托辊组支撑极片6上由第一待烘干涂层面烘干形成的涂层面,让极片6从第四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流向第四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该流动过程中,极片6的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向第四个风嘴组的风嘴,风嘴吹出的热风作用于第二待烘干涂层面上的湿浆料,将溶剂带走,实现对第二待烘干涂层面的第二次烘干。
进一步优化的:K个风嘴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齐,即4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等,且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合。如此,烘干机构可烘干的极片的长度等于一个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两倍,即烘干机构可对两倍于其自身长度的极片进行烘干,从而可在保证烘干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缩减烘干机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从而最大程度地缩短了烘箱的长度,进而缩短涂布机的长度,占地面积减小。下文均基于此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优化的,涂布机还设置有放卷机构43和收卷机构44;放卷机构43用于向第一涂布组件41释放极片6;收卷机构44用于收储流过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之后的极片6。通过放卷机构43将卷状极片6展开,然后将展开的极片6输送进第一涂布组件41进行第一面涂布;通过收卷机构44将从烘干机构流出的、第二面已完成烘干的展开极片6卷收成卷状极片6。通过设置放卷机构43和收卷机构44可让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的保持连续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优化的,涂布机还设置有第一牵引机构51和第二牵引机构52;第一牵引机构51用于牵引从第一涂布组件41流出的极片6流向烘干机构;第二牵引机构52用于牵引从烘干机构流出的极片6流向收卷机构44。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无法为极片6提供动力,所以需要设置第一牵引机构51和第二牵引机构52为极片6提供流动的动力,牵引极片6流过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
烘干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烘干机构还包括循环风机、加热包、循环风管、回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循环风机和加热包设于循环风管内;回风口设于循环风管的输入端;排风口靠近回风口;新风口设于排风口与循环风机之间;循环风机的输出端与加热包的输入端连接,循环风管的输出端与A风嘴11、B风嘴12、C风嘴13和D风嘴14连接。通过的回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使循环风管可进行气体循环,通过加热包将空气加热成热风,通过循环风机鼓动热风流向A风嘴11、B风嘴12、C风嘴13和D风嘴14,热风从A风嘴11、B风嘴12、C风嘴13和D风嘴14流出作用于极片,带走极片的溶剂。可选的,可设置风机、加热包和循环风管的数量为多个,如:为每一个风嘴组设置一个风机、一个加热包和一条循环风管,该条循环风管仅与该风嘴组中的风嘴连通,如此可以提高热风的产出效率,从而提高烘干效率,同时,让每一个风嘴组热风温度和分量独立可控,从而可根据实际所需对不同风嘴组的输出进行调控,可获得更佳的烘干效果。
优化的,涂布机还设置有用于将烘干机构内的极片6移回正确流动路径的纠偏机构。极片6发生转弯时容易发生偏移,极片6若发生偏移,无法与风嘴对准,从而影响烘干效率和烘干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在极片6需要转弯的位置均设置一个纠偏单元,纠偏单元设置有光电传感器、反射筒和纠偏执行器,反射筒内设置有反射镜,反射筒穿设于涂布机的壳体,其一端位于壳体外,一端位于壳体内,光电传感器设于壳体外,纠偏执行器设于壳体内,光电传感器发出的检测光线经反射筒内的反射镜反射后进入壳体内,从而实现对极片6的偏移检测,当光电传感器检测到极片6发生偏移,给纠偏执行器发送纠偏信号,纠偏执行器接收到纠偏信号后,将极片6移回正确的流动路径。
四个风嘴组和N个托辊组的第一种优选组合方式:4个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B平面和C平面位于A平面和D平面之间,B平面靠近A平面;A风嘴组和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C风嘴组和D风嘴组的风向相对;N个托辊组包括第一托辊组和第二托辊组;第一托辊组包括多根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轴心位于第一平面的托辊,第二托辊组包括多根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轴心位于第二平面的托辊;A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互平行,第一平面位于A平面和B平面之间,第二平面位于C平面和D平面之间。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A风嘴组、第一托辊组、B风嘴组、D风嘴组、第二托辊组和C风嘴组从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构成A风嘴组的多个A风嘴11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A风嘴11的风向向下;构成B风嘴组的多个B风嘴12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B风嘴12的风向向上;构成C风嘴组的多个C风嘴13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C风嘴13的风向向上;构成D风嘴组的多个D风嘴14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D风嘴14的风向向下;构成第一托辊组的多根第一托辊21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构成第二托辊组的多根第二托辊22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第一托辊21和第二托辊22的形状相同,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为了引导极片6改变流动方向,第一托辊组还设置有第一变向辊31,第一变向辊31位于最左侧的第一托辊21的左下方,其上周面与最左侧的第一托辊21的下周面之间的纵向间隔等于极片6的厚度;第二变向辊32间隔设于第一变向辊31的下方,且轴心与第一变向辊31的轴心处于同一垂直面,与第二托辊22的轴心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二托辊组还设置有第三变向辊33和第四变向辊34,第三变向辊33间隔设于最左侧的第二托辊22的左上方,其下周面与最左侧的第二托辊22的上周面之间的纵向间隔等于极片6的厚度;第四变向辊34间隔设于第三变向辊33的上方,且轴心与第四变向辊34的轴心处于同一垂直面;第一变向辊31、第二变向辊32、第三变向辊33和第四变向辊34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形状与第一托辊21相同;第一涂布组件41设于第一变向辊31的左侧;第二涂布组件41设于第二变向辊32的左侧,并位于第一涂布组件41的右侧;另外,为了引导极片6从B风嘴组和C风嘴组之间的间隔的右端流出,在B风嘴组和C风嘴组之间还设置有多根过辊。如此,极片6经第一涂布组件41进行第一面涂布后,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左端进入A风嘴11和第一托辊21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一托辊21的上周面支撑下,保持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向右流动,途中第一面不断承受A风嘴11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最右端的第一托辊21,在该第一托辊21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后向左转弯,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从右端进入B风嘴12和第一托辊21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一托辊21的下周面的支撑下,保持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向左流动,途中第一待烘干涂层面不断承受B风嘴12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第一变向辊31,在第一变向辊31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向下流动,进入第二涂布组件42进行涂布,形成第二待烘干涂层面,从第二涂布组件42流出的极片6流动至第二变向辊32时,在第二变向辊32的引导下向右转弯向右流动,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左端进入C风嘴13和第二托辊22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二托辊22的下周面支撑下,保持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向右流动,途中第二面不断承受C风嘴13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最左端的第二托辊22,在该第二托辊22的引导下,向上转弯后向左转弯,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左端进入D风嘴14和第二托辊22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二托辊22的上周面支撑下,保持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向左流动,途中第二面不断承受D风嘴14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第三变向辊33时,在第三变向辊33的引导下向上转弯向上方流动,流至第四变向辊34时,在第四变向辊34的引导下向右转弯向右流动,在多根过辊的支撑下从B风嘴组和C风嘴组之间的间隔的右端流出。
四个风嘴组和N个托辊组的第二种优选组合方式:4个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B平面和C平面位于A平面和D平面之间,B平面靠近A平面;A风嘴组和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C风嘴组和D风嘴组的风向相背;N个托辊组包括由多根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托辊构成的第一托辊组、第二托辊组和第三托辊组;第一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一平面,第二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二平面,第三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三平面;A平面、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相互平行,第一平面位于A平面和B平面之间,第二平面位于B平面和C平面之间,第三平面位于D平面远离C平面的一侧。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A风嘴组、第一托辊组、B风嘴组、第二托辊组、C风嘴组、D风嘴组和第三托辊组从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构成A风嘴组的多个A风嘴11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A风嘴11的风向向下;构成B风嘴组的多个B风嘴12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B风嘴12的风向向上;构成C风嘴组的多个C风嘴13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C风嘴13的风向向上;构成D风嘴组的多个D风嘴14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D风嘴14的风向向下;构成第一托辊组的多根第一托辊21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构成第二托辊组的多根第二托辊22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构成第二托辊组的多根第三托辊23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第一托辊21、第二托辊22和第三托辊23的形状相同,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为了引导极片6改变流动方向,第一托辊组还设置有第一变向辊31,第一变向辊31间隔设于最左侧的第一托辊21的左下方,第一变向辊31的上周面与第一托辊21的下周面之间的纵向间隔等于极片6的厚度;第二托辊组还设置有第二变向辊32,第二变向辊32间隔设于最右侧的第二托辊22的右下方,第二变向辊32的上周面与第二托辊22的下周面之间的纵向间隔等于极片6的厚度;第三托辊组还设置有第三变向辊33,第三变向辊33间隔设于最右侧的第三托辊23的右上方,且轴心与第二变向辊32的轴心处于同一垂直面,第三变向辊33的下周面与第三托辊23的上周面之间的纵向间隔等于极片6的厚度;第一涂布组件41设于第一变向辊31的左侧;第二涂布组件42设于最左侧的第二托辊22的左侧,并位于第一涂布组件41的右下方。如此,极片6经第一涂布组件41进行第一面涂布后,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左端进入A风嘴11和第一托辊21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一托辊21的上周面支撑下,保持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向右流动,途中第一待烘干涂层面不断承受A风嘴11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最右端的第一托辊21,在该第一托辊21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后向左转弯,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从右端进入B风嘴12和第一托辊21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一托辊21的下周面的支撑下,保持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向左流动,途中第一面不断承受B风嘴12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第一变向辊31,在第一变向辊31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向下方流动,进入第二涂布组件42,经第二涂布组件42进行第二面涂布后,流向最左端的第二托辊22,在该第二托辊22的引导下向右转弯向右流动,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从左端进入C风嘴13和第二托辊22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二托辊22的下周面支撑下,保持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向右流动,途中二待烘干涂层面不断承受C风嘴13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最左端的第二变向辊32时,在第二变向辊32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向下流动,当流动至第三变向辊33时,在第三变向辊33的引导下向左转弯向左流动,以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左端进入D风嘴14和第三托辊23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三托辊23的上周面支撑下,保持第二面朝下的状态向右流动,途中二待烘干涂层面不断承受D风嘴14吹出的热风。
四个风嘴组和N个托辊组的第三种优选组合方式:4个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B平面和C平面位于A平面和D平面之间,B平面靠近A平面;A风嘴组和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C风嘴组和D风嘴组的风向相背;N个托辊组包括由多根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托辊构成的第一托辊组、第二托辊组、第三托辊组和第四托辊组;第一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一平面,第二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二平面,第三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三平面,第四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四平面;A平面、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相互平行,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位于A平面和B平面之间,第一平面靠近A平面,第三平面位于B平面和C平面之间,第四平面位于D平面远离C平面的一侧。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A风嘴组、第一托辊组、第二托辊组、B风嘴组、第三托辊组、C风嘴组、D风嘴组和第四托辊组从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构成A风嘴组的多个A风嘴11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A风嘴11的风向向下;构成B风嘴组的多个B风嘴12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B风嘴12的风向向上;构成C风嘴组的多个C风嘴13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C风嘴13的风向向上;构成D风嘴组的多个D风嘴14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D风嘴14的风向向下;构成第一托辊组的多根第一托辊21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构成第二托辊组的多根第二托辊22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构成第二托辊组的多根第三托辊23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构成第四托辊组的多根第四托辊24从左至右依次间隔排布,第一托辊21、第二托辊22、第三托辊23和第四托辊24的形状相同,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为了引导极片6改变流动方向,第二托辊组还设置有第一变向辊31,第一变向辊31间隔设于最左侧的第二托辊22的左下方,第一变向辊31的上周面与第二托辊22的下周面之间的纵向间隔等于极片6的厚度;第三托辊组还设置有第二变向辊32,第二变向辊32间隔设于最右侧的第三托辊23的右下方,其上周面与第三托辊23的下周面之间的纵向间隔等于极片6的厚度;第四托辊组还设置有第三变向辊33,第三变向辊33间隔设于最右侧的第四托辊24的右上方,且轴心与第二变向辊32的轴心处于同一垂直面,第三变向辊33的下周面与第四托辊24的上周面之间的纵向间隔等于极片6的厚度。如此,极片6经第一涂布组件41进行第一面涂布后,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左端进入A风嘴11和第一托辊21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一托辊21的上周面支撑下,保持第一面朝上的状态向右流动,途中第一待烘干涂层面不断承受A风嘴11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最右端的第一托辊21,在该第一托辊21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后向下流动,当流动至最右侧的第二托辊22时,在该第二托辊22的引导下,向左转弯向左流动,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从右端进入B风嘴12和第二托辊22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二托辊22的下周面的支撑下,保持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向左流动,途中第一待烘干涂层面不断承受B风嘴12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第一变向辊31,在第一变向辊31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向下方流动,进入第二涂布组件42,经第二涂布组件42进行第二面涂布后,流向最左端的第三托辊23,在第三托辊23的引导下向右转弯向右流动,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从右端进入C风嘴13和第三托辊23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三托辊23的下周面支撑下,保持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向右流动,途中第二待烘干涂层面不断承受C风嘴13吹出的热风;当流动至最左端的第二变向辊32,在第二变向辊32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向下流动,当流动至第三变向辊33时,在第三变向辊33的引导下向左转弯向左流动,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左端进入D风嘴14和第四托辊24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四托辊24的上周面支撑下,保持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向左流动,途中第二面不断承受D风嘴14吹出的热风。
可选的:前述三种优选组合方式的示例中,极片6均是依次流过第一涂布组件、A风嘴组、B风嘴组、第二涂布组件、C风嘴组和D风嘴组;同理的,极片6也可依次流过第一涂布组件、D风嘴组、C风嘴组、第二涂布组件、B风嘴组和A风嘴组,即改变第一涂布组件41和第二涂布组件42的安装位置,保持极片6在烘干机构中的流动路径不变,让极片6进行反向流动。
具体的:如图2所示,A风嘴组、第一托辊组、B风嘴组、第二托辊组、C风嘴组、D风嘴组和第三托辊组从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A风嘴11的风向向下,B风嘴12的风向向上,C风嘴13的风向向上,D风嘴14的风向向下;卷状的极片6经放卷机构43展开后,流入第一涂布组件41进行第一面涂布,完成第一面涂布后以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左端流入A风嘴11和第一托辊21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一托辊21的上周面支撑下向右流动,当流动至最右侧第一托辊21时,在该第一托辊21的引导下,先向下转弯然后向左转弯,向左流动,以第一面朝下的状态从右端流入第一托辊21和B风嘴12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一托辊21的下周面支撑下向左流动,当流动至第一变向辊31,在第一变向辊31的引导下流入第一牵引机构51,从第一牵引机构51流出后流入第二涂布组件42进行第二面涂布,完成第二面涂布后,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下的状态从左端流入C风嘴13和第二托辊22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二托辊22的下周面支撑下向右流动,当流动至第二变向辊32,在第二变向辊32的引导下,向下转弯向下流动,当流动至第三变向辊33,在第三变向辊33的引导下向左转弯向左流动,以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上的状态从右端流入D风嘴14和第三托辊23之间的间隔,在多根第三托辊23的上周面支撑下,向左流动,从左端流出D风嘴14和第三托辊23之间的间隔后流入第二牵引机构52,从第二牵引机构52流出后流入收卷机构44,被卷收成卷状极片6。另外,为了将各个机构固定于合理的位置,还设置有一个支架7为各个机构提供稳定支撑.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涂布机构和烘干机构;
所述涂布机构用于对极片进行涂布,以让所述极片形成待烘干涂层面;
所述烘干机构包括K个风嘴组和N个托辊组,K和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1个所述托辊组与1个或2个所述风嘴组对应;
所述风嘴组包括M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风嘴,同一个所述风嘴组的M个所述风嘴处于同一平面,M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托辊组用于支撑所述待烘干涂层面的背面,以让所述极片以所述待烘干涂层面朝向所述风嘴的状态沿所述第一方向流过所述风嘴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
当K=4时,N=2、3或4;
所述涂布机构包括第一涂布组件和第二涂布组件;
所述第一涂布组件用于对所述极片的第一面进行涂布,以让所述极片形成第一待烘干涂层面;
所述第二涂布组件用于对所述极片的第二面进行涂布,以让所述极片形成第二待烘干涂层面;
K个所述风嘴组所处平面间隔平行,K个所述风嘴组在第一方向的投影的长度小于K个所述风嘴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
N个所述托辊组用于支撑从所述第一涂布组件流出的所述极片的所述第二面,让所述极片以所述第一待烘干涂层面朝向所述风嘴的状态依次流过2个所述风嘴组后流入所述第二涂布组件,还用于支撑从所述第二涂布组件流出的所述极片的所述第一待烘干涂层面,让所述极片以所述第二待烘干涂层面朝向所述风嘴的状态依次流过另外2个所述风嘴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
K个所述风嘴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
4个所述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
所述B平面和所述C平面位于所述A平面和所述D平面之间,所述B平面靠近所述A平面;
所述A风嘴组和所述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所述C风嘴组和所述D风嘴组的风向相对;
N个所述托辊组包括第一托辊组和第二托辊组;
所述第一托辊组包括多根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轴心位于第一平面的托辊,所述第二托辊组包括多根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轴心位于第二平面的托辊;
所述A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平面位于所述A平面和所述B平面之间,所述第二平面位于所述C平面和所述D平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
4个所述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
所述B平面和所述C平面位于所述A平面和所述D平面之间,所述B平面靠近所述A平面;
所述A风嘴组和所述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所述C风嘴组和所述D风嘴组的风向相背;
N个所述托辊组包括由多根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托辊构成的第一托辊组、第二托辊组和第三托辊组;
所述第一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二平面,所述第三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三平面;
所述A平面、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平面位于所述A平面和所述B平面之间,所述第二平面位于所述B平面和所述C平面之间,所述第三平面位于所述D平面远离所述C平面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
4个所述风嘴组包括分别位于A平面、B平面、C平面和D平面的A风嘴组、B风嘴组、C风嘴组和D风嘴组;
所述B平面和所述C平面位于所述A平面和所述D平面之间,所述B平面靠近所述A平面;
所述A风嘴组和所述B风嘴组的风向相对,所述C风嘴组和所述D风嘴组的风向相背;
N个所述托辊组包括由多根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托辊构成的第一托辊组、第二托辊组、第三托辊组和第四托辊组;
所述第一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二平面,所述第三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三平面,所述第四托辊组的托辊的轴心位于第四平面;
所述A平面、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位于所述A平面和所述B平面之间,所述第一平面靠近所述A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位于所述B平面和所述C平面之间,所述第四平面位于所述D平面远离所述C平面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片依次流过所述第一涂布组件、A风嘴组、B风嘴组、第二涂布组件、C风嘴组和D风嘴组;或
所述极片依次流过所述第一涂布组件、D风嘴组、C风嘴组、第二涂布组件、B风嘴组和A风嘴组。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放卷机构和收卷机构;
所述放卷机构用于向所述第一涂布组件释放所述极片;
所述收卷机构用于收储流过所述涂布机构和所述烘干机构之后的所述极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牵引机构和第二牵引机构;
所述第一牵引机构用于牵引从所述第一涂布组件流出的所述极片流向所述烘干机构;
所述第二牵引机构用于牵引从所述烘干机构流出的所述极片流向所述收卷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烘干机构还包括循环风机、加热包、循环风管、回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
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加热包设于所述循环风管内;
所述回风口设于所述循环风管的输入端;
所述排风口靠近所述回风口;
所述新风口设于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循环风机之间;
所述循环风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加热包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循环风管的输出端与所述风嘴组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涂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将所述烘干机构内的所述极片移回正确流动路径的纠偏机构。
CN202321034192.9U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涂布机 Active CN219850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4192.9U CN219850555U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涂布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4192.9U CN219850555U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涂布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50555U true CN219850555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71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34192.9U Active CN219850555U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涂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505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75037A (zh) * 2023-05-04 2023-07-25 佛山市金银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75037A (zh) * 2023-05-04 2023-07-25 佛山市金银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22833U (zh) 烘烤设备
CN219850555U (zh) 一种涂布机
EP4238658A1 (en) Coating apparatus
CN102641835A (zh) 涂布机循环干燥箱体、干燥装置及干燥流水线
CN108729091A (zh) 一种双层定型机
CN220048843U (zh) 一种烘干组件、烘箱、涂布机和涂布系统
KR20220013672A (ko) 배터리용 전극 시트 건조장치
CN114985217A (zh) 一种锂电池极片双面涂布设备及方法
CN209147668U (zh) 一种聚乳酸纤维烘干设备
CN116475037A (zh) 一种涂布机
CN210174392U (zh) 一种带有双面鼓吹装置的印刷烘箱
CN206875895U (zh) 干燥装置
CN105964518B (zh) 一种连续式自动烘干固化装置
CN216910908U (zh) 快速烘干炉
CN220048842U (zh) 一种烘箱、涂布机和涂布系统
CN218013873U (zh) 烘箱组件及锂电池涂布系统
CN102274818A (zh) 一种带料烘干装置、烘干筒及带料烘干方法
US20230296315A1 (en) Oven drying apparatus and coating device
CN206037628U (zh) 开卷干燥装置
CN116460015A (zh) 一种烘干组件、烘干方法、烘箱、涂布机和涂布系统
CN105972966A (zh) 一种纺织布料的烘干机
CN220879475U (zh) 烘干装置、涂布设备及电池生产系统
JPS6264532A (ja) 帯状物の処理装置
CN217141019U (zh) 一种带材干燥装置
CN219829426U (zh) 一种风刀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