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8421U - 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8421U
CN219838421U CN202321248673.XU CN202321248673U CN219838421U CN 219838421 U CN219838421 U CN 219838421U CN 202321248673 U CN202321248673 U CN 202321248673U CN 219838421 U CN219838421 U CN 219838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ck door
support
edge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86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凌云
郝青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86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8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8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8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背门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包括从内向外顺次设置的后背门内板、支撑板件和后背门外板,支撑板件的外侧面与后背门外板贴合连接;支撑板件的上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上支撑部,下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下支撑部;支撑板件的左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左支撑部,右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右支撑部;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左支撑部和右支撑部的内端均与后背门内板贴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总成及车辆,能有效增加与后背门外板的贴合接触面积,提升后背门外板的抗凹性能,还能有效提升后背门总成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Description

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SUV车型因具有视野好、通过性好、载物和载客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用户的喜爱,是一种热门车型。SUV车型的后背门主要分为掀背式和侧开式,侧开式的后背门能够更加方便的容置大型的备胎,气压撑杆也更加的耐用,甚至后背门玻璃也可以实现单独的开闭,使用非常便捷,是SUV的首选后背门类型。
为了保证后背门整体的强度和抗凹性能,会在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之间设置加强件,现有加强板通常包括多个分散设置的加强结构,以对不同的区域分别进行加强,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加强件整体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加强件本身与后背门外板的接触面积较小,难以有效提升后背门内板的抗凹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背门总成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后背门结构中,支撑于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之间的加强件的结构复杂,且与后背门外板的接触面积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后背门总成,包括:
从内向外顺次设置的后背门内板、支撑板件和后背门外板,所述支撑板件的外侧面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贴合连接;
所述支撑板件的上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上支撑部,下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下支撑部;所述支撑板件的左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左支撑部,右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右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所述下支撑部、所述左支撑部和所述右支撑部的内端均与所述后背门内板贴合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件包括外板支撑板和窗台加强板,所述窗台加强板支撑于所述外板支撑板的上边缘和所述后背门内板之间,所述外板支撑板的下侧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与所述后背门内板贴合连接的第一支撑边,所述第一支撑边为所述下支撑部,所述窗台加强板为所述上支撑部,所述外板支撑板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贴合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件包括外板支撑板和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支撑于所述外板支撑板的侧边缘和所述后背门内板之间,所述外板支撑板远离所述铰链加强板的一侧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与所述后背门内板贴合连接的第二支撑边,所述第二支撑边为所述左支撑部和所述右支撑部的其中之一,所述铰链加强板为所述左支撑部和所述右支撑部的其中之另一,所述外板支撑板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贴合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边的内侧边缘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后背门内板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边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板支撑板上形成有背包安装区,所述外板支撑板上形成有向外侧开口的涂胶槽,所述涂胶槽位于所述背包安装区靠近所述铰链加强板的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板支撑板上还形成有第一缓冲块安装位,所述第一缓冲块安装位位于所述背包安装区靠近所述铰链加强板的一侧,所述涂胶槽围绕所述第一缓冲块安装位分布。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包安装区包括设于所述外板支撑板上的背包安装凸台,所述背包安装凸台上开设有第一减重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重孔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沿左右方向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减重孔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向加强筋,所述竖向加强筋的上端和下端还分别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的端部设有背包安装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板支撑板的下部开设有多个第三减重孔。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支撑板件为一整体构件,其通过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左支撑部和右支撑部连接于后背门内板,又通过外侧面与后背门外板贴合连接,进而实现在后背门外板和后背门内板之间的支撑,这种设置方式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合理设置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左支撑部和右支撑部的支撑位置,能使支撑板件具有较大的外侧面积,进而能有效增加与后背门外板的贴合接触面积,提升后背门外板的抗凹性能。
2)整体式的设计结构对的支撑板件集成度较高,结构复杂程度较低,本身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同时,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和支撑板件的主体形成几字型的支撑结构,左支撑部、右支撑部和支撑板件的主体形成几字型的支撑结构,支撑板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更强的承力能力和更高的结构强度,能够有效提升对后背门外板支撑的可靠性,有效提升后背门外板的抗凹性能,还能有效提升后背门总成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背门总成。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后背门总成,通过对后背门外板提供足够的抗凹支撑,进而保证车辆后部的外观,通过提升后背门总成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保证车辆后部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升驾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后背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总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支撑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支撑板件的爆炸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外板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背门内板;101、窗台;102、窗台连接边;
2、支撑板件;201、上支撑部;202、下支撑部;203、左支撑部;204、右支撑部;
100、外板支撑板;110、第一支撑边;120、第二支撑边;121、第二翻边;122、第二减重孔;130、涂胶槽;140、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50、背包安装凸台;151、第一减重孔;152、竖向加强筋;153、横向加强筋;154、背包安装位;160、第三减重孔;
200、窗台加强板;210、第一外连接边;220、第一内连接边;
300、铰链加强板;310、第二外连接边;320、第二内连接边;
400、缓冲块安装支架;410、第二缓冲块安装位;
3、后背门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术语“上”、“下”与车身上下方向相同,术语“左”、“右”与车身左右方向相同,术语“内”指的是朝向乘员舱的方向,术语“外”指的是背离乘员舱的方向。其余方位词,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前”、“后”、“顺时针”、“逆时针”、“高”、“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贴合连接”,其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贴合焊接。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总成进行说明。所述后背门总成,包括从内向外顺次设置的后背门内板1、支撑板件2和后背门外板3,支撑板件2的外侧面与后背门外板3贴合连接;支撑板件2的上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上支撑部201,下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下支撑部202;支撑板件2的左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左支撑部203,右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右支撑部204;上支撑部201、下支撑部202、左支撑部203和右支撑部204的内端均与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
本实施例的后背门总成,主要适用于侧开式的后背门结构,也可适用于掀背式的后背门结构。图1至图8均为侧开式后背门总成的示例,掀背式的后背门结构在图中并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件2设于后背门内板1上窗框区域的下方,对后背门总成的下部区域进行支撑加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板件2可以是由多个构件之间相互贴合连接所形成的整体板件,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整体板件,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本实施例中,上支撑部201和下支撑部202分别于向内延伸,支撑板件2的主体为与后背门外板3适配的板体,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断面上,上支撑部201、下支撑部202和支撑板件2的主体形成向内开口的几字型断面,故而上支撑部201、下支撑部202和支撑板件2的主体配合形成几字型支撑结构。左支撑部203、右支撑部204和支撑板件2的主体形成几字型的支撑结构形成几字型支撑结构的原理也是类似的,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断面上形成几字型断面,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支撑板件2为一整体构件,其通过上支撑部201、下支撑部202、左支撑部203和右支撑部204连接于后背门内板2,又通过外侧面与后背门外板3贴合连接,进而实现在后背门外板1和后背门内板3之间的支撑,这种设置方式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合理设置上支撑部201、下支撑部202、左支撑部203和右支撑部204的支撑位置,能使支撑板件2具有较大的外侧面积,进而能有效增加与后背门外板3的贴合接触面积,提升后背门外板3的抗凹性能。
2)整体式的设计结构对的支撑板件2集成度较高,结构复杂程度较低,本身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同时,上支撑部201、下支撑部202和支撑板件2的主体形成几字型的支撑结构,左支撑部203、右支撑部204和支撑板件2的主体形成几字型的支撑结构(如图4及图5所示),支撑板件2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更强的承力能力和更高的结构强度,能够有效提升对后背门外板3支撑的可靠性,有效提升后背门外板3的抗凹性能,还能有效提升后背门总成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对于掀背式后背门的使用场景来说,上支撑部201可对应于窗框区域的下部,下支撑部202可对应于后背门内板1的下边缘,左支撑部203可对应于后背门内板1的左边缘,右支撑部204可对应于后背门内板1的右边缘,进而能获得最大的支撑接触面积。
在一些侧开式后背门的使用场景中,为了获得最大的支撑面积,上支撑部201与后背门内板中窗框的下部贴合连接,上支撑部201能对窗台区域进行加强,下支撑部202与后背门内板1的下边缘贴合连接,左支撑部203和右支撑部204的其中之一与后背门内板1上设置铰链的一侧贴合连接,故而能对铰链安装区域进行加强,左支撑部203和右支撑部204的其中之另一与后背门内板1的中部贴合连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后背门总成,不仅在后背门内板1和后背门外板3之间实现支撑,还集成有对窗台区域和铰链安装区域的加强,通过一个支撑板件2即可实现多种支撑功能,能够减少后背门内板1与后背门外板3之间加强部件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铰链安装区域可位于后背门总成的左侧或右侧,根据不同车型进行选择性的设置。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铰链安装区域位于后背门总成右侧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故而,左支撑部203支撑于后背门内板1的中部,而右支撑部204支撑于后背门内板1上的铰链安装区域。
本实施例中,窗台区域指的后背门总成中窗框下部的区域,其中,后背门内板1中的窗框下部区域向外侧倾斜,以形成窗台101,并且,窗台101的上部向上弯折形成窗台连接边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支撑板件2可以采用如图1、图2、图4至图8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2、图4至图8,支撑板件2包括外板支撑板100和窗台加强板200,窗台加强板200支撑于外板支撑板100的上边缘和后背门内板1之间,外板支撑板100的下侧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与后背门内1板贴合连接的第一支撑边110,第一支撑边110为下支撑部202,窗台加强板200为上支撑部201,外板支撑板100与后背门外板3贴合连接。其中,在图5的断面视图上,第一支撑边110和窗台加强板200在从外到内的方向上均向下倾斜;另外,第一支撑边110可由外板支撑板100一体折弯成型,在满足支撑需求的同时,减少支撑板件2整体的接缝,以降低拼接区域对支撑板件2整体强度的影响。本实施例的支撑板件2主要由外板支撑板100和窗台加强板200两个分体的板件拼接而成,这种设计方式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各个板件的设计、制造难度,同时,窗台加强板200可针对窗台101的实际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设计灵活性更强。
参阅图5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窗台加强板200的外侧边缘向上弯折形成第一外连接边210,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内连接边220;第一外连接边210位于窗台101和外板支撑板100之间,并分别与窗台连接边102和外板支撑板100贴合连接;第一内连接边220与后背门内板1上位于窗台101下方的区域贴合连接。第一外连接边210和第一内连接边220保证了窗台加强板200与外板支撑板100之间,以及窗台加强板200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具有足够的贴合接触面积,保证结合强度;另外,窗台加强板200构成Z型板件,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对于保证支撑板件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起到促进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支撑板件2可以采用如图1、图2、图4至图8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2、图4至图8,支撑板件2包括外板支撑板100和铰链加强板300,铰链加强板300支撑于外板支撑板100的侧边缘和后背门内板1之间,外板支撑板100远离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与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的第二支撑边120,第二支撑边120为左支撑部203和右支撑部204的其中之一,铰链加强板300为左支撑部203和右支撑部204的其中之另一,外板支撑板100与后背门外板3贴合连接。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铰链加强板300位于右侧,即铰链加强板300为右支撑部204,且第二支撑边120为左支撑部203的实施方式。其中,第二支撑边120可由外板支撑板100一体折弯成型,在满足支撑需求的同时,减少支撑板件2整体的接缝,以降低拼接区域对支撑板件2整体强度的影响。本实施例的支撑板件2主要由外板支撑板100和铰链加强板300两个分体的板件拼接而成,这种设计方式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各个板件的设计、制造难度,同时,铰链加强板300可针对铰链安装区域的实际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设计灵活性更强。
参阅图4、图6及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铰链加强板300的外侧边缘形成第二外连接边310,内侧边缘形成第二内连接边320;第二外连接边310位于后背门内板1和外板支撑板100之间,并分别与后背门内板1和外板支撑板100贴合连接;第二内连接边320与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第二外连接边310和第二内连接边320保证了铰链加强板300与外板支撑板100之间,以及铰链加强板300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具有足够的贴合接触面积,保证结合强度;另外,铰链加强板300的断面呈Z型,本身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对于保证支撑板件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起到促进作用。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支撑板件2包括外板支撑板100、窗台加强板200和铰链加强板30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铰链加强板300的顶端与窗台加强板200贴合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二内连接边320与第一内连接边220贴合连接,第二外连接边310与第一外连接边210贴合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窗台加强板200和铰链加强板300均位于外板支撑板100的内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边120的内侧边缘形成第二翻边121,如图6至图8所示,第二翻边121与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第二支撑边120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122。第二翻边121保证第二支撑边120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进而提供足够的结合强度,基于此,可在第二支撑边120上合理设置第二减重孔122,在满足支撑强度需求的前提下减轻外板支撑板100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边120的上下宽度从内向外逐渐增大,如图8所示,使得第二支撑边120形成内窄外宽的梯形板结构,利用梯形结构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的特点,提升第二支撑边120在上下方向及内外方向上的承力能力,在满足支撑强度需求的前提下,可进一步扩大第二减重孔122的开孔面积。本实施例示例性的将第二减重孔122示出为上下两个,需要理解的是,第二减重孔122的开孔数量和开孔面积能满足支撑强度及减重的双重需求即可,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参阅图1、图6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利用后背门外部空间存放物品的需求,外板支撑板100上形成有背包安装区,用以安装后背门背包;外板支撑板100上形成有向外侧开口的涂胶槽130,涂胶槽130位于背包安装区靠近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涂胶槽130的设置区域与背包安装区左右错位设置,在后背门外板3上背包不能遮挡的区域,涂胶槽130能进行有效的粘接支撑,提升后背门外板3的抗凹性能,保证后背门外板3板面的平整性。另外,传统后背门结构中的加强件对于背包安装区难以提供足够的刚度,行车过程中背包容易抖动,而本实施例的后背门总成中,由于后背门外板3得到有效的支撑,支撑板件2也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故而能对外板支撑板100上的背包安装区实现加强,提升该区域的刚度,避免背包抖动的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6至图8,外板支撑板100上还形成有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以安装备胎缓冲块,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位于背包安装区靠近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涂胶槽130围绕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分布。本实施例的外板支撑板100间距备胎安装功能,功能集成度增加;同时,充分利用背包安装区侧部的空间设置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并围绕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设置涂胶槽130,在满足对后背门外板3支撑需求的前提下,提升空间利用率;另外,本实施例的支撑板件2还能提升备胎支撑刚度,避免备胎在行车过程中抖动等影响使用体验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至图8,背包安装区包括设于外板支撑板100上的背包安装凸台150,提升背包安装区的结构强度;基于此,在背包安装凸台150上开设第一减重孔150,以实现减重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6至图8,第一减重孔151具有多个,多个第一减重孔151沿左右方向分布,相邻两个第一减重孔151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弯折的竖向加强筋152,竖向加强筋152的上端和下端还分别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弯折的横向加强筋153,横向加强筋153的端部设有背包安装位154。本实施例中,竖向加强筋152和横向加强筋153均构成传力通道,背包安装位154所受作用力能通过竖向加强筋152和横向加强筋153快速分散到整个外板支撑板100上,提升背包安装位154的承力强度。竖向加强筋152和横向加强筋153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背包安装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故而,在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需求的基础上,能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减重孔151的数量来增加开孔面积,以强化减重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优化减重效果,外板支撑板100的下部开设有多个第三减重孔160,如图6至图8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件2还包括多个缓冲块安装支架400,如图1、图6及图7所示,多个缓冲块安装支架400沿上下方向分布,且每个缓冲块安装支架400均位于外板支撑板100远离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缓冲块安装支架400的外端与外板支撑板100贴合连接,内端与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缓冲块安装支架400的外端形成有第二缓冲块安装位410。第二缓冲块安装位410和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为备胎缓冲块提供多个安装点位,保证缓冲效果,同时,还能使第二缓冲块安装位410和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分散于背包安装区的左右两侧,提升空间利用的合理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背门总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后背门总成,通过对后背门外板提供足够的抗凹支撑,进而保证车辆后部的外观,通过提升后背门总成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保证车辆后部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升驾乘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内向外顺次设置的后背门内板(1)、支撑板件(2)和后背门外板(3),所述支撑板件(2)的外侧面与所述后背门外板(3)贴合连接;
所述支撑板件(2)的上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上支撑部(201),下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下支撑部(202);所述支撑板件(2)的左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左支撑部(203),右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右支撑部(204);所述上支撑部(201)、所述下支撑部(202)、所述左支撑部(203)和所述右支撑部(204)的内端均与所述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件(2)包括外板支撑板(100)和窗台加强板(200),所述窗台加强板(200)支撑于所述外板支撑板(100)的上边缘和所述后背门内板(1)之间,所述外板支撑板(100)的下侧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与所述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的第一支撑边(110),所述第一支撑边(110)为所述下支撑部(202),所述窗台加强板(200)为所述上支撑部(201),所述外板支撑板(100)与所述后背门外板(3)贴合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件(2)包括外板支撑板(100)和铰链加强板(300),所述铰链加强板(300)支撑于所述外板支撑板(100)的侧边缘和所述后背门内板(1)之间,所述外板支撑板(100)远离所述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边缘向内侧弯折形成与所述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的第二支撑边(120),所述第二支撑边(120)为所述左支撑部(203)和所述右支撑部(204)的其中之一,所述铰链加强板(300)为所述左支撑部(203)和所述右支撑部(204)的其中之另一,所述外板支撑板(100)与所述后背门外板(3)贴合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边(120)的内侧边缘形成第二翻边(121),所述第二翻边(121)与所述后背门内板(1)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边(120)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122)。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支撑板(100)上形成有背包安装区,所述外板支撑板(100)上形成有向外侧开口的涂胶槽(130),所述涂胶槽(130)位于所述背包安装区靠近所述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支撑板(100)上还形成有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所述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位于所述背包安装区靠近所述铰链加强板(300)的一侧,所述涂胶槽(130)围绕所述第一缓冲块安装位(140)分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包安装区包括设于所述外板支撑板(100)上的背包安装凸台(150),所述背包安装凸台(150)上开设有第一减重孔(15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孔(151)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151)沿左右方向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减重孔(151)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向加强筋(152),所述竖向加强筋(152)的上端和下端还分别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加强筋(153),所述横向加强筋(153)的端部设有背包安装位(154)。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支撑板(100)的下部开设有多个第三减重孔(160)。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背门总成。
CN202321248673.XU 2023-05-22 2023-05-22 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838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8673.XU CN219838421U (zh) 2023-05-22 2023-05-22 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8673.XU CN219838421U (zh) 2023-05-22 2023-05-22 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8421U true CN219838421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8673.XU Active CN219838421U (zh) 2023-05-22 2023-05-22 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84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6080B (zh) 车身底板构造
US9033406B2 (en)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JP4900147B2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02729783A (zh) 车辆用举升门结构
US20050116459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ide member to cross member
KR20150104269A (ko) 차량의 어퍼바디 프레임 시스템
CN210364065U (zh) 一种大溜背车型的后侧围加强组件
JP2009067231A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9838421U (zh) 后背门总成及车辆
JP2009067230A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6374132U (zh) 一种汽车掀背门及汽车
CN214565670U (zh) 一种c柱加强结构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1731005U (zh) 汽车顶盖天窗内加强板及包括其的汽车顶盖总成
KR102227136B1 (ko)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의 이너패널구조
CN202413656U (zh) 一种后围内装饰板安装结构
CN211416916U (zh) 车辆后部车门内板结构、车辆后门和车辆
CN219706642U (zh) 后背门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8616906U (zh) 后轮罩外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892477U (zh) 后背门外板支撑板、后背门及车辆
CN219133816U (zh) 车门玻璃导轨结构、车门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7515239U (zh) 后备箱框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928884U (zh)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6184390U (zh) 一种无框车门的外板窗沿加强板总成及其前门总成
CN217048218U (zh) 一种汽车车尾门外板的支撑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