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2912U -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2912U
CN219802912U CN202320666010.3U CN202320666010U CN219802912U CN 219802912 U CN219802912 U CN 219802912U CN 202320666010 U CN202320666010 U CN 202320666010U CN 219802912 U CN219802912 U CN 2198029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wall
heat dissipation
housing
heat dissip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660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紫
吴东
陈熙
王雷
郑一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6601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29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29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29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散热壳体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壳体设有散热器、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器将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为封闭空间,并用于放置发热元件,散热器具有贯穿壳体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一侧开口连通于进风口,另一侧开口连通于出风口。上述散热壳体通过散热通道分隔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封闭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通道进行散热,既实现散热又实现防水提升安全性。

Description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设备在使用时,发热元件会产生大量热量,目前,利用风扇将发热元件逸散而出的热量通过散热器带离储能设备。
然而在户外使用时,雨水等往往会从对应风扇的进风口进入设备内,存在短路等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壳体和储能装置,能够散热且提升安全性。
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壳体,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壳体设有散热器、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器将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为封闭空间,并用于放置发热元件,散热器具有贯穿壳体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一侧开口连通于进风口,另一侧开口连通于出风口。
上述散热壳体通过散热通道分隔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封闭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通道进行散热,既实现散热又实现防水,提升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连接壳体的内壁并形成第一空间,第二隔板连接壳体的内壁并形成第二空间,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间隔设置并形成散热通道,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有利于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发热元件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散热通道设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散热通道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主动散热,无需在散热通道内安装风扇等元件,降低短路的风险,提升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设有散热片,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的底部设有延伸部,用于支撑壳体,沿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壳体的顶部与延伸部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壳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距离,使壳体与放置面之间存在间隙,间隙配置为供外部空气进入进风口,有利于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为蜂窝状结构,通过缩小进风口的口径,可提升进入进风口的风的流速,有利于提升散热效率,且可阻止杂物进入散热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和/或第二隔板的表面设有导热的绝缘层,有利于将第一空间的热量和第二空间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散热通道,并且避免第一空间内的发热元件与第一隔板接触造成短路的风险,并避免第二空间内的发热元件与第二隔板接触造成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背离散热通道的表面设有导热层,有利于将第一空间的热量和第二空间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散热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和/或第二隔板为金属板,第一空间内的热量通过第一隔板传导至散热通道,第二空间的热量通过第二隔板传导至散热通道,有利于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第四壁、第五壁和第六壁。第一壁连接第三壁和第四壁,第二壁连接第三壁和第四壁,第五壁连接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和第四壁,第六壁连接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和第四壁,并形成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第四壁、第五壁和第六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金属结构,有利于发热元件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背离第五壁的一侧设有延伸部,第二壁背离第五壁的一侧设有另一延伸部。当第六壁朝向放置面时,两个延伸部可支撑壳体,并使第六壁与放置面之间存在间隙,间隙配置为供外部空气进入进风口,通过在第一壁和第二壁均设置延伸部,可增加间隙的空间,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壁设有弯折部,多个出风口设于弯折部,并贯穿弯折部。通过弯折部可增加设置出风口的面积,进而增加出风口的数量,提升散热效率。
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散热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设备还包括控制模组和电池,控制模组设于第一空间,电池设于第二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与第一隔板接触连接,有利于快速将控制模组的热量传递至第一隔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与第二隔板接触连接,有利于快速将电池的热量传递至第一隔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另一视角的散热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散热壳体 10:壳体 10a:容纳空间
10b:延伸部 101:第一空间 102:第二空间
11:散热器 111:散热通道 112:第一隔板
113:第二隔板 12:进风口 13:出风口
131:散热片 15:第二壁 16:第三壁
14:第一壁 18:第五壁 181:弯折部
17:第四壁 19:第六壁 200:储能设备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术语“垂直”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垂直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垂直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被描述“垂直”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术语“平行”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平行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平行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180°±10°之间,平行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180°±10°之间,平行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80°±10°之间。被描述“平行”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目前,储能设备在使用时,发热元件会产生大量热量,目前,利用风扇将发热元件逸散而出的热量通过散热器带离储能设备。然而在户外使用时,雨水等往往会从对应风扇的进风口进入设备内,存在短路等安全隐患。
由此,本申请提供了散热壳体和储能装置,能够散热且提升安全性。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壳体,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壳体设有散热器、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器将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为封闭空间,并用于放置发热元件,散热器具有贯穿壳体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一侧开口连通于进风口,另一侧开口连通于出风口。
上述散热壳体通过散热通道分隔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封闭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通道进行散热,既实现散热又实现防水,提升安全性。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壳体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10a,壳体10设有散热器11、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散热器11将容纳空间10a分隔为第一空间101和第二空间102,第一空间101和第二空间102为密封空间,并用于放置发热元件,散热器11设有贯穿壳体10的散热通道111,散热通道111的一侧开口连通进风口12,另一侧开口连通出风口13。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第一壁14、第二壁15、第三壁16、第四壁17、第五壁18和第六壁19。第一壁14连接第三壁16和第四壁17,第二壁15连接第三壁16和第四壁17,第五壁18连接第一壁14、第二壁15、第三壁16和第四壁17,第六壁19连接第一壁14、第二壁15、第三壁16和第四壁17,并形成容纳空间10a。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1包括第一隔板112和第二隔板113,第一隔板112连接第五壁18和第六壁19,并与第一壁14、部分第三壁16和部分第四壁17形成第一空间101。第二隔板113连接第五壁18和第六壁19,并与第二壁15、部分第三壁16和部分第四壁17形成第二空间102,第一空间101和第二空间102相互独立密封,且用于放置发热元件。第一隔板112和第二隔板113间隔设置,并与部分第三壁16、部分第四壁17、部分第五壁18和部分第六壁19形成散热通道11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壁14、第二壁15、第三壁16、第四壁17、第五壁18和第六壁19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金属结构,有利于发热元件散热。可选的,第一壁14、第二壁15、第三壁16、第四壁17、第五壁18和第六壁19均设置为金属结构,进一步有利于发热元件散热。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12和/或第二隔板113为金属板,第一空间101内的热量通过第一隔板112传导至散热通道111,第二空间102的热量通过第二隔板113传导至散热通道11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12和/或第二隔板113背离散热通道111的表面设有导热层,有利于将第一空间101的热量和第二空间102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散热通道11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12和/或第二隔板113背离散热通道111的表面设有导热的绝缘层,有利于将第一空间101的热量和第二空间102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散热通道111,并且避免第一空间101内的发热元件与第一隔板112接触造成短路的风险,并避免第二空间102内的发热元件与第二隔板113接触造成短路的风险。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空间101和第二空间102沿第一方向X设置,第六壁19和第五壁18沿第二方向Y设置。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可选的,第一方向X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Y为竖直方向,散热通道111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便于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主动散热。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进风口12设于第六壁19,进风口12沿第二方向Y贯穿第六壁19,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2进入散热通道11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六壁19设有多个进风口12,多个进风口12呈蜂窝状设置,通过缩小进风口12的口径,可提升进入进风口12的风的流速,有利于提升散热效率,且可阻止杂物进入散热通道11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壁14背离第五壁18的一侧设有延伸部10b,延伸部10b可支撑壳体10。当第六壁19朝向放置面时,沿第二方向Y,第五壁18与延伸部10b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五壁18与第六壁19之间的距离,延伸部10b可支撑壳体10,并使第六壁19与放置面之间存在间隙,间隙配置为供外部空气进入进风口12,有利于提升散热效率。可选的,放置面包括桌面,地面等。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壁14背离第五壁18的一侧设有延伸部10b,第二壁15背离第五壁18的一侧设有另一延伸部10b。当第六壁19朝向放置面时,两个延伸部10b可支撑壳体10,并使第六壁19与放置面之间存在间隙,间隙配置为供外部空气进入进风口12,通过在第一壁14和第二壁15均设置延伸部10b,可增加间隙的空间,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壁14、第二壁15、第三壁16和第四壁17背离第五壁18的一侧均设有延伸部10b。当第六壁19朝向放置面时,四个延伸部10b可支撑壳体10,提升壳体10放置的稳定性,并使第六壁19与放置面之间存在间隙,间隙配置为供外部空气进入进风口12,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出风口13设于第五壁18,出风口13沿第二方向Y贯穿第五壁18,散热通道111内得热量从出风口13散出。通过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可使散热通道111内的气压小于外部气压,外部空气可不断的通过进风口12进入散热通道111,并不断的从从出风口13散出,进而带走散热通道111内的热量,可避免在散热通道111内设置散热件,例如风扇,降低短路的风险,提升安全性。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五壁18设有弯折部181,多个出风口13设于弯折部181,并贯穿弯折部181。通过弯折部181可增加设置出风口13的面积,进而增加出风口13的数量,提升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出风口13设有散热片131,散热片131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13设置为小尺寸结构,可增加热量从出风口13散出的风速,减小热量在出风口13附近聚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上述散热壳体100通过散热通道111分隔第一空间101和第二空间102,第一空间101和第二空间102内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通道111进行散热,既实现散热又实现防水,并且散热通道111的进风口12设于壳体10的底部,出风口13设于壳体10的顶部,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主动散热,无需在散热通道111内安装风扇等元件,降低短路的风险,提升安全性。
请参阅图4,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200,储能设备200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散热壳体10。储能设备200还包括控制模组(图未示)和电池(图未示),其中控制模组设于第一空间101,电池设于第二空间102。可选的,储能设备200包括户外电源、移动电源等。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模组与第一隔板112接触连接,有利于快速将控制模组的热量传递至第一隔板112。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模组与第一隔板112通过导热胶连接,有利于固定控制模组的位置以及快速将控制模组的热量传递至第一隔板112。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模组还与第一壁14、第三壁16、第四壁17、第五壁18和第六壁19中的至少一个热连接,进而对控制模组散热,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与第二隔板113接触连接,有利于快速将电池的热量传递至第二隔板113。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与第二隔板113通过导热胶连接,有利于固定电池的位置以及快速将电池的热量传递至第二隔板113。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还与第一壁14、第三壁16、第四壁17、第五壁18和第六壁19中的至少一个热连接,进而对电池散热,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散热。
由于储能设备200采用了上述散热壳体100中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散热壳体100中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壳体,包括:
壳体,具有容纳空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有散热器、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器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为封闭空间,并用于放置发热元件,所述散热器具有贯穿所述壳体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一侧开口连通于所述进风口,另一侧开口连通于所述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并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隔板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并形成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间隔设置并形成所述散热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散热通道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所述散热通道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延伸部,用于支撑所述壳体,沿所述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壳体的顶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与所述底部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有散热片。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为蜂窝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或第二隔板的表面设有导热的绝缘层。
8.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或第二隔板为金属板。
9.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设备还包括控制模组和电池,所述控制模组设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第二空间。
CN202320666010.3U 2023-03-23 2023-03-23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Active CN2198029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66010.3U CN219802912U (zh) 2023-03-23 2023-03-23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66010.3U CN219802912U (zh) 2023-03-23 2023-03-23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2912U true CN219802912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55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66010.3U Active CN219802912U (zh) 2023-03-23 2023-03-23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29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8503934A (ja) 放熱板及び動力電池システム
CN209358435U (zh) 一种紧凑型svg功率单元
JP6423890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20183192A1 (en) Heat Radiator,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CN100456205C (zh) 散热装置
CN201726633U (zh) 中空薄片型散热板单元结构
CN212786443U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105514064A (zh) 散热器
CN219802912U (zh)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CN210534699U (zh) 服务器用散热模组结构
CN109478700A (zh) 电池模块
CN214206200U (zh) 一种新型散热装置
CN210405072U (zh) 一种定向散热的变频器
CN211578734U (zh) 用于电子器件的导热装置
CN211745055U (zh) 电子元器件用高效散热器
CN210804276U (zh) 用于服务器的新型吹胀板式散热模组
CN211152537U (zh) 服务器散热器
CN211580493U (zh) 电子元件散热组件
CN109037833B (zh) 一种节能电动汽车电池散热器
CN102184003A (zh) 一种基于2din车载电脑整体散热结构
CN211577826U (zh) 一种板卡散热机构及服务器板卡
CN216600640U (zh) 散热器、功率模组及驱动器
CN221010561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9938797U (zh) 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
CN211265675U (zh) 散热器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