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97332U - 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97332U
CN219797332U CN202321281850.4U CN202321281850U CN219797332U CN 219797332 U CN219797332 U CN 219797332U CN 202321281850 U CN202321281850 U CN 202321281850U CN 219797332 U CN219797332 U CN 219797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ing device
warmer
air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818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世强
徐雪峰
胡华诚
温嘉彬
余日华
刘芝贝
谭同警
王杜
陈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818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97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97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97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容纳腔,壳体的第一侧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加热口,壳体的第二侧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加热口;辐射加热装置,位于容纳腔内,与第一加热口对应设置,能够产生辐射线,以实现加热,辐射线能够由第一加热口射出;热风加热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对应第二加热口设置,用于加热空气并产生热风。

Description

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取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现有踢脚线取暖器一般采用下部进风,顶部出风的方式,气流在底部加热后,自然上升,从顶部开口处离开取暖器,加热外部空间。一般情况下,由于踢脚线取暖器的表面温度较高,通常大于100℃,因此踢脚线取暖器一般用来给房间加热,不能直接向人体加热,鞋子等物件也不可以放置在踢脚线上加热,以此就使得踢脚线取暖器的使用场景比较单一。
因此,如何拓展踢脚线取暖器的使用场景,增大踢脚线取暖器的使用效率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取暖器。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容纳腔,壳体的第一侧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加热口,壳体的第二侧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加热口;辐射加热装置,位于容纳腔内,与第一加热口对应设置,能够产生辐射线,以实现加热,辐射线能够由第一加热口射出;热风加热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对应第二加热口设置,用于加热空气并产生热风。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取暖器,包括壳体、辐射加热装置和热风加热装置。其中,壳体用于形成容纳腔,以容纳其他零部件。而在壳体不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加热口和第二加热口,比如,可在壳体的左侧或右侧设置第一加热口,而在壳体的顶部设置第二加热口。辐射加热装置和第一加热口对应设置,用于产生加热用的辐射线,通过该辐射线可以加热,以为用户提供热量,或者加热其他物体。比如,辐射加热装置可具体为红外加热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加热。而热风加热装置用于加热空气,然后通过空气的循环流通将热量散发到外部。该种方案,在需要正常加热外部空间时,可通过热风加热装置进行加热。而热风加热装置形成的热风加热,其传热距离远、供热范围广大,能够满足正常的加热需求,确保加热效率。而需要向人体供热,或者需要加热鞋子等物件时,可以打开辐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而红外加热的加热效率高、升温快,无噪音、环保卫生,且加热温度不会太高,可以对人体或周围的物品进行就近加热,比如用户想给脚供暖时,就可以把脚靠近取暖器的第一加热口,这样就可以暖脚了,以此解决了热风加热装置因为加热温度较高,无法直接对人体或者其他物体进行加热的问题。同时,该种结构通过两个不同的加热装置使得产品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加热需求,拓展了取暖器的使用场景,增大了踢脚线取暖器的使用效率。
另外,本申请提供的取暖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取暖器还包括:反射罩,设置在容纳腔内,围设在辐射加热装置远离第一加热口的一侧,至少部分照射至反射罩的辐射线能够经过反射罩反射后由第一加热口射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反射罩。反射罩用于对红外线等辐射线进行反射,因为,辐射加热装置产生的辐射线也有部分会被射向远离第一加热口的方向,而通过在远离第一加热口的方向设置反射罩,能够将这部分辐射线反射回,以便这部分辐射线能够由第一加热口射出,从而作用到待加热的物体或用户身上,这样就可以增强辐射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此外,通过反射罩也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避免辐射加热装置产生的辐射直接作用于壳体内部的零件,而导致内部零件过热。
更进一步地,反射罩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二区域和第一区域,辐射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一区域内,第一区域与第一加热口连通。热风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二区域内,用于加热流经第二区域的空气,反射罩位于热风加热装置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反射罩将容纳腔分隔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而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反射罩的隔离,可以避免辐射加热装置的辐射线作用到第二区域内,也可以避免第二区域的空气进入到第一区域,这样就为不同的加热装置限定了不同的作用空间,从而可以避免两个加热装置相互干扰影响,使得两个加热装置均能够更好地独立工作。其中,反射罩位于热风加热装置的底部,空气能够在反射罩的引导下,向上运动至热风加热装置,并在热风加热装置的作用下被加热,然后送出壳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进风口,设置在壳体上。热风加热装置包括:空气加热装置,用于加热空气;空气驱动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能够驱动壳体外部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并经过空气加热装置加热后由第二加热口排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通过空气驱动装置可以使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然后由第二加热口排出,以此便可形成空气循环。而空气加热装置用于加热空气,以此就可以不断的产生热风,从而实现对产品周围的空间的加热。空气驱动装置可具体为风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辐射加热装置包括红外加热装置,以此可以实现红外加热。进一步地,红外加热装置为远红外加热装置,即能够产生远红外线的装置,以此可以实现远红外加热。空气加热装置包括翅片式加热装置、发热盘和加热丝中的至少一种,最佳地,空气加热装置为翅片式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和/或壳体的侧壁。也即外部的空气是从产品的底部进入的和/或是从壳体的侧壁进入壳体的,增加了进风量,进而增加了取暖器对空间的加热效率。
具体地,进风口设置在侧部。或者在底部或者侧部同时设置进风口,以增加进气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加热口位于壳体的顶部;和/或第一加热口位于壳体的侧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加热口位于壳体的顶部,也即热风出口位于顶部,此时,可以将进风口设置在底部,以此可以使热空气自然上升。而第一加热口位于壳体的侧部,也即红外线等辐射线从侧部输出,这样在将取暖器放到用户前侧时,便可以对人体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过滤格栅,设置在第二加热口和/或第一加热口处。和/或过滤网,设置在第二加热口和/或第一加热口处。通过过滤格栅和过滤网可以过滤灰尘,防止灰尘进入到壳体内部。具体而言,过滤格栅包括第一过滤格栅,设置在第一加热口处,以防止外部的灰尘等由第一加热口进入到壳体内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通过第一电路与热风加热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通过第二电路与辐射加热装置电连接,第二电路中设有第二开关,第一电路中设有第一开关。该种设置,使得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均能够单独控制,以此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打开或关闭辐射加热装置和热风加热装置,从而使产品运行不同的加热模式,比如,可以单开启热风加热装置,实现单纯的空气加热,或者可以单开启辐射加热装置,以实现单独的红外等辐射加热。当然,也可以同时开启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以实现两种加热方式。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通过第三电路与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电连接,第三电路中设有第三开关。也即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通过同一个电路进行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包括踢脚线取暖器。因为,踢脚线取暖器常被安装于墙壁的底部,占地面积小,一般用于加热整个房间,而现有的踢脚线取暖器为了确保加热效果,其加热温度一般大于100℃,以此使得踢脚线取暖器无法实现就近加热,而该方案中,通过在踢脚线取暖器内设置红外加热装置,就使得踢脚线取暖器既能够满足常规的加热房间的功能,又能够加热人体或者鞋子等物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底部支脚。进一步地,底部支脚设置在壳体的底部的两端。通过底部支脚能够在壳体的底部形成避空区域,也即能够使壳体的底部部分结构悬空设置从而形成悬空区域,这样在壳体的底部设置进风口时,进风口对应避空区域或悬空区域设置,这样能够使取暖器底部的进风口露出来,从而方便了取暖器从底部进风。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12第一加热口,14第二加热口,16进风口,18支脚,2辐射加热装置,3空气加热装置,4反射罩,5第一过滤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取暖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取暖器包括壳体1、辐射加热装置2和热风加热装置。具体而言,壳体1包括容纳腔。壳体1的第一侧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加热口12。壳体1的第二侧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加热口14。辐射加热装置2位于容纳腔内,与第一加热口12对应设置,能够产生辐射线,以实现加热,辐射线能够由第一加热口12射出。热风加热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对应第二加热口14设置,用于加热空气并产生热风。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取暖器,包括壳体1、辐射加热装置2和热风加热装置。其中,壳体1用于形成容纳腔,以容纳其他零部件。同时,如图1所示,在壳体1不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加热口12和第二加热口14,比如,可在壳体1的左侧或右侧设置第一加热口12,而在壳体1的顶部设置第二加热口14。如图2所示,辐射加热装置2和第一加热口12对应设置,用于产生加热用的辐射线,通过该辐射线可以加热,以为用户提供热量,或者加热其他物体。比如,辐射加热装置2可具体为红外加热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加热。而热风加热装置用于加热空气,然后通过空气的循环流通将热量散发到外部。该种方案,在需要正常加热外部空间时,可通过热风加热装置进行加热。而热风加热装置形成的热风加热,其传热距离远、供热范围广大,能够满足正常的加热需求,确保加热效率。而需要向人体供热,或者需要加热鞋子等物件时,可以打开辐射加热装置2进行加热,而红外加热的加热效率高、升温快,无噪音、环保卫生,且加热温度不会太高,可以对人体或周围的物品进行就近加热,比如用户想给脚供暖时,就可以把脚靠近取暖器的第一加热口12,这样就可以暖脚了,以此解决了热风加热装置因为加热温度较高,无法直接对人体或者其他物体进行加热的问题。同时,该种结构通过两个不同的加热装置使得产品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加热需求,拓展了取暖器的使用场景,增大了踢脚线取暖器的使用效率。
其中,图2中的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动路径。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取暖器还包括反射罩4。反射罩4设置在容纳腔内,围设在辐射加热装置2远离第一加热口12的一侧。至少部分照射至反射罩4的辐射线能够经过反射罩4反射后由第一加热口12射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反射罩4。反射罩4用于对红外线等辐射线进行反射,因为,辐射加热装置2产生的辐射线也有部分会被射向远离第一加热口12的方向,而通过在远离第一加热口12的方向设置反射罩4,能够将这部分辐射线反射回,以便这部分辐射线能够由第一加热口12射出,从而作用到待加热的物体或用户身上,这样就可以增强辐射加热装置2的加热效率。此外,通过反射罩4也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避免辐射加热装置2产生的辐射直接作用于壳体1内部的零件,而导致内部零件过热。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反射罩4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二区域和第一区域。辐射加热装置2设置在第一区域内,第一区域与第一加热口12连通。热风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二区域内,用于加热流经第二区域的空气,反射罩4位于热风加热装置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反射罩4将容纳腔分隔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而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反射罩4的隔离,可以避免辐射加热装置2的辐射线作用到第二区域内,也可以避免第二区域的空气进入到第一区域,这样就为不同的加热装置限定了不同的作用空间,从而可以避免两个加热装置相互干扰影响,使得两个加热装置均能够更好地独立工作。其中,反射罩4位于热风加热装置的底部,空气能够在反射罩4的引导下,向上运动至热风加热装置,并在热风加热装置的作用下被加热,然后送出壳体1。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取暖器还包括进风口16。进风口16设置在壳体1上。热风加热装置包括空气加热装置3,用于加热空气。热风加热装置还包括空气驱动装置。空气驱动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能够驱动壳体1外部的空气由进风口16进入,并经过空气加热装置3加热后由第二加热口14排出(具体的空气流动路径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16,通过空气驱动装置可以使空气从进风口16进入,然后由第二加热口14排出,以此便可形成空气循环。而空气加热装置3用于加热空气,以此就可以不断的产生热风,从而实现对产品周围的空间的加热。空气驱动装置可具体为风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辐射加热装置2包括红外加热装置,以此可以实现红外加热。进一步地,红外加热装置为远红外加热装置,即能够产生远红外线的装置,以此可以实现远红外加热。空气加热装置3包括翅片式加热装置、发热盘和加热丝中的至少一种,最佳地,空气加热装置3为翅片式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进风口16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和/或壳体1的侧壁。也即外部的空气是从产品的底部进入的和/或是从壳体1的侧壁进入壳体1的,增加了进风量,进而增加了取暖器对空间的加热效率。
具体地,进风口16设置在侧部。或者在底部或者侧部同时设置进风口16,以增加进气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第二加热口14位于壳体1的顶部。进一步地,第一加热口12位于壳体1的侧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加热口14位于壳体1的顶部,也即热风出口位于顶部,此时,可以将进风口16设置在底部,以此可以使热空气自然上升。而第一加热口12位于壳体1的侧部,也即红外线等辐射线从侧部输出,这样在将取暖器放到用户前侧时,便可以对人体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取暖器还包括:过滤格栅,设置在第二加热口14和/或第一加热口12处。和/或取暖器还包括过滤网,设置在第二加热口14和/或第一加热口12处。通过过滤格栅和过滤网可以过滤灰尘,防止灰尘进入到壳体1内部。
具体而言,过滤格栅包括第一过滤格栅5,设置在第一加热口12处,以防止外部的灰尘等由第一加热口12进入到壳体1内部。过滤格栅包括第二过滤格栅(图中未示出),设置在第二加热口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控制装置通过第一电路与热风加热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通过第二电路与辐射加热装置2电连接。第二电路中设有第二开关,第一电路中设有第一开关。该种设置,使得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2均能够单独控制,以此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打开或关闭辐射加热装置2和热风加热装置,从而使产品运行不同的加热模式,比如,可以单开启热风加热装置,实现单纯的空气加热,或者可以单开启辐射加热装置2,以实现单独的红外等辐射加热。当然,也可以同时开启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2,以实现两种加热方式。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通过第三电路与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2电连接。第三电路中设有第三开关。也即热风加热装置和辐射加热装置2通过同一个电路进行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取暖器包括踢脚线取暖器。因为,踢脚线取暖器常被安装于墙壁的底部,占地面积小,一般用于加热整个房间,而现有的踢脚线取暖器为了确保加热效果,其加热温度一般大于100℃,以此使得踢脚线取暖器无法实现就近加热,而该方案中,通过在踢脚线取暖器内设置红外加热装置,就使得踢脚线取暖器既能够满足常规的加热房间的功能,又能够加热人体或者鞋子等物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取暖器还包括底部的支脚18。进一步地,底部的支脚18设置在壳体1的两端。通过底部的支脚18能够在壳体1的底部形成避空区域,也即能够使壳体1的底部部分结构悬空设置从而形成悬空区域,这样在壳体1的底部设置进风口16时,进风口16对应避空区域或悬空区域设置,这样能够使取暖器底部的进风口16露出来,从而方便了取暖器从底部进风。
在另一具体实施中,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1、辐射加热装置2和热风加热装置。其中,壳体1用于形成容纳腔,以容纳其他零部件。同时,在壳体1的顶部设置第一加热口12,而在壳体1的左侧或右侧设置第二加热口14。辐射加热装置2和第一加热口12对应设置,用于产生加热用的辐射线,通过该辐射线可以加热,以为用户提供热量,或者加热其他物体。比如,辐射加热装置2可具体为红外加热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加热。而热风加热装置用于加热空气,然后通过空气的循环流通将热量散发到外部。
该种方案,在需要正常加热外部空间时,可通过热风加热装置进行加热。而热风加热装置形成的热风加热,其传热距离远、供热范围广大,能够满足正常的加热需求,确保加热效率。而用户需要暖手,或者需要加热鞋子等物件时,可以打开辐射加热装置2进行加热,而红外加热的加热效率高、升温快,无噪音、环保卫生,且加热温度不会太高,可以对人体或周围的物品进行就近加热,比如用户想暖手时,就可以把手靠近取暖器的第一加热口12,这样就可以暖手了,以此解决了热风加热装置因为加热温度较高,无法直接对人体或者其他物体进行加热的问题。同时,该种结构通过两个不同的加热装置使得产品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加热需求,拓展了取暖器的使用场景,增大了踢脚线取暖器的使用效率。
在本申请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容纳腔,所述壳体的第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加热口,所述壳体的第二侧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加热口;
辐射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一加热口对应设置,能够产生辐射线,以实现加热,所述辐射线能够由所述第一加热口射出;
热风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对应所述第二加热口设置,用于加热空气并产生热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反射罩,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围设在所述辐射加热装置远离所述第一加热口的一侧,至少部分照射至所述反射罩的辐射线能够经过所述反射罩反射后由所述第一加热口射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反射罩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二区域和第一区域,所述辐射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加热口连通,所述反射罩位于所述热风加热装置的底部;
所述热风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内,用于加热流经所述第二区域的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热风加热装置包括:
空气加热装置,用于加热空气;
空气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能够驱动所述壳体外部的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并经过所述空气加热装置加热后由所述第二加热口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辐射加热装置包括红外加热装置;和/或
所述空气加热装置包括翅片式加热装置、发热盘和加热丝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和/或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和/或
所述第一加热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滤格栅和/或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二加热口和/或所述第一加热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通过第一电路与所述热风加热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通过第二电路与所述辐射加热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中设有第二开关,所述第一电路中设有第一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暖器包括踢脚线取暖器。
CN202321281850.4U 2023-05-25 2023-05-25 取暖器 Active CN219797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1850.4U CN219797332U (zh) 2023-05-25 2023-05-25 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1850.4U CN219797332U (zh) 2023-05-25 2023-05-25 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97332U true CN219797332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55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81850.4U Active CN219797332U (zh) 2023-05-25 2023-05-25 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973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5121155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9797332U (zh) 取暖器
WO2023206573A1 (zh) 烹饪器具
JPH04371110A (ja) 電磁誘導加熱炊飯ジャー
CN211722846U (zh) 嵌入式烤箱
CN209279221U (zh) 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
JP393182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3208455A (zh) 一种空气炸锅
JP5511726B2 (ja) 浴室暖房機
CN213542608U (zh) 墙暖取暖器
JP4796706B2 (ja) 浴室暖房機
CN216984620U (zh) 一种具有强散热功能的食物处理机
JP5230769B2 (ja) 浴室暖房機
CN218870011U (zh) 蒸烤一体机
KR100777213B1 (ko) 소형 전기보일러를 이용한 온풍기
CN217959758U (zh) 空气炸锅
CN219063538U (zh) 电热炉
CN220832760U (zh) 空气炸锅
CN212430955U (zh) 一种新型电热炉
CN214949327U (zh) 电暖器
CN219656152U (zh) 集成灶
CN217827590U (zh) 一种烹饪装置的风道结构
CN217066114U (zh) 一种多功能烤箱
CN218186409U (zh) 一种空气加热上盖和空气加热器具
WO2022100117A1 (zh) 嵌入式烹饪器具及烹饪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