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5621U - 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5621U
CN219755621U CN202321127387.8U CN202321127387U CN219755621U CN 219755621 U CN219755621 U CN 219755621U CN 202321127387 U CN202321127387 U CN 202321127387U CN 219755621 U CN219755621 U CN 2197556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cavity
wall
installa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273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秋武
郑伟建
冼惠源
冯永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zhim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zhim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zhimi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zhim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273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56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56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56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液压设备包括连通油管装置,连通过油管装置包括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以及连通管,第一安装件具有第一流道;第二安装件具有第二流道,第二安装件与第一安装件连接形成安装腔;连通管位于所述安装腔内,连通管用于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本实用新型旨在提高密封性能以及提高连通管的安装稳固性。

Description

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流体从第一安装件流到第二安装件中,现有技术是在通过在第一安装件或第二安装件上安装有密封圈进行密封,避免流体泄露,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到达一定的数值的时候,产生的压力会对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的连接造成分离,从而减少了密封圈的预压缩量,继而减弱了密封圈的密封能力,从而导致流体出现泄露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连通过油管装置,旨在提高密封性能以及提高连通管的安装经济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应用于液压设备,包括:
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具有第一流道;
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安装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连接形成安装腔;
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通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连通管连接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受所述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所述弹性件与所述连通管的端部配合,以使所述连通管和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在一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端部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相接触的一面上凹陷形成有弹性件安装槽,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弹性件安装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连通管的内壁相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中,所述密封组件受所述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配合使所述连通管和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在一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件设有一侧敞口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安装件设有一侧敞口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敞口侧与所述第二腔体的敞口侧对接以形成所述安装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的外壁上凹陷形成有密封件安装槽组件,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安装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安装槽凹陷形成在所述连通管的外壁处,且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安装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相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的外壁上凹陷形成有密封件安装槽组件,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安装槽,所述第二密封件安装槽凹陷形成在所述连通管的外壁处,且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安装槽内,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相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所述密封组件分别沿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的轴向位置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卡簧,所述卡簧位于所述弹性件的一侧,所述卡簧与所述连通管外壁抵接,所述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卡簧安装槽,所述卡簧与所述卡簧安装槽配合使所述连通管和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在一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的外壁凹陷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接触面凹陷形成有所述卡簧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卡簧安装槽连通,所述卡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簧安装槽的内壁和所述安装槽的内壁相抵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压设备,包括连通过油管装置,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包括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具有第一流道;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安装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连接形成安装腔;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通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通过油管装置,由于连通管的连通作用,流体可以通过第一安装件的第一流道流入连通管,既而再流入到第二安装件的流道中,提高了加工和安装的经济性,且该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适应于大量推广,在工作过程中,为避免连通管出现移动现象,从而导致流体泄漏,因此在连通管的外壁连接有弹性件,弹性件受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弹性件与安装腔的内壁配合使连通管和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在一起,通过弹性垫圈的弹性压缩变形,提高了连通管在安装腔内的安装稳固性,进一步地,在连通管的外壁装有卡簧,安装后,第一安装件和/或第二安装件的内壁和连通管的外壁对卡簧施加作用力,进一步地固定了连通管在安装腔的稳固性,旨在提高密封性能以及提高连通管的安装稳固性,该结构提高了加工和安装的经济性,且该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适应于大量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通过油管装置一实施例的剖视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通过油管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通过油管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剖视图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通过油管装置再一实施例的剖视图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通过油管装置。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通过油管装置,应用于液压设备,包括:
第一安装件10,所述第一安装件10具有第一流道11;
第二安装件20,所述第二安装件20具有第二流道21,所述第二安装件20与所述第一安装件10连接形成安装腔;
连通管30,所述连通管30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通管3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1和所述第二流道21。
液压设备工作的时候,其中液压设备包括压铸机(不局限于压铸机),由于连通管30的连通作用,流体可以通过第一安装件10的第一流道流入连通管30继而再流入到第二安装件20的流道中,提高了操作和安装的经济性,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适应于大量推广。具体地,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均为中空结构,分别形成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便于流体通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0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分别与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连通的第一腔体,第二安装件20开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分别与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连通的第二腔体,连通管30连通第一出口和第二进口,其中,第一进口和第二出口不局限设置在与第一出口和第二进口相对设置的位置,进一步地,在第一安装件10与第二安装件20相接触的一面上可以开设多个螺纹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件20的一面可以开设多个定位孔,通过螺栓穿过螺纹孔和定位孔将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固定安装在一起,提高安装稳固性。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连通管30连接的弹性件40,所述弹性件40受所述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所述弹性件40与所述连通管30的端部配合,以使所述连通管30和所述第一安装件10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20连接在一起。
由于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压力,产生的压力进入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21内,当流体的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产生的压力会挤压在密封组件50上,这个力会使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之间产生分离,从而产生泄漏,并且,流体在流动过程中,连通管30在安装腔会在安装腔内产生往复运动,因此弹性件40的设计,是利用弹性件40自身具备的弹性,在弹性件40被连通管30的端部与安装腔的内壁挤压,避免连通管30在安装腔会在安装腔内产生往复运动,这样可以使连通管30和第一安装件10和/或第二安装件20连接在一起,提高了连通管30在安装腔内的密封性,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0可以是弹性垫圈,通过弹性垫圈的弹性压缩变形,提高了连通管30在安装腔内的密封性,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弹簧垫圈安装在连通管30的端部与第一安装件30径向方向的接触面上,用于连接连通管30和第一安装件10,也可以将弹簧垫圈安装在连通管30的端部与第二安装件20径向方向的接触面上,用于连接连通管30和第二安装件20,还可以安装在连通管30的两端端部分别与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的接触面上,上述设计可以避免连通管30随意移动,影响密封性,进一步地,本申请基于加工经济性和安装经济性,将连通管30端部的外壁凹陷形成安装槽,弹簧垫圈的一端设置在安装槽内,用于连接连通管30与第一安装件10和/或第二安装件20。其中,弹簧垫圈与连通管30的连接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和粘接等连接方式,且弹簧垫圈与形成安装槽的底壁的连接方式可选择地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焊接等连接方式固定于安装槽的底部,从而避免弹簧垫圈的非正常移动。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30端部与所述第一安装件10相接触的一面上凹陷形成有弹性件安装槽,所述弹性件40位于所述弹性件安装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安装件10和所述连通管30的内壁相抵接。
具体地,是利用弹性件40自身具备的弹性,在弹性件40被连通管30的端部与第一安装件10接触面挤压,避免连通管30在安装腔会在安装腔内产生往复运动,这样可以使连通管30和第一安装件10连接在一起,提高了连通管30在安装腔内的密封性,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密封组件50,所述密封组件5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件10和所述第二安装件20中,所述密封组件50受所述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所述密封组件50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配合使所述连通管30和所述第一安装件10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20连接在一起。
液压设备工作的时候,其中液压设备包括压铸机(不局限于压铸机),流体在第一安装件10的第一流道流入连通管30继而再流入到第二安装件20的流道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压力,产生的压力进入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21内,当流体的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产生的压力会挤压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从而使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之间产生分离,因此为避免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之间产生分离造成的泄露问题,具体地,可以在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中装有密封组件50,密封组件50受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可以提高对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安装的密封性,避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泄露等问题,密封组件50配合弹性件40一起使用,可以避免密封组件50表面磨坏而失效,从而影响了密封组件50的使用寿命,又影响了密封性,且该设计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其中,密封组件50与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的连接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和粘接等连接方式,从而避免密封组件50的非正常移动,密封组件50可以是呈环状的密封圈。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件10设有一侧敞口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安装件20设有一侧敞口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10的敞口侧与所述第二腔体20的敞口侧对接以形成所述安装腔。
具体地,第一安装件10的一侧设有敞口的第一腔体,与第二安装件20的一侧设有敞口的第二腔体对接形成的安装腔可以用于安装连通管30,且由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一侧都设有敞口,可以更好的用于安装连通管30,继而通过连通管30连通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分别与一侧敞口相对设置的另一侧也具有敞口,可以提升流体流通的速度。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30的外壁上凹陷形成有密封件安装槽组件31,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31包括第一密封件安装槽311,所述第一密封件安装槽311凹陷形成在所述连通管30的外壁处,且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密封组件50包括第一密封件51,所述第一密封件51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安装槽311内,且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相抵接。
进一步地,在连通管30上凹陷形成第一密封件限位槽311,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继而将第一密封件51安装在第一密封件限位槽311内,充分利用了安装空间,提高了安装的经济性,第一密封件限位槽311的内壁进一步地对第一密封件51进行了限定,避免第一密封件51的非正常移动,可以提高对第一安装件10安装的密封性,避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泄露等问题,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30的外壁上凹陷形成有密封件安装槽组件31,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31还包括第二密封件安装槽312,所述第二弹密封件安装槽312凹陷形成在所述连通管30的外壁处,且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密封组件5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52,所述第二密封件52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安装槽312内,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相抵接。
进一步地,在连通管30上凹陷形成第二密封件限位槽312,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继而将第二密封件52安装在第二密封件限位槽312内,充分利用了安装空间,提高了安装的经济性,第二密封件限位槽312的内壁进一步地对第二密封件52进行了限定,避免第二密封件52的非正常移动,可以提高对第二安装件20安装的密封性,避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泄露等问题,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5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所述密封组件50分别沿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31的轴向位置间隔设置。
具体地,密封组件5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密封组件50利用密封组件50自身具备的预压缩性,在密封组件50被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可以使连通管30和第一安装件10和/或第二安装件20更好的密封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可以提高对第一安装件10和第二安装件20安装的密封性,避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泄露等问题,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卡簧60,所述卡簧60位于所述弹性件40的一侧,所述卡簧60与所述连通管30外壁抵接,所述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卡簧安装槽32,所述卡簧60与所述卡簧安装槽32配合使所述连通管30和所述第一安装件10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20连接在一起。
卡簧60和卡簧安装槽32的相互配合,可以使连通管30和第一安装件10和/或第二安装件20连接在一起,提高了连通管30在安装腔内的安装稳固性,在弹性件40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地,避免连通管30在安装腔会在安装腔内产生往复运动,提高了连通管30在安装腔内的密封性,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卡簧60可以为设置在一端固定在连通管30外壁,卡簧安装槽32为设置在第一安装件和/或第二安装件20上并与销体对应的销孔,销孔与连通管30的连接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和粘接等连接方式,通过卡簧与卡簧安装槽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地,提高了连通管30在安装腔内的密封性,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
参照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30的外壁凹陷形成有安装槽33,所述第一安装件10与所述第二安装件20的接触面凹陷形成有所述卡簧安装槽32,所述安装槽33与所述卡簧安装槽32连通,所述卡簧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簧安装槽32的内壁和所述安装槽33的内壁相抵接。
进一步地,连通管30外壁凹陷形成的安装槽33可用于安装卡簧60,卡簧60可分别抵接卡簧安装槽32和安装槽33的内壁,提高了连通管30在安装腔内的密封性,且该结构简单,提高了加工的经济性和安装的经济性,其中,卡簧60在安装槽32内的连接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和粘接等连接方式。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液压设备,包括连通过油管,所述连通过油管包括第一安装件10,所述第一安装件10具有第一流道11;
第二安装件20,所述第二安装件20具有第二流道21,所述第二安装件20与所述第一安装件10连接形成安装腔;
连通管30,所述连通管30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通管3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1和所述第二流道21。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液压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通过油管装置,应用于液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具有第一流道;
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安装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连接形成安装腔;
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通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连通管连接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受所述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所述弹性件与所述连通管的端部配合,以使所述连通管和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端部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相接触的一面上凹陷形成有弹性件安装槽,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弹性件安装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连通管的内壁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中,所述密封组件受所述安装腔的内壁挤压呈压紧状态,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配合使所述连通管和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件设有一侧敞口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安装件设有一侧敞口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敞口侧与所述第二腔体的敞口侧对接以形成所述安装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的外壁上凹陷形成有密封件安装槽组件,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安装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安装槽凹陷形成在所述连通管的外壁处,且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安装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相抵接;和/或
所述连通管的外壁上凹陷形成有密封件安装槽组件,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安装槽,所述第二密封件安装槽凹陷形成在所述连通管的外壁处,且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安装槽内,且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所述密封组件分别沿所述密封件安装槽组件的轴向位置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过油管装置还包括卡簧,所述卡簧位于所述弹性件的一侧,所述卡簧与所述连通管外壁抵接,所述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卡簧安装槽,所述卡簧与所述卡簧安装槽配合使所述连通管和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的外壁凹陷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接触面凹陷形成有所述卡簧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卡簧安装槽连通,所述卡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簧安装槽的内壁和所述安装槽的内壁相抵接。
10.一种液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连通过油管装置。
CN202321127387.8U 2023-05-10 2023-05-10 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Active CN2197556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27387.8U CN219755621U (zh) 2023-05-10 2023-05-10 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27387.8U CN219755621U (zh) 2023-05-10 2023-05-10 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5621U true CN219755621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92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27387.8U Active CN219755621U (zh) 2023-05-10 2023-05-10 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56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755621U (zh) 连通过油管装置及液压设备
CN115013380A (zh) 一种双阶段可调节的大行程液压缸
CN218000440U (zh) 一种单向阀和出水终端
CN216382076U (zh) 一种防泄漏液压油缸
CN211738127U (zh) 一种螺纹连接式逆止阀
CN112761743B (zh) 一种燃气轮机排气扩散器密封结构
CN215059774U (zh) 单向阀
CN2905574Y (zh) 膜片式气液联合制动装置
CN220956976U (zh) 一种轻质单向阀
CN116255484A (zh) 一种单向阀
CN113586770A (zh) 一种反向截流的管接头结构
CN214055070U (zh) 一种超高压水工作环境下端面密封圈自动压紧装置
CN118008766B (zh) 双作用活塞杆组件和隔膜压缩机
CN201382193Y (zh) 用于球阀的阀座和采用该阀座的球阀
CN217401971U (zh) 一种卡压管件的防漏卡密封圈
CN217354969U (zh) 交替阀
CN116989005B (zh) 一种便捷快装的泵头结构
CN220379134U (zh) 一种管路密封组件
CN216780003U (zh) 一种用于电动液压冲孔机内部硬密封结构
CN211175429U (zh) 一种泄油结构
CN219774897U (zh) 一种单向流动阀
CN110549810B (zh) 一种流体换热组件
CN220470724U (zh) 臭氧单向阀
CN220118284U (zh) 一种隔膜泵中间体组件及气动隔膜泵
CN215635640U (zh) 一种快换组合接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Dong Qiuwu

Inventor after: Zheng Weijian

Inventor after: Sheng Huiyuan

Inventor after: Feng Yongsheng

Inventor before: Dong Qiuwu

Inventor before: Zheng Weijian

Inventor before: Sheng Huiyuan

Inventor before: Feng Yongshe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