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7849U - 车身下部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下部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27849U CN219727849U CN202320807981.5U CN202320807981U CN219727849U CN 219727849 U CN219727849 U CN 219727849U CN 202320807981 U CN202320807981 U CN 202320807981U CN 219727849 U CN219727849 U CN 2197278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pack
- vehicle body
- vehicle
- body lower
- lower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89 div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设于行李箱中的第一电池包,设于第一电池包顶部的保护架,以及位于保护架上方的行李箱盖板;其中,行李箱盖板的底部与保护架抵接,且在后排座椅的靠背折叠后,行李箱盖板的顶部与靠背的顶部平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通过对电池包于车辆上布置结构进行优化,使后排座椅的靠背折叠后,行李箱盖板的顶部与靠背的顶部平齐,方便对货物进行搭载的同时,也利于使行李箱空间整齐美观,并且保护架的设置能够对第一电池包起到保护作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下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车辆逐渐受到推崇,由于新能源车辆所增加的动力电池系统存在体积大、重量重等特点,并且在整车布置时需要考虑到电池包的位置对整车安全性能的影响,电池包的重量和形状对整车结构寿命的影响,以及电池包的散热条件等因素,很难在车辆上找到完美的安装位置。
对此,现有的部分车辆选择将电池包布置在车辆的后行李箱内,然而,受限于电池包于行李箱的布置结构,往往会使电池包占据行李箱内大量空间,不方便行李货物的搭载。此外,电池包的设置也会影响行李箱空间的美观性,不利于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下部结构,以便于在行李箱内搭载货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包括设于行李箱中的第一电池包,设于所述第一电池包顶部的保护架,以及位于所述保护架上方的行李箱盖板;
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底部与所述保护架抵接,且在后排座椅的靠背折叠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顶部与所述靠背的顶部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后排座椅的下方设有安装支架,所述后排座椅通过所述安装支架设置在车身地板上;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围构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第二电池包,所述第二电池包与所述第一电池包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支架的前端设有向上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后排座椅的底部设有限位槽,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限位槽内,并用于限制所述后排座椅向前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部上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内连通的容纳槽;
所述第二电池包的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容纳槽内的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中形成用于安装BDU和/或BMS的安装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池包上设有第一插口,所述第一插口沿整车前后方向朝前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池包的左端和/或右端设有第二插口,所述第二插口沿整车左右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池包上设有与所述车身地板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插口在整车前后方向上交错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池包的后端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具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纵向部分,以及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横向部分,所述纵向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池包相连,所述横向部分与所述车身地板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车身地板上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电池包下方,并在所述凹槽中设有与所述第一电池包或所述第二电池包电连接的充电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通过对电池包于车辆上布置结构进行优化,使后排座椅的靠背折叠后,行李箱盖板的顶部与靠背的顶部平齐,方便对货物进行搭载的同时,也利于使行李箱空间整齐美观。并且,保护架的设置能够对第一电池包起到保护作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此外,通过在后排座椅的下方布置有第二电池包,利于充分利用后排座椅下方空间,并且能够在不影响乘坐空间的前提下,提升车辆的动力电池系统的总容量,进而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
通过在安装支架上设置有凸出部,并在后排座椅上设置与凸出部配合的限位槽,能够起到防下潜作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并且,凸出部上容纳槽的设置,便于实现对凸起部分的容纳,有利于充分利用后排座椅下方的空间。
另外,通过使第一插口开口朝前设置,利于实现第一电池包对行李箱内沿整车左右方向上空间的充分利用,同时便于使插头等插拔件具有足够的插拔空间。通过使连接部与第二插口在整车前后方向上交错布置,利于最大程度利用后排座椅下方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空间。
通过将连接支架设置成纵向部分加横向部分的形式,能够实现第二电池包与车身地板连接的同时,利于第二电池包对后排座椅下方的沿车辆前后方向上空间的充分利用,方便更大容量的电池包的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上述的车身下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行李箱盖板的顶部与靠背的顶部平齐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电池包及第二电池包于车身地板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电池包;101、上凸部分;102、第一插口;
2、车身地板;201、凹槽;
3、保护架;301、横梁;302、纵梁;303、第一连接臂;304、第二连接臂;
4、安装支架;401、凸出部;4011、容纳槽;402、第三连接臂;403、第四连接臂;404、安装空间;
5、支撑座;
6、第二电池包;601、凸起部分;602、第二插口;603、连接部;
7、行李箱盖板;
8、连接支架;801、横向部分;802、纵向部分;
9、后排座椅;901、靠背。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本实用新型描述的车身下部结构所在的车辆为例,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其中,车辆的上下方向也即车辆的高度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也即车辆的长度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也即车辆的宽度方向。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整体构成上,该车身下部结构包括设于行李箱中的第一电池包1,设于第一电池包1顶部的保护架3,以及位于保护架3上方的行李箱盖板7。其中,行李箱盖板7的底部与保护架3抵接,且在后排座椅9的靠背901折叠后,行李箱盖板7的顶部与靠背901的顶部平齐。
行李箱盖板7的顶部及靠背901的顶部平齐的情形可如图1中所示,此时,在将后排座椅9靠背901折叠后,行李箱内空间较为平整,不仅方便大体积的货物的搭载,也使行李箱更加整齐美观。
基于上述的整体介绍,本实施例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7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保护架3整体呈“工”字形设计,其包括一根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301,以及设置在横梁30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纵梁302。
具体实施时,如图2及图3中所示,可在靠近第一电池包1的四个角的位置均设置有支撑座5,并使设置在横梁301端部的第一连接臂303与支撑座5连接,从而实现保护架3与车身地板2之间的连接。
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的在第一连接臂303上设有向车身地板2的方向伸出的第二连接臂304,并使第二连接臂304与车身地板2连接,以进一步增强保护架3与车身地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座5可选用现有技术中常用到的支撑结构,能够实现对第一连接臂303的支撑即可。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保护架3,能够对位于其上方的行李箱盖板7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对位于其下方的第一电池包1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第一电池包1受到行李箱盖板7等其他位于其上方的零部件的挤压而破损,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并且,“工”字形的结构,使得保护架3整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此外,如图2中所示,在第一电池包1的壳体上形成有向上凸出的上凸部分101,并在该上凸部分101内设有电池管理系统(简称BMS)。上述横梁301与该上凸部分101错开布置,以能够降低保护架3的高度。如此设置,保护架3不仅能够起到对行李箱盖板7的支撑,以及对第一电池包1的保护的同时,也使得该位置处各零部件的布置情况较为紧凑,利于充分利用行李箱内空间。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如图2及图6中所示,在后排座椅9的下方设有安装支架4,后排座椅9通过安装支架4设置在车身地板2上。并且,安装支架4与车身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有安装空间404,安装空间404内设有第二电池包6,第二电池包6与第一电池包1电连接。
具体实施时,参考图2及图4和图5中所示,在安装支架4的前端及后端分别设有与车身地板2连接的第三连接臂402及第四连接臂403,且第三连接臂402及第四连接臂403与车身地板2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安装支架4的设置能够对后排座椅9提供布置基础,以对后排座椅9进行支撑的同时,也能够对第二电池包6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第二电池包6磕碰损坏,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此外,通过在后排座椅9的下方布置有第二电池包6,并使第二电池包6与第一电池包1电连接,能够充分利用后排座椅9下方的空间,提成车辆内零部件布置的紧凑性。同时,在不影响乘坐空间的前提下,提升车辆的动力电池系统的总容量,进而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如图2及图6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于安装支架4的前端设有向上凸出的凸出部401,后排座椅9的底部设有限位槽,凸出部401位于限位槽内,并用于限制后排座椅9向前移动。通过设置有凸出部401,能将座椅的前端向上顶起,并使座椅向车辆的后上方倾斜设置,从而起到较好的防下潜作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并未给出限位槽的结构,具体实施时,限位槽可为设置在座椅底部,并与凸出部401部对应设置的凹槽,能够与凸出部401部配合,从而对后排座椅9的移动进行限制即可。并且,可根据需要调整凸出部401突出的高度以及限位槽的深度,从而使后排座椅9的前端抬起在合适的高度,在起到较好的防下潜作用的同时,在乘坐时的舒适度也较高。
此外,在设置凸出部401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仍如图2及图6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凸出部401上设有与安装空间404内连通的容纳槽4011,第二电池包6的壳体具有位于容纳槽4011内的凸起部分601,凸起部分601中形成有用于安装BDU(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和BMS(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腔。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容纳槽4011,从而使凸出部401能够起到防下潜作用的同时,实现对凸起部分601的容纳,有利于充分利用后排座椅9下方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具体实施时,BDU可选择性的设置在第一电池包1上或第二电池包6上。则当BDU设置在第二电池包6上时,可在凸起部分601中仅形成有容纳BMS的安装腔。
此外,在具体实施时,可在安装支架4上设有通风装置,以保证后排座椅9的通风功能。且通风装置可设置在凸起部分601的左右两侧,以充分利用后排座椅9下方空间,提升空间布置的紧凑性。需要说明的是,通风装置可为现有技术中常用到的对车辆座椅进行通风的通风风扇,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如图2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包1上设有第一插口102,第一插口102沿整车前后方向朝前设置。具体实施时,可使线缆一端的插头与第一插口102连接,并使线缆另一端的插头连接在车辆上的其它电器件上,以实现第一电池包1与其它电器件之间的电连接。
通过使第一插口102开口朝前设置,则插头不会占据整车左右方向上的空间,利于使第一电池包1对行李箱内沿整车左右方向上空间的充分利用,同时便于使插头具有足够的插拔空间,方便插头的插拔操作。
仍如图2中所示,第一电池包1的左侧,也即设有上凸部分101的位置,由于BMS等电器件的安装,会形成向左凸出的突出部分,而第一插口102即设置在该突出部分的前端,如此,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对行李箱内空间的利用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中所示,第二电池包6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第二插口602,第二插口602沿整车左右方向设置。具体的,位于左端的第二插口602开口向左设置,位于右端的第二插口602开口向右设置。在设置时,可使上述的与第一插口102连接的线束与位于左端的第二插口602连接,从而实现第一电池包1与第二电池包6的电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在第二电池包6上设有与车身地板2连接的连接部603,连接部603与第二插口602在整车前后方向上交错布置。具体的,连接部603可设置在第二电池包6靠近前端的左右两侧,且连接部603上设有连接孔,从而可通过螺栓将连接部603与车身地板2连接。
通过使连接部603与第二插口602交错布置,利于最大程度利用后排座椅9下方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二插口602的数量可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设置,使第二插口602的开口沿左右方向,并使第二插口602与连接部603交错布置即可。
为进一步提升第二电池包6与车身地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如图7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池包6的后端设有连接支架8,连接支架8具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纵向部分802,以及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横向部分801,纵向部分802与第二电池包6相连,横向部分801与车身地板2相连。
具体实施时,纵向部分802设置在第二电池包6的后端并向上延伸,横向部分801设置在纵向部分802的顶部向后延伸后,与车身地板2相连。通过将连接支架8设置成纵向部分802加横向部分801的形式,能够实现第二电池包6与车身地板2连接的同时,利于第二电池包6对后排座椅9下方的沿车辆前后方向上空间的充分利用,方便更大容量的电池包的布置。
此外,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下部结构还包括设于车身地板2上的凹槽201,凹槽201位于第一电池包1下方,并在凹槽201中设有与第一电池包1或第二电池包6电连接的充电机。具体实施时,充电机可为现有技术中常用到的车载充电机,且充电机可与第一电池包1或第二电池包6连接,以便于实现对第一电池包1及第二电池包6的充电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凹槽201可为现有的车辆上设置在行李箱底部的备胎坑,由于现有的部分车辆上并没有放置备胎的需求,而将充电机设置在备胎坑内,能够有效利用备胎坑空间,提升车辆内的空间利用率。
本实施例的车身下部结构,通过对第一电池包1及第二电池包6于行李箱内的布置结构进行优化,方便对行李货物搭载的同时,也利于使行李箱整齐美观,并且能够在不影响乘坐空间的前提下,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有效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中设有实施例一的车身下部结构。
本实施例的车辆与实施例一的车身下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于行李箱中的第一电池包(1),设于所述第一电池包(1)顶部的保护架(3),以及位于所述保护架(3)上方的行李箱盖板(7);
所述行李箱盖板(7)的底部与所述保护架(3)抵接,且在后排座椅(9)的靠背(901)折叠后,所述行李箱盖板(7)的顶部与所述靠背(901)的顶部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排座椅(9)的下方设有安装支架(4),所述后排座椅(9)通过所述安装支架(4)设置在车身地板(2)上;
所述安装支架(4)与所述车身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有安装空间(404),所述安装空间(404)内设有第二电池包(6),所述第二电池包(6)与所述第一电池包(1)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支架(4)的前端设有向上凸出的凸出部(401),所述后排座椅(9)的底部设有限位槽,所述凸出部(401)位于所述限位槽内,并用于限制所述后排座椅(9)向前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部(401)上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404)内连通的容纳槽(4011);
所述第二电池包(6)的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容纳槽(4011)内的凸起部分(601),所述凸起部分(601)中形成用于安装BDU和/或BMS的安装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池包(1)上设有第一插口(102),所述第一插口(102)沿整车前后方向朝前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池包(6)的左端和/或右端设有第二插口(602),所述第二插口(602)沿整车左右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池包(6)上设有与所述车身地板(2)连接的连接部(603),所述连接部(603)与所述第二插口(602)在整车前后方向上交错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池包(6)的后端设有连接支架(8),所述连接支架(8)具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纵向部分(802),以及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横向部分(801),所述纵向部分(802)与所述第二电池包(6)相连,所述横向部分(801)与所述车身地板(2)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于车身地板(2)上的凹槽(201),所述凹槽(201)位于所述第一电池包(1)下方,并在所述凹槽(201)中设有与所述第一电池包(1)或所述第二电池包(6)电连接的充电机。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07981.5U CN219727849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车身下部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07981.5U CN219727849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车身下部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27849U true CN219727849U (zh) | 2023-09-22 |
Family
ID=88050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807981.5U Active CN219727849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车身下部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27849U (zh) |
-
2023
- 2023-04-12 CN CN202320807981.5U patent/CN2197278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72356B1 (en) | Vehicle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s power sources | |
CN106553517B (zh) | 车载用电池 | |
KR101273080B1 (ko) |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장착구조 | |
CN107972503B (zh) | 电动车辆 | |
CN107848386B (zh) | 车辆 | |
US20120125702A1 (en) | Battery Pack, an Electric Vehicle and a Method | |
JP4849102B2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 |
EP2767427B1 (en) | Structure for mounting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 |
WO2017022394A1 (ja) | 電動車両 | |
CN210852666U (zh)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后地板总成结构 | |
CN102637913B (zh) | 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 | |
KR20140021889A (ko) | 차량용 배터리 트레이 | |
JP2004243882A (ja) | 車両用電気機器の搭載構造 | |
JP5472532B2 (ja) | 車両 | |
CN219727849U (zh) | 车身下部结构及车辆 | |
KR102703281B1 (ko) | 배치구조가 개선된 하이브리드 차량 | |
CN102139623A (zh) | 一种两人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总成布置结构 | |
CN102166941A (zh) | 一种四人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总成的布置结构 | |
JP6525657B2 (ja) |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 |
CN107791806A (zh) | 车辆后部结构 | |
JP2024098812A (ja) | 車両 | |
CN219467694U (zh) |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 |
CN115882153A (zh) |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乘用车 | |
CN215621426U (zh) | 纯电动牵引车 | |
CN218316271U (zh) |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