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67694U -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67694U
CN219467694U CN202320554061.7U CN202320554061U CN219467694U CN 219467694 U CN219467694 U CN 219467694U CN 202320554061 U CN202320554061 U CN 202320554061U CN 219467694 U CN219467694 U CN 2194676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vehicle
supply system
housing
vehic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540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涛
潘龙
施永祥
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540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676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676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676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容纳腔;多个电芯,所述多个电芯依次串联地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两端,以便将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车辆的中部的预定位置处。该供电系统可以优化结构布置,减少空间占用,提高维保便捷性,提升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无论是传统的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例如电动汽车等),供电系统(或称“低压供电系统”)都是汽车电器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它关系到车载电器(例如点火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的正常使用,同时也影响着整车的安全。
目前,供电系统通常采用铅酸电池,其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且使用寿命也较短。另外,供电系统一般布置在汽车的前机舱或者后行李箱中,导致前机舱或者后行李箱的内部空间被占用。相应地,当对供电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时,需要拆除前机舱的内饰板或者行李箱饰板,操作极为不便。进一步地,由于供电系统布置在靠近汽车的前部或者后部的位置,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供电系统也极易受损而引发燃烧或爆炸。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车企已经开发出采用锂电池作为供电系统的车型。但是,供电系统的布置策略仍然沿袭传统思路,依旧将供电系统布置在前机舱或者后行李箱中。这就导致空间占用、维保困难和安全性不足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供电系统存在空间占用、维保困难和安全性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容纳腔;多个电芯,所述多个电芯依次串联地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两端,以便将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车辆的中部的预定位置处。
在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中,包括壳体、多个电芯和连接件。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容纳腔,并且多个电芯依次串联地布置在容纳腔中,以便利用壳体为电芯提供安全保护。连接件分别布置在壳体的两端,以便将壳体方便地固定在车辆的中部的预定位置处。通过上述的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够优化结构布置,避免供电系统占用前机舱或者后行李箱的空间。另外,预定位置可以远离车辆的前部和后部,因此即使车辆发生碰撞也能够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预定位置包括:所述车辆的二排座椅的下方;或者在所述车辆的中部且位于沿所述车辆的Y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之间,并且所述连接件适于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横梁相连。当壳体固定在二排座椅的下方时,如果需要对供电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只要将二排座椅的坐垫取下即可,操作简单方便。进一步地,壳体布置在二排座椅的下方还能够利用供电系统为座椅提供良好的支撑,起到防下潜的作用。当壳体定位在沿车辆的Y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之间并通过连接件将壳体与横梁相连时,供电系统还能够与横梁一起形成有效的受力路径,确保整车的扭转刚度。进一步地,利用连接板实现壳体和横梁之间的连接,还有利于吸收壳体和横梁的Y向加工公差。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正负极端子,所述正负极端子外露在所述壳体的外部且与所述多个电芯形成电连接。正负极端子外露在壳体的外部并与多个电芯形成电连接,使得车载电器可以方便地通过正负极端子与电芯相连从而获得电能。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正负极端子和所述多个电芯之间通过引脚结构形成电连接,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且可容纳所述引脚结构的凸起。凸起的设置,可以有效保护引脚结构。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具有柱状本体,在所述柱状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竖向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耳,在每个所述凸耳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并且所述连接件具有可套设在所述柱状本体上的U形本体和从所述U形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底部边缘反向向外延伸的安装底壁,每个所述安装底壁可抵靠在对应的所述凸耳上,并且在所述安装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的第二安装孔。通过上述的设置,连接板可以方便且牢固地将壳体固定在车辆的预定位置上。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U形本体上开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溃缩孔。在车辆发生侧碰时,溃缩孔的设置可以使连接板优先发生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继而确保壳体内电芯的安全。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支撑托架,所述支撑托架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并配置成可接纳依次串联的所述多个电芯。支撑托架的设置,不仅可以使电芯稳定地固定在壳体的容纳腔内,而且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振消音作用。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与所述多个电芯形成通讯连接。电池管理系统的设置,可以准确地检测电芯的剩余电流、动态检测电芯的工作状态(包括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并确保电芯的均衡充电。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外部还设有保护壳体。保护壳体的设置,可以防止异物(例如灰尘、水等)损坏电池管理系统的电子元器件,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电芯包括4个锂电芯,每个所述锂电芯的电压为12V。锂电芯的设置,可以降低电芯的重量,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地,4个12V的锂电芯依次串联形成总电压为48V的低压供电系统可以方便地满足大多数车载电器的供电需求。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供电系统存在空间占用、维保困难和安全性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上面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通过上述的设置,本实用新型车辆可以避免供电系统占用前机舱或者后行李箱的空间,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便于对供电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电系统布置在所述车辆的二排座椅的下方。当供电系统布置在二排座椅的下方时,可以利用供电系统为二排座椅提供足够的支撑,起到防下潜作用。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车辆的中部设有沿所述车辆的Y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并且所述供电系统布置在所述两段横梁之间且与每个所述横梁相连。当供电系统布置在两段横梁之间且与横梁相连时,可以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便于吸收壳体和横梁的Y向加工公差。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电系统的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横梁之间间隔出预定间距。通过在壳体和横梁之间间隔出预定间距,可以为车辆发生侧碰时预留出一定的缓冲空间,防止电芯被挤压而受损。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起,在每个所述横梁上设有可接纳对应的所述凸起的凹槽,并且在组装状态下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之间间隔出所述预定间距。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在凸起和凹槽之间也可预留出缓冲空间。
方案1.一种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容纳腔;多个电芯,所述多个电芯依次串联地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两端,以便将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车辆的中部的预定位置处。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位置包括:所述车辆的二排座椅的下方;或者在所述车辆的中部且位于沿所述车辆的Y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之间,并且所述连接件适于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横梁相连。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正负极端子,所述正负极端子外露在所述壳体的外部且与所述多个电芯形成电连接。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极端子和所述多个电芯之间通过引脚结构形成电连接,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且可容纳所述引脚结构的凸起。
方案5.根据方案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柱状本体,在所述柱状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竖向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耳,在每个所述凸耳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并且所述连接件具有可套设在所述柱状本体上的U形本体和从所述U形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底部边缘反向向外延伸的安装底壁,每个所述安装底壁可抵靠在对应的所述凸耳上,并且在所述安装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的第二安装孔。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形本体上开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溃缩孔。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支撑托架,所述支撑托架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并配置成可接纳依次串联的所述多个电芯。
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与所述多个电芯形成通讯连接。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外部还设有保护壳体。
方案10.根据方案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芯包括4个锂电芯,每个所述锂电芯的电压为12V。
方案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方案1-10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布置在所述车辆的二排座椅的下方。
方案13.根据方案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中部设有沿所述车辆的Y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并且所述供电系统布置在所述两段横梁之间且与每个所述横梁相连。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的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横梁之间间隔出预定间距。
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起,在每个所述横梁上设有可接纳对应的所述凸起的凹槽,并且在组装状态下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之间间隔出所述预定间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的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的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的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的壳体与横梁处于组装状态下的实施例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10、车身;11、二排座椅;12、横梁;121、凹槽;20、供电系统;21、壳体;211、柱状本体;2111、端壁;2112、竖向侧壁;2113、顶壁;2114、容纳腔;212、凸起;213、凸耳;22、电芯;23、支撑托架;241、正极端子;242、负极端子;25、引脚结构;26、电池管理系统;27、保护壳体;28、连接件;281、U形本体;2811、溃缩孔;282、安装底壁;29、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供电系统存在空间占用、维保困难和安全性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1的供电系统20。该供电系统20包括:壳体21,在21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容纳腔2114;多个电芯22,多个电芯22依次串联地布置在容纳腔中2114;连接件28,连接件28分别布置在壳体21的两端,以便将壳体21固定在车辆1的中部的预定位置处。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的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车辆1包括车身10和供电系统20。供电系统20布置在车身10上,以便为车载电器提供电能。车载电器包括但不限于点火器、车灯、音响等。在车身10的前部设有前机舱(图中未示出),在车身10的中部设有驾乘室(图中未标识),并且在车身10的后部设有后行李箱(图中未示出)。在驾乘室的前部设有前排座椅(包括驾驶员座椅和副驾驶员座椅),在驾驶室的后部设有二排座椅1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供电系统20布置在二排座椅11的下方。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供电系统20占用前机舱或后行李箱的空间,也可以使供电系统20远离车辆1的前部和后部,使得车辆1即使发生碰撞也能确保供电系统20的安全而不至于受损或燃烧。另外,如果供电系统20需要维修或保养,只要将二排座椅11的坐垫取下即可方便地进行操作,大大降低了维保难度。进一步地,布置在二排座椅11下方的供电系统20还可以为二排座椅11提供足够的支撑,起到防下潜的作用。
如图1所示,在车身10的中部还设有沿车辆1的Y向(即左右方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1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供电系统20布置在这两段横梁12中间并与每段横梁12相连接。这样的布置方式,也可以避免供电系统20占用前机舱或后行李箱的空间,使供电系统20远离车辆1的前部和后部,确保供电系统20的安全。另外,供电系统20、横梁12以及车身10上的其它横梁和纵梁一起组成笼式结构,从而形成有效的受力路径,确保整车的扭转刚度。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这两段横梁12分别与车辆1的C柱相连,使得横梁12、供电系统20、C柱和车顶一起形成牢固的环状结构(即Cring)。替代地,这两段横梁12也可以设置成分别与车辆1的D柱相连,使得横梁12、供电系统20、D柱和车顶一起形成牢固的环状结构(即Dring)。
需要指出的是,该车辆1还包括但不限于车门、动力系统、空调系统、制动系统(图中均未示出)等部件。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汽车1为电动汽车。替代地,汽车1也可为燃油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汽车1可以是但不限于轿车、SUV、MPV等车型。
下面,结合图2-图5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1的供电系统20的实施例。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的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的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低压系统20包括壳体21、电芯22和连接件28等部件。在壳体21的内部形成中空的容纳腔2114。电芯22布置在容纳腔2114中。连接件28分别布置在壳体21的左右两端,并可通过合适的紧固件29(例如螺栓、垫片等)将壳体21固定在车辆1的预定位置。预定位置包括二排座椅11的下方,或者在车身10的中部且沿车辆1的Y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12之间(如图2所示)。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壳体21包括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柱状本体211。柱状本体211采用合适材质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抗压强度,以保证容置在内部的电芯22的安全。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等)、金属包塑、增强树脂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柱状本体211包括彼此相连的端壁2111、竖向侧壁2112和顶壁2113。即,在组装状态下,柱状本体211具有面向车辆1的底板的开口。基于图2所示的方位,端壁2111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且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竖向侧壁2112分别位于前后两侧且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顶壁2113位于端壁2111和竖向侧壁2112的上方并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顶壁2113、端壁2111和竖向侧壁2112一起围成中空的容纳腔2114,以便接纳电芯22。
继续参见图2和图3,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柱状本体211的两个彼此相对的竖向侧壁2112上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耳213。基于图2所示的方位,在每个竖向侧壁2112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凸耳213。每个凸耳213配置成从对应的竖向侧壁2112上垂直地向外延伸。在每个凸耳213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图中未示出),以便与合适的紧固件29相配,从而方便地将壳体21固定在预定位置。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每个竖向侧壁2112上设有6个凸耳213,其中,位于左侧的2个凸耳213可以与左侧的连接件28相连,位于右侧的2个凸耳213可以与右侧的连接件28相连,位于中间的2个凸耳213通过紧固件29可直接固定在车辆1的底板上。替代地,每个竖向侧壁2112上凸耳213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6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例如5个、7个等。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壳体21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起212,以便容纳与电芯22相连的引脚结构25(参见图4)。具体而言,每个凸起212配置成从柱状本体211对应的端壁2111上垂直地向外延伸,以围成用于容纳引脚结构25的空间。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凸起212具有上宽下窄的梯形截面。替代地,凸起212也可配置成正方形、长方形或者其它合适形状的截面。凸起212可以与柱状本体211一体成型,以简化加工工艺。替代地,凸起212和柱状本体211也可分别加工后再固定在一起。固定方式包括焊接、粘接等。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的壳体与横梁处于组装状态下的实施例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壳体21布置在车辆1的中部且沿车辆1的Y向彼此间隔的两段横梁12之间。在组装状态下,壳体21与横梁12之间间隔出预定间距,从而为车辆1发生侧碰时预留出一定的缓冲空间。换言之,当车辆1受到来自左右侧的撞击时,横梁12不会直接作用在壳体21上,从而保证了壳体21内部电芯22的安全。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预定间距为1cm(厘米)。替代地,预定间距也可设置成比1cm长或短的其它合适的距离。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壳体21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起212,在每个横梁12上设有可接纳对应的凸起212的凹槽121,并且凸起212和凹槽121之间也间隔出预定间距。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即使车辆1发生侧碰,向外突起的凸起212和横梁12之间也具有合适的缓冲空间。
如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4个电芯22依次串联地布置在壳体21的容纳腔2114中。这4个电芯22可以是从左到右依次排布,也可以按照2x2的矩阵方式布置,使得整个供电系统20的结构更加紧凑,以满足不同车型、不同布置位置的安装需要。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每个电芯22为锂电芯,以延长寿命,降低重量。每个锂电芯的电压为12V,使得4个串联的锂电芯能够形成总电压为48V的供电系统20,以满足大多数车载电器的供电需求。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每个锂电芯的型号为4680(即直径为46毫米、高度为80毫米的圆柱电芯),使得每个锂电芯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替代地,电芯22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4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只要能够满足车载电器的供电需求即可。
如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20还包括支撑托架23。支撑托架23布置在壳体21内部的容纳腔214中,并且支撑托架23可接纳依次串联的电芯22。支撑托架23可采用合适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塑工艺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支撑托架23的设置,可以提高电芯22安装的稳定性,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振和消音作用。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20还包括正极端子241和负极端子242。正极端子241和负极端子242均布置在壳体21的外部,并正极端子241和负极端子242分别与依次串联的电芯22形成电连接,使得车载电器能够方便地与正负极端子搭接以获得电芯22的电能。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正极端子241和负极端子242分别布置在壳体21的左右两端。替代地,正极端子241和负极端子242也可布置在壳体21的中部,或者其它合适的位置上。
继续参见图3,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正极端子241和负极端子242均通过引脚结构25与电芯22形成电连接。引脚结构25可以是铜、铜包钢或者其它合适的导电材料。引线结构25的一端与电芯22的正极(或负极)相连,引线结构25的另一端与相应的正极端子241(或负极端子242)相连。至少部分的引线结构25插入到壳体21两端的凸起212,以便利用凸起212遮挡和保护引脚结构25,确保供电系统20的安全性能。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20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26。电池管理系统26布置在壳体21的外部,并与电芯22形成通讯连接。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电池管理系统26布置在壳体21的一个竖向侧壁2112上。替代地,电池管理系统26也可布置在壳体21的其它合适的位置,例如顶壁2113上。电池管理系统26不仅可以准确地检测电芯22的剩余电流,而且可以动态地检测电芯22的工作状态(包括电压、电流和温度等),还能够确保电芯22的均衡充电,从而确保供电系统20的正常运行。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供电系统20还包括保护壳体27。保护壳体27布置在电池管理系统26的外部,以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从而延长电池管理系统26的使用寿命。保护壳体27可采用合适的树脂材料(例如PP、PE等)通过注塑工艺加工而成,以降低加工成本。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连接件28包括U形本体281和从U形本体281的彼此相对的两个底部边缘反向向外延伸的安装底壁282,使得整个连接件28具有大致“几”字形的结构。U形本体281和安装底壁282可采用合适的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等)通过机械加工工艺一体成型,使得连接件28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U形本体281可套设在壳体21的柱状本体211上。进一步地,当壳体21定位在两段横梁12之间时,U形本体281可同时套设在壳体21和横梁12上,以便将横梁12与壳体21相连,从而形成有效的受力路径。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U形本体281上开设有彼此间隔的3个溃缩孔2811。每个溃缩孔2811分别布置在U形本体281的一个面上。每个溃缩孔2811为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腰性孔。溃缩孔2811的设置,使得当车辆1发生侧碰时,连接件28将优先吸能溃缩,从而起到保护壳体21和壳体21内部的电芯22的作用。溃缩孔2811的形状、数量和布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另外,在每个安装底壁282上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每个第二安装孔均可与壳体21的凸耳213上对应的第一安装孔相对。在组装时,U形本体281套设在柱状本体211上,安装底壁282抵靠在对应的凸耳213上,并且安装底壁282上的第二安装孔与凸耳213上第一安装孔相对,紧固件29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并将连接件28和壳体21一起固定到车辆1的预定位置。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包括:
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容纳腔;
多个电芯,所述多个电芯依次串联地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两端,以便将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车辆的中部的预定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位置包括:所述车辆的二排座椅的下方;或者在所述车辆的中部且位于沿所述车辆的Y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之间,并且所述连接件适于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横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
正负极端子,所述正负极端子外露在所述壳体的外部且与所述多个电芯形成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极端子和所述多个电芯之间通过引脚结构形成电连接,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且可容纳所述引脚结构的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柱状本体,在所述柱状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竖向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耳,在每个所述凸耳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并且
所述连接件具有可套设在所述柱状本体上的U形本体和从所述U形本体的彼此相对的两个底部边缘反向向外延伸的安装底壁,每个所述安装底壁可抵靠在对应的所述凸耳上,并且在所述安装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的第二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形本体上开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溃缩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
支撑托架,所述支撑托架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并配置成可接纳依次串联的所述多个电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
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与所述多个电芯形成通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外部还设有保护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芯包括4个锂电芯,每个所述锂电芯的电压为12V。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布置在所述车辆的二排座椅的下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中部设有沿所述车辆的Y向彼此间隔开的两段横梁,并且所述供电系统布置在所述两段横梁之间且与每个所述横梁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的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横梁之间间隔出预定间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凸起,在每个所述横梁上设有可接纳对应的所述凸起的凹槽,并且在组装状态下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之间间隔出所述预定间距。
CN202320554061.7U 2023-03-16 2023-03-16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94676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4061.7U CN219467694U (zh) 2023-03-16 2023-03-16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4061.7U CN219467694U (zh) 2023-03-16 2023-03-16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67694U true CN219467694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38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54061.7U Active CN219467694U (zh) 2023-03-16 2023-03-16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676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6516B2 (en)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JP6118381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107546346B (zh) 车载用蓄电池
JP5829706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KR101273080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장착구조
EP1951554B1 (en) Harness routing structure
EP2767427B1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JP2019006395A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EP3989349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466683B1 (ko) 축전 장치의 탑재 구조
KR102281771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하우징
CN219467694U (zh)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JP6525657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113043823A (zh) 一种电池包总成及车辆
CN111640886A (zh) 车辆
JP4561083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CN114889696B (zh) 一种电动汽车
CN220830047U (zh)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316271U (zh)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CN220809556U (zh) 配电车体架构及车辆
CN217374128U (zh) 电池安装结构及电动汽车
JP6777581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114094263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结构
CN116960547A (zh) 用于车辆的高压电池组
CN115312938A (zh) 动力电池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