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16271U -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16271U
CN218316271U CN202222549388.3U CN202222549388U CN218316271U CN 218316271 U CN218316271 U CN 218316271U CN 202222549388 U CN202222549388 U CN 202222549388U CN 218316271 U CN218316271 U CN 2183162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re electric
boosting
electric vehicle
interfac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493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天奇
吴青宁
伍东升
张宁
武国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493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162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162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162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应用于纯电汽车,纯电汽车包括车身,车身上设有一行李箱,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包括升压分线盒、供电装置及升压装置;其中,供电装置与升压分线盒连接,用于为纯电汽车提供电能;升压装置与升压分线盒及供电装置连接,用于在对供电装置进行充电时,进行升压操作;升压分线盒、供电装置及升压装置均固定在车身上,且远离于行李箱。本申请极大地释放了行李箱的存储空间,提升了纯电汽车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纯电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同时,有效缩短了纯电汽车升压系统中各部件间所连接的高压线束的长度,起到了减重降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背景技术
在纯电汽车中,通常会使用升压系统对电池进行充电。其中,升压系统包括电池、电驱及升压分线盒。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将升压分线盒布置在汽车的行李箱内,将电机及电池固定在纯电汽车的车身上。然而,此种布置方式会占用行李箱下部空间,不利于设计下沉储物格,降低了纯电汽车的空间利用率。同时,此种布置方式中,当纯电汽车尾部受到撞击时,升压分线盒容易因受到撞击出现高压短路起火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也提升了对升压分线盒的维修成本。此外,此种布置方式还会增加电池、电驱及升压分线盒间所连接的高压线束的长度,不利于减重降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其极大地释放了行李箱的存储空间,提升了纯电汽车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纯电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同时,有效缩短了纯电汽车升压系统中各部件间所连接的高压线束的长度,起到了减重降本的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应用于纯电汽车,纯电汽车包括车身,车身上设有一行李箱,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包括升压分线盒、供电装置及升压装置;其中,供电装置与升压分线盒连接,用于为纯电汽车提供电能;升压装置与升压分线盒及供电装置连接,用于在对供电装置进行充电时,进行升压操作;升压分线盒、供电装置及升压装置均固定在车身上,且远离于行李箱。
于一实施例中,供电装置及升压装置固定在车身的下表面上;供电装置与车身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升压分线盒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行李箱及供电装置分别设于升压装置的两侧,车身的下表面靠近于地面。
于一实施例中,纯电汽车上设有两排座椅,第二排座椅远离于纯电汽车的车头;其中,升压分线盒位于第二排座椅的下方。
于一实施例中,升压分线盒上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第三接口;供电装置上设有第四接口及第五接口;升压装置上设有第六接口及第七接口;第一接口用于与设于纯电汽车上的充电接口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四接口通过第一高压线束连接;第三接口与第六接口通过第二高压线束连接;第五接口与第七接口通过第三高压线束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纯电汽车升压系统还包括悬架;其中,悬架固定在车身上,悬架上设有第二容纳空间,升压装置安装于第二容纳空间内。
于一实施例中,悬架上设有4个安装部,悬架通过4个安装部固定在车身上;其中,4个安装部的连线形成一矩形或等腰梯形。
于一实施例中,车身上设有第一门槛梁及第二门槛梁;第一门槛梁及第二门槛梁沿车身轴线对称分布在车身上,且位于车身边缘;其中,供电装置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门槛梁及第二门槛梁上。
于一实施例中,纯电汽车升压结构还包括固定件;其中,升压分线盒通过固定件固定在车身上。
于一实施例中,固定件上设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固定件通过第一连接部固定在升压分线盒上;固定件通过第二连接部固定在车身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纯电汽车,包括上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应用于纯电汽车上,固定在纯电汽车的车身上,且远离于行李箱。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包括升压分线盒、供电装置及升压装置;其中,供电装置与升压分线盒连接,升压装置与升压分线盒及供电装置连接。可以看出,本申请中通过将升压分线盒固定在车身上,极大地释放了行李箱的存储空间,提升了纯电汽车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使升压分线盒远离于行李箱,有效避免了当纯电汽车尾部受到撞击时升压分线盒出现高压短路起火现象,提升了纯电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也减少了对升压分线盒的维修成本。
在本申请中提供一实施例中,供电装置与车身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升压分线盒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行李箱及供电装置分别设于升压装置的两侧。此种布置方式,有效缩短了升压分线盒、供电装置及升压装置间所连接的高压线束的长度,起到了减重降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在车身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在车身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在车身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行李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现有技术中升压分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升压分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固定件与升压分线盒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供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升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的布线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现有技术中纯电汽车升压系统的布线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技术中纯电汽车升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纯电汽车;10-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1-供电装置;111-第四接口;112-第五接口;12-升压装置;121-第六接口;122-第七接口;13-升压分线盒;131-第一接口;132-第二接口;133-第三接口;134-第三连接部;141-第一高压线束;142-第二高压线束;143-第三高压线束;144-第四高压线束;145-第五高压线束;15-固定件;151-第一连接部;152-第二连接部;16-悬架;161-安装部;162-第二容纳空间;20-充电口;21-慢充充电口;22-快充充电口;30-车身;31-行李箱;32-第一门槛梁;33-第二门槛梁;34-下表面;35-第一容纳空间;40-充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并不表示排列序号,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照图1,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纯电汽车1包括一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其用于对纯电汽车1中的电池等供电装置11进行充电,从而使得充电汽车能够正常运转。示例性的,本申请中的纯电汽车1可以为后驱纯电车型。
请参照图2,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的连接示意图。请参照图3,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包括供电装置11、升压装置12及升压分线盒13;其中,供电装置11与升压分线盒13连接,用于为纯电汽车1提供电能;升压装置12与升压分线盒13及供电装置11连接,用于在对供电装置11进行充电时,进行升压操作,升压分线盒13内部包含继电器等电子元器件。示例性的,供电装置11可以为高压电池;升压装置12可以为电机。如图3所示,纯电汽车1上设有与升压分线盒13连接的充电口20,示例性的,充电口20可以包括快充充电口22及慢充充电口21,快充充电口22与升压分线盒13连接。如图3所示,纯电汽车1还包括充电机40,充电机40分别与慢充充电口21及供电装置11连接。
下面结合图3,详细讲解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在对供电装置11进行充电时的工作原理。
若需要对供电装置11进行慢充充电,需将慢充充电口21连接在设于充电点的充电桩上,从而使得由慢充充电口21流出的充电电流经充电机40直接流入供电装置11中对供电装置11充电。若以不需要升压的方式对供电装置11进行快充充电,需将快充充电口22连接在上述充电桩上,从而使得由快充充电口22流出的充电电流经升压分线盒13直接流入供电装置11中对供电装置11充电。若需要以升压的方式对供电装置11进行快充充电,需将快充充电口22连接在上述充电桩上,从而使得升压分线盒13中的继电器能够在接收到快充充电口22流出的充电电流后导通。在上述继电器导通后,升压装置12在上述继电器的驱动下也导通。在升压装置12导通后其对快充充电口22流出的充电电流进行抬压操作,从而使得抬压后的充电电流能够流入供电装置11中对供电装置11充电。
请参照图4,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在车身30上的安装示意图。请参照图5,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在车身30上的安装示意图。请参照图6,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在车身30上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行李箱3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为便于展示升压分线盒13的安装位置,将供电装置11进行隐藏。
如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本申请中的纯电汽车1中还设有车身30,车身30上设有一用于对物品进行存储的行李箱31;其中,行李箱31位于汽车的尾部。升压分线盒13、供电装置11及升压装置12固定在车身30上,且远离于行李箱31;行李箱31的容积大于等于70L。示例性的,行李箱31的容积可以为70L、80L、90L及100L等。
可以看出,本申请中通过将升压分线盒13固定在车身30上,极大地释放了行李箱31的存储空间,提升了纯电汽车1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使升压分线盒13远离于行李箱31,即使升压分线盒13远离于纯电汽车1后部碰撞区域,有效避免了当纯电汽车1尾部受到撞击时升压分线盒13出现高压短路起火现象,提升了纯电汽车1的碰撞安全性能,也减少了对升压分线盒13的维修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及图6所示,供电装置11及升压装置12固定在车身30下表面34上,供电装置11与车身30形成第一容纳空间35,升压分线盒13位于第一容纳空间35内,行李箱31及供电装置11分别设于升压装置12的两侧,车身30的下表面34靠近于地面。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容纳空间35由车身30的下表面34及供电装置11的上表面所形成,当升压分线盒13位于第一容纳空间35内时,升压分线盒13位于供电装置11上方,且夹设在供电装置11及车身30之间。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第一容纳空间35可以靠近于升压装置12。
在一实施例中,汽车中设有两排座椅,第二排座椅远离于纯电汽车1的车头,升压分线盒13设于第二排座椅下方。
可以看出,本申请中,通过将升压分线盒13固定在车身30上,且将升压分线盒13布设在纯电汽车1第二排座椅的下方,有效利用了纯电汽车1的空余空间,极大地释放了行李箱31的储存空间,便于布设下沉式行李箱31,提升了纯电汽车1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纯电汽车1的商品性。
请参照图8,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现有技术中升压分线盒13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9,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升压分线盒1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及图9所示,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中的升压分线盒13的尺寸更小,可以满足布置在第二排座椅下方的需求。
请参照图10,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固定件15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1,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固定件15与升压分线盒13的连接示意图。请参照图12,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供电装置11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3,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升压装置12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4,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的布线示意图。请参照图15,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6,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技术中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7,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现有技术中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的布线示意图。
如图5及图7所示,车身30上设有第一门槛梁32及第二门槛梁33;其中,第一门槛梁32及第二门槛梁33沿车身30轴线对称分布在车身30上,且位于车身30边缘;供电装置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门槛梁32及第二门槛梁33上,且位于车身30的下表面34上。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申请中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还包括固定件15,升压分线盒13通过固定件15固定在车身30的下表面34上。如图10所示,固定件15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51及第二连接部152,固定件15通过第一连接部151固定在升压分线盒13上,固定件15通过第二连接部152固定在车身30的下表面34上。具体的,如图9所示,升压分线盒13上设有第三连接部134,可以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51与第三连接部134连接的方式,将固定件15固定在升压分线盒13上;并通过将第二连接部152固定在车身30的下表面34上的方式,将升压分线盒13固定在车身30的下表面34上。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部151及第二连接部152上设有多个安装孔,第一连接部151及第三连接部134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及铆接等方式连接,第二连接部152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及铆接等连接方式与车身30的下表面34连接。
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部151上多个安装孔的连线呈正矩形分布,第二连接部152上多个安装孔的连接也是呈正矩形分布的,此种分布方式提升了固定件15的连接强度,能够有效避免固定件15发生变形。
如图15所示,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中还包括悬架16;其中,悬架16固定在车身30的下表面34上,悬架16上设有第二容纳空间162,升压装置12安装于第二容纳空间162内。具体的,悬架16上设有4个安装部161,悬架16通过4个安装部161固定在车身30的下表面34上,且4个安装部161的连线形成矩形或等腰梯形。
通过上述措施,将升压装置12设置在悬架16中,有效对升压装置12进行保护,避免其受到撞击后出现起火现象,提升纯电汽车1的安全性。通过4个安装部161将悬架16固定在车身30上,使车身30受力均匀,避免车身30发生变形。同时,将4个安装部161以矩形或等腰梯形的方式设置在悬架16上,增强了悬架16与车身30连接的牢固性。
如图11、图12及图13所示,升压分线盒13上设有第一接口131、第二接口132及第三接口133;供电装置11上设有第四接口111及第五接口112;升压装置12上设有第六接口121及第七接口122。具体的,如图11所示,第一接口131、第二接口132及第三接口133相对设置在升压分线盒13的两个侧面上;第四接口111及第五接口112设置在供电装置11靠近于升压装置12的表面上;第六接口121及第七接口122间隔设置在升压装置12上。
如图14及图15所示,升压分线盒13及供电装置11通过第二接口132及第四接口111连接;升压分线盒13及升压装置12通过第三接口133及第六接口121连接;供电装置11及升压装置12通过第五接口112及第七接口122连接。具体的,第二接口132及第四接口111通过第一高压线束141连接,第三接口133及第六接口121通过第二高压线束142连接;第五接口112与第七接口122通过第三高压线束143连接。此外,第一接口131与快充充电口22通过第四高压线束144连接;供电装置11与慢充充电口21通过第五高压线束145连接。其中,第四高压线束144为快充线,第五高压线束145为慢充线。
比较图14及图16和比较图15及图17,可以发现,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中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的布置方式,使得升压分线盒13、供电装置11及升压装置12间所连接的高压线束更加顺畅、简洁。同时,也缩短了升压分线盒13、供电装置11及升压装置12间所连接的高压线束的长度,起到了减重降本的效果。经实验发现,采用本申请中的方式对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进行布置时,高压线束的走向可以缩短2.2m~4m,节约纯电汽车1制造成本100元~300元,减少纯电汽车1重量1.1kg~3kg。
综合上述多个实施例可以看出,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在纯电汽车1中的布置方案非常重要,其对纯电汽车1的空间、装配及高压线束走向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本申请中所提出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10的布置方式,不仅满足了整车布置、装配等工艺要求;同现有技术相比,极大地释放了行李箱31的存储空间,提升了纯电汽车1的空间利用率,有效避免了当纯电汽车1尾部受到撞击时升压分线盒13出现高压短路起火现象,提升了纯电汽车1的碰撞安全性能。此外,此种布置方式有效缩短了升压分线盒13、供电装置11及升压装置12间所连接的高压线束的长度,起到了减重降本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纯电汽车,所述纯电汽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上设有一行李箱;
所述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包括:
升压分线盒;
供电装置,与所述升压分线盒连接,用于为所述纯电汽车提供电能;
升压装置,与所述升压分线盒及所述供电装置连接,用于在对所述供电装置进行充电时,进行升压操作;
其中,所述升压分线盒、所述供电装置及所述升压装置均固定在所述车身上,且远离于所述行李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及所述升压装置固定在所述车身的下表面上;
其中,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车身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升压分线盒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行李箱及所述供电装置分别设于所述升压装置的两侧,所述车身的下表面靠近于地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纯电汽车上设有两排座椅,第二排座椅远离于纯电汽车车头;
其中,所述升压分线盒位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分线盒上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第三接口;所述供电装置上设有第四接口及第五接口;所述升压装置上设有第六接口及第七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设于所述纯电汽车上的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通过第一高压线束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通过第二高压线束连接;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通过第三高压线束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纯电汽车升压系统还包括:
悬架,所述悬架固定在所述车身上,所述悬架上设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升压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上设有4个安装部,所述悬架通过所述4个安装部固定在所述车身上;
其中,所述4个安装部的连线形成一矩形或等腰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上设有第一门槛梁及第二门槛梁;所述第一门槛梁及所述第二门槛梁沿所述车身轴线对称分布在所述车身上,且位于所述车身边缘;
其中,所述供电装置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门槛梁及所述第二门槛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纯电汽车升压结构还包括:
固定件,所述升压分线盒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车身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设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在所述升压分线盒上;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在所述车身上。
10.一种纯电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
CN202222549388.3U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Active CN2183162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49388.3U CN21831627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49388.3U CN21831627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16271U true CN218316271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8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49388.3U Active CN21831627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162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3456B2 (en) Onboard battery for vehicle
KR101273080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장착구조
US7921951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torage battery device
CN103715809B (zh) 保护结构和电动车辆
JP6363656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5516084B2 (ja) 車載システム回路の充電器搭載構造
US8919466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1434563A (zh) 高压电池组安装系统
CN106143094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行李舱安装结构
US11661114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20180194213A1 (en) Battery pack
CN114312364A (zh) 车辆碰撞能量吸收系统
CN214729132U (zh) 机舱布置结构及汽车
CN107554621B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梁结构
CN107554622B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组件及车辆
CN218316271U (zh)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CN213502606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总成
US20240010080A1 (en) Fuel cell vehicle
CN219544890U (zh) 一种电动轻卡物流车的车架
CN115570995A (zh) 一种纯电汽车升压系统及纯电汽车
CN116513314A (zh) 一体式车架动力电池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US20230137848A1 (en) Battery-module protection structure
CN113043823A (zh) 一种电池包总成及车辆
CN111098930B (zh) 电动车辆
CN219467694U (zh)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