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0596U -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20596U
CN219720596U CN202320550327.0U CN202320550327U CN219720596U CN 219720596 U CN219720596 U CN 219720596U CN 202320550327 U CN202320550327 U CN 202320550327U CN 219720596 U CN219720596 U CN 219720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flow
air
noise reduction
redu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5032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桑晓庆
徐紫阳
刘力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5032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20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20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20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其中气体降噪装置开设有第一通气口、第二通气口以及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位于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间,且连通第一通气口以及第二通气口;其中,气流通道中设置有扰流部;扰流部用于将从第一通气口流向第二通气口的带噪气流在气流通道内进行分流。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对带噪气流进行降噪。

Description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家用电器来为自己分担家务劳动,家用电器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方便。许多家用电器涉及到动力装置,例如清洁设备和基站都可包括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工作时会产生噪音,噪音超过一定分贝时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状态,还会给人们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影响人们对清洁设备和基站的使用体验。
目前,现有技术中常常使用各种吸声材料来降低噪音,但吸声材料安装使用时存在着占用空间大、组装不方便、成本高和长期使用可靠性较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能够对带噪气流进行降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体降噪装置,气体降噪装置开设有第一通气口、第二通气口以及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位于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间,且连通第一通气口以及第二通气口;其中,气流通道中设置有扰流部;扰流部用于将从第一通气口流向第二通气口的带噪气流在气流通道内进行分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清洁设备,清洁设备包括第一动力源和第一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气体降噪装置,第一动力源具有第一气流出口;气体降噪装置的第一通气口连通第一气流出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站,基站包括第二动力源和第一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气体降噪装置,第二动力源具有第二气流出口;气体降噪装置的第一通气口连通第二气流出口。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通过气体降噪装置开设有第一通气口、第二通气口以及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位于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间,且连通第一通气口以及第二通气口,其中,气流通道中设置有扰流部,扰流部用于将从第一通气口流向第二通气口的带噪气流在气流通道内进行分流,带噪气流从第二通气口流出之前会发生汇聚,带噪气流穿过气流通道时,气流的分流-汇聚过程可破坏带噪气流的振动规律,使得带噪气流的声压能量不会过分集中分布于某一频段范围内,同时可削弱带噪气流流动的能量,降低带噪气流流速,减少带噪气流对空气或狭窄空间的冲击,从而降低带噪气流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气体降噪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气体降噪装置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气体降噪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气体降噪装置实施例的又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又一气体降噪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气体降噪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气体降噪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气体降噪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气体降噪装置内部的带噪气流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10为气体降噪装置内部的带噪气流流动路径又一示意图;
图11为包含调流部的气体降噪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气体降噪装置内部的带噪气流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13为气体降噪装置和清洁设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4为气体降噪装置和基站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5为气体降噪装置和两个第一动力源或两个第二动力源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6为气体降噪装置和两个第一动力源或两个第二动力源的又一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目前,许多家用电器涉及到动力装置,例如清洁设备和基站都可包括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工作时会产生噪音,噪音超过一定分贝时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状态,还会给人们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影响人们对清洁设备和基站的使用体验。目前,现有技术中常常使用各种吸声材料,例如海绵,来降低噪音,但吸声材料安装使用时存在着占用空间大、组装不方便、成本高和长期使用可靠性较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以下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气体降噪装置1开设有第一通气口110、第二通气口120以及气流通道130。气流通道130位于第一通气口110和第二通气口120之间,且连通第一通气口110以及第二通气口120。其中,气流通道130中设置有扰流部141。扰流部141用于将从第一通气口110流向第二通气口120的带噪气流在气流通道130内进行分流,分流后的至少部分气流在流经扰流部141后能够汇聚。
动力装置工作时会产生带噪气流。带噪气流流动时不断振动,从而产生声音。通过设置气体降噪装置1,带噪气流可由第一通气口110进入气流通道130,然后穿过气流通道130并由第二通气口120流出。带噪气流穿过气流通道130时,扰流部141可破坏带噪气流的振动规律,使得带噪气流的声压能量不会过分集中分布于某一频段范围内,同时可削弱带噪气流流动的能量,降低带噪气流流速,减少带噪气流对空气或狭窄空间的冲击,从而降低带噪气流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具体来说,由于扰流部141的存在,带噪气流分流为不同股气流,不同股气流的流动规律会产生差异。之后,不同股气流发生汇聚碰撞,由于汇聚之前每股气流的流动规律不同,带噪气流的汇聚过程会消耗带噪气流流动的能量,降低带噪气流流速,并破坏带噪气流原先的振动规律,从而降低带噪气流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气体降噪装置1包括装置主体100和盖板101,扰流部141设置于装置主体100,盖板101盖合于装置主体100以形成气流通道130。盖板101盖合或打开装置主体100的方向与带噪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
可选地,如图3所示,气流通道130包括由扰流部141划分形成的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用于分流带噪气流。
由于扰流部141的存在,带噪气流可分流出分别流经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的两股带噪气流,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能够使得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流动规律不同。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汇聚时,会消耗带噪气流流动的能量,降低带噪气流流速,并破坏带噪气流的振动规律,从而降低带噪气流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通道132分别与第一通气口110和第二通气口120连通。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包围于扰流部141,且第二通道1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道132连通,使得带噪气流沿扰流部141从第一通道132部分分流进第二通道133,且分流进第二通道133的带噪气流在流经第二通道133后重新汇入第一通道132。
扰流部141不仅具有分流作用,还具有汇聚气流的作用,使得从第一通气口110流入的带噪气流能够分别流入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流动越过扰流部141之后,会与第一通道132内的流动越过扰流部141的带噪气流汇聚。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通道132可包括分流段139和汇流段140,分流段139的两端均与汇流段140连通。从第一通气口110流入的带噪气流会流入汇流段140,然后由汇流段140分别流入第二通道133和分流段139,之后又汇聚于汇流段140。分流段139和第二通道133可设置为使得分流段139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流动规律不同。
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带噪气流的流动路径上,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的上游端之间的夹角γ小于90°。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通道132的气流方向与第二通道133的上游端的气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的上游端之间的夹角γ可以为30°、45°或60°。
通过设置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的上游端之间的夹角γ小于90°,利于带噪气流进入第二通道133,以充分发挥第二通道133的降噪功能。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的下游端之间的夹角β大于或等于90°。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通道132的气流方向与第二通道133的下游端的气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的下游端之间的夹角β可以为120°、135°或150°。
通过设置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的下游端之间的夹角β大于或等于90°,能够扩大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与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的运动方向的差异,提高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与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汇聚时的撞击剧烈程度,有利于提升降噪效果。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通道13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通道133沿第一通道13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通道132和每个第二通道133对应包围一个扰流部141。至少两个第二通道133可以位于第一通道132的同一侧或相对侧,这里不做唯一限定。
带噪气流沿流动方向可流经至少两个第二通道133。带噪气流从每个第二通道133流出时均与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发生汇聚,每次汇聚过程均能够起到降噪作用。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二通道133,可对带噪气流进行多次降噪,以提升降噪效果。同时,气体降噪装置1的体积增加较小,也不会增加组装成本,保证对应用场景的高兼容性。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通道132包括多段直线通道段134,多段直线通道段134依次连通,且相邻的直线通道段134的延伸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例如,相邻的直线通道段134的延伸方向之间呈夹角为60°、90°或150°。
带噪气流在相邻的两段直线通道段134传递流动时,相邻的直线通道段134的延伸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可使得带噪气流的流速有所降低,能够实现降噪效果。同时,相邻的直线通道段134的延伸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可缩短第一通道132两端之间的距离,减少第一通道132的占用空间,进而减少气体降噪装置1的体积,提高气体降噪装置1对各种安装空间的适应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32也可以沿直线延伸。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通道133包括进口通道段135和出口通道段136,进口通道段135和出口通道段136连通。扰流部141包括尖状子部142和弧状子部143,在带噪气流的流动路径上,尖状子部142位于弧状子部143的上游。进口通道段135位于尖状子部142的一侧,第一通道132位于尖状子部142的另一侧,即尖状子部142位于进口通道段135与第一通道132之间。出口通道段136呈弧状设置,并绕弧状子部143连通进口通道段135和第一通道132,即弧状子部143位于出口通道段136与第一通道132之间。
通过设置尖状子部142将带噪气流分流到进口通道段135,能够减少带噪气流进入进口通道段135的阻力,有利于带噪气流进入进口通道段135,后续以充分发挥第二通道133的降噪功能。
出口通道段136呈弧状设置可使得带噪气流沿出口通道段136流动时流动方向发生偏转,从出口通道段136流出的带噪气流与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流动方向的差异得以扩大,进而增加从出口通道段136流出的带噪气流与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汇聚时的撞击剧烈程度,以提升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出口通道段136与第一通道132的连接处,从出口通道段136流出的带噪气流的流动方向与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的流动方向近乎相反。从出口通道段136流出的带噪气流与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汇聚时,受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的带动,从出口通道段136流出的带噪气流的流动方向会发生180°的翻转。在汇聚过程会消耗带噪气流流动的能量,降低带噪气流流速,并破坏带噪气流的振动规律,从而降低带噪气流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进口通道段135呈直线设置,进口通道段135与第一通道132的夹角小于90°,利于带噪气流进入第二通道133。
可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气体降噪装置1开设有第一通气腔150和第二通气腔151,在第一通气口110往第二通气口120的流向上,第一通气腔150连通在第一通气口110和第一通道132之间,第二通气腔151连通在第一通道132与第二通气口120之间。
在垂直于第一通气口110往第二通气口120的流向的方向上,第一通气腔15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道132的横截面积,第二通气腔15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道132的横截面积。
如图5所示,第一通气口110和第二通气口120位于气体降噪装置1的不同端时,第一通气腔150和第二通气腔151可设置在气体降噪装置1的不同端。如图6所示,第一通气口110和第二通气口120位于气体降噪装置1的同一端时,第一通气腔150和第二通气腔151可设置在气体降噪装置1的同一端。
带噪气流流动时可依次经过第一通气口110、第一通气腔150、气流通道130、第二通气腔151和第二通气口120。设置第一通气腔150可为带噪气流从第一通气口110进入气体降噪装置1内提供缓冲,降低带噪气流的流速,并引导带噪气流顺畅进入第一通道132,以避免带噪气流流通不畅。设置第二通气腔151可在带噪气流从第一通道132流出时降低带噪气流的流速,进一步提升降噪效果。
可选地,如图6所示,气流通道130包括进气通道137,进气通道137连通第一通道132和第一通气口110。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37连通第一通气腔150和第一通道132。进气通道137呈多段弯折设置。例如,进气通道137的弯折角可以是直角、锐角、钝角等棱角或圆弧角。通过将进气通道137多段弯折设置,既能够使得带噪气流在进气通道137内流动转弯时消耗能量以降低噪音,同时可缩短进气通道137两端之间的距离,减少进气通道137的占用空间,进而减少气体降噪装置1的体积。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37也可以沿直线延伸。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通气口11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第一通气口110与气流通道130连通。例如,第一通气口110的数量为两个、三个或四个。
进一步地,气流通道130包括至少两个进气通道137,至少两个进气通道137的一端交汇并连通第一通道132,至少两个进气通道137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第一通气口110一一对应连通。
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通气口110,气体降噪装置1可同时对来自外界的多股带噪气流进行降噪处理。来自外界的多股带噪气流可分别通过第一通气口110进入气流通道130并交汇于第一通道132,随后分流入第二通道133并穿过第二通道133与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汇聚,以实现对来自外界的多股带噪气流的降噪。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通气口110和第二通气口120开设于气体降噪装置1的同一侧或分别设于气体降噪装置1的相背两侧。
第一通气口110和第二通气口120开设于气体降噪装置1的同一侧时,带噪气流进入第一通气口110的方向与带噪气流流出第二通气口120的方向相反。第一通气口110和第二通气口120开设于气体降噪装置1的相背两侧时,带噪气流进入第一通气口110的方向与带噪气流流出第二通气口120的方向相同。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气体降噪装置1具有围设成气流通道130的内壁160。扰流部141包括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呈夹角设置。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分别与内壁160之间对应地形成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
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可起到阻隔作用,将气流通道130的部分上游段阻隔为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进入气流通道130内的气流可分别流入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扰流部141能够改变从第一通气口110流出的带噪气流的流向,并降低带噪气流的流速,以起到降噪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8所示,气流通道130的下游段设置有汇流腔138,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均连通汇流腔138,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可在汇流腔138交汇,并在交汇过程发生能量损失,以实现对带噪气流降噪。
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扰流板144与第二扰流板145连接,且第一扰流板144与第二扰流板145的连接处指向第一通气口110,第一扰流板144与第二扰流板145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通气口110至第二通气口120的流向上逐渐增大。简单理解,扰流部141整体呈V字形,其尖端指向第一通气口110,其开口朝向第二通气口120。
通过设置第一扰流板144与第二扰流板145的连接处指向第一通气口110,以使得第一通道132的一端和第二通道133的一端连接,有利于带噪气流在第一扰流板144与第二扰流板145的连接处分流进入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
通过设置第一扰流板144与第二扰流板145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通气口110至第二通气口120的流向上逐渐增大,可延长带噪气流在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内的流动路径,扩大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的流动差异,以增大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汇聚时的能量损失,提升降噪效果。
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之间的夹角α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例如,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之间的夹角α为60°、90°或120°。
通过设置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之间的夹角α大于或等于30°,能够扩大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的流动方向差异,使得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汇聚时的撞击实现足够的能量损失。
通过设置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之间的夹角α小于或等于150°,利于实现带噪气流分流进入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以能够进一步实现第一通道132内的带噪气流和第二通道133内的带噪气流汇聚时发生能量损失。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内壁160具有第一边角161和第二边角162,第一扰流板144与第一边角161相对设置,且第一边角161远离第一扰流板144凹陷。第二扰流板145和第二边角162相对设置,且第二边角162远离第二扰流板145凹陷。
带噪气流流动时受内壁160阻力的影响可在第一边角161和第二边角162产生漩涡,漩涡一方面会对带噪气流的流动产生阻碍,另一方面又会打乱带噪气流的振动规律,从而耗散带噪气流的流动能量,降低带噪气流的流速,实现降噪效果。
当带噪气流由动力装置输出至气体降噪装置1内时,通过漩涡降噪有利于减少降噪过程对动力装置的实际输出功率的影响。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内壁160还具有第三边角163和第四边角164。第三边角163和第四边角164相较于第一边角161和第二边角162更靠近第二通气口120。
同上所述,带噪气流流动时受内壁160阻力的影响可在第三边角163和第四边角164产生漩涡,进一步耗散带噪气流的流动能量,降低带噪气流的流速,实现降噪效果。当带噪气流由动力装置输出至气体降噪装置1内时,通过漩涡降噪有利于减少降噪过程对动力装置的实际输出功率的影响。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在垂直于第一通气口110往第二通气口120的流向的方向上,气流通道13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气口110的横截面积和第二通气口120的横截面积。
通过设置气流通道13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气口110的横截面积,有利于带噪气流从第一通气口110进入气流通道130,并在气流通道130内降速。通过设置气流通道13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通气口120的横截面积,可使得带噪气流在气流通道130内能够充分改变流动规律从而充分降噪。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不同,对气体降噪装置1的结构参数进行调整,例如对第一通气口110的宽度a、第二通气口120的宽度b、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之间的夹角α以及气流通道130的形状、宽度c进行调整。例如,当动力装置出气口流速较低时或噪音集中分布在低频段时(小于500Hz),可将a/c的值降低或减小α角度,从而降低带噪气流在低频段的声压值。动力装置出气口流速较高时或噪音分布在中高频时(500Hz-1000Hz),可将a/c的值增加、增加α角度或减小a/b的值,从而降低带噪气流的流速,降低高频噪音。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扰流部141位于第一通气口110与第二通气口120之间,在垂直于第一通气口110至第二通气口120方向的平面内,扰流部141在该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一通气口110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且覆盖第二通气口120在该平面上的投影。
如此设置,使得带噪气流能够对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进行冲击,可有效发挥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干扰带噪气流流动的作用以实现降噪效果,避免没有经过降噪的带噪气流直接从第二通气口120流出。
可选地,如图10所示,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间隔设置。带噪气流可分流经过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两侧以及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之间。值得一提的是,图10所示仅为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间隔设置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第一扰流板144和第二扰流板145还可以对称设置等。
可选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气流通道130中还设置有调流部170。调流部170与扰流部141间隔设置,且在第一通气口110往第二通气口120的流向上,调流部170位于扰流部141的下游。调流部170可将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流出的气流进一步分流。
设置调流部170可进一步扩大气体降噪装置1内不同股带噪气流的流动差异,以增大气体降噪装置1内的带噪气流汇聚时的能量损失,提升降噪效果,还可以引导气体降噪装置1内的多股带噪气流撞击之后从第二通气口120排出。
可选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调流部170包括第一调流板171和第二调流板172,第一调流板171和第二调流板172成夹角设置,且在第一通气口110往第二通气口120的流向上呈聚拢状设置。
第一调流板171和第二调流板172能够引导气体降噪装置1内的多股带噪气流发生撞击,以发生能量损失,实现降噪效果。第一调流板171和第二调流板172又能够引导气体降噪装置1内的多股带噪气流撞击之后从第二通气口120排出,以减少降噪过程对动力装置的实际输出功率的影响。
可选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调流板171与第二调流板172之间间隔设置,第一调流板171和第二调流板172之间的间隙与第二通气口120相对设置。第一调流板171靠近第一通气口110的一侧设置于第一通道132的出口,以将第一通道132的出口分隔开。第二调流板172靠近第一通气口110的一侧设置于第二通道133的出口,以将第二通道133的出口分隔开。
第一调流板171可将第一通道132流出的带噪气流分流为多股带噪气流,其中至少一股带噪气流流入第一调流板171与第二调流板172之间。第二调流板172可将第二通道133流出的带噪气流分流为多股带噪气流,其中至少一股带噪气流流入第一调流板171与第二调流板172之间,并与经第一调流板171分流得到的至少一股带噪气流在第一调流板171与第二调流板172之间发生撞击,且撞击后的带噪气流可产生漩涡,进一步造成能量损失。第一调流板171也会进一步延长流入第一调流板171与内壁160之间的带噪气流的流动路径,以进一步降低带噪气流的流速,提升降噪效果。第二调流板172对于流入第二调流板172与内壁160之间的带噪气流的作用同理,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13所示,本申请清洁设备实施例描述的清洁设备10包括第一动力源20和气体降噪装置1。第一动力源20具有第一气流出口21。气体降噪装置1的第一通气口110连通第一气流出口21。气体降噪装置1能够对第一动力源20输出的带噪气流进行降噪从而降低第一动力源20产生的噪音。
清洁设备10可以具有扫地、洗地、拖地以及吸尘等一者或者多者的功能。例如,清洁设备10可以是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洗拖一体机器人、扫洗拖一体机器人、吸尘器、洗地机等。第一动力源20可以是动力泵,例如气泵。
进一步地,第一通气口110通过软管连通第一气流出口21。
可选地,如图14所示,本申请基站实施例描述的基站30包括第二动力源40和气体降噪装置1。第二动力源40具有第二气流出口41。气体降噪装置1的第一通气口110连通第二气流出口41。气体降噪装置1能够对第二动力源40输出的带噪气流进行降噪。
基站30用于与清洁设备10对接。可选地,基站30可以对清洁设备10进行清洗,比如对清洁设备10上的滚刷和/或拖擦机构等进行清洗。例如,基站30在抽吸完清洁设备10存储的垃圾或污水之后,可以进一步对清洁设备10进行清洗,如此可以省却人工对清洁设备10进行清洗。进一步地,基站30可与待清洁场景中的自来水管相连接以自动获取清水,也可以与待清洁场景中的下水管道相连接以自动排出污水。
可选地,基站30能够为清洁设备10进行充电。例如,清洁设备10可以自动地移动至基站30或人工放置到基站30上,在相互连接后能够进行充电。
第二动力源40可以是动力泵,例如气泵。例如,基站30可通过动力泵抽吸清洁设备10所存储的垃圾物体,或通过动力泵清洗清洁设备10,以及抽吸对清洁设备10进行清洗后产生的污水,或通过动力泵向外排出污水。气体降噪装置1可通过处理第二动力源40输出的带噪气流从而降低第二动力源40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第一通气口110通过软管连通第二气流出口41。
可选地,如图15所示,第一通气口11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动力源20或第二动力源4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通气口110与第一动力源20或第二动力源40一一对应连接。气体降噪装置1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通气口110可同时连接至少两个第一动力源20或至少两个第二动力源40,以使得气体降噪装置1可对至少两个第一动力源20或至少两个第二动力源40进行降噪。
可选地,如图16所示,第一通气口110的数量为一个,气体降噪装置1包括三通管180。三通管180可同时连通第一通气口110和两个第一动力源20,两个第一动力源20输出的带噪气流可通过三通管180流入第一通气口110。或者三通管180可同时连通第一通气口110和两个第二动力源40,两个第二动力源40输出的带噪气流可通过三通管180流入第一通气口110。
进一步地,三通管180通过软管连通第一通气口110、第一气流出口21或第二气流出口41。
进一步地,三通管180设置有阀门181,阀门181闭合时第一通气口110可通过三通管180连通两个第一动力源20中的一者或两个第二动力源40中的一者,使得气体降噪装置1可对第一动力源20中的一者或第二动力源40中的一者进行降噪。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将气体降噪装置1模块化地与带噪气流的排放口连接,从而实现气体降噪装置1的快速拆装,确保降噪效果,同时也可以控制气体降噪装置1的体积,提高对应用场景的兼容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开设有第一通气口、第二通气口以及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以及所述第二通气口;
其中,所述气流通道中设置有扰流部;所述扰流部用于将从所述第一通气口流向所述第二通气口的带噪气流在所述气流通道内进行分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由所述扰流部划分形成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用于分流所述带噪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包围于所述扰流部,且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使得所述带噪气流沿所述扰流部从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分流进所述第二通道,且分流进所述第二通道的带噪气流在流经所述第二通道后重新汇入所述第一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带噪气流的流动路径上,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上游端之间的夹角小于90°;和/或,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下游端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通道和每个所述第二通道对应包围一个所述扰流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多段直线通道段,多段所述直线通道段依次连通,且相邻的所述直线通道段的延伸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降噪装置开设有第一通气腔和第二通气腔,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往所述第二通气口的流向上,所述第一通气腔连通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通道之间,所述第二通气腔连通在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气口之间;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往所述第二通气口的流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气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通气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通道包括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通气口;所述进气通道呈多段弯折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降噪装置具有围设成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壁;所述扰流部包括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分别与所述内壁之间对应地形成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扰流板与所述第二扰流板连接,且所述第一扰流板与所述第二扰流板的连接处指向所述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一扰流板与所述第二扰流板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一通气口至所述第二通气口的流向上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壁具有第一边角和第二边角,所述第一扰流板与所述第一边角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边角远离所述第一扰流板凹陷;所述第二扰流板和所述第二边角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边角远离所述第二扰流板凹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壁还具有第三边角和第四边角;所述第三边角和所述第四边角相较于所述第一边角和所述第二边角更靠近所述第二通气口。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往所述第二通气口的流向的方向上,所述气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二通气口的横截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通道中还设置有调流部;所述调流部与所述扰流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往所述第二通气口的流向上,所述调流部位于所述扰流部的下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流部包括第一调流板和第二调流板,所述第一调流板和所述第二调流板成夹角设置,且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往所述第二通气口的流向上呈聚拢状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流板与所述第二调流板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调流板和所述第二调流板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通气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调流板靠近所述第一通气口的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以将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分隔开;所述第二调流板靠近所述第一通气口的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以将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分隔开。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气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第一通气口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开设于所述气体降噪装置的同一侧或分别设于所述气体降噪装置的相背两侧。
20.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动力源,具有第一气流出口;
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所述第一通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流出口。
2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动力源,具有第二气流出口;
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气体降噪装置,所述第一通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出口。
CN202320550327.0U 2023-03-20 2023-03-20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Active CN219720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0327.0U CN219720596U (zh) 2023-03-20 2023-03-20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0327.0U CN219720596U (zh) 2023-03-20 2023-03-20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20596U true CN219720596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62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50327.0U Active CN219720596U (zh) 2023-03-20 2023-03-20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205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10194U (ja)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調機の流路構造
CN206576824U (zh) 吸附式表面清洁机器人
CN219720596U (zh)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CN208920503U (zh) 风口装置及空调机组
CN107560134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面板和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18662046A (zh) 气体降噪装置、清洁设备和基站
WO2021208497A1 (zh) 机头组件、风道系统、风扇
CN213362679U (zh) 一种新风空调机
WO2024109121A1 (zh) 电风机和终端设备
JPH04140A (ja) 排気方法
WO2023174338A1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KR20240021305A (ko) 에어덕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절 설비
CN105725924B (zh) 吸尘器和风道组件
CN115638474A (zh) 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CN211674060U (zh) 排风系统及所应用的扫地机器人
CN105736422B (zh) 一种通风用负压风机
WO2021103387A1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2457042U (zh) 油烟机
CN111043694B (zh) 生物实验室空气处理系统
CN210717993U (zh) 安装卧式贯流风机的出风风道与空气净化器或新风机
CN210541366U (zh) 一种二次吸尘的扫地机器人
CN109405243B (zh) 出风装置及其电器设备
CN109000350B (zh)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09282466B (zh)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08311640U (zh) 一种用于通气管道的阀门、油烟机专用阀及吸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