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174338A1 -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174338A1
WO2023174338A1 PCT/CN2023/081642 CN2023081642W WO2023174338A1 WO 2023174338 A1 WO2023174338 A1 WO 2023174338A1 CN 2023081642 W CN2023081642 W CN 2023081642W WO 2023174338 A1 WO2023174338 A1 WO 2023174338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sound
air duct
spl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3/08164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邓美明
Original Assignee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317433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174338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ir purification, and in particular to a sound-absorbing air duct device, an air duct assembly and a cleaning robot.
  • a dust suction part One side of the dust suction part is connect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cleaning robot.
  • the fan also has an exhaust duct connected to the exhaust duct.
  • the other side of the dust suction part is connected to the exhaust duct. pipes connected.
  • a multi-stage splitter component is installed in the airflow channel.
  • the splitter components at each level divide the airflow channel into several splitter channels, further extending the airflow.
  • the path length in the channel, the splitting fluid can split the airflow, so that the multiple auxiliary airflows separated by the main airflow can enter each splitting channel respectively, and the splitting components at each stage can further split the airflow,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air in disguise.
  • the contact area with each branched fluid and the length of the air flow path allow sound waves to be more fully energy-absorbed and silenced in the air flow channel, and can also avoid the situation where the air flow chooses the shortest path to be discharged in the air flow channel, without increasing equipment and air flow.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hannel size, ensure that the wind resistance parameters in the air flow channel meet the working needs of the cleaning equi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noise reduction effect.
  • Figure 2 is the second 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noise reduction air duct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ure 6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vision of the air flow channel diverging areas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ure 7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ir flow direction of the air flow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ure 8 is the second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noise reduction air duct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ure 9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ternal air flow direction of the muffler air duct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ure 15 is the second assembly view of the air duct assembly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ure 16 is a simplified 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leaning robot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Air flow channel 11. Air inlet; 12. Air outlet; 13. First channel; 14. Second channel; 20. Split component; 21. Splitter; 211. Windward part; 2111. First split surface; 2112. Second diversion surface; 212. Air guide portion; 2121. Air guide surface; 22. Diversion channel; 23. First-level diversion area; 24. Second-level diversion area; 25. Third-level diversion area; 26. Four Level shunt area; 27. Five-level shunt area; 28. Six-level shunt area; 30. Air duct shell; 31. Air guide duct; 311. Air outlet duct; 32. Air duct connecting pipe; 321. Air inlet duct; 33. Upper cover; 34. Lower cover; 40. Sound-absorbing material; 50. Fan; 51. Exhaust duct; 52. Exhaust duct; 53. Shock-absorbing hose; 60. Base body; 70. Dust collection box; 80 , diverter piece; 81, diversion channel; 82, diversion surface.
  • the term “above” or “below” a first feature to a second feature may include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features, or may also include the first and second features. Not in direct contact but through additional characteristic contact between them.
  • the terms “above”, “above” and “above” a first feature on a second feature include the first feature being directly above and diagonally above the second feature, or simply mean that the first feature is higher in level than the second feature.
  • “below”, “below” and “below” a first feature of a second feature includes a first feature of a second feature Directly below and diagonally below the feature, or simply means that the horizontal height of the first featur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 feature.
  • the above-mentioned dust collecting box 70 is used for temporary storage of dust and garbage collected by the cleaning robot.
  • the dust collecting box 70 can be detachably installed on the outer shell of the cleaning robot, or opposite to the outer shell. Fixed, by setting up a dust exhaust port, users can clean the collected materials inside the workstation through automatic dust exhaust or manual dust exhaust.
  • the dust collecting box 70 can be provided with a dust inlet and an air outlet.
  • the dust inlet can be connected to a dust suction channel (not shown) on the bottom body of the cleaning robot.
  • a dust suction channel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leaning robot is formed on the dust collection channel.
  • the fan 50 includes a casing and an air supply member disposed in the casing.
  • a space for air flow is formed between the casing and the air supply member. This space is connect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casing through an exhaust duct 51 and an exhaust duct 52 respectively.
  • the casing can protect the air supply components and prevent air flow from leaking out.
  • the exhaust pipe 52 is tangent to the rotation direction of the air supply components, making the air flow in the fan 50 smoother and increasing the air supply efficiency of the fan 50 .
  • the muffler air duct device of this embodiment includes an air flow channel 10.
  • the air flow channel 10 provides a gas discharge channel space for the cleaning equipment during the dust collection process, thereby changing the air flow direction of the gas discharged by the fan 50.
  • the air inlet 11 and the air outlet 12 connect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at both ends of the air flow channel 10.
  • the air inlet 11 is us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exhaust pipe 52 of the fan 50. When connected, the gas exhausted by the exhaust pipe 52 can be discharged from the air outlet 12 to the outside of the cleaning robot through the air flow channel 10 .
  • multi-stage shunt assemblies 20 are arranged in sequence.
  • the shunt assemblies at each level are arranged in sequence. 20.
  • the main airflow entering the airflow channel 10 from the air inlet 11 can be shunted by the shunt channels 22, thereby forming secondary airflows.
  • the shunt channel 22 guides the flow and changes the flow direction, thereby extending the airflow path of the auxiliary airflow.
  • Each auxiliary airflow will suffer energy lo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flow direction, which reduces the flow rate of each auxiliary airflow.
  • Corresponding waste gaskets can be set in the shunt channel 22. sound structure, so that the sound waves of the auxiliary airflow are buffered and absorbed in the shunt channel 22, and the shunt channels 22 formed by each level of separation are connected, so that the auxiliary airflows can rejoin when they approach the air outlet 12 and discharge into the muffler air duct. device.
  • At least one side wall of the branch channel 22 is formed by the side of the branch body 21 , and the other side wall of the branch channel 22 can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located on the side of the branch body 21 .
  • One end of the diverting member 80 close to the primary diverting area 23 is disposed facing the diverting channel 22 of the primary diverting area 23;
  • this embodiment sets the number of splitting channels 22 in the first-level splitting area 23 to n, where n ⁇ 3, correspondingly, the number of diversion channels 81 is n-1. As shown in FIG. 9 , when the number of shunt channels 22 provided in the first-level shunt area 23 is 5,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diversion channels 81 is 4.
  • FIG. 13 is a simulation diagram of the airflow channel 10 of the muffler air duct device in this embodiment.
  • the high-speed main airflow (the color is lighter near the air inlet 11 part) can be evenly split and flow to the first-level splitting area 23, and as the airflow passes through the first-level splitting area 23, the second-level splitting area 24, the third-level splitting area 25..., the airflow gradually becomes stable ( The color gradually becomes uniform), so that the air flow can be discharged in a smooth manner at the air outlet 12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noise elimination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涉及空气净化的技术领域,消声风道装置内的气流通道(10),通过将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设置成至少部分相互错开设置,改变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向,降低气流流速。气流通道(10)内,由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往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设置多级分流组件(20),分流组件(20)中的每一分流体(21)将气流通道(10)分隔出至少两条分流通道(22),延长气流通道(10)内的路径长度,每一级的分流组件(20)均能够对气流作进一步分流,变相增加了空气与各分流体(21)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气流路径长度,让声波能够更充分地在气流通道(10)内被吸能消音,也能够避免气流在气流通道(10)内选择最短路径排出的情况,确保气流通道(10)内风阻参数满足清洁设备的工作需求,同时提高消噪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3月15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220576584.7、发明名称为“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净化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清洁设备,如吸尘器、智能清洁机器人等均具备吸尘、除尘等功能,其吸尘功能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从而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地面或所需清洁位置的尘屑。
但是,由于电动机在工作状态下处于持续高速旋转的情况,电动机所产生的高速气流会与其它空气及设备部件进行摩擦,导致清洁设备在吸尘、除尘的过程中其风道系统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噪音不但影响了用户使用相应清洁设备产品的体验,而且空气之间摩擦所产生的振动,还影响了清洁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让设备的清洁效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在确保清洁设备的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解决清洁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噪声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包括:
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外部环境相连通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分别用于限制所述气流通道的进风方向以及出风方向;
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置有多级分流组件,各级所述分流组件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成若干分流通道,由每一级所述分流组件分隔形成的所述分流通道相通;
所述分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分流体,每一所述分流体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出至少两条所述分流通道。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包括: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
风机,具有排风管,所述排风管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
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风道组件;
吸尘部,所述吸尘部一侧连通所述清洁机器人外部环境,所述风机还具有与所述排风管连通的抽风管,所述吸尘部的另一侧与所述抽风管相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该消声风道装置中,气流通道的进风方向以及出风方向至少部分相互错开,从而延长了气流通道内的气流路径长度,气流流向出风口的过程中会在气流通道内发生碰撞,让气流能量损失,降低气流流速,达到初步降噪的效果;
气流通道内设置多级分流组件,各级分流组件将气流通道分隔成若干分流通道,进一步延长了气流通 道内的路径长度,分流体能够对气流作分流处理,让主气流分隔出的多道副气流分别进入各分流通道,并且,每一级的分流组件均能够对气流作进一步分流,变相增加了空气与各分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气流路径长度,让声波能够更充分地在气流通道内被吸能消音,也能够避免气流在气流通道内选择最短路径排出的情况,在不增加设备、风道大小的情况下,确保气流通道内风阻参数满足清洁设备的工作需求,同时提高消噪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爆炸视图之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省略上盖及吸音材料);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气流通道分流区划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气流通道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内部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分流体结构与进风方向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爆炸视图之二;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吸音材料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气流通道气流仿真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装配视图之一;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装配视图之二;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清洁机器人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气流通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第一通道;14、第二通道;20、分流组件;21、分流体;211、迎风部;2111、第一分流面;2112、第二分流面;212、导风部;2121、导风面;22、分流通道;23、一级分流区;24、二级分流区;25、三级分流区;26、四级分流区;27、五级分流区;28、六级分流区;30、风道壳体;31、导风管;311、出风流道;32、风道连管;321、进风流道;33、上盖;34、下盖;40、吸音材料;50、风机;51、抽风管;52、排风管;53、减震软管;60、底座本体;70、集尘盒;80、分流件;81、导流通道;82、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 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该消声风道装置主要应用于清洁设备,消声风道装置通过在气流通道10内增设多级分流组件20,以降低清洁设备,例如清洁机器人的出风噪音,该消声风道装置适用于清洁机器人内部安装空间狭小、需要较高空间利用率的特点。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家用电器,其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在所处区域内完成清洁工作。清洁机器人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尘屑先吸纳进入自身的集尘盒70,从而完成地面清理的功能。清洁机器人利用遥控器进行遥控操作或是利用机身上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机身以圆盘型为主。使用充电电池运作,一般能设定时间预约打扫,自行充电。前方有设置感应器,可侦测障碍物,如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会自行转弯,并依照系统不同程序的设定,能走不同的路线,有规划地清扫地区。清洁机器人在风机运行时会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使用,对用户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参考图16,为本实施方式中消声风道装置所应用的清洁机器人局部结构示意图,清洁机器人一般具有外壳体(图未示)以及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底座组件,底座组件包括底座本体60,通过在底座本体60上设置驱动轮、电池、风道组件等零部件,从而组成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外壳体可以起到保护清洁机器人底座组件中的零部件的作用,外壳体上对应消声风道装置的出风口12处可以对应开设有避位空间,提供出风口12吹出的风排出至外壳体外。
而上述的集尘盒70用于对清洁机器人所收集的尘屑及垃圾进行暂时性的存储,集尘盒70可通过可拆卸的安装方式安装在清洁机器人的外壳体上,或与外壳体相对固定,通过设置排尘口,以使用户可通过工作站自动排尘或自行手动排尘的方式对其内的收集物进行清理。集尘盒70可以开设有进尘口和排风口,进尘口可以与清洁机器人底部本体上的吸尘通道(图未示)连通,吸尘通道上形成有与清洁机器人外部连通的吸尘部,在清洁机器人使用状态下,吸尘部正对清洁机器人所要清洁的地面,吸尘部的另一侧通过吸尘通道、集尘盒70、风机50排风管52连通消声风道装置的进风流道321。集尘盒70的排风口用于与风机50的抽风管51连通。风机50是清洁机器人中风道组件的主要动力输出部件,风机50用于提供动力,让吸尘通道内形成负压,从而将地面上的尘屑吸入集尘盒70内。
如图14-图15所示,为本实施例应用于清洁机器人的风道组件,本实施方式中的风机50是一种依靠输入的电能转换成机械能,进而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部件。本实施例的风机50具有抽风管51以及排风管52,抽风管51可以设置在风机50的顶部或底部,排风管52可以设置在风机50的侧部,如此能够有效的利用清洁机器人的内部空间,风机50也能够有更好的风力效果。
排风管52与消声风道装置之间设置有减震软管53,减震软管53为具有减震功能的材料,具体可采用软胶等软性材质,减震软管53通过减震可以降低风机50排风管52处的噪音,也能提高风机50与消声风道装置之间的气密性,确保了气流流通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风道组件的可靠性。
风机50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送风件,壳体与送风件之间形成有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该空间分别通过抽风管51及排风管52与壳体外部环境连通。壳体能够起到保护送风件和防止气流外泄的作用,排风管52与送风件的转动方向相切,使得风机50内的气流流通更加顺畅,增大风机50的送风效率。
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消声风道装置包括气流通道10,气流通道10提供清洁设备在吸尘过程中的气体排出流道空间,从而对风机50排出气体的气流方向进行限制,气流通道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外部环境相连通的进风口11以及出风口12,接上述方案,在清洁机器人的应用中,进风口11用于与风机50的排风管52连通,排风管52所排出的气体可经过气流通道10从出风口12排出清洁机器人的外部。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分别用于限制气流通道10的进风方向以及出风方向,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至少部分相互错开,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错开设置可理解为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至少部分朝向不在同一方向上,也可以理解为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即使为同一方向,相错的方向可以为同一水平面上相错,也可以为在不同水平面上相错,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也至少有部分处于两个相错的位置上,从而让气流通道10内的气流路径至少有部分为折弯、弯曲等能够扰乱气流流动方向的扰流结构。气流在经过气流通道10时,会与气流通道10侧壁发生碰撞,改变流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能量损失,形成简易型的迷宫风道结构,让气流能量损失从而降低气流流速,达到初步降噪的效果。
在气流通道10内,由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往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即气流通道10由进风口11至出风口12的气流方向上,依次设置多级分流组件20,各级分流组件20将气流通道10分隔成若干分流通道22,从进风口11进入气流通道10的主气流可以被分流通道22分流,从而形成若感道副气流,副气流分别进入对应的分流通道22后,被分流通道22导流,改变流向,从而延长了副气流的气流路径,每一副气流在改变流向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损失,降低每一副气流的流速,分流通道22内可设置相应的消声结构,从而副气流的声波在分流通道22内被缓冲、吸收,由每一级分隔形成的分流通道22相通,从而让各副气流在靠近出风口12时能够重新合流,排出消声风道装置。
本实施方式中,分流通道22的结构及消声结构设计需确保风阻参数满足清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要求,确保各副气流在分流通道22内的流动顺畅,让风机50在清洁设备的应用中,其抽风管51处形成的负压足够吸入位于吸尘部处的尘屑。
具体的,分流组件20包括至少一个分流体21,每一分流体21将气流通道10分隔出至少两条分流通道22,从而起到上述对气流进行扩散、扰流和声波导流等作用,并在副气流进行到对应的分流通道22内时,其声波通过与分流通道22内所设置的消声结构之间发生多次、重复的接触摩擦,从而让声波在分流通道22内被吸收,或在与分流体21之间产生接触摩擦时,与分流体21之间产生共振,从而让副气流的声波被消耗吸收。
在一实施例中,在任意两相邻的分流组件20中,在后一级的分流体21设置在由前一级分流体21分隔出的其中一分流通道22处,可以理解的,从进风口11进入气流通道10的主气流被最为靠近进风口11设置的首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分流形成至少两道副气流后,副气流在首级分流组件20分隔出的分流通道22内流动并作消声处理,各副气流会被对应的分流通道22导向后一级的分流组件20,随后,至少一道副气流会再次被在后一级的分流体21作进一步分流、扰流处理,被进一步分流的副气流流入后续的分流通道22内,作进一步的消声处理,从而在气流通道10内形成多级别的分流通道22分支,气流中的声波在不断分流、扰流后被作消声处理,随后又重新被分流、扰流,充分提高各气流与分流体21、消声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积,让声波被各分流通道22缓冲,让其绝大部分能量都在分流通道22内进行消耗,从而有效提高消声风道装置对气流声波的消声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分流通道22的至少一侧壁通过分流体21的侧部形成,分流通道22的另一侧壁可根据位于该分流体21侧部的结构而定。
在其中一种情况下,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大于等于两个,在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任意两相邻分流体21之间相对设置,两分流体21相对一侧,从气流角度上看形成有两条分流通道22,而这两分流通道22最终会形成合流,上述的这两条分流通道22的侧壁分别有两相邻设置的分流体21所形成。
在另一种情况下,在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为一个,分流体21的侧部与消声风道装置的内壁之间形成分流通道22;或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大于等于两个时,设置在最为靠近消声风道装置内壁的分流体21侧部,与消声风道装置内壁之间形成分流通道22。
根据上述情况,即各副气流可在消声风道装置的内壁与分流体21之间,以及各分流体21之间所形成的分流通道22内被导流流动。
当然,另一实施方式中,同一级分流组件20的任意两相邻设置的分流体21之间可设置隔板,以及分流体21与消声风道装置内壁之间可设置隔板,通过隔板与分流体21的侧部形成分流通道22。
如图6所示,以气流通道10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为例,该实施方式中,最为靠近进风口11设置的首级分流组件20包括一个分流体21,在首级分流组件20后的二级分流组件20包括两个分流体21,二级分流组件20内的分流体21分别设置在由首级分流组件20的分流体21分隔形成的两道分流通道22的路径上。这样,从进风口11进入的主气流会被位于首级分流组件20的分流体21分隔形成两道副气流,两道副气流分别沿位于首级的分流体21两侧形成的分流通道22流动,分别流向位于二级分流组件20的两分流体21处,随后,在副气流分别接触到位于二级的分流体21时,再分别被分隔成两道副气流,最终形成至少四道副气流,气流在没分隔一次时,其流向、流速、流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能够提高各分流通道22与其内部气体的接触面积,有效提高声波消声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首级分流组件20,即本实施例中的一级分区中的分流组件20,为最靠近进风口11设置的分流组件20,末级分流组件20,即本实施例中的六级分区中的分流组件20,为最靠近出风口12设置的分流组件20,二级分流组件20、三级分流组件20及后续级别的分流组件20,为沿气流通道10的气流方向依次排列的各级分流区中的分流组件20。而前一级分流组件20指的是,所描述的分流组件20相对位于靠近进风口11一侧方向的分流区中的分流组件20,而后一级分流组件20指的是,所描述的分流组件20相对位于靠近出风口12方向一侧的分流区中的分流组件20。
此处对风机50排风管52所形成的噪声原理进行说明,由于排风管52的管径较小,送风件在转动过程中让风机50壳体内形成有较大的风压,因此,压力较大的空气在排出排风管52时,压力较大的空气会对外部空气造成冲击振动,从而产生噪声,因此,当送风件转速越快,排风管52内风压越大时,风机50在排风过程中所形成的噪声就越大。为了充分降低从排风管52排出的气流噪声,提高噪声声波的消声效果,气流通道10的尺寸需大于排风管52的尺寸,给排出的气流充分的缓冲空间,从而让噪声在消声风道装置内被缓冲吸收。
为了在适配清洁机器人的消声风道装置的有限安装空间内进一步提高对噪声声波的消声效果,分流体21包括迎风部211以及导风部212。需要说明的是,迎风部211与导风部21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降低分流体21的加工、安装等工艺难度。迎风部211与导风部212也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而在其两者所形成的风路结构上相互耦合的两个构件,通过独立加工、安装等方式设置在气流通道10内。
在同一分流体21中,迎风部211设置在分流体21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用于将气流通道10分隔成至少两道相间的分流通道22,当气流流向分流体21时,迎风部211为分流体21最先与气流接触的部分,迎风部211会阻挡气流,改变气流的方向,使气流被分流成至少两道,各被分流的气流会流向对应的分流通道22中。导风部212为至少两个,各导风部212分别设置于分流体21的相对两侧部,各导风部212分别形成与其对应的各分流通道22的其中一侧壁,导风部212用于导向与其对应的分流通道22内的气流方向,其中,各导风部212与迎风部211所分隔形成的气流路径相吻合,从而让迎风部211所分流出来的各气流均能够被导风部212所导向,也能够提高气流中的噪声声波的缓冲、吸收效果。
具体的,在同一分流体21中,任意两相邻的导风部21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迎风部211,从而形成扩散状的分流通道22结构,为在后一级的分流体21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一级为空气提供足够的流动空间。
本实施方式以没各分流体21分别能够分隔出两道气流为例,迎风部21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用于分隔气流通道10以形成分流通道22,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的一端相连,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可逐渐沿相互远离并朝向出风口12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如图7所示,当主气流L1与迎风部211接触时气流会被第一迎风面与第二迎风面相接触的一端分隔成两道副气流L2,两道被分隔的副气流L2分别沿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所导向的方向流动,并流向对应的导风部212处。
接上述,在迎风部211可以分隔出两道副气流L2的情况下,导风部212为两个,各导风部212均包括导风面2121,导风面2121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面2111或第二分流面2112相连,导风面2121的另一端沿与其对应的分流通道22的气流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同一分流体21中,以导风部212为两个为例,导风面2121包括第一导向面及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面2111相连,第二导向面的一端与第二分流面2112相连,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的另一端朝相互远离,并朝出风口12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流面2111所形成的气流路径与第一导向面的气流路径相耦合,第二分流面2112所形成的气流路径与第二导向面的气流路径相耦合。
各导风面2121的间距由靠近迎风部211的一端往远离迎风部211的一端逐渐扩大,在导风部212为两个的情况下,两导风面2121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的过程中,两者间距逐渐扩大,以形成扩散状结构,为在后一级的分流体21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的同时,为在后的分流通道22提供足够的气流流动空间。
可以理解的,分流体21的周部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水滴形、圆形、菱形、矩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上述对于分流体21的结构描述适用于分流体21周部为水滴形、菱形、矩形等不规则形状的情况中,本实施方式中的分流体21周部形状采用水滴形结构。
当然,迎风部211也可以为一个平面,其只要满足能够分流气流的效果即可。
气流通道10内形成有相连的第一通道13与第二通道14,进风口11对应连通第一通道13,出风口12与第二通道14对应连通,分流组件20的数量大于2,第一通道13沿气流方向上,各级分流组件20的分流体21数量逐级递增,第二通道14沿气流方向上,各级分流组件20的分流体21数量逐级递减。从而满足主气流在进入气流通道10后被分隔出多道副气流的效果,也满足了多道副气流在靠近出风口12时能够合流成一道气流从出风口12排出的效果,通过风道内部结构从而满足风道装置消声要求的同时,让风道装置从进风口11往出风口12的方向上体积逐渐增加后再逐渐减小,尽可能减小风道装置整体体积,满足清洁机器人的安装需求。
如图6-图7所示,气流通道10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施有多级分流区,每一所述分流区内均设有所述分流组件20;沿气流方向上,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分流区分隔出的所述分流通道22数量逐级增加或减少。示例性的,该气流通道10在气流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六个分流区,最为靠近进风口11处的首级分流区,即一级分流区23包括一个分流体21,位于一级分流区23中的分流体21的迎风部211朝进风口11设置,从进风口11进入的主气流L1在一级分流区23的分流下分隔出两道副气流L2,两副气流分别沿间隔设置的分流通道22流动。随后的二级分流区24中的分流组件20包括两个分流体21,位于二级分流区24中的两个分流体21分别设置在由一级分流区23分隔出的两分流通道22的路径上,二级分流区24中的分流体21迎风部211朝向各自所处的分流通道22的迎风方向,分别对两副气流L2进行分流,从而分隔出四道副气流L3-1,两相邻的分流体21之间的副气流L3-1,在沿着分流通道22流动一定距离后合流形成合流L3-2。三级分流区25的分流组件20包括三个分流体21,三个分流体21分别设置在二级分区分隔形成的分流通道22上,其中一位于三级分流区25的分流体21设置在合流通道上,以对合流L3-2进行分流,而位于两侧的分流体21则对二级分流区24两侧的副气流L3-1进行分流,形成六道副气流L4-1,两相邻的分流体21之间的副气流L4-1在流动一定距离后合流形成合流L4-2。四级分流区26的分流区间包括四个分流体21,与三级分流区25的分流原理相同,四个分流体21分别对应三级分流体21两侧的副气流L4-1以及两合流L4-2进行分流。而五级分流区27以及六级分流区28中的的分流体21逐级递减,最终让各副气流以及合流汇合,排出出风口12。在此过程中,能够将主气流分隔出多道流量相对小于主气流的副气流,以对各副气流进行逐级扰流、缓冲、吸收,最终,噪声声波被吸收后的气流能够重新合流排出出风口12。
如图8-图9所示,该消声风道装置还包括分流件80,其中,分流件80可以设置于进风口11与分流组件20之间,示例性的,分流件80可以设置在进风口11与一级分流区23之间,以使经进风口11流入气流通道10的气流均能够经过分流件80,需要说明的是,分流件80用于将气流通道10分隔成多条导流通道81,与分流体21在气流通道10内的排布方式相似,各导流通道81依次并排设置在气流通道10中,并且,在一级分流区23设置有多个分流体21,以形成有多条分流通道22时候,一级分流区23的分流通道22与导流通道81交替设置并相互连通。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经进风口11流入气流通道10的主气流L1能够在分流件80的作用下被分流成多道对应流入各导流通道81内的支流L2,支流L2在分流件80的导向下往一级分流区23方向流动并最终作用于一级分流区23上,在一级分流区23的作用下,各支流L2分别流进对应的一级分流区23所形成的分流通道22当中,最终实施上述对气流的降噪减振。
通过实施上述方案,主气流L1能够在分流件80的作用下相对均匀地流入各导流通道81当中以形成支流L2,并在各导流通道81的导向作用下均匀地扩散至由一级分流区23所形成的各分流通道22当中形成支流L3,这样,流入各一级分流区23的分流通道22中的支流L3相对均匀,提高气流在气流通道10内与一级分流区23发生相互作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一级分流区23中的各分流体21能够对二级分流形成降噪、减振的效果相同,避免了气流在气流通道10内选择最短路径排出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分流件80的主要作用是将主气流分隔出多道支流L2,并支流L2均匀扩散至一级分流区23上,因此,分流件80应当保证一级分流在导流通道81内的相对顺畅,避免气流在导流通道81内发生过大的减速或被扰流,导致后续支流L2被一级分流区23所扰流的效果受到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导流通道81可以形成在任意相邻设置的两个分流件80之间,也可以由分流件80与气流通道10的通道侧壁配合形成。
请参考图8-图9,分流件80形成有将气流由进风口11导向一级分流区23的导流面82,导流面82由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往一级分流区23方向延伸设置,以使主气流L1在进入导流通道81并形成支流L2 后,根据导流面82的延伸方向往对应一级分流区23的位置上导向。
示例性的,分流件80可以为板状结构、块状结构等其他异形结构中的一种,并且,在分流件80上可以设置出至少两个导流面82。以分流体为板状结构,并且设置有两个导流面82为例,两个导流面82分别形成于分流体的相对两侧板面上,导流通道81可以形成在任一导流面82与气流通道10的通道侧壁之间,也可以在设置多个分流体的情况下,形成在任意两相邻且相对设置的导流面82之间。
为了降低导流面82对气流流速及其他气流参数的影响,确保一级分流能够被分流件80快速分流成一级分流后流向一级分流区23,导流面82可以设置为曲面或平面。
请继续参考图8-图10,本实施方式的导流面82设置为由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逐渐往一级分流区23方向弯曲的曲面,这样,气流在导流通道81内能够被曲面结构的分流面所导向,让其能够更为顺畅地流向一级分流区23进行扰流处理。
一实施例中,导流面82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与进风方向相切,以使主气流在进入对应的导流通道81时的流速及流向不会受到过大的干扰。并且,导流面82的相对两端相连形成的直线L5,与进风口11的进风方向L6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α呈0°-70°。示例性的,分流件80在气流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靠近进风口的11第一端,以及远离进风口11的第二端,直线L5也可以理解为分流件80的第一端与其第二端相连所形成的直线。而进风方向L6,则可以理解为分流件80第一端所在位置的气流方向,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多道气流经进风口11进入至气流通道10内,多道气流沿气流方向分别流向对应的分流件80时,各气流会分别被对应的分流件80所切割分流,此时,与分流件80的第一端所对应的气流的气流方向,则定义为进风方向L5,可以理解的是,由进风口11至分流件80之间的通道结构可以为直线通道、弧线通道等,但不管分流件80与进风口11之间呈何种通道结构,最终与对应的分流件80的第一端所在位置相接触的气流的流向则为进风方向L6。将导流面82以上述结构形式的方式设置在进风口11与一级分流区23之间,能够确保导流面82能够将对应的第一分流导向一级分流区23所对应的位置上的同时,第一分流也不易受导流面82的影响,避免第一分流在导流面82靠近一级分流区23的一端产生额外的湍流的情况。
在上述分流件80结构形式下的基础上,分流件80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可以设置为圆弧结构,圆弧结构的两侧分别与分置在分流件80相对两侧的导流面82相切。这样,当主气流L1与分流件80形成首次接触时,主气流L1会作用在分流件80端部的圆弧结构上,圆弧结构能够将主气流分割成两道一级分流并导向至两侧所对应的导流通道81当中,最大程度上减缓主气流在冲击到分流件80端部时所产生的扰流现象。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分流件80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也可以设置为锥形结构。
请继续参考图8-图10,本实施方式的一级分流区23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并排的分流体21,一级分流区23的分流体21用于将气流通道10分隔出至少两条分流通道22,从而起到上述对气流进行扩散、扰流和声波导流等作用。当一级分流区23的分流通道22内流动有气流,气流中的声波通过与一级分流区23以及设置在首级扰流通道21内的消声结构之间发生多次、重复的接触摩擦,从而让声波在一级分流区23所形成的分流通道22内被一定程度地吸收,并且,当气流与分流体21之间产生接触摩擦时,气流会与分流体21之间产生共振,从而让一级分流的声波被消耗吸收。
而为了确保支流L2能够分别与一级分流区23中的各分流体21对应发生作用,一级分流区23中的各分流体21与分流件80交替设置。该设置方式可以理解为:
分流件80靠近一级分流区23的一端正对一级分流区23的分流通道22设置;以及
一级分流区23的分流体21正对导流通道81设置。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经由导流通道81流出的支流L2能够作用在相应的导流通道81所对应的分流体21上,被一级分流区23中的各分流体21充分作用达到分流扩散到对应的一级分流区23中的分流通道22当中。
一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支流L2能够分别作用在对应位置的一级分流区23中的各分流体21上,本实施方式将一级分流区23中的分流通道22数量设置为n,其中n≥3,对应的,导流通道81数量为n-1。如图9所示的,在一级分流区23设置的分流通道22数量为5条时,对应的导流通道81为4条。
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一级分流区23中的分流通道22的数量与导流通道81的数量也不具相应关系, 如继续以一级分流区23中的分流通道22数量设置为5条时,与之对应的导流通道81也可以设置为2条、3条等。
这样,支流L2能够均匀进入至一级分流区23,以使一级分流区23内的各分流通道22内的支流L3更为均匀,以便于进入后续的耳机分流区24、三级分流区25等作进一步消噪减震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1-图12,为了进一步提高消声效果,气流通道10内设置有吸音材料40。
一实施例中,吸音材料40可以套设于各分流体21的周部;
作为一种可独立与上述实施例,或可与上述实施例共同实施的实施方式,吸音材料40可环绕设置于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
而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材料40可以填充在气流通道10内,具体的,吸音材料40填充于各分流通道22当中,并且,为了降低分流过程中对气流的影响,导流通道81中未设置有吸音材料40,也即,吸音材料40设置在分流件80与出风口12之间。
根据上述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请参考13,为本实施方式消声风道装置的气流通道10仿真图,可见,在分流件80的作用下,高速主气流(靠近进风口11处颜色较浅的部分)能够均匀地被分流并流向一级分流区23上,并随着气流依次经过一级分流区23、二级分流区24、三级分流区25……后,气流逐渐趋于平稳(颜色逐渐均匀),以使气流在出风口12处能够以平稳地方式被排出,达到消噪、减振的效果。
如图4所示,消声风道装置还包括风道壳体30,其内部中空形成气流通道10,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均开设于风道壳体30。各分流体21均设置在风道壳体30内,从而让各分流通道22均形成在风道壳体30内,在风道壳体30的表面开设有与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正对的避位空间,风道壳体30位于出风处可设置伸出风道壳体30的导风管31,导风管31内形成出风流道311,从而对排出消声风道装置的气体流向进行限制,风道壳体30位于进风口11处可设置伸出风道壳体30的风道连管32,风道连管32内形成进风流道321,对进入消声风道装置的气体流向进行限制,并且便于消声风道装置与风机50的连接。
具体说来,进风流道321与出风流道311截面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但不局限于:圆形、方形、喇叭形等其他不规则形状。
接上述分流通道22的形成,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大于等于两个的情况下,设置在分流组件20的相对两侧的分流体21,分流体21的侧壁,即导流部与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分流通道22。
在另一种情况下,在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分流体21的侧部,即导流部与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分流通道22。
如图3所示,而为了便于部件的生产、组装及后续更换维护,风道壳体30包括相互盖合的上盖33以及下盖34,气流通道10可通过上壳及下壳的组装围合所形成,分流体21可设置在上壳或下壳上,其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提高加工效率。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上壳与下壳,具体为消声风道装置在安装于清洁机器人的状态中的相对靠近清洁机器人及相对远离清洁机器人的两壳体,相对靠近清洁机器人一侧位置的壳体定义为下壳,相对远离清洁机器人一侧位置的壳体定义为上壳,上盖33与下盖34之间可通过卡扣实现可拆连接,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可选地,上述导风部212、上盖33及下盖34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树脂材料、塑胶材料、金属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
可以理解的,分流体21为了充分与气流通道10内的空气进行接触,让气流通道10内流经分流体21的气流均能够被分流扩散,分流体21的一端设置在于下盖34,在上盖33与下盖34盖合后,分流体21的另一端可以抵于上盖33,从而让分流体21横置于上盖33与下盖34之间。
为了提高消声效果,气流通道10内设置有吸音材料40。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分流体21包括一体成型于风道壳体30的分流本体和套设于分流本体的周部的吸音材料40,相比分流本体与风道壳体30分开加工,再经过后续装配连接的方案,一体成型于风道壳体30的分流本体无需在风道壳体30以及分流本体之间设置装配结构或预留安装位置,更有利于装置的生产加工。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吸音材料40环绕设置于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
可以理解的是,吸音材料40与分流本体的材质不同,通过上述设置,能够让分流体21在对气流进行分流的同时,让空气尽可能地与吸音材料40进行接触,气流被分流体21分为至少两道后,每一道气流均能够接触吸音材料40,相比单纯采用吸音材料40与气流进行接触,通过分流处理能够降低气流速度的同时,提高空气与吸音材料40的接触面积,提高消声风道装置的消声效果。
当然,上壳和下壳用于围合形成气流通道10的上下两侧面同样可以设置吸音材料40,但位于上壳及下壳上的吸音材料40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间隙,确保气体能够顺畅通过分流通道22。
具体的,吸音材料40可为片状或块状结构,当吸音材料40为片状结构时,吸音材料40可通过贴附、卡置等方式设置于风道壳体30的内壁或各分流体21的周部。当吸音材料40为块状结构时,吸音材料40可以通过填充于通风空间的方式进行设置。
本实施方式设置的吸音材料40为片状结构,其贴附于各分流体21的外周壁以及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吸音材料40的具体作用可以为降低清洁机器人工作时风机50排风所产生的噪音,选择吸音材料40时应具备一些必要条件。例如,吸音材料40需要是一种透风的部件,或者可以说吸音材料40的风阻不宜过大,如此,吸音材料40才能在不影响风机50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所经气流进行降噪处理。吸音材料40需要是一种降噪效果较好的部件,如此,吸音材料40才能对噪音进行最大限度的降低,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材料40为吸音棉,吸音棉的材料不限于使用纤维棉、聚氨酯吸音棉、海绵、珍珠棉等,其厚度不限。可以理解的是,吸音绵的内部结构为网孔状,当噪声传入吸音棉表面时,噪声的一部分会被吸音棉所反射,反弹的噪声会与后续传至吸音棉方向的噪声相抵消,达到一次消声的效果,一部分的噪声会透过吸音棉,被吸音棉所吸收,还有一部分的噪声会由本身的震动传播时与周围介质产生摩擦时被损耗,最终达到消声的效果。
一实施例中,消音棉是一种由单种或多种不同纤维经过多种工艺加工而成的材料,其中消音降噪效果较好的可以为聚酯消音棉。聚酯消音棉由100%聚酯纤维经过高技术热压并以茧棉形状组成,具有较好的透风性,同时聚酯消音棉在125-4000HZ噪音范围内的吸音系数达到0.94,能够对风机50排风所产生的的噪音进行最大限度的吸收。
由于通风空间具有一定的长度,噪声随着气流流经各分流通道22时,噪声频段会随着距离及时间不不断衰减,因此,噪声随气流方向流经各分流通道22的过程中,其频段也会越来越低,鉴于此,为了提高不同频段噪声的消声效果,靠近进风口11一侧的吸音材料40,其预设吸能频段高于靠近出风口12一侧的吸音材料40的预设吸能频段,让消声风道装置的消声频段所覆盖的频段范围更广,提高消声风道装置的适用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消声风道装置,其并不能对风机50以及风机50所排出的气流起到完全无声的效果,其只是将噪声变小,让用户在应用消声风道装置至相应的清洁设备上时能够接近于忽略被减小的噪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其中,包括:
    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外部环境相连通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分别用于限制所述气流通道的进风方向以及出风方向;
    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置有多级分流组件,各级所述分流组件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成若干分流通道,由每一级所述分流组件分隔形成的所述分流通道相通;
    所述分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分流体,每一所述分流体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出至少两条所述分流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在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分流组件中,在后一级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分流体设置在由前一级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分流体分隔出的其中一所述分流通道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分流体包括:
    迎风部,设置于所述分流体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所述迎风部用于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成至少两道相间的所述分流通道;
    至少两导风部,设置于所述分流体的侧部,分别形成与其对应的各所述分流通道的侧壁,所述导风部用于导向与其对应的所述分流通道内的气流方向。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导风部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迎风部。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迎风部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分流面与第二分流面,所述第一分流面与所述第二分流面用于分隔所述气流通道以形成所述分流通道;
    所述导风部包括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面或所述第二分流面相连,所述导风面的另一端沿与其对应的所述分流通道的气流方向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在同一所述分流体上,各所述导风面的间距由靠近所述迎风部的一端往远离所述迎风部的一端逐渐扩大。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分流体的周部形状为水滴形、圆形、菱形、矩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项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气流通道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施有多级分流区,每一所述分流区内均设有所述分流组件;
    沿气流方向上,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分流区分隔出的所述分流通道数量逐级增加或减少。
  9.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气流通道内形成有相连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所述进风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道对应连通;
    所述分流组件的数量大于2;
    所述第一通道沿气流方向上,各级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分流体数量逐级递增;
    所述第二通道沿气流方向上,各级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分流体数量逐级递减。
  10.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还包括:
    分流件,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分流组件之间,所述分流件用于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分流体。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分流件形成有将气流由所述进风口导向所述分流体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由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往所述分流体方向延伸设置;并且
    所述导流面为曲面或平面。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导流面的相对两端相连形成的直线,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呈0°-70°。
  13.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消声风道装置还包括:
    风道壳体,其内部中空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均开设于所述风道壳体。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吸音材料。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分流体包括一体成型于所述风道壳体的分流本体和套设于所述分流本体的周部的吸音材料。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吸音材料环绕设置于所述风道壳体的内侧壁。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靠近所述进风口一侧的所述吸音材料,其预设吸能频段高于靠近所述出风口一侧的所述吸音材料的预设吸能频段。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气流通道的两端设置有进风流道与出风流道,所述进风流道与所述出风流道之间通过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所述进风口对应连通所述进风流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流道对应连通;
    所述进风流道至少部分与所述出风流道相错设置,以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形成至少一个迎风位置。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进风流道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出风流道的截面面积。
  20. 根据权利要求1、18、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出风口面积大于所述进风口面积。
  2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中,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至少部分相互错开设置。
  22. 一种风道组件,其中,包括:
    如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
    风机,具有排风管,所述排风管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中,所述排风管与所述消声风道装置之间设置有减震软管。
  24. 一种清洁机器人,其中,包括: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风道组件;
    吸尘部,所述吸尘部一侧连通所述清洁机器人外部环境,所述风机还具有与所述排风管连通的抽风管,所述吸尘部的另一侧与所述抽风管相连接。
PCT/CN2023/081642 2022-03-15 2023-03-15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WO2023174338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76584.7 2022-03-15
CN202220576584.7U CN217696390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4338A1 true WO2023174338A1 (zh) 2023-09-21

Family

ID=83788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3/081642 WO2023174338A1 (zh) 2022-03-15 2023-03-15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96390U (zh)
WO (1) WO20231743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696390U (zh) * 2022-03-15 2022-11-0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9561A (ja) * 2007-10-02 2009-04-23 Railway Technical Res Inst 空力音低減構造
CN204750174U (zh) * 2015-06-05 2015-11-11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音风道及轨道车辆
CN211299813U (zh) * 2019-10-14 2020-08-21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装置及清洁装置
CN211460047U (zh) * 2019-10-14 2020-09-11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导风装置以及清洁设备
CN211933902U (zh) * 2020-01-08 2020-11-17 广州科语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配有消音装置的扫地机器人
CN212538221U (zh) * 2020-05-26 2021-02-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风管式空调机的降噪管道
CN213901431U (zh) * 2020-12-28 2021-08-06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家用电器
CN214231212U (zh) * 2020-11-03 2021-09-21 珊口(深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机器人及用于清洁机器人的消音组件
CN217696390U (zh) * 2022-03-15 2022-11-0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9561A (ja) * 2007-10-02 2009-04-23 Railway Technical Res Inst 空力音低減構造
CN204750174U (zh) * 2015-06-05 2015-11-11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音风道及轨道车辆
CN211299813U (zh) * 2019-10-14 2020-08-21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装置及清洁装置
CN211460047U (zh) * 2019-10-14 2020-09-11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导风装置以及清洁设备
CN211933902U (zh) * 2020-01-08 2020-11-17 广州科语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配有消音装置的扫地机器人
CN212538221U (zh) * 2020-05-26 2021-02-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风管式空调机的降噪管道
CN214231212U (zh) * 2020-11-03 2021-09-21 珊口(深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机器人及用于清洁机器人的消音组件
CN213901431U (zh) * 2020-12-28 2021-08-06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家用电器
CN217696390U (zh) * 2022-03-15 2022-11-0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96390U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174338A1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100457013C (zh) 一种过滤器外壳
CN100556352C (zh) 吸尘器
CN109247877B (zh)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CN202187960U (zh) 阻抗声流型风机消声器
WO2018090520A1 (zh) 吸尘器出风风道
CN207337906U (zh) 消音器
CN201855222U (zh) 吸尘器的消音装置
CN211674060U (zh) 排风系统及所应用的扫地机器人
CN220158168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7177843U (zh) 弯头消声器
CN217610781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5109702U (zh)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风机组件和扫地机器人
CN208404400U (zh) 吸尘器动力头组件及吸尘器
CN212118032U (zh) 一种吸尘器和一种静音组件
CN211933902U (zh) 一种配有消音装置的扫地机器人
CN107928546A (zh) 一种降噪型吸尘器排风机构
CN211082408U (zh) 一种微穿孔板复合式消声器
CN211950996U (zh) 消音装置及垃圾回收站
CN110575095A (zh) 消声器组件及吸尘器
CN114458635B (zh) 环卫车辆的隔音降噪系统、环卫车辆
EP3461385B1 (en) Floor brush of dust collector and dust collector having same
CN212563849U (zh) 径向环形多通道进出风消声装置
CN217547908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08687960U (zh) 一种管道式消音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376984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