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10781U -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10781U
CN217610781U CN202220577756.2U CN202220577756U CN217610781U CN 217610781 U CN217610781 U CN 217610781U CN 202220577756 U CN202220577756 U CN 202220577756U CN 217610781 U CN217610781 U CN 2176107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flow
space
air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7775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7775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107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107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107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其涉及空气净化的技术领域,消声风道装置通过至少两导风部将气流通道分隔成通风空间以及消声空间,导风部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以使通风空间内的至少部分气流可经导流通道流入消声空间,导流通道形成有第一迎风面,第一迎风面用于扰乱导流通道内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在通风空间内具有气流的状态下,至少部分气流可经导流通道流入消声空间,从而通过消声空间对噪声进行缓冲吸收,第一迎风面能够扰乱导流通道内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进而扰乱部分噪声的传播方向,被扰乱传播方向的噪声声波能够与其他噪声声波之间相互抵消消耗,从而有效提高消噪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清洁设备,如吸尘器、智能清洁机器人等均具备吸尘、除尘等功能,其吸尘功能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从而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地面或所需清洁位置的尘屑。
但是,由于电动机在工作状态下处于持续高速旋转的情况,电动机所产生的高速气流会与其它空气及设备部件进行摩擦,导致清洁设备在吸尘、除尘的过程中其风道系统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噪音不但影响了用户使用相应清洁设备产品的体验,而且空气之间摩擦所产生的振动,还影响了清洁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让设备的清洁效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在确保清洁设备的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解决清洁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噪声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包括:
气流通道,间隔设置有连通外部环境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
至少两导风部,所述导风部间隔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各所述导风部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成通风空间以及消声空间,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连通所述通风空间的相对两端;
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导风部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通风空间以及所述消声空间相连通,以使所述通风空间内的至少部分气流可经所述导流通道流入所述消声空间;
所述导流通道形成有第一迎风面,所述第一迎风面用于扰乱所述导流通道内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出风口面积大于所述进风口面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各所述导风部由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往靠近所述出风口一端的方向间隔排列设置,以组成用于限制气流方向的风道侧壁,并在所述通风空间的周侧形成多个沿气流方向排列设置的所述导流通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风道侧壁为至少两块,至少两所述风道侧壁的两端间隔分置于所述进风口及出风口的周部,以使所述通风空间的周侧形成有至少两所述消声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风道侧壁环绕于所述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的周部设置,以在所述通风空间的周侧环绕形成所述消声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流通道还形成有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二迎风面与所述第一迎风面间隔形成所述导流通道;
在所述导流通道流经有气流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迎风面扰乱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以形成扰动气流,并将所述扰动气流导向所述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二迎风面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扰动气流导向所述通风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流通道还形成有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与所述第一迎风面相连设置在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侧,且所述第一导流面与所述第一迎风面之间呈夹角设置;
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与所述第二迎风面相连设置在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导流面与所述第二迎风面之间成夹角设置;
在所述导流通道流经有气流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流面用于将所述通风空间内的部分气流导向所述第一迎风面,以及将扰动气流导向所述第一迎风面以及通风空间,所述第一迎风面扰动气流并将扰动气流导向所述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二迎风面将扰动气流分别导向所述第二导流面以及消声空间,所述第二导流面用于将扰动气流导向所述第一导流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各所述导风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二导流面及所述第二迎风面,各所述导风部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导流面及所述第一迎风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消声风道装置还包括:
风道壳体,其内部中空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均开设于所述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的一内侧壁与所述风道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消声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消声空间内设置有吸音材料。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靠近所述进风口一侧的所述吸音材料,其预设吸能频段高于靠近所述出风口一侧的所述吸音材料的预设吸能频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通风空间内形成有相连的进风流道与出风流道,所述进风口对应连通所述进风流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流道对应连通;
所述进风流道至少部分与所述出风流道相错设置,以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形成至少一个迎风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风流道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出风流道的截面面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包括:
如上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
风机,具有排风管,所述排风管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排风管与所述消声风道装置之间设置有减震软管。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
如上所述的风道组件;
吸尘部,所述吸尘部一侧连通所述清洁机器人外部环境,所述风机还具有与所述排风管连通的抽风管,所述吸尘部的另一侧与所述抽风管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消声风道装置中,气流通道通过至少两导风部将其隔成通风空间以及消声空间,进风口与出风口对应连通通风空间的相对两端,提供气流通过的通道空间,与传统在进风口及出风口之间设置消声结构的风道而言,其风阻更小,有利于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的应用;
消声空间用于对通风空间内的气流噪声声波进行缓冲或和/或吸收,两相邻设置的导风部之间形成有连通通风空间与消声空间的导流通道,在通风空间内具有气流的状态下,至少部分气流可经导流通道流入消声空间,消声空间内可以设置吸音材料或设置消声结构,从而让噪声沿气流方向往出风口传播时能够被消声空间缓冲吸收。而导流通道的第一迎风面能够扰乱导流通道内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进而扰乱部分噪声的传播方向,被扰乱传播方向的噪声声波能够与其他噪声声波之间相互抵消消耗,在相同体积的风道结构中,有效提高消噪效果,也避免了气流流经过多的吸音结构而增加了风阻,降低了设备工作效率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爆炸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消声风道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省略上盖及吸音材料);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通道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装配视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装配视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清洁机器人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气流通道;11、进风口;111、进风流道;12、出风口;121、出风流道;13、导风部;131、导流通道;1311、第一迎风面;1312、第二迎风面;1313、第一导流面;1314、第二导流面;14、通风空间;15、消声空间;16、风道侧壁;17、风道壳体;171、导风管;172、风道连管;173、上盖;174、下盖;18、吸音材料;20、风机;21、抽风管;22、排风管;23、减震软管;30、底座本体;40、集尘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该风道结构主要应用于具有吸尘功能的清洁设备,消声风道装置通过将气流通道10分隔形成通风空间14及消声空间15,在确保气流流速满足清洁设备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降低清洁设备,尤其是清洁机器人的出风噪音,该消声风道装置适用于清洁机器人内部安装空间狭小、需要较高空间利用率的特点。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家用电器,其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在所处区域内完成清洁工作。清洁机器人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尘屑先吸纳进入自身的集尘盒40,从而完成地面清理的功能。清洁机器人利用遥控器进行遥控操作或是利用机身上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机身以圆盘型为主。使用充电电池运作,一般能设定时间预约打扫,自行充电。前方有设置感应器,可侦测障碍物,如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会自行转弯,并依照系统不同程序的设定,能走不同的路线,有规划地清扫地区。清洁机器人在排风时会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使用,对用户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参考图9,为本实施方式中消声风道装置所应用的清洁机器人局部结构示意图,清洁机器人一般具有外壳体(图未示)以及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底座组件,底座组件包括底座本体30,通过在底座本体30上设置驱动轮、电池、风道组件等零部件,从而组成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外壳体可以起到保护清洁机器人底座组件中的零部件的作用,外壳体上对应消声风道装置的出风口12处可以对应开设有避位空间,提供出风口12吹出的风排出至外壳体外。
而上述的集尘盒40用于对清洁机器人所收集的尘屑及垃圾进行暂时性的存储,集尘盒40可通过可拆卸的安装方式安装在清洁机器人的外壳体上,或与外壳体相对固定,通过设置排尘口,以使用户可通过工作站自动排尘或自行手动排尘的方式对其内的收集物进行清理。集尘盒40可以开设有进尘口和排风口,进尘口可以与清洁机器人底部本体上的吸尘通道(图未示)连通,吸尘通道上形成有与清洁机器人外部连通的吸尘部,在清洁机器人使用状态下,吸尘部正对清洁机器人所要清洁的地面,吸尘部的另一侧通过吸尘通道、集尘盒40、风机20排风管22连通消声风道装置的进风流道111。集尘盒40的排风口用于与风机20的抽风管21连通。风机20是清洁机器人中风道组件的主要动力输出部件,风机20用于提供动力,让吸尘通道内形成负压,从而将地面上的尘屑吸入集尘盒40内。
如图7-图9所示,为本实施例应用于清洁机器人的风道组件,本实施方式中的风机20是一种依靠输入的电能转换成机械能,进而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部件。本实施例的风机20具有抽风管21以及排风管22,抽风管21可以设置在风机20的顶部或底部,排风管22可以设置在风机20的侧部,如此能够有效的利用清洁机器人的内部空间,风机20也能够有更好的风力效果。
排风管22与消声风道装置之间设置有减震软管23,减震软管23为具有减震功能的材料,具体可采用软胶等软性材质,减震软管23通过减震可以降低风机20排风管22处的噪音,也能提高风机20与消声风道装置之间的气密性,确保了气流流通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风道组件的可靠性。
风机20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送风件,壳体与送风件之间形成有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该空间分别通过抽风管21及排风管22与壳体外部环境连通。壳体能够起到保护送风件和防止气流外泄的作用,排风管22与送风件的转动方向相切,使得风机20内的气流流通更加顺畅,增大风机20的送风效率。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消声风道装置包括气流通道10,气流通道10提供清洁设备在吸尘过程中的气体排出流道空间,从而对风机20排出气体的气流方向进行限制,在气流通道10内间隔设置有连通外部环境的进风口11以及出风口12,接上述方案,在清洁机器人的应用中,进风口11用于与风机20的排风管22连通,排风管22所排出的气体可经过气流通道10从出风口12排出清洁机器人的外部。
在气流通道10内设置有至少两导风部13,各导风部13之间相互间隔设置,各导风部13之间的连线可将气流通道10分隔成通风空间14以及消声空间15,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对应连通通风空间14的相对两端,这样,通风空间14提供气体从进风口11顺畅流动至出风口12的流道空间,消声空间15用于对气流通道10内的气体起到缓冲、吸收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作用,确保消声风道装置内具有较小的风阻,从而满足风机20在清洁设备的应用中,其抽风管21处形成的负压足够吸入位于吸尘部处的尘屑。
进一步,任意两相邻的导风部13之间的空间形成导流通道131,导流通道13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通风空间14以及消声空间15相连通,以使通风空间14内的至少部分气流可经导流通道131流入消声空间15,在气流通道10通入气体的情况下,气体从进风口11进入通风空间14,并沿通风空间14所限制的气流方向往出风口12方向流动,为了便于理解,如图4所示,在气体位于通风空间14内的流动过程中,气体会随主气流方向L1沿通风空间14往出风口12方向流动,而部分气体会往与主气流方向L1相错的方向扩散,形成多个与主气流方向呈一定角度的副气流方向L2,一部分的副气流会被导风部13所限制,继续沿着通风空间14所限制的气流方向流动,而另一部分副气流则会流入导流通道131,并沿着导流通道131所限制的气流方向流入消声空间15内,被消声空间15所缓冲、吸收,从而起到吸音、消噪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导流通道131靠近通风空间14的一端形成通道入口,导流通道131靠近消声空间15的一端形成通道出口,导流通道131由通道入口往通道出口方向的延伸方向与对应进入该导流通道131内的副气流方向L2尽可能保持一致,从而让副气流在进入导流通道131时不会与导流通道131的侧壁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降低导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
此处对风机20排风管22所形成的噪声原理进行说明,由于排风管22的管径较小,送风件在转动过程中让风机20壳体内形成有较大的风压,因此,压力较大的空气在排出排风管22时,压力较大的空气会对外部空气造成冲击振动,从而产生噪声,因此,当送风件转速越快,排风管22内风压越大时,风机20在排风过程中所形成的噪声就越大。为了充分降低从排风管22排出的气流噪声,提高噪声声波的消声效果,气流通道10的尺寸需大于排风管22的尺寸,给排出的气流充分的缓冲空间,从而让噪声在消声风道装置内被缓冲吸收。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进一步提高消声风道装置的消声效果,导流通道131形成有第一迎风面1311,第一迎风面1311用于扰乱导流通道131内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即,第一迎风面1311与副气流方向L2之间呈一定角度,也可以说,第一迎风面1311与导流通道131的延伸方向之间呈一定角度设置,其角度可以为1°-90°,从而让沿着副气流方向L2流动的气流,在进入对应导流通道131内后,至少部分气流能够与第一迎风面1311产生干涉,从而改变位于导流通道131内的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被扰乱、改变流向的气流中,其噪声传播方向伴随气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被扰乱传播方向的噪声声波能够与其他噪声声波之间进行相互抵消,这里所述的其他噪声,包括但不限于导流通道131内未与第一迎风面1311发生干涉的气体中噪声、位于通风空间14内沿副气流方向L2流动的气体噪声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而让第一迎风面1311形成的消声结构起到一定消声的作用,噪声声波在进入消声空间15前频率能够有所下降,或部分噪声能够被抵消消耗,从而达到在相同体积的风道结构中,具有更高的消声效率及性能的效果。
为了便于方案的理解,本实施方式的通风空间14内形成有相连的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进风口11对应连通进风流道111,出风口12与出风流道121对应连通。这里,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分别用于限制位于气流通道10内的气流方向,从而限定出与进风流道111内部结构相匹配的进风方向以及与出风流道121内部结构相匹配的出风方向,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至少部分与所述进风流道111相错设置,相错设置可理解为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不处于在同一方向,也可以理解为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即使为同一方向,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也至少有部分处于两个相错的位置上,相错的方向可以为同一水平面上相错,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水平面上相错,以在气流通道10内形成至少一个迎风位置,从而让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之间至少有部分为折弯、弯曲等能够扰乱气流流动方向的扰流结构,有效降低气流通道10内的气流流速,以及延长气流通道10的长度,进而提高消声风道装置的消声效果。气流在迎风位置时,会与迎风位置处的导流部或气流通道10的侧壁发生干涉,从而不可避免地发生能量损失,形成简易型的迷宫风道结构,让气流能量损失从而降低气流流速,达到初步降噪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为两条具有一定弧度的通道结构,即各导风部13相连形成的直线同样为与之匹配的弧线,从而起到上述降低风速的效果,当然,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也可以为折弯的风道结构,即各导风部13相连形成的直线同样为与之匹配的折线,在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均为折弯结构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出风流道121的出风量,避免能量损失造成的通量降低,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的弯折处的弯折角度大于90°,即弯折处应该是钝角弯。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平滑性,使得风道更具备流线型特点,在弯折处具有倒圆弧结构。
为了进一步降低位于气流通道10内的气流速度,进一步降低气流过大所造成的噪声,进风流道111的截面面积小于出风流道121的截面面积。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进风流道111沿进风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出风流道121沿出风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
基于在风机20的转速一定的情况下,风道的截面面积越大,能为气流提供越大的扩散空间,从而让扩散后仍位于风道内的气流流速越小,气压也就越小的原理,风道的截面面积越小,气流流速越大,气压也就越大,从而有利于降低风速,从而达到了降噪的目的。
对应的,与出风流道121连通的出风口12面积也大于与进风流道111连通的进风口11面积,进风口11的尺寸能够与风机20的排风管22关进相匹配,只要保证消声风道装置内在排出气体时,其风道空间大于进气时的风道空间即可。
接上述方案,本实施方式的各导风部13由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往靠近出风口12一端的方向间隔排列设置,以组成用于限制气流方向的风道侧壁16,并在通风空间14的周侧形成多个沿气流方向排列设置的导流通道131,并且,也让消声空间15沿其靠近气流通道10的一侧沿气流方向具有多个导流通道131。
沿主气流方向L1流动的气体会随着其流动的距离扩散出多道随副气流方向L2流动的气体,从而对应进入沿通风空间14侧部所设置的导流通道131内,进入导流通道131后的部分气体会被第一迎风面1311所干涉,完成上述一级消音处理,另一部分气体会进入到消声空间15内进行膨胀,降低气体流速,减少噪音,最终,进入消声空间15内被消音的气体可从消声空间15末端的导流通道131处回流至,从出风口12处排出,让气体通道内的噪声充分被消声空间15以及导流通道131所缓冲吸收。
作为其中一实施方式,由多个导风部13所组成的风道侧壁16为至少两块,或可以说是至少两组,至少两风道侧壁16的两端间隔分置于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的周部,以使通风空间14的周侧形成有至少两消声空间15。
作为另一实施方式,风道侧壁16环绕于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的周部设置,以在通风空间14的周侧环绕形成消声空间15。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从而让多道沿副气流方向L2的气体均能够进入气流空间侧部的导流通道131,最终进入消声空间15内,进一步提高消声风道装置的消声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适配清洁机器人的安装空间,其采用风道侧壁16为两块,两块风道侧壁16相对设置的方式,使消声风道装置整体趋于扁平状结构。
如图5-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通过对导流通道131的结构改进,能够在一定的设置空间内进一步改变气流流向,因此,在一实施方式中,导流通道131还形成有第二迎风面1312,第二迎风面1312与第一迎风面1311间隔形成导流通道131。在导流通道131流经有气流的状态下,第一迎风面1311扰乱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以形成扰动气流,并将扰动气流导向第二迎风面1312,第二迎风面1312用于将至少部分扰动气流导向通风空间14。
进一步,导流通道131还形成有第一导流面1313以及第二导流面1314,第一导流面1313与第一迎风面1311相连设置在导流通道131的第一侧,且第一导流面1313与第一迎风面1311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二导流面1314与第二迎风面1312相连设置在导流通道131的第二侧,且第二导流面1314与第二迎风面1312之间成夹角设置。
在导流通道131流经有气流的状态下,第一导流面1313用于将通风空间14内的部分气流导向第一迎风面1311,以及将扰动气流导向第一迎风面1311以及通风空间14,第一迎风面1311扰动气流并将扰动气流导向第二迎风面1312,第二迎风面1312将扰动气流分别导向第二导流面1314以及消声空间15,第二导流面1314用于将扰动气流导向第一导流面1313。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能够让部分气流在导流通道131内形成涡流,让气体在导流通道131内充分缓冲以及作能量消耗,而部分被第二迎风面1312导向至消声空间15内的气体,其噪声能够在消声空间15内被进一步缓冲和吸收,被第一导流面1313导向至通风空间14的气体能够持续与流向对应导流通道131的气体相互抵消,从而让两道声波相互消耗,达到更优的笑声效果。
而为了匹配清洁机器人的安装空间设计,本实施方式的导风部13为板件结构,当然,导风部13也可以为块状结构或其他结构,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方式以导风部13为板件结构为例,各导风部13沿竖直方向设置在通风空间14的相对两侧,让第一导流面1313、第一迎风面1311、第二导流面1314、第二迎风面1312能够充分对气体进行导向,而各导风部13靠近进风口11的一侧形成第二导流面1314及第二迎风面1312,各导风部13远离进风口11的一侧形成第一导流面1313及第一迎风面1311。导风部13可通过折弯的方式形成上述的各导流面以及迎风面,且任一导风部13均具有第一导流面1313、第一迎风面1311、第二导流面1314以及第二迎风面1312,提高了消声风道装置内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1-图3所示,消声风道装置还包括风道壳体17,其中,风道壳体17内部中空形成气流通道10,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均开设于风道壳体17,各导风部13均设置在风道壳体17内,从而让通风空间14及消声空间15均形成于气流通道10内,具体的,风道壳体17的一内侧壁与风道侧壁16之间形成消声空间15,在风道壳体17的表面开设有与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正对的避位空间,风道壳体17位于出风处可设置伸出风道壳体17的导风管171,从而对排出消声风道装置的气体流向进行限制,风道壳体17位于进风口11处可设置伸出风道壳体17的风道连管172,以便于消声风道装置与风机20的连接。
具体说来,风道壳体17的外形及进风流道111、出风流道121的截面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但不局限于:圆形、方形等其他不规则形状。
如图3所示,而为了便于部件的生产、组装及后续更换维护,风道壳体17包括相互盖合的上盖173以及下盖174,进风流道111及出风流道121未设置有导风部13的侧部可通过上壳及下壳的组装围合所形成,导风部13可设置在上壳或下壳上,其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提高加工效率。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上壳与下壳,具体为消声风道装置在安装于清洁机器人的状态中的相对靠近清洁机器人及相对远离清洁机器人的两壳体,相对靠近清洁机器人一侧位置的壳体定义为下壳,相对远离清洁机器人一侧位置的壳体定义为上壳,上盖173与下盖174之间可通过卡扣实现可拆连接,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可选地,上述导风部13、上盖173及下盖174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树脂材料、塑胶材料、金属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消声效果,消声空间15内设置有吸音材料18,当然,上壳和下壳用于围合形成通风空间14上下两侧的部分同样可以设置吸音材料18,但位于上壳及下壳上的吸音材料18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间隙,确保气体能够顺畅通过。
位于消声空间15内的吸音材料18可为片状或块状结构,当吸音材料18为片状结构时,吸音材料18可通过贴附、卡置等方式设置在风道壳体17的内壁或沿各导风部13所设置的方向设置。当吸音材料18为块状结构时,吸音材料18可以通过填充于消声空间15的方式进行设置。
本实施方式设置在消声空间15的吸音材料18为块状结构,且填充于消声空间15内。
需要说明的是,吸音材料18的具体作用可以为降低清洁机器人工作时风机20排风所产生的噪音,选择吸音材料18时应具备一些必要条件。例如,吸音材料18需要是一种透风的部件,或者可以说吸音材料18的风阻不宜过大,如此,吸音材料18才能在不影响风机20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所经气流进行降噪处理。吸音材料18需要是一种降噪效果较好的部件,如此,吸音材料18才能对噪音进行最大限度的降低,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材料18为吸音棉,吸音棉的材料不限于使用纤维棉、聚氨酯吸音棉、海绵、珍珠棉等,其厚度不限。可以理解的是,吸音绵的内部结构为网孔状,当噪声传入吸音棉表面时,噪声的一部分会被吸音棉所反射,反弹的噪声会与后续传至吸音棉方向的噪声相抵消,达到一次消声的效果,一部分的噪声会透过吸音棉,被吸音棉所吸收,还有一部分的噪声会由本身的震动传播时与周围介质产生摩擦时被损耗,最终达到消声的效果。
进一步,消音棉是一种由单种或多种不同纤维经过多种工艺加工而成的材料,其中消音降噪效果较好的可以为聚酯消音棉。聚酯消音棉由100%聚酯纤维经过高技术热压并以茧棉形状组成,具有较好的透风性,同时聚酯消音棉在125-4000HZ噪音范围内的吸音系数达到0.94,能够对风机20排风所产生的的噪音进行最大限度的吸收。
由于通风空间14具有一定的长度,噪声随着气流流经通风空间14时,噪声频段会随着距离及时间不不断衰减,因此,噪声随副气流方向L2流入各导流通道131的过程中,其频段也会越来越低,鉴于此,为了提高不同频段噪声的消声效果,靠近进风口11一侧的吸音材料18,其预设吸能频段高于靠近出风口12一侧的吸音材料18的预设吸能频段,让消声风道装置的消声频段所覆盖的频段范围更广,提高消声风道装置的适用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消声风道装置,其并不能对风机20以及风机20所排出的气流起到完全无声的效果,其只是将噪声变小,让用户在应用消声风道装置至相应的清洁设备上时能够接近于忽略被减小的噪声。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流通道(10),间隔设置有连通外部环境的进风口(11)以及出风口(12);
至少两导风部(13),所述导风部(13)间隔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10)内,各所述导风部(13)将所述气流通道(10)分隔成通风空间(14)以及消声空间(15),所述进风口(11)与所述出风口(12)对应连通所述通风空间(14)的相对两端;
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导风部(13)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131),所述导流通道(13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通风空间(14)以及所述消声空间(15)相连通,以使所述通风空间(14)内的至少部分气流可经所述导流通道(131)流入所述消声空间(15);
所述导流通道(131)形成有第一迎风面(1311),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用于扰乱所述导流通道(131)内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2)面积大于所述进风口(11)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风部(13)由靠近所述进风口(11)的一端往靠近所述出风口(12)一端的方向间隔排列设置,以组成用于限制气流方向的风道侧壁(16),并在所述通风空间(14)的周侧形成多个沿气流方向排列设置的所述导流通道(1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侧壁(16)为至少两块,至少两所述风道侧壁(16)的两端间隔分置于所述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的周部,以使所述通风空间(14)的周侧形成有至少两所述消声空间(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侧壁(16)环绕于所述进风口(11)及所述出风口(12)的周部设置,以在所述通风空间(14)的周侧环绕形成所述消声空间(15)。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131)还形成有第二迎风面(1312),所述第二迎风面(1312)与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间隔形成所述导流通道(131);
在所述导流通道(131)流经有气流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扰乱至少部分气流的流向以形成扰动气流,并将所述扰动气流导向所述第二迎风面(1312),所述第二迎风面(1312)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扰动气流导向所述通风空间(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131)还形成有第一导流面(1313),所述第一导流面(1313)与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相连设置在所述导流通道(131)的第一侧,且所述第一导流面(1313)与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之间呈夹角设置;
第二导流面(1314),所述第二导流面(1314)与所述第二迎风面(1312)相连设置在所述导流通道(131)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导流面(1314)与所述第二迎风面(1312)之间成夹角设置;
在所述导流通道(131)流经有气流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流面(1313)用于将所述通风空间(14)内的部分气流导向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以及将扰动气流导向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以及通风空间(14),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扰动气流并将扰动气流导向所述第二迎风面(1312),所述第二迎风面(1312)将扰动气流分别导向所述第二导流面(1314)以及消声空间(15),所述第二导流面(1314)用于将扰动气流导向所述第一导流面(13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风部(13)靠近所述进风口(11)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二导流面(1314)及所述第二迎风面(1312),各所述导风部(13)远离所述进风口(11)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导流面(1313)及所述第一迎风面(1311)。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风道装置还包括:
风道壳体(17),其内部中空形成所述气流通道(10),所述进风口(11)及所述出风口(12)均开设于所述风道壳体(17),所述风道壳体(17)的一内侧壁与所述风道侧壁(16)之间形成所述消声空间(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空间(15)内设置有吸音材料(18)。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进风口(11)一侧的所述吸音材料(18),其预设吸能频段高于靠近所述出风口(12)一侧的所述吸音材料(18)的预设吸能频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空间(14)内形成有相连的进风流道(111)与出风流道(121),所述进风口(11)对应连通所述进风流道(111),所述出风口(12)与所述出风流道(121)对应连通;
所述进风流道(111)至少部分与所述出风流道(121)相错设置,以在所述气流通道(10)内形成至少一个迎风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流道(111)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出风流道(121)的截面面积。
14.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
风机(20),具有排风管(22),所述排风管(22)通过所述进风口(11)与所述气流通道(10)相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22)与所述消声风道装置之间设置有减震软管(23)。
16.一种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风道组件;
吸尘部,所述吸尘部一侧连通所述清洁机器人外部环境,所述风机(20)还具有与所述排风管(22)连通的抽风管(21),所述吸尘部的另一侧与所述抽风管(21)相连接。
CN202220577756.2U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Active CN2176107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77756.2U CN217610781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77756.2U CN217610781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10781U true CN217610781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45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77756.2U Active CN217610781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107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28202B1 (en) Vacuum cleaner and motor module thereof
CN217696390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102142732A (zh) 吸尘器的分层流道电机壳
CN217610781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4259195U (zh) 风道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112168075A (zh) 扫地机器人
CN205306900U (zh) 一种吸尘器消音装置
CN217547908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5109702U (zh)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风机组件和扫地机器人
CN217463688U (zh) 一种折板式消声器
CN212803497U (zh) 一种防堵塞的压缩空气干燥机用消音器
CN207928276U (zh) 手持式吸尘器降噪机构
CN111588303B (zh) 吸尘器
CN213020032U (zh) 空调外机用消声装置
CN211674060U (zh) 排风系统及所应用的扫地机器人
CN106949099A (zh) 吸尘器用电机风泵
CN220158168U (zh)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1155536U (zh)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手持吸尘器
CN208404400U (zh) 吸尘器动力头组件及吸尘器
CN217185913U (zh) 一种侧出风式吸尘器降噪出风结构
CN213787146U (zh) 扫地机器人
CN207609623U (zh) 烹饪器具
CN213883059U (zh) 扫地机器人
CN217659582U (zh) 负压吸附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CN218419711U (zh) 电机组件、清洁设备、洗地机及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