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7123U -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07123U
CN219707123U CN202321245788.3U CN202321245788U CN219707123U CN 219707123 U CN219707123 U CN 219707123U CN 202321245788 U CN202321245788 U CN 202321245788U CN 219707123 U CN219707123 U CN 2197071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dlamp
connecting plate
beam assembly
moun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57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红羽
段江超
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57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071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071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071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上横梁组件、下横梁组件、左连接板及右连接板;左连接板的上端与上横梁组件连接、下端与下横梁组件连接;右连接板的上端与上横梁组件连接、下端与下横梁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在上横梁组件和下横梁组件之间增加左连接板及右连接板,使得上横梁组件、左连接板、下横梁组件和右连接板之间围成环状的传力通道,从而提升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的碰撞传动路径及碰撞性能,增加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的自身强度,进而提升前机舱总成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散热器框架主要由散热器下横梁、左前照灯安装板、散热器上横梁和右前照灯安装板构成。左前照灯安装板和右前照灯安装板作为散热器框架总成中连接上下横梁重要零件,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由于左前照灯安装板和右前照灯安装板为钣金件,不仅要支撑上下横梁,还要为前照灯、散热器等提供安装点,使得其自身面积较大,自身强度较弱,因此对上横梁、下横梁的支撑性能较差,导致散热器框架的结构强度较弱,影响碰撞性能,降低前机舱刚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形成环状碰撞路径而影响碰撞性能、结构强度弱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包括:
上横梁组件;
下横梁组件,位于所述上横梁组件的下方;
左连接板,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左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组件连接、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组件连接;以及
右连接板,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与所述左连接板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右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组件连接、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组件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器框架结构还包括:
左前照灯安装板,设置在所述上横梁组件和所述下横梁组件之间;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上形成有左前照灯避让孔;
右前照灯安装板,位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的右侧,且设置在所述上横梁组件和所述下横梁组件之间;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上形成有右前照灯避让孔;
其中,所述左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左前照灯避让孔的右侧,且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连接;所述右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右前照灯避让孔的左侧,且与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连接板包括第一主板体、成型于所述第一主板体左侧边缘的第一左翻边,以及成型于所述第一主板体右侧边缘的第一右翻边;所述第一主板体位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的后方,且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第一左翻边、所述第一右翻边分别由上至下依次与所述上横梁组件、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及所述下横梁组件连接;
所述右连接板包括第二主板体、成型于所述第二主板体左侧边缘的第二左翻边,以及成型于所述第二主板体右侧边缘的第二右翻边;所述第二主板体位于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的后方,且与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第二左翻边、所述第二右翻边分别由上至下依次与所述上横梁组件、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所述下横梁组件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左翻边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左侧上翻边和第一左侧下翻边;所述第一左侧上翻边位于所述左前照灯避让孔的右侧外围,所述第一左侧下翻边位于所述左前照灯避让孔的下方;
所述第二右翻边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二右侧上翻边和第二右侧下翻边;所述第二右侧上翻边位于所述右前照灯避让孔的左侧外围,所述第二右侧下翻边位于所述右前照灯避让孔的下方。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板体的上侧边缘成型有第一上翻边,所述第二主板体的上侧边缘成型有第二上翻边;
所述第一上翻边、所述第二上翻边分别与所述上横梁组件的底面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述左连接板上设有多组第一加强筋;所述左连接板上还开设有第一线束安装孔、第一线束防转孔、第一定位孔以及第一焊接过孔;
所述右连接板上设有多组第二加强筋;所述右连接板上还开设有第二线束安装孔、第二线束防转孔、第二定位孔以及第二焊接过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组件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左前照灯上横梁、散热器上横梁以及右前照灯上横梁;
所述左前照灯上横梁的左侧端靠近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的左侧端,或所述左前照灯上横梁的左侧端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的左侧端对齐;所述右前照灯上横梁的右侧端靠近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的右侧端,或所述右前照灯上横梁的右侧端与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的右侧端对齐;
所述左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左前照灯上横梁的右侧部位连接;所述右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右前照灯上横梁的左侧部位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横梁组件包括下横梁外板,以及位于所述下横梁外板的后侧且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下横梁左加强板、下横梁中加强板、下横梁右加强板;
所述左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左加强板的左端连接;所述右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右加强板的右端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横梁外板的中间部位向下隆起以形成“U”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框架结构,在上横梁组件和下横梁组件之间增加左连接板及右连接板,使得上横梁组件、左连接板、下横梁组件和右连接板之间围成环状的传力通道,从而提升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的碰撞传动路径及碰撞性能,增加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的自身强度,进而提升前机舱总成刚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可提升碰撞力传动路径,增强自身强度,进而提升前机舱总成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没有显示左前照灯安装板及右前照灯安装板);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的左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的右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的左连接板、右连接板与下横梁组件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横梁组件;11、左前照灯上横梁;12、散热器上横梁;13、右前照灯上横梁;
2、下横梁组件;21、下横梁外板;22、下横梁左加强板;23、下横梁中加强板;24、下横梁右加强板;
3、左连接板;31、第一主板体;32、第一左翻边;321、第一左侧上翻边;322、第一左侧下翻边;33、第一右翻边;34、第一上翻边;35、第一加强筋;36、第一线束安装孔;37、第一线束防转孔;38、第一定位孔;39、第一焊接过孔;
4、右连接板;41、第二主板体;42、第二左翻边;43、第二右翻边;431、第二右侧上翻边;432、第二右侧下翻边;44、第二上翻边;45、第二加强筋;46、第二线束安装孔;47、第二线束防转孔;48、第二定位孔;49、第二焊接过孔;
5、左前照灯安装板;51、左前照灯避让孔;
6、右前照灯安装板;61、右前照灯避让孔;
7、车身第一悬置左安装板;71、车身第一悬置左安装加强板;
8、车身第一悬置右安装板;81、车身第一悬置右安装加强板;
91、散热器左下安装板;92、散热器右下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术语“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内”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内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外的一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限定的车身前后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所限定的车身左右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所限定的车身上下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上下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进行说明。所述散热器框架结构,包括上横梁组件1、下横梁组件2、左连接板3及右连接板4。下横梁组件2位于上横梁组件1的下方;左连接板3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左连接板3的上端与上横梁组件1的左侧部位连接、左连接板3的下端与下横梁组件2的左侧部位连接;右连接板4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与左连接板3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右连接板4的上端与上横梁组件1的右侧部位连接、右连接板4的下端与下横梁组件2的右侧部位连接。
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用于安装散热器、前照灯、通风格栅等零件,并且该散热器框架结构固定连接在左轮罩和右轮罩的前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限定的上横梁组件1的左侧部位、右侧部位,是以上横梁组件1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为限定基准的,其中,位于上述中心线左侧的部分为上横梁组件1的左侧部位,位于上述中心线右侧的部分为上横梁组件1的右侧部位。同样的限定标准适用于下横梁组件2。
另外,上述的上横梁组件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散热器上横梁、下横梁组件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散热器下横梁。下横梁组件2上还设置了散热器左下安装板91及散热器右下安装板92。散热器右下安装板92位于右连接板4的左侧,并且二者焊接固定。散热器左下安装板91位于左连接板3的右侧,并且二者之间焊接固定。
除此之外,下横梁组件2上还设置有车身第一悬置左安装板7及车身第一悬置右安装板8。车身第一悬置左安装板7与左连接板3的下端焊接固定,车身第一悬置右安装板8与右连接板4的下端焊接固定。车身第一悬置左安装板7和车身第一悬置右安装板8用于固定支撑车身第一悬置。为了增加车身第一悬置的固定强度,在车身第一悬置左安装板7上还焊接固定有车身第一悬置左安装加强板71,在车身第一悬置右安装板8上还焊接固定有车身第一悬置右安装加强板8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框架结构,由于左连接板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横梁组件1、下横梁组件2连接,右连接板4的上下两端也分别与上横梁组件1、下横梁组件2连接,使得上横梁组件1、左连接板3、下横梁组件2和右连接板4之间围成环状的传力通道,从而提升了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的碰撞传动路径及碰撞性能,增加了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的自身强度,进而提升了前机舱总成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框架结构还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散热器框架结构还包括左前照灯安装板5及右前照灯安装板6。左前照灯安装板5设置在上横梁组件1的左侧部位和下横梁组件2的左侧部位之间;左前照灯安装板5上形成有左前照灯避让孔51;右前照灯安装板6设置在上横梁组件1的右侧部位和下横梁组件2的右侧部位之间;右前照灯安装板6上形成有右前照灯避让孔61。
左前照灯安装板5用于安装左前照灯,且左前照灯位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处;右前照灯安装板6用于安装右前照灯,且右前照灯位于右前照灯避让孔61处。
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左侧端与上横梁组件1的左侧端对齐,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右侧端与上横梁组件1的右侧端对齐,这样可避免上横梁组件1的左右两端向外伸出形成悬臂结构,以保证该散热器框架结构不易发生变形,提高整体强度及可靠性能。
其中,左连接板3设置在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后方及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右侧,且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连接;右连接板4设置在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后方及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左侧,且与右前照灯安装板6连接。
左连接板3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固定连接,左连接板3还可对左前照灯安装板5提供支撑,增强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固定强度。另外,由于设置左前照灯避让孔51,左前照灯安装板5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周边处的强度较弱,因此,将左连接板3设置在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右侧,以提升左前照灯安装板5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外围处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右连接板4与左连接板3对称设置,右前照灯安装板6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对称设置,因此右连接板4具有与左连接板3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左连接板3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右连接板4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及图4,左连接板3包括第一主板体31、成型于第一主板体31左侧边缘的第一左翻边32,以及成型于第一主板体31右侧边缘的第一右翻边33;第一主板体31位于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后方,且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之间存在间距;第一左翻边32由上至下分别与上横梁组件1、左前照灯安装板5及下横梁组件2焊接固定;同理,第一右翻边33由上至下分别与上横梁组件1、左前照灯安装板5及下横梁组件2焊接固定。
右连接板4包括第二主板体41、成型于第二主板体41左侧边缘的第二左翻边42,以及成型于第二主板体41右侧边缘的第二右翻边43;第二主板体41位于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后方,且与右前照灯安装板6之间存在间距;第二左翻边42由上至下分别与上横梁组件1、右前照灯安装板6及下横梁组件2焊接固定;同理,第二右翻边43由上至下依次与上横梁组件1、右前照灯安装板6及下横梁组件2连接。
优选地,左连接板3、右连接板4均为一体成型结构。
第一主板体31类似于平板状结构,第一左翻边32及第一右翻边33均类似于L型的板状结构,第一左翻边32、第一右翻边33分别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上横梁组件1及下横梁组件2连接,第一主板体31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之间存在间距,使得左连接板3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之间围成腔体,腔体可吸收振动及噪声,并且还可提升左连接板3的自身强度。
由于右连接板4与左连接板3对称设置,因此右连接板4具有与左连接板3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左翻边32可以采用图3所示结构,第二右翻边43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及图4,第一左翻边3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左侧上翻边321和第一左侧下翻边322;第一左侧上翻边321位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右侧外围,第一左侧下翻边322位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下方。第二右翻边4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二右侧上翻边431和第二右侧下翻边432;第二右侧上翻边431位于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左侧外围,第二右侧下翻边432位于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下方。
由于左连接板3位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右侧,为了适配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结构,将第一左翻边32分成第一左侧上翻边321和第一左侧下翻边322,第一左侧上翻边321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右侧外围处贴合且焊接固定,第一左侧下翻边322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下方贴合且焊接固定。将第一左翻边32拆分设计,可以增加第一左翻边32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焊接面积及固定强度。优选地,第一左侧上翻边321和第一左侧下翻边322的相接处位于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右下角外围的位置。
同理地,由于右连接板4位于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左侧,为了适配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结构,将第二右翻边43分成第二右侧上翻边431和第二右侧下翻边432,第二右侧上翻边431与右前照灯安装板6于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左侧外围处贴合且焊接固定,第二右侧下翻边432与右前照灯安装板6于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下方贴合且焊接固定。将第二右翻边43拆分设计,可以增加第二右翻边43与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焊接面积及固定强度。优选地,第二右侧上翻边431和第二右侧下翻边432的相接处位于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左下角外围的位置。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板体31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第二主板体41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及图4,第一主板体31的上侧边缘成型有第一上翻边34,第一上翻边34与上横梁组件1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主板体41的上侧边缘成型有第二上翻边44,第二上翻边44与上横梁组件1的底面固定连接。
在第一主板体31上增设第一上翻边34与上横梁组件1焊接固定,可进一步增加左连接板3与上横梁组件1的固定面积,提升固定强度。在第二主板体41上增设第二上翻边44,同样可进一步增加右连接板4与上横梁组件1的固定面积,提升固定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左连接板3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右连接板4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及图4,左连接板3上设有多组第一加强筋35;左连接板3上还开设有第一线束安装孔36、第一线束防转孔37、第一定位孔38以及第一焊接过孔39;右连接板4上设有多组第二加强筋45;右连接板4上还开设有第二线束安装孔46、第二线束防转孔47、第二定位孔48以及第二焊接过孔49。
优选地,第一加强筋35设置有多组,可分别位于第一主板体31、第一左侧上翻边321、第一左侧下翻边322及第一右翻边33上。第一加强筋35可以是加强凸台,也可以是加强凹槽,或者是加强凸台与加强凹槽的组合体。多组第一加强筋35根据左连接板3的形状而定,多组第一加强筋35用于增加左连接板3的自身强度。
第一线束安装孔36用于固定线束;第一线束防转孔37用于对线束限位;第一定位孔38用于在装配左连接板3时,用于对左连接板3进行定位;第一焊接过孔39一方面用于减轻左连接板3的自身重量,另一方面避免焊接时出现应力集中。
由于右连接板4与左连接板3对称设置,因此右连接板4具有与左连接板3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上横梁组件1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2,上横梁组件1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左前照灯上横梁11、散热器上横梁12以及右前照灯上横梁13;左前照灯上横梁11向车身左后方延伸设置,右前照灯上横梁13向车身右后方延伸设置;其中,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左侧端与左前照灯上横梁11的左侧端对齐,或者,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左侧端靠近左前照灯上横梁11的左侧端;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右侧端与右前照灯上横梁13的右侧端对齐,或者,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右侧端靠近右前照灯上横梁13的右侧端。这样可避免上横梁组件1的左右两端向外伸出形成悬臂结构,以保证该散热器框架结构不易发生变形,提高整体强度及可靠性能。
另外,左连接板3的上端与左前照灯上横梁11的右侧部位连接;右连接板4的上端与右前照灯上横梁13的左侧部位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下横梁组件2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5,下横梁组件2包括下横梁外板21,以及位于下横梁外板21的后侧且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下横梁左加强板22、下横梁中加强板23、下横梁右加强板24;左连接板3的下端与下横梁左加强板22的左端连接;右连接板4的下端与下横梁右加强板24的右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下横梁外板21的左侧端与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右侧端焊接固定,下横梁外板21的右侧端与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左侧端焊接固定,也就是说,下横梁外板21的左端不超过左前照灯安装板5、右端不超过右前照灯安装板6。
下横梁左加强板22、下横梁中加强板23、下横梁右加强板24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用于增加下横梁外板21的强度,以提升该散热器框架结构的整体强度。
优选地,下横梁外板21的中间部位向下隆起以形成“U”形结构。这样可增加下横梁组件2的传力路径,延长下横梁组件2的长度,在下横梁组件2发生形变时,下横梁外板21隆起的部分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使该散热器框架结构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可提升碰撞力传动路径,增强自身强度,进而提升前机舱总成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横梁组件(1);
下横梁组件(2),位于所述上横梁组件(1)的下方;
左连接板(3),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左连接板(3)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组件(1)连接、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组件(2)连接;以及
右连接板(4),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与所述左连接板(3)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右连接板(4)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组件(1)连接、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组件(2)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框架结构还包括:
左前照灯安装板(5),设置在所述上横梁组件(1)和所述下横梁组件(2)之间;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5)上形成有左前照灯避让孔(51);
右前照灯安装板(6),位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右侧,且设置在所述上横梁组件(1)和所述下横梁组件(2)之间;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6)上形成有右前照灯避让孔(61);
其中,所述左连接板(3)设置在所述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右侧,且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5)连接;所述右连接板(4)设置在所述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左侧,且与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6)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板(3)包括第一主板体(31)、成型于所述第一主板体(31)左侧边缘的第一左翻边(32),以及成型于所述第一主板体(31)右侧边缘的第一右翻边(33);所述第一主板体(31)位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后方,且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5)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第一左翻边(32)、所述第一右翻边(33)分别由上至下依次与所述上横梁组件(1)、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5)及所述下横梁组件(2)连接;
所述右连接板(4)包括第二主板体(41)、成型于所述第二主板体(41)左侧边缘的第二左翻边(42),以及成型于所述第二主板体(41)右侧边缘的第二右翻边(43);所述第二主板体(41)位于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后方,且与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6)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第二左翻边(42)、所述第二右翻边(43)分别由上至下依次与所述上横梁组件(1)、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6)、所述下横梁组件(2)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翻边(3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左侧上翻边(321)和第一左侧下翻边(322);所述第一左侧上翻边(321)位于所述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右侧外围,所述第一左侧下翻边(322)位于所述左前照灯避让孔(51)的下方;
所述第二右翻边(4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二右侧上翻边(431)和第二右侧下翻边(432);所述第二右侧上翻边(431)位于所述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左侧外围,所述第二右侧下翻边(432)位于所述右前照灯避让孔(61)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板体(31)的上侧边缘成型有第一上翻边(34),所述第二主板体(41)的上侧边缘成型有第二上翻边(44);
所述第一上翻边(34)、所述第二上翻边(44)分别与所述上横梁组件(1)的底面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板(3)上设有多组第一加强筋(35);所述左连接板(3)上还开设有第一线束安装孔(36)、第一线束防转孔(37)、第一定位孔(38)以及第一焊接过孔(39);
所述右连接板(4)上设有多组第二加强筋(45);所述右连接板(4)上还开设有第二线束安装孔(46)、第二线束防转孔(47)、第二定位孔(48)以及第二焊接过孔(49)。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组件(1)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左前照灯上横梁(11)、散热器上横梁(12)以及右前照灯上横梁(13);
所述左前照灯上横梁(11)的左侧端靠近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左侧端,或所述左前照灯上横梁(11)的左侧端与所述左前照灯安装板(5)的左侧端对齐;所述右前照灯上横梁(13)的右侧端靠近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右侧端,或所述右前照灯上横梁(13)的右侧端与所述右前照灯安装板(6)的右侧端对齐;
所述左连接板(3)的上端与所述左前照灯上横梁(11)的右侧部位连接;所述右连接板(4)的上端与所述右前照灯上横梁(13)的左侧部位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组件(2)包括下横梁外板(21),以及位于所述下横梁外板(21)的后侧且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下横梁左加强板(22)、下横梁中加强板(23)、下横梁右加强板(24);
所述左连接板(3)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左加强板(22)的左端连接;所述右连接板(4)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右加强板(24)的右端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外板(21)的中间部位向下隆起以形成“U”形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框架结构。
CN202321245788.3U 2023-05-22 2023-05-22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7071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5788.3U CN219707123U (zh) 2023-05-22 2023-05-22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5788.3U CN219707123U (zh) 2023-05-22 2023-05-22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07123U true CN219707123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79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5788.3U Active CN219707123U (zh) 2023-05-22 2023-05-22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071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60992U (zh) 一种汽车及其前减震塔座连接结构
US6979053B2 (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front end module carrier
CN219707123U (zh)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CN217100182U (zh) 车身顶盖横梁及汽车车身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1731585U (zh) 一种前围板加强结构
CN112109810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7197773U (zh) 一种油箱安装结构、油箱安装总成及汽车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4396684U (zh) 雨刮电机安装支架及车身前围上部结构
CN219857002U (zh) 用于安全气囊ecu的加强构造
CN219406643U (zh) 一种车辆前地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9524020U (zh) 一种钢前副车架
CN219133848U (zh) 一种散热器托架连接板、前端框架组件和车辆
CN219728332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辆
CN218662065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8616893U (zh)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CN219838431U (zh) 车身侧左悬置安装支架总成
CN214928884U (zh)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7100188U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S624039Y2 (zh)
CN218839596U (zh) 翼子板安装总成及车辆
CN115214790B (zh) 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CN218662067U (zh) 机舱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CN218616892U (zh) 一种前端框架安装支架和前端框架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