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16893U -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16893U
CN218616893U CN202223058775.3U CN202223058775U CN218616893U CN 218616893 U CN218616893 U CN 218616893U CN 202223058775 U CN202223058775 U CN 202223058775U CN 218616893 U CN218616893 U CN 218616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plate
front wall
plate
nacelle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877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福华
刘二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877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16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16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16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该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包括:机舱纵梁固定板,机舱纵梁固定板适于连接于机舱纵梁的一侧;第一前围固定板,第一前围固定板设置于机舱纵梁固定板的后端,第一前围固定板适于连接于前围下加强梁上;以及第二前围固定板,第二前围固定板设置于机舱纵梁固定板的后端而且位于第一前围固定板的上方,第二前围固定板适于连接于前围加强板上。如此,可以加强机舱纵梁、前围下加强梁和前围加强板之间的连接,使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前排地板的振动,从而可以提高车内驾乘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架是汽车中最重要的承载部件,而机舱纵梁又是其中的关键零件之一,机舱纵梁布置在车身前端,是车身前部的主要承载件。
相关技术中,在受到前方碰撞冲击时,机舱前纵梁后端连接机构只是降低了机舱前纵梁侵入驾驶舱的可能性,没有考虑前排地板振动大的问题。因动力总成布置在前副车架上,动力总成的激励经过前排地板的路径传递至驾乘人员,因此,在传递路径上进行改善,可以有效地降低前排地板的振动灵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该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可以加强机舱纵梁、前围下加强梁和前围加强板的连接,并且整个连接板具有较高的刚度,可以有效降低前排地板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所述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包括:机舱纵梁固定板,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适于连接于机舱纵梁的一侧;第一前围固定板,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后端,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适于连接于前围下加强梁上;以及第二前围固定板,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后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适于连接于前围加强板上。
由此,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中的机舱纵梁固定板、第一前围固定板和第二前围固定板的设置,可以加强机舱纵梁、前围下加强梁和前围加强板的连接,使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前排地板的振动,从而可以提高车内驾乘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后端且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之间,以形成与所述前围加强板适配的第一台阶;和/或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包括:上板部、中板部和下板部,所述中板部弯折连接于所述上板部和所述下板部之间,以形成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适配的第二台阶和第三台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三前围固定板,所述第三前围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一侧后部且位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下端,所述第三前围固定板适于连接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和前围左下加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前围固定板呈三角形,所述第三前围固定板的后端向后超出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适于连接于所述前围左下加强板,所述第一翻边、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和第三前围固定板之间形成卡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包括:主板部和过渡板部,所述过渡板部连接于所述主板部的后端,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均连接于所述过渡板部上,所述过渡板部相对所述主板部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和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之间,和/或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的下端;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的下端且向下延伸,所述第三翻边连接于所述加强筋上且与所述第二翻边垂直连接,所述第二翻边适于连接于前围左下加强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上设置有向前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和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顺次连接所形成的形状为多边形;和/或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延伸至所述凸台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机舱纵梁;前围总成,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下加强梁和前围加强板,所述前围下加强梁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的后端,所述前围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的上方;上述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的一侧,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上,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前围加强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的轴测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的正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的C型卡槽图。
附图标记:
100、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
10、机舱纵梁固定板;101、第一翻边;102、主板部;103、过渡板部;104、凸起;105、凸台;
20、第一前围固定板;201、上板部;202、中板部;203、下板部;21、加强筋;22、第二翻边;23、第三翻边;
30、第二前围固定板;
40、连接板;41、第一台阶;42、第二台阶;43、第三台阶;44、C型卡槽;
50、第三前围固定板;60、前围左下加强板;70、机舱纵梁;
80、前围总成;81、前围下加强梁;82、前围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该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用于加强机舱纵梁70与前围总成80连接的强度与刚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动的灵敏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包括:机舱纵梁固定板10、第一前围固定板20和第二前围固定板30,机舱纵梁固定板10适于连接于机舱纵梁70的一侧,第一前围固定板20设置于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后端,第一前围固定板20适于连接于前围下加强梁81上,第二前围固定板30设置于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后端而且位于第一前围固定板20的上方,第二前围固定板30适于连接于前围加强板82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位于机舱纵梁70和前围总成80之间,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前部连接在机舱纵梁70的一侧,第一前围固定板20设置在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后端,用于与前围下加强梁81相连接,第一前围固定板20的设置进一步地增加了前围下加强梁81的连接强度与刚度,使其更加牢固。第二前围固定板30设置在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后端而且位于第一前围固定板20的上方,用于与前围加强板82相连接,第二前围固定板30的设置进一步地增加了前围加强板82的连接强度与刚度,使其更加稳定、牢固。
由此,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中的机舱纵梁固定板10、第一前围固定板20和第二前围固定板30的设置,可以加强机舱纵梁70、前围下加强梁81和前围加强板82的连接,使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前排地板的振动,从而可以提高车内驾乘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还包括:连接板40,连接板40设置于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后端,而且连接板40弯折连接于第一前围固定板20和第二前围固定板30之间,以形成与前围加强板82适配的第一台阶41。其中,根据前围加强板82的结构,相应地设置与之相配合的支撑结构,连接板40的一端与第一前围固定板20的上端相连接,连接板40的另一端与第二前围固定板30的下端相连接,上端与下端的方向即图2中的上下方向,连接板40和第一前围固定板20、第二前围固定板30互相连接所形成第一台阶41。由于前围加强板82向外凸出,因此,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设置第一台阶41的结构来增加与前围加强板82的接触面积,当前围加强板82受到冲击力时,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设置的第一台阶41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小前围加强板82所受的力,对前围加强板82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形成的第一台阶41与前围加强板82进行适配,也可以给前围加强板82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使其更加稳定,而且,第一台阶41处形成有第一阶梯,第一阶梯与前围加强板82通过螺栓连接,如此,第一阶梯可以与前围加强板82更加紧密贴合,也便于连接。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前围固定板20包括:上板部201、中板部202和下板部203,中板部202弯折连接于上板部201和下板部203之间,以形成与前围下加强梁81适配的第二台阶42和第三台阶43。具体地,第一前围固定板20中的上板部201的上端与连接板40的下端相连接,上板部201的下端与中板部202的上端相连接,上板部201竖向设置,竖向即上下方向。中板部202弯折地连接在上板部201和下板部203之间,中板部202的一端与上板部201的下端相连接,中板部202的另一端与下板部203的上端相连接。中板部202连接在上板部201和下板部203之间形成有第二台阶42和第三台阶43,第二台阶42和第三台阶43与前围下加强梁81进行适配,第二台阶42和第三台阶43通过铆接工艺与前围下加强梁81进行连接,该设计不仅使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具有较高的连接刚度,而且与前围总成80可以紧密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动的频率,也便于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还包括:第三前围固定板50,第三前围固定板50设置于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一侧后部,而且第三前围固定板50位于机舱纵梁固定板10下端,第三前围固定板50适于连接于前围下加强梁81和前围左下加强板60。其中,第三前围固定板50设置在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一侧后部,而且,第三前围固定板50与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下端相连接,第三前围固定板50上设置有阶梯槽,可以便于与前围下加强梁81和前围左下加强板60的定位与配合。第三前围固定板50的下方设置有圆形沉槽,圆形沉槽里开设有螺纹孔,通过沉槽中的螺钉进行固定连接,可以避免干涉。第三前围固定板50与前围下加强梁81和前围左下加强板60通过铆接工艺进行连接,可以使其连接的更加紧密,也便于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三前围固定板50呈三角形,第三前围固定板50的后端向后超出第一前围固定板20。具体地,第三前围固定板50呈三角形结构,如此,第三前围固定板50结构可靠,受力稳定,而且,第三前围固定板50的后端超出第一前围固定板20的部分用于第三前围固定板50与前围下加强梁81和前围左下加强板60的定位与配合,使得第三前围固定板50与与前围下加强梁81和前围左下加强板60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紧密协调,通过合理的利用空间,使得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的整体更加协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翻边101,第一翻边101适于连接于前围左下加强板60,第一翻边101、机舱纵梁固定板10和第三前围固定板50之间形成卡槽。其中,机舱纵梁固定板10上端设置的第一翻边101的中部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的设置具有快速定位的作用。第一翻边101向外弯折与机舱纵梁固定板10之间形成L型卡槽,通过形成的L型卡槽与前围左下加强板60进行配合,第一翻边101连接在前围左下加强板60的上方,前围左下加强板60的下方为机舱纵梁70,因此,通过开设螺纹孔,实现了第一翻边101与前围左下加强板60和机舱纵梁70的固定连接。当机舱纵梁70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可以先经过前围左下加强板60,再经过第一翻边101来进行卸力,冲击力逐渐递减,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也可以进一步地增加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的强度与刚度,更加有效地降低振动的频率,从而可以提升车内驾乘的舒适性。
还有,如图5所示,第一翻边101、机舱纵梁固定板10和第三前围固定板50之间形成有C型卡槽44,C型卡槽44的上部的第一翻边101与下部的第三前围固定板50可以分别卡接在前围左下加强板60和前围下加强梁81上,C型卡槽44直接卡住前围下加强梁81的下边缘,可以进一步地实现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的快速定位,而且也便于与前围下加强梁81的前围左下加强板60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3和图5所示,机舱纵梁固定板10包括:主板部102和过渡板部103,过渡板部103连接于主板部102的后端,第一前围固定板20和第二前围固定板30均连接于过渡板部103上,过渡板部103相对主板部102倾斜设置。具体地,机舱纵梁固定板10中的过渡板部103连接于主板部102的后端,通过过渡板部103将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中的机舱纵梁固定板10和前围下加强梁81进行连接,第一前围固定板20和第二前围固定板30均连接在过渡板部103上,过渡板部103相对主板部102倾斜设置,当主板部102受到一定的冲击力时,经过倾斜过渡板部103的冲击力,倾斜过渡板部103可以将冲击力分解为不同方向的部分力,如此,可以降低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在同一方向上所受到的力,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而且,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采用倾斜的平面进行过渡,而非直角过渡,可以避免直角结构因焊点密集造成应力集中,影响连接的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还包括:加强筋21,加强筋21连接于机舱纵梁固定板10和第一前围固定板20之间,和/或加强筋21连接于机舱纵梁固定板10和第二前围固定板30之间。其中,加强筋21呈梯形状,其设置在机舱纵梁固定板10和第一前围固定板20之间,加强筋21从上往下依次平行排布,加强筋21的设计进一步地提升了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的刚度和模态,有效地降低了连接处的振动,并加强了第一前围固定板20和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支撑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加强筋21位于第一前围固定板20的下端,第一前围固定板20下端的加强筋21呈梯形,可以增加第一前围固定板20的下端和机舱纵梁固定板10之间的强度与刚度,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如图2所示,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还包括:第二翻边22和第三翻边23,第二翻边22连接于第一前围固定板20的下端,而且第二翻边22向下延伸,第三翻边23连接于加强筋21上,而且第三翻边23与第二翻边22垂直连接,第二翻边22适于连接于前围左下加强板60上。具体地,第二翻边22连接在第一前围固定板20下端,位于该梯形加强筋21与机舱纵梁固定板10连接处的下方,并且,第二翻边22的宽度向下延伸设置,第二翻边22的长度向前延伸设置,第二翻边22的设置,可以便于与前围左下加强板60的连接,而且,第三翻边23连接于加强筋21上与第二翻边22垂直连接,第三翻边23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第二翻边22与前围左下加强板60的连接强度与刚度,也可以提高对前围左下加强板60的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机舱纵梁固定板10上设置有向前凸出的凸台105,凸台105呈几字型,凸台105和机舱纵梁固定板10上均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顺次连接所形成的形状为多边形。机舱纵梁固定板10上设置有加强筋21,加强筋21延伸至凸台105上。其中,机舱纵梁固定板10和凸台105上设置的安装孔顺次连接所形成的形状为三角形,凸台105的设置,可以增加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的中部与机舱纵梁70的连接强度与面积。具体地,机舱纵梁固定板10和凸台105上设置有凸起104,凸起104上设置的安装孔可以为螺栓孔,在内外侧方向形成了与机舱纵梁70连接的三角稳定结构,加强了机舱纵梁70与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的连接,机舱纵梁固定板10的中部还设置有加强筋21,加强筋21延伸至凸台105上,进一步地增大了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的中部与机舱纵梁70的连接强度与刚度。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机舱纵梁70、前围总成80和上述实施例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前围总成80包括:前围下加强梁81和前围加强板82,前围下加强梁81连接于机舱纵梁70的后端,前围加强板82设置于前围下加强梁81的上方。当动力总成的激励通过动力总成经过前副车架、机舱纵梁70、前围总成80和前排地板的路径传递至驾乘人员时,在机舱纵梁70和前围总成80之间设置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可以有效降低前排地板的振动,从而可以改善NVH的性能。
舱纵梁固定板10连接于机舱纵梁70的一侧,第一前围固定板20连接于前围下加强梁81上,第二前围固定板30连接于前围加强板82上。其中,机舱纵梁固定板10连接于机舱纵梁70的一侧便于与机舱纵梁70进行配合连接,第一前围固定板20与前围下加强梁81进行配合连接,第二前围固定板30与前围加强板82进行配合连接,如此,可以使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与机舱纵梁70和前围总成80的配合更加紧密协调,也增加了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的刚度,机舱纵梁70和前围总成80通过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100进行可靠的连接,有效地降低了振动的频率,从而可以提高车内驾乘的舒适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纵梁固定板,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适于连接于机舱纵梁的一侧;
第一前围固定板,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后端,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适于连接于前围下加强梁上;以及
第二前围固定板,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后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适于连接于前围加强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后端且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之间,以形成与所述前围加强板适配的第一台阶;和/或
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包括:上板部、中板部和下板部,所述中板部弯折连接于所述上板部和所述下板部之间,以形成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适配的第二台阶和第三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前围固定板,所述第三前围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一侧后部且位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下端,所述第三前围固定板适于连接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和前围左下加强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前围固定板呈三角形,所述第三前围固定板的后端向后超出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适于连接于所述前围左下加强板,所述第一翻边、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和第三前围固定板之间形成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包括:主板部和过渡板部,所述过渡板部连接于所述主板部的后端,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均连接于所述过渡板部上,所述过渡板部相对所述主板部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和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之间,和/或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的下端;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的下端且向下延伸,所述第三翻边连接于所述加强筋上且与所述第二翻边垂直连接,所述第二翻边适于连接于前围左下加强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上设置有向前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和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顺次连接所形成的形状为多边形;和/或
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延伸至所述凸台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纵梁;
前围总成,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下加强梁和前围加强板,所述前围下加强梁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的后端,所述前围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的上方;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所述机舱纵梁固定板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的一侧,所述第一前围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上,所述第二前围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前围加强板上。
CN202223058775.3U 2022-11-17 2022-11-17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8616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8775.3U CN218616893U (zh) 2022-11-17 2022-11-17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8775.3U CN218616893U (zh) 2022-11-17 2022-11-17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16893U true CN218616893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8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8775.3U Active CN218616893U (zh) 2022-11-17 2022-11-17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168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52163B (zh)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4078656B1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CN218616893U (zh)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CN210027632U (zh) 门槛加强结构
JP2023150547A (ja) アンカユニット付き車両構造
CN211617878U (zh) 前围板布置结构及汽车
CN218640948U (zh) 机舱纵梁总成和车辆
CN219707123U (zh) 一种散热器框架结构及车辆
CN215590848U (zh) 汽车前机舱总成及汽车
CN212220397U (zh) 一种氢能汽车的门槛梁和前围下横梁连接结构
CN217124511U (zh) 一种车门内板结构及汽车车门
CN211543700U (zh) 一种汽车前风挡与防火墙总成及车体
CN218616892U (zh) 一种前端框架安装支架和前端框架安装结构
CN116552647B (zh) 一种可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身前部的sob防碰撞结构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01300897Y (zh)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轿车地板
CN220483428U (zh) 一种焊接式挡泥板支架总成
CN219406632U (zh) 车身前围加强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CN213228399U (zh)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CN219857002U (zh) 用于安全气囊ecu的加强构造
CN220842699U (zh) 一种机舱纵梁及车辆
CN116750086B (zh) 车辆前端加强支架总成及车辆
CN217396638U (zh) 副车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5214790B (zh) 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