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28399U -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28399U
CN213228399U CN202021395887.6U CN202021395887U CN213228399U CN 213228399 U CN213228399 U CN 213228399U CN 202021395887 U CN202021395887 U CN 202021395887U CN 213228399 U CN213228399 U CN 2132283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bracket
handle
vehicle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958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学荣
王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958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283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283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283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所述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包括:两个子支架,两个所述子支架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子支架构造为具有上端敞开的盒型腔,所述子支架设有用于与拉手相连的安装部和与侧围内板相连的固定部,且所述子支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加强部。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拉手的两个安装点可分别安装于两个子支架,通过两个子支架上的固定部,焊接固定在侧围内板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手支架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且由于加强部的设置以及盒型腔的构造,子支架不易产生形变,提高了拉手支架的抗拉强度,有利于在颠簸、转弯的情况下,保证用户对拉手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设有该拉手支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内拉手作为汽车极为重要的附件之一,可以帮助乘客在汽车转弯、颠簸等工况下保持相对平稳,减少乘客的不适。乘客对拉手产生的拉力可以高达500N,因此,对拉手支架的刚度、强度性能有要求。每个拉手都有两个安装点,相应地,拉手支架也有两个安装点。通常情况下,两个安装点布置在同一个支架上,由于支架跨距大,刚度低,在受到大载荷时,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拉手无法复原,将会影响到正常使用,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拉手支架具有两个子支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手支架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而且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较大的形变,从而避免影响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包括:两个子支架,两个所述子支架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子支架构造为具有上端敞开的盒型腔,所述子支架设有用于与拉手相连的安装部和与侧围内板相连的固定部,且所述子支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加强部。
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拉手的两个安装点可分别安装于两个子支架,通过两个子支架上的固定部,焊接固定在侧围内板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手支架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由于加强部的设置以及盒型腔的构造,子支架不易产生形变,提高了拉手支架的抗拉强度,有利于在颠簸、转弯的情况下,保证用户对拉手使用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子支架包括: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顶板设有所述安装部且与所述侧围内板间隔开设置,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底板,且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侧板与所述顶板的下侧边沿、前侧边沿、后侧边沿相连以与所述顶板限定出所述盒型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顶板的安装孔和定位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定位孔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定位孔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定位孔间隔开布置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底板包括前翻边、后翻边和下翻边,所述前翻边、所述后翻边和所述下翻边均与所述侧板相连且均设有所述固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固定部包括设于所述下翻边的多个下焊接位、设于所述前翻边的前焊接位和设于所述后翻边的后焊接位,多个所述下焊接位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于所述下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加强部包括前加强筋和后加强筋,所述前加强筋设于所述前翻边与所述侧板之间,所述后加强筋设于所述后翻边与所述侧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前加强筋和所述后加强筋沿前后方向正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
所述车辆和所述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的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拉手支架100,
子支架1,顶板11,安装孔111,定位孔112,侧板12,前加强筋131,后加强筋132,底板14,前翻边141,后翻边142,下翻边143,前焊接位145,后焊接位146,下焊接位147,盒型腔15,
侧围内板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手支架100,包括:两个子支架1。
其中,如图1所示,两个子支架1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个子支架1均设有用于与拉手相连的安装部,即拉手的两个安装点可分别固定于两个子支架1对应的安装部,以使拉手沿前后方向安装固定,从而便于用户对拉手进行握持。如拉手的安装点可通过螺栓与子支架1的安装部相连。子支架1设有用于与侧围内板200相连的固定部,即两个子支架1均通过固定部与侧围内板200实现固定相连,且两个子支架1分别固定于侧围内板200沿前后方向的两个位置处,进而便于两个子支架1与拉手固定相连。其中,子支架1可与侧围内板200焊接相连。
由此,本申请中的拉手支架100可分别通过两个子支架1对拉手进行安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同一拉手支架的两个安装位置对拉手进行安装,本申请中的子支架1解决了拉手支架100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提高了拉手支架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中,子支架1构造为具有上端敞开的盒型腔15,也就是说,子支架1的上端敞开且子支架1的前端、后端以及下端均与侧围内板200固定相连,即子支架1受到的来自拉手的作用力可通过子支架1的前端、后端以及下端传递给侧围内板200,以便于满足了竖直向下的刚强度,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用户对拉手产生的作用力可向下、向前(刹车时)或向后(加速时),这样,子支架1可满足Z向向下的刚强度,满足拉手在不同工况下的支撑力需求,盒型腔15也起到了减重的作用,且盒型腔15可作为拉手安装工具的避让空间。子支架1可采用深冲压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子支架1的成型效率,同时保证子支架1的成型强度。
子支架1具有位于安装部和固定部之间的加强部,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用于与拉手相连,固定部用于与侧围内板200相连,在拉手受力时,安装部与固定部之间的力传递作用较大,本申请中的加强部用于提高安装部与固定部之间的结构强度,以提高力传递的稳定性。由此,本申请中通过上述设置,在遇到车辆颠簸、转弯的情况下,乘客拉住拉手维持身体的稳定,拉手支架100能够在拉手与侧围内板200之间提供稳定的连接作用,以保证拉手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用户的安全性,且拉手支架100可吸收向下、向前或向后的拉力,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强度需求,保证了在驾驶过程中拉手支架100不会产生损坏,从而使得拉手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乘车环境,提升乘车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拉手的两个安装点可分别安装于两个子支架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手支架100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提高了拉手支架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子支架1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利于在遇到车辆颠簸、转弯的情况下,子支架1不易产生形变,提高了拉手支架100的抗拉强度,保证用户对拉手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子支架1包括:顶板11、侧板12和底板14,侧板12连接于顶板11与底板14之间,顶板11设有安装部,即拉手的安装点可安装于顶板11上,且顶板11与侧围内板200间隔开设置,固定部设于底板14,即底板14用于与侧围内板200相连,且加强部设于侧板12与底板14的连接处,即加强部用于提高侧板12与底板14之间的连接强度。
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子支架1通过顶板11与拉手相连,且通过底板14与侧围内板200相连,同时在侧板12与底板14之间设置加强部,可在用户对拉手施加拉力时,更加利于子支架1将拉手的作用力传递给侧围内板200,避免子支架1发生严重的变形,提高子支架1的结构强度,保证用户对拉手握持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侧板12与顶板11的下侧边沿、前侧边沿、后侧边沿相连以与顶板11限定出盒型腔15,这样,利于顶板11将受到的拉力通过下侧边沿、前侧边沿或后侧边沿传递给侧板12,进而传递给底板14,实现不同工况下的有效力传递,且限定出的盒型腔15实现了轻量化设计,且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为拉手的安装工具预留了操作空间,便于安装和更换拉手,优化了产品的简便性,降低了可能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包括设于顶板11的安装孔111和定位孔112,其中,定位孔112对拉手起到定位作用,通过定位孔112利于实现拉手安装前的快速定位,从而利于提高拉手的安装效率。安装孔111用于安装拉手,如可通过贯穿安装孔111的螺栓与拉手相连,其中,安装孔111与定位孔112间隔开布置,以避免拉手的定位与安装产生干涉,提高安装部结构布置的合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孔112为多个,且多个定位孔112间隔开布置于安装孔111的周围。定位孔112分布于安装孔111的周围,定位孔112可为方形定位孔112,安装角度限制大,可以避免拉手安装错误,是一种防呆设计,利于提高定位准确性。如图1所示,定位孔112为两个,且两个定位孔112分别位于安装孔111的前部和后部,以在安装孔111的前部和后部同时实现定位作用。
如图2所示,底板14包括前翻边141、后翻边142和下翻边143,前翻边141、后翻边142和下翻边143均与侧板12相连,且前翻边141、后翻边142和下翻边143均设有固定部。三处翻边分别与侧围内板200通过固定部相连,其中,固定部可为焊接位,以使底板14在三处翻边均与侧围内板200焊接相连,且前翻边141、后翻边142和下翻边143可提供较大的焊接面,以提高子支架1与侧围内板200的连接稳定性,其中,拉手施加给拉手支架100的作用力的方向主要为向下、向前或向后,前翻边141、后翻边142和下翻边143的布置刚好符合受力要求,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设于下翻边143的多个下焊接位147、设于前翻边141的前焊接位145和设于后翻边142的后焊接位146,由此,下翻边143、前翻边141和后翻边142分别通过下焊接位147、前焊接位145和后焊接位146实现与侧围内板200的焊接固定,其中,多个下焊接位147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于下翻边143,即下翻边143可在沿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与侧围内板200焊接相连。通过多个焊接位的设置,在车辆颠簸、转弯的过程中,可以保证拉手支架100无论受到哪个方向的载荷,都可以避免子支架1与侧围内板200发生脱离的情况,提高子支架1安装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包括前加强筋131和后加强筋132,前加强筋131设于前翻边141与侧板12之间,后加强筋132设于后翻边142与侧板12之间,从而避免前翻边141与侧板12之间、后翻边142与侧板12之间的连接变形,即加强筋利于提高子支架1的抗拉强度,保证子支架1不会发生塑性变形,保证了用户对拉手握持的安全性,降低了可能的维修成本。
其中,前加强筋131和后加强筋132沿前后方向正对设置。前加强筋131和后加强筋132相对设置,在受力时,前加强筋131和后加强筋132对子支架1结构强度的优化效果一致,保证了抗拉强度的最优设置。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车辆拉手通过两个子支架1上的安装部进行安装,通过两个子支架1上的固定部,焊接固定在侧围内板200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手支架100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且由于加强部的设置以及盒型腔15的构造,子支架1不易产生形变,提高了拉手支架100的抗拉强度,有利于在颠簸、转弯的情况下,保证用户对拉手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子支架(1),两个所述子支架(1)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子支架(1)构造为具有上端敞开的盒型腔(15),所述子支架(1)设有用于与拉手相连的安装部和与侧围内板(200)相连的固定部,且所述子支架(1)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加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支架(1)包括:顶板(11)、侧板(12)和底板(14),所述侧板(12)连接于所述顶板(11)与所述底板(14)之间,所述顶板(11)设有所述安装部且与所述侧围内板(200)间隔开设置,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底板(14),且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侧板(12)与所述底板(14)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2)与所述顶板(11)的下侧边沿、前侧边沿、后侧边沿相连以与所述顶板(11)限定出所述盒型腔(1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顶板(11)的安装孔(111)和定位孔(112),所述安装孔(111)与所述定位孔(112)间隔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112)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定位孔(112)间隔开布置于所述安装孔(111)的周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4)包括前翻边(141)、后翻边(142)和下翻边(143),所述前翻边(141)、所述后翻边(142)和所述下翻边(143)均与所述侧板(12)相连且均设有所述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设于所述下翻边(143)的多个下焊接位(147)、设于所述前翻边(141)的前焊接位(145)和设于所述后翻边(142)的后焊接位(146),多个所述下焊接位(147)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于所述下翻边(14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前加强筋(131)和后加强筋(132),所述前加强筋(131)设于所述前翻边(141)与所述侧板(12)之间,所述后加强筋(132)设于所述后翻边(142)与所述侧板(1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加强筋(131)和所述后加强筋(132)沿前后方向正对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
CN202021395887.6U 2020-07-15 2020-07-15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Active CN2132283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95887.6U CN213228399U (zh) 2020-07-15 2020-07-15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95887.6U CN213228399U (zh) 2020-07-15 2020-07-15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28399U true CN213228399U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89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95887.6U Active CN213228399U (zh) 2020-07-15 2020-07-15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283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83040B1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WO2015001928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およびフロントサイドフレームの強度設定方法
WO2008029559A1 (fr) Structure pour la partie arrière de carrosserie de véhicule
CN203974966U (zh) 用于车辆后轮罩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US11912344B2 (en) Vehicle lower part structure
CN110949518A (zh) 前副车架结构
JP2007216903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3228399U (zh)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JP5571527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6190599A (ja)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JP2018161934A (ja) 車体のフロア構造
CN218616893U (zh) 机舱纵梁后支撑结构和车辆
CN218640948U (zh) 机舱纵梁总成和车辆
CN217598254U (zh) 拖车钩总成和车辆
CN213261844U (zh) 一种重型商用车用多功能整体铸造前牵引横梁
CN219651125U (zh) 一种汽车esc模块安装支架总成
CN214001826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2861057U (zh) 一种汽车及其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CN215322855U (zh) 一种便于安装悬置的汽车加强板
CN216033658U (zh) 一种车门扶手盒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
CN217396656U (zh) 车身后围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705553U (zh) 一种座椅安装横梁总成及汽车
CN220826588U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