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7883U -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7883U
CN219697883U CN202321091072.2U CN202321091072U CN219697883U CN 219697883 U CN219697883 U CN 219697883U CN 202321091072 U CN202321091072 U CN 202321091072U CN 219697883 U CN219697883 U CN 219697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circuit board
main body
mounting surfac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9107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家冬
夏彬
李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zhiwa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zhiw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zhiwa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zhiw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9107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7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7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7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其中,播音组件包括电池支架、电池、控制电路板、喇叭和麦克风,所述电池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设有安装槽,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控制电路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上。所述喇叭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面上。所述麦克风固定连接在所述喇叭上。即,所述播音组件中的各元件是组装在一起的,使所述播音组件形成一个整体,基于此,在将所述播音组件装配进耳机时,由于所述播音组件是一个整体,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逐个元件装配进耳机内,操作简便,可提高耳机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部分耳机如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213547823U公开的一种无线蓝牙耳机所示,其包括壳体、喇叭组件、电池、电池支架、主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结构。在组装形成该无线蓝牙耳机时,将喇叭组件、主电路板、电池、电池支架和其他零部件安装固定在壳体的对应位置。即,壳体内设有对应安装各元件的安装结构,各元件逐个安装在对应的安装结构上以完成耳机的装配。上述方案的喇叭组件、主电路板、电池等元件即为播音组件。现有的耳机,其壳体的体积和播音组件中的各元件的体积都比较小,所以,若采用上述方案的方式组装耳机,其在将小体积的播音组件各元件逐个装配进小体积的壳体时,操作难度较大,装配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播音组件,其各元件组装在一起,将该播音组件应用在耳机中,可提高耳机的装配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播音组件,包括:
电池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上设有安装槽,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
电池,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控制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并与所述电池连接;
喇叭,包括喇叭主体,所述喇叭主体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上;
麦克风,设于所述喇叭主体上;
柔性电路板,包括电路板主体和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主体上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喇叭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麦克风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支架还包括卡扣体,所述卡扣体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用于将所述控制电路板扣合在所述第一安装面上。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定位孔;
所述电池支架还包括:
第一定位柱,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配合定位。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
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卡扣体均为至少两个且围绕所述安装槽的开口布置。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喇叭主体背离所述电池支架的一侧;
所述喇叭还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相背于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喇叭主体另一侧上,且与所述电池支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支架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上;
所述定位部包括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设于所述定位凸起的侧壁上;所述定位凸起的背离所述喇叭主体的一侧与所述电池支架接触连接,第二定位柱与所述限位部配合。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喇叭还包括:
第三定位柱,设于所述喇叭主体侧壁上,用于将所述喇叭定位安装在耳机的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喇叭还包括:
固定块,设于所述喇叭主体背离所述电池支架的一侧上;所述固定块设有固定槽,所述麦克风设于在所述固定槽内。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喇叭还包括:
正极和负极,设于所述喇叭主体上;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正极连接部,与所述正极连接;
负极连接部,与所述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包括:
连接座,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
连接器,设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且与所述连接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耳机,包括:
壳体;
如上所述的播音组件,所述播音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播音组件包括电池支架、电池、喇叭、麦克风、控制电路板等元件,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所述喇叭、麦克风通过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其中,所述电池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喇叭包括喇叭主体;所述电池设于电池支架上,所述控制电路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上,所述喇叭主体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面上,所述麦克风固定连接在所述喇叭主体上。即,所述播音组件中的所述电池支架、所述电池、所述喇叭、所述麦克风、所述控制电路板是组装在一起的,使所述播音组件形成一个整体,基于此,在将所述播音组件装配进耳机时,可先将所述播音组件的各元件组装在一起,然后将整体的所述播音组件装配进耳机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操作简便,无需逐个元件装配进耳机内,可提高耳机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播音组件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播音组件的另一个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支架与电池配合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喇叭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喇叭的另一个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的结构图。
图中,100、电池;1、电池支架;10、支架主体;11、第一定位柱;12、卡扣体;13、限位部;1A、安装槽;1B、第一安装面;1C、第二安装面;2、控制电路板;2A、定位孔;3、喇叭;30、喇叭主体;31、定位部;311、定位凸起;312、第二定位柱;32、第三定位柱;33、固定块;3a、正极;3b、负极;4、麦克风;5、柔性电路板;51、电路板主体;52、第一连接部;521、正极连接部;522、负极连接部;53、第二连接部;54、第三连接部;6、连接座;7、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播音组件,包括电池支架1、电池100、控制电路板2、喇叭3、麦克风4和柔性电路板5,其中,电池支架1包括支架主体10,支架主体10上设有安装槽1A,支架主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1B和第二安装面1C。电池100设于安装槽1A内。控制电路板2设置在第一安装面1B上,且与电池100连接。喇叭3包括喇叭主体30,喇叭主体30设于第二安装面1C上。麦克风4设于喇叭主体30上。柔性电路板5包括电路板主体51和设置在电路板主体51上的第一连接部52、第二连接部53和第三连接部54,第一连接部52与喇叭主体30连接,第二连接部53与麦克风4连接,第三连接部54与控制电路板2连接。
具体而言,电池100设于安装槽1A内,控制电路板2设于第一安装面1B上,喇叭主体30设于第二安装面1C上,麦克风4设于喇叭主体30。即,播音组件中的电池支架1、电池100、喇叭3、麦克风4、控制电路板2是组装在一起的,使播音组件形成一个整体,基于此,在将播音组件装配进耳机时,可先将播音组件的各元件组装在一起,然后将整体的播音组件装配进耳机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操作简便,无需逐个元件装配进耳机内,可提高耳机的装配效率。
而第一安装面1B和第二安装面1C相对设置,即,控制电路板2和喇叭3是分设在电池支架1的相对的两侧的,在将控制电路板2、喇叭3安装到电池支架1上时,控制电路板2和喇叭3不会影响到各自的安装,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电路板2包括背向设置的顶面和底面,以及连接顶面和底面的侧面,顶面和底面的排列方向即为控制电路板2的厚度方向。控制电路板2的底面贴着电池支架1的第一安装面1B,控制电路板2的顶面背向电池支架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池支架1还包括卡扣体11,卡扣体11设于第一安装面1B上,具体而言,卡扣体11包括朝向第一安装面1B的扣合面,扣合面与控制电路板2的顶面边缘接触连接,以将控制电路板2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B上。此时,为了使控制电路板2稳定固定在电池支架1上,卡扣体11设有间隔且围绕控制电路板2设置的至少三个,作为其中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卡扣体11设有间隔且围绕控制电路板2设置的三个。另外,卡扣体11具有第一限位平面,控制电路板2的侧面具有第二限位平面且第二限位平面的个数与卡扣体的个数相等且一一对应,当卡扣体11将控制电路板2扣合在第一安装面1B上时,第一限位平面贴着对应的第二限位平面,第一限位平面和第二限位平面配合起到限位作用,可防止控制电路板2转动,保证控制电路板2稳定固定于电池支架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控制电路板2上还设有定位孔2A。定位孔2A贯穿控制电路板2且设有开口,其开口位于控制电路板2的侧面上。如图3所示,电池支架1还包括第一定位柱12,第一定位柱12设于第一安装面1B上。第一定位柱12插设于控制电路板2的定位孔2A,以限定控制电路板2位置。如图1所示,定位孔2A与第一定位柱12配合可使控制电路板2更为稳定地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B上。
具体来说,基于定位孔2A和第一定位柱12设置,卡扣体11可以不设置第一限位平面,控制电路板2可以不设置第二限位平面,同样可以限定控制电路板2的位置,以使控制电路板2稳定地固定于电池支架1上。基于此,卡扣体11和控制电路板2的结构可灵活设计,本实用新型对两者的结构不做限制。
由于控制电路板2通过卡扣体11和第一定位柱12实现在电池支架1上的限位与固定,基于此,卡扣体11的个数无需上述的至少三个,此时,卡扣体11和第一定位柱12可以均为一个,两者设置在控制电路板2的相对的两侧,同样可以将控制电路板2稳定地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B上。或,卡扣体11和第一定位柱12均为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同样可以将控制电路板2稳定地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B上。
除了上述卡扣体11固定的方式之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2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B上的方式还可以为螺钉连接;或在第一安装面1B上设置固定柱,在控制电路板2上设置与固定柱配合的固定孔,再通过热熔固定柱的方式使控制电路板2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B上;或热熔第一定位柱12使控制电路板2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B上。
在实际应用中,电池100紧配在安装槽1A中,且通过连接线与控制电路板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A的开口位于第一安装面1B上。卡扣体11和第一定位柱12均为至少两个且围绕安装槽1A的开口布置。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的具体实现,如图1和图3所示,卡扣体11为三个,第一定位柱12为两个,单个第一定位柱12位于相邻的两个卡扣体11之间。控制电路板2覆盖在安装槽1A的开口上,此时,控制电路板2和电池100相距较近,可减少连接线的用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麦克风4设于所述喇叭主体30背离电池支架1的一侧;喇叭3还包括定位部31,定位部31相背于麦克风4设于所述喇叭主体30另一侧上,且定位部31与所述电池支架1连接,以使喇叭3和电池支架1定位连接,两者相互限位,可以提高喇叭3和电池支架1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具体实现,如图1和图4所示,电池支架1包括限位部13,限位部13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1C上,具体来说,限位部1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之间形成限位槽。定位部31包括定位凸起311和第二定位柱312,第二定位柱312设于定位凸起311的侧壁上。其中,定位凸起311背离喇叭主体30的一侧与电池支架1的第二安装面1C接触连接,第二定位柱312插设于限位槽的槽腔内。基于定位凸起311和第二定位柱312以实现喇叭3和电池支架1的定位连接,可提高保证喇叭3和电池支架1连接的稳定性,也可避免两者在组装进耳机内时移位,保证组装工作的正常进行。
具体来说,第二定位柱312可与限位槽过盈配合,以实现喇叭3和电池支架1固定连接;或通过在限位槽内设置粘胶层,以使喇叭3与电池支架1固定连接;或通过在定位凸起311和第二安装面1C之间设置粘接层以使喇叭3与电池支架1固定连接;或,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使喇叭3与电池支架1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记定位凸起311的与第二安装面1C接触连接的一侧为第一定位侧面;第二定位柱312的背离喇叭主体30的一侧为第二定位侧面。
具体来说,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垂直设于第二安装面1C上且间隔布置,并组合形成的三面开放的槽状结构。此时,第一定位侧面和第二定位侧面平齐,或第二定位侧面位于第一定位侧面和喇叭主体30之间,保证第一定位侧面与第二安装面1C接触连接,且保证第二定位柱312插入到限位槽的槽腔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构成限位部13的限位槽可以为设于第二安装面1C上的凹槽,此时,第二定位侧面位于第一定位侧面的背离喇叭主体30的的一侧,且第一定位侧面与第二定位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凹槽的深度,以保证第一定位侧面与第二安装面1C接触连接,保证第二定位柱312插入到凹槽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31为定位槽,电池支架1插设于定位槽中,以实现喇叭3和电池支架1的定位连接。或,定位部31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定位块,多个定位块围绕电池支架1设置且与电池支架1接触连接,以实现喇叭3和电池支架1的定位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喇叭3还包括第三定位柱32,第三定位柱设于喇叭主体30的侧壁上,用于将喇叭主体30定位安装在耳机的壳体内。在实际应用中,耳机的壳体设有与第三定位柱32配合的槽体,播音组件通过第三定位柱32固定连接在耳机的壳体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其中,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第三定位柱32与壳体的槽体过盈配合,或在壳体的槽体内布设粘胶,通过粘胶使第三定位柱32固定连接在槽体内。
在实际应用中,喇叭主体30背离电池支架1的一侧为播音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喇叭3还包括固定块33,固定块33设于喇叭主体30背离电池支架1的一侧上。固定块33上开设有固定槽,麦克风4固定连接在固定槽内,提高麦克风4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对麦克风4起到防护作用。另外,麦克风4设于喇叭主体30背离电池支架1的一侧上,即喇叭主体30的播音侧上,有利于拾音。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排除麦克风4设于喇叭主体30的其他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喇叭3不设有固定块33,麦克风4可以通过粘胶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喇叭主体30背离电池支架1的一侧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喇叭3包括正极3a和负极3b,两者设于喇叭主体3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喇叭3的正极3a和负极3b间隔设于喇叭主体30靠近电池支架1的一侧上。如图1、图4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52包括正极连接部521和负极连接部522,正极连接部521与正极3a连接,负极连接部522与负极3b连接,电路板主体51位于正极连接部521和负极连接部522之间,即,电路板主体51布置在正极3a和负极3b之间,充分利用了正极3a和负极3b之间的位置,相对于将正极连接部521和负极连接部522设于电路板主体51的同一侧,可减少柔性电路板5的用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播音组件还包括连接座6和连接器7,连接座6设于控制电路板2上。连接器7设于第三连接部54上且与连接座6连接。通过连接座6和连接器7使得柔性电路板5与控制电路板2连接,可使得两者的连接更为便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5和控制电路板2的连接还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
综上,在实际应用时,麦克风4和连接器7固定在柔性电路板5上,播音组件在组装时,先将麦克风4组装进固定槽内,然后将柔性电路板5连接至喇叭3的正极3a和负极3b上,然后将喇叭3和电池支架1组装在一起,然后再将电池100组装进安装槽1A内,最后再将控制电路板2组装到电池支架1上并使连接器7与连接座6连接,基于此将播音组件组装成整体。将播音组件装配进耳机时,由于播音组件是一个整体,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将播音组件的各元件逐个组装进耳机内,操作简单,可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和如上的播音组件,其中,播音组件设于壳体内。
由于耳机采用了播音组件,所以其具备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支架(1),包括支架主体(10),所述支架主体(10)上设有安装槽(1A),所述支架主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1B)和第二安装面(1C);
电池(100),设于所述安装槽(1A)内;
控制电路板(2),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1B)上,并与所述电池(100)连接;
喇叭(3),包括喇叭主体(30),所述喇叭主体(30)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1C)上;
麦克风(4),设于所述喇叭主体(30)上;
柔性电路板(5),包括电路板主体(51)和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主体(51)上的第一连接部(52)、第二连接部(53)和第三连接部(54),所述第一连接部(52)与所述喇叭主体(3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53)与所述麦克风(4)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54)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支架(1)还包括卡扣体(11),所述卡扣体(11)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1B)上,用于将所述控制电路板(2)扣合在所述第一安装面(1B)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上设有定位孔(2A);
所述电池支架(1)还包括:
第一定位柱(12),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1B)上;所述第一定位柱(12)与所述定位孔(2A)配合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A)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1B)上;
所述第一定位柱(12)和所述卡扣体(11)均为至少两个且围绕所述安装槽(1A)的开口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4)设于所述喇叭主体(30)背离所述电池支架(1)的一侧;
所述喇叭(3)还包括定位部(31),所述定位部(31)相背于所述麦克风(4)设于所述喇叭主体(30)另一侧上,且所述定位部(31)与所述电池支架(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支架(1)还包括限位部(13),所述限位部(13)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1C)上;
所述定位部(31)包括定位凸起(311)和第二定位柱(312),所述第二定位柱(312)设于所述定位凸起(311)的侧壁上;所述定位凸起(311)的背离所述喇叭主体(30)的一侧与所述电池支架(1)接触连接,第二定位柱(312)与所述限位部(13)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3)还包括:
第三定位柱(32),设于所述喇叭主体(30)侧壁上,用于将所述喇叭(3)定位安装在耳机的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3)还包括:
固定块(33),设于所述喇叭主体(30)背离所述电池支架(1)的一侧上;所述固定块(33)设有固定槽,所述麦克风(4)设于在所述固定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3)还包括:
正极(3a)和负极(3b),设于所述喇叭主体(30)上;
所述第一连接部(52)包括:
正极连接部(521),与所述正极(3a)连接;
负极连接部(522),与所述负极(3b)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座(6),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上;
连接器(7),设于所述第三连接部(54)上且与所述连接座(6)连接。
1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播音组件,所述播音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
CN202321091072.2U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Active CN219697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1072.2U CN219697883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1072.2U CN219697883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7883U true CN219697883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41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91072.2U Active CN219697883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7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04006A1 (zh)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97263U (zh) 发声单体及扬声器
US20010053233A1 (en) Electric acoustic converter having a rear surface terminal
CN216122815U (zh) 无线耳机
CN108696782B (zh) 一种线控组件及线控式蓝牙耳机
CN219697883U (zh)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CN116095573B (zh) 内核及其装配方法、扬声器模组、电子设备
CN110868678A (zh) 曲面带式扬声器
CN220023026U (zh) 一种耳机及蓝牙耳机套装
CN109040918B (zh) 一种音腔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210868370U (zh) 车载机器人的壳体、车载机器人及车辆
CN219697884U (zh) 一种喇叭组件及耳机
CN111479189A (zh) 头戴式耳机
JPH059059U (ja) 電話機におけるマイクロホンの組付構造
CN212519396U (zh) 耳机主动降噪结构
CN220455683U (zh) 智能手表
CN216565494U (zh) 一种点读笔结构
CN216122816U (zh) 无线耳机
CN212850951U (zh) 真正无线立体声耳机
CN220569334U (zh) 显示装置
CN214851776U (zh) 一种具有霍尔元件的无线耳机
CN202551329U (zh) 扬声器装置
CN215340725U (zh) 一种智能手表内置模组支架
CN212086469U (zh) 扬声器模组
CN217825301U (zh) 一种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