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9189A - 头戴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9189A
CN111479189A CN202010302610.2A CN202010302610A CN111479189A CN 111479189 A CN111479189 A CN 111479189A CN 202010302610 A CN202010302610 A CN 202010302610A CN 111479189 A CN111479189 A CN 111479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cover
headphone
earphon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26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维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026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791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79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91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Earpiece supports, e.g. ear hoo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头戴式耳机,该头戴式耳机包括第一听筒、第二听筒及佩戴支架,所述第一听筒和所述第二听筒分别设于所述佩戴支架的两端,所述第一听筒包括听筒主体和喇叭模组,所述听筒主体与所述佩戴支架的远离所述第二听筒的一端连接,所述听筒主体的表面设有安装位;所述喇叭模组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位,并与所述听筒主体电性连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头戴式耳机能够在单耳收听方式和双耳收听方式之间便捷切换,以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提升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灵活性。

Description

头戴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头戴式耳机均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以便于用户专心收听音频内容。但是,它两个听筒同时罩盖人耳进行音频播放的方式,在用户想要同时监听到外界声音时,则难以实现类似单耳话务耳机的功能,使用不够灵活。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为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旨在使头戴式耳机能够在单耳收听方式和双耳收听方式之间便捷切换,以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提升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头戴式耳机,包括第一听筒、第二听筒及佩戴支架,所述第一听筒和所述第二听筒分别设于所述佩戴支架的两端,所述第一听筒包括:
听筒主体,所述听筒主体与所述佩戴支架的远离所述第二听筒的一端连接,所述听筒主体的表面设有安装位;和
喇叭模组,所述喇叭模组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位,并与所述听筒主体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位为安装槽,所述喇叭模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位设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的其中之一,所述喇叭模组的面向所述安装位的表面设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的其中之另一,所述定位凸起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听筒主体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具有所述安装位,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
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喇叭模组电性连接;及
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后盖、第一筒体及第一面盖,所述第一筒体两端贯通设置,所述第一后盖和所述第一面盖相对设置,且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后盖、所述第一筒体及所述第一面盖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面盖的背向所述安装腔的表面具有所述安装位;
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第一后盖的面向所述安装腔的表面,所述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面盖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盖的面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表面凸设有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柱,所述第一导电柱穿设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并与所述喇叭模组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喇叭模组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装配腔,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装配腔的发声孔;
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于所述装配腔内,并与所述听筒主体电性连接;及
喇叭,所述喇叭设于所述装配腔内,并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后盖、第二筒体及第二面盖,所述第二筒体两端贯通设置,所述第二后盖和所述第二面盖相对设置,且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二筒体的两端,所述第二后盖、所述第二筒体及所述第二面盖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装配腔,所述第二面盖开设有所述发声孔;
所述喇叭设于所述第二后盖与所述第二面盖之间,且面向所述发声孔设置,所述第二电路板设于所述喇叭与所述第二后盖之间,且面向所述第二后盖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后盖的面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避让通孔,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二避让通孔的表面凸设有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导电柱,所述第二导电柱穿设于所述第二避让通孔,并与所述听筒主体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提拉把手,所述提拉把手凸设于所述第二面盖的背向所述装配腔的表面;
且/或,所述喇叭模组还包括声学网布,所述声学网布铺设于所述第二面盖的背向所述装配腔的表面。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听筒还包括泡棉组件,所述泡棉组件设于所述听筒主体的表面,并环绕所述安装位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听筒主体的表面设有卡扣和卡槽的其中之一,所述泡棉组件的面向所述听筒主体表面的表面设有卡扣和卡槽的其中之另一,所述卡扣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听筒主体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喇叭模组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对位设置且相互吸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喇叭模组采用的是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听筒主体表面的安装位上,当用户想要采用单耳收听方式进行音频内容的收听时,则可直接将喇叭模组从听筒主体表面的安装位上拆卸下来,即可实现单耳收听;而当用户想要采用双耳收听方式进行音频内容的收听时,则可将喇叭模组重新安装回听筒主体表面的安装位,即可重新实现双耳收听。如此,便可使得头戴式耳机能够在单耳收听方式和双耳收听方式之间便捷切换,从而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提升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头戴式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头戴式耳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头戴式耳机移除喇叭模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听筒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第一听筒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453757370000041
Figure BDA000245375737000005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1000,旨在使头戴式耳机1000能够在单耳收听方式和双耳收听方式之间便捷切换,以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提升头戴式耳机1000的使用灵活性。
以下将就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该头戴式耳机1000包括第一听筒100、第二听筒200及佩戴支架300,所述第一听筒100和所述第二听筒200分别设于所述佩戴支架300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听筒100包括:
听筒主体10,所述听筒主体10与所述佩戴支架300的远离所述第二听筒200的一端连接,所述听筒主体10的表面设有安装位10a;和
喇叭模组30,所述喇叭模组3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位10a,并与所述听筒主体10电性连接。
此时,由于喇叭模组30采用的是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听筒主体10表面的安装位10a上,当用户想要采用单耳收听方式进行音频内容的收听时,则可直接将喇叭模组30从听筒主体10表面的安装位10a上拆卸下来,即可实现单耳收听;而当用户想要采用双耳收听方式进行音频内容的收听时,则可将喇叭模组30重新安装回听筒主体10表面的安装位10a,即可重新实现双耳收听。如此,便可使得头戴式耳机1000能够在单耳收听方式和双耳收听方式之间便捷切换,从而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提升头戴式耳机1000的使用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喇叭模组30可以采用例如卡扣57连接、螺纹连接、销连接等可拆卸的方式,实现与听筒主体10的可拆卸连接。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有效且合理的方式,实现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的可拆卸连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的电性连接至少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得以实现,例如喇叭模组30上设置的插头与听筒主体10上设置的插座插接的方式、连接线两端分别通过电连接头与喇叭模组30和听筒主体10插接的方式。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有效且合理的方式,实现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的电性连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为了提升喇叭模组30在听筒主体10上的设置稳定性,提升喇叭模组30的拆装便捷性,安装位10a可配置成安装槽的形式而凹设于听筒主体10的表面。此时,喇叭模组30至少部分容置于安装槽内,以得到限位固定,实现稳定性的提升。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听筒主体10包括:
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具有所述安装位10a,所述第一壳体11内形成有安装腔;
第一电路板12,所述第一电路板12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喇叭模组30电性连接;及
电池13,所述电池13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12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11可为其内部的元器件(例如第一电路板12、电池13等)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电池13可用于为第一电路板12供电,第一电路板12既可用于向喇叭模组30输送音频信号,也可用于将电池13的电能传递给喇叭模组30,为喇叭模组30供电。此时,由于电池13、第一电路板12均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安装腔内,可大大减少喇叭模组30内需要集成的元器件数量,一方面可降低喇叭模组30的制造难度,另一方面可减轻喇叭模组30的重量,更加便于喇叭模组30的拆装,提升头戴式耳机1000的使用便捷性。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后盖111、第一筒体112及第一面盖113,所述第一筒体112两端贯通设置,所述第一后盖111和所述第一面盖113相对设置,且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一筒体112的两端,所述第一后盖111、所述第一筒体112及所述第一面盖113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面盖113的背向所述安装腔的表面具有所述安装位10a;
所述电池13设于所述第一后盖111的面向所述安装腔的表面,所述第一电路板12设于所述电池13与所述第一面盖113之间。
具体地,第一后盖111的面向安装腔的表面设有定位槽,电池13容置于定位槽内。第一电路板12通过第一双面胶层14贴设于第一面盖113的面向安装腔的表面,并与电池13相对设置。电池13的面向第一电路板12的表面与第一电路板12的面向电池13的表面之间设有第一缓冲泡棉15,即第一缓冲泡棉15夹设在电池13与第一电路板12之间;此时,第一缓冲泡棉15不仅可填补电池13与第一电路板12之间的间隙,起到增强电池13稳定性、增强第一电路板12稳定性的作用,而且当电池13长期使用后,若发生膨胀,泡棉还可以对电池13的形变进行有效地吸收,起到保护第一电路板12的作用。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面盖113和第一筒体112为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并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后盖111进行连接。并且,第一后盖111包括层叠设置的基板1111和装饰片1112,装饰片1112贴设于基板1111的背向安装腔的表面,以实现对螺钉的遮盖,使得听筒主体10的外观整体性更佳优异。
可以理解地,上述设置,不仅实现了听筒主体10内部各元器件的合理布局,提升了各元器件的稳定性,保障了其功能的正常输出,提升了听筒主体10的可靠性,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装配快捷等优点。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盖113的面向所述第一电路板1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避让通孔1131,所述第一电路板12的面向所述第一避让通孔1131的表面凸设有与所述第一电路板12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柱16,所述第一导电柱16穿设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1131,并与所述喇叭模组30电性连接。
具体地,由于本实施例中,安装位10a采用的是安装槽的设置形式,第一避让通孔1131连通至安装槽的底壁。即,安装槽通过其底壁上的第一避让通孔1131与安装腔连通;此时,第一导电柱16的自由端可由第一避让通孔1131显露,从而便于与喇叭模组30进行电性连接。当然,可以理解地,为了实现第一导电柱16与喇叭模组30的电性连接,喇叭模组30上也可以设置对应的结构,用于与第一导电柱16进行配合,例如:在喇叭模组30的面向第一导电柱16的表面上设置导电座,并将该导电座连入喇叭模组30的电路系统;这样,当喇叭模组30安装至安装位10a时,即当喇叭模组30的底部插入到安装槽内时,第一导电柱16的自由端即可插入到导电座内,实现第一导电柱16与喇叭模组30的电性连接,实现听筒主体10与喇叭模组30的电性连接。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听筒100还包括泡棉组件50,所述泡棉组件50设于所述听筒主体10的表面,并环绕所述安装位10a设置。可以理解地,泡棉组件50的设置,可有效提升用户头部佩戴头戴式耳机1000的舒适度。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听筒主体10的表面设有卡扣57和卡槽1132的其中之一,所述泡棉组件50的面向所述听筒主体10表面的表面设有卡扣57和卡槽1132的其中之另一,所述卡扣57卡设于所述卡槽1132内。
具体地,泡棉组件50包括环圈状的底板51、沿底板51的环绕方向环绕设置在底板51一板面的第二缓冲泡棉53以及包覆在第二缓冲泡棉53外表面的包覆层55。底板51环绕安装位10a设置,且底板51的背向第二缓冲泡棉53的表面贴设于听筒主体10的表面。
进一步地,听筒主体10的表面(即第一面盖113的背向安装腔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卡槽1132,若干卡槽1132沿安装位10a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安装位10a的外围;相应地,底板51的背向第二缓冲泡棉53的表面凸设有若干卡扣57,若干卡扣57沿底板51的环绕方向间隔设置,并且每一卡扣57卡设于一卡槽1132内。如此,便可实现泡棉组件50于听筒主体10表面的稳固固定。
可以理解地,泡棉组件50与听筒主体10采用卡扣57连接的方式进行安装固定,不仅可有效保障泡棉组件50的稳定性,而且拆装方便,更加便于更换或调整。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位10a设有定位凸起17和定位凹槽37的其中之一,所述喇叭模组30的面向所述安装位10a的表面设有定位凸起17和定位凹槽37的其中之另一,所述定位凸起17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定位凹槽37内。
由于本实施例中,安装位10a采用的是安装槽的设置形式,则定位凸起17和定位凹槽37的其中之一设于安装槽的底壁。具体地,安装槽的底壁设有若干定位凸起17,若干定位凸起17沿安装槽的侧壁的环绕方向间隔设置;相应地,喇叭模组30的面向安装槽底壁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定位凹槽37,若干定位凹槽37沿喇叭模组30的周向间隔设置,并且每一定位凸起17至少部分容置于一定位凹槽37内。
可以理解地,利用定位凸起17与定位凹槽37之间的对位作用,可起到防止喇叭模组30发生周向转动的目的,提升喇叭模组30的稳定性,避免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的电性连接关系造成影响,提升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电性连接的稳定性,从而可提升头戴式耳机1000的可靠性。
并且,为了提升定位凸起17与定位凹槽37对位的便捷性,定位凸起17设于安装槽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相应地,定位凹槽37开设于喇叭模组30的底壁外缘,且连通至喇叭模组30的侧壁。此时,定位凹槽37的入口更大,更加方便定位凸起17插入。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喇叭模组30包括:
第二壳体31,所述第二壳体31内形成有装配腔,所述第二壳体31开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装配腔的发声孔3131;
第二电路板32,所述第二电路板32设于所述装配腔内,并与所述听筒主体10电性连接;及
喇叭33,所述喇叭33设于所述装配腔内,并与所述第二电路板32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地,第二壳体31可为其内部的元器件(例如第二电路板32、喇叭33等)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第二电路板32既可用于接收由第一电路板12输送来的音频信号,并将该音频信号传递至喇叭33而进行播放,也可用于将电池13的电能传递给喇叭33,为喇叭33供电。此时,由于第二壳体31内仅需布置第二电路板32、喇叭33即可实现音频信号的播放,元器件数量少,一方面可降低喇叭模组30的制造难度,另一方面可减轻喇叭模组30的重量,更加便于喇叭模组30的拆装,提升头戴式耳机1000的使用便捷性。
具体地,所述第二壳体31包括第二后盖311、第二筒体312及第二面盖313,所述第二筒体312两端贯通设置,所述第二后盖311和所述第二面盖313相对设置,且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二筒体312的两端,所述第二后盖311、所述第二筒体312及所述第二面盖313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装配腔,所述第二面盖313开设有所述发声孔3131;所述喇叭33设于所述第二后盖311与所述第二面盖313之间,且面向所述发声孔3131设置,所述第二电路板32设于所述喇叭33与所述第二后盖311之间,且面向所述第二后盖311设置。进一步地,第二电路板32通过第二双面胶层34贴设在喇叭33的背面,并通过金线绑定的方式与喇叭33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地,上述设置,不仅实现了喇叭模组30内部各元器件的合理布局,提升了各元器件的稳定性,保障了其功能的正常输出,提升了喇叭模组30的可靠性,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装配快捷等优点。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喇叭模组30的拆卸,所述第二壳体31还包括提拉把手314,所述提拉把手314凸设于所述第二面盖313的背向所述装配腔的表面。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后盖311的面向所述第二电路板32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避让通孔3111,所述第二电路板32的面向所述第二避让通孔3111的表面凸设有与所述第二电路板32电性连接的第二导电柱35,所述第二导电柱35穿设于所述第二避让通孔3111,并与所述听筒主体10电性连接。
此时,第二导电柱35的自由端可由第二避让通孔3111显露,从而便于与听筒主体10进行电性连接。当然,可以理解地,为了实现第二导电柱35与听筒主体10的电性连接,听筒主体10上也可以设置对应的结构,用于与第二导电柱35进行配合,例如:在安装槽的底壁上设置导电座,并将该导电座连入听筒主体10的电路系统;这样,当喇叭模组30安装至安装位10a时,即当喇叭模组30的底部插入到安装槽内时,第二导电柱35的自由端即可插入到导电座内,实现第二导电柱35与听筒主体10的电性连接,实现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的电性连接。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的电性连接,采用的是第一导电柱16与第二导电柱35对接的形式得以实现。也即,当喇叭模组30安装至安装位10a时,即当喇叭模组30的底部插入到安装槽内时,第一导电柱16的自由端与第二导电柱35的自由端抵接,从而实现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的电性连接。并且,为了提升喇叭模组30与听筒主体10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第一导电柱16和第二导电柱35中的至少一者,采用顶针连接器的形式。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喇叭模组30还包括声学网布36,所述声学网布36铺设于所述第二面盖313的背向所述装配腔的表面。此时,声学网布36是独立地贴设在喇叭模组30的第二壳体31上的,更换调音更加方便。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头戴式耳机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听筒主体10设有第一磁性件70,所述喇叭模组30设有第二磁性件90,所述第一磁性件7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90对位设置且相互吸合。此时,喇叭模组30的稳定性得以增强,且有效避免了其他接触式限位固定结构的使用,使得喇叭模组30和听筒主体10的结构更加简单,使得喇叭模组30的拆装更加方便。并且,磁吸的连接方式,耐久性更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安装槽底壁的背面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一磁性件70容置于第一限位槽内;相应地,第二后盖311的面向装配腔的表面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二磁性件90容置于第二限位槽内。这样,当喇叭模组30安装至安装位10a时,即当喇叭模组30的底部插入到安装槽内时,第一磁性件70与第二磁性件90相互靠近并最终吸合,实现了喇叭模组30的限位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第一听筒、第二听筒及佩戴支架,所述第一听筒和所述第二听筒分别设于所述佩戴支架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听筒包括:
听筒主体,所述听筒主体与所述佩戴支架的远离所述第二听筒的一端连接,所述听筒主体的表面设有安装位;和
喇叭模组,所述喇叭模组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位,并与所述听筒主体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位为安装槽,所述喇叭模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位设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的其中之一,所述喇叭模组的面向所述安装位的表面设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的其中之另一,所述定位凸起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听筒主体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具有所述安装位,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
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喇叭模组电性连接;及
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后盖、第一筒体及第一面盖,所述第一筒体两端贯通设置,所述第一后盖和所述第一面盖相对设置,且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后盖、所述第一筒体及所述第一面盖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面盖的背向所述安装腔的表面具有所述安装位;
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第一后盖的面向所述安装腔的表面,所述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面盖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盖的面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表面凸设有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柱,所述第一导电柱穿设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并与所述喇叭模组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模组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装配腔,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装配腔的发声孔;
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于所述装配腔内,并与所述听筒主体电性连接;及
喇叭,所述喇叭设于所述装配腔内,并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后盖、第二筒体及第二面盖,所述第二筒体两端贯通设置,所述第二后盖和所述第二面盖相对设置,且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二筒体的两端,所述第二后盖、所述第二筒体及所述第二面盖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装配腔,所述第二面盖开设有所述发声孔;
所述喇叭设于所述第二后盖与所述第二面盖之间,且面向所述发声孔设置,所述第二电路板设于所述喇叭与所述第二后盖之间,且面向所述第二后盖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盖的面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避让通孔,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二避让通孔的表面凸设有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导电柱,所述第二导电柱穿设于所述第二避让通孔,并与所述听筒主体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提拉把手,所述提拉把手凸设于所述第二面盖的背向所述装配腔的表面;
且/或,所述喇叭模组还包括声学网布,所述声学网布铺设于所述第二面盖的背向所述装配腔的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听筒还包括泡棉组件,所述泡棉组件设于所述听筒主体的表面,并环绕所述安装位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听筒主体的表面设有卡扣和卡槽的其中之一,所述泡棉组件的面向所述听筒主体表面的表面设有卡扣和卡槽的其中之另一,所述卡扣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13.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听筒主体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喇叭模组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对位设置且相互吸合。
CN202010302610.2A 2020-04-16 2020-04-16 头戴式耳机 Pending CN1114791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2610.2A CN111479189A (zh) 2020-04-16 2020-04-16 头戴式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2610.2A CN111479189A (zh) 2020-04-16 2020-04-16 头戴式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9189A true CN111479189A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53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2610.2A Pending CN111479189A (zh) 2020-04-16 2020-04-16 头戴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7918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3391A (zh) * 2021-12-01 2021-12-31 深圳市盛佳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拆卸的蓝牙耳机喇叭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3905A (zh) * 2015-02-15 2015-06-03 东莞市石碣瑞升磁电器材厂 可拆卸更换喇叭主体的耳机
CN106028200A (zh) * 2016-07-18 2016-10-12 关康信 模块化耳机
CN207589108U (zh) * 2017-11-09 2018-07-06 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可拆卸喇叭耳机
US10057397B2 (en) * 2014-08-25 2018-08-21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headset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210007871U (zh) * 2019-09-04 2020-01-31 胡珍玉 一种磁吸式蓝牙耳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57397B2 (en) * 2014-08-25 2018-08-21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headset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4683905A (zh) * 2015-02-15 2015-06-03 东莞市石碣瑞升磁电器材厂 可拆卸更换喇叭主体的耳机
CN106028200A (zh) * 2016-07-18 2016-10-12 关康信 模块化耳机
CN207589108U (zh) * 2017-11-09 2018-07-06 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可拆卸喇叭耳机
CN210007871U (zh) * 2019-09-04 2020-01-31 胡珍玉 一种磁吸式蓝牙耳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3391A (zh) * 2021-12-01 2021-12-31 深圳市盛佳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拆卸的蓝牙耳机喇叭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94838U (zh) 骨導式藍牙耳機及其與充電座的組合
CN213342622U (zh) 耳机
CN211152155U (zh) 一种可播放声音的电子设备
CN216122815U (zh) 无线耳机
CN111479189A (zh) 头戴式耳机
CN117240952A (zh) 电子设备
CN212936200U (zh) 发声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CN214381377U (zh) 发声装置和智能手表
CN211128134U (zh) 耳机
CN210274462U (zh) 一种耳机
CN215773497U (zh) 一种主动降噪蓝牙耳机
CN212727411U (zh) 发声单体和发声器件
CN211930858U (zh) 一种真无线立体声耳机
CN113225634B (zh) 耳机
CN114095822A (zh) 挂耳式耳机
CN215222451U (zh) 触摸感应式耳机结构及头戴式耳机
CN214252782U (zh) 一种镜腿结构和音频眼镜
CN220359327U (zh) 一种气传导耳机
CN214504030U (zh) 可发声镜腿结构和头戴式显示设备
CN219269043U (zh) 发声结构及发声设备
CN220325799U (zh) 发声模块及耳机
CN217789882U (zh) 无线耳机
CN216291307U (zh) 一种多扬声器螺旋分布于音腔体的带屏显麦克风音箱
CN219627880U (zh) 一种具有双出音孔的气传导耳机
CN218103425U (zh) 耳机及耳机套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3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