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5301U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825301U CN217825301U CN202221645835.9U CN202221645835U CN217825301U CN 217825301 U CN217825301 U CN 217825301U CN 202221645835 U CN202221645835 U CN 202221645835U CN 217825301 U CN217825301 U CN 2178253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
- metal
- ear support
- earphone
- head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耳机,包括耳壳与耳撑,耳壳所围成的安装空间内设有主板,耳撑与耳壳连接,耳撑在靠近耳廓的一侧设有开孔,耳撑内设有金属感应件,金属感应件的一端面从开孔露出,金属感应件与主板电性连接。当使用者佩戴耳机时,金属感应件与耳廓之间就形成一个电容,相对于未佩戴的情况,该电容发生变化,主板会收到反馈,开启耳机功能;若未佩戴时,金属感应件无变化,耳机不工作。该耳机利用耳撑对金属感应件进行堆叠,并且使用金属与人体之间形成的电容变化来进行佩戴检测,提高佩戴检测可靠性和佩戴舒适性,给出一种节省空间、方便组装、降低成本的堆叠方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穿戴电子产品迅速发展,特别是TWS无线蓝牙耳机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消费者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外观美观,功能齐全,而且还要求佩戴灵敏等。这种高要求使得TWS耳机的合理堆叠成为一种难题。
为了提高耳机佩戴检测功能,通常在耳壳里面堆叠感应传感器,当耳机接触耳朵佩戴成功后,传感器起作用,检测已经佩戴好,耳机开始正常工作。目前技术方案为在靠近耳朵的耳壳上堆叠sensor,sensor通过IR视窗组装在耳壳上,从而来检测耳机的佩戴情况。目前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缺点:
1、sensor组装在耳壳上,在消费者佩戴耳机的时候,耳壳并不能完全贴合皮肤,从而导致佩戴检测功能失效,从而耳机不能正常工作;
2、由于耳壳是曲面设计,并且组装空间相对较小,导致IR视窗组装困难,容易产生段差,影响外观,并且空间较小导致Sensor FPC很难堆叠在耳壳中,造成FPC组装困难,导致良率降低;
3、由于IR视窗与耳壳需要组装在一起,属于两个不同的部件,会影响消费者的佩戴舒适体验。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耳机,其利用耳撑对金属感应件进行堆叠,并且使用金属与人体之间形成的电容变化来进行佩戴检测,提高佩戴检测可靠性和佩戴舒适性,给出一种节省空间、方便组装、降低成本的堆叠方案。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包括:
耳壳,其围成的安装空间内设有主板;
耳撑,其与所述耳壳连接,所述耳撑在靠近耳廓的一侧设有开孔;
金属感应件,其设于所述耳撑内,所述金属感应件的一端面从所述开孔露出,所述金属感应件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撑包括耳撑一部和耳撑二部,所述耳撑二部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一端敞口的安装腔,所述耳撑一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耳撑一部上设有所述金属感应件,所述耳撑二部上设有所述开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撑一部上设有安装槽和走线槽,所述走线槽自所述安装槽延伸至所述耳撑一部的一端;
所述金属感应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于电性连接所述金属感应件与所述主板的线路沿所述走线槽延伸。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感应件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从所述开孔露出,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走线凹槽,所述走线凹槽内设有镀镍区域,所述线路焊接于所述镀镍区域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感应件的一端设有翻边,所述翻边上设有多个定位孔;
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多个热熔柱,多个所述热熔柱与多个所述定位孔一一对应热熔固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撑一部由PC塑料注塑成型,所述耳撑二部由软胶制成,所述耳撑一部与所述耳撑二部通过注塑连接为一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壳上设有开口,所述耳壳的内壁在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处设有凸起;
所述安装腔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开口,所述耳撑一部从所述安装腔露出的一端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凸起卡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感应件上设有多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贯穿所述金属感应件的周向壁;
所述金属感应件的周向壁上还设有凹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感应件从所述开孔露出的一面为弧形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感应件从所述开孔露出的一面上涂覆绝缘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公开的耳机利用耳撑对金属感应件进行堆叠,以及使用金属感应件与人体形成的电容变化来进行佩戴检测,从而提高佩戴检测功能和舒适感方案,给出一种节省空间,方便组装,降低成本的堆叠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简化工艺,组装时直接将耳撑半成品组装到耳壳上即可,方便组装,不再需要将感应元器件组装到耳壳上,降低人力及设备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良率。
(2)降低成本,现有技术在组装sensor时,sensor比较敏感,很容易损坏,而本实施例使用金属感应件方便组装,也不容易损坏,减少组装过程的损坏。
(3)节省了堆叠的空间,方便组装,感应元器件不用堆叠在耳壳中,这样就节省了空间,可以增加降噪MIC等元器件,增加耳机的其他性能。
(4)耳撑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将金属感应件堆叠在耳撑上进行组装,不仅能提高佩戴的舒适感,而且还能较好的贴合耳廓,能更好的检测佩戴情况。
(5)减少普通sensor的误触,提高检测效率,只要佩戴上耳机,耳撑就会接触耳廓,金属感应件的电容就会发生变化,触发耳机正常的工作。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耳壳与耳撑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从Q1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耳撑与金属感应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耳撑与金属感应件的爆炸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耳撑一部与金属感应件的爆炸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金属感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从Q2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耳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耳机佩戴检测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
100-耳壳,110-开口,120-凸起;
200-耳撑,210-耳撑一部,211-安装槽,212-走线槽,213-热熔柱,214-卡扣,220-耳撑二部,221-安装腔,222-开孔;
300-金属感应件,310-第一端面,320-第二端面,330-周向壁,340-翻边,341-定位孔,350-走线凹槽,351-镀镍区域,360-贯通孔,370-凹槽;
400-线路;
500-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耳机,具体为一种TWS耳机,参照图1至图4,该耳机主要包括耳壳100、耳撑200、金属感应件300、线路400、主板500等组成。
耳壳100与耳撑200连接,用户佩戴耳机时,耳壳100位于耳朵内,耳撑200卡在外耳廓上。耳撑整体与耳廓仿型设计,外形类似香蕉,这样在佩戴的时候耳撑200能够完全贴近耳廓。
耳撑200内设有金属感应件300,耳撑200在靠近耳廓的一侧设有开孔222,金属感应件300的一端面从开孔222露出,以便与耳廓接触。耳壳100所围的安装空间内设有主板500,金属感应件300通过线路400与主板500电性连接。
参照图9,当使用者佩戴耳机时,金属感应件300与耳廓之间就形成一个电容,相对于未佩戴的情况,该电容发生变化,主板500会收到反馈,开启耳机功能;若未佩戴时,金属感应件300无变化,耳机不工作。
由于耳撑200与耳廓仿型设计,保证了金属感应件300与耳廓的接触可靠性,这样,只要用户佩戴耳机,金属感应件300就能工作以发挥佩戴检测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具有以下优点:
(1)简化工艺,组装时直接将耳撑半成品组装到耳壳100上即可,方便组装,不再需要将感应元器件组装到耳壳上,降低人力及设备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良率。
(2)降低成本,现有技术在组装sensor时,sensor比较敏感,很容易损坏,而本实施例使用金属感应件300方便组装,也不容易损坏,减少组装过程的损坏。
(3)节省了堆叠的空间,方便组装,感应元器件不用堆叠在耳壳中,这样就节省了空间,可以增加降噪MIC等元器件,增加耳机的其他性能。
(4)耳撑200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将金属感应件300堆叠在耳撑200上进行组装,不仅能提高佩戴的舒适感,而且还能较好的贴合耳廓,能更好的检测佩戴情况。
(5)减少普通sensor的误触,提高检测效率,只要佩戴上耳机,耳撑200就会接触耳廓,金属感应件300的电容就会发生变化,触发耳机正常的工作。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利用耳撑200对金属感应件300进行堆叠,以及使用金属感应件300与人体形成的电容变化来进行佩戴检测,从而提高佩戴检测功能和舒适感方案,给出一种节省空间,方便组装,降低成本的堆叠方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金属感应件300大致为圆柱体结构,其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端面310、第二端面320以及周向壁330,第一端面310能够从耳撑200上的开孔222露出以与耳廓接触。
第一端面310为弧形面,其能够与耳撑200的外表面完全配合,第一端面310不会凸出或凹陷于耳撑200的外表面,不会影响佩戴体验,同时提高金属感应件300与耳廓的接触可靠性。
第一端面310上涂覆一层10μm厚度的绝缘漆,避免金属感应件300直接与耳廓接触而导致金属感应件300的功能失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耳撑200包括耳撑一部210和耳撑二部220,耳撑二部220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一端敞口的安装腔221,耳撑一部210设于安装腔221内,耳撑一部210上设有金属感应件300,耳撑二部220上设有开孔222,开孔222正对金属感应件300,以便金属感应件300露出。
耳撑200的分体式结构便于组装,生产时,先将金属感应件300和线路400装配到耳撑一部210上,再将耳撑一部210与耳撑二部220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耳撑一部210的外表面上设有安装槽211和走线槽212,安装槽211靠近耳撑一部210的一端设置,走线槽212自安装槽211延伸至耳撑一部210的另一端;金属感应件300设于安装槽211内,用于电性连接金属感应件300与主板500的线路400沿走线槽212延伸,线路400从耳撑200的一端伸入耳壳100内,以便与主板500连接。
安装槽211为金属感应件300在耳撑一部210上的装配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安装区域,提高装配可靠性,走线槽212则有助于提高走线可靠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金属感应件300的一端设有环状的翻边340,翻边340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定位孔341;参照图5,安装槽211内设有多个热熔柱214,多个热熔柱214与多个定位孔341一一对应热熔固定,以实现金属感应件300在耳撑一部210上的固定安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金属感应件的第二端面320上设有走线凹槽350,走线凹槽350的主体部分位于第二端面320的中间区域,走线凹槽350朝向第二端面320的外侧延伸,走线凹槽350内设有镀镍区域351,线路400的一端焊接于镀镍区域351处,提高线路400与金属感应件300的焊接导通性,走线凹槽350同时便于线路的走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耳撑一部210由PC塑料注塑成型,不仅能便于组装和支撑金属感应件300,还能完全与耳撑二部220融合。
耳撑二部220由软胶制成,耳撑一部210与耳撑二部220通过注塑连接为一体,不仅能够提高耳撑的整体结构可靠性,还有助于提高佩戴舒适性。
生产时,先将线路400的一端焊接在金属感应件300的底部镀镍区域351上,组装后的金属感应件300和线路400固定在耳撑一部210上,通过注塑,使得耳撑二部220与耳撑一部210合为一体,得到耳撑200,将耳撑200组装到耳壳100上,最后将线路400的另一端焊接到主板500上,完成组装后,金属感应件300的功能将正常运行。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金属感应件300上设有多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贯通孔360,贯通孔360贯穿金属感应件的周向壁330,金属感应件的周向壁330上还设有凹槽370,耳撑一部210与耳撑二部220进行注塑成型时,贯通孔360与凹槽370内将填充硅胶,与耳撑融为一体,加强金属感应件300的固定。
图6所示结构中,贯通孔360具有两个,两个贯通孔360上下布置、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呈十字形,凹槽370具有一个,沿金属感应件300的外壁圆周方向延伸。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耳壳100上设有开口110,耳壳100的内壁在靠近开口110的位置处设有凸起120,凸起120为长条状凸起结构;参照图2和图4,耳撑二部220上的安装腔221的开口端朝向开口110,耳撑一部210从安装腔221露出的一端上设有卡扣214,卡扣214与凸起120卡接,以实现耳撑200与耳壳100之间的装配。
耳撑200与耳壳100的配合采用较小的过盈配合,能保证耳撑200装入耳壳100中,通过卡扣214与凸起120之间的配合进行初固定,之后使用UV胶对耳撑200和耳壳100配合处的周边(在内部配合处)进行点胶固定,最后再将线路400与主板500焊接,连通金属感应件300。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金属感应件300的材料采用黄铜,这样金属感应件的导通性会更好一些。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耳壳,其围成的安装空间内设有主板;
耳撑,其与所述耳壳连接,所述耳撑在靠近耳廓的一侧设有开孔;
金属感应件,其设于所述耳撑内,所述金属感应件的一端面从所述开孔露出,所述金属感应件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撑包括耳撑一部和耳撑二部,所述耳撑二部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一端敞口的安装腔,所述耳撑一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耳撑一部上设有所述金属感应件,所述耳撑二部上设有所述开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撑一部上设有安装槽和走线槽,所述走线槽自所述安装槽延伸至所述耳撑一部的一端;
所述金属感应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于电性连接所述金属感应件与所述主板的线路沿所述走线槽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感应件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从所述开孔露出,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走线凹槽,所述走线凹槽内设有镀镍区域,所述线路焊接于所述镀镍区域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感应件的一端设有翻边,所述翻边上设有多个定位孔;
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多个热熔柱,多个所述热熔柱与多个所述定位孔一一对应热熔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撑一部由PC塑料注塑成型,所述耳撑二部由软胶制成,所述耳撑一部与所述耳撑二部通过注塑连接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壳上设有开口,所述耳壳的内壁在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处设有凸起;
所述安装腔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开口,所述耳撑一部从所述安装腔露出的一端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凸起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感应件上设有多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贯穿所述金属感应件的周向壁;
所述金属感应件的周向壁上还设有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感应件从所述开孔露出的一面为弧形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感应件从所述开孔露出的一面上涂覆绝缘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45835.9U CN217825301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种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45835.9U CN217825301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种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825301U true CN217825301U (zh) | 2022-11-15 |
Family
ID=83959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45835.9U Active CN217825301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种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825301U (zh) |
-
2022
- 2022-06-29 CN CN202221645835.9U patent/CN2178253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49398A (zh) | 一种新型耳机结构及组装方法 | |
KR102002742B1 (ko) | 다이어프램 및 다이어프램 제조 방법 | |
CN211630374U (zh) | 音频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7825301U (zh) | 一种耳机 | |
CN110673757A (zh) | 电子设备 | |
CN205596285U (zh) | 一种蓝牙耳机 | |
CN109040925B (zh) | 扬声器和耳机 | |
CN215647335U (zh) | 一种扬声器模组 | |
CN206341394U (zh) | 扬声器箱 | |
CN111385401B (zh) | 一种防水侧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
CN208285537U (zh) | 发声装置 | |
CN221306068U (zh) | 耳机盒的按键结构和耳机盒 | |
CN219999544U (zh) | 耳机按键防水固定的结构 | |
CN219697883U (zh) | 一种播音组件及耳机 | |
CN108021855B (zh) | 中控开关组件和车辆 | |
CN215222451U (zh) | 触摸感应式耳机结构及头戴式耳机 | |
CN212519396U (zh) | 耳机主动降噪结构 | |
CN217546242U (zh) | 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7113818U (zh) | 一种组合式蜂鸣器 | |
CN218938692U (zh) | 一种镜腿及智能眼镜 | |
CN219372558U (zh) | 手持麦克风 | |
CN213882032U (zh) | 腕戴设备 | |
CN220422057U (zh) | 一种振膜加工用下模头 | |
CN108565159B (zh) | 按键组件及穿戴设备 | |
CN221930095U (zh) | 一种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