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6790U - 一种插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6790U
CN219696790U CN202321329969.4U CN202321329969U CN219696790U CN 219696790 U CN219696790 U CN 219696790U CN 202321329969 U CN202321329969 U CN 202321329969U CN 219696790 U CN219696790 U CN 219696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se
wire
insulator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996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黎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Light Heav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Light Heav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Light Heav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Light Heav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2996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67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6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67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插头,属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其包括基座、电源线、第一电极、绝缘体以及第二电极;其中,基座内部中空;电源线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第一电极包括套设部和设于套设部一端的抵接部,套设部的一端插接在基座内,抵接部位于基座内,并贴设基座的内壁,抵接部与第一导线相连;绝缘体包括穿设部和设于穿设部一端的抵压部,穿设部插接在第一电极的套设部内,抵压部抵压于第一电极的抵接部;第二电极一端穿设绝缘体,并与第二导线相连;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位于绝缘体抵压部的相对两侧。本申请通过将电极与导线的连接处内置在基座中部,注塑后在基座内部形成防脱保护层,以解决电源线弯折测试时导线容易与电极断开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插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头。
背景技术
插头是一种常用的电连接结构,可以连通电源和用电设备,为用电设备输送电流。现有的一种插头如图8所示,包括基座和电源线,基座上设置有正极1 9和负极2 0,电源线的两根导线分别与正极1 9和负极2 0相连,且连接处靠近基座的底端。这种结构,由于导线与电极连接处的位置过于靠外,注塑后对导线的保护效果有限,导致插头进行电源线弯折测试时,经常出现导线与电极连接处断开的问题,影响插头的质量。
现有技术CN 206712109 U提出了一种防松脱D C插头的内架结构,包括橡胶本体,橡胶本体上设置有金属电极,金属电极用于连接导线的一端外露于橡胶本体。这种结构在安装电源线并注塑后,对导线的保护效果较差,进行电源线弯折测试时,同样容易出现导线与电极连接处断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插头,通过将电极与导线的连接处内置在基座中部,注塑后在基座内部形成防脱保护层,对电极和导线进行保护,以解决电源线弯折测试时导线容易与电极断开的问题。本申请还通过绝缘体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固定作用,提高电极与基座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插头,包括:
基座,其内部中空;
电源线,其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第一电极,其包括套设部和设于套设部一端的抵接部,所述套设部的一端插接在基座内,所述抵接部位于基座内,并贴设基座的内壁,所述抵接部与第一导线相连,连接处位于基座的中部;
绝缘体,其包括穿设部和设于穿设部一端的抵压部,所述穿设部插接在第一电极的套设部内,所述抵压部抵压于第一电极的抵接部;以及
第二电极,其一端穿设所述绝缘体,并与第二导线相连,连接处位于基座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位于绝缘体抵压部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内设置有用于对第一电极套设部进行限位的限位块。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块之间构成对第一电极抵接部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连接第一电极一端的外周面开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与基座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于装配槽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孔,若干个通孔环绕基座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一电极的连接处和第二导线与第二电极的连接处均位于第一电极套设部和所述通孔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远离第一电极一端的端面开设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开槽,所述开槽与基座内腔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体的抵压部呈三角体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体的穿设部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位于远离抵压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的抵接部与第一导线铆接,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二导线铆接。
进一步地,所述套设部连接抵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倒角。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将电极与导线的连接处内置在基座中部,注塑后在基座内部形成防脱保护层,对导线和电极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避免电源线弯折测试时导线容易与电极断开的问题。
2.本申请的绝缘体设置有穿设部和抵压部,通过穿设部插接在第一电极的套设部内,抵压部抵压于第一电极的抵接部,从而将第一电极抵压固定在基座内,而第二电极穿设绝缘体,并固定在绝缘体上,实现电极和基座的相对固定,避免基座后期注塑时出现电极移位的问题,提高良品率。装配注塑时,首先将电源线穿过基座,第一导线与第一电极的抵接部铆接,第二导线与第二电极铆接;然后,将第一电极插入基座;接着,将绝缘体插入第一电极和基座,通过绝缘体将第一电极固定在基座内;最后,对基座进行注塑处理,在基座和电源线连接处的外侧形成PVC注塑体。
3.本申请于基座内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用于对第一电极套设部进行限位,避免套设部相对基座插入过深,使得套设部的部分外露于基座外侧,用于接触用电设备的电连接结构。两个限位块之间构成对第一电极抵接部进行限位的限位槽,使得抵接部限制在限位槽内,整个第一电极不能相对基座进旋转,进一步提高第一电极与基座和绝缘体之间的稳定性。
4.本申请于基座的外周面开设有装配槽,用于配合用电设备的电连接结构,提高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基座于装配槽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注塑时,通孔处是基座与PVC胶料交叉的位置,被包裹在PVC胶料里面,使得注塑成型后的PVC注塑体与基座稳定连接。
5.本申请于基座一端的端面开设有开槽,给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留出空间,注塑时,保证PV C胶料在基座里面占据更多空间,让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与PV C胶料有更多的接触,确保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之间的绝缘效果以及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座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基座、2-限位块、3-限位槽、4-装配槽、5-通孔、6-开槽、7-电源线、8-第一导线、
9-第二导线、10-第一电极、11-套设部、12-抵接部、13-绝缘体、14-穿设部、15-凸缘、
16-抵压部、17-第二电极、18-PVC注塑体、19-正极、20-负极、21-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申请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中涉及“铰接”的描述,包括两者直接铰接的形式,以及通过附加在两者之一的介质实现间接铆接的形式。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插头,包括基座1、电源线7、第一电极10、绝缘体13以及第二电极17。本实施例中,基座1的材料为塑料,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17的材料均为铜。基座1内部中空,具有上下贯通的装配腔体,基座1用于与第一电极10和绝缘体13进行装配,对第一电极10进行固定。电源线7包括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第一导线8用于连接第一电极10,第二导线9用于连接第二电极17。
如图2、4所示,第一电极10包括套设部11和设于套设部11一端的抵接部12,套设部11的一端插接在基座1内,套设部11的另一端裸露在基座1的外侧。其中,套设部11连接抵接部12的一端设置有倒角21,倒角21的设置,方便套设部11插入基座1内。抵接部12位于基座1内,并贴设基座1的内壁,抵接部12与第一导线8相连,连接处位于基座1的中部。具体地,第一电极10的抵接部12与第一导线8铆接,提高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绝缘体13包括穿设部14和设于穿设部14一端的抵压部16,穿设部14插接在第一电极10的套设部11内,抵压部16抵压于第一电极10的抵接部12。其中,第一电极10的套设部11为环状结构,抵接部12呈U形,抵接部12的开口方向朝向绝缘体13,与绝缘体13的抵压部16配合。第一导线8的裸露端用于连接第一电极10,位于抵接部12和抵压部16之间。本实施例中,绝缘体13的抵压部16呈三角体形状,有利于对第一电极抵接部12进行抵压。绝缘体13的穿设部14设置有凸缘15,凸缘15位于远离抵压部16的一端,避免绝缘体13过度深入第一电极10的套设部11。
绝缘体13用于将第一电极10抵压固定在基座1内,当绝缘体13插入第一电极10时,绝缘体13的穿设部14挤压第一电极10的套设部11,使得基座内壁与穿设部14之间具有较大的静摩擦力。随着绝缘体13的不断深入,绝缘体13的抵压部16与第一电极10的抵接部12接触,并推动抵接部12发生形变,紧贴在基座1的内壁,确保第一电极10在基座1内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第二电极17的一端穿设绝缘体13,并与第二导线9相连,连接处位于基座1的中部。具体地,第二电极17与第二导线9铆接,提高二者的连接稳定性。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分别位于绝缘体抵压部16的相对两侧。绝缘体13将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隔开,确保二者之间的绝缘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绝缘效果,将基座1内第二电极17穿出绝缘体13部分缩短,使得第二导线9的裸露端位于第一导线8裸露端的斜上方。
装配注塑时,首先将电源线7穿过基座1,第一导线8与第一电极10的抵接部12铆接,第二导线9与第二电极17铆接;然后,将第一电极10插入基座1;接着,将绝缘体13插入第一电极10和基座1,通过绝缘体13将第一电极10固定在基座1内;最后,对基座1进行注塑处理,在基座1和电源线7连接处的外侧形成PVC注塑体18。插头注塑完成后的结构如图7所示。
本申请的绝缘体13设置有穿设部14和抵压部16,通过穿设部14插接在第一电极10的套设部11内,抵压部16抵压于第一电极10的抵接部12,从而将第一电极10抵压固定在基座1内,而第二电极17穿设绝缘体13,并固定在绝缘体13上,实现电极和基座1的相对固定,避免基座1后期注塑时出现电极移位的问题,提高良品率。
现有技术提出的一种防松脱DC插头的内架结构,其金属电极与橡胶本体之间主要通过橡胶本体的自身弹性和弯折口对金属电极进行限制来实现二者的相对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并不可靠,注塑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出现电极移位问题,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对电极的固定效果更好,电极与基座的相对稳定性更强。
如图2、3、7所示,基座连接第一电极一端的外周面开设有装配槽4,装配槽4与基座1同轴设置。装配槽4用于配合用电设备的电连接结构,提高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基座1于装配槽4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孔5,若干个通孔5环绕基座1的轴线设置,本实施例中,通孔5的数量为六个。注塑时,通孔处是基座1与PVC胶料交叉的位置,被包裹在PVC胶料里面,使得注塑成型后的PVC注塑体18与基座1稳定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导线8与第一电极10的连接处和第二导线9与第二电极17的连接处均位于第一电极套设部11和通孔5之间。将关键部件第一电极10的抵接部12、绝缘体13的抵压部16、第二电极17隐藏至基座1的内侧,注塑后,对关键部件进行保护。
如图5所示,基座1内设置有用于对第一电极套设部11进行限位的限位块2。限位块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块2之间构成对第一电极抵接部12进行限位的限位槽3。限位块2用于对第一电极套设部11进行限位,避免套设部11相对基座1插入过深,使得套设部11的部分外露于基座1外侧,用于接触用电设备的电连接结构。两个限位块2之间构成对第一电极抵接部12进行限位的限位槽3,使得抵接部12限制在限位槽3内,整个第一电极10不能相对基座1进旋转,进一步提高第一电极10与基座1和绝缘体13之间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基座远离第一电极一端的端面开设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开槽6,开槽6与基座内腔相通。开槽6的设置,给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留出空间,注塑时,保证PVC胶料在基座1里面占据更多空间,让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与PVC胶料有更多的接触,确保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之间的绝缘效果以及固定效果。
当然,本申请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其内部中空;
电源线,其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第一电极,其包括套设部和设于套设部一端的抵接部,所述套设部的一端插接在基座内,所述抵接部位于基座内,并贴设基座的内壁,所述抵接部与第一导线相连,连接处位于基座的中部;
绝缘体,其包括穿设部和设于穿设部一端的抵压部,所述穿设部插接在第一电极的套设部内,所述抵压部抵压于第一电极的抵接部;以及
第二电极,其一端穿设所述绝缘体,并与第二导线相连,连接处位于基座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位于绝缘体抵压部的相对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内设置有用于对第一电极套设部进行限位的限位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块之间构成对第一电极抵接部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连接第一电极一端的外周面开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与基座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于装配槽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孔,若干个通孔环绕基座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一电极的连接处和第二导线与第二电极的连接处均位于第一电极套设部和所述通孔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远离第一电极一端的端面开设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开槽,所述开槽与基座内腔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的抵压部呈三角体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的穿设部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位于远离抵压部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抵接部与第一导线铆接,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二导线铆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设部连接抵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倒角。
CN202321329969.4U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插头 Active CN219696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9969.4U CN219696790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9969.4U CN219696790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6790U true CN219696790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39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9969.4U Active CN219696790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67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27385A (en) Connector jack
JP3065582U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における電力接続用コネクタ
US5135417A (en) Dual usage electrical/electronic pin terminal system
CA2140059C (en) Multi-wire locking system
CN219696790U (zh) 一种插头
JPH04319275A (ja) 差込みコネクタ
JPH0741108Y2 (ja) ピンプラグ
CN107369939B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212392406U (zh) 电连接器
CN210443726U (zh) 一种抗拉式数据线
JPH0557787U (ja) プラグおよびジャック
CN218958204U (zh) 连接器内导体绝缘保护套
CN106602311B (zh) 插头组件及插头
CN216214382U (zh) 一种利用弹性导电体良好接触的充电插头
CN212277472U (zh) 一种电缆线连接器
CN214957702U (zh) 连接器
CN220605018U (zh) 一种锡环热固冠簧大电流插孔
CN213278511U (zh) 一种带接头线缆
CN219017979U (zh)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CN219498263U (zh) 用于电机的连接器及电机组件
CN219937103U (zh)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20958315U (zh) 一种轨道旋转连接结构
CN218919516U (zh) 螺口灯头及螺口灯座
CN210668777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20420940U (zh) 一种矩形插孔及大电流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