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7979U -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7979U
CN219017979U CN202223493765.2U CN202223493765U CN219017979U CN 219017979 U CN219017979 U CN 219017979U CN 202223493765 U CN202223493765 U CN 202223493765U CN 219017979 U CN219017979 U CN 219017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hannel
block
holes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937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全
沈履善
陈宏基
陈琼南
申欢欢
杨智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ancheng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ancheng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ancheng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ancheng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9376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7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7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7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线缆插头包括屏蔽壳体、绝缘体及两个导电端子,屏蔽壳体的沿着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口和线缆连接口;绝缘体设置于屏蔽壳体内,绝缘体包括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第二块体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对合于第二块体并围成连接通道,连接通道包括两个第一通道口和一个第二通道口,两个第一通道口通过插接口露出,第二通道口和线缆连接口对正连通,线缆能够通过线缆连接口穿入连接通道内;两个导电端子设置于连接通道内,两个导电端子的一端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通道口,另一端能够分别连接于线缆的两根内导体。本实用新型用于提高装配效率,保证导电端子和线缆充分连接。

Description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背景技术
线缆是用以传输电流和讯号的线材产品。线缆使用时需要配合线缆插头实现与电连接器的连接,从而实现与用电设备的电性导通。在线缆插头中,在内部的导电端子和外部的屏蔽壳体之间设置有绝缘体,避免导电端子和屏蔽壳体中电磁信号互相干扰。
目前,大多线缆插头的绝缘体为一体结构,绝缘体内用于穿设导电端子和连接线缆的通道较长,导致导电端子和绝缘体的装配难度较大,及线缆插头和线缆的装配难度较大,不仅影响到装配效率,还容易导致导电端子和线缆的连接不良。
因此,亟需一种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用于简化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且有利于保证导电端子和线缆充分连接。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线缆插头,包括:
屏蔽壳体,其沿着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口和线缆连接口;
绝缘体,设置于所述屏蔽壳体内,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所述第二块体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对合于所述第一块体并围成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包括两个第一通道口和一个第二通道口,两个所述第一通道口通过所述插接口露出,所述第二通道口和所述线缆连接口对正连通,线缆能够通过所述线缆连接口穿入所述连接通道内;
两个导电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通道内,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通道口,另一端能够分别连接于所述线缆的两根内导体。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二者中,一个设置有立柱,另一个设置有插孔,所述立柱配合插接于所述插孔内。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立柱包括柱体和多个凸条,多个所述凸条沿着所述柱体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柱体的侧壁。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立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块体或所述第二块体沿着第三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通道包括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通孔、两个穿孔和一个容置腔,两个所述通孔沿着第三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通孔的一端的开口为所述第一通道口,另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于所述穿孔的一端,两个所述穿孔的另一端均连通于所述容置腔的一端,所述容置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通道口,每组相对应连通的所述通孔和所述穿孔内穿设有一个所述导电端子,所述容置腔用于穿设所述线缆,所述线缆的一端的两根内导体分别于两个所述穿孔内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块体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互相连接的头部和对接部,所述头部开设有所述通孔,所述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块体相对合形成两个所述穿孔和一个所述容置腔。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头部开设有至少两个阻抗调整槽,每个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阻抗调整槽,所述通孔和与其对应的所述阻抗调整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正对。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道口处的内壁包括喇叭状面。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屏蔽壳体包括第一屏蔽壳和第二屏蔽壳,所述第一屏蔽壳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插接口,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屏蔽壳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线缆连接口。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屏蔽壳的所述插接口处向内翻折形成限位翻边,所述限位翻边抵接于所述绝缘体设置所述第一通道口的端面。
作为上述线缆插头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屏蔽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绝缘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和/或
所述屏蔽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绝缘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槽配合的定位凸起。
线缆组件,包括线缆,还包括上述的线缆插头,所述线缆的一端通过所述线缆插头的线缆连接口穿入连接通道内并连接于导电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插头,其绝缘体包括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对合围成连接通道,该连接通道内穿设导电端子和线缆。绝缘体为分体式,在组装时,先将导电端子和线缆装于一个块体,然后再对合另一个块体,如此使得绝缘体和导电端子及线缆的装配操作简单化,从而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而且,有利于保证导电端子和线缆充分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线缆和上述的线缆插头,由于线缆插头的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组件,简化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且有利于保证导电端子和线缆充分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插头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4是图3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屏蔽壳体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屏蔽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线缆;101、内导体;102、绝缘层;103、屏蔽层;104、包覆层;
1、屏蔽壳体;11、第一屏蔽壳;111、插接口;112、限位翻边;12、第二屏蔽壳;121、线缆连接口;122、定位凸起;123、主体壳;124、线缆连接套;
2、绝缘体;21、第一块体;211、立柱;2111、柱体;2112、凸条;212、头部;2121、通孔;2122、阻抗调整槽;213、对接部;2131、第一凹槽;2132、第三凹槽;2133、第六凹槽;214、定位槽;215、塞紧凸起;22、第二块体;221、插孔;222、第二凹槽;223、第四凹槽;224、第五凹槽;231、第一通道口;232、第二通道口;
3、导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安装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线缆10和线缆插头,线缆10的一端连接于线缆插头。本实施例中的线缆插头和线缆10的装配操作简单化,装配效率高,而且,线缆插头和线缆10充分电性连接。
具体地,线缆10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导体101、绝缘层102、屏蔽层103和包覆层104。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插头包括屏蔽壳体1、绝缘体2及两个导电端子3,屏蔽壳体1沿着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口111和线缆连接口121;绝缘体2设置于屏蔽壳体1内,绝缘体2包括第一块体21和第二块体22,第二块体22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对合于第一块体21并围成连接通道,连接通道包括两个第一通道口231和一个第二通道口232,两个第一通道口231通过插接口111露出,第二通道口232和线缆连接口121对正连通,线缆10能够通过线缆连接口121穿入连接通道内;两个导电端子3设置于连接通道内,两个导电端子3的一端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通道口231,另一端能够分别连接于线缆10的两根内导体101。
在本实施例中,线缆10的一端通过线缆插头的线缆连接口121穿入连接通道内,且该端的两根内导体101在连接通道分离,并分别连接于两个导电端子3。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插头,其绝缘体2包括第一块体21和第二块体22,第一块体21和第二块体22对合围成连接通道,该连接通道内穿设导电端子3和线缆10。该绝缘体2为分体式,在组装时,先将导电端子3和线缆10装于一个块体,然后再对合另一个块体,如此使得绝缘体2和导电端子3及线缆10的装配操作简单化,从而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而且,有利于保证导电端子3和线缆10充分连接。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块体21和第二块体22二者中,一个设置有立柱211,另一个设置有插孔221,立柱211配合插接于插孔221内。立柱211和插孔221相配合插接,实现了第一块体21和第二块体22的装配。
可选地,立柱211和插孔221可以设置为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块体21设置有立柱211,第二块体22设置有插孔221。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立柱211过盈配合于插孔221。
具体地,如图5所示,立柱211包括柱体2111和多个凸条2112,多个凸条2112沿着柱体2111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柱体2111的侧壁。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立柱211和插孔221的顺利插接,及二者的插接牢固性。
更具体地,立柱211设置于第一块体21或第二块体22沿着第三方向的中部,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如此设置,提高了第一块体21和第二块体22连接的稳定性,而且,合理地避开了连接通道。
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6所示,连接通道包括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通孔2121、两个穿孔和一个容置腔,两个通孔2121沿着第三方向间隔设置,通孔2121的一端的开口为第一通道口231,另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于穿孔的一端,两个穿孔的另一端均连通于容置腔的一端,容置腔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道口232,每组相对应连通的通孔2121和穿孔内穿设有一个导电端子3,容置腔用于穿设线缆10,线缆10的一端的两根内导体101分别于两个穿孔内连接于导电端子3。容置腔对线缆10进行了固定,两个穿孔实现了线缆10的两根内导体101的分叉,避免两根内导体101互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屏蔽壳体1电连接于线缆10的屏蔽层103,位于容置腔内的内导体101外包覆有绝缘层102,位于穿孔内的内导体101的端头电连接于导电端子3。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块体21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互相连接的头部212和对接部213,头部212开设有通孔2121,对接部213和第二块体22相对合形成两个穿孔和一个容置腔。
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对接部213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通孔2121连通的第一凹槽2131,第一凹槽2131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块体22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222,两个第二凹槽222和两个第一凹槽2131一一对应对合形成两个穿孔。
进一步具体地,立柱211设置于两个第一凹槽2131之间,能够更好地起到调整绝缘体2阻抗的作用。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对接部213还开设有第三凹槽2132,第三凹槽2132的一端同时连通于两个第一凹槽2131,第二块体22还开设有第四凹槽223,第四凹槽223的一端同时连通于两个第二凹槽222,第三凹槽2132和第四凹槽223相对合形成容置腔,第三凹槽2132和第四凹槽223的另一端均具有豁口,且两个豁口围成第二通道口232。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头部212开设有至少两个阻抗调整槽2122,每个通孔2121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阻抗调整槽2122,通孔2121和与其对应的阻抗调整槽2122在第二方向上正对。阻抗调整槽2122的设置用于调整绝缘体2的阻抗,以使得绝缘体2的阻抗和导电端子3相匹配。
具体地,第一通道口231处的内壁包括喇叭状面。喇叭状面用于导引对接端子,保证该导电端子3和对接端子的顺利插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屏蔽壳体1包括第一屏蔽壳11和第二屏蔽壳12,第一屏蔽壳11的一端设置有插接口111,第二屏蔽壳12的一端套接于第一屏蔽壳11的另一端,第二屏蔽壳12的另一端设置有线缆连接口121。屏蔽壳体1为分体式,提高了装配效率,且第一屏蔽壳11和第二屏蔽壳12互相插接,使得二者具有重叠部分,提高了屏蔽效果。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一屏蔽壳11的插接口111处向内翻折形成限位翻边112,限位翻边112抵接于绝缘体2设置第一通道口231的端面。限位翻边112对绝缘体2起到限位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壳11呈矩形套状结构,第一屏蔽壳11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有一个限位翻边112,更好地起到了限位作用。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块体21的外侧壁上凸出设置有若干个塞紧凸起215,塞紧凸起215抵紧于第一屏蔽壳11的内壁,保证了第一块体21和第一屏蔽壳11的连接牢固性。
具体地,如图6和图8所示,屏蔽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22,绝缘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22配合的定位槽214;和/或,屏蔽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槽214,绝缘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定位槽214配合的定位凸起122。定位凸起122和定位槽214的配合实现了屏蔽壳体1和绝缘体2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屏蔽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22,绝缘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22配合的定位槽214。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块体2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五凹槽224,第一块体21的对接部21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六凹槽2133,第五凹槽224和第六凹槽2133相对合形成定位槽214。
具体地,第二屏蔽壳12包括主体壳123和连接于主体壳123的一端的线缆连接套124,主体壳123的另一端套接于第一屏蔽壳11,线缆连接套124套接于线缆10,并电连接于线缆10的屏蔽层103。
更具体地,如图8所示,主体壳123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22。定位凸起122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屏蔽壳体(1),其沿着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口(111)和线缆连接口(121);
绝缘体(2),设置于所述屏蔽壳体(1)内,所述绝缘体(2)包括第一块体(21)和第二块体(22),所述第二块体(22)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对合于所述第一块体(21)并围成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包括两个第一通道口(231)和一个第二通道口(232),两个所述第一通道口(231)通过所述插接口(111)露出,所述第二通道口(232)和所述线缆连接口(121)对正连通,线缆(10)能够通过所述线缆连接口(121)穿入所述连接通道内;
两个导电端子(3),设置于所述连接通道内,两个所述导电端子(3)的一端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通道口(231),另一端能够分别连接于所述线缆(10)的两根内导体(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块体(21)和所述第二块体(22)二者中,一个设置有立柱(211),另一个设置有插孔(221),所述立柱(211)配合插接于所述插孔(22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11)包括柱体(2111)和多个凸条(2112),多个所述凸条(2112)沿着所述柱体(2111)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柱体(2111)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11)设置于所述第一块体(21)或所述第二块体(22)沿着第三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包括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通孔(2121)、两个穿孔和一个容置腔,两个所述通孔(2121)沿着第三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通孔(2121)的一端的开口为所述第一通道口(231),另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于所述穿孔的一端,两个所述穿孔的另一端均连通于所述容置腔的一端,所述容置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通道口(232),每组相对应连通的所述通孔(2121)和所述穿孔内穿设有一个所述导电端子(3),所述容置腔用于穿设所述线缆(10),所述线缆(10)的一端的两根所述内导体(101)分别于两个所述穿孔内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块体(21)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互相连接的头部(212)和对接部(213),所述头部(212)开设有所述通孔(2121),所述对接部(213)和所述第二块体(22)相对合形成两个所述穿孔和一个所述容置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212)开设有至少两个阻抗调整槽(2122),每个所述通孔(2121)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阻抗调整槽(2122),所述通孔(2121)和与其对应的所述阻抗调整槽(212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正对。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口(231)处的内壁包括喇叭状面。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1)包括第一屏蔽壳(11)和第二屏蔽壳(12),所述第一屏蔽壳(11)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插接口(111),所述第二屏蔽壳(12)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屏蔽壳(1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屏蔽壳(12)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线缆连接口(1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壳(11)的所述插接口(111)处向内翻折形成限位翻边(112),所述限位翻边(112)抵接于所述绝缘体(2)设置所述第一通道口(231)的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22),所述绝缘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122)配合的定位槽(214);和/或
所述屏蔽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槽(214),所述绝缘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槽(214)配合的定位凸起(122)。
12.线缆组件,包括线缆(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插头,所述线缆(10)的一端通过所述线缆插头的线缆连接口(121)穿入连接通道内并连接于导电端子(3)。
CN202223493765.2U 2022-12-27 2022-12-27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Active CN219017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93765.2U CN219017979U (zh) 2022-12-27 2022-12-27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93765.2U CN219017979U (zh) 2022-12-27 2022-12-27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7979U true CN219017979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2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93765.2U Active CN219017979U (zh) 2022-12-27 2022-12-27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7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60792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power and signal contacts
CN101630782B (zh) 用于端接同轴电缆的电连接器
US716015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CN104733956B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TWI424637B (zh) 具有加大的插頭介面之模組電氣連接器
US8460024B2 (en) Contact assembly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59168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708754B2 (en) RJ connector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and optical signals
CN108281834B (zh) 连接器插座以及连接器
US20020001999A1 (en) Reduced crosstalk modular plug and patch cord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6764333B2 (en) RJ-type male plug with integral wire shields
CN211579042U (zh) 电连接器
CN219017979U (zh)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CN210224464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10391560A (zh) 同轴接触件单元及单芯同轴连接器、多芯同轴连接器
US11769965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LED lamp
CN213959244U (zh) 电连接件模组
CN214068936U (zh) 高密度连接装置
CN115986488A (zh) 以太网连接器
CN218850011U (zh)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CN217882076U (zh) 一种导线插接端子
CN215681062U (zh) 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16720324U (zh) 一种用于5g通讯的电路板间盲插连接器
CN216289314U (zh) 一种插头连接器和射频连接器组件
CN218867405U (zh) 一种组合式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