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50011U -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50011U
CN218850011U CN202223495206.5U CN202223495206U CN218850011U CN 218850011 U CN218850011 U CN 218850011U CN 202223495206 U CN202223495206 U CN 202223495206U CN 218850011 U CN218850011 U CN 218850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shell
end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shield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952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全
沈履善
陈宏基
陈琼南
申欢欢
杨智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ancheng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ancheng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ancheng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ancheng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952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50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50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50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板端连接器壳体包括外壳和屏蔽壳体,外壳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侧壁上设置屏蔽套穿孔,另一端设置第一开口,外壳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二开口,外壳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屏蔽壳体内的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一通道口通过第二开口露出,屏蔽壳体包括第一屏蔽壳和第二屏蔽壳,第一屏蔽壳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上设置有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二通道口且穿设于屏蔽套穿孔,第一屏蔽壳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插接部,第二屏蔽壳上设置第二插接部和第四插接部,第二插接部沿着第二方向插接于第一插接部,第四插接部沿着第二方向插接于第三插接部。本实用新型提高装配牢靠性及便捷性。

Description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端连接器为用于实现电路板与线缆或其他电子器件电性导通的电连接器。板端连接器的壳体包括塑胶壳体和设置于塑胶壳体内的屏蔽壳体,屏蔽壳体罩在导电端子的外侧,用于避免屏蔽壳体外部静电感应或电磁感应力对内部电流或讯号的影响。
目前,大多屏蔽壳体为一体结构,屏蔽壳体上用于穿设导电端子的通道较长,在组装时导电端子与屏蔽壳体的组装不便,而且,屏蔽壳体与塑胶壳体通过沿着一个方向的插接进行装配,屏蔽壳体容易沿着该方向从塑胶壳体内退出,导致装配不够牢靠。
因此,亟需一种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用于提高导电端子与屏蔽壳体的组装便捷性,以及提高屏蔽壳体和外壳的装配牢靠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板端连接器壳体,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侧壁上设置屏蔽套穿孔,另一端设置第一开口,所述外壳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外壳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插接部;
屏蔽壳体,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其内具有端子安装通道,所述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一通道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露出,所述屏蔽壳体包括第一屏蔽壳和第二屏蔽壳,所述第一屏蔽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上设置有所述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二通道口,且该端穿设于所述屏蔽套穿孔,所述第一屏蔽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二屏蔽壳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二插接部和第四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且所述第四插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插接于所述第三插接部。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插接部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插槽,所述第四插接部包括插头,所述插头插接于所述插槽内。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槽为凸字型凹槽,所述插头为凸字型凸起。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插接部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凸起,所述第四插接部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凹槽,所述第一条形凸起插接于所述第一条形凹槽。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条形凸起和所述插槽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条形凹槽和所述插头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分布。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插接部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凹槽,所述第二插接部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凸起,所述第二条形凸起插接于所述第二条形凹槽内。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屏蔽壳背离所述第一通道口的一侧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屏蔽壳延伸的延伸板,所述第二屏蔽壳背离所述第一通道口的一侧设置有缺口,所述延伸板配合设置于所述缺口内。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插接部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条形凸起,所述第三条形凸起设置于所述延伸板上,所述第四插接部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条形凹槽,所述第三条形凹槽位于所述缺口内,所述第三条形凸起插接于所述第三条形凹槽内。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沿着第三方向相对的两个内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屏蔽壳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相对的两个外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一一对应插接。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屏蔽套穿孔相互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包括屏蔽块和多个屏蔽套,所述屏蔽块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多个所述屏蔽套的一端一一对应地穿设于所述屏蔽套穿孔,且该端的开口为所述第二通道口,多个所述屏蔽套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屏蔽块,所述屏蔽块背离所述屏蔽套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部分数量的所述屏蔽套一一对应地连通于若干个所述凹槽,若干个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屏蔽壳围成若干个所述第一通道口,所述第二屏蔽壳上设置有若干个与其余数量的所述屏蔽套一一对应连通的所述第一通道口。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屏蔽壳上设置有第一电路板焊接部,所述第二屏蔽壳上设置有第二电路板焊接部,所述第一电路板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焊接部相互对接,且均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伸出外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通道口之间均阻隔设置有所述第一电路板焊接部和/或所述第二电路板焊接部。
作为上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屏蔽壳和所述第二屏蔽壳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电路板连接柱,所述电路板连接柱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伸出外部。
板端连接器,包括导电端子和电路板,还包括上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所述电路板连接于所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第二开口处,所述导电端子穿设于所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端子安装通道,且其一端从所述第一通道口穿出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口内,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端连接器壳体,其屏蔽壳体包括第一屏蔽壳和第二屏蔽壳,第一屏蔽壳和第二屏蔽壳通过第三插接部和第四插接部的插接实现装配,即,屏蔽壳体为分体式,如此使得端子安装通道分为两段,便于导电端子的组装;在装配该板端连接器壳体时,第一屏蔽壳沿着第一方向通过外壳的第一开口穿入外壳内,直至第一屏蔽壳的一端穿设于屏蔽套穿孔,此时,第一屏蔽壳除了第一方向的后退之外的其余移动均受到外壳的约束,然后,第二屏蔽壳沿着第二方向从第二开口装入外壳内,直至第二屏蔽壳的第二插接部插装于外壳的第一插接部,及第二屏蔽壳的第四插接部插装于第一屏蔽壳的第三插接部,此时,第二屏蔽壳限制住了第一屏蔽壳的后退,提高了第一屏蔽壳固定的牢靠性,而且,第二屏蔽壳同时和第一屏蔽壳和外壳插接,第二屏蔽壳的固定牢靠性较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板端连接器壳体,提高了导电端子与屏蔽壳体的组装便捷性,以及提高屏蔽壳体和外壳的装配牢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板端连接器,其包括上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板端连接器,提高了导电端子与屏蔽壳体的组装便捷性,以及提高屏蔽壳体和外壳的装配牢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
10、导电端子;20、电路板;201、连接孔;30、绝缘体;
1、外壳;11、屏蔽套穿孔;12、第一插接部;121、第二条形凹槽;13、对接口;14、抵接面;
2、屏蔽壳体;
21、第一屏蔽壳;212、屏蔽块;213、屏蔽套;214、延伸板;215、电路板连接柱;216、抵接凸台;217、第一电路板焊接部;
22、第二屏蔽壳;2111、插槽;2112、第一条形凸起;2113、第三条形凸起;2121、凹槽;221、第二插接部;2211、第二条形凸起;2221、插头;2222、第一条形凹槽;2223、第三条形凹槽;223、缺口;231、第一通道口;232、第二通道口;224、第二电路板焊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安装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端连接器,其包括导电端子10、绝缘体30、电路板20以及板端连接器壳体,板端连接器壳体的沿着第一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对接口13,对接口13用于和对接连接器插接,板端连接器壳体内设置穿设有导电端子10的端子安装通道,绝缘体30设置于端子安装通道内且套设于导电端子10外,电路板20连接于板端连接器壳体,导电端子10的一端从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一通道口231穿出并连接于电路板20,另一端延伸至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二通道口232,导电端子10位于第二通道口232的一端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电性连接。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包括外壳1和屏蔽壳体2,外壳1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侧壁上设置屏蔽套穿孔11,另一端设置第一开口,外壳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二开口,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外壳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2;屏蔽壳体2设置于外壳1内,其内具有端子安装通道,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一通道口231通过第二开口露出,屏蔽壳体2包括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第一屏蔽壳21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上设置有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二通道口232,且该端穿设于屏蔽套穿孔11,第一屏蔽壳21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插接部,第二屏蔽壳22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二插接部221和第四插接部,第二插接部221沿着第二方向插接于第一插接部12,且第四插接部沿着第二方向插接于第三插接部。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有对接口13、实体隔板及第一开口,实体隔板上开设有屏蔽套穿孔11。
本实施例提供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屏蔽壳体2包括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通过第三插接部和第四插接部的插接实现装配,即,屏蔽壳体2为分体式,如此使得端子安装通道分为两段,便于导电端子10的组装;在装配该板端连接器壳体时,第一屏蔽壳21沿着第一方向通过外壳1的第一开口穿入外壳1内,直至第一屏蔽壳21的一端穿设于屏蔽套穿孔11,此时,第一屏蔽壳21除了第一方向的后退之外的其余移动均受到外壳1的约束,然后,第二屏蔽壳22沿着第二方向从第二开口装入外壳1内,直至第二屏蔽壳22的第二插接部221插装于外壳1的第一插接部12,及第二屏蔽壳22的第四插接部插装于第一屏蔽壳21的第三插接部,此时,第二屏蔽壳22限制住了第一屏蔽壳21的后退,即第一屏蔽壳21的任意方向的移动均受到约束,提高了第一屏蔽壳21固定的牢靠性,而且,第二屏蔽壳22同时和第一屏蔽壳21和外壳1插接,第二屏蔽壳22的固定牢靠性较高。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板端连接器壳体,提高了导电端子10与屏蔽壳体2的组装便捷性,以及提高了屏蔽壳体2和外壳1的装配牢靠性。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插接部包括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插槽2111,第四插接部包括插头2221,插头2221插接于插槽2111内。插头2221和插槽2111的配合插接实现了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的连接。
更具体地,插槽2111为凸字型凹槽,插头2221为凸字型凸起。凸字型凹槽和凸字型凸起的插接,使得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的连接更加牢靠。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三插接部还包括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凸起2112,第四插接部还包括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凹槽2222,第一条形凸起2112插接于第一条形凹槽2222。第一条形凸起2112和第一条形凹槽2222的配合,对第二屏蔽壳22起到了限位导向作用。
更具体地,第一条形凸起2112和插槽2111沿着第二方向分布,第一条形凹槽2222和插头2221沿着第二方向分布。如此设置,使得第三插接部和第四插接部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进一步具体地,插槽2111位于第一条形凸起2112的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插头2221位于第一条形凹槽2222的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如此设置,使得第二屏蔽壳22沿着第二方向向外壳1内装配时,第一条形凸起2112和第一条形凹槽2222先配合插接,对第二屏蔽壳22进行限位导向,待第二屏蔽壳22即将安装到位时,插头2221插接入插槽2111,直至插接到位。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屏蔽壳21背离第一通道口231的一侧设置有朝向第二屏蔽壳22延伸的延伸板214,第二屏蔽壳22背离第一通道口231的一侧设置有缺口223,延伸板214配合设置于缺口223内。缺口223和延伸板214的配合,提高了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的装配准确性及装配牢靠性。
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三插接部还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条形凸起2113,第三条形凸起2113设置于延伸板214上,第四插接部还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条形凹槽2223,第三条形凹槽2223位于缺口223内,第三条形凸起2113插接于第三条形凹槽2223内。第三条形凸起2113和第三条形凹槽2223的配合,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的装配准确性及装配牢靠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插接部12包括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凹槽121,第二插接部221包括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凸起2211,第二条形凸起2211插接于第二条形凹槽121内。第二条形凹槽121和第二条形凸起2211的配合插接实现了第二屏蔽壳22和外壳1的连接。
更具体地,外壳1沿着第三方向相对的两个内壁上均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2,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二屏蔽壳22沿着第三方向相对的两个外壁上均设置有第二插接部221,第一插接部12和第二插接部221一一对应插接。也即,第二屏蔽壳22的两侧均与外壳1连接,提高了第二屏蔽壳22和外壳1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继续参见图2,第一插接部12包括至少两个沿着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条形凹槽121,相应地,第二插接部221包括至少两个沿着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条形凸起2211,第二条形凹槽121和第二条形凸起2211一一对应插接。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屏蔽壳22和外壳1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如图4所示,外壳1的内壁具有朝向第二开口的抵接面14,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的侧壁上靠近第二开口的边缘均设置有抵接凸台216,抵接凸台216抵接于抵接面14,提高了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固定的牢靠性。
更具体地,第二条形凹槽121的一端延伸至抵接面14,另一端朝向背离第二开口的一侧延伸,第二条形凸起2211的一端连接于抵接凸台216,另一端朝向背离第二开口的一侧延伸,如此设置,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组装于外壳1内后,抵接凸台216遮挡住第二条形凸起2211和第二条形凹槽121,既提高了屏蔽壳体2和外壳1连接的牢靠性,又拓宽了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与电路板20的连接面积。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12包括两个第二条形凹槽121,其中一个第二条形凹槽121的长度大于另一个,第二插接部221包括两个第二条形凸起2211,其中一个第二条形凸起2211的长度大于另一个。长的第二条形凸起2211和长的第二条形凹槽121较宽松地配合,用于限位导向,短的第二条形凸起2211和短的第二条形凹槽121较紧地插接,用于保证连接强度。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屏蔽套穿孔11相互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屏蔽壳21包括屏蔽块212和多个屏蔽套213,屏蔽块212设置于外壳1内,多个屏蔽套213的一端一一对应地穿设于屏蔽套穿孔11,且该端的开口为第二通道口232,多个屏蔽套213的另一端均连接于屏蔽块212,屏蔽块212背离屏蔽套213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2121,部分数量的屏蔽套213一一对应地连通于若干个凹槽2121,若干个凹槽2121与第二屏蔽壳22围成若干个第一通道口231,第二屏蔽壳22上设置有若干个与其余数量的屏蔽套213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一通道口231。如此设置,更加提高了导电端子10与屏蔽壳体2的组装便捷性,而且,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均有部分通过第二开口外露,使得电路板20和第一屏蔽壳21与第二屏蔽壳22均有连接,有利于提高电路板20的固定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20同时焊接于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
具体地,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电路板连接柱215,电路板连接柱215通过第二开口伸出外部。电路板连接柱215与电路板20的连接孔201配合插接,实现电路板20和第一屏蔽壳21与第二屏蔽壳22的同时连接。而且,由于第一屏蔽壳21的任意方向的移动均受到约束,第二屏蔽壳22除了第二方向上的退出之外的其余移动均受到外壳1和第一屏蔽壳21的约束,又由于电路板20同时连接于第一屏蔽壳21与第二屏蔽壳22,因此,第二屏蔽壳22的第二方向上退出方向的移动受到电路板20的约束,从而使得第二屏蔽壳22的任意方向的移动均受到约束,也即第二屏蔽壳22的固定牢靠性进一步得以提高。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屏蔽壳21上设置有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第二屏蔽壳22上设置有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和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相互对接,且均通过第二开口伸出外部,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通道口231之间均阻隔设置有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和/或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和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用于电路板20焊接,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通道口231之间均阻隔设置有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和/或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和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与电路板20间通过锡膏焊接形成封闭的阻隔墙,将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口231内穿出的导电端子10阻隔开,从而提高了对导电端子10之间的屏蔽效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壳21上设置有两个沿着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凹槽2121,两个凹槽2121和第二屏蔽壳22围成两个沿着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道口231,第二屏蔽壳22上设置有两个沿着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道口231,四个第一通道口231呈两行两列分布,形成如图3所示的田字型结构,该田字型结构的四个角部各设置一个电路板连接柱215,保证了屏蔽壳2和电路板20连接的牢靠性。相应地,如图4所示,屏蔽套213设置有四个,其中靠近第二开口的两个屏蔽套213分别连通于两个凹槽2121,另外两个屏蔽套213分别连通于屏蔽块212上的两个通槽的一端,两个通槽的另一端分别对合连通于第二屏蔽壳22的两个连通口,两个连通口分别连通于第二屏蔽壳22上的两个第一通道口231。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和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相对接形成类十字型结构,类十字型结构的四端分别设置于四个第一通道口231之间,将四个第一通道口231内穿出的导电端子10阻隔开,从而提高了对导电端子10之间的屏蔽效果。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侧壁上设置屏蔽套穿孔(11),另一端设置第一开口,所述外壳(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外壳(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2);
屏蔽壳体(2),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其内具有端子安装通道,所述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一通道口(231)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露出,所述屏蔽壳体(2)包括第一屏蔽壳(21)和第二屏蔽壳(22),所述第一屏蔽壳(2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上设置有所述端子安装通道的第二通道口(232),且该端穿设于所述屏蔽套穿孔(11),所述第一屏蔽壳(2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二屏蔽壳(22)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二插接部(221)和第四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22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且所述第四插接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插接于所述第三插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接部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插槽(2111),所述第四插接部包括插头(2221),所述插头(2221)插接于所述插槽(21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2111)为凸字型凹槽,所述插头(2221)为凸字型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接部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凸起(2112),所述第四插接部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凹槽(2222),所述第一条形凸起(2112)插接于所述第一条形凹槽(22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凸起(2112)和所述插槽(211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条形凹槽(2222)和所述插头(222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凹槽(121),所述第二插接部(221)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凸起(2211),所述第二条形凸起(2211)插接于所述第二条形凹槽(121)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壳(21)背离所述第一通道口(231)的一侧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屏蔽壳(22)延伸的延伸板(214),所述第二屏蔽壳(22)背离所述第一通道口(231)的一侧设置有缺口(223),所述延伸板(214)配合设置于所述缺口(223)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接部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条形凸起(2113),所述第三条形凸起(2113)设置于所述延伸板(214)上,所述第四插接部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条形凹槽(2223),所述第三条形凹槽(2223)位于所述缺口(223)内,所述第三条形凸起(2113)插接于所述第三条形凹槽(2223)内。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沿着第三方向相对的两个内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插接部(12),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屏蔽壳(22)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相对的两个外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插接部(221),所述第一插接部(12)和所述第二插接部(221)一一对应插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套穿孔(11)相互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21)包括屏蔽块(212)和多个屏蔽套(213),所述屏蔽块(212)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多个所述屏蔽套(213)的一端一一对应地穿设于所述屏蔽套穿孔(11),且该端的开口为所述第二通道口(232),多个所述屏蔽套(213)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屏蔽块(212),所述屏蔽块(212)背离所述屏蔽套(213)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2121),部分数量的所述屏蔽套(213)一一对应地连通于若干个所述凹槽(2121),若干个所述凹槽(2121)与所述第二屏蔽壳(22)围成若干个所述第一通道口(231),所述第二屏蔽壳(22)上设置有若干个与其余数量的所述屏蔽套(213)一一对应连通的所述第一通道口(23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壳(21)上设置有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所述第二屏蔽壳(22)上设置有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所述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相互对接,且均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伸出外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通道口(231)之间均阻隔设置有所述第一电路板焊接部(217)和/或所述第二电路板焊接部(224)。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壳(21)和所述第二屏蔽壳(22)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电路板连接柱(215),所述电路板连接柱(215)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伸出外部。
13.板端连接器,包括导电端子(10)和电路板(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壳体,所述电路板(20)连接于所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第二开口处,所述导电端子(10)穿设于所述板端连接器壳体的端子安装通道,且其一端从所述第一通道口(231)穿出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20),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口(232)内,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电性连接。
CN202223495206.5U 2022-12-27 2022-12-27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Active CN218850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95206.5U CN218850011U (zh) 2022-12-27 2022-12-27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95206.5U CN218850011U (zh) 2022-12-27 2022-12-27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50011U true CN218850011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2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95206.5U Active CN218850011U (zh) 2022-12-27 2022-12-27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50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5726B (zh) 背板連接器
US7052315B2 (en) Stacked jack assembly providing multiple configurations
US4697862A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axial cable termination and method
US7121898B2 (en) Shielding configuration for a multi-port jack assembly
CA2109998C (en) Modular connector with contacts associated with more than one surface
US6106338A (en) Cable end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a device preventing excess molten material from flowing into the connector
CN104733956B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110808499B (zh) 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US8011961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pieces
EP2343783A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US6012949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boardlocks thereof
US769962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provided with terminals constructed to simplify the assembly thereof
CN111883962A (zh)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组合件
US20010021609A1 (en) Battery connector
CA1128619A (en) Circuit board interconnection system
KR20240004846A (ko) 단자 연결 구조
EP0258414B1 (en) Housing assembly for water seal connector
CN218850011U (zh)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US6375514B1 (en) Wire connected modular jack connector assembly
CN116031674A (zh) 板端连接器壳体及板端连接器
CN219017979U (zh) 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CN217468897U (zh) 电连接器
CN219643243U (zh) 一种带防呆功能的连接器
CN217562867U (zh) 电连接器
CN220155914U (zh) 一种接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