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4735U - 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4735U
CN219664735U CN202320581481.4U CN202320581481U CN219664735U CN 219664735 U CN219664735 U CN 219664735U CN 202320581481 U CN202320581481 U CN 202320581481U CN 219664735 U CN219664735 U CN 219664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
roller
docking
butt joint
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8148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鑫
严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4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4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aightening Metal Sheet-Like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辊压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该换辊装置包括移动载体,移动载体上设置有均用于承载辊压部件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可移动设置,以均能与设备主体上的拆装部位相对。本申请提供的换辊装置,单次换辊过程中,移动载体无需往返运送旧料和新料,对接部与设备主体对接的结构设置,使得旧辊可以便捷地拆出到移动载体上,也使得新辊直接就能与安装位置对正,能够简便快速且精准地装入安装位置上,整个过程快速简便且精准,整体所用时长短,提高了换辊效率和辊压机的工作效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换辊操作耗时长而降低辊压机工作效率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01月3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181902.4、专利名称为“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辊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
背景技术
在辊压工序,辊压机的生产效率决定了辊压工序的产能。而辊压机需要不断轧制极片,极片对轧辊的磨损非常大,因此,当需要定期对轧辊进行修磨或更换,避免因轧辊磨损造成极片均匀性变差。更换时,需要将整个轧辊部分卸掉,再将新辊系运输到位,进行安装角度的对接,再将新部件推入安装位置,进行固定。加之辊系吨位重,整个更换过程操作繁琐、耗时长,对生产效率影响大,所以提高辊压机的换辊效率至关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换辊装置,可以便捷快速地完成新旧部件的更换,缩短所用时长,提高换辊效率和辊压机的工作效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换辊操作耗时长而降低辊压机工作效率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辊装置,包括移动载体,所述移动载体上设置有均用于承载辊压部件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可移动设置,以均能与设备主体上的拆装部位相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或所述第二对接部设置有供所述辊压部件滑移的对接轨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载体包括底座和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固定座,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移动而改变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沿高度方向排列,带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移动的动力装置为升降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沿水平方向排列,动力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平移,而使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分别与所述设备主体上的拆装部位相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移动的导向轨道,所述导向轨道在支撑座上沿水平方向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升降位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均设置在支撑座上,所述换辊装置上还包括引导所述支撑座沿竖直方向升降的导向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座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或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所述第一平台上设置有第一对接轨道,所述第一平台和所述第一对接轨道形成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平台上设置有第二对接轨道,所述第二平台和所述第二对接轨道形成所述第二对接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轨道包括导向槽和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的滚轮,所述滚轮具有多个并沿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载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带动辊压部件移动的安装装置,以将辊压部件推出对接部和/或将辊压部件带入对接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装置包括:承载座,用于与辊压部件相连,而带着辊压部件沿所述对接轨道移动;动力件或手轮,与所述承载座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承载座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载体包括所述底座、带动所述底座移动的滚轮组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两侧的挡板。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辊压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换辊装置,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用于辊压物料的第一工作辊和第二工作辊,所述第一工作辊和所述第二工作辊均可拆卸设置,以能通过所述换辊装置更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位于辊压部件安装位置一侧的主体轨道,以使所述辊压部件从安装位置滑入所述主体轨道或从所述主体轨道上滑入安装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一工作辊和所述第二工作辊通过所述连接件相连接而形成辊压模块,以能共同拆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辊压模块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可升降设置,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位于最低工作辊工作位置下方的主体轨道,以及能够带动所述辊压模块升降的顶升装置,以使所述辊压模块落入或脱离所述主体轨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主体上还设置有防止所述第一工作辊和/或所述第二工作辊形变的防变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工作辊相靠近或相接触或相抵接的第一压辊,和/或,与所述第二工作辊相靠近或相接触或相抵接的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和/或所述第二压辊可转动地设置且与工作辊同向设置,并能形成防止工作辊形变的防变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辊和所述第二压辊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工作辊和所述第二工作辊的直径。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换辊装置,其具有移动载体来运输辊压部件,而移动载体上又同时设置了至少两个的对接部,每个对接部都可以承载辊压部件,也均能与设备主体上的拆出和装入部位例如辊压部件的拆装口进行对接。则,在换辊时,通过第一对接部承载新辊,当移动载体运输着新辊到达设备主体处时,首先使用第二对接部与设备主体对接,拆出的旧辊可以直接置入第二对接部,而后将第一对接部与设备主体对接,将新辊顺着对接方向直接装入安装位置上,待固定完毕,移动载体将旧辊运走即可完成整个换辊操作。可见,单次换辊过程中,移动载体无需往返运送旧料和新料,对接部与设备主体对接的结构设置,使得旧辊可以便捷地拆出到移动载体上,也使得新辊直接就能与安装位置对正,能够简便快速且精准地装入安装位置上,整个过程快速简便且精准,整体所用时长短,提高了换辊效率,也使得辊压机能够快速重新工作,提高辊压机的工作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换辊操作耗时长而降低辊压机工作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类换辊装置的第一角度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类换辊装置的第二角度示意图;
图3所示为设备主体的俯视角度的示意图;
图4所示为设备主体和换辊装置对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类换辊装置的示意图。
图1-5中:
1、第一对接部;11、第一对接轨道;2、第二对接部;21、第二对接轨道;3、固定座;4、动力装置;5、底座;6、挡板;7、设备主体;71、主体轨道;72、第一工作辊;73、第二工作辊;74、第一压辊;75、第二压辊;8、安装装置;81、承载座;9、升降机构;10、导向轨道;12、导向结构;13、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附图1-5,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辊装置,该换辊装置具有移动载体,以运输新旧辊压部件,如此可以便捷且快速地将拆下的旧辊和需要安装的新辊运输到位。移动载体可以是移动小车结构,可以是机械手,还可以是吊车结构,也可以是定向移动结构。附图中所示的移动载体为具有移动轮的小车结构,也可以称为换辊小车。移动载体上设置有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则移动载体上同时具有至少两个的对接部。每个对接部都可以承载辊压部件,也均能与设备主体7上的拆装部位即辊压部件的拆出和装入部位相对,例如进行对接(对接包括相对且靠近、相对且接触、插接、通过连接件连接等情况)。
通常,换辊时,都是将辊件从设备主体7一侧抽出,再将新辊推入设备主体7。则,使用本申请的换辊装置换辊时,首先使用一个对接部承载新辊(每个对接部都可以承载新辊也都可以承载旧辊),例如通过第一对接部1承载新辊,当移动载体运输着新辊到达设备主体7处时,使用第二对接部2与设备主体7对接,将旧辊抽出设备主体7并沿着对接好的部位和方向,直接置入第二对接部2,而后将第一对接部1与设备主体7对接,使第一对接部1上的新辊与安装位置相对,直接推动新辊顺着轨道移动,即可将新辊顺着对接方向推入安装位置上,而后进行紧固操作即可完成换辊操作。换辊完毕,通过移动载体将旧辊运走。
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换辊装置,一个移动载体上设置两个对接部,单次换辊过程中,移动载体无需往返运送旧料和新料(先运走旧辊再将新辊运来);而对接部与设备主体7对接的结构设置,使得旧辊可以便捷地拆出到移动载体上,也使得新辊直接就能与安装位置对正,能够简便快速且精准地装入安装位置上,整个过程快速简便且精准,整体所用时长短,提高了换辊效率,也使得辊压机能够快速重新工作,提高辊压机的工作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换辊操作耗时长而降低辊压机工作效率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1和/或第二对接部2,设置有供辊压部件滑动的对接导轨。通过在设备主体7一侧进行抽拉和装入操作来更换辊件时,对接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抽拉方向也即辊压部件的装入方向一致。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1设置有第一对接轨道11,第二对接部2设置有第二对接轨道21。设备主体7的拆装部位可为拆装口或设在辊压部件一侧的主体轨道71,如图3所示。主体轨道71可以和对接轨道直接对接,引导辊压部件移出或移入,增强便利性。
当需要换辊时,将一个对接部例如第二对接部2移动至与设备主体7对接的位置上,使第二对接轨道21与设备主体7的拆装部位例如拆装口或主体轨道71对接,将旧辊的一端抽出就可使旧辊端部置入第二对接轨道21,再继续抽拉旧辊,旧辊沿着第二对接轨道21移动,减轻了摩擦力,可以快速将旧辊抽出;而后切换对接部的位置,第二对接部2离开对接位置,第一对接部1移动至与设备主体7对接的位置上,使第一对接轨道11与设备主体7的拆装部位例如拆装口或主体轨道71对接,推动第一对接轨道11上的新辊,新辊即可沿第一对接轨道11滑动而进入设备主体7内,如图4所示。如此,减轻了安装阻力,增强了辊压部件的移动顺滑性,又保证了安装方向和安装位置精度,避免在新旧辊的拆出和装入过程中,因辊件歪斜晃动而造成卡阻或安装位置有偏差等问题。
对接轨道可以是滑动式轨道也可以是滚动式轨道,可以是由轨条形成,例如包括两个并排、间隔且相对设置的滑轨,滑轨上都设置有滑块,辊压部件放置在滑块上;或者,对接轨道也可以是导向槽结构,例如,对接轨道包括导向槽,导向槽内设置有沿轨道长度方向排列的滚轮,各滚轮均可转动地设置在槽内。辊压部件的局部嵌入导向槽内并放置在滚轮上,推动或拉动辊压部件时,辊压部件沿导向槽移动时带动滚轮转动,会显著降低摩擦阻力。而导向槽会保证对接方向的精准性。
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的移动换位,可以通过手动移动实现,也可以通过动力装置4来实现。例如,移动载体包括底座5以可移动设置在底座5上的固定座3,固定座3移动而带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移动。可以手动推动固定座3移动。设置有动力装置4时,动力装置4设置在底座5上并驱动固定座3移动,而同步带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移动。当动力装置4带动固定座3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对接部1或者说第一对接轨道11,移动到与设备主体7的拆装部位对接的位置,当动力装置4带动固定座3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对接部2或者说第二对接轨道21,移动到与设备主体7的拆装部位对接的位置。
如图1所示,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可沿高度方向排列,动力装置4可以是升降装置。如,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都设置在固定座3上,并沿高度方向排列设置,且都可以是平台结构。升降装置可设置在固定座3下方,带动固定座3升降。当带动固定座3移动到第一高度时,第一对接部1移动到设备主体7的对接部所在的高度位置;当带动固定座3移动到第二高度时,第二对接部2移动到设备主体7的对接部所在的高度位置。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固定座3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通过支柱连接固定。第一平台上设置有第一对接轨道11,第一平台和第一对接轨道11形成第一对接部1,第二平台上设置有第二对接轨道21,第二平台和第二对接轨道21形成第二对接部2。动力装置4为电缸或液压缸,例如多级液压油缸。动力装置4设置有两个、共同驱动固定座3升降,保证固定座3升降的平稳性。
还有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动力装置4可设置有两组或多组,与对接部一一对应的设置。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也可以是均和设备主体7的拆装部位于同一高度(例如对接轨道和设备主体上的主体轨道相批齐平的高度),并在该平面内转动设置或滑动设置,动力装置4带动固定座3左右转动或左右滑动,来切换对接部相对于设备主体7的位置。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也可以是沿水平方向排列,且在高度方向上,均能与设备主体7上的主体轨道71齐平。带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移动的动力装置4,驱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平移,而使第一对接部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2分别与设备主体7上的拆装部位相对。
当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均设置在固定座3上时,动力装置带动固定座3平移,即可同步带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平移。换辊装置上可在水平方向形成有三个工位,依次为第一工位、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当动力装置4带动固定座3平移到使第一位置时,第一对接部1平移到第一工位,第二对接部2平移到第二工位,并与设备主体7的拆装部位相对,若第二对接部2上设置有对接轨道,则该对接轨道与设备主体7上的主体轨道71平齐且相对,此时,可将设备主体7上的旧辊拆卸下来并移动第二对接部2上。当动力装置4带动固定座3平移到第二位置时,第一工位空缺,第二对接部2平移到第三工位,第一对接部1平移到第二工位,并与设备主体7的拆装部位相对,若第一对接部1上设置有对接轨道,则该对接轨道与设备主体7上的主体轨道71齐平且相对,此时可将第一对接部上的新辊安装到设备主体7上。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固定座3包括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接件如连接臂固定相连。第一平台上设置有第一对接轨道11,第一平台和第一对接轨道11形成第一对接部1,第二平台上设置有第二对接轨道21,第二平台和第二对接轨道21形成第二对接部2。动力装置4的驱动端与第一平台或第二平台相连,而驱动固定座3平移,也即驱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同步平移。
当然,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均可独立平移,如,二者均可移动地设置在换辊装置的底座5上,动力装置4设置有两组,分别驱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沿水平方向平移。
动力装置4可为电缸、气缸或液压缸等线性动力,也可以是电机和丝杠螺母组件,电机和同步带组件等。
一些实施例中,换辊装置上还设置有供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平移的导向轨道10,导向轨道10沿水平方向延伸,并设置在底座5或支撑座13上。如,当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平移时,可减少摩擦力,并能确保移动方向不会歪斜。导向轨道10可以是滑轨,也可以是由丝杠螺母组件中的丝杠形成。
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而言,换辊装置上还设置有带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升降的升降机构9,升降机构9驱动第一对接部1和所述第二对接部2升降位移,以调整两个对接部的高度,确保两个对接部处于所需的作业高度,如对接轨道与设备主体7上的主体轨道71相齐平的高度位置。还能便于进行将新辊从存储点转移到换辊装置上的装载操作以及将旧辊从换辊装置上卸下的卸载操作。
具体而言,一些实施例中,升降机构9设置在换辊装置的底座5上,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均设置在换辊装置的支撑座13上,升降机构9驱动支撑座13而同步升降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如此,既能精简结构,又能保证两个对接部的高度一致性。
动力装置4和导向轨道10也均设置在支撑座13上,以使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在支撑座13上沿水平方向平移而分别与设备主体7上的拆装部位相对。即升降机构9设置在底座5上,支撑座13也设置在底座5上或升降机构9上,并在升降机构9的驱动下升降位移。而动力装置4、导向轨道10、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或着说固定座3,均设置在支撑座13上。
当然,一些实施例中,升降机构9也可以设置有两组,分别带动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升降位移。
升降机构9可以是竖直设置的气缸、液压缸或电缸等,也可以是电机和丝杠螺母组件,或电机和同步带组件等。
为确保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的竖直移动性,避免产生歪斜,一些实施例中,换辊装置上还设置有导向结构12,导向结构12引导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沿竖直方向移动。
当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均设置在支撑座13上时,也可以说固定座3设置在支撑座13上时,导向结构12用于引导支撑座13沿竖直方向移动。导向结构12可以是导轨滑块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轨和滑动设置在导轨上而沿竖直方向移动的滑块。
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升降机构9设置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支撑座13的两端,导向结构12可设置有一组、两组或更多组,位于两组升降机构之间。如此,支撑座13能够平稳顺畅且精准地沿竖直方向移动,确保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不会歪斜。
一些实施例中,移动载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带动辊压部件移动的安装装置8,以将辊压部件推出对接部和/或将辊压部件带入对接部。例如,将设备主体7上的旧辊拉动到换辊装置上,而后将换辊装置上的新辊推出到设备主体7上。如此,可以节省人力,加快更换速度。
安装装置8可以与对接部一一对应地设置,第一对接部1设置有第一安装装置,第二对接部2设置有第二安装装置。
安装装置8包括承载座81和带动承载座81移动的部件,承载座81沿对接轨道移动,用于承载辊压部件而带动辊压部件移动,或,用于和辊压部件相连接而推拉辊压部件,使辊压部件沿对接轨道移动。当对接轨道(指上述第一对接轨道11和第二对接轨道21)为导轨结构时,承载座81可滑动地套设在对接轨道上。当对接轨道为凹槽结构时,承载座81可以是嵌在导向滑槽内。当然,承载座81也可以位于对接轨道一侧。
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承载座81为或者包括连接部,用于和辊压部件相连接,而带动辊压部件沿对接轨道移动。例如,连接部为对接法兰,与辊压部件紧固连接。当驱动承载座81移动,会带动辊压部件在对接轨道上沿对接轨道移动,而进行旧辊的抽拉拆卸或新辊的推动安装。
驱动承载座81移动的部件可以是动力件,可以是手轮。动力件或手轮与承载座81传动连接并驱动承载座81移动。例如,电机通过丝杠滑块结构带动滑块上的承载座81移动,或者,手轮通过丝杠滑块结构带动滑块上的承载座81移动,或者气缸通过活塞杆推动或拉动承载座81移动等。
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安装装置8可以设置有一个,例如,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均位于固定座3上,安装装置8和固定座3相对移动设置,以能与任一个对接部相对。安装装置8可设置在固定座3远离设备主体7的一侧,当动力装置4带动固定座3移动而使对接部与设备主体7对接时,固定座3上的对接部,一端与设备主体7对接,另一端与安装装置8相对,以使安装装置8能够抽拉设备主体7内的旧辊或推动对接部上的新辊。
或者,如图5所示,第一对接部1和第二对接部2,即每个对接部上,都对应设置有一个安装装置8。
移动载体除包括底座5外,还包括有带动底座5移动的滚轮组和设置在底座5两侧的挡板6。滚轮组包括万向轮和/或转向轮,从而可以调整行进方向。例如,移动载体的结构与AGV小车的底盘结构一致,移动载体可以进行任意角度方向的移动。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辊压设备,包括设备主体7和如上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换辊装置,设备主体7上设置有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用于辊压物料,同时,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均可拆卸地设置在设备主体7上,如此,可以通过上述换辊装置进行更换,则该辊压设备的换辊操作,用时短,效率高,也提高了设备主体7的工作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设备主体7上在辊压部件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主体轨道71(即上述实施例中的主体轨道71),设置有主体轨道71后,换辊时,旧的辊压部件可从安装位置滑入主体轨道71(未完全滑入时,辊压部件通过设备主体71支撑),新的辊压部件可从主体轨道71上滑入安装位置,便于拆装。尤其是,主体轨道71可用于和上述对接轨道进行对接,提高换辊便利性,节约换辊时长。
一些实施例中,辊压设备还设置有或者说配套有连接件76,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上设置有连接部位,使得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能够通过连接件76相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模块,可称为辊压模块。如图3和图5所示。如此,工作辊能够共同拆装。
具体而言,设备主体7上的拆装口或者主体轨道71可只需设置一个。在拆除旧辊时,先通过连接件将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相连接,若设置有主体轨道71,主体轨道71与位于下方的工作辊例如第二工作辊73的位置对应设置即可,相连接的工作辊形成的辊压模块沿着主体轨道71整体移动到换辊装置的对接轨道上,即可以一次拆除操作共同拆除两个工作辊;而在安装新辊时,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通过连接件76连接,辊压模块整体移动而沿着换辊装置上的对接轨道进入主体轨道71,继而整体移动到安装位置进行安装,两个工作辊同步安装到位,简便了拆装工作。
待两个工作辊安装到位后,可以拆除连接件76,两个工作辊可以相对转动而进行辊压工作。
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能够在拆装时相连接而形成整体的辊压模块时,设备主体7上的主体轨道71可位于最低工作辊实际工作位置的下方,例如第二工作辊73位于第一工作辊72的下方,则主体轨道71位于第二工作辊73工作位置的下方,如图3所示。同时,辊压模块相对于设备主体7可升降,而设备主体7上还设置有顶升装置,顶升装置能够顶升辊压模块使其升降位移,以下降落入或升高脱离主体轨道71。如将旧辊落入主体轨道71而移出设备主体7进行拆除,或将主体轨道71上的新辊顶升抬高,而脱离轨道。脱离主体轨道71的新辊可以由顶升装置或其他支撑装置支撑,也可以由设备主体71的机架支撑而能进行辊压工作。
主体轨道71位于最低工作辊工作位置的下方时,沿着工作辊的轴向从设备主体7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如此,在辊系拆装中,辊压模块能一直沿着主体轨道71移动到设备主体7的机架的中间也是工作辊实际工作位置的下方,而后通过顶升装置顶升即可实现与设备主体的连接安装,相比于上述实施例中主体轨道仅位于辊压部件安装位置一侧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相当于主体轨道71一直延伸到了设备主体7内部,延伸到了工作辊实际工作位置的下方,辊压模块从主体轨道71转移到设备主体7上实际工作位置的过程或者从设备主体7上实际工作位置转移到主体轨道71上的过程,非常简便快速且平稳。
此类实施中,主体轨道71也可从设备主体7的拆装侧凸出一段,以便于和换辊装置上的对接轨道进行对接。如图3和图4所示。
在辊压物料时,物料的辊压宽度通常会小于工作辊的长度,以防止物料上会有辊压不到位的区域。但因此,也会造成工作辊在轴向上的受力不均匀,容易导致工作辊形变。因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设备主体7上还设置有防止第一工作辊72和/或第二工作辊73形变的防变形结构。当然,优选的实施例中,防变形结构会防止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形变。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与第一工作辊72相靠近或相接触或相抵接的第一压辊74,和/或,与第二工作辊73相靠近或相接触或相抵接的第二压辊75;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轴向相同,而所设置的第一压辊74和/或第二压辊75也均与工作辊同向设置,即轴向一致,并均可转动地设置在设备主体7上。
如此,第一压辊74和/或第二压辊75既与工作辊平行设置,又与工作辊靠近或解除或抵接,则相当于在工作辊一侧形成了具有足够硬度的压挡性部件,加之在辊压物料时,该工作辊又与另一个工作辊相挤压、具有抵压力,如此,每个工作辊在工作时,都会受到两侧的挤压或压挡,可以有效防止工作辊产生局部凸起或整体弯曲而形成拱形等形变,从而能形成上述防止工作辊形变的防变形结构。且通过转动设置的压辊对工作辊进行防变形的压挡,工作辊转动而辊压物料时,可带动压辊转动,减轻摩擦阻力,防止对工作辊的转动造成妨碍。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压辊74设置在第一工作辊72的远离第二工作辊73的一侧,第二压辊75设置在第二工作辊73远离第一工作辊72的一侧,避免对辊压造成妨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辊74、第一工作辊72、第二工作辊73和第二压辊75沿高度方向排列,如此,压辊对工作辊的力和工作辊所受的辊压物料反作用力正好对称,每个工作辊的径向两侧,形成了对称的压抵(由压辊和另一个工作辊提供),受力均匀,防变形效果良好。
第一压辊74和第二压辊75的直径不小于第一工作辊和第二工作辊的直径。如此,第一压辊74和第二压辊75的抗变形能力大,可以有效的防止工作辊形变,同时,设置有防形变结构后,第一工作辊72和第二工作辊73的直径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辊压机上辊压物料的轧辊可以缩小。将需要经常更换的易损耗部件的规格参数减小,可以有效节省成本。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防变形结构也可以包括设置在工作辊一侧的挡板类部件形成。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部件、装置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附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部件、装置。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中,各部件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载体,所述移动载体上设置有均用于承载辊压部件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可移动设置,以均能与设备主体上的拆装部位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或所述第二对接部设置有供所述辊压部件滑移的对接轨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载体包括底座和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固定座,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移动而改变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沿高度方向排列,带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移动的动力装置为升降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沿水平方向排列,动力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平移,而使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分别与所述设备主体上的拆装部位相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移动的导向轨道,所述导向轨道在支撑座上沿水平方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升降位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均设置在支撑座上,所述换辊装置上还包括引导所述支撑座沿竖直方向升降的导向结构。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或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所述第一平台上设置有第一对接轨道,所述第一平台和所述第一对接轨道形成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平台上设置有第二对接轨道,所述第二平台和所述第二对接轨道形成所述第二对接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轨道包括导向槽和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的滚轮,所述滚轮具有多个并沿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排列。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载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带动辊压部件移动的安装装置,以将辊压部件推出对接部和/或将辊压部件带入对接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装置包括:
承载座,用于与辊压部件相连,而带着辊压部件沿对接轨道移动;
动力件或手轮,与所述承载座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承载座移动。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载体包括所述底座、带动所述底座移动的滚轮组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两侧的挡板。
14.一种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换辊装置,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用于辊压物料的第一工作辊和第二工作辊,所述第一工作辊和所述第二工作辊均可拆卸设置,以能通过所述换辊装置更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位于辊压部件安装位置一侧的主体轨道,以使所述辊压部件从安装位置滑入所述主体轨道或从所述主体轨道上滑入安装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一工作辊和所述第二工作辊通过所述连接件相连接而形成辊压模块,以能共同拆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模块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可升降设置,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位于最低工作辊工作位置下方的主体轨道,以及能够带动所述辊压模块升降的顶升装置,以使所述辊压模块落入或脱离所述主体轨道。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上还设置有防止所述第一工作辊和/或所述第二工作辊形变的防变形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工作辊相靠近或相接触或相抵接的第一压辊,和/或,与所述第二工作辊相靠近或相接触或相抵接的第二压辊;其中,所述第一压辊和/或所述第二压辊可转动地设置且与工作辊同向设置,并能形成防止工作辊形变的防变形结构。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辊和所述第二压辊的直径均不小于所述第一工作辊和所述第二工作辊的直径。
CN202320581481.4U 2023-01-31 2023-03-22 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 Active CN2196647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19024 2023-01-31
CN202320181902 2023-01-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4735U true CN219664735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23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81481.4U Active CN219664735U (zh) 2023-01-31 2023-03-22 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647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3785B (zh) 一种冲压自动化板料对中台
CN107351444B (zh) 一种压力机换模装置
CN104551598B (zh) 一种压力机快速换模小车
CN212100683U (zh) 分拣小车及分拣设备
CN219664735U (zh) 一种换辊装置及辊压设备
CN215556305U (zh) 钢板加工线上用于转移钢板的转移装置
CN115093108B (zh) 牵引辊更换系统
CN220005518U (zh) 一种折弯机定位结构
CN211440893U (zh) 注塑模具快速换模台
CN210703509U (zh) 一种水泵芯部自动装配设备
CN104308534B (zh) 一种用于刷焊道与扩管的一体机
CN216066218U (zh) 一种滚筒焊接辅助装置
CN217668968U (zh) 一种叉车门架结构件柔性自动化组对工装
CN110181205B (zh) 一种钢筋骨架片焊接生产线
CN215556691U (zh) 发动机合装动力传递装置
CN219258625U (zh) 型材搬运装置
CN219151193U (zh) 送料装置和卷板成套设备
CN219669654U (zh) 一种分体式收卷装置
CN112737233B (zh) 转子轴装配前处理平台
CN219297058U (zh) 一种随行移载机构
CN111843032B (zh) 双边剪换刀装置及换刀方法
CN219789571U (zh) 玻璃印刷机
CN221518350U (zh) 一种切片机上下料装置
CN220282453U (zh) 型钢夹持输送装置
CN210475288U (zh) 一种拉弯机的型材上料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