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1597U -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1597U
CN219661597U CN202320517654.6U CN202320517654U CN219661597U CN 219661597 U CN219661597 U CN 219661597U CN 202320517654 U CN202320517654 U CN 202320517654U CN 219661597 U CN219661597 U CN 219661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el
cleaning
supporting
cylinder
di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176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新忠
高令宇
王勇
贾德龙
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176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61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1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1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清洁筒包括第一筒件、第二筒件和支撑件;设置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均构成为与清洁筒的旋转轴线呈不相互平行的结构;当第二筒件的外表面未受到压力时其呈完整的连续环形面结构;当第二筒件接触地面并受到压力时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朝向第一变形区和/或第二变形区进行变形来形成有呈凹陷结构的带污部;当清洁筒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第二筒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清洁装置包括前述的清洁筒。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滚筒对污液进行移送的过程中存在的移送效果差、移送噪音大、移送中容易藏污纳垢导致难以被清洗干净的问题。

Description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对地面的清洁领域,具体涉及到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清洁筒用于安装到清洁装置上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
背景技术
现有清洁装置针对地面的清洁处理,一般设置有滚筒,通过滚筒的旋转滚动运动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其中,滚筒的结构主要有两种结构方式,第一种为设置海绵或绒毛的外层结构,该结构的滚筒在对地面进行清洁时会吸附较多的污水,同时会对垃圾等脏污进行吸附、粘附,滚筒很难被清洗干净,且需要进行烘干处理,否则极易出现发霉发臭的问题;第二为设置毛条或刮条的滚刷结构,滚刷在对地面清洁时同样存在会吸附部分污水,且垃圾等脏污会进行吸附、粘附,同时还容易夹载垃圾,导致滚刷难以被清洗干净,容易出现发霉发臭的问题,且滚刷在接触地面时还会形成较大的噪音;同时,滚筒或滚刷对地面的整体清洁效果一般,对污水和垃圾进行移送的效果相对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滚筒对污液进行移送的过程中存在的移送效果差、移送噪音大、移送中容易藏污纳垢导致滚筒难以被清洗干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清洁筒,包括第一筒件和第二筒件,第二筒件设置为可旋转滚动运动的结构来用于接触地面进行清洁,其特征在于:第一筒件位于第二筒件的内侧或内环,第一筒件和第二筒件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件,多个支撑件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
第二筒件和支撑件均设置为呈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
单个支撑件设置为在沿清洁筒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构成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多个第一支撑部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且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构成有第一变形区,并使得多个第一变形区对应地呈间隔分布结构;
多个第二支撑部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且相邻两个第二支撑部之间构成有第二变形区,并使得多个第二变形区对应地呈间隔分布结构;
第一支撑部设置为朝向第二支撑部方向延伸伸出且第二支撑部设置为朝向第一支撑部方向延伸伸出,并设置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均构成为与清洁筒的旋转轴线呈不相互平行的结构;
第二筒件的外表面设置为呈整体的环形结构使得当第二筒件的外表面未受到压力时呈完整的连续环形面结构;
当第二筒件接触地面并受到压力时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朝向第一变形区和/或第二变形区进行变形来形成有呈凹陷结构的带污部;
当清洁筒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第二筒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
前述的清洁筒,第一支撑部设置为由清洁筒的第一侧端面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向第二支撑部方向呈螺旋延伸伸出的结构或呈倾斜延伸伸出的结构,第二支撑部设置为由清洁筒的第二侧端面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向第一支撑部方向呈螺旋延伸伸出的结构或呈倾斜延伸伸出的结构;
且设置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构成为相反方向。
前述的清洁筒,当第二筒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且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二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
前述的清洁筒,设置第二筒件呈柱状的环形结构,当第二筒件未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在旋转滚动方向上构成为呈完整的环形结构且呈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并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在沿旋转轴线方向上构成为呈连续平滑弧面结构;
当第二筒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的一部分构成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在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
前述的清洁筒,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呈在连续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
且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二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呈在连续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
前述的清洁筒,设置当第二筒件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靠近地面的区域与靠近地面的第一支撑部和靠近地面的第二支撑部均呈变形结构;
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均设置为呈中空结构或中通结构;
使得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对应的区域的一部分来朝向第一变形区进行变形并带动第一支撑部进行变形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
且使得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的一部分来朝向第二变形区进行变形并带动第二支撑部进行变形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
前述的清洁筒,第二筒件和支撑件的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和支撑件均呈可弹性复位的结构,使得当第二筒件由接触地面切换至未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和支撑件均构成为进行弹性复位的结构来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的带污部由凹陷结构变形成为连续平滑弧面结构。
前述的清洁筒,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清洁区,清洁区设置为位于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与地面相接触的交接位置的上方,且设置清洁区位于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环形面结构的区域位置上来形成可接收清洗液的结构。
前述的清洁筒,当第二筒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在旋转滚动方向上构成为依次形成多个带污部来对污液进行沿旋转滚动方向上移送,在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上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上构成的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的结构使得污液分别沿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进行朝向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交接位置处进行移送。
前述的清洁筒,支撑件包括与第一筒件相连的内撑部和与第二筒件相连的外撑部,且支撑件设置为由内撑部朝向外撑部呈延伸伸出的结构,并设置支撑件沿延伸伸出的方向来朝向与旋转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倾斜的结构。
前述的清洁筒,当第二筒件来接触地面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靠近第一侧端面的区域位置与靠近第二支撑部的区域位置呈不同时接触地面的结构且呈不同时形成有带污部的结构;
和/或,当第二筒件来接触地面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靠近第二侧端面的区域位置与靠近第一支撑部的区域位置呈不同时接触地面的结构且呈不同时形成有带污部的结构。
前述的清洁筒,设置第一支撑部的厚度值H1和/或第二支撑部的厚度值H2大于等于第二筒件的厚度值H0并设置厚度值H0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1.3毫米;
或设置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第一筒件和第二筒件之间形成的垂直距离H3大于等于第二筒件的厚度值H0的十倍并设置厚度值H0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1.3毫米;
或设置第二筒件由两种不同硬度值的材质混合制成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构成有第一擦污部和第二擦污部且第一擦污部和第二擦污部的硬度值不相同;
或至少设置第二筒件由橡胶材质或硅橡胶材质制成来使得第二筒件构成为呈柔软性结构且呈疏水性结构。
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上设置清洁腔,还包括如前所述的清洁筒,清洁筒设置为可旋转滚动运动地安装于清洁腔内,当清洁筒接触地面时可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
还包括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安装于装置主体内或安装于清洁腔内,驱动模块用于提供驱动力来带动清洁筒进行旋转滚动运动;
还包括清洗液箱和污液箱,清洗液箱用于对清洁筒进行供给清洗液来对清洁筒进行清洗且对地面进行清洁,污液箱至少用于收集污液;
还包括抽吸件,抽吸件用于提供抽送力或吸取力来将污液进行移送到污液箱内收集盛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的第二筒件可以有效的来形成带污部对地面上的污液进行移送处理,实现第二筒件仅在接触地面的时候形成有凹陷结构的带污部,而第二筒件上不接触地面的区域位置呈连续的环形面结构,实现可以有效的来将第二筒件进行清洗干净,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不容易藏污纳垢。
本方案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伸出结构,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可以有效的来进行变形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同时可以在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来实现沿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结构,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二筒件对地面清洁的噪音。
本方案的清洁筒上的第二筒件的结构部分,在未接触地面时呈完整的连续环形面结构,在接触地面时可以构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使得第二筒件在旋转滚动运动中实现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呈在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不容易藏污纳垢,使得第二筒件很容易被清洗干净。
本方案的第二筒件的结构设置,使得可以在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的环形面结构的区域上来对第二筒件的外表面进行清洗,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很容易被清洗干净,同时形成的带污部可以有效的来对污液进行带动移送,且带污部可以由凹陷结构变形成为连续的环形面结构来实现被有效的清洗,使得第二筒件的整体外表面均可被有效的清洗干净,不会出现藏污纳垢的问题。
本方案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延伸伸出的结构设置,及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的结构设置,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来对应的实现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不间断的带污部可以有效的形成连续引导污液在带污部上进行移动并最终实现污液可以朝向清洁筒的中部位置进行移送,有利于提升对污液进行引导流动移送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的提升对污液进行集中移送的效果。
本方案中实现的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不会形成滚刷上的单个刮条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同时接触地面进行带动移送污液的结构,进而不会产生较大的噪音,不间断的带污部结构会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和/或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不会出现区域整体同时接触地面的结构,且不会形成由第一侧端部至第二侧端部连续贯通的带污部结构,且不会形成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支撑件对应的区域全部位置均接触地面的结构,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二筒件接触地面进行清洁的噪音,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本方案中,第二筒件的结构、支撑件的结构可以有效的来实现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实现通过带污部来对污液进行带动移送,同时带污部可以有效的被清洗干净,带污部在被清洗时不会呈凹陷结构,而是由凹陷结构变形成为连续的环形面结构来实现被清洗,有效的解决藏污纳垢的问题,且不容易形成对地面的二次污染。
本方案的支撑件及第二筒件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可以有效的来进行弹性复位,进而有效的实现在凹陷结构的带污部和连续的环形面结构之间持续切换,实现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可以有效的复位到连续的环形面结构下来被清洗干净,提升第二筒件被清洗干净的容易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从清洁筒的第一侧端面来展示清洁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从清洁筒的第二侧端面来展示清洁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清洁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清洁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清洁筒的侧部示意图;
图6为清洁筒的内部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7为清洁筒上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示意及清洁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清洁筒的局部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9为清洁筒的局部剖面来展示清洁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筒件接触地面来形成带污部的示意图;
图11为清洁筒位于地面上旋转滚动运动时沿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形成带污部的示意图;
图12为清洁筒位于地面上旋转滚动运动时沿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形成带污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13为清洁筒位于地面上旋转滚动运动时沿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形成带污部及带污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14为清洁筒位于地面上旋转滚动运动时沿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形成带污部的结构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10-清洁筒,101-第一侧端面,102-第二侧端面,11-第一筒件,12-第二筒件,13-支撑件,131-第一支撑部,132-第二支撑部,14-第一变形区,15-第二变形区,16-带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筒10及其清洁装置,如图1至图14构成所示,清洁筒10主要来接触地面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实现对地面的清洁效果,清洁筒10在接触地面上时承受压力并进行持续的旋转滚动运动,在旋转滚动运动中形成将地面上的污液即污水或污水和垃圾的混合液来进行带动移送,使得污液沿旋转滚动方向进行被带动移送,进而实现对污液的收集效果;主要将清洁筒10安装到清洁装置上,清洁装置启动工作来实现控制清洁筒10进行旋转滚动运动进而实现通过清洁筒10来完成对地面的清洁任务,对地面的清洁处理可以为擦地、拖地或洗地清洁处理。
本方案的清洁筒10,包括第一筒件11和第二筒件12,第二筒件12设置为可旋转滚动运动的结构来用于接触地面进行清洁,第一筒件11位于第二筒件12的内侧或内环,第一筒件11和第二筒件12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件13,多个支撑件13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多个支撑件13使得第一筒件11和第二筒件12之间通过多个支撑件13来进行相连,主要为单个支撑件13的内端与第一筒件11相连,单个支撑件13的外端与第二筒件12相连,实现第二筒件12位于第一筒件11的外侧或外环的结构,当第一筒件11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实现通过多个支撑件13来带动第二筒件12进行同步的旋转滚动运动,第二筒件12旋转滚动运动接触地面实现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针对第二筒件12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的结构部分,主要将第二筒件12和支撑件13均设置为呈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在接触地面时可以进行变形,通过变形来形成结构实现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同时支撑件13可以在第二筒件12进行变形时来进行对应的变形,实现支撑件13和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来共同实现构成变形结构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
其中,单个支撑件13设置为在沿清洁筒1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构成有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即为单个支撑件13在沿旋转轴线方向呈延伸伸出的结构,具体地,单个支撑件13在旋转轴线上来形成有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主要来构成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呈左右分布的结构,实现将单个支撑件13来分为两部分的分布结构,虽然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呈左右分布的结构,但是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清洁筒10的中部位置呈相连结构,即为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构成为在清洁筒10的中部相交接的结构,来实现构成单个支撑件13的结构。
针对清洁筒10的具体结构部分,多个第一支撑部131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且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131之间构成有第一变形区14,即为在旋转滚动运动的方向上形成有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131之间有第一变形区14,多个第一支撑部131则实现了在旋转滚动方向上有多个第一变形区14,并使得多个第一变形区14对应地呈间隔分布结构,也即为在旋转滚动运动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变形区14之间有第一支撑部131,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131之间有第一变形区14,进而形成多个第一支撑部131、多个第一变形区14的结构,且均呈间隔分布的结构;同样的,多个第二支撑部132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且相邻两个第二支撑部132之间构成有第二变形区15,即为在旋转滚动运动的方向上形成有相邻两个第二支撑部132之间有第二变形区15,多个第二支撑部132则实现了在旋转滚动方向上有多个第二变形区15,并使得多个第二变形区15对应地呈间隔分布结构,也即为在旋转滚动运动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二变形区15之间有第二支撑部132,相邻两个第二支撑部132之间有第二变形区15,进而形成多个第二支撑部132、多个第二变形区15的结构,且均呈间隔分布的结构;来形成清洁筒10上包括多个第一支撑部131、第一变形区14、第二支撑部132和第二变形区15的结构,进而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能够进行变形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处理。
其中,针对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结构部分,第一支撑部131设置为朝向第二支撑部132方向延伸伸出且第二支撑部132设置为朝向第一支撑部131方向延伸伸出,并设置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均构成为与清洁筒10的旋转轴线呈不相互平行的结构;即为,第一支撑部131由清洁筒10的第一侧端面101位置即左侧端面位置来朝向第二支撑部132方向进行延伸伸出,而第二支撑部132则为由清洁筒10的第二侧端面102位置即右侧端面位置来朝向第一支撑部131方向进行延伸伸出,同时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构成为不相互平行的结构,同时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旋转轴线不相互平行且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和旋转轴线也不相互平行,来形成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结构,以便实现第二筒件12在接触地面时不会出现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支撑件13对应的区域位置整体均接触地面的结构,而是形成其中的一部分接触地面其中的另一部分不接触地面,且随第二筒件12的旋转滚动运动来实现其中的一部分由接触地面变化为不接触地面且其中的另一部分由不接触地面来变化为接触地面,实现沿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上来构成持续逐渐接触地面的效果。
针对第二筒件12的结构部分,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设置为呈整体的环形结构使得当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未受到压力时呈完整的连续环形面结构,第二筒件12可以设置为柱状的环形结构,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为一个整体的环形面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未接触地面受到压力时则形成完整的连续环形面结构,此时可以极为方便的来对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进行清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不容易藏污纳垢,且不容易粘附或吸附污液,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可以有效的保持干净和干燥状态。
针对第二筒件12来接触地面进行清洁的结构部分,当第二筒件12接触地面并受到压力时至少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朝向第一变形区14和/或第二变形区15进行变形来形成有呈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即为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接触地面并受到压力时,此时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会进行变形,因第一变形区14、第二变形区15为中空或中通的避空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一部分主要来对应的朝向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进行变形进而形成为凹陷的结构,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结合第一支撑部131或第二支撑部132来进行变形则形成了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带污部16可以来容纳污液,进而方便后续来对污液进行带动移送收集处理。
针对第二筒件12来接触地面进行清洁的结构部分,当清洁筒10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即为当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接触地面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此时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会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来进行持续形成凹陷结构,主要来沿延伸方向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的效果,进而实现带污部16来对污液进行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进行带动移送,以便污液能够由清洁筒10的左侧端面位置和右侧端面位置来朝向清洁筒10的中部位置进行移送汇聚集中,方便后续对污液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因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与第二筒件12进行交接相连位置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对应的区域不会形成凹陷结构,而是在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对应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区域来进行变形形成凹陷结构,因此凹陷结构的形成则为沿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进行持续形成,在随第二筒件12进行旋转滚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的结构。
本方案中,针对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旋转滚动方向上的延伸结构部分,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第一筒件11和第二筒件12之间沿旋转滚动方向上延伸伸出来构成为在旋转滚动方向上的长度结构;针对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延伸结构部分,第一支撑部131设置为由清洁筒10的第一侧端面101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向第二支撑部132方向呈螺旋延伸伸出的结构或呈倾斜延伸伸出的结构,第二支撑部132设置为由清洁筒10的第二侧端面102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向第一支撑部131方向呈螺旋延伸伸出的结构或呈倾斜延伸伸出的结构,且设置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构成为相反方向;可以为,第一支撑部131朝向第二支撑部132呈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螺旋延伸伸出结构,则第二支撑部132朝向第一支撑部131呈逆时针或顺时针的螺旋延伸伸出结构;还可以为,第一支撑部131为由第一侧端面101朝向第二支撑部132呈相对地面的高度逐渐升高或降低的倾斜结构,则第二支撑部132由第二侧端面102朝向第一支撑部131呈相对地面的高度逐渐升高或降低的倾斜结构,单需满足倾斜的方向相反,来形成第一支撑部131的倾斜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倾斜方向能够形成交叉,且相互不平行,同时均与旋转轴线不平行,即为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和旋转轴线两两之间均呈不相互平行的结构,以便实现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来形成延伸方向上对污液进行引导,同时不会形成类似滚刷上的单个刮条整体位置均接触地面导致引起拍打地面的结构,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二筒件12接触地面进行清洁时的噪音。
可选地,单个第一支撑部131和与其对应相连的单个第二支撑部132构成为呈V形结构。
针对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来形成带污部16的结构部分,本方案中,当第二筒件12在接触地面中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131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且设置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二支撑部132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即为在第二筒件12旋转滚动运动的过程中,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的不同位置会在不同时刻接触地面,主要为对应的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来分别接触地面,可以理解的是,主要构成为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由第一侧端面101位置朝向第二支撑部132来逐渐接触地面,在逐渐接触地面的过程中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而不是形成为由第一侧端面101位置至第二支撑部132均形成带污部16结构,而是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的结构,使得污液来沿不间断的带污部16进行引导移送,也即为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进行引导移送,当然,不间断的带污部16还会形成将污液来沿旋转滚动方向进行移送;同样的,主要构成为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由第二侧端面102位置朝向第一支撑部131来逐渐接触地面,在逐渐接触地面的过程中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而不是形成为由第二侧端面102位置至第一支撑部131均形成带污部16结构,而是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的结构,使得污液来沿不间断的带污部16进行引导移送,也即为沿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进行引导移送,当然,不间断的带污部16还会形成将污液来沿旋转滚动方向进行移送;实现形成带污部16来对污液进行沿旋转滚动方向移送且形成沿清洁筒10的轴线方向移送。
本方案中,针对第二筒件12的结构部分,设置第二筒件12呈柱状的环形结构,第二筒件12整体上构成为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当第二筒件12未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在旋转滚动方向上构成为呈完整的环形结构且呈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并设置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在沿旋转轴线方向上构成为呈连续平滑弧面结构;即为,第二筒件12未受到压力时,第二筒件12在自然的状态下为外表面呈完整的环形结构,且为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此时可以极为容易地对第二筒件12进行清洗干净,且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不存在藏污纳垢的结构;当第二筒件12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至少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一部分构成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在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当第二筒件12位于地面上并承受到压力时,此时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进行变形来构成为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随着第二筒件12的持续旋转滚动运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接触地面的位置在持续变化,也即为接触地面形成凹陷结构的位置在持续变化,这样就形成了至少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一部分构成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在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当处于连续平滑弧面结构时此时可以使得第二筒件12的该表面部分被清洗干净,当处于凹陷结构时此时可以使得第二筒件12的该表面部分来形成带污部16对污液进行移送。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在凹陷结构和连续环形面或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之间持续切换,当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区域位置接触地面时进行变形构成有凹陷结构,即为形成了带污部16,但是随着第二筒件12的旋转滚动运动,第一区域位置离开地面时进行变形复位来切换成为连续环形面结构或连续的平滑弧面结构,再随着第二筒件12的持续旋转滚动运动,第一区域位置从未接触地面的状态到接触地面的状态,此时第一区域位置又会因接触地面受到压力进行变形来形成有凹陷结构,即为又形成了带污部16,在第二筒件12持续的旋转滚动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区域位置在凹陷结构和连续环形面结构或连续的平滑弧面结构之间持续的切换。
本方案中,针对第二筒件12上的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结构部分,设置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131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呈在连续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具体地,在第二筒件12进行旋转滚动运动的过程中,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不同位置来切换接触地面和不接触地面,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接触地面的部分会进行变形来形成凹陷结构,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不接触地面的部分则不会变形而保持连续的环形面结构,其中,在沿清洁筒1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来构成的带污部16的结构部分,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随着第二筒件12的旋转滚动运动会形成沿第一支撑部131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持续逐渐构成带污部16,且会持续进行变形复位来切换成为连续平滑弧面结构,实现同一位置会形成在凹陷结构与连续平滑弧面结构之间持续切换,形成凹陷结构则来带动污液进行移送,形成连续平滑弧面结构则来进行被清洗液清洗,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可以随旋转滚动运动过程而被清洗干净,且随旋转滚动运动过程来持续形成带污部16对污液进行移送处理;且设置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二支撑部132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呈在连续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随着第二筒件12的旋转滚动运动会形成沿第二支撑部132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持续逐渐构成带污部16,且会持续进行变形复位来切换成为连续平滑弧面结构,实现同一位置会形成在凹陷结构与连续平滑弧面结构之间持续切换,形成凹陷结构则来带动污液进行移送,形成连续平滑弧面结构则来进行被清洗液清洗,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可以随旋转滚动运动过程而被清洗干净,且随旋转滚动运动过程来持续形成带污部16对污液进行移送处理。
可见,本方案的清洁筒10上的第二筒件12的结构部分,在未接触地面时呈完整的连续环形面结构,在接触地面时可以构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使得第二筒件12在旋转滚动运动中实现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呈在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不容易藏污纳垢,使得第二筒件12很容易被清洗干净。
本方案中,第二筒件12上形成带污部16的结构部分,主要为,设置当第二筒件12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靠近地面的区域与靠近地面的第一支撑部131和靠近地面的第二支撑部132均呈变形结构,此时在旋转滚动方向上至少单个第一变形区14的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撑部131呈变形结构,且至少单个第二变形区15的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撑部132呈变形结构,实现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呈变形结构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的结构,其中,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均设置为呈中空结构或中通结构,以便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一部分朝向对应的朝向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进行变形凹陷,并最终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具体地,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和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进行变形的结构来使得至少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的一部分来朝向第一变形区14进行变形并带动第一支撑部131进行变形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且使得至少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的一部分来朝向第二变形区15进行变形并带动第二支撑部132进行变形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可见,支撑件13和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进行同步的变形来引导形成第二筒件12上的凹陷结构,进而形成带污部16,实现带污部16来对污液进行移送。
针对第二筒件12和支撑件13的柔软性结构部分,本方案中,第二筒件12和支撑件13的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和支撑件13均呈可弹性复位的结构,即为柔软性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和支撑件13在受到压力时可以弹性变形且在压力消失时可以进行弹性复位,使得当第二筒件12由接触地面切换至未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12和支撑件13均构成为进行弹性复位的结构来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带污部16由凹陷结构变形成为连续平滑弧面结构,当第二筒件12在受到压力时则进行变形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主要为朝向第一变形区14或第二变形区15来进行变形形成凹陷结构,而支撑件13在受到压力时则朝向第一变形区14或第二变形区15进行弯曲变形来与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同步变形共同来构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当清洁筒10受到的压力消失时,此时支撑件13在旋转滚动方向上的长度结构方向上进行回弹复位,且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带污部16也逐渐进行弹性复位变形,使得凹陷结构逐渐进行弹性复位来变形成为连续的环形面结构,进而实现当第二筒件12未接触地面且未受到压力时,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整体上构成为完整的连续环形面结构,即为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无任何凹陷结构,此时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可以有效的来清洗干净,不存在藏污纳垢的问题。
为了有效的提升对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进行清洗干净的效果,本方案中,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清洁区,清洁区主要用于来形成清洗液进行对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进行清洗的效果,可以为清洗液进行冲淋或喷淋清洗,其中,清洁区设置为位于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与地面相接触的交接位置的上方,且设置清洁区位于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环形面结构的区域位置上来形成可接收清洗液的结构,当设置对第二筒件12进行供给清洗液即清水的结构时,清水被供给到清洁区上,清水在清洁区上形成清洗效果,因清洁区呈连续的环形面结构,使得清洁区及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很容易被清洗干净,不会出现藏污纳垢的问题,清水和清洗过程中形成的污水沿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向下流动来形成对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的持续清洗效果并流动至地面上或带污部16上,形成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并实现污液即污水被带污部16进行带动移送的效果。
可见,本方案的清洁区的设置,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很容易被清洗干净,当清洁筒10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时,此时可以设置供给清洗液的结构来对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进行供给清水,实现有效的将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清洗干净。
本方案中,针对第二筒件12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的结构部分,当第二筒件12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在旋转滚动方向上构成为依次形成多个带污部16来对污液进行沿旋转滚动方向上移送,即为,在旋转滚动方向上,随着清洁筒10的旋转滚动运动,第二筒件12上与多个第一变形区14和多个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来形成沿旋转滚动方向上依次进行变形来对应的依次形成多个带污部16,进而实现在旋转滚动运动的方向上实现对污液的带动移送效果,同时,在清洁筒1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即为在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上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上构成的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的结构使得污液分别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来进行朝向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交接位置处进行移送,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会对应的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来形成带污部16,且带污部16为连续形成不间断的结构,这样实现对污液进行连续引导移送,使得污液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移送,并实现污液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有清洁筒10的第一侧端面101位置和第二侧端面102位置朝向清洁筒10的中部位置进行流动移送,也即为朝向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的交接位置进行流动移送,也可以理解为朝向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交接位置进行流动移送,实现有效的引导污液进行流动移送的效果,以便后续对污液进行有效的集中收集处理。
可见,本方案的第二筒件12的结构及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结构,实现对污液不仅沿旋转滚动方向进行移送,还实现对污液来沿清洁筒10的旋转轴线方向进行移送,实现污液朝向清洁筒10的中部位置进行移送来实现集中汇聚的效果,可以有的提升对污液进行移送收集的效果。
本方案中,支撑件13的具体结构部分,主要设置支撑件13包括与第一筒件11相连的内撑部和与第二筒件12相连的外撑部,第一支撑部131设置有内撑部和外撑部,第二支撑部132也设置有内撑部和外撑部,针对第一支撑部131的结构部分实现第一支撑部131通过内撑部与第一筒件11呈相连的结构且通过外撑部与第二筒件12呈相连的结构,针对第二支撑部132的结构部分实现第二支撑部132通过内撑部与第一筒件11呈相连的结构且通过外撑部与第二筒件12呈相连的结构,实现支撑件13即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来形成对第二筒件12的支撑效果,使得第一筒件11通过支撑件13即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来形成对第二筒件12的支撑效果,使得当第一筒件11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能够通过支撑件13来带动第二筒件12进行旋转滚动,使得第一筒件11、第二筒件12和多个支撑件13来形成同步的旋转滚动运动效果,且同时形成第二筒件12能够通过支撑件13来相对第一筒件11进行变形,以便有效的来实现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进行变形来形成带污部16,且支撑件13设置为由内撑部朝向外撑部呈延伸伸出的结构来构成为支撑件13在旋转滚动方向上的长度结构,即为构成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来在旋转滚动方向进行变形的长度结构,并设置支撑件13沿延伸伸出的方向来朝向与旋转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倾斜的结构,倾斜的结构使得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能够更好的来进行变形,同时能够更好的来带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来进行有效的变形,可以有效的提升第二筒件12进行变形的效果,同时有效的提升带污部16的形成。
本方案中,针对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旋转滚动方向上的倾斜结构,主要设置为沿第一支撑部13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支撑部132的长度方向来形成朝向与清洁筒10旋转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倾斜结构,使得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不构成为与第一筒件11的外表面或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呈垂直的结构,这样使得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受到压力时可以更容易进行沿倾斜方向进行变形,提升其变形效果。
优选地,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倾斜结构设置为呈弧形倾斜的结构或直线型倾斜的结构,此时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能够更好的变形,且能够更好的带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来进行变形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
本方案中,针对清洁筒10接触地面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的方案部分,主要为,当第二筒件12来接触地面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构成为靠近第一侧端面101的区域位置与靠近第二支撑部132的区域位置呈不同时接触地面的结构且呈不同时形成有带污部16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的整体区域位置不会同时接触地面,且不会同时形成带污部16结构,这样就不会形成类似拍打地面的结构,第一支撑部131与第二筒件12交接位置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对应的区域的整体区域位置也不会同时接触地面,而是形成沿第一支撑部131的延伸方向来依次形成连续逐渐接触地面的结构,进而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的结构,实现有效的降低第二筒件12接触地面进行清洁时的噪音,且提升对污液进行引导移送的效果。
和/或,本方案中,针对清洁筒10接触地面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的方案部分,主要为,当第二筒件12来接触地面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构成为靠近第二侧端面102的区域位置与靠近第一支撑部131的区域位置呈不同时接触地面的结构且呈不同时形成有带污部16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的整体区域位置不会同时接触地面,且不会同时形成带污部16结构,这样就不会形成类似拍打地面的结构,第二支撑部132与第二筒件12交接位置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对应的区域的整体区域位置也不会同时接触地面,而是形成沿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来依次形成连续逐渐接触地面的结构,进而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的结构,实现有效的降低第二筒件12接触地面进行清洁时的噪音,且提升对污液进行引导移送的效果。
本方案中,如图11-图14所示,第二筒件12在地面上进行旋转滚动运动的过程中且形成有带污部16来对污液进行移送收集,针对单个第一变形区14和单个第二变形区15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对应的区域不会形成整体同时接触地面形成带污部16,而是形成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131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且形成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二支撑部132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二筒件12在地面上产生的噪音。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14或单个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整体均接触地面来形成带污部16时此时会形成对地面的拍打结构引起较大的噪音,会形成支撑件13在沿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整体部位与第二筒件12交接的整体部位来接触到地面,形成类似拍打地面的结构,进而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而本方案设置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形成螺旋延伸伸出结构或倾斜延伸伸出结构,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不会形成拍打地面的结构。
为了有效的提升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来进行变形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支撑部131的厚度值H1和/或第二支撑部132的厚度值H2大于等于第二筒件12的厚度值H0并设置厚度值H0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1.3毫米;其中,设置第一支撑部131的厚度值或第二支撑部132的厚度值大于等于第二筒件12的厚度值使得第二筒件12能够具备更柔软性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相对支撑件13能够更好的来进行变形,同时使得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能够更好的来带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朝向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进行变形,以便有效的来形成带污部16的凹陷结构;其中,设置第二筒件12的厚度值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1.3毫米使得第二筒件12具备厚度值适中的壁厚,使得第二筒件12的厚度值不会太薄导致引起容易被磨损破坏,也不会太厚导致第二筒件12难以有效的变形,本方案中的厚度值的范围使得第二筒件12可以有效的来进行变形,实现稳定地变形来形成带污部16的凹陷结构,同时第二筒件12具备较好的韧性来接触地面进行摩擦,具备更长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设置厚度值H0大于等于0.8毫米小于等于1毫米,此时第二筒件12具备更好的柔软性来进行变形且具备更好的韧性来接触地面进行摩擦。
可选地,设置第一支撑部131的厚度值H1和/或第二支撑部132的厚度值H2小于2毫米,此时第一支撑部131和支撑部能够有效的变形来实现带动第二筒件12的一部分进行变形。
优选地,设置第一支撑部131的厚度值H1和/或第二支撑部132的厚度值H2小于1.5毫米,此时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变形效果更好,且可以稳定有效的来进行变形。
为了有效的提升第一支撑部131或第二支撑部132进行变形的效果,以及带动第二筒件12进行变形形成带污部16的效果,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第一筒件11和第二筒件12之间形成的垂直距离H3大于等于第二筒件12的厚度值H0的十倍并设置厚度值H0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1.3毫米,使得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将第一筒件11和第二筒件12来形成内外环的间隔结构,同时形成适中的间隔距离,使得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具备有效的长度来进行变形,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可以对应的朝向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来进行变形,并在变形的过程中带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进行变形,实现稳定有效地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
可选地,基于厚度值H0的取值范围,设置垂直距离H3大于等于6毫米且小于等于13毫米,使得第一支撑部131由内撑部至外撑部具备一定适中的长度或始终的垂直距离,且使得第一筒件11的外表面和第二筒件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适中的间隔距离,同时使得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具备适中的空间距离来用于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朝向第一变形区14内和第二变形区15内进行变形。
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二筒件12来对地面的清洁效果,本方案中,设置第二筒件12由两种不同硬度值的材质混合制成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构成有第一擦污部和第二擦污部且第一擦污部和第二擦污部的硬度值不相同,通过两种不用硬度值的材质混合来制成第二筒件12,使得第二筒件12不仅具备较好的柔软性结构,还具备较好的韧性结构,同时在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来形成具备不同硬度值的外表面结构,使得第一擦污部和第二擦污部结合共同来实现提升对地面的摩擦清洁效果,能够刚好的将地面上的顽固脏污进行去除。
可选地,设置第二筒件12由两种不同硬度值的材质混合制成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构成磨砂结构或颗粒状结构,可以更好的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
本方案中,针对第二筒件12的结构部分,至少设置第二筒件12由橡胶材质或硅橡胶材质制成来使得第二筒件12构成为呈柔软性结构且呈疏水性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具备较好的柔软性结构,且具备一定的韧性和耐磨性,同时第二筒件12不容易吸附或粘附污液,使得第二筒件12可以有效的保持干燥状态,且不容易藏污纳垢,第二筒件12不容易出现发霉发臭的问题。
优选地,第二筒件12和支撑件13均设置为由橡胶材质或硅橡胶材质制成。
优选地,第二筒件12、第一筒件11和支撑件13均设置为由橡胶材质或硅橡胶材质制成。
优选地,清洁筒10设置为一体式或整体式结构,第二筒件12、支撑件13和第一筒件11设置为一体构成的整体式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能够较稳定地来相对第一筒件11进行变形。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的海绵滚筒或毛绒滚筒,会出现吸附污液的结构,且毛绒之间或海绵上会吸附粘附较多的污液和垃圾,导致滚筒很难被清洗干净,无法有效的解决藏污纳垢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的滚刷结构中,相邻两个刮条或毛条之间虽然可以起到来带动污水进行移送的效果,但是也会形成藏污纳垢的结构,很容易夹载污液特别是固体垃圾,使得滚刷很难被有效的清洗干净。
本方案的清洁筒10主要用于安装到清洁装置上来实现利用清洁筒10完成对地面的清洁效果,清洁筒10主要旋转滚动运动来使得在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16,通过带污部16来实现将地面上的垃圾、污水等形成的污液进行带动移送到清洁装置内,实现对污液的带动移送收集处理,且在收集污液的过程中实现集中收集处理。
本方案中,清洁筒10的结构部分,第一筒件11设置为中空或中通的结构,清洁装置上还设置有带转筒,带转筒安装在第一筒件11的中空或中通结构上,实现带转筒与第一筒件11的对接限位安装,当带转筒被驱动旋转滚动运动时,带转筒带动第一筒件11进行同步的旋转滚动运动,第一筒件11通过支撑件13来带动第二筒件12进行同步的旋转滚动运动,以便实现第二筒件12来对地面进行接触清洁处理的效果,实现对地面的有效清洁处理。
本方案的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还包括如前所述的清洁筒10,装置主体上设置清洁腔,清洁腔主要呈中空的腔体结构,可以从清洁腔的上方、下方或侧方任意位置来将清洁筒10安装到清洁腔内,实现清洁筒10在清洁腔内进行独立地旋转滚动运动效果,清洁筒10设置为可旋转滚动运动地安装于清洁腔内,当清洁筒10接触地面时可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当清洁装置位于地面上且启动工作时,控制清洁筒10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来对地面清洁处理,形成的带污部16结构来对地面上的污液进行移送,部分污液沿旋转滚动方向进行移送,部分污液沿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进行移送,实现对污液的集中移送收集效果。
针对清洁筒10的旋转滚动运动结构部分,清洁装置还包括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安装于装置主体内或安装于清洁腔内,驱动模块至少包括电机,还可以包括驱动齿轮组或皮带轮组,驱动模块用于提供驱动力来带动清洁筒10进行旋转滚动运动,当清洁筒10安装在清洁腔内时,清洁筒10通过带转筒来与驱动模块之间进行对接限位安装,驱动模块提供驱动力使得带转筒进行旋转滚动运动,带转筒实现带动第一筒件11并通过支撑件13来带动第二筒件12进行同步的旋转滚动运动。
针对污液的产生及清洗液对地面的清洁处理部分,本方案的清洁装置还包括清洗液箱和污液箱,清洗液箱用于对清洁筒10进行供给清洗液来对清洁筒10进行清洗且对地面进行清洁,污液箱至少用于收集污液;其中,清洗液箱提供的清洗液即为清水,主要设置泵结构或阀结构来将清洗液箱内的清水进行供给到清洁筒10上的清洁区上,即为供给到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的清洁区上,来形成清水对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的环形面结构的区域部分进行冲淋或喷淋清洗,因呈连续的环形面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很容易被清洗干净,不会出现藏污纳垢的问题,同时,清水以及形成的污水沿连续的环形面结构顺畅的进行朝向下方流动,使得部分清水、污水进入到带污部16内或进入到地面上,实现有效的将地面清洁干净,同时被清洁干净的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也可以有效的接触地面来将地面清洁干净,在此过程中,无需对第二筒件12进行干燥处理,第二筒件12的结构使得其在自然状态下很容易被干燥,并结合其不藏污纳垢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12不容易出现发霉发臭的问题。
针对污液的收集部分,清洁装置还包括抽吸件,抽吸件用于提供抽送力或吸取力来将污液进行移送到污液箱内收集盛放,抽吸件可以设置为泵结构,如抽污泵来提供抽送力,抽吸件还可以设置为真空泵结构或大吸力的风机结构,来实现提供气流的吸取力进行对污液吸取收集,主要设置集污通道来使得清洁腔通过集污通道与污液箱之间呈相连通结构,抽吸件可以设置在集污通道与污液箱之间,也可以设置抽吸件与污液箱呈相连通结构来用于提供气流的吸力,实现将清洁筒10带动移送的污液进行抽吸收集或吸取收集。
可选地,装置主体上设置有吸污口,吸污口设置为朝向清洁腔呈敞口结构,并设置吸污口朝向清洁筒10进行投影形成的投影区域为P区,设置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交接位置位于P区内和/或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的交接位置位于P区内,这样使得第二筒件12在带动污液沿带污部16进行移送的过程中,部分污液沿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移送,并实现污液汇聚集中到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交接的位置处或第一变形区14和第二变形区15交接的位置处,此时在抽吸件提供的气流的吸力作用下使得该交接的位置处的污液更容易进入到吸污口内,进而有效的实现对污液的集中吸取收集效果。
本方案的清洁装置可以为自移动结构,如清洁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洗地机器人等;清洁装置也可以为手持结构,如手持清洁机、手持拖地机、手持洗地机等;只需要对应的设置安装结构来将清洁筒10安装到清洁装置上即可,清洁筒10安装在清洁装置上独立地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工作原理:本方案的清洁筒10包括第一筒件11、第二筒件12和支撑件13,支撑件13形成对第二筒件12的支撑来使得第二筒件12能够接触地面进行对地面的清洁处理,其中,支撑件13具体的包括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延伸方向呈螺旋延伸或呈倾斜延伸,进而来实现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14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131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且实现第二筒件12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15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二支撑部132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带污部16主要来实现对污液进行沿旋转滚动方向进行带动移送,进而实现对污液的收集效果,通过实现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16来形成第二筒件12在接触地面时不会出现单个支撑件13的全部位置均接触地面的结构,进而有效的实现降低第二筒件12清洁地面的噪音,同时不间断的带污部16实现在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部的延伸方向上来带动引导污液进行朝向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的交接位置即清洁筒10的中部位置进行流动移送收集,可以有效的提升对污液进行集中移送收集的效果,进而提升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同时,第二筒件12的结构使得其不会藏污纳垢,不吸附且不容易粘附污液,使得清洁筒10很容易被清洗干净,不容易形成对地面的二次污染问题。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清洁筒,包括第一筒件和第二筒件,第二筒件设置为可旋转滚动运动的结构来用于接触地面进行清洁,其特征在于:第一筒件位于第二筒件的内侧或内环,第一筒件和第二筒件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件,多个支撑件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
第二筒件和支撑件均设置为呈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
单个支撑件设置为在沿清洁筒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构成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多个第一支撑部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且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构成有第一变形区,并使得多个第一变形区对应地呈间隔分布结构;
多个第二支撑部设置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间隔分布结构且相邻两个第二支撑部之间构成有第二变形区,并使得多个第二变形区对应地呈间隔分布结构;
第一支撑部设置为朝向第二支撑部方向延伸伸出且第二支撑部设置为朝向第一支撑部方向延伸伸出,并设置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均构成为与清洁筒的旋转轴线呈不相互平行的结构;
第二筒件的外表面设置为呈整体的环形结构使得当第二筒件的外表面未受到压力时呈完整的连续环形面结构;
当第二筒件接触地面并受到压力时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朝向第一变形区和/或第二变形区进行变形来形成有呈凹陷结构的带污部;
当清洁筒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第二筒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部设置为由清洁筒的第一侧端面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向第二支撑部方向呈螺旋延伸伸出的结构或呈倾斜延伸伸出的结构,第二支撑部设置为由清洁筒的第二侧端面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向第一支撑部方向呈螺旋延伸伸出的结构或呈倾斜延伸伸出的结构;
且设置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构成为相反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当第二筒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且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二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来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设置第二筒件呈柱状的环形结构,当第二筒件未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在旋转滚动方向上构成为呈完整的环形结构且呈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并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在沿旋转轴线方向上构成为呈连续平滑弧面结构;
当第二筒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的一部分构成为沿旋转滚动方向呈在连续的环形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一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呈在连续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
且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沿第二支撑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或倾斜延伸方向呈在连续平滑弧面结构与凹陷结构之间持续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设置当第二筒件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靠近地面的区域与靠近地面的第一支撑部和靠近地面的第二支撑部均呈变形结构;
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均设置为呈中空结构或中通结构;
使得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一变形区对应的区域的一部分来朝向第一变形区进行变形并带动第一支撑部进行变形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
且使得至少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的一部分来朝向第二变形区进行变形并带动第二支撑部进行变形来形成凹陷结构的带污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第二筒件和支撑件的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使得第二筒件和支撑件均呈可弹性复位的结构,使得当第二筒件由接触地面切换至未接触地面时第二筒件和支撑件均构成为进行弹性复位的结构来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的带污部由凹陷结构变形成为连续平滑弧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清洁区,清洁区设置为位于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与地面相接触的交接位置的上方,且设置清洁区位于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环形面结构的区域位置上来形成可接收清洗液的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当第二筒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在旋转滚动方向上构成为依次形成多个带污部来对污液进行沿旋转滚动方向上移送,在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上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上构成的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带污部的结构使得污液分别沿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来进行朝向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交接位置处进行移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支撑件包括与第一筒件相连的内撑部和与第二筒件相连的外撑部,且支撑件设置为由内撑部朝向外撑部呈延伸伸出的结构,并设置支撑件沿延伸伸出的方向来朝向与旋转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倾斜的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当第二筒件来接触地面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一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靠近第一侧端面的区域位置与靠近第二支撑部的区域位置呈不同时接触地面的结构且呈不同时形成有带污部的结构;
和/或,当第二筒件来接触地面并进行旋转滚动运动时设置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与单个第二变形区对应的区域构成为靠近第二侧端面的区域位置与靠近第一支撑部的区域位置呈不同时接触地面的结构且呈不同时形成有带污部的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筒,其特征在于:设置第一支撑部的厚度值H1和/或第二支撑部的厚度值H2大于等于第二筒件的厚度值H0并设置厚度值H0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1.3毫米;
或设置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第一筒件和第二筒件之间形成的垂直距离H3大于等于第二筒件的厚度值H0的十倍并设置厚度值H0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1.3毫米;
或设置第二筒件由两种不同硬度值的材质混合制成使得第二筒件的外表面上构成有第一擦污部和第二擦污部且第一擦污部和第二擦污部的硬度值不相同;
或至少设置第二筒件由橡胶材质或硅橡胶材质制成来使得第二筒件构成为呈柔软性结构且呈疏水性结构。
13.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上设置清洁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清洁筒,清洁筒设置为可旋转滚动运动地安装于清洁腔内,当清洁筒接触地面时可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
还包括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安装于装置主体内或安装于清洁腔内,驱动模块用于提供驱动力来带动清洁筒进行旋转滚动运动;
还包括清洗液箱和污液箱,清洗液箱用于对清洁筒进行供给清洗液来对清洁筒进行清洗且对地面进行清洁,污液箱至少用于收集污液;
还包括抽吸件,抽吸件用于提供抽送力或吸取力来将污液进行移送到污液箱内收集盛放。
CN202320517654.6U 2023-03-17 2023-03-17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 Active CN219661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7654.6U CN219661597U (zh) 2023-03-17 2023-03-17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7654.6U CN219661597U (zh) 2023-03-17 2023-03-17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1597U true CN219661597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894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17654.6U Active CN219661597U (zh) 2023-03-17 2023-03-17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61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763255U (zh) 清洁滚筒及其清洁机器
CN215838755U (zh) 双滚刷扫拖一体洗地机
CN116784725A (zh) 清洁筒及其清洁机
WO2024078639A1 (zh) 清洁组件及其清洁设备
CN207785070U (zh) 电动擦地机
CN219461033U (zh) 清洁组件及其清洁设备
CN219763258U (zh) 清洁筒及其清洁机
CN219763260U (zh) 分段式滚筒及其清洁机
CN219661597U (zh) 清洁筒及其清洁装置
CN219763265U (zh) 清洁件及清洁机
CN219763256U (zh) 一种滚筒组件及其表面清洁机
CN212591943U (zh) 一种自清洁拖扫机
CN210541362U (zh) 一种具拖地功能的扫地机器人
KR100747137B1 (ko) 청소기
CN112754375A (zh) 一种清洁设备用地刷
CN219763259U (zh) 分体式滚筒及其清洁机
CN218606421U (zh) 洗地机系统
CN218304778U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218186668U (zh) 滚刷及其洗地机
CN220917356U (zh) 洗地机系统
CN218186678U (zh) 一种清洁效率高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8186670U (zh) 洗地机
CN215016873U (zh) 一种清洁设备用地刷
CN218304739U (zh) 清洁设备
CN220988719U (zh) 滚刷组件及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