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3674U - 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3674U
CN219643674U CN202320992326.1U CN202320992326U CN219643674U CN 219643674 U CN219643674 U CN 219643674U CN 202320992326 U CN202320992326 U CN 202320992326U CN 219643674 U CN219643674 U CN 219643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main body
rotor
winding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923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焱
吴施汛
汤绍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923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3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3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36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转子铁芯包括第一主体部、多个第二主体部和多个第三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连接在第一主体部上,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沿着第一主体部的周向交替设置;第二主体部的径向边缘上设有第一卡接部,第三主体部的径向边缘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卡接的第二卡接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相互卡接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使得沿周向交替设置的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能够相互连接,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增强了转子铁芯组装后的结构强度,避免高速转动时转子散架,避免损伤电机。

Description

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转子,应用于电励磁同步电机。转子包括第一主体部、连接部、第二主体部和线圈,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第一主体部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通过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连接部安装于第一主体部。安装时,可以先将线圈在转子外绕制成型,再将线圈套装在连接部的外表面,最后将第二主体部和连接部安装于第一主体部,增加了转子的槽满率,同时还能够降低线圈安装的难度,提高了转子的加工效率。
但是,上述转子中第一主体部和连接部是通过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的卡接实现连接,在转子高速转动时,强离心力容易导致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卡接结构失效,而使得转子散架,损坏电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转子在高速转动时,转子会散架的问题,提供一种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铁芯,包括第一主体部、多个第二主体部和多个第三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上,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径向边缘上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径向边缘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的第二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主体部沿径向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边缘上,所述第二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边缘上;
所述第三主体部沿径向具有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三卡接件和第四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三边缘上,所述第四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四边缘上;
所述第二主体部与其周向两侧的所述第三主体部中,所述第一卡接件用于卡接一所述第三主体部的所述第四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用于卡接另一所述第三主体部的所述第三卡接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四卡接件的其中一个为第一凸块,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一凸块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卡接件和所述第三卡接件的其中一个为第二凸块,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二凸块适配的第二凹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块具有第一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顶壁两侧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一顶壁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一边缘或者所述第四边缘上,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
所述第二凸块具有第二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顶壁两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二顶壁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二边缘或者所述第三边缘上,所述第二顶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
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卡接部和多个第四卡接部,所述第三卡接部和所述第四卡接部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五卡接部,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六卡接部,所述第三卡接部用于卡接所述第五卡接部,所述第四卡接部用于卡接所述第六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第三卡接部和所述第五卡接部的其中一个为第三凸块,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三凸块适配的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卡接部和所述第六卡接部的其中一个为第四凸块,另一个为与所述第四凸块适配的第四凹槽。
可选地,所述第三凸块具有第三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三顶壁两侧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三顶壁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上或者所述第二主体部上,所述第三顶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
所述第四凸块具有第四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四顶壁两侧的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远离所述第四顶壁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或者所述第三主体部上,所述第四顶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
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于供转子转轴穿过的轴孔。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包括转子端盖、转子绕组、绝缘件和如前所述的转子铁芯,所述转子绕组设置有多个,所述绝缘件包裹在所述转子绕组的外侧,所述转子绕组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上,所述转子的轴向两端均盖设有所述转子端盖。
可选地,所述转子还包括填充件和护套,所述护套包裹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上;
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绕线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一绕线件之间;所述第三主体部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绕线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绕线件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抵接,所述第一绕线件和所述第二绕线件上设置有所述转子绕组,所述第一绕线件的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绕线件上的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抵接所述护套,所述护套、所述第一绕线件上的所述转子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线件上的所述转子绕组之间围合形成绕组槽,所述填充件填充在所述绕组槽中。
可选地,所述护套的厚度为0.5~1.5mm。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包括如前所述的转子。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子铁芯,通过设置相互卡接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使得沿周向交替设置的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能够相互连接,围成围绕着第一主体部的环形,第一主体部设置在环形的中心处,且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互相连接,第一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互相连接,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增强了转子铁芯组装后的结构强度,避免高速转动时转子散架,避免损伤电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子铁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体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主体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主体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子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第一主体部;11、第三卡接部;12、第四卡接部;121、第四顶壁;122、第四侧壁;13、轴孔;
2、第二主体部;21、第一连接件;211、第一卡接部;2111、第一卡接件;2112、第二卡接件;212、第五卡接部;2121、第三顶壁;2122、第三侧壁;22、第一绕线件;23、第一边缘;24、第二边缘;
3、第三主体部;31、第二连接件;311、第二卡接部;3111、第三卡接件;31111、第二顶壁;31112、第二侧壁;3112、第四卡接件;31121、第一顶壁;31122、第一侧壁;312、第六卡接部;32、第二绕线件;33、第三边缘;34、第四边缘;
4、绕组槽;5、转子绕组;6、绝缘件;7、填充件;8、护套;9、转子端盖;10、转子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铁芯,包括第一主体部1、多个第二主体部2和多个第三主体部3;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均连接在第一主体部1上,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沿着第一主体部1的周向交替设置。第二主体部2的径向边缘上设有第一卡接部211,第三主体部3的径向边缘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311,第一卡接部211和第二卡接部311相互卡接,使得相邻的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互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子铁芯,通过设置相互卡接的第一卡接部211和第二卡接部311,使得沿周向交替设置的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能够相互连接,围成围绕着第一主体部1的环形,第一主体部1设置在环形的中心处,且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互相连接,第一主体部1和第三主体部3互相连接,第一主体部1、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增强了转子铁芯组装后的结构强度,避免高速转动时转子散架,避免损伤电机。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多个第二主体部2和多个第三主体部3沿周向能够连接形成环状,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大致呈扇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第二主体部2沿径向具有第一边缘23和第二边缘24,第一卡接部211包括第一卡接件2111和第二卡接件2112,第一卡接件2111设置在第一边缘23上,第二卡接件2112设置在第二边缘24上。第三主体部3沿径向具有第三边缘33和第四边缘34,第二卡接部311包括第三卡接件3111和第四卡接件3112,第三卡接件3111设置在第三边缘33上,第四卡接件3112设置在第四边缘34上。
沿着转子铁芯的周向方向,第二主体部2位于两个第三主体部3之间,第三主体部3位于两个第二主体部2之间,第一边缘23抵接第四边缘34,第二边缘24抵接第三边缘33,第一卡接件2111用于卡接一第三主体部3的第四卡接件3112,第二卡接件2112用于卡接另一第三主体部3的第三卡接件3111,使得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能够交替连接在一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第一卡接件2111和第四卡接件3112的其中一个为第一凸块,另一个为与第一凸块适配的第一凹槽,第一凸块的轮廓和第一凹槽的轮廓匹配,第二卡接件2112和第三卡接件3111的其中一个为第二凸块,另一个为与第二凸块适配的第二凹槽,第二凸块的轮廓和第二凹槽的轮廓匹配,通过第一凸块和第一凹槽的卡接以及第二凸块和第二凹槽的卡接能够实现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的交替连接。
具体地,第一卡接件2111为第一凸块,第二卡接件2112为第二凸块,第二主体部2上具有两个凸块,第一卡接件2111从第一边缘23向外突出,第二卡接件2112从第二边缘24向外突出,第四卡接件3112为与第一凸块适配的第一凹槽,第三卡接件3111为与第二凸块适配的第二凹槽,第三主体部3上具有两个凹槽,第四卡接件3112从第四边缘34向内凹陷,第三卡接件3111从第三边缘33向内凹陷。
或者是第四卡接件3112为第一凸块,第三卡接件3111为第二凸块,第三主体部3上具有两个凸块,第四卡接件3112从第四边缘34向外突出,第三卡接件3111从第三边缘33向外突出。第一卡接件2111为与第一凸块适配的第一凹槽,第二卡接件2112为与第二凸块适配的第二凹槽,第二主体部2上具有两个凹槽,第一卡接件2111从第一边缘23向内凹陷,第二卡接件2112从第二边缘24向内凹陷。
或者是第一卡接件2111为与第一凸块适配的第一凹槽,第二卡接件2112为第二凸块,第二主体部2上具有一个凸块和一个凹槽,第一卡接件2111从第一边缘23向内凹陷,第二卡接件2112从第二边缘24向外突出。第四卡接件3112为第一凸块,第三卡接件3111为与第二凸块适配的第二凹槽,第三主体部3上具有一个凸块和一个凹槽,第四卡接件3112从第四边缘34向外突出,第三卡接件3111从第三边缘33向内凹陷。
或者是第一卡接件2111为第一凸块,第二卡接件2112为与第二凸块适配的第二凹槽,第二主体部2上具有一个凸块和一个凹槽,第一卡接件2111从第一边缘23向外突出,第二卡接件2112从第二边缘24向内凹陷。第四卡接件3112为与第一凸块适配的第一凹槽,第三卡接件3111为第二凸块,第三主体部3上具有一个凸块和一个凹槽,第四卡接件3112从第四边缘34向内凹陷,第三卡接件3111从第三边缘33向外突出。上述几种情况都能够实现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的卡接连接的效果。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为燕尾凸块,其截面面积逐渐增加,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燕尾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第一凸块具有第一顶壁31121以及连接在第一顶壁31121两侧的第一侧壁31122,两个第一侧壁31122在第一顶壁31121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侧壁31122的远离第一顶壁31121的一侧连接在第一边缘23或者第四边缘34上,优选地,第四卡接件3112为第一凸块,第一卡接件2111为与第一凸块适配的第一凹槽,第一凸块设置第四边缘34上,第一侧壁31122连接在第一顶壁31121和第四边缘34之间,第四卡接件3112的截面面积向着远离第一顶壁3112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顶壁31121和第一侧壁31122之间的夹角为θ1,θ1为45~60°,相应地,与第四卡接件3112适配的第一卡接件2111的槽内角与θ1相同。在该角度范围内,第一卡接件2111和第四卡接件3112之间具有较好的卡接作用,能够增强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的连接强度。
第二凸块具有第二顶壁31111以及连接在第二顶壁31111两侧的第二侧壁31112,两个第二侧壁31112在第二顶壁31111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二侧壁31112的远离第二顶壁31111的一侧连接在第二边缘24或者第三边缘33上,优选地,第三卡接件3111为第二凸块,第二卡接件2112为与第二凸块适配的第二凹槽,第二凸块设置在第三边缘33上,第二侧壁31112连接在第二顶壁31111和第三边缘33之间,第三卡接件3111的截面面积向着远离第二顶壁3111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顶壁31111和第二侧壁31112之间的夹角为θ2,θ2为45~60°,相对应地,与第三卡接件3111适配的第二卡接件2112的槽内角与θ2相同。在该角度范围内,第二卡接件2112和第三卡接件3111之间具有较好的卡接作用,能够增强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的连接强度。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θ1和θ2的数值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第三主体部3通过卡接结构实现连接。第一主体部1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卡接部11和多个第四卡接部12,第三卡接部11和第四卡接部12沿第一主体部1的周向交替设置,第二主体部2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五卡接部212,第三主体部3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六卡接部312,第三卡接部11用于卡接第五卡接部212,第四卡接部12用于卡接第六卡接部312,从而将多个第二主体部2一一对应地连接在多个第三卡接部11上,多个第三主体部3一一对应地连接在多个第四卡接部12上,从而形成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在第一主体部1上的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卡接部11和第五卡接部212的其中一个为第三凸块,另一个为与第三凸块适配的第三凹槽,第三凸块的轮廓和第三凹槽的轮廓匹配,通过第三凸块和第三凹槽的配合实现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的卡接连接,第四卡接部12和第六卡接部312的其中一个为第四凸块,另一个为与第四凸块适配的第四凹槽,第四凸块的轮廓和第四凹槽的轮廓匹配,通过第四凸块和第四凹槽的配合实现第一主体部1和第三主体部3的卡接连接。通过在第一主体部1、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上分别设置凸块或者凹槽,将三种部件相互卡接连接在一起,增强转子铁芯组装后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第三卡接部11为第三凸块,第四卡接部12为第四凸块,第一主体部1的周向上具有多个凸块,第三卡接部11和第四卡接部12从第一主体部1的外边缘向外突出,沿着远离第一主体部1中心的方向,第三卡接部11和第四卡接部12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第五卡接部212为与第三凸块适配的第三凹槽,第六卡接部312为与第四凸块适配的第四凹槽,第五卡接部212向着远离第一主体部1中心的方向凹陷,第六卡接部312向着远离第一主体部1中心的方向凹陷。
或者是第五卡接部212为第三凸块,第六卡接部312为第四凸块,第五卡接部212和第六卡接部312向着第一主体部1中心突出,第三卡接部11为与第三凸块适配的第三凹槽,第四卡接部12为与第四凸块适配的第四凹槽,第一主体部1的周向上具有多个凹槽,且多个凹槽均朝着第一主体部1的中心凹陷。
或者是第三卡接部11为第三凸块,第四卡接部12为与第四凸块适配的第四凹槽,第五卡接部212为与第三凸块适配的第三凹槽,第六卡接部312为第四凸块。或者是第三卡接部11为与第三凸块适配的第三凹槽,第四卡接部12为第四凸块,第五卡接部212为第三凸块,第六卡接部312为与第四凸块适配的第四凹槽,该两种情况中,第一主体部1上凸块和凹槽交替均匀设置。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为燕尾凸块,其截面面积逐渐增加,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为燕尾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三凸块具有第三顶壁2121以及连接在第三顶壁2121两侧的第三侧壁2122,两个第三侧壁2122在第三顶壁2121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三侧壁2122的远离第三顶壁2121的一侧连接在第一主体部1上或者第二主体部2上,优选地,第五卡接部212为第三凸块,第三卡接部11为与第三凸块适配的第三凹槽,第三凸块设置在第二主体部2的径向内侧,第五卡接部212的截面面积向着远离第三顶壁212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三顶壁2121和第三侧壁2122之间的夹角为θ3,θ3为45~60°,相应地,与第五卡接部212适配的第三卡接部11的槽内角与θ3相同。在该角度范围内,第三卡接部11和第五卡接部212之间具有较好的卡接作用,能够增强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的连接强度。
如图1、图2所示,第四凸块具有第四顶壁121以及连接在第四顶壁121两侧的第四侧壁122,两个第四侧壁122关于第四顶壁121对称设置,第四侧壁122的远离第四顶壁121的一侧连接在第一主体部1或者第三主体部3上,优选地,第四卡接部12为第四凸块,第六卡接部312为与第四凸块适配的第四凹槽,第四卡接部12的截面面积向着远离第四顶壁12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四顶壁121和第四侧壁122之间的夹角为θ4,θ4为45~60°,相应地,与第四卡接部12适配的第六卡接部312的槽内角与θ4相同。在该角度范围内,第四卡接部12和第六卡接部312之间具有较好的卡接作用,能够增强第一主体部1和第三主体部3的连接强度。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θ3和θ4的数值相同,更优选地,θ1、θ2、θ3和θ4的数值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主体部1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于供转子转轴10穿过的轴孔13,多个第三卡接部11和多个第四卡接部12围绕轴孔13交替设置。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包括转子端盖9、转子绕组5、绝缘件6和上述实施例的转子铁芯,转子绕组5设置有多个,绝缘件6包裹在转子绕组5的外侧,转子绕组5设置在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上,绝缘件6用于转子绕组5与第二主体部2之间的绝缘、转子绕组5与第三主体部3之间的绝缘,以及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的不同绕组的绝缘。优选地,绝缘件6为绝缘纸。
转子的轴向两端均盖设有转子端盖9。具体地,转子绕组5的轴向两端均突出于转子铁芯,转子绕组5的伸出转子铁芯两端之外的部分称为端部绕组,转子绕组5具有两个端部绕组,转子端盖9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转子端盖9连接在转子铁芯的轴向一端,用于保护其中一个端部绕组,另一个转子端盖9连接在转子铁芯的轴向另一端,用于保护另一个端部绕组。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2上的转子绕组5与第三主体部3上的转子绕组5的绕组缠绕方式相反,绕组通直流励磁电流时,生成N与S极相间的转子磁场。
在转子铁芯组装前,将转子绕组5线圈缠绕在第二主体部2与第三主体部3上,能够增加转子的槽满率,同时还能够降低转子绕组5安装的难度,提高了加工转子绕组5时的效率。
线圈绕制在完成后,将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相间隔卡接于第一主体部1上,组装成完整的电励磁转子。其中,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通过第三卡接部11与第五卡接部212卡接,第一主体部1和第三主体部3通过第四卡接部12与第六卡接部312卡接,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通过第一卡接部211和第二卡接部311卡接。三种主体部件相互卡接,极大的提高了组装后的转子铁芯的结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转子还包括填充件7和护套8,护套8包裹在转子铁芯的外周面上。
第二主体部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一绕线件22,第一连接件21和第一绕线件2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连接件21连接在第一主体部1和第一绕线件22之间,第一卡接部211和第五卡接部212设置在第一连接件21上。第三主体部3包括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绕线件32,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绕线件3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连接件31连接在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绕线件32之间,第二卡接部311和第六卡接部31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31上。
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沿着第一主体部1的周向间隔设置时,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31抵接,转子绕组5设置在第一绕线件22和第二绕线件32上,第一绕线件22的远离第一主体部1的一端以及第二绕线件32上的远离第一主体部1的一端抵接护套8,护套8、第一绕线件22上的转子绕组5和第二绕线件32上的转子绕组5之间围合形成绕组槽4,填充件7填充在绕组槽4中,使得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形成完整的环形。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填充件7为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具有非导磁、绝缘和导热性能好等特性,第二主体部2和第三主体部3组装后,在注胶工装的辅助下填充在绕组槽4中,使得转子铁芯的外周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柱面,方便后续设置护套8。转子绕组5间隙中填充环氧树脂,能够提高转子绕组5间的热传递效果,利用环氧树脂的绝缘属性,能够提高转子绕组5之间的绝缘,且环氧树脂将转子绕组5和转子铁芯一体化,避免了在高速运转时两者可能存在的相对位移,避免转子绕组5发生形变,提高转子的机械强度。
护套8为碳纤维护套,为了防止绕组槽4中环氧树脂在长时间运行后发生破裂脱落,并进一步的保证转子的机械强度,在转子外周面上缠绕碳纤维护套8,使得转子的外周面为一个完整的圆柱面,同时可减弱在高速运转时转子外侧凹凸不平导致的风磨损耗和噪音。
在一实施例中,护套8的厚度为0.5~1.5mm。
在一些可替代的实施例中,碳纤维护套可替换为非导磁金属薄壁护套,过盈配合在转子上,或者是非导磁金属丝护套,或者是用玻璃纤维带绑扎的方式缠绕在转子外周面上。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转子,电机为电励磁同步电机。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电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转子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部、多个第二主体部和多个第三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上,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径向边缘上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径向边缘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的第二卡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沿径向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边缘上,所述第二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边缘上;
所述第三主体部沿径向具有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三卡接件和第四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三边缘上,所述第四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四边缘上;
所述第二主体部与其周向两侧的所述第三主体部中,所述第一卡接件用于卡接一所述第三主体部的所述第四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用于卡接另一所述第三主体部的所述第三卡接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四卡接件的其中一个为第一凸块,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一凸块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卡接件和所述第三卡接件的其中一个为第二凸块,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二凸块适配的第二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具有第一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顶壁两侧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一顶壁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一边缘或者所述第四边缘上,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
所述第二凸块具有第二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顶壁两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二顶壁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二边缘或者所述第三边缘上,所述第二顶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卡接部和多个第四卡接部,所述第三卡接部和所述第四卡接部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五卡接部,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六卡接部,所述第三卡接部用于卡接所述第五卡接部,所述第四卡接部用于卡接所述第六卡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接部和所述第五卡接部的其中一个为第三凸块,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三凸块适配的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卡接部和所述第六卡接部的其中一个为第四凸块,另一个为与所述第四凸块适配的第四凹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凸块具有第三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三顶壁两侧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三顶壁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上或者所述第二主体部上,所述第三顶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
所述第四凸块具有第四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四顶壁两侧的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远离所述第四顶壁的一侧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或者所述第三主体部上,所述第四顶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于供转子转轴穿过的轴孔。
9.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端盖、转子绕组、绝缘件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转子铁芯,所述转子绕组设置有多个,所述绝缘件包裹在所述转子绕组的外侧,所述转子绕组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上,所述转子的轴向两端均盖设有所述转子端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还包括填充件和护套,所述护套包裹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上;
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绕线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一绕线件之间;所述第三主体部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绕线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绕线件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抵接,所述第一绕线件和所述第二绕线件上设置有所述转子绕组,所述第一绕线件的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绕线件上的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抵接所述护套,所述护套、所述第一绕线件上的所述转子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线件上的所述转子绕组之间围合形成绕组槽,所述填充件填充在所述绕组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的厚度为0.5~1.5mm。
12.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转子。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
CN202320992326.1U 2023-04-25 2023-04-25 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Active CN219643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92326.1U CN219643674U (zh) 2023-04-25 2023-04-25 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92326.1U CN219643674U (zh) 2023-04-25 2023-04-25 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3674U true CN219643674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8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92326.1U Active CN219643674U (zh) 2023-04-25 2023-04-25 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36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1799B2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785863B2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および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
JP5288065B1 (ja) モータ
WO2012090792A1 (ja) 回転電機
US20040155550A1 (en) Armature having teeth
US10530202B2 (en) Rotor with insulator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US6037694A (en) Rotor for an automotive alternator
JP6855869B2 (ja) 永久磁石電動機
JPWO2013186813A1 (ja) モータ
CN108292882A (zh) 电机
CN219643674U (zh) 转子铁芯、转子、电机及车辆
CN106816996B (zh) 用于绕线转子同步电机的转子
JP6279122B1 (ja) 回転電機
CN111555476A (zh) 转子和具有其的电机
US9438079B2 (en) Armature end insulator for a power tool motor
WO2018003461A1 (ja) 回転電機
KR20230024411A (ko) 모터
US6566780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reinforcing ring on armature
CN114788139A (zh) 电机
US20190296625A1 (en) Rotor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CN220309022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
JP5258406B2 (ja) 永久磁石電動機
WO2022208750A1 (ja) モーター構造
JP4640851B2 (ja) 磁石発電機
JP2020124057A (ja) 回転電機のインシュ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