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1483U - 镗孔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镗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61483U CN219561483U CN202320547298.2U CN202320547298U CN219561483U CN 219561483 U CN219561483 U CN 219561483U CN 202320547298 U CN202320547298 U CN 202320547298U CN 219561483 U CN219561483 U CN 2195614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itioning
- boring
- locating
- plate assembly
- bor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镗孔装置。该镗孔装置包括定位棒、镗刀杆、定位板组件和刀具。其中,定位板组件与定位棒和镗刀杆中的一者可拆卸连接;定位棒和镗刀杆的端部均凸出于定位板组件的端面,且镗刀杆凸出于定位板组件端面的端部与气动工具过渡配合连接。刀具可拆卸地设置在镗刀杆的外侧壁上;刀具被配置为对垂尾组件上的安装孔进行加工。该镗孔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利用现有的气动工具对已经进入总装阶段的飞机的垂尾组件进行扩孔,从而消除安装孔的缺陷,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同时,还能够确保安装孔的孔径和同轴度满足要求,提高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镗孔装置。
背景技术
在飞机的装配制造过程中,平尾组件通常通过垂尾组件上的四个安装孔实现与垂尾组件的精确装配。然而,在实际装配过程中,由于作业人员对垂尾组件的四个安装孔保护不当导致安装孔的内壁会产生一定的缺陷,需要人工进行扩孔去除缺陷。但是,因飞机已进入总装阶段,垂尾组件位于机身后段的较高位置,难以将垂尾组件拆卸下来通过机床对安装孔进行加工,费时费力,加工效率低,周期长。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镗孔装置,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镗孔装置,用于解决飞机已经进入总装阶段,无法利用机床对垂尾组件进行扩孔的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镗孔装置,包括:
定位棒、镗刀杆;
定位板组件,所述定位板组件与所述定位棒和所述镗刀杆中的一者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棒和所述镗刀杆的端部均凸出于所述定位板组件的端面,且所述镗刀杆凸出于所述定位板组件端面的端部与气动工具过渡配合连接;
刀具,所述刀具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镗刀杆的外侧壁上;所述刀具被配置为对垂尾组件上的安装孔进行加工。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镗孔装置包括第一定位套,所述第一定位套设置在所述定位板组件与所述气动工具之间,且所述第一定位套套设在所述镗刀杆上;所述第一定位套与所述定位板组件通过第一固定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套与所述气动工具间隙配合连接。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定位套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定位板组件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设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之间。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镗孔装置还包括第二定位套,所述第二定位套套设在所述镗刀杆远离所述第一定位套的端部,且所述第二定位套嵌设在所述垂尾组件上的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镗刀杆与所述第二定位套间隙配合连接。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定位套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套的外径不同。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板组件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抵接在所述垂尾组件的侧端面上,所述第二定位部抵接于所述垂尾组件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垂尾组件通过夹具夹持固定。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镗刀杆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刀具通过第二固定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凹槽设置为多个,所述刀具设置为多个。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螺钉。
作为一种镗孔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镗刀杆和所述定位板组件均为金属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镗孔装置,包括定位棒、镗刀杆、定位板组件和刀具。其中,定位板组件与定位棒和镗刀杆中的一者可拆卸连接;定位棒和镗刀杆的端部均凸出于定位板组件的端面,且镗刀杆凸出于定位板组件端面的端部与气动工具过渡配合连接。刀具可拆卸地设置在镗刀杆的外侧壁上;刀具被配置为对垂尾组件上的安装孔进行加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镗孔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定位棒、镗刀杆、定位板组件以及刀具的设置,实现了利用现有的气动工具对已经进入总装阶段的飞机的垂尾组件进行扩孔,从而消除安装孔的缺陷,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同时,还能够确保安装孔的孔径和同轴度满足要求,提高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镗孔装置(定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镗孔装置(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镗孔装置在步骤一时与耳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镗孔装置在步骤二时与耳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镗孔装置在步骤三时与耳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镗孔装置在步骤四时与耳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镗孔装置在步骤五时与耳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耳片;20、安装孔;30、气动工具;
100、定位棒;200、镗刀杆;210、凹槽;300、定位板组件;310、第一定位部;320、第二定位部;330、第二定位孔;400、刀具;500、第一定位套;510、第一固定件;600、第二定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镗孔装置,能够解决已进入总装阶段的飞机部件,由于垂尾组件位于机身后段的较高位置,难以将垂尾组件拆卸下来通过机床对安装孔20进行加工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的镗孔装置既可以利用现有的气动工具30直接在飞机上对垂尾组件进行扩孔,又可以保证扩孔后的孔径和同轴度满足要求,节约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在实际飞机的总装阶段,垂尾组件已经安装在飞机上,且垂尾组件位于飞机尾段的高点位置,如果拆卸下来工作量巨大,如果不拆卸则无法利用地面的机床进行加工,现场仅有气动工具30,无可用的扩孔工具。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镗孔装置,主要包括定位棒100、镗刀杆200、定位板组件300和刀具400。其中,定位板组件300与定位棒100和镗刀杆200中的一者可拆卸连接;定位棒100和镗刀杆200的端部均凸出于定位板组件300的端面,且镗刀杆200凸出于定位板组件300端面的端部与气动工具30过渡配合连接。刀具400可拆卸地设置在镗刀杆200的外侧壁上;刀具400被配置为对垂尾组件上的安装孔20进行加工。
基于以上设计,垂尾组件上的四个耳片10的四个安装孔20已经在前期工艺加工完成,现在与对安装孔20进行扩孔,以去除安装孔20的缺陷。本实施例中的定位板组件300包括第一定位部310和第二定位部320,第一定位部310与第二定位部320连接,第一定位部310抵接在垂尾组件的侧端面上,第二定位部320抵接于垂尾组件的上端面上,第一定位部310与垂尾组件通过夹具夹持固定。第一定位部310和第二定位部320的设置能够提高定位板组件300与耳片10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在扩孔过程中,定位板组件300发生晃动不稳的现象。
具体而言,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在垂尾组件上的安装孔20中插入定位棒100,使得定位棒100穿设在四个安装孔20中,然后将定位板组件300套入定位棒100上,调整定位棒100直至定位棒100可以顺利进出安装孔20并自由旋转无阻滞感后,通过夹具将第一定位部310与垂尾组件进行夹持固定,当然,夹具也可以夹持在第二定位部320和垂尾组件上,然后拿掉定位棒100,将镗刀杆200穿设在垂尾组件的四个安装孔20中。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镗孔装置的定位状态,定位棒100的设置有利于确定定位板组件300在垂尾组件上的位置,从而保证扩孔后的孔径和同轴度满足要求。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镗孔装置的工作状态,启动气动工具30,气动工具30带动镗刀杆200旋转,使得刀具400能够对耳片10上的安装孔20进行扩孔。由于气动工具30与镗刀杆200过渡配合连接,从而提高了气动工具30与镗刀杆200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镗刀杆200发生脱出的现象。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夹具可以设置为“C型夹”,当然作业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其他类型的夹具,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镗孔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定位棒100、镗刀杆200、定位板组件300以及刀具400的设置,实现了利用现有的气动工具30对已经进入总装阶段的飞机的垂尾组件进行扩孔,从而消除安装孔20的缺陷,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同时,还能够确保安装孔20的孔径和同轴度满足要求,提高精度。
如图2、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镗孔装置包括第一定位套500,第一定位套500设置在定位板组件300与气动工具30之间,且第一定位套500套设在镗刀杆200上;第一定位套500与定位板组件300通过第一固定件510可拆卸连接,第一定位套500与气动工具30间隙配合连接,进而使得气动工具30能够带动镗刀杆200自由灵活地在耳片10上的安装孔20中旋转。可选地,第一固定件510可以设置为螺栓。通过螺栓实现第一定位套500和定位板组件300的可拆卸连接。第一定位套500的设置有利于实现气动工具30与定位板组件300的连接,从而确保安装孔20的加工精度和同轴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套500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定位板组件300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330,第一固定件510穿设在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330之间,从而实现第一定位套500和定位板组件300的可拆卸连接。示例性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330均设置为多个,例如可以设置为2个、3个、4个等数量,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330一一对应。
如图2、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镗孔装置还包括第二定位套600,第二定位套600套设在镗刀杆200远离第一定位套500的端部,且第二定位套600嵌设在垂尾组件上的安装孔20内,镗刀杆200与第二定位套600间隙配合连接,从而有利于镗刀杆200自由灵活地转动。第二定位套600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镗刀杆200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确保扩孔的同轴度和精度要求。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定位套600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二定位套600的外径不同。例如可以设置两个第二定位套600,且这两个第二定位套600的外径不同。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垂尾组件的四个安装孔20的最长距离为427mm,孔径34.91mm,扩孔后四孔同轴度要求为0.1mm,粗糙度要求为Ra1.6,同时对四个安装孔20进行加工难度较大,因此作业人员分为两步,先加工其中的两个安装孔20(即,图6靠左侧的两个安装孔20),然后再加工另外的两个安装孔20(即,图6靠右侧的两个安装孔20)。这样当加工左侧的两个安装孔20时,外径较小的第二定位套600安装在未加工(未扩孔)的耳片10的安装孔20中;当加工右侧的两个安装孔20时,外径较大的第二定位套600安装在之前已经加工过的安装孔20中。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镗刀杆20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凹槽210,刀具400通过第二固定件(图中未示出)可拆卸地设置在凹槽210中。可选地,第二固定件可以设置为螺钉,通过旋进旋出螺钉来调节刀具400伸出镗刀杆200的长度,从而用于控制进刀量和安装孔20的孔径大小。进一步地,凹槽210可以设置为多个,刀具400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从而提高加工效率。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镗刀杆200、定位板组件300、定位棒100和刀具400均为金属件。例如,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提高该镗孔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该镗孔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
步骤一:请参考图3,作业人员在垂尾组件上的安装孔20中插入定位棒100,使得定位棒100穿设在四个安装孔20中;
步骤二:请参考图4,然后将定位板组件300套入定位棒100上,调整定位棒100直至定位棒100可以顺利进出安装孔20并自由旋转无阻滞感后,通过夹具将定位板组件300与垂尾组件进行夹持固定,然后拿掉定位棒100;
步骤三:请参考图5,将第一定位套500通过第一固定件510安装在定位板组件300上,将第二定位套600(外径较小的)安装在耳片10的安装孔20中;
步骤四:请参考图6,先将刀具400装入镗刀杆200的刀槽内,再将镗刀杆200的左端与气动工具30连接,然后将镗刀杆200穿设在耳片10的安装孔20中,镗刀杆200的右端插入第二定位套600内。启动气动工具30,刀具400即开始加工耳片10的安装孔20,加工完成后,测量孔径,调整刀具400伸出长度,继续扩孔直至孔径符合要求。加工完第一个耳片10的安装孔20后,将刀具400更换到下一个凹槽210内,对第二个耳片10的安装孔20进行加工扩孔。
步骤五:请参考图7,左侧两孔加工完毕后,拆下镗孔装置,再从右侧按上述步骤三和步骤四重新安装镗孔装置并对右侧耳片10上的安装孔20分别进行加工扩孔。其中,步骤三中的第二定位套600需要更换为外径较大的第二定位套600。
显然,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注意,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Claims (10)
1.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位棒(100)、镗刀杆(200);
定位板组件(300),所述定位板组件(300)与所述定位棒(100)和所述镗刀杆(200)中的一者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棒(100)和所述镗刀杆(200)的端部均凸出于所述定位板组件(300)的端面,且所述镗刀杆(200)凸出于所述定位板组件(300)端面的端部与气动工具(30)过渡配合连接;
刀具(400),所述刀具(40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镗刀杆(200)的外侧壁上;所述刀具(400)被配置为对垂尾组件上的安装孔(20)进行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镗孔装置包括第一定位套(500),所述第一定位套(500)设置在所述定位板组件(300)与所述气动工具(30)之间,且所述第一定位套(500)套设在所述镗刀杆(200)上;所述第一定位套(500)与所述定位板组件(300)通过第一固定件(5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套(500)与所述气动工具(30)间隙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套(500)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定位板组件(300)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330),所述第一固定件(510)穿设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33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镗孔装置还包括第二定位套(600),所述第二定位套(600)套设在所述镗刀杆(200)远离所述第一定位套(500)的端部,且所述第二定位套(600)嵌设在所述垂尾组件上的所述安装孔(20)内,所述镗刀杆(200)与所述第二定位套(600)间隙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套(600)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套(600)的外径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组件(300)包括第一定位部(310)和第二定位部(320),所述第一定位部(310)与所述第二定位部(320)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310)抵接在所述垂尾组件的侧端面上,所述第二定位部(320)抵接于所述垂尾组件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一定位部(310)与所述垂尾组件通过夹具夹持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镗刀杆(20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凹槽(210),所述刀具(400)通过第二固定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凹槽(210)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0)设置为多个,所述刀具(400)设置为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螺钉。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镗刀杆(200)和所述定位板组件(300)均为金属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47298.2U CN219561483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镗孔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47298.2U CN219561483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镗孔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61483U true CN219561483U (zh) | 2023-08-22 |
Family
ID=8766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47298.2U Active CN219561483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镗孔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61483U (zh) |
-
2023
- 2023-03-20 CN CN202320547298.2U patent/CN2195614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E540048C2 (sv) | Excentriskt baksidigt bearbetande verktyg | |
CN201735837U (zh) | 可调整阶台钻深度的刀夹具组合体 | |
CN202291529U (zh) | 批量加工等分孔装置 | |
CN219561483U (zh) | 镗孔装置 | |
CN210412596U (zh) | 一种数控机床用刀架 | |
US20200030894A1 (en) | Drilling Tool Comprising A Replaceable Cutting Disk | |
CN210877732U (zh) | 反向自动锪孔刀 | |
CN218983980U (zh) | 一种修复镗孔的定位工装及轧机牌坊孔在线修复的镗孔机 | |
KR101106985B1 (ko) | 컴비네이션 드릴 | |
CN202539602U (zh) | 盲孔及孔底的一体加工刀具 | |
CN210080750U (zh) | 数控车床刀杆结构 | |
CN108453286A (zh) | 一种深孔加工辅具、加工工艺及气缸盖泄油孔加工工艺 | |
CN210817502U (zh) | 一种平底沉孔镗刀 | |
CN210387696U (zh) | 一种双柱型带台阶驱动模块化钻刀体本体 | |
CN111590097A (zh) | 一种深孔加工刀 | |
CN221018835U (zh) | 一种正反铣刀 | |
CN221269746U (zh) | 一种转炉锥孔加工用镗孔机 | |
CN215902748U (zh) | 一种反镗刀及加工装置 | |
CN219274506U (zh) | 一种加工汽车转向器主壳体中心孔的刀具 | |
CN211414349U (zh) | 用于倒角机的刀具装夹工装及其倒角机 | |
CN216541943U (zh) | 一种钻夹头定位夹具 | |
CN112958815B (zh) | 一种模块化可变径套料钻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9746453U (zh) | 铣床快换刀具 | |
CN221065383U (zh) | 一种水泥取样器制备用数控加工中心 | |
CN218080829U (zh) | 一种丝锥加长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