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9110U - 一种油冷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9110U
CN219529110U CN202320775883.8U CN202320775883U CN219529110U CN 219529110 U CN219529110 U CN 219529110U CN 202320775883 U CN202320775883 U CN 202320775883U CN 219529110 U CN219529110 U CN 219529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inlet
water
cooling wat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7588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征
吴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uanf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uanf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uanf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uanf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7588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9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9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9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冷器,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如何在保证冷却水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对各油冷器中机油的冷却效果的问题。本油冷器包括至少两个壳体,每个壳体内均设有冷却水道与油道,每个壳体上均开设有与油道连通的进油口与出油口,且每个壳体上均开设有与冷却水道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且其中一个壳体上的进水口与另一个壳体上的出水口相连通。本油冷器能够在保证冷却水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对各油冷器中机油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油冷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冷器。
背景技术
油冷器是汽车中的重要组成部件,其内部分别设置油冷却水道与油道,进行工作时通过管路分别将冷却水引入冷却水道内,将机油引入到油道内,使得冷却水与机油不断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机油油温,进而对曲轴箱、离合器、气门组件等部件起到冷却作用。
但现如今多挡位自动变速器使用愈发普及,为保证对机油的冷却效率,一般会在车上设置两个油冷器,通过两个油冷器配合同时进行冷却工作,以此提高对机油的冷却效果。
但两个油冷器需要共用一个冷却水箱,故而便需要多设置一路冷却水路,该方式会对空间本身狭窄的发动机舱造成一定的干扰的同时提高装配成本,此外,冷却水泵需要同时向两路冷却水路中输送冷却水,除进入到各油冷器中的冷却水外,有大量的冷却水其实是滞留在各冷却水路中的,降低了冷却水的利用率,且在冷却水箱中冷却水有限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冷却水对各油冷器供应不足造成冷却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油冷器,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保证冷却水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对各油冷器中机油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油冷器,包括至少两个壳体,每个壳体内均设有冷却水道与油道,其特征在于,每个壳体上均开设有与油道连通的进油口与出油口,且每个壳体上均开设有与冷却水道连通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且其中一个壳体上的进水口与另一个壳体上的出水口相连通。
本油冷器通过进油口将高温状态的机油分别输入两个壳体的油道中,而储水箱中的冷却水经过水泵的作用由第一个壳体的进水口输入至第一个壳体的冷却水道中,使得冷却水在流动过程中与第一个壳体油道内的机油不断热交换,第一个壳体油道中的机油降温冷却后由出油口向外输出再循环,而进行过热交换的冷却水仍具有冷能,且该部分冷却水在由第一个壳体的出水口输出后由第二个壳体的进水口输入第二个壳体的冷却水道中,使得冷却水在流动过程中与第二个壳体油道内的机油不断热交换,第二个壳体油道中的机油降温冷却后由出油口向外输出再循环,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油冷器两个壳体内的各油道能够共用一路冷却水路,在保证机舱内空间利用率的同时降低安装成本,同时也能够减少冷却水在冷却水路中的滞留量,既能够保证对冷却水的利用率,又能够保证对机油的冷却效果。
在上述的油冷器中,其中一个壳体底部的开设有所述进水口,顶部的开设有所述出水口,另一个壳体底部开设有所述出水口,顶部开设有所述进水口,两壳体之间设有连接管,连接管一端与其中一个壳体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壳体的进水口连接。
第一个壳体上的进水口开设于底部,进水口开设于顶部,由此确保冷却水在流道中的流动速度缓慢且匀速,以此保证对第一个壳体油道内机油的冷却效果,第二个壳体上的进水口开设于顶部,出水口开设于底部,以此保证连接管的布设不占用大量空间,同时冷却水在进入第二个壳体的冷却水道后,由于冷却水是自上而下流动,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加快流动速度,由此在确保经过一次热交换后的冷却水在冷能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对第二个壳体油道中的机油充分热交换,以此保证冷却效果。
在上述的油冷器中,其中一个壳体的进水口位于底部的前端,出水口位于顶部的后端,另一个壳体的进水口位于顶部的后端,出水口位于底部的前端。
各壳体上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沿其长度方向错位设置,由此确保冷却水在各壳体冷却水道中流动的时间更加合理,确保热交换的效果,以此保证机油的冷却效果。
在上述的油冷器中,其中一个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油道连通的所述进油口,底部且位于进油口正下方开设有与油道连通的所述出油口,另一个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油道连通的所述进油口,顶部且位于进油口正上方开设有与油道连通的所述出油口。
第一个壳体的油道中机油的流向为由上至下,第二个壳体中机油的流向为由下至上,由此使得各壳体中冷却水的流向与机油的流向向对,从而保证冷却水道内各部位的冷却水能够充分对油道机油进行充分冷却,由此保证冷却效果。
在上述的油冷器中,各壳体内的冷却水道与油道均具有多层,且冷却水道与油道沿壳体高度方向一一交替设置。
每个壳体中的油道与冷却水道均沿壳体高度方向一一交替设置,由此保证冷却水道中的冷却水能够与油道内的机油充分进行热交换,保证机油的冷却效果。
在上述的油冷器中,本油冷器还包括底板,两个壳体并列设置在底板上并与底板相固连,底板上开设有四个让位口,其中两个让位口一一对应其中一个壳体底部的出油口与进水口,另外两个让位口一一对应另一个壳体底部的进油口与出水口。
各壳体固设于底板上,以保证油冷器的安装位置集中,从而避免影响机舱内其他部件的布设,同时在底板上开设四个与各壳体底部进水口或出水口以及进油口或出油口位置对应的让位口,从而保证外界管道能够正常接通。
在上述的油冷器中,底板的外侧壁上还具有若干向外凸出设置的连接部,每个连接部上均开设有连接孔。
底板通过螺栓穿过连接孔并拧入机舱内的固定位置中,以此保证油冷器的连接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油冷器具备以下优点:
通过将其中一个壳体的进水口与另一个壳体的出水口接通,使得两个壳体内的冷却水道相连通,由此通过一路冷却水路分别对两个壳体内油路中的机油一同进行热交换,减少布设成本与安装空间的前提下,提高冷却水利用率,保证对机油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油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油冷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油冷器拆卸连接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油冷器的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5是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冷却水道;12、油道;13、进油口;14、出油口;15、进水口;16、出水口;2、连接管;3、底板;31、让位口;32、连接部;32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5所示,本油冷器包括两个呈长方体状的壳体1以及一块底板3,两个壳体1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且底部与底板3的上侧面焊接固定,各壳体1内均设有呈多层状的冷却水道11与油道12,且每个壳体1中冷却水道11与油道12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一一交替层叠设置。
为方便描述,以下对两个壳体1分别称呼为第一个壳体1与第二个壳体1,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个壳体1底部的前端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与第一个壳体1内油道12连通的出油口14以及与第一个壳体1内冷却水道11连通的进水口15,第一个壳体1顶部前端开设有与第一个壳体1内油道12连通的进油口13,且进油口13位于出油口14的正上方,第一个壳体1顶部后端开设有与第一个壳体1内冷却水道11连通的出水口16,第二个壳体1底部前端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与第二个壳体1内冷却水道11连通的出水口16以及与第二个壳体1内油道12连通的进油口13,第二个壳体1顶部前端开设有与第二个壳体1内油道12连通的出油口14,第一个壳体1顶部后端开设有与第一个壳体1内冷却水道11连通的进水口15,此外,两个壳体1之间设有一根弯曲呈U形的连接管2,连接管2的一端与第一个壳体1的出水口16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个壳体1的进水口15连接。
如图2与图5所示,底板3的板面一侧靠近边缘处设有四个让位口31,其中两个让位口31与第一个壳体1底部的出油口14、进水口15位置一一对应,另外两个让位口31与第二个壳体1底部的出水口16、进油口13位置一一对应,底板3一侧外壁上一体成型有两个连接部32,且底板3与前述外壁相邻的一侧外壁上也一体成型有一个连接部32,此外,每个连接部32上均开设有一个连接孔321,底板3能够通过连接孔321配合螺钉固定在机舱内钣金上,以此保证油冷器安装稳定性。
工作原理:本油冷器中的各壳体1通过进油口13向油道12内输入机油,同时通过冷却水通过第一个壳体1的进水口15输入第一个壳体1内部的冷却水道11中,冷却水在水泵不断的作用下通过第一个壳体1出水口16输出后依次通过连接管2、第二个壳体1的进水口15输入第二个壳体1的冷却水道11中,最终由第二个壳体1的出水口16回流至冷却水箱中,以此完成一路冷却水对两路油路的热交换作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其区别点在于:机油可以由第一个壳体1的进水口15输入,最终由第二个壳体1的出水口16输出,而冷却水分别由各壳体1的进油口13输入,最终由各壳体1的出油口14输出,从而达到油冷器内两路冷却水对一路机油进行双重冷却,以保证机油快速降温。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壳体1、冷却水道11、油道12、进油口13、出油口14、进水口15、出水口16、连接管2、底板3、让位口31、连接部32、连接孔32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7)

1.一种油冷器,包括至少两个壳体(1),每个壳体(1)内均设有冷却水道(11)与油道(12),其特征在于,每个壳体(1)上均开设有与油道(12)连通的进油口(13)与出油口(14),且每个壳体(1)上均开设有与冷却水道(11)连通的进水口(15)与出水口(16),且其中一个壳体(1)上的进水口(15)与另一个壳体(1)上的出水口(16)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壳体(1)底部的开设有所述进水口(15),顶部的开设有所述出水口(16),另一个壳体(1)底部开设有所述出水口(16),顶部开设有所述进水口(15),两壳体(1)之间设有连接管(2),连接管(2)一端与其中一个壳体(1)的出水口(16)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壳体(1)的进水口(1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器,其特征在于,各壳体(1)均呈长方体状,其中一个壳体(1)的进水口(15)位于底部的前端,出水口(16)位于顶部的后端,另一个壳体(1)的进水口(15)位于顶部的后端,出水口(16)位于底部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油冷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壳体(1)的顶部开设有与油道(12)连通的所述进油口(13),底部且位于进油口(13)正下方开设有与油道(12)连通的所述出油口(14),另一个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与油道(12)连通的所述进油口(13),顶部且位于进油口(13)正上方开设有与油道(12)连通的所述出油口(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器,其特征在于,各壳体(1)内的冷却水道(11)与油道(12)均具有多层,且冷却水道(11)与油道(12)沿壳体(1)高度方向一一交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器,其特征在于,本油冷器还包括底板(3),两个壳体(1)并列设置在底板(3)上并与底板(3)相固连,底板(3)上开设有四个让位口(31),其中两个让位口(31)一一对应其中一个壳体(1)底部的出油口(14)与进水口(15),另外两个让位口(31)一一对应另一个壳体(1)底部的进油口(13)与出水口(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冷器,其特征在于,底板(3)的外侧壁上还具有若干向外凸出设置的连接部(32),每个连接部(32)上均开设有连接孔(321)。
CN202320775883.8U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油冷器 Active CN219529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5883.8U CN219529110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油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5883.8U CN219529110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油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9110U true CN219529110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50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75883.8U Active CN219529110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油冷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9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76642B2 (ja) 熱交換器
EP3124907B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02997713A (zh) 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EP2792988B1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or a vehicle
KR20140116419A (ko) 컬렉터를 포함하는 적층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US10473402B2 (en) Heat exchanger module
KR20170079203A (ko) 차량용 쿨링모듈
CN219529110U (zh) 一种油冷器
CN102410759A (zh) 多系统整体冷却模块
KR20130054048A (ko) 차량용 라디에이터
CN216850782U (zh) 一种dcs控制柜
KR101744801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209795170U (zh) 一种多温散热器
CN202630741U (zh) 复合换热器
CN202221257U (zh) 多系统整体冷却模块
CN206723423U (zh) 变速器冷却机构及变速器和车辆
CN215949618U (zh) 一种机油冷却器
CN218183146U (zh) 一种油水混冷结构、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N219037682U (zh) 换热装置、换热系统及车辆
CN213655329U (zh) 一种液压油风冷装置
CN215927539U (zh) 工程机械散热系统与工程机械
CN215672386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机油散热器
CN220782633U (zh) 一种水冷结构及冷却系统
CN220483040U (zh) 一种多个板换焊接的空调模块
CN218000357U (zh) 减速器的润滑结构、减速器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