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49618U - 一种机油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油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49618U
CN215949618U CN202122342600.4U CN202122342600U CN215949618U CN 215949618 U CN215949618 U CN 215949618U CN 202122342600 U CN202122342600 U CN 202122342600U CN 215949618 U CN215949618 U CN 215949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ld core
connecting hole
oil inlet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426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春雷
谢华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HENJ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HENJ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HENJ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HENJ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426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49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49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49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冷芯以及壳体,所述冷芯可拆卸的安装至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还设置有进油管道与出油管道,所述冷芯设置有回油通道,所述壳体还包括:加厚部,设置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冷芯的一侧;第一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加厚部;第二连接孔,开设于所述冷芯;其中,所述冷芯安装至所述冷芯安装空间时,所述回油通道的一端连通值所述进油管道,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出油管道,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通过螺钉实现固定。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壳体与冷却管芯连接处的管道以及壳体因存在薄壁而影响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机油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运转时,由于机油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变稀,从而会降低机油的润滑能力,因此,目前大多数发动机都设置有机油冷却器,通过机油冷却器从而达到冷却润滑油的目的,机油冷却器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冷式机油冷却器,另一种是风冷式机油冷却器。
目前,在水冷式机油冷却器中,多数都是由带有进、出水口的壳体、冷却芯管、壳体等组成,冷却芯管一般会通过螺栓的形式连接至壳体,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壳体与冷却管芯连接处的管道以及壳体会存在薄壁的情况,从而会影响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果,降低冷却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壳体与冷却管芯连接处的管道以及壳体因存在薄壁而影响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冷芯以及壳体,所述冷芯可拆卸的安装至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还设置有进油管道与出油管道,所述冷芯设置有回油通道,所述壳体还包括:加厚部,设置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冷芯的一侧;第一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加厚部;第二连接孔,开设于所述冷芯;其中,所述冷芯安装至所述冷芯安装空间时,所述回油通道的一端连通值所述进油管道,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出油管道,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通过螺钉实现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将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加厚部,一方面提高了所述冷芯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密封强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长期使用所述机油冷却器时,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处形成的薄壁现象,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所述壳体以及所述机油冷却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油管道设置有第一进油开口以及第一出油开口,所述出油管道设置有第二进油开口以及第二出油开口,所述回油通道设置有第三进油开口以及第三出油开口;其中,所述冷芯安装至所述冷芯安装空间时,所述第一出油开口与所述第三进油开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油开口与所述第三出油开口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所述冷芯安装至所述壳体后,所述回油通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进油管道,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出油管道,机油可通过所述进油管道流入所述回油通道中进行制冷,最终再由出油管道流出,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对机油冷却的目的。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厚部设置有两个,且所述第一出油开口以及所述第二进油开口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加厚部;其中,每个所述加厚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在所述第一出油开口与所述第二进油开口设置两个所述加厚部,提高了所述第一连接孔处的密封性;将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加厚部,则提高了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加厚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对角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将两个所述加厚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对角处,从而提高了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
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冷芯的一侧,且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所述凸起的设置,避免了在安装所述冷芯时的过程中,由于外力较大,对所述壳体造成的损坏,进而提高了所述壳体以及所述机油冷却器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厚部的厚度在2-5mm 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所述加厚部的厚度设置在此范围内,提高了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的增强了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旁通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且连通至所述进油管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所述旁通管道的设置方便了机油输送,并且所述旁通管道能够对压力过高的机油实现分压的作用,进一步的实现提高输送机油安全性的目的。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缓冲阀,设置在所述旁通管道与所述进油管道之间;堵头,设置于所述进油管道靠近所述缓冲阀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当机油的压力过高时,通过所述旁通管道以及所述缓冲阀之间的配合,达到了分压的效果,进一步的避免油压过高对所述冷芯造成损坏,从而提高了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芯是由多个冷却片相互叠加形成,且每个冷却片之间设置有间隔。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所述间隔的设置实现了所述冷却片对所述机油冷却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了冷却效率。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i)所述加厚部的设置提高了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密封强度;同时也避免了在长期使用所述机油冷却器时,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处形成的薄壁现象,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所述壳体以及所述机油冷却器的使用寿命;
ii)将两个所述加厚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对角处,从而提高了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的稳定性;
iii)通过在所述第一出油开口与所述第二进油开口设置两个所述加厚部,提高了所述第一连接孔处的密封性;将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加厚部,则提高了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油冷却器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壳体20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冷芯10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3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1的正视图。
图9为图8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机油冷却器;10-冷芯;11-冷却片;12-第三进油开口;13-第三出油开口;14-第二连接孔;141-连接通道;15-回油通道;20-壳体;21-进油管道; 211-第一进油开口;212-第一出油开口;213-进油通道;22-旁通管道;221- 第四进油开口;222-第四出油开口;23-堵头;24-出油管道;241-第二进油开口;242-第二出油开口;25-加厚部;251-第一连接孔;26-凸起;30-缓冲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器100,所述机油冷却器100例如包括:壳体20以及冷芯10,冷芯10安装至壳体20,机油冷却器100用于冷却机油,避免了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机油由于温度较高,而使得其润滑作用降低的问题;壳体20远离冷芯的一侧设置有进油管道21 以及出油管道24;其中,进油管道21的一端与所需冷却的高温机油管道连通,另一端与冷芯10连通,经过冷芯10冷却后的机油,再通过出油管道24向外部输送。
可以理解的是,在现有技术中,机油冷却器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风冷式冷却器,另一种为水冷式冷却器,考虑到而水冷式冷却器具有体积小、便于搬运以及运输等优势,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机油冷却器100 为水冷式冷却器,且冷却水位于机油冷却器100的外部,即也可以看作,在冷却机油的过程中,将机油冷却器100放置于水中,或者,也可以通过在机油冷却器100外部连接冷却水管道等方式实现冷却机油的目的,当然了,冷却水还有其他形式的设置方式,此处不再作一一赘述。
优选的,进油管道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油开口211与第一出油开口212,具体的,第一进油开口211连接至所需冷却的高温机油管道;第一出油开口 212设置于壳体20朝向冷芯10的一侧,冷芯10朝向壳体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进油开口12,当冷芯10安装至壳体20时,第一出油开口212对应的与第三进油开口12之间形成配合,从而使得进油管道21中的机油能够通过第一出油开口212以及第三进油开口12流入冷芯10中进行冷却;进一步的,经过冷却后的机油再由冷芯10设置的第三出油开口13流入出油管道24中,最终实现将机油输送至外部。
具体的,出油管道24设置有第二进油开口241以及第二出油开口242;其中,第二进油开口241与第三出油开口13之间形成配合,经过冷芯10冷却后的机油通过第三出油开口13以及第二进油开口241输送至出油管道24 中,最终再通过第二出油开口242输送至外部。
优选的,参见图2-图6,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且螺栓设置在靠近第二进油开口241以及第一出油开口212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的密封性,提高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的连接强度,螺栓可设置有多个,最好的,在第二进油开口241与第一出油开口212 处均设置至少两个螺栓,当然了,还可以设置更多;需要说明的是,若壳体 20与冷芯10自身密闭性较好、强度较高,则在壳体20与冷芯10连接时,螺栓的个数可以适当的减少,甚至也可以设置有一个;其中,螺栓的个数可根据实现情况以及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定,不局限于本实施例限定的个数。
优选的,参见图2、图3与图6,以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连接的螺栓四个为例:壳体20在第一出油开口212处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51,同样的,在壳体20在第二进油开口241处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51;对应的,在冷芯10的第三进油开口12以及第三出油开口13处均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孔14,当壳体20与冷芯10连接时,壳体20设置的四个第一连接孔251与冷芯10 设置的四个第二连接孔14互相配合,通过四个螺栓实现一一对应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为实现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的连接的密封性,以及提高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的连接强度,所采用的螺栓会较长,对应的壳体20 所设置第一连接孔251的深度会较大,同时壳体20在连接螺栓后,会在远离冷芯10的一侧形成凸起26(如图4所示),凸起26的形成会提高壳体20在第一连接孔251处的强度,避免了在安装冷芯10时的过程中,由于外力较大,对壳体20造成损坏,甚至出现螺栓将壳体20戳穿的现象,进而提高了壳体 20以及机油冷却器100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优选的,壳体20还包括:加厚部25;加厚部25设置于壳体20,且位于第一连接孔251与第二连接孔14的对接处;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连接孔 251与第二连接孔14通过螺栓连接,壳体20在第一连接孔251内侧会设置螺纹,机油冷却器100在长期使用时,会在第一连接孔251的位置形成薄壁,从而会降低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机油冷却器100的密封性,进一步的会导致机油的泄漏;通过在第一连接孔251处设置加厚部25,则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在长期使用机油冷却器100时,在壳体20的第一连接孔 251处形成的薄壁现象,进一步的保证冷芯10与壳体20之间密封性,同时也提高了机油冷却器100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加厚部25的厚度在2-5mm 之间,优选的可选取3mm。
具体的,加厚部25为壳体20朝向冷芯10一侧形成的凸起结构,加厚部 25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一出油开口212以及第二进油开口241处,且多个第一连接孔251分别设置于两个加厚部25上,即第一连接孔251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上,当然了,为提高壳体20的生产效率以及实现壳体20底部整体的美观,可以将第一出油开口212以及第二进油开口241设置在加厚部25 上。
优选的,参见图4-图9,冷芯10内部设置有回油通道15,机油由第三进油开口12进入冷芯10后,在回油通道15中与冷芯外侧的冷却水之间实现换热,进一步的经冷却后的机油再由第三出油开口13流通至出油管道24,最终再由出油管道24输送至外部,从而实现对冷却后的机油的利用。
进一步的,冷芯10内部还设置有连接通道141;连接通道141连接至第二连接孔14,且连接通道141贯穿设置于冷芯10;螺栓能够通过设置的连接通道141实现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的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设置连接通道 141的目的在于实现壳体20与冷芯10之间的连接,故连接通道141与第二连接孔14一一对应;举例来说,第二连接孔14设置有四个时,连接通道141 对应的设置有四个。
优选的,冷芯10是由多个冷却片11堆叠形成,且每个冷却片11之间设置有间隔,当机油冷却器100在工作时,冷芯10位于冷却水中,冷却水通过冷却片11之间的间隔实现与回油通道15中机油之间的换热,从而达到降低机油温度的目的;冷却片11之间所述间隔的设置能够实现冷却水与回油通道 15之间机油的充分换热,进一步的提高了冷却机油的效率。
优选的,机油冷却器100还设置有旁通管道22以及缓冲阀30;旁通管道 22设置于壳体20远离冷芯的一侧,且连通至进油管道21,缓冲阀30设置在旁通管道22与进油管道21之间;当机油的压力过高时,避免油压过高对冷芯10造成损坏,可通过旁通管道22以及缓冲阀30的配合实现对分压的作用。
进一步的,旁通管道22设置有第四进油开口221以及第四出油开口222,当机油冷却器100中的油压过高或者油量较多时,机油可同时由旁通管道22 与进油管道21流入机油冷却器100中,即机油还可以通过第四进油开口221 流入机油冷却器100中,最终由第四出油开口222流出。
优选的,机油冷却器100还包括:堵头23;堵头23设置于进油管道21 靠近缓冲阀30的位置,即堵头23设置于进油通道213中,堵头23的设置,一方面实现了装配缓冲阀30的目的,另一方面,可通过堵头23实现冷芯10 与壳体20的拆卸。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冷芯以及壳体,所述冷芯可拆卸的安装至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还设置有进油管道与出油管道,所述冷芯设置有回油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加厚部,设置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冷芯的一侧;
第一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加厚部;
第二连接孔,开设于所述冷芯;
其中,所述冷芯安装至所述冷芯安装空间时,所述回油通道的一端连通值所述进油管道,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出油管道,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通过螺钉实现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道设置有第一进油开口以及第一出油开口,所述出油管道设置有第二进油开口以及第二出油开口,所述回油通道设置有第三进油开口以及第三出油开口;
其中,所述冷芯安装至所述冷芯安装空间时,所述第一出油开口与所述第三进油开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油开口与所述第三出油开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部设置有两个,且所述第一出油开口以及所述第二进油开口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加厚部;
其中,每个所述加厚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加厚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对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冷芯的一侧,且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部的厚度在2-5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旁通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且连通至所述进油管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缓冲阀,设置在所述旁通管道与所述进油管道之间;
堵头,设置于所述进油管道靠近所述缓冲阀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芯是由多个冷却片相互叠加形成,且每个冷却片之间设置有间隔。
CN202122342600.4U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机油冷却器 Active CN215949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42600.4U CN215949618U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机油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42600.4U CN215949618U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机油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49618U true CN215949618U (zh) 2022-03-04

Family

ID=80424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42600.4U Active CN215949618U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机油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49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87005A1 (zh) 电池包及其冷却系统
WO2019154155A1 (zh) 电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US10151231B2 (en) Manifold integrated intercooler with structural core
CN101984238A (zh) 柴油机多功能罩壳
CN215949618U (zh) 一种机油冷却器
CN212305025U (zh) 一种电驱动总成的液冷系统
CN209895255U (zh) 一种风液混合散热机箱
CN218661334U (zh) 散热器及矿用自卸车
CN218005024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6850782U (zh) 一种dcs控制柜
CN214755944U (zh) 一种散热型料线减速电机
CN212116001U (zh) 一种新型电柜机柜换热系统
CN211117507U (zh) 冷却用齿轮箱结构
CN211924860U (zh) 一种减速器壳体、双驱动减速器及汽车
CN217950513U (zh) 一种船用发动机
CN111372428A (zh) 一种新型电柜机柜换热系统
CN219529110U (zh) 一种油冷器
CN205800779U (zh) 双腔膨胀水箱
CN113431779B (zh) 一种两级压缩螺杆空压机
CN213335701U (zh) 复合式油水换热器
CN218839810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油冷却器
CN221423941U (zh) 一种多通阀与汇流板的集成结构
CN216812079U (zh) 一种压缩机用风冷冷却器
CN216242163U (zh) 一种基于改进结构的压铸式传动箱壳体
CN221074617U (zh) 一种空压机风冷油冷一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