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50513U - 一种船用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船用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50513U
CN217950513U CN202222468293.9U CN202222468293U CN217950513U CN 217950513 U CN217950513 U CN 217950513U CN 202222468293 U CN202222468293 U CN 202222468293U CN 217950513 U CN217950513 U CN 217950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intercooler
heat exchanger
cooling water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6829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洛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end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end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end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end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6829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50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50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50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上侧并沿发动机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热交换器平行设置于中冷器一侧,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发动机上侧还设置有连通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用于对发动机内循环水冷却的第一连接组件和联动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对发动机内气体冷却的第二连接组件。本实用新型能够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内的容量不会受到发动机宽度的影响,进而能够增加内循环水在热交换器内的冷却时间以及空间在中冷器内的冷却时间,从而提高冷却效果,能够满足高功率发动机所需要的冷却要求,能够更便于将发动机安装于船舱内。

Description

一种船用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船用发动机。
背景技术
船用发动机多为柴油发动机,连续工作时间长,船用柴油发动机中的机油需要冷却器对其冷却降温,保证机油的润滑质量。常见的船用发动机外循环冷却系统的存在形式主要采用水泵、中冷器和热交换器依次串联的方式布置,通过水泵使外界水域的水体依次经过中冷器和热交换器,继而实现外循环冷却的功能。
目前,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1648852A公开了一种船用发动机,包括:换热器、增压器、中冷器、发动机水泵和外置水泵,中冷器通过进气管道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接,中冷器用于将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冷却后输送至进气歧管中;发动机水泵通过发动机出水管与换热器连接,换热器通过发动机进水管与发动机本体连接,换热器用于冷却发动机水泵输出的冷却液;外置水泵由发动机曲轴带动,外置水泵通过管道与换热器和中冷器连接,外置水泵输送的冷却水用于和换热器中的高温冷却液换热,以及和中冷器中的高温空气换热。
虽然这种船用发动机能够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果,但是这种船用发动机将换热器和中冷器分别沿发动机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发动机两端,使这种船用发动机内换热器与中冷器内的流体流量受到发动机宽度和船舱安装空间的影响,冷却效果受限,尤其是在高功率发动机时,这种船用发动的的冷却效果无法满足。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发动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船用发动机中热交换器和中冷器的冷却空间受限冷却效果难以满足高功率发动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上侧并沿发动机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热交换器平行设置于中冷器一侧,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发动机上侧还设置有连通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用于对发动机内循环水冷却的第一连接组件和联动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对发动机内气体冷却的第二连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沿发动机长度方向设置于发动机上方,能够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内的容量不会受到发动机宽度的影响,能够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容量增大,进而能够增加内循环水在热交换器内的冷却时间以及空间在中冷器内的冷却时间,从而提高冷却效果,能够满足高功率发动机所需要的冷却要求,而且将两者设置于发动机上侧,能够更便于将发动机安装于船舱内。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发动机上侧具有气门室盖,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器分别设置于气门室盖左右两侧,所述中冷器长度大于气门室盖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分别设置于气门室盖的两侧,能够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更便于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的安装以及与发动机的配合,而且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匀称,更有利于发动机安装于船舱内。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热交换器两端用于冷却水进入热交换器的冷却水进水管、用于冷却水排出并连通至中冷器的冷却水出水管和设置于冷却水进水管上用于抽取冷却水的水泵;还包括用于使发动机内循环水输入到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水进水管和将内循环水排出的循环水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内循环水进水管与内循环水出水管的配合,能够使发动机内的水进入到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通道内,再通过水泵将冷却水由冷却水进水管抽入到热交换器内对内循环水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内循环水的冷却,然后还能够通过冷却水出水管将热交换器内的冷却液输送到中冷器内的冷却芯中,从而实现对冷却液的再利用。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中冷器一端的进气管、设置于中冷器侧壁与发动机内连通的出气口和设置于中冷器一端用于排出冷却液的排液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气管与出气口的配合使气体进入中冷器降温冷却后再进入到发动机内,以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进气量,进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由冷却水出水管进入中冷器的冷却水能够从排液管排出,从而实现了冷却水的流动与更换。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冷却水进水管开口朝下,且延伸至发动机另一侧并位于中冷器下方,所述冷却水进水管、排水管和进气管设置于发动机同侧,所述冷却水出水管设置于发动机另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冷却水出水管与进气管设置在两侧,能够提高冷却水进入中冷器后对空气的冷却效果,而且由于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分别设置于气门室盖两侧,能够更便于管路的安装,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出气口对应发动机腔室设置有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中冷器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气门室盖一侧,能够在中冷器一侧设置多个出气口,使降温后气体进入到发动机内,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进气量,提高发动机的功率。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进气管设置于中冷器侧壁,并位于中冷器凸出气门室盖一侧,所述进气管垂直发动机长度方向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气管的布置方式,能够使其占用空间更加合理,能够更加贴合发动机,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循环水进水管设置于热交换器下侧,并位于热交换器出水端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内循环水进水管设置于热交换器下侧,能够使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内循环进水管的空间占用更小,整体空间更紧凑。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发动机上还设置有空滤器,所述空滤器设置于热交换器冷却水进水管一侧,并位于发动机飞轮盘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空滤器设置于冷却水进水管一侧且位于飞轮盘上方,能够使其空间更加紧凑。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船用发动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沿发动机长度方向设置于发动机上方,能够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内的容量不会受到发动机宽度的影响,能够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容量增大,进而能够增加内循环水在热交换器内的冷却时间以及空间在中冷器内的冷却时间,从而提高冷却效果,能够满足高功率发动机所需要的冷却要求,而且将两者设置于发动机上侧,能够更便于将发动机安装于船舱内。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右视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左视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后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发动机;2、中冷器;3、热交换器;4、气门室盖;5、第一连接组件;6、第二连接组件;7、冷却水进水管;8、冷却水出水管;9、水泵;10、内循环水进水管;11、内循环水出水管;12、进气管;13、出气口;14、排液管;15、空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5。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用发动机1的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1、中冷器2、热交换器3,发动机1上侧具有气门室盖4,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分别沿发动机1长度方向安装于气门室盖4的两侧,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且中冷器2长度大于气门室盖4长度,从而增大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的内部容量。
如图2、图3所示,发动机1上侧还设置有连通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用于对发动机1内循环水冷却的第一连接组件5,第一连接组件5包括分别设置于热交换器3两端用于冷却水进入热交换器3的冷却水进水管7、用于冷却水排出并连通至中冷器2的冷却水出水管8和设置于冷却水进水管7上用于抽取冷却水的水泵9。
冷却水进水管7设置于热交换器3的一端,冷却水进水管7开口朝下,且绕发动机1延伸至发动机1的另一侧并位于中冷器2下方,水泵9设置于冷却水进水管7的进水端,通过水泵9能够使冷却水进水管7吸取海水作为冷却水通入到热交换器3的冷却腔室内,再对热交换器3内的内循环水进行冷却后从冷却水出水管8排出至中冷器2的冷却内芯中。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组件5还包括用于使发动机1内循环水输入到热交换器3的内循环水进水管10和将内循环水排出的循环水出水管,内循环水进水管10设置于热交换器3下侧,并位于热交换器3出水端一侧,内循环水出水管11设置于热交换器3的出水端,发动机1的内循环水通过内循环水进水管10进入到热交换器3后经过冷却水的冷却后再通过内循环水出水管11流入发动机1内。
发动机1上还设置有联动热交换器3与中冷器2对发动机1内气体冷却的第二连接组件 6,第二连接组件6包括设置于中冷器2一端的进气管12、设置于中冷器2侧壁与发动机1 内连通的出气口13和设置于中冷器2一端用于排出冷却液的排液管14。
进气管12设置于中冷器2侧壁,并位于中冷器2凸出气门室盖4一侧,进气管12垂直发动机1长度方向布置,排液管14相对冷却水出水管8设置于中冷器2另一端,并与中冷器 2的冷却内芯连通,出气设置于中冷器2侧壁,并对应发动机1腔室设置有多个,空气在通过增压器增压后进入到中冷器2冷却后由中冷器2上的出气口13进入到发动机1的腔室内,冷却水再通过冷却水出水管8进入到中冷器2的冷却内芯中对中冷器2中的空气冷却后从排液管14排出。
如图5所示,发动机1上还设置有空滤器15,空滤器15设置于热交换器3冷却水进水管7一侧,并位于发动机1飞轮盘上方。
通过将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沿发动机1长度方向设置于发动机1上方,能够使中冷器 2与热交换器3内的容量不会受到发动机1宽度的影响,能够使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的容量增大,进而能够增加内循环水在热交换器3内的冷却时间以及空间在中冷器2内的冷却时间,从而提高冷却效果,能够满足高功率发动机1所需要的冷却要求,而且将两者设置于发动机1上侧,能够更便于将发动机1安装于船舱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上侧并沿发动机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热交换器平行设置于中冷器一侧,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发动机上侧还设置有连通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用于对发动机内循环水冷却的第一连接组件和联动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对发动机内气体冷却的第二连接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上侧具有气门室盖,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器分别设置于气门室盖左右两侧,所述中冷器长度大于气门室盖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热交换器两端用于冷却水进入热交换器的冷却水进水管、用于冷却水排出并连通至中冷器的冷却水出水管和设置于冷却水进水管上用于抽取冷却水的水泵;还包括用于使发动机内循环水输入到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水进水管和将内循环水排出的循环水出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中冷器一端的进气管、设置于中冷器侧壁与发动机内连通的出气口和设置于中冷器一端用于排出冷却液的排液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进水管开口朝下,且延伸至发动机另一侧并位于中冷器下方,所述冷却水进水管、排水管和进气管设置于发动机同侧,所述冷却水出水管设置于发动机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对应发动机腔室设置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设置于中冷器侧壁,并位于中冷器凸出气门室盖一侧,所述进气管垂直发动机长度方向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水进水管设置于热交换器下侧,并位于热交换器出水端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上还设置有空滤器,所述空滤器设置于热交换器冷却水进水管一侧,并位于发动机飞轮盘上方。
CN202222468293.9U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船用发动机 Active CN217950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8293.9U CN217950513U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船用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8293.9U CN217950513U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船用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0513U true CN217950513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12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68293.9U Active CN217950513U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船用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50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54493B (zh) 增压内燃机
US20140338873A1 (en) Stacked-Plate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A Collector
US10619529B2 (en) Oil cooler
CN217950513U (zh) 一种船用发动机
JP4228209B2 (ja) Egrクーラ
CN212716880U (zh) 一种发动机中冷器及发动机
CN214660471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
CN109441620A (zh) 一种水冷式中冷器总成
CN213331257U (zh) 一种汽油发动机冷却系统布置结构
CN211287873U (zh) 一种发动机散热冷却装置
CN111907682B (zh) 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
CN211455778U (zh) 一种高度集成水冷压铸箱体
CN206397586U (zh) 一种单缸水冷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
CN109520334B (zh) 斜接式海岛用板翅空空冷却器
CN219045428U (zh) 一种柴油机机油冷却系统
CN210105974U (zh) 一种用于大型天然气发动机增压混合气体冷却系统
CN218760113U (zh) 节温器壳体
CN212535837U (zh) 一种发动机
CN219412727U (zh) 一种管带式中冷器
CN217735607U (zh) 一种船机的中冷器冷却芯
CN217152094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结构
CN214997948U (zh) 一种集成化的气门室罩
CN211737266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水冷机构
CN212671932U (zh) 复合式散热器
CN221074617U (zh) 一种空压机风冷油冷一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