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5837U - 一种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5837U
CN212535837U CN202020861772.5U CN202020861772U CN212535837U CN 212535837 U CN212535837 U CN 212535837U CN 202020861772 U CN202020861772 U CN 202020861772U CN 212535837 U CN212535837 U CN 212535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engine
oil
cooling liquid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617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洪江
高井辉
郭超
谭昭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8617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5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5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5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其属于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气缸主体及机冷器,气缸主体内设有由气缸主体内的间隙形成的机油通路和冷却液通路,气缸主体的顶壁设有第一冷却液口、第二冷却液口、第一机油口和第二机油口,第一冷却液口和第二冷却液口与冷却液通路连通;机冷器位于气缸主体的上方并与气缸主体的顶壁固定连接,机冷器朝向气缸主体的底壁具有第三冷却液口、第四冷却液口、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第三冷却液口与第一冷却液口连通,第四冷却液口与第二冷却液口连通,第三机油口与第一机油口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能够减小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的阻力,且连接处较少,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车辆上的重要组成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整体性能。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连接冷却系统,以对其内的部件及机油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内的机油通常采用机冷器进行冷却,具体的,位于发动机侧面的冷却水出口通过一个外接的管路与机冷器进行连通,位于发动机顶面的冷却水入口通过另一个外接的管路与机冷器进行连通,位于发动机侧面的机油出口通过一个外接的油管路与机冷器进行连通,位于发动机底侧的机油入口通过另一个外接的油管路与机冷器进行连通。
可见,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和机冷器通过外接的管路进行连接,且两个装置之间的管路较长,导致冷却液或机油流动时的阻力较大,且连接处较多,存在泄漏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能够减小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的阻力,且连接处较少,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包括:
气缸主体,所述气缸主体内设有机油通路和冷却液通路,所述机油通路和所述冷却液通路由气缸主体内的间隙形成,且所述机油通路与所述冷却液通路相互独立,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设有第一冷却液口、第二冷却液口、第一机油口和第二机油口,所述第一冷却液口和所述第二冷却液口与所述冷却液通路连通,所述第一机油口与所述第二机油口与所述机油通路连通;
机冷器,位于所述气缸主体的上方并与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机冷器朝向所述气缸主体的底壁具有第三冷却液口、第四冷却液口、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所述第三冷却液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口连通,所述第四冷却液口与所述第二冷却液口连通,所述第三机油口与所述第一机油口连通,所述第四机油口与所述第二机油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机冷器的底壁设有安装法兰,所述安装法兰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机冷器与所述气缸主体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的紧固螺钉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法兰上和/或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安装法兰和所述气缸主体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安装法兰上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还与所述机冷器的侧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为相对于所述气缸主体侧壁倾斜的壁面,所述机冷器的底壁为与所述倾斜的壁面相匹配的倾斜壁面。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所述气缸主体和所述机冷器之间的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第四密封圈及第五密封圈;
所述第二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一冷却液口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冷却液口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三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二冷却液口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二冷却液口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四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一机油口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机油口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五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二机油口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机油口处的液体泄漏。
可选地,所述机冷器内具有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间隔设置形成相互独立的冷却液通道和冷却油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第三冷却液口和所述第四冷却液口均连通,所述冷却油通道与所述第三机油口和所述第四机油口均连通。
可选地,所述机油通路包括连通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机油口连通,且所述第一通路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路垂直于所述第一通路并靠近所述气缸主体的底壁设置,且所述第二通路分别连通于所述发动机中的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气缸主体上的冷却液泵及机油泵,所述冷却液泵连通于所述冷却液通路中,并用于驱动所述冷却液通路中的冷却液流动,所述机油泵连通于所述机油通路中,并用于驱动所述机油通路中的机油流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液口的口径与所述第三冷却液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二冷却液口的口径与所述第四冷却液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一机油口的口径与所述第三机油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二机油口的口径与所述第四机油口的口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中,机冷器直接安装固定在气缸主体上,且机冷器上的功能口能够与气缸主体上的功能口正对连通,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在气缸主体与机冷器之间设置管路,减小了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的阻力,减小了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所需的驱动力,且连接处较少,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实现了机冷器水路油路的高度集成化,便于机冷器的安装,降低了发动机的成本,优化了发动机的空间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俯视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俯视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所示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所示的B-B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3所示的C-C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6所示的E-E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3所示的D-D剖视图。
图中:
1、气缸主体;11、第一冷却液口;12、第二冷却液口;13、第一机油口;14、第一机油口;2、机油通路;21、第一通路;22、第二通路;3、冷却液通路;31、第三通路;32、第四通路;4、机冷器;5、安装法兰;6、紧固螺钉;7、气缸体进液口;8、第二密封圈;9、第五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其内的机冷器4固定在气缸主体1上,使得由气缸主体1进入机冷器4中的机油和冷却液的流动阻力较小,且降低了机油和冷却液泄漏的几率。
如图1至图8所示,该发动机包括气缸主体1和与气缸主体1直接装配连接的机冷器4。
其中,如图4所示,气缸主体1由压铸件直接压制而形成,且在压制的过程中,在气缸主体1内形成有机油通路2和冷却液通路3,也即是,机油通路2和冷却液通路3由气缸主体1内的间隙形成,且机油通路2与冷却液通路3相互独立,以防止机油通路2中流动的机油与冷却液通路3中流动的冷却液掺混在一起。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气缸主体1的顶壁设有第一冷却液口11、第二冷却液口12、第一机油口13和第二机油口14,第一冷却液口11和第二冷却液口12与冷却液通路3连通,第一机油口13与第二机油口14与机油通路2连通。
机冷器4位于气缸主体1的上方并与气缸主体1的顶壁固定连接,并且,机冷器4朝向气缸主体1的底壁具有第三冷却液口、第四冷却液口、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其中,第三冷却液口与第一冷却液口11连通,第四冷却液口与第二冷却液口12连通,第三机油口与第一机油口13连通,第四机油口与第二机油口14连通,使得气缸主体1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第一冷却液口11和第三冷却液口流入机冷器4,并从第四冷却液口和第二冷却液口12流出机冷器4;并使得气缸主体1内的机油能够通过第一机油口13和第三机油口进入机冷器4,并从第四机油口和第二机油口14流出机冷器4,以在机冷器4内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第一冷却液口11与第一机油口13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第二冷却液口12与第二机油口14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且第二机油口14与第一冷却液口1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该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X,机冷器4上的第三冷却液口、第四冷却液口、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分别对应于第一冷却液口11、第二冷却液口12、第一机油口13和第二机油口14设置,该设置方式能够便于机冷器4内换热翅片的布置,并能够使冷却液和机油充分的换热。其中,第一方向X如图3所示,具体为气缸主体1的前后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均为发动机的俯视图,其区别在于,图2仅显示发动机顶壁的结构,而未显示发动机内部轮廓,图3即显示了发动机顶壁的结构,还显示了发动机内部轮廓的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中,机冷器4直接安装固定在气缸主体1上,且机冷器4上的功能口(如第三冷却液口等)能够与气缸主体1上的功能口(如第一冷却液口11等)正对连通,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在气缸主体1与机冷器4之间设置管路,减小了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的阻力,减小了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所需的驱动力,且连接处较少,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实现了机冷器4水路油路的高度集成化,便于机冷器4的安装,降低了发动机的成本,优化了发动机的空间布置。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液口11的口径与第三冷却液口的口径相同,第二冷却液口12的口径与第四冷却液口的口径相同,以便于冷却液顺利的通过第一冷却液口11、第三冷却液口、第二冷却液口12及第四冷却液口。类似的,第一机油口13的口径与第三机油口的口径相同,第二机油口14的口径与第四机油口的口径相同,以便于机油能够顺利的从气缸主体1流入机冷器4中,以及从机冷器4流入气缸主体1中。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机冷器4的底壁设有安装法兰5,且安装法兰5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气缸主体1的顶壁设有第二安装孔,机冷器4与气缸主体1通过穿过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的紧固螺钉6实现固定连接,保证了机冷器4与气缸主体1之间连接的强度,还简化了机冷器4的安装和拆卸。示例地,机冷器4可以呈长方体状,且机冷器4与安装法兰5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安装法兰5上和/或气缸主体1的顶壁可以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并且,发动机还包括位于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密封圈,该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安装法兰5和气缸主体1之间的间隙,以防止冷却液和机油从安装法兰5和气缸主体1之间泄漏。
进一步地,发动机还可以包括固定于安装法兰5上的加强板,且加强板还与机冷器4的侧壁固定连接。加强板用于增强安装法兰5与机冷器4之间的连接强度。示例地,该加强板可以呈三角形状。
可选地,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气缸主体1的顶壁为相对于气缸主体1的侧壁倾斜的壁面,具体为沿第一方向X向上倾斜,相对应的,机冷器4的底壁为与该倾斜的壁面相匹配的倾斜壁面。
本实施例中,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气缸主体1和机冷器4之间的第二密封圈8、第三密封圈、第四密封圈及第五密封圈;
第二密封圈8围绕第一冷却液口11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冷却液口11(或第三冷却液口)处的液体泄漏;第三密封圈围绕第二冷却液口12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二冷却液口12(或第四冷却液口)处的液体泄漏;第四密封圈围绕第一机油口13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机油口13(或第三机油口)处的液体泄漏;第五密封圈围绕第二机油口14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机油口13(或第四机油口)处的液体泄漏。
可选地,机冷器4内设置有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换热翅片间隔设置形成相互独立的冷却液通道和冷却油通道。其中,冷却液通道与第三冷却液口和第四冷却液口均连通,冷却油通道与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均连通。
如图4和图8所示,机油通路2包括连通的第一通路21和第二通路22,其中,第一通路21与第一机油口13连通,且第一通路2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通路22垂直于第一通路21并靠近气缸主体1的底壁设置,且第二通路22分别连通于发动机中的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可选地,第一通路21可以直接与第一机油口13连通,或者,如图4所示,第一通路21还可以通过其他通路与第一机油口13连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6所示,冷却液通路3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与第一冷却液口11连通的第三通路31,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通路32,且第三通路31与第四通路32连通。且第三通路31还与第二冷却液口12连通。
可选地,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气缸主体1顶壁的气缸体进液口7,该气缸体进液口7与车辆冷却系统中的管路连通,用于使车辆冷却系统中的冷却管路中的冷却液通过该气缸体进液口7进入气缸主体1内,以对气缸主体1进行冷却。可选地,上述第四通路32通过第五通路9与气缸体进液口7连通。
进一步地,发动机还可以包括固定于气缸主体1上的冷却液泵和机油泵。冷却液泵连通于冷却液通路3中,并用于驱动冷却液通路3中的冷却液流动,机油泵连通于机油通路2中,并用于驱动机油通路2中的机油流动。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主体(1),所述气缸主体(1)内设有机油通路(2)和冷却液通路(3),所述机油通路(2)和所述冷却液通路(3)由气缸主体(1)内的间隙形成,且所述机油通路(2)与所述冷却液通路(3)相互独立,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设有第一冷却液口(11)、第二冷却液口(12)、第一机油口(13)和第二机油口(14),所述第一冷却液口(11)和所述第二冷却液口(12)与所述冷却液通路(3)连通,所述第一机油口(13)与所述第二机油口(14)与所述机油通路(2)连通;
机冷器(4),位于所述气缸主体(1)的上方并与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机冷器(4)朝向所述气缸主体(1)的底壁具有第三冷却液口、第四冷却液口、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所述第三冷却液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口(11)连通,所述第四冷却液口与所述第二冷却液口(12)连通,所述第三机油口与所述第一机油口(13)连通,所述第四机油口与所述第二机油口(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冷器(4)的底壁设有安装法兰(5),所述安装法兰(5)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机冷器(4)与所述气缸主体(1)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的紧固螺钉(6)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法兰(5)上和/或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安装法兰(5)和所述气缸主体(1)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安装法兰(5)上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还与所述机冷器(4)的侧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为相对于所述气缸主体(1)侧壁倾斜的壁面,所述机冷器(4)的底壁为与所述倾斜的壁面相匹配的倾斜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所述气缸主体(1)和所述机冷器(4)之间的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第四密封圈及第五密封圈;
所述第二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一冷却液口(11)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冷却液口(11)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三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二冷却液口(12)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二冷却液口(12)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四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一机油口(13)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机油口(13)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五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二机油口(14)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机油口(13)处的液体泄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冷器(4)内具有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间隔设置形成相互独立的冷却液通道和冷却油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第三冷却液口和所述第四冷却液口均连通,所述冷却油通道与所述第三机油口和所述第四机油口均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通路(2)包括连通的第一通路(21)和第二通路(22),所述第一通路(21)与所述第一机油口(13)连通,且所述第一通路(21)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路(22)垂直于所述第一通路(21)并靠近所述气缸主体(1)的底壁设置,且所述第二通路(22)分别连通于所述发动机中的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气缸主体(1)上的冷却液泵及机油泵,所述冷却液泵连通于所述冷却液通路(3)中,并用于驱动所述冷却液通路(3)中的冷却液流动,所述机油泵连通于所述机油通路(2)中,并用于驱动所述机油通路(2)中的机油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液口(11)的口径与所述第三冷却液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二冷却液口(12)的口径与所述第四冷却液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一机油口(13)的口径与所述第三机油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二机油口(14)的口径与所述第四机油口的口径相同。
CN202020861772.5U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发动机 Active CN212535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1772.5U CN212535837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1772.5U CN212535837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5837U true CN212535837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41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61772.5U Active CN212535837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58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5114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adapter module
US8601997B2 (en) Water pump with integrated oil cooler
JPS58144621A (ja) 内燃エンジンのための液体冷却ユニツト
US11486662B2 (en) Internal degas feature for plate-fin heat exchangers
KR20190111773A (ko) 액체 냉각식 프리쿨러와 공기 냉각식 메인 쿨러로 이루어진 인터쿨러
US20200309472A1 (en) Heat exchanger module with an adapter module for direct mounting to a vehicle component
US10473402B2 (en) Heat exchanger module
EP2792988A1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or a vehicle
US20150107810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first fluid using a second fluid
GB2575720A (en) Devices for heat transfer
JP2010014111A (ja) 往復式空気圧縮機のための一体型水冷式空気冷却用インタークーラー
CN107525418A (zh) 一体多用水室散热器
CN212535837U (zh) 一种发动机
CN214787722U (zh) 缸盖水套、缸盖和发动机
CN103410585B (zh) 机油冷却器与发动机缸体优化连接用的机油滤清器底座
CN217950513U (zh) 一种船用发动机
CN212985360U (zh)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CN214944593U (zh) 一种发动机机体及柴油发动机
CN215566280U (zh) 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
CN217994055U (zh) 流道集成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899098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冷系统
CN116928384A (zh) 流道集成阀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943474A (zh) 一种扩散进气的气缸盖
CN113323765A (zh) 一种发动机机体及柴油发动机
CN115899229A (zh) 齿轮箱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