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00417U9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00417U9
CN219500417U9 CN202223604067.5U CN202223604067U CN219500417U9 CN 219500417 U9 CN219500417 U9 CN 219500417U9 CN 202223604067 U CN202223604067 U CN 202223604067U CN 219500417 U9 CN219500417 U9 CN 219500417U9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sub
generating devic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40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219500417U (zh
Inventor
邹树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406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00417U9/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00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0417U/zh
Publication of CN219500417U9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0417U9/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出气通道、雾化腔、雾化芯、引流件以及导流通道,出气通道和雾化腔流体连通,雾化腔内的气溶胶能够经出气通道流出气溶胶生成装置;雾化芯设置于雾化腔,雾化芯用于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以生成气溶胶;引流件位于出气通道靠近雾化腔的一端,引流件的一端朝向雾化芯延伸,另一端朝向出气通道延伸;至少部分导流通道设置于引流件的表面,导流通道的一端延伸至出气通道,另一端延伸至雾化芯。本申请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在抽吸过程中带出冷凝液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通过控制电路和雾化元件来控制工作状态和烟雾输出量,根据气溶胶生成基质不同,产生不同成分的气溶胶以供人抽吸的一种电子传送系统。
相关技术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在抽吸的过程中,雾化的气溶胶不会全部被带出,遗留的气溶胶会在出气通道的侧壁上冷凝形成冷凝液,随着冷凝液的聚集会逐步形成液滴或液柱,随着后续抽吸而被带出,造成抽吸漏液现象,从而给消费者不好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以改善相关技术在抽吸过程中带出冷凝液的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出气通道和雾化腔,所述雾化腔与所述出气通道流体连通;
设置于所述雾化腔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用于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位于所述出气通道靠近所述雾化腔一端的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的一端朝向所述雾化芯延伸,另一端朝向所述出气通道延伸;
导流通道,至少部分所述导流通道设置于所述引流件的表面,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出气通道,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雾化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引流件的顶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件靠近所述出气通道的端部伸入所述出气通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具有所述雾化腔的雾化座,所述雾化座设置有具有容纳腔的凸出部,所述雾化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引流件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顶部并朝向所述出气通道延伸。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设置于所述引流件的表面,所述第二流道设置于所述凸出部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流道包括面向所述出气通道且位于所述引流件至少一侧的第一子槽,所述第一子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引流件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引流件的方向延伸。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子槽,所述第二子槽与所述第一子槽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包括贯穿所述凸出部侧壁的第三子槽,所述第二子槽内的流体能够经所述第三子槽导流至所述雾化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四子槽,所述第四子槽沿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子槽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子槽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一子槽的数量,各所述第一子槽内的流体经所述第四子槽汇入所述第二子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形成在所述引流件的表面的第五子槽,所述第五子槽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轴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子槽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件靠近所述出气通道的端部为尖端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的宽度小于0.6m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出气通道、雾化腔、雾化芯、引流件以及导流通道,其中,出气通道和雾化腔流体连通,雾化芯设置于雾化腔,雾化芯用于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以生成气溶胶,雾化腔内的气溶胶能够经出气通道流出气溶胶生成装置,以供人使用。同时,通过在出气通道靠近雾化腔的一端设置引流件,引流件的一端朝向雾化芯延伸,另一端朝向出气通道延伸,引流件可以对冷凝液以及气流等流体进行引流,此外,引流件还可以用于与出气通道中流落的冷凝液接触,通过向下的拉力破坏冷凝液的表面张力,即通过引流件的端部刺破冷凝液,以使出气通道内的冷凝液滴或冷凝液液柱顺着引流件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在抽吸过程中带出冷凝液的情况。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设置导流通道,至少部分导流通道设置于引流件的表面,导流通道的一端延伸至出气通道,另一端延伸至雾化芯,用于使引流件上的冷凝液经导流通道导流至雾化芯,即可以实现对引流件上的冷凝液进行引流和导向,雾化芯可以对冷凝液进行二次雾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冷凝液附着在引流件上,导致在抽吸的过程中被气溶胶带出,导流通道例如可以为导液槽或者导液通道,此外,雾化腔内的气溶胶还可以经导流通道导向出气通道,由此,在减少抽吸漏液的现象发生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雾化效率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二壳体;
图3为图1的截面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雾化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雾化器;10a、储液腔;10b、出气通道;10c、导流通道;11、雾化芯;12、雾化座;12e、凸出部;12f、容纳腔;12g、第一子槽;12h、第二子槽;12m、第三子槽;12n、第四子槽;13、第一壳体;14、密封套;15、引流件;15a、第五子槽;15b、尖端部;20、电源组件;21、电池组件;22、安装支架;22a、第一连接段;22b、第二连接段;22c、启动气道;22d、连接梁;23、第二壳体;24、电路板;25、气流控制开关;30、底盖;100、气溶胶生成装置;100a、雾化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轴向”为基于附图3所示的顶底方向,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请参阅图1至图6,包括出气通道10b、雾化腔100a、雾化芯11、引流件15以及导流通道10c。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包括但不限于药品、含尼古丁的材料或不含尼古丁的材料等。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储液腔10a,储液腔10a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流向雾化芯11,雾化芯11用于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以生成气溶胶,雾化腔100a内的气溶胶能够经出气通道10b流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以供人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具体类型不限,示例性地,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可以是医用雾化设备,也可以是空气加湿器,还可以是电子雾化设备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至少部分能够重复利用的。
一实施例中,引流件15位于出气通道10b靠近雾化腔100a的一端,引流件15的一端朝向雾化芯11延伸,另一端朝向出气通道10b延伸,用于与出气通道10b中流落的冷凝液接触,通过向下的拉力破坏冷凝液的表面张力,示例性地,引流件15包括但不限于为引流片、引流柱、引流针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出气通道10b、雾化腔100a、雾化芯11、引流件15以及导流通道10c,其中,出气通道10b和雾化腔100a流体连通,雾化芯11设置于雾化腔100a,雾化芯11用于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以生成气溶胶,雾化腔100a内的气溶胶能够经出气通道10b流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以供人使用。同时,通过在出气通道10b靠近雾化腔100a的一端设置引流件15,引流件15的一端朝向雾化芯11延伸,另一端朝向出气通道10b延伸,引流件15可以对冷凝液以及气流等流体进行引流,此外,引流件15还可以用于与出气通道10b中流落的冷凝液接触,通过向下的拉力破坏冷凝液的表面张力,即通过引流件15的端部刺破冷凝液,以使出气通道10b内的冷凝液滴或冷凝液液柱顺着引流件15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在抽吸过程中带出冷凝液的情况。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设置导流通道10c,至少部分导流通道10c设置于引流件15的表面,导流通道10c的一端连通至出气通道10b,另一端连通至雾化芯11,用于使引流件15上的冷凝液经导流通道10c导流至雾化芯11,即可以实现对引流件15上的冷凝液进行引流和导向,雾化芯11可以对冷凝液进行二次雾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冷凝液附着在引流件15上,从而可以避免在抽吸的过程中被气溶胶带出,导流通道10c例如可以为导液槽或者导液通道,此外,雾化腔100a内的气溶胶还可以经导流通道10c导向出气通道10b,由此,在减少抽吸漏液的现象发生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雾化效率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引流件15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例如可以为柱状、片状或者针状等,本申请实施例以片状引流件15为例进行描述。
其中,引流件15的表面指的是,引流件15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雾化器10以及电源组件20。雾化器10包括雾化芯11以及具有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储液腔10a,储液腔10a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流向雾化芯11。
电源组件20包括电池组件21,电池组件21与雾化芯11电连接,雾化芯11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气溶胶生成基质在热能的作用下转化为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
需要说明的是,储液腔10a的具体形成方式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雾化器10包括第一壳体13以及设置于第一壳体13内的雾化座12,第一壳体13与雾化座12共同限定出储液腔10a。
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壳体13形成有储液腔10a。
又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壳体13包括通气管,通气管形成出气通道10b以及与出气通道10b连通的雾化腔100a,通气管与第一壳体13共同限定出储液腔10a。
需要说明的是,雾化腔100a的具体形成方式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电源组件20包括安装支架22,安装支架22与与雾化座12共同限定出雾化腔100a。
具体地,请参阅图2至图4,安装支架22具有第一连接段22a和第二连接段22b,电池组件21设置于第一连接段22a,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22b伸入第一壳体13,并与雾化座12共同限定出雾化腔100a,如此,通过设置安装支架22,有利于安装电池组件21,另外,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22b伸入第一壳体13,并与雾化座12共同限定出雾化腔100a,有利于电源组件20与雾化器10之间的连接。
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雾化座12形成有雾化腔100a。
另外,第二连接段22b的外侧壁形成有面向第一壳体13的台阶,当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22b伸入第一壳体13内,第一壳体13与台阶抵接,用于对安装支架22进行限位,有利于雾化器10与电源组件20之间的装配。
一实施例中,导流通道10c远离雾化芯11的一端延伸至引流件15的顶端。如此,当引流件15的顶端刺破冷凝液,冷凝液滴或冷凝液液柱顺着引流件15的顶端流出,进一步地提高了对流体的引流和导向作用。
另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通道10c远离雾化芯11的一端也可以不是延伸至引流件15的顶端,例如延伸至引流件15的中部或者其他位置。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具有雾化腔100a的雾化座12,雾化座12设置有具有容纳腔12f的凸出部12e,雾化芯设置于容纳腔12f,引流件设置于凸出部12e的顶部并朝向出气通道延伸。如此,有利于有效利用空间,以固定雾化芯11,还便于设置引流件15以及导流通道10c。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限制,例如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一壳体13吸食气溶胶,也可以通过额外的吸嘴与第一壳体13配合吸食气溶胶。
请参阅图4和图6,引流件15设置于凸出部12e的顶部并朝向出气通道10b延伸。如此,有利于引流件15与出气通道10b中流落的冷凝液接触,通过向下的拉力破坏冷凝液的表面张力,即方便通过引流件15的端部刺破冷凝液,以使出气通道10b内的冷凝液滴或冷凝液液柱顺着引流件15流出,同时,还尽可能地降低了引流件15对气溶胶流出出气通道10b的阻碍。
另一些实施例中,引流件15还可以是设置在出气通道10b的端部,即引流件15是与出气通道10b的端部连接,而不是设置在凸出部12e上。
需要说明的是,引流件15和雾化座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的引流件15和雾化座12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减少装配时间,提升装配效率。
当然,引流件15和雾化座12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
一实施例中,导流通道10c的宽度小于0.6mm。示例性的,导流通道10c的宽度例如为0.1mm、0.2mm、0.3mm、0.4mm、0.5mm或0.58mm等等。如此,导流通道10c可以通过毛细作用力对冷凝液进行引流,有利于引流件15上的冷凝液经导流通道10c导流至雾化芯11。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通道10c的具体形成方式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导流通道10c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设置于引流件的表面,第二流道设置于凸出部12e背离容纳腔12f一侧的表面。即导流通道10c至少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两部分,一部分导流通道10c设置于引流件的表面,另一部分设置于凸出部12e背离容纳腔12f一侧的表面,便于将冷凝液导流至雾化芯11。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第二流道包括面向出气通道10b且位于引流件15至少一侧的第一子槽12g,第一子槽12g的一端延伸至引流件15并与第一流道连通,另一端沿远离引流件15的方向延伸。当出气通道10b内的冷凝液滴或冷凝液液柱顺着引流件15流出,并引流至凸出部12e,如此,通过在凸出部12e面向出气通道10b的一侧的第一子槽12g,可以通过第一子槽12g的导流作用,将冷凝液从凸出部12e的两侧导流至雾化芯11,雾化芯11可以对冷凝液进行二次雾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冷凝液抽吸入嘴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槽12g可以是分布在引流件15的一侧,也可以是分布在引流件15的两侧。
其中,引流件15每一侧的凸出部12e上的第一子槽12g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一实施例中,第一子槽12g的数量为一个。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槽12g的数量为多个,示例性地,引流件15每一侧的凸出部12e上的第一子槽12g的数量为3个,即引流件15每一侧的凸出部12e上间隔设置有3个第一子槽12g,如此,多个第一子槽12g不仅便于将冷凝液从凸出部12e的两侧导流至雾化芯11,以提高导流效率,还能够避免任意一个第一子槽12g堵塞引起无法导流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是指数量包括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第二流道包括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子槽12h,第二子槽12h与第一子槽12g连通。如此,可以使得凸出部12e的第一子槽12g内的冷凝液进入第二子槽12h,并经第二子槽12h导流至雾化芯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子槽12h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第二子槽12h的数量为一个。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槽12h的数量为多个,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导流通道10c包括贯穿凸出部12e侧壁的第三子槽12m,第二子槽12h内的流体能够经第三子槽12m导流至雾化芯11。可以理解的是,凸出部12e的第一子槽12g内的冷凝液进入第二子槽12h,通过设置第三子槽12m,第三子槽12m贯穿凸出部12e的侧壁,而雾化芯11设置于凸出部12e的容纳腔12f内,由此,第二子槽12h内的冷凝液能够经第三子槽12m导流至雾化芯11,雾化芯11可以对冷凝液进行二次雾化,进而提高了雾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冷凝液抽吸入嘴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子槽12m在凸出部12e上的具体位置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三子槽12m位于凸出部12e远离出气通道10b一端的端部,如此,有利于第三子槽12m的成型,即有利于雾化座12的制造。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子槽12m可以形成在沿轴向的两端之间,只要可以使得第二子槽12h内的冷凝液能够经第三子槽12m导流至雾化芯11即可。
又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将凸出部12e远离出气通道10b一端的端部进行倒角等方式,以使第二子槽12h连通至雾化芯11。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第二流道包括第四子槽12n,第四子槽12n沿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子槽12g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子槽12h的数量少于第一子槽12g的数量,各第一子槽12g内的流体经第四子槽12n汇入第二子槽12h。也就是说,第四子槽12n沿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即第四子槽12n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子槽12h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一子槽12g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而第一子槽12g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子槽12h的数量少于第一子槽12g的数量,如此,第一子槽12g内的冷凝液可以先汇入第四子槽12n,再经第四子槽12n汇入第二子槽12h。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子槽12h的数量少于第一子槽12g的数量,可以使得冷凝液更快地通过第二子槽12h导流至雾化芯11,而通过设置第四子槽12n,便于不同数量的第二子槽12h与第一子槽12g连通。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第二子槽12h的数量,例如设置一个第二子槽12h,有利于对冷凝液的流向进行控制。
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子槽12g的数量为三个,第二子槽12h的数量为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流道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第一流道包括形成在引流件15的表面的第五子槽15a,第五子槽15a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轴向延伸,且与第一子槽12g连通。如此,当出气通道10b内的冷凝液滴或冷凝液液柱顺着引流件15的第五子槽15a流出,并引流至凸出部12e的第一子槽12g,提高了冷凝液的引流效率,进而可以进一步地减少抽吸漏液的现象。
另一些实施例中,引流件15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凸筋,各凸筋之间围设形成第一流道。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引流件15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五子槽15a,也可以在引流件15两侧的侧壁形成第五子槽15a。
另外,第五子槽15a与第一子槽12g可以是一一对应,第五子槽15a的数量与第一子槽12g的数量也可以不同。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引流件15靠近出气通道10b的端部为尖端部15b。如此,引流件15的尖端部15b可以更容易地破坏冷凝液的表面张力,即可以更容易地刺破冷凝液滴或者冷凝液柱,尖端部15b的外表面例如为斜面。同时,引流件15靠近出气通道10b的端部为尖端部15b,可以在一定程度下减小气溶胶流动的阻力。
为了更好地与出气通道10b中流落的冷凝液接触,通过向下的拉力破坏冷凝液的表面张力,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引流件15靠近出气通道10b的端部伸入出气通道10b。以便引流件15及时地将出气通道10b中流落的冷凝液引流出来。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第一连接段22a和第二连接段22b为一体式结构,例如,安装支架22还包括连接梁22d,第一连接段22a与第二连接段22b通过连接梁22d连接,第一连接段22a、第二连接段22b以及连接梁22d一体注塑成型。一体式的第一连接段22a和第二连接段22b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减少装配时间,提升装配效率。
当然,第一连接段22a和第二连接段22b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当第一连接段22a和第二连接段22b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一连接段22a和第二连接段22b可以通过分别与周边零部件定位,还可以是第一连接段22a与第二连接段22b之间设置连接梁22d,连接梁22d分别与第一连接段22a和第二连接段22b抵接,还可以是第一连接段22a与第二连接段22b的其中之一设置有连接梁22d,并通过连接梁22d与二者中的其中另一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座12与第二连接段22b的具体连接结构在此不做限制,例如雾化座12与第二连接段22b之间可以为卡接、插接、紧固连接或者胶接等,示例性地,雾化座12设置有第一卡扣,第二连接段22b上设置有第一卡槽;当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22b伸入第一壳体13内,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槽卡接,以实现雾化座12与第二连接段22b的装配,用于防止第二连接段22b从第一壳体13内脱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扣形成的具体位置不限,例如可以形成在雾化座12的外侧壁上,也可以形成在雾化座12的端部。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22b设置有第一卡扣,雾化座12上设置有第一卡槽;当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22b伸入第一壳体13内,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槽卡接,以实现雾化座12与第二连接段22b的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扣形成的具体位置不限,例如可以形成在第二连接段22b的外侧壁上,也可以形成在第二连接段22b的端部。
为了提高第二连接段22b、第一壳体13以及雾化座12的连接稳定性,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22b设置有第二卡扣,第一壳体13上设置有第二卡槽;当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22b伸入第一壳体13内,第二卡扣与第二卡槽卡接,以实现第一壳体13与第二连接段22b的装配,用于防止第二连接段22b从第一壳体13内脱出。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3设置有第二卡扣,第二连接段22b上设置有第二卡槽;当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22b伸入第一壳体13内,第二卡扣与第二卡槽卡接,以实现第一壳体13与第二连接段22b的装配。
另外,第二连接段22b的外侧壁形成有面向第一壳体13的台阶,当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22b伸入第一壳体13内,第一壳体13与台阶抵接,用于对安装支架22进行限位,有利于雾化器10与电源组件20之间的装配。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电源组件20包括气流控制开关25、启动气道22c以及至少一块电路板24,电路板24设置于安装支架22,电路板24与气流控制开关25通讯连接,且与电池组件21电连接。电路板24可以用于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运行与关闭,例如可以控制电池组件21与雾化芯11之间的通断电。当用户抽吸气溶胶后,雾化腔100a会形成一个负压区,由于启动气道22c与负压区相连通,气流控制开关25感应到负压后会将信号传递到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电路板24,电路板24通过控制雾化芯11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雾化。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壳体13与雾化座12共同限定出储液腔10a,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密封套14,密封套14密封夹设于雾化座12与第一壳体13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密封套14密封夹设于雾化座12与第一壳体13之间,即使得密封圈与雾化座12以及第一壳体13之间过盈配合,用于密封雾化座12与第一壳体13之间的间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储液腔10a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雾化座12与第一壳体13之间的间隙流出,提高了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使用寿命以及用户体验感。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底盖30,可以先将雾化器10和安装支架22组件各自装配好后,然后将安装有电池组件21以及其它零部件的安装支架22与弹管组件装配好,再将电源组件20的第二壳体23套设在安装支架22以及至少部分第一壳体13的外侧壁,最后将底盖30装配到第二壳体23的底部,以实现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装配。底盖30与第二壳体23的具体连接结构在此不做限制,例如底盖30与第二壳体23之间可以为卡接、插接、紧固连接或者胶接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又一些实施例中”、或“示例性”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气通道和雾化腔,所述雾化腔与所述出气通道流体连通;
设置于所述雾化腔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用于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位于所述出气通道靠近所述雾化腔一端的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的一端朝向所述雾化芯延伸,另一端朝向所述出气通道延伸;
导流通道,至少部分所述导流通道设置于所述引流件的表面,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出气通道,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雾化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引流件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靠近所述出气通道的端部伸入所述出气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具有所述雾化腔的雾化座,所述雾化座设置有具有容纳腔的凸出部,所述雾化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引流件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顶部并朝向所述出气通道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设置于所述引流件的表面,所述第二流道设置于所述凸出部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包括面向所述出气通道且位于所述引流件至少一侧的第一子槽,所述第一子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引流件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引流件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子槽,所述第二子槽与所述第一子槽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包括贯穿所述凸出部侧壁的第三子槽,所述第二子槽内的流体能够经所述第三子槽导流至所述雾化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四子槽,所述第四子槽沿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子槽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子槽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一子槽的数量,各所述第一子槽内的流体经所述第四子槽汇入所述第二子槽。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包括形成在所述引流件的表面的第五子槽,所述第五子槽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轴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子槽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靠近所述出气通道的端部为尖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的宽度小于0.6mm。
CN202223604067.5U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9500417U9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4067.5U CN219500417U9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4067.5U CN219500417U9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0417U CN219500417U (zh) 2023-08-11
CN219500417U9 true CN219500417U9 (zh) 2024-03-08

Family

ID=87527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4067.5U Active CN219500417U9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00417U9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0417U (zh) 2023-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46948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US20220218038A1 (en)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atomizer thereof
CN110613166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烟弹管
CN112493550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114947219A (zh) 具有软质雾化芯的电子烟雾化器
CN114668190A (zh) 横向导液的雾化器
CN219500417U9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88511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245693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08685178B (zh) 电子香烟
CN215531655U (zh) 电子雾化器
CN215024229U (zh) 雾化筒、雾化壳体和雾化器
CN220326810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894654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479240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422219U (zh) 雾化装置
CN220966417U (zh) 雾化装置
CN21879051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1195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6584703A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6195780A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737218U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5303021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1011973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支架
CN220756578U (zh) 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Abstract|Abstract figure|Claims|Description|Drawings

Correct: The abstract, abstract drawings, claims, specification, and specification drawings supplemented by the applicant on December 18, 2023

False: Original submitted abstract, abstract drawings, claims, specification, and specification drawings

Number: 32-02

Page: ??

Volume: 39

Correction item: Abstract Abstract Attached Figures

Correct: Applicant's corrected abstract and abstract drawings dated December 18, 2023

False: Original submitted abstract, abstract drawings

Number: 32-02

Volume: 39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