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46789U - 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46789U
CN219446789U CN202320714993.3U CN202320714993U CN219446789U CN 219446789 U CN219446789 U CN 219446789U CN 202320714993 U CN202320714993 U CN 202320714993U CN 219446789 U CN219446789 U CN 2194467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rest
plate body
reinforcing
front seat
reinforc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1499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帅彰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1499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467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467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467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包括对称设置于靠背骨架左右两侧的靠背边梁、以及连接于两靠背边梁底部之间的靠背加强横梁。其中,靠背加强横梁包括呈弯折状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端部搭接在对应侧的靠背边梁的后侧底部,第二板体的端部搭接在对应侧的靠背边梁的底端。本实用新型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通过在两侧的靠背边梁的底部之间设置靠背加强横梁,同时靠背加强横梁采用横截面呈弯折状的结构,搭接在靠背边梁的后侧底部和底端,则具有结构性能稳定、不易受激励而振动的特点,从而可有效提升靠背骨架底部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的前排座椅在驾乘舱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们不仅乘坐利用率高,且结构和功能相对复杂,也是用户感受最直接的汽车零部件。前排座椅的振动情况将直接反馈给用户,因此对座椅振动舒适性的控制是车辆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的重要控制指标。
现有的座椅骨架结构设计,对关键部位的结构强度考虑不足,不能充分衰减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行驶系激励传递到车身的振动能量,进而通过车身与座椅之间的安装连接点传递到座椅骨架,进而引起座椅振动,不能满足用户对车辆驾乘舒适性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座椅骨架的结构进行深入的优化和加强,并降低其对振动激励的敏感度,以为用户打造舒适的车辆驾乘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以改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底部的结构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包括对称设置于靠背骨架左右两侧的靠背边梁,以及连接于两所述靠背边梁底部之间的靠背加强横梁;所述靠背加强横梁包括呈弯折状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搭接在对应侧的所述靠背边梁的后侧底部,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搭接在对应侧的所述靠背边梁的底端。
进一步的,沿着趋近所述靠背边梁的方向,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的宽度尺寸均渐大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上成型有向着所述前排座椅的前方凹陷的第一凹坑,所述第二板体上成型有向着所述前排座椅的上方凹陷的第二凹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坑呈长条状,且由所述第一板体一端的端部延伸至另一端的端部;和/或,所述第二凹坑呈长条状,且由所述第二板体一端的端部延伸至另一端的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坑的底部成型有加强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靠背边梁具有垂直于所述前排座椅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主板体,以及成型于所述主板体边缘部位的加强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主板体的前侧边缘的所述加强翻边上设有呈拱形的加强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主板体的前侧边缘和后侧边缘均呈向着所述前排座椅的前方拱起的弧形,且所述主板体的宽度由上至下渐大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主板体上成型有加强凹槽,且所述加强凹槽的至少部分边缘呈迂回的弯曲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通过在两侧的靠背边梁的底部之间设置靠背加强横梁,同时靠背加强横梁采用横截面呈弯折状的结构,搭接在靠背边梁的后侧底部和底端,则具有结构性能稳定、不易受激励而振动的特点,从而可有效提升靠背骨架底部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这样一来,来自前排座椅底部的振动激励在向着靠背骨架传递时,会首先在经过靠背加强横梁时被消弱,从而改善前排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此外,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端部设计为喇叭口状的结构形式,可有效增大靠背加强横梁和靠背边梁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升靠背边梁和靠背加强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以进一步提升靠背骨架底部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将靠背边梁的主板体的宽度尺寸设计成由上至下渐大的形式,可有效提升靠背骨架底部的结构稳定性,并于靠背骨架的承力分布情况相适宜;主板体的前侧边缘和后侧边缘均设计为拱形,则使靠背边梁的支撑稳定性更佳,对靠背骨架的整体稳定性以及承载人体背部依靠的能力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前排座椅上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有上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所具备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骨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在图1中X向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靠背骨架的局部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靠背骨架;10、头枕支架;11、顶部框架;12、靠背边梁;120、主板体;121、前侧边缘;122、后侧边缘;123、加强翻边;124、加强支架;125、加强凹槽;1250、后边缘;126、底端;
2、靠背加强横梁;21、第一板体;210、第一凹坑;211、加强凸起;22、第二板体;220、第二凹坑;
30、靠背弹簧;31、坐垫弹簧;
4、底座骨架;40、底座边梁;41、底座加强横梁;
5、座椅滑轨;6、座椅转轴;7、安装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申明,若出现“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以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前排座椅所在的车辆为例,在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车辆的上下方向(亦称高度方向)、左右方向(亦称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亦称长度方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具体在附图中所示的,X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前”,反之为“后”。Y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左”,反之为“右”。Z方向为车辆的上下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上”,反之为“下”。“内、外”是以相应部件的轮廓为基准定义的,例如以车辆轮廓为基准定义的“内”和“外”,以车辆轮廓的靠近车辆中部的一侧为“内”,反之则为“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甲、乙、丙、丁”等限定用语,其也仅是为了区分不同位置、归属或用途等的同类特征,以达到避免歧义、混淆的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可以改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1底部的结构强度;其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整体而言,该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包括对称设置于靠背骨架1左右两侧的靠背边梁12、以及连接于两靠背边梁12底部之间的靠背加强横梁2。其中,靠背加强横梁2包括呈弯折状的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第一板体21的端部搭接在对应侧的靠背边梁12的后侧底部,第二板体22的端部搭接在对应侧的靠背边梁12的底端126。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靠背加强横梁2的两端均加宽设置,即沿着趋近靠背边梁12的方向,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的端部的宽度尺寸均渐大设置。将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的端部设计为类似喇叭口状的结构形式,可有效增大靠背加强横梁2和靠背边梁12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升靠背边梁12和靠背加强横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以进一步提升靠背骨架1底部的结构稳定性。
上述的位于靠背加强横梁2端部的喇叭口结构具有结构强度大及连接面积大的特点,在提升靠背边梁12和靠背加强横梁2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也利于降低该部位对振动响应的灵敏度。靠背加强横梁2的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弯折设置,使梁体的横截面呈L形,则可增强靠背加强横梁2的整体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1上成型有向着前排座椅的前方凹陷的第一凹坑210,第二板体22上则成型有向着前排座椅的上方凹陷的第二凹坑220。在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上设置凹坑状的加强结构,可有效提高靠背加强横梁2的整体结构强度;第一凹坑210向前凹陷,第二凹坑220向上凹陷,则不会在前排座椅的外部产生鼓起的形状,从而保障了前排座椅的外部整洁性。当然,上述的第一凹坑210和第二凹坑220也可只设置其中的一个,不过优选第一凹坑210和第二凹坑220都设置。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凹坑210为深度8mm的大拱形凹坑结构,其整体呈长条状,且由第一板体21一端的端部延伸至另一端的端部;同时,在第一凹坑210的底部中间的薄弱位置设计有凸起高度为8mm的长条状或椭圆状的加强凸起211。该加强凸起211沿第一板体21的长度方向布置,并设置在第一凹坑210底部的中部位置。第二凹坑220则为深度5mm的小拱形凹坑结构,其同样整体呈长条状,且由第二板体22一端的端部延伸至另一端的端部。
将第一凹坑210和第二凹坑220设计成长条状,且在靠背加强横梁2的整个长度上延伸设置,可提升结构加强的效果。而在第一凹坑210的底部设置加强凸起211,则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板体21的自身强度;通过上述的设置,可有效提升靠背加强横梁2的强度,进而提升靠背骨架1和底座骨架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降低前排座椅在受到激励时对振动响应的灵敏度。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靠背边梁12具有垂直于前排座椅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主板体120、以及成型于主板体120边缘部位的加强翻边123。将靠背边梁12的主板体120垂直前排座椅的宽度方向布置,可很好地形成前排座椅的靠背两侧的侧围;同时,在主板体120的前后两侧等边缘部位设置加强翻边123,可提升靠背边梁12的整体结构强度。
靠背边梁12的整体结构形状当然有多种选择,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靠背边梁12采用厚度为1mm的板件冲压成型,为提升其结构强度及与前排座椅造型的随型设计效果,靠背边梁12整体设计为底部宽大,上部窄小;即主板体120的宽度由上至下渐大设置。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主板体120的前侧边缘121和后侧边缘122均呈向着前排座椅的前方拱起的弧形。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前侧边缘121设计成高宽比为0.12的拱形结构,前侧边缘121处设计有宽度为17mm的加强翻边123,后侧边缘122设计成高宽比为0.03的拱形结构,后侧边缘122处设计有宽度为38mm的加强翻边123。通过上述设置,利用拱形和翻边结构可提升靠背边梁12的整体强度。
而且,将靠背边梁12的主板体120的宽度尺寸设计成由上至下渐大的形式,可有效提升靠背骨架1底部的结构稳定性,并于靠背骨架1的承力分布情况相适宜;主板体120的前侧边缘121和后侧边缘122均设计为拱形,则使靠背边梁12的支撑稳定性更佳,对靠背骨架1的整体稳定性以及承载人体背部依靠的能力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此外,还可在主板体120的前侧边缘121的加强翻边123上设置呈拱形的加强支架124。本实施例的靠背边梁12未采用向着前排座椅前方过于突出的设计,而是采用加强支架124的设计形式;这样,在提升靠背边梁12对人体腰部支撑效果的同时,可降低靠背骨架1的重量。
在主板体120的前侧边缘121处的加强翻边123上设置加强支架124,可进一步改善靠背骨架1底部的结构稳定性。优选地,加强支架124采用直径6mm的钢筋弯折制作,每个前侧边缘121的加强翻边123上的加强支架124均设计两个连续的拱形结构,从而形成M状的加强支架124;加强支架124上的两个拱形向着前排座椅的前方拱起,利用M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提升靠背边梁12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靠背边梁12对座椅软饰结构的支撑效果,进而提升前排座椅的包裹性。
另外,本实施例的主板体120上还成型有加强凹槽125,而且加强凹槽125的至少部分边缘呈迂回的弯曲状。在主板体120上设置加强凹槽125,可进一步增强靠背边梁12的结构强度,将加强凹槽125的部分边缘,例如靠近后侧边缘122一侧的后边缘1250设计成弯曲迂回的形状,可显著改善加强凹槽125的结构增强效果。优选地,加强凹槽125设计深度为6mm,其前侧的边缘随形前侧边缘121的走势设计为拱形结构,后侧的后边缘1250则设计为M形的迂回弯曲结构,通过以上设计可提升靠背边梁12的结构强度,降低振动传递至该位置时靠背边梁12对振动响应的灵敏度。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通过在两侧的靠背边梁12的底部之间设置靠背加强横梁2,同时靠背加强横梁2采用横截面呈弯折状的结构,搭接在靠背边梁12的后侧底部和底端126,则具有结构性能稳定、不易受激励而振动的特点,从而可有效提升靠背骨架1底部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这样一来,来自前排座椅底部的振动激励在向着靠背骨架1传递时,会首先在经过靠背加强横梁2时被大大消弱,从而改善前排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而且,该车辆的前排座椅上设有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
对于前排座椅的骨架的整体结构,可参考现有的前排座椅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实施例一中的图1所示,前排座椅的整体骨架包括通过座椅转轴6枢转相连的底座骨架4和靠背骨架1,靠背骨架1可以相对于底座骨架4转动,以调整座椅靠背的角度。其中,底座骨架4通过其底部的座椅滑轨5滑动设置于安装导轨7上,安装导轨7则固定安装在车身上。
当然,为了提升座椅的乘坐舒适度,在靠背骨架1中设有靠背弹簧30,在底座骨架4中设有坐垫弹簧31,以提升靠背和座垫的弹性。本实施例的底座骨架4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底座边梁40,两底座边梁40的顶端之间连接有底座加强横梁41,坐垫弹簧31连接于两个底座边梁40以及底座加强横梁41之间;靠背弹簧30则连接于上述的两个靠背边梁12之间。同时,靠背骨架1还包括设于两靠背边梁12顶部之间的顶部框架11、以及设于顶部框架11上的头枕支架10,顶部框架11构成靠背骨架1的顶部结构,头枕支架10则用于安装前排座椅的头枕。
通过在靠背骨架1底部设置靠背加强横梁2,可提升靠背骨架1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前排座椅的骨架对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行驶系激励传递到车身的振动的衰减能力,从而为用户打造舒适的车辆驾乘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称设置于靠背骨架(1)左右两侧的靠背边梁(12),以及连接于两所述靠背边梁(12)底部之间的靠背加强横梁(2);
所述靠背加强横梁(2)包括呈弯折状的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所述第一板体(21)的端部搭接在对应侧的所述靠背边梁(12)的后侧底部,所述第二板体(22)的端部搭接在对应侧的所述靠背边梁(12)的底端(1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趋近所述靠背边梁(12)的方向,所述第一板体(21)和所述第二板体(22)的端部的宽度尺寸均渐大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21)上成型有向着所述前排座椅的前方凹陷的第一凹坑(210),所述第二板体(22)上成型有向着所述前排座椅的上方凹陷的第二凹坑(2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坑(210)呈长条状,且由所述第一板体(21)一端的端部延伸至另一端的端部;和/或,所述第二凹坑(220)呈长条状,且由所述第二板体(22)一端的端部延伸至另一端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坑(210)的底部成型有加强凸起(21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边梁(12)具有垂直于所述前排座椅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主板体(120),以及成型于所述主板体(120)边缘部位的加强翻边(1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体(120)的前侧边缘(121)的所述加强翻边(123)上设有呈拱形的加强支架(12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体(120)的前侧边缘(121)和后侧边缘(122)均呈向着所述前排座椅的前方拱起的弧形,且所述主板体(120)的宽度由上至下渐大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体(120)上成型有加强凹槽(125),且所述加强凹槽(125)的至少部分边缘呈迂回的弯曲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前排座椅上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
CN202320714993.3U 2023-04-03 2023-04-03 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4467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4993.3U CN219446789U (zh) 2023-04-03 2023-04-03 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4993.3U CN219446789U (zh) 2023-04-03 2023-04-03 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46789U true CN219446789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22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14993.3U Active CN219446789U (zh) 2023-04-03 2023-04-03 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467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43980B2 (ja) キャブのフロア構造
KR20120058025A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서스펜션 어셈블리
CA2361522C (en) Seat back frame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CN219446789U (zh) 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9635036U (zh) 前排座椅骨架及车辆
CN219406238U (zh) 前排座椅的底座骨架及车辆
CN108312922B (zh) 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
CN216709110U (zh) 主驾驶上横梁总成
JP467341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20220359U (zh) 后背门连接加强结构及车辆
CN102529772B (zh)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座垫
CN221476846U (zh) 一种带开口一体式头枕结构
CN218662036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7435835U (zh) 副车架加强板、副车架和车辆
CN219727874U (zh) 副仪表板总成用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20700870U (zh) 悬置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CN217456112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9007584U (zh) 排气吊挂的安装支架、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CN215883409U (zh) 主驾靠背骨架总成
CN214523655U (zh) 通风盖板安装结构
CN219312594U (zh) 一种汽车一体式地毯装饰件
CN214138708U (zh) 一种车顶横梁支架与车顶板组件
CN215153902U (zh) 一种悬置支架与汽车
CN217435834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7835574U (zh) 前雨刮器的安装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