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2425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2425U
CN219392425U CN202223609471.1U CN202223609471U CN219392425U CN 219392425 U CN219392425 U CN 219392425U CN 202223609471 U CN202223609471 U CN 202223609471U CN 219392425 U CN219392425 U CN 2193924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adhesive tape
layer
electrochromic device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947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瑞栋
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947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24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24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24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一引出结构,第一引出结构通过第一胶带与第一导电层连接,第一引出结构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和/或第二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二引出结构,第二引出结构通过第二胶带与第二导电层连接,第二引出结构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通过胶带将引出结构粘接在导电层上,以实现引出结构与导电层之间的电连接,无需通过高温加热将引出结构与电致变色器件连接,避免了高温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影响,不仅简化了结构连接步骤,而且降低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引出结构的绑定方式为通过将ACF加热至150℃左右,然后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将引出结构通过ACF连接在电致变色膜片上。
由于ACF加热至150℃,因此,当引出结构通过ACF与电致变色膜片连接时,ACF仍然接近150℃。但是电致变色膜对温度等较敏感,在高温的影响下电解质的粘接力减小,从而导致在距离绑定区距离近的地方容易发生器件脱膜,使得脱膜周边的EC(Electrochromic,电致变色)区域更加容易失效,不仅降低了电致变色膜片的使用寿命,而且加剧了引出结构脱膜的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一引出结构,所述第一引出结构通过第一胶带与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二引出结构,所述第二引出结构通过第二胶带与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一基底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重叠的部分的变形量为零;
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基底层分别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重叠的部分的变形量为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带设置在第一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或所述第一胶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出结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胶带至少部分与第一导电层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胶带设置在第二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或所述第二胶带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出结构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胶带至少部分与第二导电层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带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导电胶;
和/或所述第二胶带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之间设有第二导电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带的长度为L1,其中,L1的取值范围是3mm≤L1≤60mm;
所述第二胶带的长度为L2,其中,L2的取值范围是3mm≤L2≤6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带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长度;
所述第二胶带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出结构和所述第二引出结构分别为FPC。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胶带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
或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出结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
所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和所述第一导电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胶带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
或所述第二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出结构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侧;
所述第二汇流条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汇流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胶带的长度;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胶带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开设有多个交替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贯穿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基底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
所述第一胶带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二胶带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所述第二胶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保护胶层,所述第一保护胶层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汇流条;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二基底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二保护胶层,所述第二保护胶层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二汇流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带和所述第二胶带分别为导电胶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变色装置,包括基材层和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第一胶带将第一引出结构粘接在第一导电层上,以实现第一引出结构与第一导电层之间的电连接,通过第二胶带将第二引出结构粘接在第二导电层上,以实现第二引出结构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电连接,无需将引出结构通过高温加热与电致变色器件连接,从而避免了高温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影响,不仅简化了结构连接步骤,而且降低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成本。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A-A部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B-B部的剖视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5中C-C部的剖视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7中D-D部的剖视图;
图19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第十七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第一基底层;20-第一导电层;30-电致变色层;40-第二导电层;50-第二基底层;60-第一引出结构;70-第一胶带;80-第二引出结构;90-第二胶带;100-第一导电胶;110-第二导电胶;120-第一汇流条;130-第二汇流条;140-第一凹槽;150-第二凹槽;160-第一保护胶层;170-第二保护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主要应用于汽车车窗、建筑玻璃、智能玻璃和后视镜等。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10、第一导电层20、电致变色层30、第二导电层40和第二基底层5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基底层10和第二基底层50均为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透明柔性材质,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均为透明的ITO(Indium Tin Oxide)材质。另外,电致变色层3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电致变色材料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存储层,通过将第一导电层20与第二导电层40同时接入外部电源,能够在第一导电层2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形成电场,使得电致变色层30在该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变色器件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异形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合,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形状以正方形或矩形结构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导电层20的边缘设有第一引出结构60,具体的,第一引出结构60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的任意一侧的边缘。另外,第一引出结构60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的任意两侧以上的边缘,即在第一导电层20边缘的任意两侧或多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引出结构60。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导电层20的任意一侧的边缘设置多个相间隔的第一引出结构6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引出结构60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时,以使得第一导电层20能够通过第一引出结构60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
其中,第一引出结构60的一端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背离第一基底层10的一侧,或将第一引出结构6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与第一基底层10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工艺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将第一引出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背离第一基底层10的一侧。具体的,由于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10、第一导电层20、电致变色层30、第二导电层40和第二基底层5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引出结构60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边缘的一侧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具体的,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的一侧具有第一蚀刻区,该第一蚀刻区贯穿第二基底层50、第二导电层40和电致变色层30,以使的位于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的第一导电层20的一部分能够通过第一蚀刻区暴露出,从而使得第一引出结构60能够与暴露于第一蚀刻区中的第一导电层20形成电连接,由此,不仅能够降低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的连接难度,而且能够避免由于第一引出结构60的设置,增加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的厚度。
为了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第一引出结构60从第一导电层20上脱落,将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通过第一胶带70与所述第一导电层20连接。具体的,将第一引出结构60的一端通过第一胶带70粘接在第一导电层20的边缘,以形成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的电连接,同时,第一引出结构60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导电层20的外部,以使第一引出结构60的另一端能够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有技术中,将第一引出结构60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上时,需要通过外部的压应力使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形成连接,然而在外部压应力作用于第一引出结构60时,第一导电层20和第一基底层10分别在外部压应力的作用下会形成凹坑,同时,在第一基底层10的边缘背离第二基底层50的一侧形成凸起的鼓包,不仅导致第一导电层20的边缘和第一基底层10的边缘发生形变,导致ITO容易出现裂纹,影响电导通效率,而且在电致变色器件边缘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影响电致变色器件整体的美观性,并且对于电致变色器件的再加工或与其他结构的连接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在电致变色器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导电层20和所述第一基底层10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的重叠的部分的变形量为零。其中,变形量为零是指器件没有发生形变,或者变形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是指所述第一导电层20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的重叠的部分没有发生形变,所述第一基底层10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的重叠的部分没有发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胶带70将第一引出结构60粘接在第一导电层20的边缘,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将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一导电层20形成连接,无需通过过大的外部压应力的作用下使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形成连接,从而避免了在第一导电层20和第一基底层10的边缘形成凹坑或凸起,保证了第一导电层20和第一基底层10的平整性。
同时,所述第二导电层40和所述第二基底层50分别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的重叠的部分的变形量为零,即第二导电层40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的重叠的部分没有发生形变,所述第二基底层50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的重叠的部分没有发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二胶带90将第二引出结构80粘接在第二导电层40的边缘,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将第二引出结构80和第二导电层40形成连接,无需通过过大的外部压应力的作用下使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形成连接,从而避免了在第二导电层40和第二基底层50的边缘形成凹坑或凸起,保证了第二导电层40和第二基底层50的平整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粘接的方式将引出结构与导电层连接,不仅提升了引出结构与导电层之间的连接效率,而且在电致变色器件边缘的不会发生形变,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美观性及厚度方向上两侧的平整性。
其中,所述第一胶带70的长度为L1,其中,L1的取值范围是3mm≤L1≤60mm,L1的取值可以是3mm至60mm中的任意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例如,可以为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5mm、20mm、25mm、30mm、40mm、50mm、60mm等。另外,所述第二胶带90的长度为L2,其中,L2的取值范围是3mm≤L2≤60mm,L2的取值可以是3mm至60mm中的任意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例如,可以为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5mm、20mm、25mm、30mm、40mm、50mm、60mm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控制第一胶带70和第二胶带90的长度,以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通过第一胶带7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粘接的稳定性,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通过第二胶带9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粘接的稳定性。
另外,所述第一胶带7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的长度,使得第一胶带70与第一引出结构60的一端连接时,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胶带70与第一引出结构60之间重叠区的面积,从而提升第一胶带70与第一引出结构6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增加第一胶带70的长度,能够提升第一胶带7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的重叠区的面积,提升第一胶带7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从而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胶带70的长度是指,第一胶带70沿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第一引出结构60的长度是指,第一引出结构60在沿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胶带9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的长度。同理的,通过增加第二胶带90的长度,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另外,第二胶带90的长度是指,第二胶带90沿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第二引出结构80的长度是指,第二引出结构80在沿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和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分别为FPC。需要说明的是,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为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适用于柔性电路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引出结构和所述第二引出结构除了FPC,还可以是其他有一定强度的金属片等。
实施例2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导电层40的边缘设有第二引出结构80,具体的,第二引出结构80可以设置在第二导电层40的任意一侧的边缘。另外,第二引出结构80还可以设置在第二导电层40的任意两侧以上的边缘,即在第二导电层40边缘的任意两侧或多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引出结构80。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导电层40的任意一侧的边缘设置多个相间隔的第二引出结构8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引出结构80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时,以使得第二导电层40能够通过第二引出结构80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
其中,第二引出结构80的一端可以设置在第二导电层40背离第二基底层50的一侧,或将第二引出结构80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导电层40与第二基底层50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工艺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将第一引出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导电层40背离第二基底层50的一侧。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二引出结构80设置在第二导电层40边缘的一侧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具体的,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的一侧具有第二蚀刻区,该第二蚀刻区贯穿第二基底层50、第二导电层40和电致变色层30,以使的位于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的第二导电层40的一部分能够通过第二蚀刻区暴露出,从而使得第二引出结构80能够与暴露于第二蚀刻区中的第二导电层40形成电连接,由此,不仅能够降低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的连接难度,而且能够避免由于第二引出结构80的设置,增加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的厚度。
为了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第二引出结构80从第二导电层40上脱落,将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通过第二胶带90与所述第二导电层40连接。具体的,将第二引出结构80的一端通过第二胶带90粘接在第二导电层40的边缘,以形成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的电连接,同时,第二引出结构80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导电层40的外部,以使第二引出结构80的另一端能够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导电层20的边缘设有第一引出结构60,同时,在所述第二导电层40的边缘设有第二引出结构80。其中,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二引出结构80分别可以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的同一侧,或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二引出结构80分别可以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的两相异侧,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同时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设置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二引出结构80,以使得当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二引出结构80同时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时,电流能够分别传导至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并在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之间形成外加电场,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层30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可逆的颜色变化,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度。
综上所述,通过第一胶带70将第一引出结构60粘接在第一导电层20上和/或通过第二胶带90将第二引出结构80粘接在第二导电层40上,不仅能够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避免了在ACF绑定加热的过程中,导致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脱模,甚至失效等情况。通过第一胶带70和/或第二胶带90的粘接,不仅降低了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难度,而且简化了制备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高温导致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脱模和失效的情况,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质量和制备效率。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带70设置在第一引出结构60与所述第一导电层2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引出结构60的一端粘接在第一胶带70背离第一导电层20的一侧,第一胶带70朝向第一导电层20的一侧与第一导电层20粘接,即第一引出结构60通过第一胶带70与第一导电层20形成间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第一胶带70影响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的电连接,所述第一胶带70为导电胶带,包含导电胶和金属带两部分,该导电胶带的材质可以是带有导电胶的铜箔或者类似材料,以使得第一引出结构60通过第一胶带70与第一导电层20形成电连接。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1,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胶带70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2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第一引出结构6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上,且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直接形成电连接。为了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所述第一胶带70至少部分与第一导电层2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胶带70的一部分与第一引出结构60连接,第一胶带70的另一部分与第一导电层20连接,从而通过第一胶带70将第一引出结构60粘接在第一导电层20上,以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在第一导电层20上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第一导电层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平面上,第一胶带70的投影完全覆盖于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的重合区的投影,且第一胶带70的边缘与第一导电层20连接,通过第一胶带70对第一引出结构60形成限位,避免第一引出结构60从第一导电层20上脱落,进一步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2,如图7所示,在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胶带90设置在第二引出结构80与所述第二导电层4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引出结构80的一端粘接在第二胶带90背离第二导电层40的一侧,第二胶带90朝向第二导电层40的一侧与第二导电层40粘接,即第二引出结构80通过第二胶带90与第二导电层40形成间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第二胶带90影响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的电连接,所述第二胶带90为导电胶带,包含导电胶和金属带两部分,该导电胶带的材质可以是带有导电胶的铜箔或者类似材料,以使得第二引出结构80通过第二胶带90与第二导电层40形成电连接。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2,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胶带90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4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第二引出结构80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导电层40上,且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直接形成电连接。为了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所述第二胶带90至少部分与第二导电层4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胶带90的一部分与第二引出结构80连接,第二胶带90的另一部分与第二导电层40连接,从而通过第二胶带90将第二引出结构80粘接在第二导电层40上,以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在第二导电层40上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第二导电层4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平面上,第二胶带90的投影完全覆盖于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的重合区的投影,且第二胶带90的边缘与第二导电层40连接,通过第二胶带90对第二引出结构80形成限位,避免第二引出结构80从第二导电层40上脱落,进一步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4或实施例5,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引出结构与胶带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所述第一胶带70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之间设有第一导电胶100,以通过第一导电胶100将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胶带70之间连接,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胶带70之间的连接质量及稳定性,避免第一引出结构60从第一胶带70上脱落,出现断路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升第一导电胶100在第一胶带70和第一引出电极之间的粘接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在电致变色层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第一胶带70与第一引出电极之间的重叠部分形成的第一重叠区,且第一导电胶100与第一重叠区重合,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增大第一导电胶100的覆盖面积,以提升第一胶带70和第一引出结构60之间的连接质量及稳定性,防止第一引出结构60从第一胶带70上脱落。
实施例9
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6或实施例7,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胶带90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之间设有第二导电胶110,以通过第二导电胶110将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胶带90之间连接,以进一步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胶带90之间的连接质量及稳定性,避免第二引出结构80从第二胶带90上脱落,出现短路的现象。
为了提升第二导电胶110在第二胶带90和第二引出电极之间的粘接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在电致变色层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第二胶带90与第二引出电极之间的重叠部分形成的第二重叠区,且第二导电胶110与第二重叠区重合,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增大第二导电胶110的覆盖面积,以提升第二胶带90和第二引出结构80之间的连接质量及稳定性,防止第二引出结构80从第二胶带90上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胶100和第二导电胶110分别为ACF(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异方性导电胶膜)。
实施例10
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5或实施例8,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度,在所述第一导电层20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120,所述第一汇流条120设置在所述第一胶带70与所述第一导电层20之间。具体的,第一汇流条120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0背离第一基底层10的一侧,且第一汇流条120电连接于第一引出结构6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汇流条120的长度大于第一胶带70的长度,且第一汇流条120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电层20的边缘的长度。其中,第一汇流条120的长度是指,在第一导电层20边缘的延伸方向上,第一汇流条120的长度。第一胶带70的长度是指,在第一导电层20边缘的延伸方向上,第一胶带70的长度。
具体的,当第一引出结构60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时,电流能够通过第一引出结构60传导至第一汇流条120,通过增加第一汇流条120的长度,以提升电流在沿第一汇流条120的长度方向的传导速度,从而提升电流在第一导电层20上的传导速度,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度。
实施例11
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5或实施例8,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汇流条120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20的一侧,且第一汇流条120位于第一胶带70背离第一导电层20的一侧,所述第一汇流条120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一导电层2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汇流条120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胶带70与第一引出结构60之间的重叠部,以通过第一汇流条120对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一胶带70形成限位,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一胶带7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连接质量。同时,通过第一汇流条120的设置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度。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第一胶带70和第一引出结构60在第一导电层20上的稳固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20完全覆盖于第一胶带70和第一引出结构60之间的重叠部,以通过第一汇流条120对第一胶带70和第一引出结构60形成限位,防止第一引出结构60和第一胶带70从第一导电层20上脱落。
实施例12
基于实施例2、实施例6、实施例7或实施例9,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度,在所述第二导电层40的边缘设有第二汇流条130,所述第二汇流条130设置在所述第二胶带90与所述第二导电层40之间。具体的,第二汇流条130设置在第二导电层40背离第二基底层50的一侧,且第二汇流条130电连接于第二引出结构8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汇流条130的长度大于第二胶带90的长度,且第二汇流条130的长度小于第二导电层40的边缘的长度。其中,第二汇流条130的长度是指,在第二导电层40边缘的延伸方向上,第二汇流条130的长度。第二胶带90的长度是指,在第二导电层40边缘的延伸方向上,第二胶带90的长度。
具体的,当第二引出结构80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时,电流能够通过第二引出结构80传导至第二汇流条130,通过增加第二汇流条130的长度,以提升电流在沿第二汇流条130的长度方向的传导速度,从而提升电流在第二导电层40上的传导速度,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度。
实施例13
基于实施例2、实施例6、实施例7或实施例9,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汇流条130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40的一侧,且第二汇流条130位于第二胶带90背离第二导电层40的一侧,所述第二汇流条130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80和第二导电层40。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汇流条130至少部分覆盖第二胶带90与第二引出结构80之间的重叠部,以通过第二汇流条130对第二引出结构80和第二胶带90形成限位,以进一步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和第二胶带9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连接质量。同时,通过第二汇流条130的设置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度。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第二胶带90和第二引出结构80在第二导电层40上的稳固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汇流条130完全覆盖于第二胶带90和第二引出结构80之间的重叠部,以通过第二汇流条130对第二胶带90和第二引出结构80形成限位,防止第二引出结构80和第二胶带90从第二导电层40上脱落。
实施例14
基于实施例12,如图1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20背离所述第一基底层10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保护胶层160,所述第一保护胶层160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汇流条120,以通过第一保护胶层160对第一汇流条120形成保护作用,进一步提升第一汇流条12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为了避免第一保护层的设置影响电致变色器件边缘的厚度,第一保护层在第一导电层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导电层20中,且第一保护层与电致变色层30之间具有间隙。
实施例15
基于实施例13,如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40背离所述第二基底层50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二保护胶层170,所述第二保护胶层170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二汇流条130,以通过第二保护胶层170对第二汇流条130形成保护作用,进一步提升第二汇流条13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提升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为了避免第二保护层的设置影响电致变色器件边缘的厚度,第二保护层在第二导电层4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导电层40中,且第二保护层与电致变色层30之间具有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保护胶层160和第二保护胶层170分别为绝缘胶层。
实施例16
基于实施例1至15中任意一项实施例,如图2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开设有多个交替设置的第一凹槽140和第二凹槽15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140和第二凹槽150在电致变色层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隙。
具体的,所述第一凹槽140贯穿第一基底层10、所述第一导电层20和所述电致变色层30,所述第二凹槽150贯穿所述第二基底层50、所述第二导电层40和所述电致变色层3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凹槽140的深度与第一基底层10的厚度、第一导电层20的厚度和电致变色层30的厚度之和相等,第二凹槽150的深度与第二基底层50的厚度、第二导电层40的厚度和电致变色层30的厚度之和相等。
其中,所述第一胶带70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50中,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开设第二凹槽150,以使得第一导电层20的一部分能够通过第二凹槽150露出,以使第一引出部能够通过第二凹槽150与第一导电层20形成电连接。
另外,所述第二胶带90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40中,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开设第一凹槽140,以使得第二导电层40的一部分能够通过第一凹槽140露出,以使第二引出部能够通过第一凹槽140与第二导电层40形成电连接。
实施例17
基于实施例16,如图2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带7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150的长度,所述第二胶带9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140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胶带70的长度和第二胶带90的长度分别是指,在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侧,沿第一凹槽140和第二凹槽150排列方向上的第一胶带70的长度,及第二胶带90的长度。
另外,第一凹槽140的长度和第二凹槽150的长度分别是指,在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侧,沿第一凹槽140和第二凹槽150排列方向上,第一凹槽140的长度,以及第二凹槽150的长度。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第一胶带70粘接在第二基底层50上,影响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厚度,第二凹槽150在第一导电层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于第一胶带70在第一导电层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即第一胶带70位于第二凹槽150中,且第一胶带70与第二凹槽15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另外,为了避免第二胶带90粘接在第一基底层10上,影响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厚度,第一凹槽140在第二导电层4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于第二胶带90在第二导电层4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即第二胶带90位于第一凹槽140中,且第二胶带90与第一凹槽14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保持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厚度的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带70和所述第二胶带90分别为导电胶带。通过将第一胶带70和第二胶带90分别设置为导电胶带,以避免在第一胶带70影响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的电连接,同时避免第二胶带90影响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的电连接,从而提升第一引出结构60与第一导电层20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引出结构80与第二导电层40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18
基于实施例17,如图2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20背离所述第一基底层10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保护胶层160,所述第一保护胶层160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汇流条120。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基底层50背离所述第一基底层1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20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且述第一汇流条120位于第二基底层50背离第一基底层10的一侧,所述第一汇流条12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50中。
其中,所述第一汇流条12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50中是指,在电致变色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第一汇流条120的一部分与第二凹槽150重合,且第一汇流条120位于第二凹槽150中的一部分穿过第二凹槽150与第一导电层20电连接。
另外,为了避免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之间导通短路,在第二凹槽150的内壁与第一汇流条120之间设置有绝缘膜,其中,该绝缘膜完全覆盖于位于第二凹槽150内壁的第二导电层40,以避免第一汇流条120与第二导电层40形成电连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40背离所述第二基底层50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二保护胶层170,所述第二保护胶层170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二汇流条130。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基底层10背离所述第二基底层5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汇流条130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且述第二汇流条130位于第一基底层10背离第二基底层50的一侧,所述第二汇流条13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40中。
其中,所述第二汇流条13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40中是指,在电致变色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第二汇流条130的一部分与第一凹槽140重合,且第二汇流条130位于第一凹槽140中的一部分穿过第一凹槽140与第二导电层40电连接。
另外,为了避免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之间导通短路,在第一凹槽140的内壁与第二汇流条130之间设置有绝缘膜,其中,该绝缘膜完全覆盖于位于第一凹槽140内壁的第一导电层20,以避免第一汇流条120与第二导电层40形成电连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实施例19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变色装置,应用于汽车侧窗、前挡、后档、天窗以及建筑幕墙的产品中。变色装置包括基材层和实施例1至实施例18中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具体的,所述基材层可以为一层、两层或两层以上的任意层数。当基材层为一层时,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嵌入安装的方式设置在基材层中,以形成变色装置。
另外,当所述基材层为两层,电致变色器件层叠在两层所述基材层之间,且两层所述基材层分别完全覆盖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在基材层和电致变色器件之间设置有粘接层,通过粘接层将基材层和电致变色器件连接。
同时,在两层基材层之间还设有密封胶,以通过密封胶将电致变色器件的周侧包裹,同时,还能够通过包裹在电致变色器件周侧的密封胶将两层基材层与电致变色器件连接,以形成变色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基材层为透明的玻璃、透明的亚克力板或透明的PVC板等。
其中,粘接层的材质可以为PVB(Polyvinyl Butyral,聚乙烯醇缩丁醛酯)、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Copolymer,EVA)、SCA光学胶、离子性中间膜(Surper Safe Glas,SGP)、液态光学胶LOCA(Liquid Optical Clear Adhesive)、亚克力或其他类似性质的材料等。密封胶的材料包括本领域常规的具有隔绝水氧效果的胶,例如压敏胶、热熔胶、UV光固化胶、热固化胶或UV加热双固化的胶中的任意一种。有时,密封胶可以和粘接层选择同一种材料,例如二者都采用PVB(Polyvinyl Butyral,聚乙烯醇缩丁醛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EVA)或离子性中间膜(Surper Safe Glas,SGP)等。
当密封胶和粘接层为同一种材料时,既可以形成两层基材层与电致变色器件之间的粘接,还能对电致变色器件起到隔绝氧气和空气的密封作用,避免电致变色器件与外部的水分和氧气接触,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变色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一引出结构,所述第一引出结构通过第一胶带与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二引出结构,所述第二引出结构通过第二胶带与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一基底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重叠的部分的变形量为零;
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基底层分别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重叠的部分的变形量为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带设置在第一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或所述第一胶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出结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胶带至少部分与第一导电层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胶带设置在第二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或所述第二胶带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出结构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胶带至少部分与第二导电层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带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导电胶;
和/或所述第二胶带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之间设有第二导电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带的长度为L1,其中,L1的取值范围是3mm≤L1≤60mm;
所述第二胶带的长度为L2,其中,L2的取值范围是3mm≤L2≤6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带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长度;
所述第二胶带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和所述第二引出结构分别为FPC。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胶带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
或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出结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
所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和所述第一导电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设有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胶带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
或所述第二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出结构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侧;
所述第二汇流条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引出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胶带的长度;
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胶带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开设有多个交替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贯穿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基底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层;
所述第一胶带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二胶带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所述第二胶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一保护胶层,所述第一保护胶层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汇流条;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二基底层的一侧的边缘设有第二保护胶层,所述第二保护胶层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二汇流条。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带和所述第二胶带分别为导电胶带。
15.一种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层和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CN202223609471.1U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Active CN2193924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9471.1U CN219392425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9471.1U CN219392425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2425U true CN219392425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92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9471.1U Active CN219392425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24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04191B2 (ja) 液晶誘起可変散乱を有する合わせグレージングと、そ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352087A (zh) 汇流条的遮盖元件
JP2013531276A5 (zh)
JP2013530916A (ja) 電気的機能および接続要素を備える積層窓ガラス
EP3704339B1 (en) Integrated glazing unit with electronic device
KR102471390B1 (ko) 전기적 연결소자를 구비한 단열 글레이징
JP2021512042A (ja) 電子素子を有する一体型グレージングユニット
US11543719B2 (en) Light control unit
CN216248709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JP6635156B1 (ja) 調光ユニット、および、調光板
CN111128039A (zh) 一种柔性led薄膜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
US20210242674A1 (en) Long busbars having segments for increased robustness
CN21939242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WO2021095650A1 (ja) 合わせガラス
WO2023051574A1 (zh) 车窗总成及车辆
CN219016754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组件及变色装置
CN213458806U (zh) 一种屏幕组件及显示终端
CN210805047U (zh) 一种柔性led薄膜显示屏
JP7151137B2 (ja) 調光ユニット
WO2023160511A1 (zh) 一种调光器件及调光装置
CN220232198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US11822172B2 (en) Light control sheet and light control device
CN116300236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CN117572700A (zh) 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装置及电致变色产品
US20230333433A1 (en) Insulated glazing unit hav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ating and/or an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functional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