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48709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48709U
CN216248709U CN202122860752.3U CN202122860752U CN216248709U CN 216248709 U CN216248709 U CN 216248709U CN 202122860752 U CN202122860752 U CN 202122860752U CN 216248709 U CN216248709 U CN 216248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substrate
electrochromic device
electrochromic
conductiv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6075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佳城
谢树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6075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48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48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487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涉及变色器件技术领域。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密封件、电致变色介质和导电引出结构。密封件沿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周向设置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且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限定形成密封的容纳腔;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容纳腔内;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第一导电部设置于容纳腔内,且与电致变色介质的导电层连接;第二导电部与第一导电部连接,第二导电部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将第二导电部直接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能够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实现无缝连接,且与密封件能够形成无缝连接,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密封的有效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变色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材料发生可逆的变色现象;电致变色的实质是材料在外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结构改变,进而使吸收光谱和光学性能(如吸收率、透射率、反射率)发生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及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
但是电致变色材料对水汽极其敏感,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密封,以避免外界环境的水汽进入电致变色器件内部导致电致变色材料损坏以及器件失效。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引出电极穿过密封件设置,以解决其密封问题,但是,引出电极在未密封之前会处于一个悬空的状态,很难实现很好的固定。另外,由于电致变色器件两基底之间的间隙很小(一般为3mm以下),要保证密封时,引出电极在间隙之间不与上下两基底相接触,也会在无形中增大密封的工艺难度,不能保证密封效果,从而也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密封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密封件、电致变色介质和导电引出结构;所述密封件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限定形成密封的容纳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电致变色介质的导电层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朝向所述密封件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朝向所述密封件的一侧,至少有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在同一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且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设置于不重合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向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的延伸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向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基底向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延伸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介质上位于所述第一基底的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上位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基底之间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内填充有绝缘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边缘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远离所述电致变色介质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出结构设置有至少两个,且所有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同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向设置所述导电引出结构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基底向设置所述导电引出结构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一个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另一个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的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设置有密封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密封件之间贴设有保护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出结构还包括第三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连接,所述第三导电部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部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边缘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远离所述电致变色介质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将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的连接处包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为导电镀层或导电胶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镀层或所述导电胶层完全铺设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上导电引出结构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导电部;
获取第一导电部,将第一导电部的一端与电致变色介质的导电层相连接,第一导电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导电部相连接;
获取密封件,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周向填充密封件,并使第一导电部密封于密封件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密封形成的容纳腔内;
在第二导电部位于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连接外部电源或设置第三导电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导电引出结构的第一导电部与电致变色介质的导电层电连接,并位于容纳腔内,同时,第二导电部设置于第一基底朝向密封件的一侧和/或第二基底朝向密封件的一侧,第二导电部上至少有部分可以用来与外部电源连接。这样,在制作时,可以将第二导电部直接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上,使其能够与基底可以实现无缝连接,且与密封件能够形成无缝连接,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密封的有效性。
另外,在生产工艺上,第一导电部会优先固定在电致变色介质和第二导电部上,再填充密封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引出电极固定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工艺操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导电引出结构在其两侧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4示出了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导电引出结构在其两侧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导电引出结构在其同一侧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6中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三导电部,且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11示出了图9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12示出了图9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13示出了图9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四;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三导电部,且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三导电部,且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6中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三导电部,且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18中D-D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三导电部,且电致变色器件的同一侧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图20中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22示出了图20中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23示出了图20中F-F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致变色器件;101-第一基底;102-第二基底;103-密封件;104-电致变色介质;1041-第一粘接层;1042-第一衬底;1043-第一导电层;1044-电致变色层;1045-第二导电层;1046-第二衬底;1047-第二粘接层;105-导电引出结构;1051-第一导电部;1052-第二导电部;1053-第三导电部;106-容纳腔;107-密封层;108-绝缘件;109-保护层;110-防护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100,主要应用于节能窗、汽车后视镜、显示器件、移动终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该电致变色器件100包括:第一基底101、第二基底102、密封件103、电致变色介质104和导电引出结构105。
其中,所述密封件103沿所述第一基底101和所述第二基底102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101和所述第二基底102之间,对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实现密封连接。同时,所述密封件103与所述第一基底101和所述第二基底102限定形成密封的容纳腔106;所述电致变色介质104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6内。
所述导电引出结构105包括第一导电部1051和第二导电部1052,所述第一导电部1051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6内,且与所述电致变色介质104的导电层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与所述第一导电部1051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设置于第一基底101朝向所述密封件103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102朝向所述密封件103的一侧,至少有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6的外侧,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具体的,将第二导电部1052直接设置在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上,使第二导电部1052能够与两个基底实现无缝连接,同时,第二导电部1052与密封件103能够形成无缝连接,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100密封的有效性。避免现有技术中引出电极直接穿设密封件103导致悬空无法固定以及密封效果差问题。
另外,该电致变色器件100在生产制作工艺中,具体的,包括如下步骤:
S1:先在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上导电引出结构105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导电部1052。
S2:在电致变色器件100密封前,将第一导电部1051的一端与电致变色介质104的导电层相连接,第一导电部1051的另一端与第二导电部1052相连接。
S3:在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之间的周向填充密封件103,如密封胶。
S4:可以在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容纳腔106外侧的部分连接外部电源或设置第三导电部1053。
在生产工艺上,第一导电部1051会优先固定在电致变色介质104和第二导电部1052上,再填充密封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引出电极固定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工艺操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变色介质104可以是柔性薄膜结构,还可以是液态电致变色介质104,或者沉积的多层结构。示例性的,本申请中以电致变色介质104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粘接层1041、第一衬底1042、第一导电层1043、电致变色层1044、第二导电层1045、第二衬底1046和第二粘接层1047为例说明。其中,电致变色层1044还可以包括离子存储层、电解质层和电致变色材料层。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导电引出结构105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两侧。如一个导电引出结构105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左侧,另一个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右侧,可以与外部电源的接线位置进行设计。
如图3、图4、图10至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基底101与所述第二基底102在同一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且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所述容纳腔106外侧的部分设置于不重合区域。也就是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互相错开设置。例如位于电致变色器件100左侧的第一基底101要宽于同侧的第二基底102一部分,第一基底101超出第二基底102的部分可以连接一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电致变色器件100右侧的第二基底102要宽于同侧的第一基底101一部分,第二基底102超出第一基底101的部分可以连接第二导电部1052。这样可以实现电致变色器件100两侧导电引出结构105形成一侧在另一侧的上方,实现两个导电引出结构105上下布设。
如图2和图11所示,在上述在电致变色器件100两侧布设导电结构的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基底101向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基底102向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另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所述容纳腔106外侧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101和所述第二基底102的延伸处。
另外,如图17所示,还可以将所述第一基底101或所述第二基底102向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两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所述容纳腔106外侧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101或所述第二基底102的延伸处。
本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100两侧的导电引出结构105还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基底101或第二基底102上。示例性的,例如电致变色器件100一侧的第一导电部1051的一部分与第一导电层1043连接,其中,第一导电层1043位于靠近第一基底101的一侧,第一导电部1051的另一部分沿密封件103的内侧延伸至第二基底102上,并与第二导电部1052连接。电致变色器件100另一侧的第一导电部1051的一部分与第二导电层1045连接,其中,第二导电层1045位于靠近第二基底102的一侧,第一导电部1051的另一部分与第二导电部1052连接。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为了避免上述两个导电引出结构105同时设置在第一基底101或第二基底102上容易导致第一导电层1043和第二导电层1045发生电连接的可能,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介质104上位于所述第一基底101的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基底102之间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104上位于所述第二基底102的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基底101之间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内填充有绝缘件108。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设置绝缘件108,绝缘件108阻隔了第一导电部1051同时连接第一导电层1043和第二导电层1045的可能,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可靠性。
如图5、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所述容纳腔106外侧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基底101和所述第二基底102的边缘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基底101或所述第二基底102上远离所述电致变色介质104的一侧。在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的相互错开的方案中,使电致变色器件100的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需要在其两侧预留出一定的宽度,这样导致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不变色区域面积会增加,从而导致变色区域的面积比例相应的减少,因此会影响视觉上的一体效果。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部1052露出容纳腔106的部分可以沿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的边缘一直延伸到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的另一面上,无需将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的宽度增加,从而减小不变色区域,保证视觉一体化的效果,提高了视觉体验感。
如图6至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两侧设置导电引出结构105,示例性的,所述导电引出结构10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导电引出结构105均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同一侧。当然,导电引出结构也可以设置三个、四个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一并参阅图20至图23,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两个导电引出结构105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同一侧,这样,在生产工艺上,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同一侧设置导电引出结构105相对于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两侧设置导电引出结构105更加容易操作,使生产工艺更加便捷,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图7、图21和图23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两个导电引出结构105在电致变色器件100同一侧的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基底101向设置所述导电引出结构105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基底102向设置所述导电引出结构105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一个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所述容纳腔106外侧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另一个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所述容纳腔106外侧的部分的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本实施例中,通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设置,使第二导电部1052露出容纳腔106的部分可以贴合设置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提高第二导电部1052与外部电源连接时的结构强度。另外,对于导电引出结构105还包括第三导电部1053的方案,第二导电部1052的露出容纳腔106的部分与第三导电部1053的连接处可以位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便于第二导电部1052与第三导电部1053的连接。
如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设置有密封层107。密封层107可以时绝缘密封胶,也可以是其他密封产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填充密封层107,这样,在密封件103的外部,补充填充密封层107,从而可以保护第二导电部1052与第三导电部1053或第二导电部1052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稳定性,防止第二导电部1052和第三导电部1053或第二导电部1052和外部电源在外力作用下的相互分离,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另外,密封层107可以是和密封件103一样的材料,这样,在增加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与所述密封件103之间贴设有保护层109。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导电部1052上设置保护层109,这样,保护层109可以对第二导电部1052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第二导电部1052被腐蚀影响第二导电部1052的导电性。
如图9至图17以及图19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导电引出结构105还包括第三导电部1053,所述第三导电部1053与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位于所述容纳腔106外侧的部分连接,所述第三导电部1053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第二导电部1052与外部电源的连接,通过设置第三导电部1053的一端先与第二导电部1052连接,然后使用第三导电部1053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其中,第三导电部1053与第二导电部1052相对应的设置在电致变色器件100处。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本申请上述设置第三导电部1053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部1053沿所述第一基底101和所述第二基底102的边缘延伸至与所述第三导电部1053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基底101或所述第二基底102上远离所述电致变色介质104的一侧。这样,可以在第二导电部1052露出容纳腔106与基底平齐的边缘贴设第三导电部1053。对于为了便于第三导电部1053的安装,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需要在其两侧预留出一定的宽度,这样导致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不变色区域面积会增加,从而导致变色区域的面积比例相应的减少,因此会影响视觉上的一体效果。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电部1053的一部分可以贴设在第二导电部1052的边缘,然后第三导电部1053的另一部分沿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的边缘一直延伸到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的另一面上,无需将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的宽度增加,从而减小不变色区域,保证视觉一体化的效果。
如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0还包括防护件110,所述防护件110将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与所述第三导电部1053的连接处包裹。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导电部1052与第三导电部1053连接后,在第二导电部1052与第三导电部1053的连接处增加防护件110,这样,可以避免第二导电部1052与第三导电部1053相接触的部分被腐蚀,从而避免了第二导电部1052和第三导电部1053因被腐蚀而影响导电性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在本申请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部1052为导电镀层或导电密封胶层。当然,第二导电部1052还可以由任何能够和基底之间无缝连接的导电密封结构。
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第二导电部1052采用导电镀层和导电胶层的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导电镀层或所述导电胶层完全铺设于所述第一基底101和所述第二基底102。当然,还可以选择所述导电镀层或所述导电密封胶层部分铺设与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中至少有一个基底为透明基底。这样以用于展示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性质变化。基底的材料包括玻璃、塑料、金属。塑料基底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与环烯烃共聚物的组合,环烯烃共聚物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环烯烃共聚物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
密封件的材料包括具有绝缘且隔绝水氧效果的胶,例如压敏胶、热熔胶、紫外线光固化胶(Ultra-Violet Ray,UV)、热固化胶或UV加热双固化的胶中的任意一种。粘接层的材料为光学透明粘接材料,例如可以是(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光学胶、SCA光学胶、离子性中间膜(Surper Safe Glas,SGP)、液态光学胶(Liquid Optical ClearAdhesive,LOCA)等。
衬底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与环烯烃共聚物的组合,环烯烃共聚物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或PET、环烯烃共聚物与三醋酸纤维素的组合。
导电层的材料采用的透明导电材料即可,例如可以是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锌铝(aluminum zinc oxide,AZO)、氟掺杂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oxide,FTO)、银纳米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等材料。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导电引出结构的第一导电部与电致变色介质的导电层电连接,并位于容纳腔内,同时,第二导电部至少有部分与密封连接于基底和密封件之间,第二导电部的至少有部分可以用来与外部电源连接。这样,在制作时,可以将第二导电部是直接贴在基底上,使其能够与基底可以实现无缝连接,且与密封件能够形成无缝连接,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密封的有效性。
另外,在生产工艺上,第一导电部会优先固定在电致变色介质和第二导电部上,再填充密封胶,降低了工艺操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密封件、电致变色介质和导电引出结构;所述密封件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限定形成密封的容纳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电致变色介质的导电层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朝向所述密封件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朝向所述密封件的一侧,至少有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在同一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且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设置于不重合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边缘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远离所述电致变色介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结构设置有至少两个,且所有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向设置所述导电引出结构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基底向设置所述导电引出结构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一个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另一个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的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设置有密封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密封件之间贴设有保护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结构还包括第三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连接,所述第三导电部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部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边缘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远离所述电致变色介质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将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的连接处包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为导电镀层或导电胶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镀层或所述导电胶层完全铺设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
CN202122860752.3U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Active CN216248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60752.3U CN216248709U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60752.3U CN216248709U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48709U true CN216248709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46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60752.3U Active CN216248709U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487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93340A (zh) * 2022-12-29 2023-03-14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WO2024055644A1 (zh) * 2022-09-14 2024-03-2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644A1 (zh) * 2022-09-14 2024-03-2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CN115793340A (zh) * 2022-12-29 2023-03-14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248709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US9477130B2 (en) Electrocontrollable device
JP4854971B2 (ja)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090242017A1 (e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EP4202542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451920B1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素子
CN104380408A (zh) 色素增感太阳电池元件
JP2014130807A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2394581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导通结构
CN116149104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12623492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导通结构
CN214409527U (zh) 电光装置以及用于其的汇流条/密封组件
CN114815431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CN216118323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CN220232198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CN217157026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调光装置
CN104781895A (zh)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元件
CN216083354U (zh) 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及电子终端
CN117572700A (zh) 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装置及电致变色产品
JP4570867B2 (ja) 光電変換素子
CN116300238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CN21939242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CN213482623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N21901675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CN114326243B (zh) 一种电致变色铝塑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