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8323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8323U
CN216118323U CN202122668964.1U CN202122668964U CN216118323U CN 216118323 U CN216118323 U CN 216118323U CN 202122668964 U CN202122668964 U CN 202122668964U CN 216118323 U CN216118323 U CN 216118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bus
layer
electrochromic device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89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天虹
胡国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89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8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8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8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第一导电层,其设置于第一基底上;第一汇流条,其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汇流部、第二汇流部以及连接第一汇流部与第二汇流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或宽度等于第一汇流部或第二汇流部的宽度;变色层,其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第二导电层,其设置于变色层上;第二基底,其设置于第二导电层上。通过汇流条布设方式和结构的设计,不仅使器件具有更高的变色效率,引出方式便捷,而且使汇流条上各处的电流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因边角电流集中而使该区域的导电层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色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界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材料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结构改变,进而使材料的吸收光谱或光学属性(如透射率、吸收率、反射率)发生变化,在外观上表现出颜色或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目前,已经产业化的电致变色装置包括智能调光玻璃、变色显示器、汽车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等。
常见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类三明治的叠层结构,包括两个导电基底,以及夹设其中的变色活性层;变色活性层包括电致变色材料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储存层等;导电基底的导电层与引出结构相连,实现外部电源与电致变色器件之间的电连接。
为了改善器件的变色性能,通常采用汇流条实现导电层与引出电极的电导通,例如CN113227891A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绝缘玻璃单元,其包括第一透明衬底、第二透明衬底、间隔件和电致变色装置涂层;所述电致变色装置涂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装置堆叠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的第一粘合剂汇流条,且第一粘合剂汇流条至少沿着其最长尺寸的90%位于间隔件与第一透明衬底之间。CN213365229U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包括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引出电极,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及第二导电层层叠设置;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重叠区和第一错开区,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重叠区和第二错开区,第一错开区及第二错开区的至少部分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且第一导电层上设有第一汇流条,第二导电层上设有第二汇流条,引出电极分别与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导通。CN113227892A公开了一种装置,其包括具有至少三个侧的基底及在所述基底上的活性叠堆,所述活性叠堆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阳极电化学层和阴极电化学层;还包括第一汇流条组,其包括多个汇流条,每个汇流条电联接至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汇流条组,其包括多个汇流条且每个汇流条电联接至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汇流条布置,所述汇流条布置包括在基底的至少三个侧上的来自第一汇流条组的汇流条以及来自第二汇流条组的汇流条。CN112513726A公开了一种包括电致变色器件的装置,其中包括第一汇流条,其电联接至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汇流条,其电联接至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二汇流条总体上不平行于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三汇流条,其电联接至第一透明导电层,并总体上平行于第一汇流条。
为了具有更好的变色速率,尤其是电致变色窗等大尺寸装置中,器件中通常设置有多段汇流条,同一导电层上的汇流条交错多段式进行布设,需要每段汇流条均连接引出电极,存在引出电极多、不稳定、难维护等问题,进而导致器件的可靠性不足。如果将同一导电层上的多段汇流条连接,采用一个引出电极将其引出,则存在汇流条连接的边角位置很容易出现受损的现象,导致了器件失效。因此,开发一种兼具高的变色效率、优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捷的引出方式的电致变色器件,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通过第一汇流条布设方式的设置以及第一连接部的结构设计,使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在具有高的变色效率和变色均匀性的基础上,还具有优异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且引出方式便捷,适于规模化应用。
为达到此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第一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第一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汇流部、第二汇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汇流部与所述第二汇流部的第一连接部;变色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基底;第二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变色层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第二基底,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并远离所述变色层;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或所述第二汇流部的宽度。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的宽度,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汇流部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汇流部与所述第二汇流部间的夹角不小于0°且不大于180°,例如可以为0°、10°、30°、45°、50°、60°、90°、110°、130°、150°或180°等。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部与所述第二汇流部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汇流部与所述第二汇流部。
本实用新型中,以所述第一汇流条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意指第一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汇流部的宽度”意指第一汇流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下文涉及到相同描述时,具有相同的含义。
在电致变色器件中,汇流条的边角位置在长期使用时很容易出现受损失效的现象,例如“回”字形布设方式(即上下导电层上分别布设大小不等的“口”字形汇流条,对合后“口”自行形成内外圈的组合,形成“回”字形结构)的汇流条中,汇流条的边角通常为直角,该器件的可靠性较低。本实用新型研究发现,包含汇流条边角的导电区域中,边角位置的汇流条宽度大于非边角处的汇流条宽度,导致汇流条的边角处电流集中(高于非边角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该区域内导电层长期遭受过大电流而失效,即边角区域的导电层(变色层)电流长期过高会受损失效,从而影响器件整体的可靠性。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汇流部、第二汇流部以及连接第一汇流部与第二汇流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或宽度等于第一汇流部或第二汇流部的宽度;如此设计不仅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变色效率,而且使汇流条各处的线宽相等,使得第一汇流条上各处的电流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部、第二汇流部的宽度各自独立地为1~2cm,例如可以为1.1cm、1.2cm、1.3cm、1.4cm、1.5cm、1.6cm、1.7cm、1.8cm或1.9cm,以及上述点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实用新型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汇流部的宽度相等。由此,设置于同一导电层上的第一汇流部和第二汇流部的宽度相等,使汇流条的制备过程中无需分别设置材料的用量参数等,简化工艺;同时,使汇流条上的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一致,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稳定性,延长器件的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所述倒圆角结构的外侧半径与内侧半径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的宽度。由此,可以使第一汇流条上的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一致,避免出现边角区域的导电层长期承受过高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稳定性,延长器件的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弧结构或不规则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处处相等,且与所述第一汇流部或所述第二汇流部的宽度相等。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向靠近器件边缘的方向凸出(即向外凸出)或向远离器件边缘的一侧凹进(即向内凹进)。在另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不规则的弧形结构,例如“S”形结构,或边角为圆角的“W”形结构等,只要能满足使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处处相等均可。由此,使第一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一致,避免出现边角区域的导电层长期承受过高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稳定性,延长器件的寿命。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所述第二汇流条包括第三汇流部、第四汇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汇流部与所述第四汇流部的第二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汇流部或所述第四汇流部的宽度。由此,不仅使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具有高的变色效率和变色均匀性,而且使第二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使得第二汇流条上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失效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三汇流部、第四汇流部的宽度各自独立地为1~2cm,例如可以为1.1cm、1.2cm、1.3cm、1.4cm、1.5cm、1.6cm、1.7cm、1.8cm或1.9cm,以及上述点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实用新型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优选地,所述第三汇流部的宽度与所述第四汇流部的宽度相等。由此,设置于同一导电层上的第三汇流部和第四汇流部的宽度相等,使汇流条的制备过程中无需分别设置材料的用量参数等,简化工艺;同时,使汇流条上的各处电流和分压基本一致,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稳定性,延长器件的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三汇流部的宽度相等。由此,可以保证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用料面积相等,避免材料浪费等;并在制备汇流条的过程中无需分别设置汇流条材料的用量等参数,简化制备工艺。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所述倒圆角结构的外侧半径与内侧半径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三汇流部的宽度。由此,可以使第二汇流条上的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一致,避免出现边角区域的导电层长期承受过高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稳定性,延长器件的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弧结构或“S”形结构,其宽度处处相等,且与第三汇流部或所述第四汇流部的宽度相等。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向靠近器件边缘的方向凸出(即向外凸出)或向远离器件边缘的一侧凹进(即向内凹进)。在另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不规则的弧形结构,例如“S”形结构,或边角为圆角的“W”形结构等,只要能满足使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处处相等均可。由此,使第二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一致,避免出现边角区域的导电层长期承受过高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稳定性,延长器件的寿命。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三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连接形成第一封闭区;由此,使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四周均设置有汇流条,能够有效提升器件的导电速率,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和变色均匀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汇流条与第一汇流条相连接形成第一封闭区,在具有优异的变色效果的前提下,仅需一个引出电极即可实现引出,减少引出电极的数目,提升器件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第三汇流条(非边角位置)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汇流部的宽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三汇流条的边角设置为倒圆角,或,所述第三汇流条的边角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汇流条的其他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三汇流条与所述第一汇流条连接的边角设置为倒圆角,或,所述第三汇流条与所述第一汇流条连接的边角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的宽度。由此,可以使第一汇流条和第三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处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承受过大电流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四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并与所述第二汇流条连接形成第二封闭区;由此,使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四周均设置有汇流条,能够进一步提升器件的导电速率,改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和变色均匀性。而且,所述第二汇流条与第四汇流条相连接形成第二封闭区,在具有优异的变色效果的前提下,仅需要一个引出电极即可实现引出,引出方式更加便捷,而且提升器件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第四汇流条(非边角位置)的宽度与所述第三汇流部的宽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四汇流条的边角设置为倒圆角,或,所述第四汇流条的边角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四汇流条的其他位置的宽度;所述第四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连接的边角设置为倒圆角,或,所述第四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连接的边角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汇流部的宽度。由此,可以使第二汇流条和第四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处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进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区的边角均设置为倒圆角;由此,可以使第一导电层上的汇流条(第一汇流条和第三汇流条)上各处的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处电流过于集中而使该区域的导电层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进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二封闭区的边角均设置为倒圆角;由此,可以使第二导电层上的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和第四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出现边角处电流集中而使该区域的导电层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提高器件的使用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封闭区的面积相等。上述汇流条布设方式不仅可以使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用料面积一致,防止材料浪费等,而且在汇流条的制备过程中,无需分别设置汇流条材料的用量等参数,简化了制备工艺。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不重合,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不重合;所述第三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不重合,所述第三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不重合。此处,所谓不重合,是指至少不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减小二者投影的重合面积,有效减小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的汇流条(第一汇流条和第三汇流条)与设置于第二导电层上的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和第四汇流条)发生接触而导致的器件的短路失效的情况的发生机率,进而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区的图形结构与所述第二封闭区的图形结构相同;上述汇流条布设方式不仅使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用料面积相等,避免材料浪费等;而且,面积相等的封闭图形和汇流条,在制备过程中,无需分别设置汇流条材料的用量等参数;此外,同一种汇流条的结构图案可以同时应用于两层导电层,无需分别设计,能够简化器件的制备工艺。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区和所述第二封闭区均为矩形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正方形结构;所述矩形结构/正方形结构的边角均设置为倒圆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区和所述第二封闭区均呈凸形结构,所述凸形结构的边角和肩部拐角均设置为倒圆角。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倒圆角(包括边角和凸形结构的肩部拐角)的外侧半径与内侧半径的差值等于汇流条(非边角位置)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区的对称轴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封闭区的对称轴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完全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区的凸形结构的肩部中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封闭区的凸形结构的肩部中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重合。其中,所述“凸形结构的肩部”意指“凸”形结构中在与其对称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直径)发生变化的位置。由此,通过封闭区对称轴的重合,以及肩部中心的重合,可以使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投影重合的区域最小化,同时能使第一封闭区和第二封闭区重合的区域最大化,不仅能减小因汇流条接触发生短路的危险,还能增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实用性。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引出电极,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连接;第二引出电极,其与所述第二汇流条连接。由此,可以通过引出电极,使汇流条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通过外部电源施加电压,电流通过引出电极传导至汇流条,汇流条再传导至导电层,以在电致变色器件内部形成电场,使电致变色器件发生着色或脱色等现象。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汇流条通过导电胶层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汇流条通过导电胶层连接。由此,可以更加便捷有效地实现引出电极与汇流条之间的稳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分别通过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示例性地,通过激光半切去除局部区域的基底、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存储层后,将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分别通过导电胶连接至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和第四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互不接触;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和第三汇流条)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互不接触。在上述引出电极的设置方式中,第一引出电极从第一汇流条靠外侧的地方引出,第二引出电极从第二汇流条靠外侧的地方引出,两个引出电极各自而无需跨过另一侧的汇流条,避免了引出电极与另一端汇流条接触而发生的短路等情况,提升了器件的使用可靠性;也即在进行制备时,例如激光半切引出电极时,无需将另一侧的汇流条打断(去掉与引出电极投影重合的部分),即能有效规避短路风险,简化了器件制备工艺的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传导速率,也即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同侧。由此,两个引出电极从同一侧引出,并且能保证引出位置的对称性(即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或垂直高度),简化了制备工艺;同时,引出电极不会跨越另一侧的汇流条,不容易出现短路等情况,提升了器件的使用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上还设置有第一绝缘保护层,和/或,所述第二汇流条上还设置有第二绝缘保护层。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汇流条与另一侧的导电层电连接而短路的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地,绝缘保护层在覆盖了汇流条的基础上,有一部分向外延伸连接至导电层的靠近边缘的一侧,还有一部分向内延伸至覆盖汇流条的内侧并与该侧的导电层连接,相当于在导电层和汇流条之间设置了较大阻值的电阻,从而使得汇流条和绝缘保护层上的分压增多,而对应的导电层上的分压变小,进而有效防止导电层在长期使用中承受过大电流而受损失效的问题,提升器件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变色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储存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储存层的材料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材料。示例性地,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材料具体可以选自现有技术中能形成固体薄膜的变色材料,例如无机材料中的NiO、WO3、Nb2O5、TiO2等;有机材料中的聚噻吩衍生物及共聚物体系等;金属共轭体系,如普鲁士蓝等。所述电解质层优选为固态电解质层,由电解质溶液经固化后形成固态电解质层,电解质层的材料包括高分子聚合物、金属离子盐和添加剂混合而成。所述离子存储层的材料包括第4~12族中的任意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金属元素形成的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或被其它任何金属氧化物掺杂的金属氧化物。
本实用新型中,汇流条设置于基底与导电层之间,或,汇流条设置于导电层与变色层之间;优选为设置于导电层与变色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中的至少一个为透明材料层,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和/或所述第二基底的材料为已知的光学级透明材料,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于:玻璃、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等。由此,以用于展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性质变化,并且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基底材料,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为透明导电材料层,用于展示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性质变化,材料为本领域已知的导电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铟锡(ITO)、氧化铝锌(AZO)、氟掺杂氧化锡(FTO)、纳米银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材料各自独立地为导电率较高的金属材料,例如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箔、铜丝或导电胶膜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进一步优选为导电银浆。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通过汇流条布设方式的设置以及连接部(即汇流条的边角处)的结构设计,不仅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变色效率和变色均匀性,引出方式便捷,而且使汇流条上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避免了因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导电层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稳定性,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4~6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4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5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6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对比例1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1-第一基底,12-第二基底,21-第一导电层,22-第二导电层,30-变色层,31-电致变色层,32-电解质层,33-离子储存层,41-第一汇流条,411-第一汇流部,412-第二汇流部,413-第一连接部,42-第二汇流条,43-第三汇流条,44-第四汇流条,51-第一引出电极,52-第二引出电极,A-包含汇流条边角的导电区域,B-不含汇流条边角的导电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连接”、“安装”、“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底11,第一导电层21,变色层30,第二导电层22,第二基底12;所述第一导电层21与变色层30之间设置有第一汇流条41,所述第二导电层22与变色层30之间设置有第二汇流条42。
所述第一汇流条4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包括第一汇流部411、第二汇流部412以及连接第一汇流部与第二汇流部的第一连接部413;所述第一连接部413为倒圆角结构,其外侧半径R2与内侧半径R1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411的宽度W。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一汇流条41沿第一导电层21的两个相连的侧边设置,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变色效率;而且,第一汇流条的边角(即第一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使第一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使得第一汇流条上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施例2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第一连接部413的结构不同,第一汇流条4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包括第一汇流部411、第二汇流部412以及连接第一汇流部与第二汇流部的第一连接部413;所述第一连接部413为圆弧结构且向靠近器件边缘的方向凸出(即向外凸出),第一连接部413各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411的宽度W。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一汇流条沿第一导电层的两个相连的侧边设置,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变色效率;而且,第一汇流条的边角(即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等于第一汇流部的宽度,使得第一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在使用中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第一连接部413的结构不同,第一汇流条4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第一汇流部411、第二汇流部412以及连接第一汇流部与第二汇流部的第一连接部413;所述第一连接部413为圆弧结构且向远离器件边缘的方向凹进(即向内凹进),第一连接部413各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411的宽度W。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一汇流条沿第一导电层的两个相连的侧边设置,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变色效率;而且,第一汇流条的边角(即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等于第一汇流部的宽度,使得第一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在使用中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4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底11,第一导电层21,变色层,第二导电层22,第二基底12;所述变色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电致变色层31、电解质层32和离子储存层33;所述第一导电层21与电致变色层31之间设置有第一汇流条41和第三汇流条43,所述第二导电层22与离子储存层33之间设置有第二汇流条42和第四汇流条44(第三汇流条43和第四汇流条44在图5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引出电极51与所述第一汇流条41通过导电胶层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52与所述第二汇流条42通过导电胶层连接(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在图5中未示出)。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汇流条41和第三汇流条43连接形成第一封闭区,第二汇流条42和第四汇流条44连接形成第二封闭区;所述第一封闭区与第二封闭区的图形结构为所有边角均设置为倒圆角的矩形;两侧的汇流条在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组成“回”字形。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导电层的四周环绕设置有汇流条,提升器件的导电速率,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变色效率和变色均匀性;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仅需2个引出电极,引出方式简单。同时,汇流条的所有边角设置为倒圆角,使得同一导电层上的汇流条上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施例5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底11,第一导电层21,变色层,第二导电层22,第二基底12;所述变色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电致变色层31、电解质层32和离子储存层33;所述第一导电层21与电致变色层31之间设置有第一汇流条41和第三汇流条43,所述第二导电层22与离子储存层33之间设置有第二汇流条42和第四汇流条44(第三汇流条43和第四汇流条44在图5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引出电极51与所述第一汇流条41通过导电胶层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52与所述第二汇流条42通过导电胶层连接(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在图5中未示出)。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汇流条41和第三汇流条43连接形成第一封闭区,第二汇流条42和第四汇流条44连接形成第二封闭区;两侧的汇流条在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局部错开对位。所述第一封闭区与第二封闭区的图形结构为面积相等的矩形,两个矩形的所有边角均设置为倒圆角。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导电层的四周环绕设置有汇流条,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变色效率和变色均匀性;同时,分别形成封闭图形的两个导电层上的汇流条仅需要2个引出电极,引出方式便捷,可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中汇流条的所有边角设计为倒圆角,使得同一导电层上的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同,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用料面积一致,防止材料浪费,而且在制备汇流条的过程时,无需分别设置汇流条材料的用量等参数,同一种结构图案可以同时应用于两层导电层,无需分别设计,简化了制备工艺。而且,两个引出电极各自而无需跨过另一侧的汇流条,避免了引出电极与另一端汇流条接触而发生的短路等情况,提升了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在设置引出电极时,不会将另一侧的汇流条打断,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电传导速率,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
实施例6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底11,第一导电层21,变色层,第二导电层22,第二基底12;所述变色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电致变色层31、电解质层32和离子储存层33;所述第一导电层21与电致变色层31之间设置有第一汇流条41和第三汇流条43,所述第二导电层22与离子储存层33之间设置有第二汇流条42和第四汇流条44(第三汇流条43和第四汇流条44在图5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引出电极51与所述第一汇流条41通过导电胶层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52与所述第二汇流条42通过导电胶层连接(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在图5中未示出)。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汇流条41和第三汇流条43连接形成第一封闭区,第二汇流条42和第四汇流条44连接形成第二封闭区;第一汇流条41、第三汇流条43、第二汇流条42、第四汇流条44的非边角位置的宽度都相等。所述第一封闭区与第二封闭区为完全相同的“凸”形结构,二者的面积相等,二者的对称轴在第一导电层21上的投影重合,肩部区域中心在第一导电层21上的投影也重合。第一封闭区和第二封闭区的所有边角设置为倒圆角,凸形结构的肩部拐角均为倒圆角;所述倒圆角的外侧半径与内侧半径的差值等于汇流条(非边角位置)的宽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导电层的四周环绕设置有汇流条,使器件具有更好的变色效率和变色均匀性;同时,分别形成封闭图形的两个导电层上的汇流条仅需要2个引出电极,引出方式简单,可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而且,2个引出电极各自而无需跨过另一侧的汇流条,避免了引出电极与另一端汇流条接触而发生的短路等情况,提升了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在设置引出电极时,不会将另一侧的汇流条打断,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电传导速率,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中汇流条的所有边角设计为倒圆角,使得同一导电层上的汇流条的线宽处处相等,各处的电流和分压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边角电流集中而导致的该区域的导电层在使用中长期承受过大电流而损坏的情况,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用料面积一致,防止材料浪费,而且在汇流条的制备中无需分别设置汇流条材料的用量等参数,同一种结构图案可以同时应用于两层导电层,无需分别设计,简化了制备工艺。
对比例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汇流条41的边角(即第一连接部,虚线圈出的位置)为直角;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中,汇流条的边角处为直角,边角处的汇流条线宽大于非边角处线宽,导致边角处电流集中,在使用过程中,该区域内的导电层长期遭受过大电流而容易受损,从而使器件失效,使用寿命较短。
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实施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所选用原料/结构的等效替换及辅助结构/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底;
第一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
第一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汇流部、第二汇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汇流部与所述第二汇流部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或所述第二汇流部的宽度;
变色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基底;
第二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变色层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
第二基底,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并远离所述变色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所述倒圆角结构的外侧半径与内侧半径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一汇流部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
所述第二汇流条包括第三汇流部、第四汇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汇流部与所述第四汇流部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汇流部或所述第四汇流部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倒圆角结构,所述倒圆角结构的外侧半径与内侧半径的差值等于所述第三汇流部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连接形成第一封闭区;
第四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并与所述第二汇流条连接形成第二封闭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区的边角均设置为倒圆角;所述第二封闭区的边角均设置为倒圆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引出电极,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连接;
第二引出电极,其与所述第二汇流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上还设置有第一绝缘保护层,和/或,所述第二汇流条上还设置有第二绝缘保护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储存层。
10.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CN202122668964.1U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Active CN216118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8964.1U CN216118323U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8964.1U CN216118323U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8323U true CN216118323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12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8964.1U Active CN216118323U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83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42268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having low-resistance transparent electrode structure
CN110908208B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2048615A1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JPH0692695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窓ガラス
KR20170126207A (ko) 전기변색소자
KR101916845B1 (ko) 리간드-금속산화물층을 포함하는 자기구동 전기변색소자
US20220342269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01232052A (zh)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模块
CN216248709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KR20180034869A (ko) 전기변색소자
KR100384893B1 (ko) 나노입자 산화물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그를 이용한태양전지 모듈 및 투명 전기창
KR20210074449A (ko) 선형 전기변색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CN216118323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KR102370223B1 (ko) 전기변색소자
KR100648273B1 (ko) 염료감응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102204B1 (ko) 광시야각 모드와 협시야각 모드의 스위칭이 가능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사생활 보호 장치
KR20170140530A (ko) 전기변색소자
CN112394581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导通结构
KR20210079908A (ko) 필름 기반의 전기변색 디바이스
JP2008123894A (ja) 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
CN212623492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导通结构
CN116068822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应用
CN116068821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包含其的电致变色装置
CN114815431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KR20180067137A (ko) 전기변색소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