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6755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6755U
CN219016755U CN202223526614.2U CN202223526614U CN219016755U CN 219016755 U CN219016755 U CN 219016755U CN 202223526614 U CN202223526614 U CN 202223526614U CN 219016755 U CN219016755 U CN 219016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raction electrode
connection portion
connection
conductive substrate
electrochro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266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巍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266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6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6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6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基底、第二导电基底和电致变色介质。第一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一引出电极,第一引出电极远离第一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连接;第二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二引出电极,第二引出电极远离第二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连接;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第一导电基底与第二导电基底之间;其中,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一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第二引出电极与第二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有效减小了变色玻璃的应力,降低了变色玻璃开裂的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材料发生稳定的、可逆的变色现象。电致变色的实质是材料在外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结构改变,进而使吸收光谱和光学性能(如吸收率、透射率、反射率)发生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近年来,电致变色器件被广泛应用于节能窗、汽车车窗、建筑玻璃幕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为了便于包装运输,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将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引出结构设置在胶膜层内,引出结构在胶膜层内与外接端子相连接,这样使得引出结构与外接端子的连接处在胶膜层的厚度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厚度叠加,容易导致位于胶膜层两侧的玻璃应力不均而造成玻璃开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第一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一引出电极,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连接;
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连接;
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均为D,满足D≤0.4mm。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变色玻璃,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板、两层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基板,两层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分别为第一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包括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三引出电极和第四引出电极,所述第三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第三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第四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三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四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在纵向方向上相互重叠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提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基底、第二导电基底和电致变色介质,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第一导电基底与第二导电基底之间,第一导电基底、第二导电基底上分别设有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第一引出电极分别与第一导电基底和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连接,第二引出电极分别与第二导电基底和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连接,以实现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外部电源向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通入电压,使得电致变色介质响应电压的变化发生可逆、稳定的颜色变化,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致变色功能。
具体的,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一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第二引出电极与第二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通过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有效减少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厚度方向上的叠加,从而减小了变色玻璃的应力,进而降低了变色玻璃开裂的概率。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正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正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俯视示意图一;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侧视示意图一;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侧视示意图二;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侧视示意图三;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俯视示意图二;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俯视示意图三;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的俯视示意图四;
图12示出了图11中A-A向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致变色器件;101-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2-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10-第一导电基底;111-第一引出电极;1111-第一连接部;120-第二导电基底;121-第二引出电极;1211-第二连接部;130-电致变色介质;141-第三引出电极;1411-第三连接部;151-第四引出电极;1511-第四连接部;161-第一外接端子;162-第二外接端子;163-第三外接端子;164-第四外接端子;1000-变色玻璃;200-第一基板;300-第二基板;400-第一粘接层;500-第二粘接层;600-第三粘接层;700-第四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以下结合图1至图12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100,用于变色玻璃1000,主要应用于汽车车窗或建筑玻璃幕墙中。该电致变色器件100包括第一导电基底110、第二导电基底120和电致变色介质130。
所述第一导电基底110上设有第一引出电极111,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11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底110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161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基底120上设有第二引出电极121,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21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基底120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162连接。电致变色介质130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110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120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11与所述第一外接端子161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1111,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21与所述第二外接端子162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1211,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相互错位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110上设置分别与第一导电基底110和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161连接的第一引出电极111,并通过在第二导电基底120上设置分别与第二导电基底120和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162连接的第二引出电极121,以实现第一导电基底110和第二导电基底120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外部电源向第一导电基底110和第二导电基底120通入电压,使得电致变色介质130响应电压的变化发生可逆、稳定的颜色变化,从而实现电致变色器件100的电致变色功能。
具体的,第一引出电极111与第一外接端子161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引出电极121与第二外接端子162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1211,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111与第二连接部1211相互错位设置,有效减少了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211在厚度方向上的叠加,使得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211对应的区域不会过厚,从而减小了在后续合片过程中该区域对应的变色玻璃1000所受到的应力,避免了玻璃应力不均,进而降低了变色玻璃1000开裂的概率。改善了相关技术中引出结构与外接端子的连接处在胶膜层的厚度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厚度叠加,容易导致位于胶膜层两侧的玻璃应力不均而造成玻璃开裂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变色介质130为液态电致变色介质130、固态电致变色介质130或溶胶态电致变色介质13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地,电致变色介质130为电致变色堆叠层,电致变色堆叠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离子存储层、电解质层和电致变色层。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110和第二导电基底120之间设置电致变色介质130,以形成电致变色器件100,第一导电基底110和第二导电基底120之间通过外部电源引入电流或电压,以在电致变色介质130两侧形成电场,从而驱动电致变色介质130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即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00在外观上表现出透光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应用该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场景的透光率的调节作用。
示例性的,第一导电基底110和第二导电基底120均包括基底层和导电层,导电层层叠于基底层上,电致变色介质130位于两导电层之间。第一引出电极111的一端通过导电胶与第一导电基底110的导电层电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161电连接。第二引出电极121的一端通过导电胶与第二导电基底120的导电层电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162电连接。其中,第一引出电极111和第二引出电极121均可以为耐弯折的柔性电路板,也可以为其它具有导电性能的结构,例如铜箔、银线等。第一外接端子161、第二外接端子162可以为外部电源的正负极电源线,正负极电源线可以通过焊接或扣接分别电连接在第一引出电极111和第二引出电极121上,以实现稳定电连接。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111与第二连接部1211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和/或将第一连接部1111与第二连接部1211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这样有效减少了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211在厚度方向上的叠加,使得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211对应的区域不会过厚,从而减小了变色玻璃1000的应力,避免了玻璃应力不均,进而降低了变色玻璃1000开裂的概率,提升了产品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11与所述第一外接端子161焊接或扣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21与所述第二外接端子162焊接或扣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的厚度均为D,满足D≤0.4mm。进一步的,满足D≤0.35mm。具体的,D的厚度可以为0.31mm、0.3mm、0.32mm等。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111与第一外接端子161焊接或扣接,以实现第一引出电极111与第一外接端子161之间的稳定电连接。通过将第二引出电极121与第二外接端子162焊接或扣接,以实现第二引出电极121与第二外接端子162之间的稳定电连接。
具体的,第一引出电极111与第一外接端子161、第二引出电极121与第二外接端子162均可以是通过连接层电连接,连接层即焊锡点,实现稳定电连接。第一引出电极111与第一外接端子161、第二引出电极121与第二外接端子162均还可以是通过相互卡扣连接电连接,以实现稳定电连接。
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211的厚度D均设置在0.4mm以内,这样使得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211的厚度不会过厚,从而有效减小了变色玻璃1000的应力,进而降低了变色玻璃1000开裂的概率。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色玻璃100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板200、两层以上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0和第二基板300。
具体的,两层电致变色器件100分别为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基板200和第二基板300之间设置两层电致变色器件100,可以使第一基板200、两层电致变色器件100和第二基板300组合形成变色玻璃1000,第一基板200和第二基板300对电致变色器件100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利用两层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叠加组合,增加了电致变色器件100的透过率和对比度,利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变色现象,可以实现变色玻璃1000的变色功能。
如图4、图5、图9、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包括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11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21,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包括第三引出电极141和第四引出电极151,所述第三引出电极141与外部电源的第三外接端子163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部1411,所述第四引出电极151与外部电源的第四外接端子164的连接处为第四连接部1511,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所述第三连接部141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1511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相互错位设置,有效减少了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在厚度方向上的叠加,使得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对应的区域不会过厚,从而有效减小了变色玻璃1000的应力,避免了玻璃应力不均,进而降低了变色玻璃1000开裂的概率,提升了变色玻璃1000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示例性的,第一引出电极111、第二引出电极121、第三引出电极141和第四引出电极151均可以为耐弯折的柔性电路板,也可以为其它具有导电性能的结构,例如铜箔、银线等。第一外接端子161、第二外接端子162可以为外部电源的正负极电源线,正负极电源线可以通过焊接或扣接分别电连接在第一引出电极111和第二引出电极121上,以实现稳定电连接。第三外接端子163、第四外接端子164可以为外部电源的正负极电源线,正负极电源线可以通过焊接或扣接分别电连接在第三引出电极141和第四引出电极151上,以实现稳定电连接。
如图5、图9和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所述第三连接部141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1511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这样有效减少了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在厚度方向上的叠加,使得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对应的区域不会过厚,从而有效减小了变色玻璃1000的应力,避免了玻璃应力不均,进而降低了变色玻璃1000开裂的概率,提升了变色玻璃1000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1411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511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111与第二连接部1211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并将第三连接部1411与第四连接部1511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这样使得第一外接端子161与第二外接端子162之间在纵向方向上的间距不会过大,并使得第三外接端子163与第四外接端子164之间在纵向方向上的间距不会过大,有利于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之间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41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1511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211之间的相对位置与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这样使得第一外接端子161与第二外接端子162,以及第三外接端子163与第四外接端子164能够通用,提升了兼容适配性,利于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
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11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1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2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2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三引出电极141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14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引出电极141靠近所述第三连接部1411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四引出电极151远离所述第四连接部15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引出电极151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1511的一端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引出电极111远离第一连接部11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一引出电极111靠近第一连接部1111的一端的宽度,和/或第二引出电极121远离第二连接部12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引出电极121靠近第二连接部1211的一端的宽度,和/或第三引出电极141远离第三连接部14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三引出电极141靠近第三连接部1411的一端的宽度,和/或第四引出电极151远离第四连接部15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四引出电极151靠近第四连接部1511的一端的宽度。这样增大了第一引出电极111和第二引出电极121与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的导电层的接触面积,有效提升了电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增大了第三引出电极141和第四引出电极151与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的导电层的接触面积,有效提升了电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了变色玻璃1000的使用稳定和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2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引出电极141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1411的一端在纵向方向上相互重叠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引出电极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其另一端的宽度的基础上,通过将第二引出电极121远离第二连接部1211的一端与第三引出电极141远离第三连接部1411的一端在纵向方向上相互重叠设置,这样能够有效减小第一引出电极111、第二引出电极121、第三引出电极141和第四引出电极151在纵向方向上的间距,避免间距过大而影响与电致变色器件100和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11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411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211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511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111与第三连接部1411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并将第二连接部1211与第四连接部1511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这样有效减少了第一连接部1111与第三连接部14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1与第四连接部1511在厚度方向上的叠加,使得第一连接部1111与第三连接部14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1与第四连接部1511对应的区域不会过厚,从而有效减小了变色玻璃1000的应力,避免了玻璃应力不均,进而降低了变色玻璃1000开裂的概率,提升了变色玻璃1000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了变色玻璃1000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200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之间设有第一粘接层400,所述第二基板300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之间设有第二粘接层500,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之间设有第三粘接层600,沿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的周向设有第四粘接层70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粘接层400、第二粘接层500、第三粘接层600和第四粘接层700,第一粘接层400和第二粘接层500夹设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第三粘接层600连接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第四粘接层700设置于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的周向,并与第一粘接层400、第二粘接层500和第三粘接层600形成一体结构,以实现完全覆盖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从而实现对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形成更加全面的密封,以更加有效地阻隔水氧。在第一粘接层400和第二粘接层500的外侧分别设置第一基板200和第二基板300,这样可以使第一基板200、第一电致变色器件101、第二电致变色器件102和第二基板300之间形成更加稳定的连接,提升变色玻璃1000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均完全埋设于第四粘接层700中,既能够便于包装运输,又能够对引出电极与导电层、以及对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提升了引出电极与导电层、以及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三连接部1411和第四连接部1511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了变色玻璃1000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
示例性的,第一粘接层400、第二粘接层500、第三粘接层600和第四粘接层700均可以为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酯材质的热熔胶。当然,也可以为非热熔胶材质,如OCA光学胶。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沿所述第一基板200和/或所述第二基板300的一侧的周向设有遮挡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沿第一基板200和/或第二基板300的一侧的周向设置遮挡层,遮挡层可以实现对第一引出电极111、第二引出电极121、第三引出电极141和第四引出电极151的遮挡,以增加变色玻璃1000的美观度。示例性的,遮挡层采用的材质可以为黑色油墨或铬环。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一引出电极,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一外接端子连接;
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上设有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的第二外接端子连接;
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均为D,满足D≤0.4mm。
4.一种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板、两层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基板,两层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分别为第一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电致变色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器件包括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三引出电极和第四引出电极,所述第三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第三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第四外接端子的连接处为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相互错位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沿纵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在纵向方向上相邻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三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四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引出电极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在纵向方向上相互重叠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沿横向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CN202223526614.2U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Active CN219016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26614.2U CN219016755U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26614.2U CN219016755U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6755U true CN219016755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4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26614.2U Active CN219016755U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67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8345B (zh) 一种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布置结构
WO2009098857A1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CN216595829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WO2022048615A1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US6366391B1 (en) Electrochrome cell
US999105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US9947483B2 (e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element
JP5451920B1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素子
CN21901675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US10580587B2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US20160351344A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WO2024055644A1 (zh)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JP5377788B1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素子
CN112394581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导通结构
KR101447596B1 (ko) 전기변색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0072274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
CN104781895B (zh)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元件
JP5870196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素子
JP5412593B1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素子
JP2005268175A (ja) モジュール集合体
CN113568233B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18938734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JP2017028094A (ja) 光電変換素子
US20140014179A1 (en) Multi-layer, light-modulating devices and the manufacturer thereof
JP5380619B1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