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5829U -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5829U
CN216595829U CN202220024995.5U CN202220024995U CN216595829U CN 216595829 U CN216595829 U CN 216595829U CN 202220024995 U CN202220024995 U CN 202220024995U CN 216595829 U CN216595829 U CN 216595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chromic
layer
electrochromic device
substrat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249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振钊
梁劲豪
胡国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2499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58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5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58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本申请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电致变色膜,所述电致变色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存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在所述电致变色膜至少一条边的边缘区域还设有镂空结构。本申请的电致变色玻璃包括上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本申请在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开设镂空结构,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即使与大曲率玻璃进行贴合,电致变色器件和玻璃之间的尺寸不匹配及不同膜层之间的弯曲应力都可以通过这些镂空结构得到缓解或消除,有效避免了电致变色器件在进行曲面贴合时出现褶皱现象。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器件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器件,具有调光性,在信息、电子、能源、汽车、建筑以及国防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比如可应用于建筑物的玻璃上,吸收或反射外界的热辐射和内部热扩散,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光污染等;也可应用于汽车的后视镜达到防眩目作用,用于汽车的车窗玻璃上来调节车内的光线强度等等。
在一些使用场景中,常常会将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曲面玻璃中,比如汽车上的3D天窗玻璃上。3D曲面玻璃多具有多个曲率,电致变色器件在与玻璃进行贴合时,因尺寸的不匹配或膜间弯曲受力不均等问题,极易导致电致变色器件形成褶皱。这些褶皱既会影响器件的性能,又影响美观,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电致变色膜,所述电致变色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存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在所述电致变色膜至少一条边的边缘区域还设有镂空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方面中,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设置镂空结构,使得制得的电致变色器件即使与曲面玻璃进行贴合时,镂空结构可以有效释放电致变色器件多余的尺寸,甚至消除因不同膜层之间的弯曲应力导致的褶皱等问题,能够有效避免电致变色器件在发生弯曲时,尤其是多曲面弯曲时出现褶皱的情况;并且,使镂空结构设置在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可以有效减小对电致变色器件变色尺寸大小的影响,也不会影响电致变色器件中心区域的透光率、遮光性等光学性能,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镂空结构为孔,所述孔至少穿透所述第一基底层和/或所述第二基底层。优选地,所述孔穿透所述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解质层、所述离子存储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基底层。由此,将镂空结构设置为孔,在将电致变色器件进行曲面贴合时,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褶皱的消除,防止电致变色器件上出现褶皱而影响器件的光学性能和美观度等;并且,进一步地使孔穿透电致变色膜的各层,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褶皱的发生。
可选地,在所述电致变色膜一条边的边缘区域内,沿所述边的边长方向设置多个所述孔。优选地,所述孔位于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内,并集中分布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的弯曲曲率更大的区域。更优选地,所述孔位于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内,并集中分布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的弯曲曲率最大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设置均匀分布的多个孔,也可以仅在弯曲曲率较大或最大的区域设置多个孔,或调控不同区域的孔的数量(例如使弯曲曲率较小的区域无孔或孔较少,使弯曲曲率较大或最大的区域有孔或孔较多),以根据电致变色膜的弯曲曲率适配不同的孔设置方式或数量等,以在满足减小或消除褶皱的情况下,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范围的尺寸,并保证其变色性能等不受影响。
可选地,所述镂空结构为凹口,所述凹口至少穿透所述第一基底层和/或所述第二基底层。优选地,所述凹口穿透所述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解质层、所述离子存储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基底层。由此,将镂空结构设置为凹口,在将电致变色器件进行曲面贴合时,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褶皱的消除,防止电致变色器件上出现褶皱而影响器件的光学性能和美观度等;并且,进一步地使凹口穿透电致变色膜的各层,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褶皱的发生。
可选地,所述镂空结构的边缘设置有保护层。优选地,所述保护层为高温胶。由此,通过保护层的设置,可以使得镂空结构的边缘被保护层包裹,防止高温熔融条件下其他层的熔融胶流入镂空区域冲击破坏镂空结构边缘的电致变色堆叠层(例如电解质层),从而有效防止其他胶层等对镂空结构边缘的电致变色堆叠层等的破坏,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膜还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基底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多个延伸部沿所述电致变色膜一条边的边长方向间隔分布,形成多个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基底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多个延伸部沿所述边的边长方向间隔分布,形成多个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边的边长方向呈交替分布。由此,通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连接外部电源的正负极,从而对电致变色器件进行供电,以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并且,可以将电致变色膜设置为多电极结构,以提升电传导效率,从而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电致变色膜厚度方向的投影具有交叠区;在所述交叠区内,依次层叠设置有所述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解质层、所述离子存储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基底层。优选地,所述电解质层具有绝缘特性。由此,通过交叠区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不产生缝隙,则设置在电极上的汇流条结构(例如金属箔)不容易形成上下层的导电接触,从而有效避免短路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镂空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边缘区域。优选地,所述镂空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交叠区至少一种的边缘区域。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更加便捷地设置镂空结构的位置,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沿所述第一导电层至少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二汇流条沿所述第二导电层至少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由此,通过汇流条的设置,可以减小导电层的面阻,增大电传导速率,从而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包括上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第一基底玻璃和第二基底玻璃,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玻璃和所述第二基底玻璃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玻璃和所述第二基底玻璃均为曲面玻璃。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玻璃和所述第二基底玻璃均为双曲面玻璃。在这种情况下,将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在两层基底玻璃之间,可以通过电致变色器件实现基底玻璃的变色,并且通过基底玻璃对电致变色器件进行良好的保护作用,提升电致变色玻璃的使用可靠性;并且,即使基底玻璃为曲面玻璃,其中的电致变色器件也能平整、无褶皱地与玻璃进行良好贴合,提升了电致变色玻璃整体的美观度。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玻璃还包括至少一层粘接胶层,所述粘接胶层的一侧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连接,所述粘接胶层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基底玻璃和所述第二基底玻璃之中的至少其一相连接。优选地,所述粘接胶层为热熔胶层。更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粘接胶层和第二粘接胶层,所述第一粘接胶层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与所述第一基底玻璃之间,所述第二粘接胶层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与所述第二基底玻璃之间。由此,通过粘接胶层的设置,可以使电致变色器件与基底玻璃之间形成稳定的粘接;进一步地,通过采用热熔胶层为粘接胶层,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电致变色器件与基底玻璃之间的稳定粘接,同时,在高温熔融的情况下,热熔胶层还可以填充镂空结构,以对镂空结构的边缘进行有效地保护,进一步防止水氧的入侵,提升电致变色器件或玻璃的使用寿命等,并且因热熔胶层具有在高温熔融时具有较优异的流动性,因此热熔胶层虽然填充于镂空结构,也依然可以有效吸收释放掉电致变色器件因弯曲产生的应力作用等,从而有效防止褶皱的产生。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底玻璃和所述第二基底玻璃中至少其一的表面设置有遮挡区,所述遮挡区覆盖所述镂空结构。优选地,所述遮挡区为油墨层。由此,可以通过遮挡区(例如油墨层)的设置,对电致变色器件上设置的镂空结构进行遮挡,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玻璃的美观度。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膜层中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电致变色器件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电致变色器件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还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c)示出了(b)中沿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电致变色膜;2-第一基底玻璃;3-第二基底玻璃;10-镂空结构;11-第一汇流条;12-第二汇流条;13-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交叠区;16-保护层;20-遮挡区;21-第一粘接胶层;22-第二粘接胶层;101-孔;102-凹口;110-第一基底层;120-第一导电层;130-电致变色层;140-电解质层;150-离子存储层;160-第二导电层;170-第二基底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电致变色膜1,所述电致变色膜1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110、第一导电层120、电致变色层130、电解质层140、离子存储层150、第二导电层160和第二基底层170;在电致变色膜1至少一条边的边缘区域还设有镂空结构1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二基底层170主要起到对整个膜层的支撑作用,通常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基底材料,这些材料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在起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弯曲,以匹配曲面等场景的使用需求。优选地,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二基底层170的材质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二基底层170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二基底层170的厚度可以各自独立为20μm~500μm。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二导电层160的作用是为电致变色层130以及离子存储层150提供电流导通,通常选用导电氧化物、导电金属或导电石墨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导电材料。优选地,可选用氧化物材料通过磁控溅射方式,在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二基底层170上形成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二导电层160。具体的,氧化物材料包括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镓锌氧化物(GZO)和铝锌氧化物(AZO)。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二导电层160的材质选用铟锡氧化物。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二导电层160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二导电层160的厚度可以各自独立为10μm~200μm。
本申请实施例电致变色层130的材质选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包括聚苯胺类电致变色材料、聚吡咯类电致变色材料和聚噻吩类电致变色材料。本申请电致变色层130的厚度为0.1μm~100μm。
本申请实施例离子存储层150的材质包括二茂铁、普鲁士蓝、三氧化钨或二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离子存储层150的厚度为0.1μm~100μm。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解质层140为聚合物电解质层,包括聚合物锂单离子导体基电解质和聚碳酸酯基电解质。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解质层140的厚度为1μm~100μm。
还需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中还设有汇流条,汇流条的作用主要是减小导电层的面阻,以给电致变色器件快速供电提高导电效率,并且通过第一汇流条11和第二汇流条12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以分别连接外部电源的正负极。一般汇流条的厚度非常小,不超过0.1μm。由于大多数汇流条材料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将汇流条设置在膜层的边缘位置,以防止影响电致变色器件整体的美观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汇流条形状不做限定,可以为直线或者曲线等,汇流条的材料可选用导电的金属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汇流条11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一导电层120之间,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20和电致变色层130之间;本申请的第二汇流条可以设置在第二基底层170和第二导电层160之间,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导电层160和离子存储层150之间。
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1可以位于第一导电层120的外侧(远离第二导电层160的一侧),第二汇流条12可以位于第二导电层160的内侧(靠近第一导电层120的一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1和第二汇流条12也可以分别位于第一导电层120的内侧(靠近第二导电层160的一侧)和第二导电层160的内侧(靠近第一导电层120的一侧)。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1可以位于第一导电层120的内侧(靠近第二导电层160的一侧),第二汇流条12也可以位于第二导电层160的外侧(远离第一导电层120的一侧)。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将汇流条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膜层中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1沿所述第一导电层120至少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20的边缘区域;第二汇流条12沿第二导电层160至少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设置在第二导电层160的边缘区域。也就是说,第一汇流条11可以沿第一导电层120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进行设置,也可以沿第一导电层120相邻的两条边进行设置,或者是在第一导电层120四个边的边缘区域同时进行设置。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汇流条11可以与第二汇流条12分布在电致变色膜1同一边的边缘区域内,而第二汇流条12还可以分别分布在相邻边和相对边的边缘区域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实际是一种厚度较薄的薄层片状物,常用于作为夹层玻璃中间的功能层进行使用,当玻璃具有一定曲率时,比如汽车的天窗玻璃,这样电致变色器件在与玻璃进行贴合时,器件常常会由于尺寸不匹配和膜层之间不同的弯曲应力,而产生褶皱。为了减轻或消除褶皱,本申请实施例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的电致变色膜1至少一条边的边缘区域开设了镂空结构10。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电致变色膜1两条相对边的边缘区域可以分别设置镂空结构10,该镂空结构可以为孔101。
对孔101的形状没有特殊的限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膜层在弯曲时产生的弯曲应力更好地消除,在本实施例中,孔101的形状优选为圆形和椭圆形。
对孔101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在整个电致变色器件中至少包含一个孔101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同样为了使膜层在弯曲时产生的弯曲应力更好地消除,在本实施例中,沿电致变色膜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设置了多个孔101,这些孔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椭圆孔,这些孔之间的距离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孔101的大小不固定,可随着电致变色器件的大小和弯曲程度而不断调整。当该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汽车的车窗玻璃上,将孔101的形状设为圆形,那么孔101的直径可以为5mm~12mm,例如可以是5mm、6mm、8mm、10mm、12mm或者5mm~12mm之间的任意值。该孔101的边缘位置与电致变色膜边缘处的最短垂直距离为W1,如图3所示。W1的数值范围可以设置为5mm~20mm,例如可以是5mm、8mm、10mm、12mm、15mm、18mm、20mm或者5mm~20mm之间的任意值。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孔101可以仅设置在一条边的边缘区域,也可以设置在相邻两个边的边缘区域,或是同时分布在电致变色膜1的所有边缘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将整个电致变色器件贴合在一些曲面结构上时,由于电致变色器件自身的厚度,使得不同膜层在弯曲时的曲率不相同,进而导致膜层之间产生不同的弯曲应力。然而,电致变色膜1中的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二基底层170需要对整个膜层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所以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二基底层170的厚度,相比于其他膜层的厚度要更大,更容易因为不同的弯曲应力而产生褶皱。因此,本申请的孔101至少需要穿透第一基底层110和/或第二基底层170。
具体的,孔101可以仅仅只穿透第一基底层110,也可以仅仅只穿透第二基底层170,也可以穿透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一导电层120,也可以选择贯穿整个电致变色膜。
图4为图3中电致变色器件沿A-A截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的(a)、(b)、(c)是孔101在电致变色膜的膜层结构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a)图中,该电致变色膜1分别有两个边缘区域,可称为左边缘区和右边缘区,其中在左边缘区的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二导电层160上,包含有第一汇流条11和第二汇流条12。其中,第一汇流条11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20和电致变色层130之间,第二汇流条12设置在第二导电层160和离子存储层150之间。在电致变色膜1右边缘区的孔101只穿透了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一导电层120,而左边缘区的孔101贯穿了整个电致变色膜,左边缘区的孔101设置在汇流条与电致变色膜1的边缘之间。
在(b)图中,第一汇流条11和第二汇流条12分别设置在电致变色膜1相对的左右两边的边缘区域,第一汇流条11设置在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一导电层120之间,第二汇流条设置在第二基底层170和第二导电层160之间。电致变色膜1右边缘区的孔101穿透了第一基底层110、第一导电层120和电致变色层130,且第一汇流条11位于该孔和电致变色膜1的边缘之间。左边缘区的孔101只穿透了第一基底层110,且该孔位于第二汇流条12的上方位置,并不影响弯曲时的应力释放。
在(c)图中,该电致变色膜1右边缘区的孔101只穿透第一基底层110;左侧边缘区域存在两个孔101,且这两个孔的孔径大小不同,其中一个孔穿透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一导电层120,而另一个则穿透第二基底层170和第二导电层160。在该截面图中,并未出现汇流条,说明汇流条设置在电致变色膜1的其他边的边缘区域中。
在将电致变色器件贴合在曲率较大的曲面上时,孔101优选设置在汇流条与电致变色膜边缘的中间区域,以防止影响汇流条的电流传输。
本实施例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设置孔来作为应力释放结构,有效避免了电致变色器件在进行曲面贴合过程中发生的褶皱。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致变色膜1边缘区域的镂空结构可以为凹口102。
凹口102可以分布在电致变色膜任何一条边的边缘,例如可以单独分布在一条边的边缘,可以同时分布在相对的两条边的边缘,也可以同时分布在相邻两条边的边缘区域内,或是同时分布在电致变色膜整个边缘区域内。
关于凹口102在电致变色膜表面的形状没有特殊的限制,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中的至少一种。对凹口102的数量没有特殊限制,在整个电致变色器件中至少包含一个凹口102即可。
凹口102需要至少穿透电致变色膜1的第一基底层110和/或第二基底层170,即可以直接穿透电致变色膜的所有膜层结构,也可以仅穿透第一基底层110,也可以仅穿透第二基底层170,也可以同时穿透第一基底层110、第一导电层120和电致变色层13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口102贯穿了整个电致变色膜,如图5所示。在该电致变色膜1一条边的边缘区域只设置一个形状为弧形的凹口102,在相邻边的边缘连续设置多个形状为矩形的凹口102,相邻的矩形凹口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在相对边的边缘上还设置有形状为三角形的凹口102。此外,在相邻两条边形成夹角的边缘位置上,同样设置了一个凹口102。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将不同形状的凹口102设置在同一条边的边缘上。
凹口102在电致变色膜边缘的最大深度,用W2表示,如图5所示。W2的数值范围不固定,可随着电致变色器件的大小和弯曲程度而不断进行调整。当该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汽车的车窗玻璃上,W2的数值范围可以选择5mm~20mm,例如可以是5mm、8mm、10mm、12mm、15mm、18mm、20mm或者5mm~20mm之间的任意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设置凹口来作为应力释放结构,同样避免了电致变色器件在进行曲面贴合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的褶皱。
图6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电致变色膜1边缘区域可以同时设置孔101和凹口102。具体的,沿电致变色膜1其中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设置了多个孔101,在与这条边相邻的两个边的边缘区域设置了连续排布的凹口102,该凹口102的形状为三角形。其中,孔101和凹口102贯穿了整个电致变色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的边缘区域同时设置孔和凹口来作为应力释放结构,同样也能消除电致变色器件在进行曲面贴合过程中形成的褶皱。
图7示出了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电致变色膜1的一条边上还包括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其中,第一电极13是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一导电层120的延伸部,第二电极14是第二基底层170和第二导电层160的延伸部,而且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沿膜层厚度方向的投影,具有交叠区15。
图8是图7中电致变色器件沿B-B截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交叠区15依次层叠设置有第一基底层110、第一导电层120、电致变色层130、电解质层140、离子存储层150、第二导电层160和第二基底层170。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质层具有绝缘特性。由此,通过交叠区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不产生缝隙,则设置在电极上的汇流条结构(例如金属箔)不容易形成上下层的导电接触,从而有效避免短路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避免电致变色器件在进行曲面贴合过程中形成褶皱,如图7所示,在交叠区15的边缘区域设置了孔101,在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边缘区域也可设置孔101。其中,孔101在电致变色膜的穿透情况如图8所示,但并不仅限图8所示。
由于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二导电层160的膜层厚度较薄,很难单独进行支撑,所以第一导电层120需要依附第一基底层110来形成第一电极13,第二导电层160需依附第二基底层170来形成第二电极14。在设置汇流条时,第一汇流条11可以直接粘附在第一电极13的第一导电层120上,第二汇流条12也可以直接粘附在第二电极14的第二导电层160上。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底层110和第一导电层120可形成多个延伸部,这些延伸部沿电致变色膜一条边的边长方向间隔分布,形成多个第一电极13。第二基底层170和第二导电层160也形成多个延伸部,沿同一条边的边长方向同样进行间隔分布,形成多个第二电极14。这些形成的多个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之间沿同一条边的边长方向呈交替分布。
交叠区15的宽度用W3表示,W3的数值大小不固定,可随着电致变色器件的大小和弯曲程度而不断调整。当该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汽车的车窗玻璃上,W3的大小可以是10mm~100mm,例如可以是10mm、20mm、30mm、40mm、50mm、60mm、80mm、100mm或者10mm~100mm之间的任意值。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镂空结构10的边缘还可以设置有保护层16。其中,保护层16的设置方式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的(a)所示,镂空结构10的边缘可以设置有保护层16,即可以沿着镂空结构10的切割边缘设置保护层16,例如高温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的(b)和(c)所示,镂空结构10的边缘周边均设置保护层16,即可以在镂空结构10边缘的一侧或上下两侧均设置保护层16。当在镂空结构10的一侧设置保护层16时,保护层16可以与另一侧基底层等结构形成粘接,以包裹镂空结构10的边缘,对镂空结构10形成隔绝保护;当镂空结构10的上下两侧均设置保护层16时,可以通过使上下两侧保护层16连接形成容纳镂空结构10边缘的保护腔,以对镂空结构10形成有效的隔绝保护。由此,通过保护层的设置,可以使得镂空结构的边缘被保护层包裹,防止高温熔融条件下其他层的熔融胶流入镂空区域冲击破坏镂空结构边缘的电致变色堆叠层(例如电解质层),从而有效防止其他胶层等对镂空结构边缘的电致变色堆叠层等的破坏,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电致变色玻璃可以包括第一基底玻璃2、第二基底玻璃3和上述电致变色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1可以层叠设置在第一基底玻璃2和第二基底玻璃3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底玻璃2可以与电致变色膜1中的第一基底层110相连,第二基底玻璃3可以与第二基底层170相连。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第一基底玻璃2和/或第二基底玻璃3上还设置有遮挡区20,该遮挡区20覆盖镂空结构10,用来遮挡电致变色膜1边缘区域的镂空结构10。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区20可以为油墨层。在另一些示例中,遮挡区20也可以将电致变色膜1边缘区域的第一汇流条11和第二汇流条12遮挡。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玻璃的美观度。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玻璃还包括至少一层粘接胶层,粘接胶层的一侧与可以电致变色器件连接,粘接胶层的另一侧可以与第一基底玻璃2和第二基底玻璃3之中的至少其一相连接。其中,粘接胶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热熔胶层,也可以为光学胶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致变色器件可以包括第一粘接胶层21和第二粘接胶层22,第一粘接胶层21设置于电致变色器件与第一基底玻璃2之间,第二粘接胶层22设置于电致变色器件与第二基底玻璃3之间。由此,通过粘接胶层的设置,可以使电致变色器件与基底玻璃之间形成稳定的粘接;进一步地,通过采用热熔胶层为粘接胶层,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电致变色器件与基底玻璃之间的稳定粘接,同时,在高温熔融的情况下,热熔胶层还可以填充镂空结构10,以对镂空结构10的边缘进行有效地保护,进一步防止水氧的入侵,提升电致变色器件或玻璃的使用寿命等,并且因热熔胶层具有在高温熔融时具有较优异的流动性,因此热熔胶层虽然填充于镂空结构10,也依然可以有效吸收释放掉电致变色器件因弯曲产生的应力作用等,从而有效防止褶皱的产生。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多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致变色膜,所述电致变色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存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
在所述电致变色膜至少一条边的边缘区域还设有镂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结构为孔,所述孔至少穿透所述第一基底层和/或所述第二基底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致变色膜一条边的边缘区域内,沿所述边的边长方向设置多个所述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结构为凹口,所述凹口至少穿透所述第一基底层和/或所述第二基底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还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基底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多个延伸部沿所述电致变色膜一条边的边长方向间隔分布,形成多个所述第一电极;
所述第二基底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多个延伸部沿所述边的边长方向间隔分布,形成多个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边的边长方向呈交替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边缘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结构的边缘设置有保护层。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
所述第一汇流条沿所述第一导电层至少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
所述第二汇流条沿所述第二导电层至少一条边的边长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
9.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第一基底玻璃和第二基底玻璃,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玻璃和所述第二基底玻璃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层粘接胶层,所述粘接胶层的一侧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连接,所述粘接胶层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基底玻璃和所述第二基底玻璃之中的至少其一相连接。
CN202220024995.5U 2022-01-04 2022-01-04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Active CN2165958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24995.5U CN216595829U (zh) 2022-01-04 2022-01-04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24995.5U CN216595829U (zh) 2022-01-04 2022-01-04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5829U true CN216595829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4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24995.5U Active CN216595829U (zh) 2022-01-04 2022-01-04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582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54735A (zh) * 2023-05-31 2023-08-08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3241168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WO2023241169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1168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WO2023241169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及变色玻璃
CN116554735A (zh) * 2023-05-31 2023-08-08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95829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US9482921B2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KR100715331B1 (ko) 광학 및/또는 에너지 특성이 가변적인 전기 제어 시스템과 같은 전기화학 장치
JP4926057B2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部分的構成ゾーンを備える電気化学システム
JP5647696B2 (ja) 直列接続されたセルを含む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グレイジン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62200B1 (ko) 전기변색 기판 시스템, 전기변색 기판 시스템이 이용되는 스마트 윈도우 기판 시스템 및 스마트 윈도우 기판 시스템의 제작 방법
CN113759626B (zh) 电致变色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致变色玻璃和车辆
EP3654095B1 (en) Electrochromic films with edge protection
WO2022048615A1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US11435643B2 (en) Apparatus to maintain a continuously graded transmission state
CN205643982U (zh) 电致变色结构
JP2013186396A (ja) 電子デバイス
CN21901675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US20240027864A1 (en) Pane with a functional element having electrically switchabl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pattern for high-frequency transmission
US12007659B2 (en) Apparatus to maintain a continuously graded transmission state
CN216118323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CN220040927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CN21752146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CN220569048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KR102503128B1 (ko) 발열 유리 적층체
US20230333433A1 (en) Insulated glazing unit hav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ating and/or an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functional element
US20240052688A1 (en) Connecting element for insulated glazing with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ating and/or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functional element
CN116699916A (zh) 一种调光器件及调光装置
CN116699915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049656A1 (en) Cloaking pattern in electrochromic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