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1465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1465U
CN217521465U CN202220949898.7U CN202220949898U CN217521465U CN 217521465 U CN217521465 U CN 217521465U CN 202220949898 U CN202220949898 U CN 202220949898U CN 217521465 U CN217521465 U CN 2175214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conductive substrate
layer
electrochromic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498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超月
曹雨
庄丽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498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214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14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14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及第二导电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处朝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不覆盖所述第一凸起。通过在一导电基底的边沿向外延伸设置凸起,并使电致变色堆叠层和另一导电基底不覆盖该凸起,可以将一导电基底上的凸起位置暴露在外,从而使得外部电源装置等可以通过该暴露的凸起,与该导电基底形成电连接,从而通过该凸起将电传导至导电基底的各个部位,简化了导电基底上电传导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材料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或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包含电致变色材料的器件称为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器件通常包括两层导电层和夹设于两层导电层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层,通过使两层导电层通电,在电致变色材料层的两端形成电场,以使电致变色材料光学属性发生改变。
现有技术一般从导电层边缘向内延伸特定距离形成连接部位,通过该连接部位与外部导电装置形成电连接,以将电传导至导电层内部区域;但该向内延伸的连接部位,会使得导电层及其对应的电致变色材料层的变色面积变小,影响电致变色器件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的连接部位会使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面积变小,导致影响该电致变色器件的显示效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及第二导电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处朝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不覆盖所述第一凸起。
在本申请的一方面中,通过在一导电基底的边沿向外延伸设置凸起,并使电致变色堆叠层和另一导电基底不覆盖该凸起,可以将一导电基底上的凸起位置暴露在外,从而使得外部电源装置等可以通过该暴露的凸起,与该导电基底形成电连接,从而通过该凸起将电传导至导电基底的各个部位,简化了导电基底上电传导的便捷性;并且,通过导电基底向外延伸设置电连接部位,可以有效避免向内延伸占用导电基底内侧面积的情况的发生,从而避免对电致变色堆叠层变色面积的影响,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有效变色面积,增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实用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处朝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不覆盖所述第二凸起。由此,可以在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的边沿同时向外延伸设置凸起,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向内延伸占用导电基底内侧面积的情况的发生,从而进一步避免对电致变色堆叠层变色面积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有效变色面积,进一步增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实用性。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在靠近所述第一凸起的边沿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上方,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不覆盖所述第一凸起。由此,通过在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基底的边沿开设缺口,以暴露第一导电基底的边沿部位,从而可以便捷有效地实现第一导电基底边缘的第一凸起的设置,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在靠近所述第二凸起的边沿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凸起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不覆盖所述第二凸起。由此,通过在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一导电基底的边沿开设缺口,以暴露第二导电基底的边沿部位,从而可以便捷有效地实现第二导电基底边缘的第二凸起的设置,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进一步地,使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通过在另一侧设置缺口的方式暴露,可以更加有利于工艺的简化。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电阻率。由此,可以通过第一汇流条与外部电源装置形成电连接,以更加有效地将电传导至第一导电基底层,并且通过使第一汇流条的电阻率更小,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导电基底上电传导的速率,从而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凸起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二汇流条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电阻率。由此,可以通过第二汇流条与外部电源装置形成电连接,以更加有效地将电传导至第二导电基底层,并且通过使第二汇流条的电阻率更小,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二导电基底上电传导的速率,从而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汇流条,或所述第二汇流条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此,所谓“靠近”是指,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端部,在同一平面上(例如电致变色堆叠层上)的正投影位于邻近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可以分别环设在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的边沿部分,例如可以使第一汇流条环设于第一导电基底的部分边沿,同时使第二汇流条环设于第二导电基底的另一部分边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部分边沿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另一部分边沿不重合,由此,通过环绕组合设置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可以保证两汇流条不会上下接触短路以外,还能保证汇流条的布设长度,提升导电基底上的电传导速率,从而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汇流条或所述第二汇流条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长度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电阻率相同。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电阻率相同。由此,可以使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上的电阻率分布更加均匀,确保两导电基底的电传导速率相同,从而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均匀协同变色。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三汇流条,所述第三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所述第三汇流条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形成导通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汇流条靠近所述第一凸起,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形成导通电连接。一般情况下,因第一导电基底向外凸起,第一汇流条设置于第一凸起上,会使得第一汇流条在第一凸起的部位具有一定的弯折度,即第一汇流条至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在第一凸起处会有变化,从而容易导致电致变色堆叠层两端形成的电场不均匀,使得电致变色堆叠层靠近第一汇流条凸起部位的区域发生局部白边等现象,为此,通过引入与第一汇流条电连通的第三汇流条,进一步将第三汇流条设置于靠近第一凸起的部位,可以有效防止电致变色堆叠层两端电场不均匀的情况的发生,防止局部白边等现象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四汇流条,所述第四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所述第四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形成导通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四汇流条靠近所述第二凸起并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形成导通电连接。一般情况下,因第二导电基底向外凸起,第二汇流条设置于第二凸起上,会使得第二汇流条在第二凸起的部位具有一定的弯折度,即第二汇流条至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在第二凸起处会有变化,从而容易导致电致变色堆叠层两端形成的电场不均匀,使得电致变色堆叠层靠近第二汇流条凸起部位的区域发生局部白边等现象,为此,通过引入与第二汇流条电连通的第四汇流条,进一步将第四汇流条设置于靠近第二凸起的部位,可以有效防止电致变色堆叠层两端电场不均匀的情况的发生,防止局部白边等现象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呈弧形。由此,可以进一步简化制备工艺,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可制造性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朝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一绝缘条,且所述第一绝缘条覆盖除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处以外的所述第一汇流条。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条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条覆盖所述第三汇流条。由此,通过使第一绝缘条覆盖第一汇流条和/或第三汇流条,可以对第一汇流条、第三汇流条起到一定的绝缘保护作用,防止第二导电基底与第一汇流条、第三汇流条之间的电接触,避免短路情况的发生,进一步通过使第一绝缘条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可以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朝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二绝缘条,且所述第二绝缘条覆盖除位于所述第二凸起处以外的所述第二汇流条。优选地,所述第二绝缘条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更优选地,所述第二绝缘条覆盖所述第四汇流条。由此,通过使第二绝缘条覆盖第二汇流条和/或第四汇流条,可以对第二汇流条、第四汇流条起到一定的绝缘保护作用,防止第一导电基底与第二汇流条、第四汇流条之间的电接触,避免短路情况的发生,进一步通过使第二绝缘条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可以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
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处的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满足以下关系式:0.5mm≤D≤2mm;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凸起处的所述第二汇流条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满足以下关系式:0.5mm≤d≤2mm。由此,通过限制汇流条至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保证电致变色堆叠层具有足够大的变色面积,扩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又能确保汇流条和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具有足够的缝隙区域,用以容纳绝缘胶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密封性能。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侧边,以隔绝所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侧边与外界空气或氧气的接触。由此,可以使导电基底和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侧边被第一密封胶层覆盖,从而防止水氧通过导电基底或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侧边进入电致变色器件的情况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条和所述第二绝缘条分别等宽度设置。由此,可以更加便捷地设置第一绝缘条和第二绝缘条,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并且,通过等宽度的绝缘条设置在导电基底上,还可以保证绝缘条对两侧导电基底层的电阻率的影响相同,从而保证两侧导电基底上电传导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均匀度等。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密封胶层,其中,所述第二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上,并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一汇流条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上,并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胶层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一汇流条之间,同时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由此,通过在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汇流条之间的缝隙区域设置密封胶层,可以使凸起部位对应的电致变色堆叠层和导电基底层的侧边被密封胶层密封,防止水氧通过该部位进入电致变色器件,进一步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性能,防止水氧侵蚀,以延长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后视镜,包括上述电致变色器件。由此,通过将上述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于后视镜中,可以增大后视镜的可视区,并提升后视镜的有效变色面积。
可选地,所述后视镜还包括透明基板和反射基板,所述透明基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所述反射基板盖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优选地,所述反射基板位于远离光源的一侧,当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允许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通过时,所述反射基板适于反射所述光线;当所述电致变色器件阻止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通过时,所述光线不能到达所述反射基板。由此,通过透明基板和反射基板的配合设置,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夹设于透明基板和反射基板之间,保护电致变色器件的同时还能增强后视镜的力学性能,并且,通过反射基板的设置,可以对外界光线发生反射成像的作用;进一步地,使反射基板位于远离光源的一侧,可以使光源产生的光线先经过电致变色器件过滤后(通过、不通过或部分通过),再到达或不到达反射基板,从而有效调控反射光线的光强度,例如达到防眩光的目的。
可选地,所述后视镜还包括装饰环,所述装饰环环设于所述透明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一面上,并位于所述透明基板的周边沿。优选地,所述装饰环环设于所述反射基板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一面上,并位于所述反射基板的周边沿。更优选地,所述装饰环在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或所述装饰环在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汇流条。通常情况下,汇流条是具有一定颜色的或不透明的,通过装饰环的设置,可以实现对汇流条的有效遮挡,提升后视镜的美观度。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可以更加便捷有效地增大电致变色器件或后视镜的可视区,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的有效变色面积。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c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设有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设有三汇流条和第四汇流条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和6b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设有第一绝缘条和第二绝缘条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设有密封胶层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电致变色器件;100-第一导电基底层;101-第一基底层;102-第一导电层;110-第一凸起;120-第一缺口;130-第三汇流条;140-第一汇流条;150-第一绝缘条;160-反射基板;200-电致变色堆叠层;300-第二导电基底层;301-第二基底层;302-第二导电层;310-第二凸起;320-第二缺口;330-第四汇流条;340-第二汇流条;350-第二绝缘条;360-透明基板;400-第一密封胶层;500-第二密封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电致变色器件1的后视镜。请参阅图1,该后视镜还可以包括分别设置于电致变色器件1两侧的透明基板360和反射基板160。请参阅图2,电致变色器件1包括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及第二导电基底层300。其中,第一导电基底层100可以包括靠近电致变色堆叠层200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02和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02的远离电致变色堆叠层200一侧的第一基底层101;第二导电基底层300可以包括靠近电致变色堆叠层200设置的第二导电层302和设置于第二导电层302的远离电致变色堆叠层200一侧的第二基底层301。后视镜的透明基板360可以盖设于第一导电基底层100或第二导电基底层300远离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上,相对地,反射基板160盖设于第二导电基底层300或第一导电基底层100远离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基板160可以位于远离光源的一侧,当电致变色器件1允许光源产生的光线通过时,反射基板160适于反射光线;当电致变色器件1阻止光源产生的光线通过时,光线不能到达反射基板160。由此,通过透明基板和反射基板的配合设置,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夹设于透明基板和反射基板之间,保护电致变色器件的同时还能增强后视镜的力学性能,并且,通过反射基板的设置,可以对外界光线发生反射成像的作用;进一步地,使反射基板位于远离光源的一侧,可以使光源产生的光线先经过电致变色器件过滤后(通过、不通过或部分通过),再到达或不到达反射基板,从而有效调控反射光线的光强度,例如达到防眩光的目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基底层10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00也可以为本身就具备导电性的基底层。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叠层数量,简化器件的整体结构,提升其工艺制备的便捷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后视镜还可以包括装饰环(未图示),装饰环环设于透明基板360远离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的一面上,并位于透明基板360的周边沿。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饰环也可以环设于反射基板160远离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一面上,并位于反射基板160的周边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饰环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00上的投影可以覆盖第一汇流条140。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装饰环在第二导电基底层300上的投影可以覆盖第二汇流条340。通常情况下,汇流条是具有一定颜色的或不透明的,通过装饰环的设置,可以实现对汇流条的有效遮挡,提升后视镜的美观度。
图3a、图3b和图3c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中虚线表示本侧不可见,需要将图片翻转后,在另一侧才能看到的线条。请参阅图2和图3a,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的边沿处朝远离电致变色器件1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凸起110,其中,第一凸起110可以不被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00覆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边沿处朝远离电致变色器件1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凸起310,其中,第二凸起310可以不被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一导电基底层100覆盖。由此,可以在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的边沿同时向外延伸设置凸起,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向内延伸占用导电基底内侧面积的情况的发生,从而进一步避免对电致变色堆叠层变色面积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有效变色面积,进一步增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可以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器件1的两相对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可以位于电致变色器件1的同一端。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c所示,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可以位于电致变色器件1的相邻端。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在不同位置处设置凸起结构,以增强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的适配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的设置方式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00靠近第一凸起110的边沿开设第一缺口120,以形成第一凸起110,其中,第一缺口120位于所述第一凸起110的上方,以使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00不覆盖第一凸起110。同样地,可以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00和电致变色堆叠层200靠近第二凸起310的边沿开设第二缺口320,以形成第二凸起310,其中,第二缺口320位于第二凸起310的上方,以使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一导电基底层100不覆盖第二凸起310。由此,通过在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基底的边沿开设缺口,以暴露第一导电基底的边沿部位,从而可以便捷有效地实现第一导电基底边缘的第一凸起的设置,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一缺口120和第二缺口320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通过激光刻蚀或局部切割等方式实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及社会的进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设计。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使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的局部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二导电基底层300和电致变色堆叠层200,以使该局部区域形成为第一凸起110。同样地,也可以通过使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局部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一导电基底层100和电致变色堆叠层200,以使该局部区域形成为第二凸起310。由此,可以进一步简化制备工艺。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的面积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满足其他结构设置的情况下,尽量缩小凸起部位的面积,从而提高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可变色区域的面积。当然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增大凸起部位的面积,例如可以提升汇流条(稍后描述)设置的稳定性等。
其中,可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00远离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设置第一基板,在第二导电基底层300远离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设置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可为玻璃或者透明塑料,以形成对电致变色器件的保护,并且不影响器件整体的透光率等。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可以为规则的形状,例如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等,如图3a、图3b和图3c所示的,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可以呈弧形。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可以为不规则的形状。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可以为规则的形状和不规则的形状的组合等。由此,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需求,设置不同形状的凸起,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的适配性,或满足其他特性,例如当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为弧形时,能够避免电压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某个边沿位置积累过大,而导致失效的情况发生。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设有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中虚线可以表示外侧不可见,位于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之间的线条;也可以表示本侧不可见,需要将图片翻转后,在另一侧才能看到的线条。如图4所示,第一凸起110靠近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上设有第一汇流条1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起310靠近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上设有第二汇流条3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40的电阻率可以小于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的电阻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汇流条340的电阻率可以小于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电阻率。由此,可以通过汇流条与外部电源装置形成电连接,以更加有效地将电传导至导电基底层,并且通过使汇流条的电阻率更小,可以进一步提升导电基底上电传导的速率,从而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第一汇流条140的两端可以分别沿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的边沿延伸;第二汇流条340的两端可以分别沿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边沿延伸。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40的两端分别沿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的边沿延伸至靠近第二汇流条340。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汇流条340的两端可以分别沿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边沿延伸至靠近第一汇流条140。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靠近”是指,第一汇流条140的端部和第二汇流条340的端部,在同一平面上(例如电致变色堆叠层200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邻近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可以分别环设在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的边沿部分,例如可以使第一汇流条环设于第一导电基底的部分边沿,同时使第二汇流条环设于第二导电基底的另一部分边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部分边沿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另一部分边沿不重合,由此,通过环绕组合设置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可以保证两汇流条不会上下接触短路以外,还能保证汇流条的布设长度,提升导电基底上的电传导速率,从而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40和第二汇流条340的长度和宽度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汇流条140或第二汇流条340延伸的方向上,第一汇流条140和第二汇流条340的长度相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40和第二汇流条340的宽度也可以相等。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40和第二汇流条340的电阻率可以相同;第一导电基底层10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电阻率也可以相同。由此,可以使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上的电阻率分布更加均匀,确保两导电基底的电传导速率相同,从而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均匀协同变色。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设有三汇流条和第四汇流条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致变色器件1还可以包括第三汇流条130,第三汇流条130可以设置于第一导电基底层100靠近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上,第三汇流条130可以与第一汇流条140形成导通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1还可以包括第四汇流条330,第四汇流条330设置于第二导电基底层300靠近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上,第四汇流条330与第二汇流条340形成导通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汇流条130可以靠近第一凸起110,第四汇流条330可以靠近第二凸起310。
一般情况下,因导电基底向外凸起,汇流条设置于凸起上,会使得汇流条在凸起的部位具有一定的弯折度,即汇流条至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在凸起处会有变化,从而容易导致电致变色堆叠层两端形成的电场不均匀,使得电致变色堆叠层靠近汇流条凸起部位的区域发生局部白边等现象,为此,通过引入与汇流条电连通的额外汇流条,并进一步将额外的汇流条设置于靠近凸起的部位,可以有效防止电致变色堆叠层两端电场不均匀的情况的发生,防止局部白边等现象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第一汇流条140、第二汇流条340、第三汇流条130和第四汇流条330可以为银线或铜线等电阻较低的金属材料。
图6a和6b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设有第一绝缘条和第二绝缘条的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a所示,第一导电基底层100朝向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上设有第一绝缘条150。其中,第一绝缘条150可以覆盖除位于第一凸起110处以外的第一汇流条1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条150可以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一导电基底层100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条150可以覆盖第三汇流条130。由此,通过使第一绝缘条覆盖第一汇流条和/或第三汇流条,可以对第一汇流条、第三汇流条起到一定的绝缘保护作用,防止第二导电基底与第一汇流条、第三汇流条之间的电接触,避免短路情况的发生,进一步通过使第一绝缘条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可以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
如图6a所示的,第二导电基底层300朝向电致变色堆叠层200的一面上可以设有第二绝缘条3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条350可以覆盖除位于第二凸起310处以外的第二汇流条34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条350可以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00之间。第二绝缘条350可以覆盖第四汇流条330。由此,通过使第二绝缘条覆盖第二汇流条和/或第四汇流条,可以对第二汇流条、第四汇流条起到一定的绝缘保护作用,防止第一导电基底与第二汇流条、第四汇流条之间的电接触,避免短路情况的发生,进一步通过使第二绝缘条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和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可以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条150和第二绝缘条350的宽度和长度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条150和第二绝缘条350可以分别等宽度设置。由此,可以更加便捷地设置第一绝缘条和第二绝缘条,简化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并且,通过等宽度的绝缘条设置在导电基底上,还可以保证绝缘条对两侧导电基底层的电阻率的影响相同,从而保证两侧导电基底上电传导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均匀度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第一绝缘条150可以延伸设置于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的周边边缘,其中部分第一绝缘条150不覆盖第一汇流条140和第三汇流条130。第二绝缘条350可以延伸设置于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周边边缘,其中部分第二绝缘条350不覆盖第二汇流条340和第四汇流条330。由此,可以使导电基底的边缘部分均被绝缘条覆盖,防止激光切割等引起的基底边缘损坏使器件白边等情况的发生。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凸起110处的第一汇流条140与电致变色堆叠层200之间的距离为D,位于第二凸起310处的第二汇流条340与电致变色堆叠层200之间的距离为d。在一些实施例中,D和d可以分别满足以下关系式:0.1mm≤D,0.1mm≤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D和d可以分别满足以下关系式:D≤5mm,d≤5mm。在又一些实施例中,D和d可以分别满足以下关系式:0.5mm≤D≤2mm,0.5mm≤d≤2mm。由此,通过限制汇流条至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保证电致变色堆叠层具有足够大的变色面积,扩大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又能确保汇流条和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具有足够的缝隙区域,用以容纳绝缘胶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密封性能。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设有密封胶层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1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侧边的第一密封胶层400,以隔绝第一导电基底层100、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00的侧边与外界空气或氧气的接触。由此,可以使导电基底和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侧边被第一密封胶层覆盖,从而防止水氧通过导电基底或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侧边进入电致变色器件的情况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1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凸起110上、并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一汇流条140之间的第二密封胶层5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胶层500可以设置于第二凸起310上,并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二汇流条340之间。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胶层500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凸起110和第二凸起310上,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一汇流条140之间,同时位于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第二汇流条340之间。由此,通过在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汇流条之间的缝隙区域设置密封胶层,可以使凸起部位对应的电致变色堆叠层200和导电基底层的侧边被密封胶层密封,防止水氧通过该部位进入电致变色器件1,进一步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1的密封性能,防止水氧侵蚀,以延长电致变色器件1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及第二导电基底层,
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处朝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不覆盖所述第一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处朝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不覆盖所述第二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在靠近所述第一凸起的边沿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上方,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不覆盖所述第一凸起;和/或
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在靠近所述第二凸起的边沿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凸起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不覆盖所述第二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延伸;和/或
所述第二凸起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汇流条;或所述第二汇流条的两端分别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沿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一汇流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汇流条或所述第二汇流条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长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三汇流条,所述第三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所述第三汇流条靠近所述第一凸起并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形成导通电连接;和/或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四汇流条,所述第四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所述第四汇流条靠近所述第二凸起并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形成导通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朝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一绝缘条,且所述第一绝缘条覆盖除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处以外的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或
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朝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二绝缘条,且所述第二绝缘条覆盖除位于所述第二凸起处以外的所述第二汇流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朝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一绝缘条,且所述第一绝缘条覆盖所述第三汇流条;和/或
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朝向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设有第二绝缘条,且所述第二绝缘条覆盖所述第四汇流条。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处的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满足以下关系式:0.5mm≤D≤2mm;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凸起处的所述第二汇流条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满足以下关系式:0.5mm≤d≤2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侧边,以隔绝所述第一导电基底、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侧边与外界空气或氧气的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密封胶层,其中,
所述第二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上,并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一汇流条之间;和/或
所述第二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上,并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
13.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还包括透明基板和反射基板,所述透明基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所述反射基板盖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一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还包括装饰环,所述装饰环环设于所述透明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一面上,并位于所述透明基板的周边沿;或所述装饰环环设于所述反射基板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一面上,并位于所述反射基板的周边沿。
CN202220949898.7U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Active CN2175214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49898.7U CN217521465U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49898.7U CN217521465U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1465U true CN217521465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71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49898.7U Active CN217521465U (zh) 2022-04-21 2022-04-2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14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65346B2 (ja) 全固体型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JP4207982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TWI648583B (zh) 鏡面顯示模組
JP2004504630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型電気化学装置又は光起電装置及びその電気的接続手段
TW200807079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KR20090075850A (ko) 최적화된 전기화학적 저항을 갖는 금속 그리드를 구비한, 전기 전도성이 높은 투명 층
CN216595829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US2015010975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al thin film-provided spacer
CN21752146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JP2007047495A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反射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4055644A1 (zh)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CN215729206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N218122420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CN218938734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JP2008015427A (ja) 画像表示媒体
CN21700792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CN21901675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CN219737956U (zh) 一种防眩光触控显示结构和后视镜
CN220040927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CN215971324U (zh) 一种后视镜及车辆
CN220232198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WO2023160511A1 (zh) 一种调光器件及调光装置
CN11309342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220569048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CN220367505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