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8734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8734U
CN218938734U CN202223595765.3U CN202223595765U CN218938734U CN 218938734 U CN218938734 U CN 218938734U CN 202223595765 U CN202223595765 U CN 202223595765U CN 218938734 U CN218938734 U CN 218938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raction electrode
layer
glass
electrochromic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576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超月
庄丽媜
江姗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576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38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8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8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介质层、第二导电基底层、第一引出电极、第二引出电极和第一保护胶层。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并形成电连接;第二引出电极的第三端位于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并形成电连接;第一保护胶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并至少部分覆盖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第一保护胶层形成对第一引出电极的保护作用,防止外界拉拔力使第一引出电极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技术是在外部电压的作用下,使电致变色材料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的技术,含有电致变色材料的器件即为电致变色器件。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外部电源为电致变色器件供电,以在电致变色器件的两端形成电压。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电致变色器件的导电基底层上设置引出电极,以使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的电源线电连接。然而,如何防止引出电极从电致变色器件的导电基底层上脱落,以保障外部电源和电致变色器件之间稳定的电连接,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介质层和第二导电基底层;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引出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形成电连接;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引出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并通过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形成电连接;以及第一保护胶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一端。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中,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导电基底层上,使得第一引出电极通过其第一端与第一导电基底层形成电连接。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层上设置至少部分覆盖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的第一保护胶层,可以通过第一保护胶层形成对第一引出电极的保护作用,防止外界拉拔力使第一引出电极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介质层为液态电致变色介质、固态电致变色介质或溶胶态电致变色介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介质层为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离子存储层、电解质层和电致变色层。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中,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层与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设置电致变色介质层,以形成电致变色器件,第一导电基底层与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通过外部电源引入电流或电压,以在电致变色介质层两侧形成电场,从而驱动电致变色介质层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即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在外观上表现出透光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应用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场景的透光率的调节作用。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电致变色器件,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保护胶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三端。由此,通过在第二导电基底层上设置至少部分覆盖第二引出电极的第三端的第二保护胶层,可以通过第二保护胶层形成对第二引出电极的保护作用,防止外界拉拔力使第二引出电极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第二引出电极和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的第一汇流条,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一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上,并通过所述第一汇流条形成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和/或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的第二汇流条,其中,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三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流条上,并通过所述第二汇流条形成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由此,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层上设置第一汇流条,并将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汇流条上,使得第一引出电极通过第一汇流条形成与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和或通过在第二导电基底层上设置第二汇流条,并将第二引出电极的第三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汇流条上,使得第二引出电极通过第二汇流条形成与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这样不仅减小了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或第二导电基底层的面阻、加快了电传导的速率,同时,将第一汇流条和/或第二汇流条直接设置在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或第二导电基底层上,简化了制备工艺,便于操作,有利于量产工艺化。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胶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或所述第二保护胶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汇流条。由此,当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直接设置于第一汇流条上时,可以使得第一保护胶层一部分连接第一引出电极,另一部分与第一汇流条形成连接,从而加固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一汇流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或当第二引出电极的第三端直接设置于第二汇流条上时,可以使得第二保护胶层一部分连接第二引出电极,另一部分与第二汇流条形成连接,从而加固第二引出电极和第二汇流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中至少其一包括金属网格层,所述金属网格层由相互交错的多条金属线构成,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金属线电连接,并通过所述金属网格层形成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三端与所述金属线电连接,并通过所述金属网格层形成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由此,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与金属线电连接,使得第一引出电极能够通过金属网格层形成与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和/或通过将第二引出电极的第三端与金属线电连接,使得第二引出电极能够通过金属网格层形成与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胶层的厚度为L1,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厚度为L2;其中,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和/或所述第二保护胶层的厚度为L3,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厚度为L4;其中,所述L3和所述L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4≤L3≤3×L4。优选地,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1≤3×L2;和/或所述L3和所述L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3≤3×L4。更优选地,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3×L2;和/或所述L3和所述L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4≤L3≤3×L4。通常情况下,第一保护胶层和/或第二保护胶层的厚度过小,不能有效实现对第一引出电极和/或第二引出电极的覆盖,即不能有效实现对第一引出电极和/或第二引出电极的保护或粘接等作用;第一保护胶层和/或第二保护胶层的厚度过大,其本身便容易发生脱落等情况,并且浪费成本;因此,通过将第一保护胶层和/或第二保护胶层的厚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证第一保护胶层和/或第二保护胶层对第一引出电极和/或第二引出电极的保护或粘接作用的同时,还能防止成本浪费以及第一保护胶层和/或第二保护胶层本身脱落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升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以及第二引出电极与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且降低电致变色器件的制造成本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连接导线,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导线电连接;和/或还包括第二连接导线,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导线电连接。由此,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导线电连接,以形成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和/或通过将第二引出电极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导线电连接,以形成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包括第一玻璃、第二玻璃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第一玻璃和所述第二玻璃分别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中,通过在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之间设置电致变色器件,可以使第一玻璃、电致变色器件和第二玻璃组合形成电致变色玻璃,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对电致变色器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均弯折并粘接至所述第二玻璃远离所述第一玻璃的一侧。由此,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的第四端均弯折并粘接至第二玻璃远离第一玻璃的一侧,这样使得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的第四端贴合在第二玻璃远离第一玻璃的一侧,一方面通过第一玻璃的一侧无法看到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提升了电致变色玻璃的美观度。另一方面,将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均弯折于第二玻璃远离第一玻璃的一侧,还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与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连接导线之间的电连接,提升了电致变色玻璃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玻璃和第一连接导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粘接胶层,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玻璃和第二连接导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粘接胶层。由此,通过在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端与第二玻璃和第一连接导线的连接处设置第一粘接胶层,且在第二引出电极的第四端与第二玻璃和第二连接导线的连接处设置第二粘接胶层,这样能够提升第一引出电极、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玻璃之间的粘接力,且能够提升第二引出电极、第二连接导线与第二玻璃之间的粘接力,防止发生脱落而影响导电性能的情况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玻璃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导线和所述第二连接导线连接,且与外部电源的接头连接。由此,通过设置插接件分别与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连接导线连接,并且与外部电源的接头连接,这样当外部电源供电时,只需将对应的接头与插接件连接即可形成电连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与所述第二玻璃之间的周向设有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均位于所述密封胶层内,或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均穿过所述密封胶层。由此,通过在第一玻璃与第二玻璃之间的周向设置密封胶层,以实现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作用,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的第四端均设置于密封胶层内,可以对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一导电基底层、以及与第一连接导线之间的连接,第二引出电极与第二导电基底层、以及与第二连接导线之间的连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提升了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一导电基底层、以及与第一连接导线之间,第二引出电极与第二导电基底层、以及与第二连接导线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或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的第四端均穿过密封胶层,使得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的第四端均穿过密封胶层露出在密封胶层外,以便于分别与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连接导线之间的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玻璃和/或所述第二玻璃的一侧的周向设有遮挡层。由此,通过沿第一玻璃和/或第二玻璃的一侧的周向设置遮挡层,遮挡层可以实现对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的遮挡,以增加后视镜的美观度。
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后视镜,包括反射涂层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其中,所述反射涂层设置于第一玻璃或第二玻璃上。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中,通过在电致变色玻璃的第二玻璃上设置反射涂层,可以使电致变色玻璃和反射涂层组合形成后视镜,电致变色玻璃的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不仅对电致变色器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第二玻璃上的反射涂层还能够将外界光线反射成像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后视镜的功能,利用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现象,可以实现后视镜的防炫目效果。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导电基底层上,使得第一引出电极通过其第一端与第一导电基底层形成电连接。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层上设置至少部分覆盖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的第一保护胶层,可以通过第一保护胶层形成对第一引出电极的保护作用,防止外界拉拔力使第一引出电极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一;
图2示出了图1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二;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三;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四;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玻璃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一;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玻璃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二;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玻璃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三;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玻璃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四;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后视镜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致变色器件;110-第一导电基底层;120-电致变色介质层;130-第二导电基底层;140-第一引出电极;150-第二引出电极;160-第一保护胶层;170-第二保护胶层;180-第一汇流条;190-第二汇流条;191-金属网格层;1911-金属线;192-第一连接导线;193-第二连接导线;200-电致变色玻璃;210-第一玻璃;220-第二玻璃;230-第一粘接胶层;240-第二粘接胶层;250-插接件;260-密封胶层;270-遮挡层;300-反射涂层;1000-后视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100,电致变色器件100主要应用于电致变色玻璃200,进而将电致变色玻璃200应用于交通工具的后视镜1000(如汽车、卡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的反射镜、后视镜1000等)。
该电致变色器件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层110、电致变色介质层12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0、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引出电极140、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引出电极150以及第一保护胶层160。
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110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上,并通过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130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一保护胶层160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上,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上,使得第一引出电极140通过其第一端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0形成电连接。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上设置至少部分覆盖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一端的第一保护胶层160,可以通过第一保护胶层160形成对第一引出电极140的保护作用,防止外界拉拔力使第一引出电极140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第一引出电极140和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介质层120为液态电致变色介质、固态电致变色介质或溶胶态电致变色介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介质层120为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离子存储层、电解质层和电致变色层。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中,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之间设置电致变色介质层120,以形成电致变色器件100,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之间通过外部电源引入电流或电压,以在电致变色介质层120两侧形成电场,从而驱动电致变色介质层120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即使得电致变色器件100在外观上表现出透光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应用该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场景的透光率的调节作用。
示例性的,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端可以通过导电胶(例如ACF)形成与第一导电基底层的稳定电连接,外部电源的电源线可以通过焊接电连接在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端上,以实现稳定电连接。第一保护胶层采用的材质可以为UV固化胶(例如丙烯酸类UV固化胶,90K胶水)。第一引出电极采用的材料可以为耐弯折的柔性电路板,也可以为其它具有导电性能的结构,例如铜箔、银线等。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还包括第二保护胶层170,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上,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三端。由此,通过在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上设置至少部分覆盖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三端的第二保护胶层170,可以通过第二保护胶层170形成对第二引出电极150的保护作用,防止外界拉拔力使第二引出电极150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第二引出电极15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3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上的第一汇流条180,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一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180上,并通过所述第一汇流条180形成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之间的电连接;和/或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上的第二汇流条190,其中,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三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流条190上,并通过所述第二汇流条190形成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之间的电连接。
由此,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上设置第一汇流条180,并将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一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汇流条180上,使得第一引出电极140通过第一汇流条180形成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之间的电连接;和或通过在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上设置第二汇流条190,并将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三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汇流条190上,使得第二引出电极150通过第二汇流条190形成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之间的电连接,这样不仅减小了第一导电基底层110和/或第二导电基底层130的面阻、加快了电传导的速率,同时,将第一汇流条180和/或第二汇流条190直接设置在第一导电基底层110和/或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上,简化了制备工艺,便于操作,有利于量产工艺化。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一保护胶层160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180;和/或所述第二保护胶层170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汇流条190。由此,当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一端直接设置于第一汇流条180上时,可以使得第一保护胶层160一部分连接第一引出电极140,另一部分与第一汇流条180形成连接,从而加固第一引出电极140和第一汇流条18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或当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三端直接设置于第二汇流条190上时,可以使得第二保护胶层170一部分连接第二引出电极150,另一部分与第二汇流条190形成连接,从而加固第二引出电极150和第二汇流条19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110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中至少其一包括金属网格层191,所述金属网格层191由相互交错的多条金属线1911构成,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金属线1911电连接,并通过所述金属网格层191形成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之间的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三端与所述金属线1911电连接,并通过所述金属网格层191形成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之间的电连接。由此,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一端与金属线1911电连接,使得第一引出电极140能够通过金属网格层191形成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之间的电连接;和/或通过将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三端与金属线1911电连接,使得第二引出电极150能够通过金属网格层191形成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之间的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或第二导电基底层130可以是自身具有导电性的导电基底;也可以是基底层和导电层的层叠结构;也可以是基底层、导电层和金属网格层191的层叠结构;还可以是基底层、金属网格层191和导电层的层叠结构。当含有金属网格层191时,金属线1911可以形成第一汇流条和/或第二汇流条190。优选地,金属网格层191边缘区域的金属线1911为第一汇流条和/或第二汇流条19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一保护胶层160的厚度为L1,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厚度为L2;其中,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和/或所述第二保护胶层170的厚度为L3,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厚度为L4;其中,所述L3和所述L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4≤L3≤3×L4。优选地,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1≤3×L2;和/或所述L3和所述L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3≤3×L4。更优选地,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3×L2;和/或所述L3和所述L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4≤L3≤3×L4。其中,厚度为层叠方向上的尺寸。
通常情况下,第一保护胶层160和/或第二保护胶层170的厚度过小,不能有效实现对第一引出电极140和/或第二引出电极150的覆盖,即不能有效实现对第一引出电极140和/或第二引出电极150的保护或粘接等作用;第一保护胶层160和/或第二保护胶层170的厚度过大,其本身便容易发生脱落等情况,并且浪费成本;因此,通过将第一保护胶层160和/或第二保护胶层170的厚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证第一保护胶层160和/或第二保护胶层170对第一引出电极140和/或第二引出电极150的保护或粘接作用的同时,还能防止成本浪费以及第一保护胶层160和/或第二保护胶层170本身脱落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升第一引出电极140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之间、以及第二引出电极150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且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制造成本等。
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还包括第一连接导线192,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导线192电
连接;和/或还包括第二连接导线193,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四5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导线193电连接。由此,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
二端与第一连接导线192电连接,以形成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和/或
通过将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导线193电连接,以形成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0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所述第
二导电部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不同表面上;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二汇
流条190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第5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不同表面上。
由此,通过在第一引出电极的不同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且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分别与第一汇流条和外部电源电连接,第一引出电极耐弯折,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一导电部的一面与第一汇
流条连接,弯折后能够暴露第一引出电极的第二导电部的一面,以便第二0导电部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如此可以更加有效便捷地形成电连接。即只需要折弯第一引出电极,而无需使其发生扭转就能形成电连接。通过在第二引出电极150的不同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且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分别与第二汇流条190和外部电源电连接,第二引
出电极150耐弯折,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一导电部的一面与第二汇流条5190连接,弯折后能够暴露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二导电部的一面,以便第
二导电部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如此可以更加有效便捷地形成电连接。即只需要折弯第二引出电极150,而无需使其发生扭转就能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导电部可以通过导电胶(例如ACF)形成与第一汇流条和/或第二汇流条190的稳定电连接,外部电源的电源线可以通过焊接电连接在第二导电部上,以实现稳定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还具有第三导电部、第一绝缘胶层和第二绝缘胶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三导电部形成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绝缘胶层和所述第二绝缘胶层分别覆盖所述第三导电部的不同表面。
由此,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通过第三导电部形成电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层和第二绝缘胶层分别覆盖第三导电部的不同表面,以防止第三导电部除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以外的部分暴露,避免与其它结构形成导电连接而影响引出电极的导通性能,防止短路失效等情况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引出电极和/或第二引出电极150粘接在第二玻璃220上时,第一绝缘胶层可以通过粘接胶稳定地粘接在第二玻璃220上。
示例性的,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导线192可以通过焊锡工艺连接,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导电胶(例如ACF胶)形成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0的稳定电连接。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四端与第二连接导线193可以通过焊锡工艺连接,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三段可以通过导电胶(例如ACF胶)形成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0的稳定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第一保护胶层和/或第二保护胶层170,还能够阻隔第一引出电极140与相对侧的第二导电基底层130电连接,并阻隔第二引出电极150与相对侧的第一导电基底层110电连接,达到防短路的效果,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玻璃200,包括第一玻璃210、第二玻璃220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100,所述第一玻璃210和所述第二玻璃220分别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两侧。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玻璃210和第二玻璃220之间设置电致变色器件100,可以使第一玻璃210、电致变色器件100和第二玻璃220组合形成电致变色玻璃200,第一玻璃210和第二玻璃220对电致变色器件100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四端均弯折并粘接至所述第二玻璃220远离所述第一玻璃210的一侧。
由此,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四端均弯折并粘接至第二玻璃220远离第一玻璃210的一侧,这样使得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四端贴合在第二玻璃220远离第一玻璃210的一侧,一方面通过第一玻璃210的一侧无法看到第一引出电极140和第二引出电极150,提升了电致变色玻璃200的美观度。另一方面,将第一引出电极140和第二引出电极150均弯折于第二玻璃220远离第一玻璃210的一侧,还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与第一连接导线192和第二连接导线193之间的电连接,提升了电致变色玻璃200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玻璃220和第一连接导线19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粘接胶层230,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玻璃220和第二连接导线193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粘接胶层240。
由此,通过在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二端与第二玻璃220和第一连接导线192的连接处设置第一粘接胶层230,且在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四端与第二玻璃220和第二连接导线193的连接处设置第二粘接胶层240,这样能够提升第一引出电极140、第一连接导线192与第二玻璃220之间的粘接力,且能够提升第二引出电极150、第二连接导线193与第二玻璃220之间的粘接力,防止发生脱落而影响导电性能的情况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玻璃200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示例性的,第一粘接胶层230和第二粘接胶层240均可以为UV光固化胶。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插接件250,所述插接件250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导线192和所述第二连接导线193连接,且与外部电源的接头连接。由此,通过设置插接件250分别与第一连接导线192和第二连接导线193连接,并且与外部电源的接头连接,这样当外部电源供电时,只需将对应的接头与插接件250连接即可形成电连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210与所述第二玻璃220之间的周向设有密封胶层260,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四端均位于所述密封胶层260内,或所述第一引出电极140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150的所述第四端均穿过所述密封胶层260。
由此,通过在第一玻璃210与第二玻璃220之间的周向设置密封胶层260,以实现对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作用,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四端均设置于密封胶层260内,可以对第一引出电极140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以及与第一连接导线192之间的连接,第二引出电极150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以及与第二连接导线193之间的连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提升了第一引出电极140与第一导电基底层110、以及与第一连接导线192之间,第二引出电极150与第二导电基底层130、以及与第二连接导线193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或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四端均穿过密封胶层260,使得第一引出电极140的第二端和第二引出电极150的第四端均穿过密封胶层260露出在密封胶层260外,以便于分别与第一连接导线192和第二连接导线193之间的连接。
示例性的,密封胶层260采用的材质可以为丁基胶或UV固化胶。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玻璃210和/或所述第二玻璃220的一侧的周向设有遮挡层270。由此,通过沿第一玻璃210和/或第二玻璃220的一侧的周向设置遮挡层270,遮挡层270可以实现对第一引出电极140和第二引出电极150的遮挡,以增加电致变色玻璃200的美观度。示例性的,遮挡层270采用的材质可以为黑色油墨或铬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层270可以位于第一玻璃210和/或第二玻璃220的外侧,即远离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一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遮挡层270也可以位于第一玻璃210和/或第二玻璃220的内侧,即靠近电致变色器件100的一侧。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后视镜1000,包括反射涂层300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200,其中,所述反射涂层300设置于第一玻璃210或第二玻璃220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致变色玻璃200的第一玻璃210或第二玻璃220上设置反射涂层300,可以使电致变色玻璃200和反射涂层300组合形成后视镜1000,电致变色玻璃200的第一玻璃210和第二玻璃220不仅对电致变色器件100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第一玻璃210或第二玻璃220上的反射涂层300还能够将外界光线反射成像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后视镜1000的功能,利用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变色现象,可以实现后视镜1000的防炫目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后视镜1000安装于车辆上后,人眼观察后视镜1000时,可以首先看到第二玻璃220,即第二玻璃220可以位于靠近人眼的一侧,第一玻璃210可以位于远离人眼的一侧。因而,反射涂层300可以位于第一玻璃210上,以使电致变色器件100可以位于人眼和反射涂层300之间,从而可以通过电致变色器件100的透过率调节作用,达到调节反射涂层300反射光线强弱的作用,即实现对人眼的防眩目效果,提高后视镜1000的使用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介质层和第二导电基底层;
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引出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形成电连接;
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引出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并通过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形成电连接;以及
第一保护胶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保护胶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三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的第一汇流条,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一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上,并通过所述第一汇流条形成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
和/或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的第二汇流条,其中,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三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流条上,并通过所述第二汇流条形成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胶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或所述第二保护胶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汇流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中至少其一包括金属网格层,所述金属网格层由相互交错的多条金属线构成,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金属线电连接,并通过所述金属网格层形成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三端与所述金属线电连接,并通过所述金属网格层形成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之间的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胶层的厚度为L1,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厚度为L2;其中,所述L1和所述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3×L2
和/或所述第二保护胶层的厚度为L3,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厚度为L4;其中,所述L3和所述L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4≤L3≤3×L4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导线,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导线电连接;
和/或还包括第二连接导线,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导线电连接。
8.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玻璃、第二玻璃和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第一玻璃和所述第二玻璃分别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均弯折并粘接至所述第二玻璃远离所述第一玻璃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玻璃和第一连接导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粘接胶层,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玻璃和第二连接导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粘接胶层。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分别与第一连接导线和第二连接导线连接,且与外部电源的接头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与所述第二玻璃之间的周向设有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均位于所述密封胶层内,或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所述第四端均穿过所述密封胶层。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玻璃和/或所述第二玻璃的一侧的周向设有遮挡层。
14.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玻璃和反射涂层,其中,所述反射涂层设置于第一玻璃或第二玻璃上。
CN202223595765.3U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Active CN218938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5765.3U CN218938734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5765.3U CN218938734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8734U true CN218938734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6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5765.3U Active CN218938734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38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11348B2 (en) Highly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ransparent layer with a metal grid having optimized electrochemical resistance
US6710907B2 (en) Solid state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mirror system and CRT display using same
KR100715331B1 (ko) 광학 및/또는 에너지 특성이 가변적인 전기 제어 시스템과 같은 전기화학 장치
US8431871B2 (en) Transparent window pane provided with a resistive heating coating
JPS63305326A (ja) 自動車用ec防眩ミラ−
JP2017027799A (ja) ガラス板モジュール
US2015010975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al thin film-provided spacer
US6829074B2 (en) Liquid type electrochromic element
CN218938734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CN216248709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WO2024055644A1 (zh)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KR20220135242A (ko) 가요성 평면 케이블을 사용한 연결 장치
CN110133930B (zh)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
CN115793340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CN207601461U (zh) 一种新型调光膜电极
CN212675327U (zh) 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元件及包含该元件的后视镜组件
CN210072274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
CN214409527U (zh) 电光装置以及用于其的汇流条/密封组件
CN21901675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CN220865316U (zh) 一种变色防眩光后视镜
JP2011521284A (ja) グレージングの外部にある装置に積層グレージングを電気的に接続する装置、そのような接続装置を備えたグレージングを組み立てる方法、およびその結果得られるグレージング
CN116300238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CN210353398U (zh) 一种透明导电发热防雾镜片及头盔护罩镜片
CN21752146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后视镜
CN215895195U (zh)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的接线布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